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沙湾潮滩涨落潮和大小潮冲淤特征及其动力机制
1
作者 赵元楷 李茂田 +8 位作者 曾剑威 陈静 刘晓强 姚慧锟 刘演 樊春 谭子杰 张雯彦 彭旦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8-54,共7页
潮滩不同尺度的变化规律一直是地表过程研究的核心之一。利用声学多普勒流速仪(ADV)、温盐深(CTD)、光学后向散射浊度计(OBS)对三沙湾潮滩涨落潮和大小潮冲淤及动力变化进行了高精度的观测。结果发现,潮周期内,潮滩冲淤呈现涨潮初期冲刷... 潮滩不同尺度的变化规律一直是地表过程研究的核心之一。利用声学多普勒流速仪(ADV)、温盐深(CTD)、光学后向散射浊度计(OBS)对三沙湾潮滩涨落潮和大小潮冲淤及动力变化进行了高精度的观测。结果发现,潮周期内,潮滩冲淤呈现涨潮初期冲刷-落潮末期淤积-中间时段稳定的特征,涨潮初期水深<1 m的30 min内平均冲刷4.05 mm,落潮末期水深<1 m的30 min内平均淤积3.72 mm,中间时段动态稳定;大小潮周期内,呈现中潮到小潮平均淤积3.4 mm,小潮到大潮平均冲刷8.2 mm的特征。通过流速、紊动能、水深、悬沙浓度等因子与冲淤的相关性分析发现,潮周期内,流速和紊动能的增减决定涨潮初期冲刷和落潮末期淤积的变化;大小潮周期内,涨潮冲刷大于落潮淤积的特性决定了大潮到小潮阶段的冲刷,涨潮冲刷小于落潮淤积决定了小潮到大潮阶段的淤积。涨落潮周期和大小潮潮周期的冲淤机制为潮滩动力地貌和动力沉积学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沙湾 潮滩 潮周期 冲淤 动力机制
下载PDF
福建三沙湾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分布对网箱养殖的响应
2
作者 房易玄 李茂田 +3 位作者 刘晓强 宋艳 林沐东 姚慧锟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4-156,共13页
近海养殖的快速发展对水环境的影响是生态环境科学研究的热点,但是因重金属随盐度梯度变化产生复杂的保守性–非保守性行为,导致定量评估水产养殖对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的影响一直是研究难点.以全球最大的大黄鱼网箱养殖区域——福建三沙... 近海养殖的快速发展对水环境的影响是生态环境科学研究的热点,但是因重金属随盐度梯度变化产生复杂的保守性–非保守性行为,导致定量评估水产养殖对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的影响一直是研究难点.以全球最大的大黄鱼网箱养殖区域——福建三沙湾作为近海水产养殖的典型区域,根据遥感影像提取的养殖数据,结合33个表层沉积物的7种重金属含量与盐度的曲线,定量分析养殖变化对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的影响.结果发现,近15年来,三沙湾网箱养殖面积从9.1 km^(2)增加到33.4 km^(2),每平方公里最大网箱养殖密度从3%增加到22%.导致养殖区亲铜元素Cu、Zn、Cd、Pb平均含量分别比非养殖区增加了44%、11%、15%、17%,盐度的回归线斜率分别减少了27%、35%、18%、2%;同时养殖区亲铁元素Cr、Mn、Ni平均含量分别比非养殖区增加了16%、15%、29%.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显示,Cd元素是三沙湾表层沉积物中环境污染的潜在元素,三沙湾整体处于中等生态风险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沙湾 重金属 沉积物 近海养殖 养殖密度
下载PDF
长江三峡建坝前后流量和海平面对感潮河段潮位的影响差异 被引量:1
3
作者 刘晓强 李茂田 +3 位作者 艾威 林沐东 姚慧锟 房易玄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28-137,共10页
三峡大坝运行和海平面上升对河口水文动力变化的影响广受国内外关注。本文选取长江感潮河段沿程6个站(芜湖、马鞍山、南京、镇江、江阴和天生港) 1963-1985年(其中1970年和1971年数据缺失)和2003-2013年(其中2008年和2012年数据缺失)共3... 三峡大坝运行和海平面上升对河口水文动力变化的影响广受国内外关注。本文选取长江感潮河段沿程6个站(芜湖、马鞍山、南京、镇江、江阴和天生港) 1963-1985年(其中1970年和1971年数据缺失)和2003-2013年(其中2008年和2012年数据缺失)共30个年份的1月和7月的月均高潮位资料,以及相应月份上游大通站的流量(1950-2013年)、长江河口吴淞站潮位资料,通过肯德尔趋势分析、回归分析和偏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长江感潮河段潮位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三峡建坝后:(1)枯季流量和海平面的增加,导致上下段(以江阴为界)的潮位分别上升了0.33 m和0.20 m;洪季流量减少和海平面增加,导致上段潮位减小0.19 m、下段潮位增加0.04 m。(2)感潮河段洪季海平面与潮位回归方程的斜率均增加,表现为建坝后洪季洪涝灾害增加。(3)上下段流量和海平面对潮位贡献率的显著变化是导致上下段潮位呈现不同演变趋势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大坝 流量 海平面 潮位 长江感潮河段
下载PDF
西藏冈底斯北带首例主碰撞造山期铜矿——林周县程巴矽卡岩型铜矿床地质特征、辉钼矿Re-Os同位素年龄及成矿意义 被引量:7
4
作者 郑文宝 丁帅 +5 位作者 李盛俊 冷秋锋 李超 王豪 李茂田 戴成龙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59-469,共11页
通过近十年的地质勘查,在冈底斯北带多座具有经济价值的矿床得到开发利用,该带已经成为西藏地区矿床勘查与研究的又一热点地区。程巴铜矿是冈底斯北带近年来新发现的唯一一例中-大型规模的富铜矿床。矿床为典型的富含石榴子石的矽卡岩... 通过近十年的地质勘查,在冈底斯北带多座具有经济价值的矿床得到开发利用,该带已经成为西藏地区矿床勘查与研究的又一热点地区。程巴铜矿是冈底斯北带近年来新发现的唯一一例中-大型规模的富铜矿床。矿床为典型的富含石榴子石的矽卡岩型矿床,铜矿体主要呈似层状、脉状产于林布宗组角岩和多底沟组大理岩的层间构造带内,矿石中富铜,伴生钼、锌、金、银、铋。本文在矿床成矿地质背景和矿床地质特征研究的基础上,用Re-Os同位素方法测试辉钼矿,获得等时线年龄为58.49±0.43 Ma(MSWD=0.61),模式年龄加权平均为58.49±0.33Ma(MSWD=0.25),确定程巴铜矿是主碰撞期成矿作用的产物,程巴铜矿的发现证明在冈底斯成矿带主碰撞造山过程能够形成铜矿床。因此,主碰撞成矿阶段由深变浅的矿床组合模型应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修改为矽卡岩型Cu(Mo)矿+矽卡岩型Fe-Pb-Zn-Mo(Cu)矿+斑岩型Mo(W)矿。此外,辉钼矿中Re含量介于84.6×10^(-6)~461.3×10^(-6)之间,平均值为252×10^(-6),暗示程巴矿区物源具有壳幔混合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特征 辉钼矿RE-OS年龄 主碰撞造山 冈底斯北带 程巴铜矿
下载PDF
人类活动影响下福建三都澳近百年来重金属沉积记录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彭博 王继龙 +7 位作者 同萌 武彬 刘晓强 牛淑杰 林沐东 张华 李茂田 于俊杰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759-1769,共11页
因重金属难以被生物降解,易形成毒害环境因子,沉积物中的重金属污染演变是工业化以来全球共同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为揭示福建三都澳地区人类活动与重金属沉积的关系,对采集自三都澳海域的6根岩心柱进行了系统的粒度分析、210Pb测年以... 因重金属难以被生物降解,易形成毒害环境因子,沉积物中的重金属污染演变是工业化以来全球共同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为揭示福建三都澳地区人类活动与重金属沉积的关系,对采集自三都澳海域的6根岩心柱进行了系统的粒度分析、210Pb测年以及重金属元素测试。研究结果表明:(1)近百年来,三都澳海域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呈现显著增加趋势,顶部比底部增加1.01~2.8倍,并表现出3个明显演变阶段:1900—1950年,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含量相对稳定;1950—2000年,重金属含量开始缓慢增加;2000年以来,远岸区重金属含量急剧增加。这种变化趋势与人口、经济发展密切相关。(2)三都澳近岸区沉积物重金属含量总体大于远岸区,自2000年以来,近岸区和远岸区沉积物重金属含量的演变趋势呈现差异性,表现为近岸区重金属含量有所降低,远岸区重金属含量急剧升高,这种时空差异与沉积物粒度变化及地区产业分布有密切关系。(3)重金属对三都澳海洋生态环境影响较大,在湾内渔业养殖强度越来越高的背景之下,应对近期以来湾内重金属含量的快速升高给予足够重视,提高保护和修复治理力度,避免海洋生态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海域沉积物 生态环境 人类活动 环境地质调查工程 三都澳 福建省
下载PDF
埃及Burullus潟湖沉积生源要素变化:百年来人类活动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麻福伟 李茂田 +5 位作者 刘演 赵小双 陈中原 Alaa Salem Abu ShamaA.M Mohamed M.Elhossainy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249-1257,共9页
Burullus是尼罗河河口高封闭性潟湖,其生源要素主要来源于尼罗河,是研究Aswan大坝建成以来流域变化如何影响河口湖泊环境的最佳区域。研究通过对Burullus潟湖B1岩芯的210Pb测年、粒度、以及TOC、TN、TP、BSi生源要素的测试分析,结合历... Burullus是尼罗河河口高封闭性潟湖,其生源要素主要来源于尼罗河,是研究Aswan大坝建成以来流域变化如何影响河口湖泊环境的最佳区域。研究通过对Burullus潟湖B1岩芯的210Pb测年、粒度、以及TOC、TN、TP、BSi生源要素的测试分析,结合历史资料,试图揭示Aswan建坝前后河口湖泊营养盐的差异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1)沉积物中TOC、TN和TP含量自下而上总体增加,表明尽管Aswan大坝导致营养盐通量急剧减少,但由于下游人类排放N、P通量大大增加,导致下游湖泊N、P浓度并没减少;且沉积TN/TP均小于16,表明湖泊仍为P限制。2)但BSi和BSi/TOC自下而上总体呈减少趋势,表明Aswan大坝引起的水沙减少导致湖泊中硅藻的生物量及其总初级生产力占比都在减少,潟湖水体生态环境将趋于恶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盐 人类活动 Aswan大坝 Burullus潟湖
下载PDF
藏南扎西康Sb-Pb-Zn-Ag矿床Sm-Nd、Rb-Sr成矿年龄 被引量:1
7
作者 李茂田 丁帅 +2 位作者 郑文宝 林彬 杨超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336-1346,共11页
由于成矿作用的多期性与复杂性,如何精确获取铅锌矿床成矿年龄一直是成矿年代学研究的难点之一。近年来,随着矿物提纯技术及分析测试手段不断完善,基于Sm-Nd及Rb-Sr体系测定热液矿物年龄逐渐成为一种有效的定年方法。通过测定西藏南部... 由于成矿作用的多期性与复杂性,如何精确获取铅锌矿床成矿年龄一直是成矿年代学研究的难点之一。近年来,随着矿物提纯技术及分析测试手段不断完善,基于Sm-Nd及Rb-Sr体系测定热液矿物年龄逐渐成为一种有效的定年方法。通过测定西藏南部扎西康超大型Sb-Pb-Zn-Ag矿床中热液成因菱锰矿Sm-Nd与黄铁矿Rb-Sr同位素组成,获得菱锰矿和黄铁矿对应等时线年龄分别为(99.1±0.9)Ma和(98.0±1.8)Ma,记录了一次重要的热液成矿事件。此外,菱锰矿初始143Nd/144Nd值在0.512301~0.512849之间,经99 Ma球粒陨石CHUR计算出εNd值在-6.57384~4.115965之间,黄铁矿87Sr/86Sr值在0.714021~0.719708之间。这2种矿物均具有盆地流体同位素组成特征。结合前人对成矿物质和成矿流体特征的研究,笔者认为:扎西康矿床主成矿期形成于印度板块向北偏移过程中产生的张性构造系中,矿床属于盆地构造环境控制的铅锌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成矿年龄 菱锰矿Sm-Nd 黄铁矿Rb-Sr 矿床成因 扎西康
下载PDF
Channel changes of the Makou-Tianjiazhen reach in the middle Yangtze River during the past 40 years 被引量:3
8
作者 ZHANG Qiang CHEN Yongqin David +1 位作者 JIANG Tong li maotian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07年第4期442-452,共11页
Quantitative analysis was performed on the filling-scouring process for the river reach within Makou and Tianjiazhen, the middle Yangtze River with the help of GIS and DEM techniques. The research results indicate tha... Quantitative analysis was performed on the filling-scouring process for the river reach within Makou and Tianjiazhen, the middle Yangtze River with the help of GIS and DEM techniques. The research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river reach between Makou and Tianjiaz- hen was dominated by the scouring process, and the magnitude of scouring is increasing over time. The intensity of scouring process is more in the deep and narrower river reach than shallower and wider ones. The river reach in the Makou and Tianjiazhen river knot is in frequent scouring and filling process, however the river reach upper to the Makou and lower to the Tianjiazhen river knot is in moderate scouring and filling process. The river reach just upstream or downstream to the river knot (e.g. Makou and Tianjiazhen river knot in this research) is dominated by filling process and the river reach in the river knot is dominated by the scouring process. Research results indicate no changes in the boundary of the river but the scouring and the filling magnitude in specific river channel is strong. The filling and the scouring process of the study river reach is greatly impacted by the sediments and water from the upstream of the study river reach.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hree Gorges Dam just up- stream to Yichang will cause further decrease of the release of the sediment load to the middle and the lower Yangtze River basin, which will further intensify the scouring process of the river channel in the study river reac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kou-Tianjiazhen river reach GIS DEM river channel changes
下载PDF
长江流域水库叶绿素及营养盐变化:生物过滤器效应
9
作者 同萌 李茂田 +4 位作者 牛淑杰 刘晓强 林沐东 郭慧婷 候立军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63-72,共10页
选取对上游来水滞留时间不同的4个典型水库,利用藻类和营养盐调查资料,分析水库的“生物过滤器”效应.发现:①垂向上各水库Chl.a浓度均出现次表层最大,然后向下逐渐减少的趋势,导致营养盐浓度形成“上层小下层大”的生物滞留特征,4个水... 选取对上游来水滞留时间不同的4个典型水库,利用藻类和营养盐调查资料,分析水库的“生物过滤器”效应.发现:①垂向上各水库Chl.a浓度均出现次表层最大,然后向下逐渐减少的趋势,导致营养盐浓度形成“上层小下层大”的生物滞留特征,4个水库的DIN(NO2-N、NH4-N、NO3-N)、DIP(PO4-P)和DSi(SiO3-Si)垂向滞留量平均值分别为下层浓度的6.29%、14.92%和8.60%.②沿程上各水库Chl.a浓度和藻类生物量从上游向下游总体呈减小趋势,导致营养盐浓度形成“上游大下游小”的生物滞留特征,4个水库DIN、DIP和DSi沿程滞留量平均值分别为上游浓度的26.53%、39.89%和31.70%.③4个水库DIN、DIP和DSi综合滞留量的平均值分别为原浓度的32.82%、54.80%和40.30%.④随水库滞留时间增加,DIP浓度逐渐减少直至小于0.1μmol/L,以致磷成为藻类生长的绝对限制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库 叶绿素次表层最大 营养盐滞留 生物过滤器
下载PDF
东昆仑雪山峰地区构造混杂岩带岩浆岩地球化学、年代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2
10
作者 江小强 宋小坤 +1 位作者 李茂田 李润根 《四川有色金属》 2019年第2期10-12,27,共4页
为揭示雪山峰地区构造混杂岩带构造演化及岩浆岩成矿作用特征,对雪山峰地区构造混杂岩带中岩浆岩进行了锆石U-Pb定年及地球化学研究。根据结果显示,并结合区域资料,推测混杂岩形成时代为奥陶纪-志留纪。全岩地球化学数据显示其侵入岩属... 为揭示雪山峰地区构造混杂岩带构造演化及岩浆岩成矿作用特征,对雪山峰地区构造混杂岩带中岩浆岩进行了锆石U-Pb定年及地球化学研究。根据结果显示,并结合区域资料,推测混杂岩形成时代为奥陶纪-志留纪。全岩地球化学数据显示其侵入岩属基性岩类,火山岩属中性岩类,原岩形成于不同的大地构造环境,该套地层中蚀变辉长岩和蚀变角闪岩中成矿可能性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雪山峰 岩浆岩 锆石U-Pb年龄 构造环境
下载PDF
The Holocene Environmental Evolution of the Inner Hangzhou Bay and Its Significance
11
作者 liU Yan MA Chunyan +4 位作者 FAN Daidu SUN Qianli CHEN Jing li maotian CHEN Zhongyuan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6期1301-1308,共8页
The Holocene environmental evolution in coastal area, including deltas and estuaries, is vital to the Neolithic colonization in the eastern China. A 29-m long sediment core XL was obtained from the region between the ... The Holocene environmental evolution in coastal area, including deltas and estuaries, is vital to the Neolithic colonization in the eastern China. A 29-m long sediment core XL was obtained from the region between the Taihu Lake and Qiantang Estuary, and multiple analyses on the core sediments have been done to investigate the evolution history of the inner coastal zone of Hangzhou Bay during the Holocene. Six sedimentary facies are identified since the late Pleistocene, including the paleosol at the bottom, overlain by tidal-flat-channel complex(TFC), tidal-distributary-channel(TDC), inner estuarine basin(IEB), subtidal-to-intertidal-flat, and fluvial-plain facies. The TFC and TDC facies are dated to be formed before 8500 cal yr BP, featured by relatively coarse sediments, high magnetic properties and less abundant foraminifera, denoting the tide-influenced setting with large terrestrial inputs. The IEB facies characterized by the most abundant foraminifera fossils and the lowest sediment magnetic properties, is inferred to be deposited during the maximum flooding period between 8500 and 7900 cal yr BP. The branch estuary was then infilled by local sediments with a shallowing-upward subtidal-to-intertidal sequence during 7900–4300 cal yr BP. At last the fluvial plain system developed since no later than 4300 cal yr BP, favouring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eolithic cultures in the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CIES analysis grain size Hangzhou Bay environmental magnetism FORAMINIFERA NEOLITHIC CULTURES
下载PDF
北昆仑德拉脱郭勒辉长岩地球化学特征及锆石U-Pb年龄 被引量:1
12
作者 吴守智 宋小坤 +1 位作者 李茂田 江小强 《四川有色金属》 2019年第2期36-38,54,共4页
通过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在青海格尔木市北昆仑雪山峰地区构造岩浆岩亚带中发现一套晚二叠世侵入岩,主要岩性为一套钙碱性辉长岩。对其进行锆石U-Pb年龄和地球化学研究,测得锆石的206Pb/238U年龄为263.3±2.0Ma,地质时代属晚二... 通过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在青海格尔木市北昆仑雪山峰地区构造岩浆岩亚带中发现一套晚二叠世侵入岩,主要岩性为一套钙碱性辉长岩。对其进行锆石U-Pb年龄和地球化学研究,测得锆石的206Pb/238U年龄为263.3±2.0Ma,地质时代属晚二叠世。全岩地球化学数据显示辉长岩为钙碱性岩系列岩石,岩石富Al2O3、CaO。Na2O、K2O、Fe2O3、MnO、P2O5、MgO含量均较低。在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分配型式图中,曲线右倾,异常不明显,轻稀土曲线陡倾,重稀土相对平缓,轻稀土分馏较强,曲线平滑。微量元素N-MORB标准化蛛网图,强不相容元素Ba、Rb、Th富集,中等不相容元素Ta、Nb、Ce、Sm富集一般。曲线上Nb、Ti异常不明显,其分布型式与火山弧型玄武岩相似。通过该发现及研究以期望能为研究北昆仑造山带构造演化提供新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昆仑 侵入岩 锆石U-PB年龄 火山弧型玄武岩
下载PDF
东昆仑雪山峰地区阿勒坦火山岩地球化学、年代学特征及构造环境分析
13
作者 江小强 宋小坤 +1 位作者 李茂田 吴守智 《四川有色金属》 2019年第1期8-10,34,共4页
通过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在青海格尔木市雪山峰地区新发现一套新元古代的火山岩,主要岩性为一套未变质的沉凝灰岩,进行了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和锆石U-Pb年龄研究。用LA-ICP-MS测得锆石年龄为958.4±5.3Ma,时代为新元古代。在区域上... 通过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在青海格尔木市雪山峰地区新发现一套新元古代的火山岩,主要岩性为一套未变质的沉凝灰岩,进行了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和锆石U-Pb年龄研究。用LA-ICP-MS测得锆石年龄为958.4±5.3Ma,时代为新元古代。在区域上该套火山岩显示为次深海相喷发沉积的产物,沉凝灰岩的构造环境为洋壳俯冲火山弧环境。通过该发现及研究以期望能为研究东昆仑造山带构造演化提供新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雪山峰 火山岩 锆石U-PB年龄 火山弧
下载PDF
西辽河流域中晚全新世气候环境演变及其对农牧业演替的影响 被引量:4
14
作者 何瑾 刘演 +8 位作者 田彦国 王泽 肖鑫 姜锋 刘韬 孙千里 陈静 李茂田 陈中原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618-1633,共16页
气候变化是人类文明演化的重要驱动力之一,中国东北西辽河流域地处季风气候敏感带,早中全新世以来古文化演替频繁,具有研究气候变化与早期农业文明响应的重要价值。本文基于西辽河流域兴隆洼(XLW)剖面高精度年代学框架开展多种气候代用... 气候变化是人类文明演化的重要驱动力之一,中国东北西辽河流域地处季风气候敏感带,早中全新世以来古文化演替频繁,具有研究气候变化与早期农业文明响应的重要价值。本文基于西辽河流域兴隆洼(XLW)剖面高精度年代学框架开展多种气候代用指标分析,重建了中晚全新世以来西辽河流域的气候环境演变历史。结果显示,距今5.0 ka以来研究区经历了冷干—暖湿—冷干的气候演变过程。5.0—3.7 cal. ka BP期间,磁化率、烧失量等指标的低值反映了气候由全新世大暖期向冷干环境的转变,可能与东亚夏季风的衰退有关。该时期红山文化衰退,逐渐被以渔猎和农业并重的小河沿文化所取代,东北地区遗址数量有所减少并出现明显南偏。3.7 cal. ka BP后,磁化率、烧失量等指标的高值指示了夏季风的增强,水热条件的改善促进了旱作农业的发展,为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这一阶段东北地区出现人口大爆发,遗址数量达到峰值。2.8 cal. ka BP后,磁化率与烧失量波动降低,表明夏季风波动频繁,气候逐渐转冷干,水热条件的衰退可能导致了夏家店上层文化时期旱作农业的退化与游牧业的发展,且遗址分布出现南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家店文化 西辽河流域 气候演变 农牧交替 文化演替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