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盆地南部向斜区二叠系岩溶孔隙型石灰岩储层成因与天然气勘探新领域
1
作者 肖笛 黄天海 +5 位作者 张本健 刘冉 高兆龙 李明隆 杨文杰 谭秀成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2-67,共16页
随着油气勘探程度不断提高,勘探方向逐渐从构造高部位往向斜区拓展。但是,传统认识认为向斜区岩性一般较致密,寻找向斜区优质储层成为其油气获得勘探突破的关键因素之一。为此,以四川盆地南部向斜区中二叠统茅口组石灰岩为例,基于钻井... 随着油气勘探程度不断提高,勘探方向逐渐从构造高部位往向斜区拓展。但是,传统认识认为向斜区岩性一般较致密,寻找向斜区优质储层成为其油气获得勘探突破的关键因素之一。为此,以四川盆地南部向斜区中二叠统茅口组石灰岩为例,基于钻井岩心、薄片、测井以及地球化学等资料综合分析,开展了向斜区孔隙型石灰岩储层特征及成因研究,并建立了储层发育模式,指出了天然气勘探新方向。研究结果表明:(1)四川盆地南部向斜区茅口组发育岩溶孔隙型碳酸盐岩储层,储层岩性主要为泥晶—亮晶生屑石灰岩和亮晶生屑石灰岩,储集空间主要为生物体腔孔、生物铸模孔及粒内溶孔等组构选择性溶蚀形成的孔隙;(2)研究区茅口组储层平均孔隙度为4.07%,平均渗透率为0.273 mD,孔隙度与渗透率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为典型的孔隙型储层;(3)茅口组储层段的铝、钪、锆及总稀土元素含量较低,锰和铁含量也较低,碳同位素值位于中二叠世海水沉淀方解石碳同位素值分布范围内,氧同位素呈现出一定的负偏;(4)茅口组岩溶孔隙型储层的形成与沉积期微地貌及高频层序控制的准同生期岩溶有关,溶蚀流体主要为大气淡水。结论认为,岩溶孔隙型储层在盆地内普遍发育,且该类储层远离不整合面,受沉积古地貌、沉积相带控制的准同生期岩溶改造,因此,天然气勘探思路需要向“有利沉积相带规模控储”方向转变,向斜区将是盆地内未来天然气勘探的重要新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型储层 岩溶储层 准同生期岩溶 中二叠统茅口组 四川盆地南部 向斜区
下载PDF
川西南部地区下二叠统栖霞阶层序地层特征及岩相古地理
2
作者 汤艳玲 李凌 +3 位作者 谭秀成 李明隆 芦飞凡 张本健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75-592,共18页
【目的】西接康滇古陆的四川盆地西南部下二叠统栖霞阶近年来展示出良好的勘探潜力,然而针对该地区地层充填规律及古地理格局的观点还并不统一,严重制约了下一步盆内精细的油气勘探和井位部署。【方法】以四川盆地西南部下二叠统栖霞阶... 【目的】西接康滇古陆的四川盆地西南部下二叠统栖霞阶近年来展示出良好的勘探潜力,然而针对该地区地层充填规律及古地理格局的观点还并不统一,严重制约了下一步盆内精细的油气勘探和井位部署。【方法】以四川盆地西南部下二叠统栖霞阶梁山组和栖霞组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野外剖面、钻井岩心和测录井等资料,在岩石类型与沉积相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海相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学原理与方法,对栖霞阶层序界面进行识别。并采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综合作图法,以三级层序为编图单位,结合优势相原则,分别绘制研究区栖霞阶SQ0+SQ1和SQ2层序岩相古地理图。【结果】在栖霞阶中识别出4个三级层序界面,从下到上分别为梁山组底界面(I型)、栖一段内部界面(II型)、栖一段\栖二段界面(II型)和栖霞组\茅口组界面(I型),并将其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每个层序均由海侵域和高位域组成。通过层序地层格架的对比分析,认为栖霞阶下部的SQ0层序大致对应于传统划分的梁山组+栖一段下部地层,仅发育于研究区内的栖霞阶地层沉积前古地貌低地,并且具有向古地貌高地超覆的层序充填特征,中部的SQ1层序和上部的SQ2层序则遍布全区。川西南栖霞阶层序岩相古地理格局总体上表现为西接康滇古陆的海相碳酸盐岩台地,古地貌和沉积相带分异比较明显,自西向东依次为:康滇古陆及其东缘的潮坪、台内洼地、台内丘滩体,以及开阔—半局限海台地,而且沿台内坡折带发育的台内丘滩体往往具有环洼规模分布的趋势。【结论】通过剖析台内坡折带对碳酸盐岩成储的影响,指出SQ2层序(栖二段)是研究区栖霞阶最有利于台内丘滩体这一潜力储集相带发育的层位,环台洼坡折带发育的丘滩体相带附近是有利的勘探区。从层序地层学角度重新认识栖霞阶充填模式及岩相古地理特征,为川西南部下二叠统栖霞阶的下一步储层预测及勘探开发提供全新的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 地层充填模式 古地理格局 地质意义 栖霞阶 四川盆地西南部
下载PDF
数字经济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基于技术发展的中介效应分析
3
作者 李明龙 孙晓洋 +2 位作者 华美晨 戴亿坤 史新宇 《旅游论坛》 2024年第4期1-15,共15页
文章利用2011-2019年中国城市层面的面板数据探究数字经济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探讨数字经济促进城市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及其机制。研究表明,数字经济可以赋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第一,数字经济显著促进了城市旅游业高... 文章利用2011-2019年中国城市层面的面板数据探究数字经济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探讨数字经济促进城市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及其机制。研究表明,数字经济可以赋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第一,数字经济显著促进了城市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第二,门槛模型显示,数字经济的影响效应存在非线性特征;第三,空间杜宾模型发现,数字经济的积极影响存在“以邻为伴”的空间效应;第四,研究进一步发现技术发展中介了数字经济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深化了对旅游高质量发展动因以及数字经济赋能旅游高质量发展内在规律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技术发展 数字赋能
下载PDF
数字时代下旅游企业的人力资源供求与管理
4
作者 李明龙 吕庚浩 +6 位作者 刘晶瑜 孙晓洋 李军 张慧英 黄丽满 黄松山 董诺 《旅游导刊》 2024年第2期1-24,共24页
旅游企业长期面临人力资源短缺、人才流失等困境,主要缘于其外部市场劳动力供需匹配出错、内部岗位设置与人力资源管理简单粗放。科技的数字化发展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主要表现为:(1)数字时代塑造了旅游新场景... 旅游企业长期面临人力资源短缺、人才流失等困境,主要缘于其外部市场劳动力供需匹配出错、内部岗位设置与人力资源管理简单粗放。科技的数字化发展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主要表现为:(1)数字时代塑造了旅游新场景、催生了旅游新需求,这也使旅游企业劳动力需求特征与技能结构发生了转变,旅游从业者需具备数字化的管理、分析、创新、服务、学习能力。(2)数字技术(如智能机器、大数据分析)正在重塑旅游服务分工与服务职能,可以通过系统支持、人机协作等方式增强员工工作能力,并在部分领域代替人类员工进行工作(尤其在程序化重复劳动方面),其应用面广泛、能力强大,对许多领域都有结构性的影响。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须关注旅游数字化转型中潜在的数字鸿沟和数字公平问题,确保数字技术的智慧化和便捷化能够平等地惠及每个利益群体。(3)数字技术使得用工更加灵活,在新的工作安排、新的工作性质、新的工人地位3个方面改变了灵活用工的形态。在数字时代,需要通过深化灵活用工平台治理、完善劳动者权益保障体系等措施,优化旅游企业的灵活用工管理。(4)数字时代,旅游企业的内部人力资源管理面临责任归属、数字能力提升、数据安全保护、客户隐私保护等多方面挑战,也带来了在人才识别与招聘、培训、绩效管理、员工关系和职工保留等多方面进行提升的新机遇。数字时代下,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经理必须弥合技术与人性之间的差距,注意数字技术应用带来的道德困境,并采取开放、适应的思维方式。(5)数字技术还可以赋能旅游企业劳动力的市场以实现供需匹配,即通过信息化变革使旅游企业劳动力供需数量达到动态平衡,通过知识化完善劳动力供需结构,通过平台化推动劳动力供需双方链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技术 旅游企业 人力资源管理 劳动力供需匹配 员工技能结构
下载PDF
船闸浮式系船柱系缆安全监测方法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刘明维 王钟浩 +2 位作者 吴林键 李明龙 杨嘉 《水运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5-91,共7页
为保障浮式系船柱的系缆安全,依托京杭大运河某代表性船闸,针对其浮式系船柱的实际结构特点,根据数学力学基本原理推导构建了可反映浮式系船柱柱身应变信号与船舶系缆力二者之间定量关系的表达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一套针对船闸浮式系船... 为保障浮式系船柱的系缆安全,依托京杭大运河某代表性船闸,针对其浮式系船柱的实际结构特点,根据数学力学基本原理推导构建了可反映浮式系船柱柱身应变信号与船舶系缆力二者之间定量关系的表达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一套针对船闸浮式系船柱系缆安全的监测方法。为了验证该安全监测方法的可靠性,对依托船闸中的代表性浮式系船柱开展了现场试验。通过将安全监测方法所获得的船舶系缆力与传统载荷量测手段测得的系缆力值进行对比,发现二者的相对误差低于15%,表明提出的船闸浮式系船柱系缆安全监测方法具有较高的测量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船闸浮式系船柱 系缆安全 监测方法 现场试验
下载PDF
Sequence-lithofacies paleoge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and petroleum ge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Lower Permian Qixia Stage in Sichuan Basin and its adjacent areas,SW China 被引量:1
6
作者 li minglong TAN Xiucheng +6 位作者 YANG Yu NI Hualing LUO Bing WEN Long ZHANG Benjian XIAO Di XU Qiang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CSCD 2022年第6期1295-1309,共15页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logging,field outcrops,cores and geochemical data,and based on the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ea level changes,sequence filling,paleo-geomorphy and lithofacies,the sequence lithofacie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logging,field outcrops,cores and geochemical data,and based on the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ea level changes,sequence filling,paleo-geomorphy and lithofacies,the sequence lithofacies paleo-geography and evolution process of the Lower Permian Liangshan-Qixia Formation(Qixia Stage for short)in Sichuan Basin and its surrounding areas are restored.The Qixia Stage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third-order sequences,in which SQ0,SQ1 and SQ2 are developed in the depression area,and SQ1 and SQ2 are only developed in other areas.The paleo-geomorphy reflected by the thickness of each sequence indicates that before the deposition of the Qixia Stage in the Early Permian,the areas surrounding the Sichuan Basin are characterized by“four uplifts and four depressions”,namely,four paleo-uplifts/paleo-lands of Kangdian,Hannan,Shennongjia and Xuefeng Mountain,and four depressions of Chengdu-Mianyang,Kangdian front,Jiangkou and Yichang;while the interior of the basin is characterized by“secondary uplifts,secondary depressions and alternating convex-concave”.SQ2 is the main shoal forming period of the Qixia Formation,and the high-energy mound shoal facies mainly developed in the highs of sedimentary paleo-geomorphy and the relative slope break zones.The distribution of dolomitic reservoirs(dolomite,limy dolomite and dolomitic limestone)has a good correlation with the sedimentary geomorphic highs and slope break zones.The favorable mound-shoal and dolomitic reservoirs are distributed around depressions at platform-margin and along highs and around sags in the basin.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platform-margin area in western Sichuan Basin is still the key area for exploration at present;while areas around Chengdu-Mianyang depression and Guangwang secondary depression inside the platform and areas around sags in central Sichuan-southern Sichuan are favorable exploration areas for dolomitic reservoirs of the Qixia Formation in the next ste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chuan Basin Lower Permian Qixia Stage sequence stratigraphy three-order sequence mound-shoal complex carbonate platform RESERVOIR lithofacies paleogeography
下载PDF
Reconstruction and petroleum ge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lithofacies paleogeography and paleokarst geomorphology of the Middle Permian Maokou Formation in northwestern Sichuan Basin,SW China 被引量:1
7
作者 ZHONG Yuan YANG Yueming +7 位作者 WEN Long LUO Bing XIAO Di li minglong CHEN Cong ZHAO like LU Feifan TAN Xiucheng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CSCD 2021年第1期95-109,共15页
Based on analysis of outcrop,drilling,logging and seismic data,and geotectonic background,the lithofacies paleogeography and paleokarst geomorphology of the Middle Permian Maokou Formation in the northwestern Sichuan ... Based on analysis of outcrop,drilling,logging and seismic data,and geotectonic background,the lithofacies paleogeography and paleokarst geomorphology of the Middle Permian Maokou Formation in the northwestern Sichuan Basin were reconstructed,and the petroleum ge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lithofacies paleogeography and paleokarst geomorphology were discussed.The Maokou Formation is divided into 3 long-term cycles,namely LSCl,LSC2 and LSC3,which correspond to the Member 1,Member 2 and Member 3 of the Maokou Formation,respectively.Controlled by the extensional structure caused by opening of the Mianlue Ocean in the north margin of the upper Yangtze blocks and basement faults produced by mantle plume uplifting,the area had tectonic differentiation in NWW and NE,and sedimentary basement took on episodic settlement from north to south,as a result,the sedimentary systems of Member 1 to Member 3 gradually evolved from carbonate platform to platform-slope-continental shelf.According to the residual thickness,paleokarst geomorphologic units such as karst highland,karst slope and karst depression at different stages were reconstructed.The karst geomorphological units were developed successively on the basis of sedimentary geomorphology.Sedimentary facies and paleokarst geomorphology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The Maokou Formation in northwestern Sichuan has two kinds of most favorable reservoir zone combinations:high energy grain shoal and karst monadnock,platform margin slope and karst slope.Based on this understanding,the planar distribution of the two kinds of reservoir zones were predicted by overlapping the favorable reservoir facies belt with paleokarst geomorphology.The study results provide a new idea and reference for the exploration deployment of the Middle Permian Maokou Formation in the Sichuan Bas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ddle Permian Maokou Formation sequence stratigraphy lithofacies paleogeography paleokarst geomorphology sedimentary facies northwestern Sichuan Basin
下载PDF
四川盆地大安区块五峰组—龙马溪组深层页岩地质特征与勘探有利区 被引量:8
8
作者 舒红林 何方雨 +7 位作者 李季林 张介辉 李明隆 芮昀 邹辰 姚秋昌 梅珏 李延钧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0-43,共14页
近年来,四川盆地渝西地区大安区块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一1亚段连续获得多口高产工业气井,展示了该区块页岩气良好的勘探开发前景。但由于该区块页岩埋藏深,勘探程度低,深层优质页岩段沉积微相类型、储层特征及其空间展布规律不清... 近年来,四川盆地渝西地区大安区块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一1亚段连续获得多口高产工业气井,展示了该区块页岩气良好的勘探开发前景。但由于该区块页岩埋藏深,勘探程度低,深层优质页岩段沉积微相类型、储层特征及其空间展布规律不清,页岩气有利区优选依据不充分,制约了该区页岩气的深化勘探与开发。为此,通过岩心观察、扫描电镜、地球化学与物性测试、含气量测定和核磁共振等实验手段分析,结合钻测井资料,研究了大安区块五峰组—龙一1亚段各小层地质特征及储层展布规律,建立了深层页岩气有利区评价标准,优选了深层页岩气勘探有利区。研究结果表明:①高碳硅质页岩微相和高碳含黏土硅质页岩微相是最优质页岩气储层发育的沉积微相,主要发育于五峰组—龙一13小层。②龙一11—龙一14小层孔隙度平均超过4%,储集性好;五峰组—龙一13小层超大孔和裂缝较发育,所占比例分别为66%和25%。③五峰组—龙一13小层脆性矿物平均含量为55%,可压性好;含气量平均值不低于4.0 m^(3)/t,含气条件较好;龙一11—龙一13小层各层平均总有机碳含量超过3.0%,生烃条件好;地层压力系数普遍大于1.90。结论认为:①五峰组—龙一13小层页岩储层品质最优;②Ⅰ类、Ⅱ类和Ⅲ类页岩气有利区资源量分别为3775.78×10^(8) m^(3)、2970.05×10^(8) m^(3)、599.83×10^(8) m^(3);③该区深层页岩气勘探潜力大,是四川盆地重要的天然气产能接替区,其中临江向斜为下一步页岩气勘探的最有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渝西地区大安区块 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 深层页岩气 地质特征 储层特征 勘探有利区
下载PDF
水化学特征在恩施盆地地热资源调查中的指示意义
9
作者 李泽威 袁飞 +3 位作者 李明龙 赵军 万凯 李光顺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3-94,106,共13页
地热资源是一种宝贵的清洁能源,恩施盆地蕴含丰富的地热资源,探明地热形成机理具有重要意义。从地热水化学特征和同位素特征入手,结合恩施盆地水文、地热地质条件,采用Piper三线图法、主要离子相关分析法等探讨分析了恩施盆地地下热水... 地热资源是一种宝贵的清洁能源,恩施盆地蕴含丰富的地热资源,探明地热形成机理具有重要意义。从地热水化学特征和同位素特征入手,结合恩施盆地水文、地热地质条件,采用Piper三线图法、主要离子相关分析法等探讨分析了恩施盆地地下热水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主要离子补给来源;选取适宜的二氧化硅温标法解决了热储温度难以准确测量的问题;利用氢氧同位素测试技术,示踪判定了地下热水的补给来源、循环深度及补给高程。研究结果显示:恩施盆地地下热水的水化学类型主要为SO_(4)·Cl^(-)Na型水,水中离子以SO_(4)^(2-),Cl^(-),Na^(+)为主,地下热水中TDS与Na+,Ca^(2+),Mg^(2+),Cl^(-),SO_(4)^(2-)有极好的正相关性,而地下热水中TDS远高于冷泉,分析认为是由于地下热水在演化过程中埋藏深度大、径流途径长、溶解—溶滤作用强烈,更容易从围岩中萃取相关离子,从而导致离子浓度远高于地表水;研究区内地下热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地下热水14C,34 S同位素特征均表明盆地边缘到盆地中心地下热水储存环境逐渐封闭,地下热水滞留时间逐渐变长,水-岩反应程度逐渐变强;水-岩平衡判定结果表明,热水中SiO_(2)的浓度受石英的溶解平衡控制,利用SiO_(2)地热温标估算热储温度为55.74~58.24℃,热储埋深为1793~1906 m,热水循环深度为1823~1936 m;根据大气降水δ18 O的高程效应估算地下热水的补给高程为1022.64~1109.00 m,依据研究区高程范围确定地下热水补给区主要为盆地西侧寒武系-奥陶系碳酸盐岩低中山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恩施盆地 地下热水 水化学特征 氢氧同位素
下载PDF
船闸浮式系船柱受荷响应力学模型 被引量:6
10
作者 刘明维 李明龙 +2 位作者 吴林键 江涛 赵殿鹏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27-132,共6页
随着通航船舶大型化的快速发展,对船闸浮式系船柱等通航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保障船闸浮式系船柱结构在运行状态下的系缆安全,依托于某大型船闸工程项目,基于材料力学的基本理论推导得到了船舶系缆力与浮式系船柱柱身应变之间的定... 随着通航船舶大型化的快速发展,对船闸浮式系船柱等通航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保障船闸浮式系船柱结构在运行状态下的系缆安全,依托于某大型船闸工程项目,基于材料力学的基本理论推导得到了船舶系缆力与浮式系船柱柱身应变之间的定量关系,结合系缆力作用下浮式系船柱有限元模型的应变值计算结果,建立了船闸浮式系船柱的受荷响应力学模型。当浮式系船柱柱身同一截面位置指定测点处的应变已知时,便可基于该模型计算得出浮式系船柱所受系缆力,用以评估过闸船舶的系缆安全。通过将模型预测值与数值仿真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模型的精度。研究成果可为实现船闸浮式系船柱在服役状态下的自动化感知预警及安全评估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道工程 船闸浮式系船柱 系缆力 应变 数值仿真
下载PDF
四川盆地蜀南地区长兴组油气成藏时空匹配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延钧 夏吉文 +3 位作者 李明隆 蒲洪果 耿超 王浩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77-885,共9页
四川盆地蜀南地区上二叠统长兴组下伏3套烃源岩,分别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泥页岩、中二叠统泥质岩、上二叠统龙潭组煤系,长兴组已发现多个大中型气田,但对天然气的烃源一直认识不清。通过天然气组成和碳同位素分析表明,该区长兴组天然气... 四川盆地蜀南地区上二叠统长兴组下伏3套烃源岩,分别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泥页岩、中二叠统泥质岩、上二叠统龙潭组煤系,长兴组已发现多个大中型气田,但对天然气的烃源一直认识不清。通过天然气组成和碳同位素分析表明,该区长兴组天然气以原油裂解气为主、甲烷含量高、干燥系数大,属于典型的干气;结合储层显微特征和包裹体均一温度分析测试,并综合分析油气成藏时空匹配关系,首次发现并证实蜀南地区长兴组天然气主要来源于深层志留系烃源岩,并混入少量的龙潭组煤系成因气;长兴组储层未捕获各期烃源岩生油高峰期生成的液态烃,以充气聚气为主;燕山运动早中期为主要充气期,而燕山末期—喜马拉雅早期为局部天然气充气期,与川东地区长兴组以龙潭组煤系来源的天然气不同。油气成藏时空匹配是圈闭有效捕获油气的关键,决定着油气来源和成藏富集程度,历史地、动态地揭示油气运聚过程是现代油气成藏研究的核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模式 时空匹配 志留系烃源 长兴组 蜀南地区 四川盆地
下载PDF
社会隔离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
12
作者 李明龙 仲学锋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2023年第5期492-495,共4页
社会隔离是死亡率和不良健康结局的有效预测指标,已被证明会对健康造成危害。老年人是社会隔离的高发人群,社会隔离是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重要风险因素。本文综述了社会隔离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现状,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社会隔离 老年人群 心理健康 影响因素
下载PDF
油气分段捕获揭示震旦—寒武系天然气成藏过程
13
作者 刘欢 李明隆 +2 位作者 江林 夏吉文 王廷栋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2-50,共9页
烃源岩生烃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序列性,构造活动和圈闭的形成也具有阶段性,加之富集型古油藏和分散型滞留原油产生的裂解气也会大量运移聚集,因此,油气成藏可能经历多个阶段。基于以上油气分段捕获原理"将今论古"地分析四川盆... 烃源岩生烃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序列性,构造活动和圈闭的形成也具有阶段性,加之富集型古油藏和分散型滞留原油产生的裂解气也会大量运移聚集,因此,油气成藏可能经历多个阶段。基于以上油气分段捕获原理"将今论古"地分析四川盆地南部威远、资阳、高石梯—磨溪3个典型构造的震旦系—寒武系天然气成藏过程与成藏规律,从而预测其他未知区块的成藏潜力。研究认为,高磨地区作为继承性古隆起,震旦系—寒武系圈闭几乎捕获了烃源岩从早期生油到晚期干酪根生气所有阶段的油气;威远、资阳震旦系—寒武系圈闭则仅捕获了部分阶段的油气,对于未知区块——泸州古隆起区来讲,其震旦系—寒武系能捕获生气高峰及其以后阶段所有的天然气,包括分散型滞留原油裂解气和晚期干酪根裂解气,如果落实好储层和圈闭,天然气勘探潜力很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分段捕获原理 天然气成藏 四川盆地 震旦系-寒武系
下载PDF
直喷汽油机恒转速增转矩工况燃烧与排放
14
作者 胡宗杰 李明龙 +1 位作者 刘婷 李理光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57-862,877,共7页
在一台直喷汽油机(GDI)上,利用发动机瞬态控制和测试系统,研究恒转速增转矩工况下节气门切换幅度和切换耗时对发动机燃烧与排放动态响应的影响,并通过基于比例积分(PI)调节的过量空气系数(λ)闭环控制和节气门超调策略优化瞬态工况的燃... 在一台直喷汽油机(GDI)上,利用发动机瞬态控制和测试系统,研究恒转速增转矩工况下节气门切换幅度和切换耗时对发动机燃烧与排放动态响应的影响,并通过基于比例积分(PI)调节的过量空气系数(λ)闭环控制和节气门超调策略优化瞬态工况的燃烧和排放.试验结果表明:在恒转速增转矩工况,发动机工作参数相对于节气门的变化有一定的滞后,切换时间越长各参数与节气门变化的跟随性越好;切换幅度较大时,各参数稳定性较差;进气的响应特性是影响发动机瞬态工况下燃烧与排放的主要因素.在所研究的工况下,过量空气系数闭环控制的最优PI(比例值、积分值)组合为P=0.08/I=0.5;进气门超调策略可以更有效地减小进气响应的滞后时间,使燃烧更充分,降低颗粒物数量浓度和碳氢(HC)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喷汽油机 瞬变工况 节气门超调 颗粒物排放
下载PDF
野生大豆GsSnRK1.1蛋白激酶在淹水胁迫下功能分析
15
作者 丁晓东 张晴 +3 位作者 于海燕 刘圆明 李明龙 肖佳雷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8,共8页
为明确GsSnRK1.1蛋白激酶在植物淹水胁迫中的作用与功能,在野生型拟南芥(Col-0)中过量表达GsSnRK1.1和突变基因GsSnRK1.1(T176A)、GsSnRK1.1(T176E)、GsSnRK1.1(K49M)。当转基因拟南芥植物生长至四叶期时,对其淹水胁迫处理后,测定各种... 为明确GsSnRK1.1蛋白激酶在植物淹水胁迫中的作用与功能,在野生型拟南芥(Col-0)中过量表达GsSnRK1.1和突变基因GsSnRK1.1(T176A)、GsSnRK1.1(T176E)、GsSnRK1.1(K49M)。当转基因拟南芥植物生长至四叶期时,对其淹水胁迫处理后,测定各种基因型植物叶绿素、SOD和Pro等生理指标,以及ADH1、PDC1等淹水应激反应基因表达模式,同时对proGsSnRK1.1::GUS转基因拟南芥淹水胁迫并染色。结果表明,野生大豆GsSnRK1.1基因对淹水胁迫有响应,且其启动子可感知淹水胁迫。GsSnRK1.1和GsSnRK1.1(T176E)转基因植株在淹水胁迫下,叶绿素、SOD和Pro含量升高,ADH1及PDC1基因表达上调;然而GsSnRK1.1(T176A)和GsSnRK1.1(K49M)转基因植株在淹水胁迫下,叶绿素、SOD和Pro含量降低,ADH1及PDC1基因表达未发生明显变化。研究为进一步探究大豆抗涝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sSnRK1.1 野生大豆 淹水胁迫 表达分析 功能验证
下载PDF
四川盆地西北部中二叠统栖霞组相控早期高频暴露岩溶特征及启示 被引量:29
16
作者 李明隆 谭秀成 +6 位作者 罗冰 张亚 张本健 芦飞凡 苏成鹏 肖笛 钟原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6-82,共17页
文章介绍了一类准同生期云化叠合早期暴露岩溶成因的深层—超深层孔洞型碳酸盐岩储层。基于区内露头与钻井资料,开展了岩石学、储层地质学及地球化学研究,发现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栖霞组发育泥晶灰岩—生屑泥晶灰岩—泥亮晶颗粒灰岩的向上... 文章介绍了一类准同生期云化叠合早期暴露岩溶成因的深层—超深层孔洞型碳酸盐岩储层。基于区内露头与钻井资料,开展了岩石学、储层地质学及地球化学研究,发现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栖霞组发育泥晶灰岩—生屑泥晶灰岩—泥亮晶颗粒灰岩的向上变粗型和亮晶颗粒云岩—中晶云岩—细粉晶藻云岩的向上变细型两类向上变浅序列。两类序列早期高频暴露岩溶具有如下特征:①旋回顶部存在暴露不整合面,并见下一旋回初始海泛沉积物充填于先期岩溶系统和向微地貌高地超覆现象。②旋回上部的多孔基岩受优势岩溶通道切割形成近原地角砾。③部分旋回顶部发育斑块状岩溶系统,其内为陆源黏土、粉屑和少量角砾充填。④少数旋回内部发育岩溶洞穴角砾岩,角砾间多为碳酸盐岩渗流粉砂充填。⑤暴露面之下稳定碳、氧同位素存在一定负偏现象。进一步开展储层物性分析发现,岩溶作用强度较强时,优质储层主要发育于旋回的下部,储层储集空间主要为基岩保留的粒间孔经过云化与溶扩而形成的小型孔洞;岩溶作用强度较弱时,优质储层主要发育于旋回的中上部,储层储集空间为基岩保留的粒间孔经过云化与溶扩而形成的小型孔洞;岩溶作用强度适中时,优质储层主要发育于旋回的中部,储层储集空间主要为洞穴垮塌角砾间的残余孔洞。这些叠合准同生期云化作用的白云岩为基岩的早期暴露岩溶作用形成的孔洞至今仍然被保留下来,并作为有效储集空间。因此认为不同强度的早期高频暴露岩溶作用是栖霞组储层储集空间形成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高频暴露岩溶 深层—超深层 孔洞成因 四川盆地西北部 中二叠统 栖霞组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东部二叠系茅口组层序地层特征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10
17
作者 胡罗嘉 黄世伟 +6 位作者 谭万仓 谭秀成 苏成鹏 胡笙 李明隆 刘菲 冯亮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57-366,共10页
充分利用40多口探井的岩心、录井和测井等资料,对川东二叠系茅口组进行层序地层划分,剖析层序界面特征,建立等时层序地层格架,在此基础上总结地层充填规律,探讨了层序格架中的沉积古地理格局和有利储集区带分布。识别了茅口组3个Ⅰ型层... 充分利用40多口探井的岩心、录井和测井等资料,对川东二叠系茅口组进行层序地层划分,剖析层序界面特征,建立等时层序地层格架,在此基础上总结地层充填规律,探讨了层序格架中的沉积古地理格局和有利储集区带分布。识别了茅口组3个Ⅰ型层序界面和3个Ⅱ型层序界面,提出茅口组划分为5个三级层序的新方案。茅口组层序地层总体上具有下部超覆、顶部削蚀的特征,下部的SQ_(1)层序由东北往西南向海西期古隆起和古地貌高地超覆,顶部的SQ_(5)层序因东吴运动有不同程度缺失。层序格架内地层总体上表现出东西分异、厚薄相间的分布趋势:SQ_(3)、SQ_(4)层序在研究区中部均发育一个成带状展布的地层增厚带,可能对应于弱镶边的台缘滩相带,该带以东为地层减薄区,与发育孤峰段泥页岩、硅质页岩的深水沉积区相吻合,展现出从西往东水体逐渐变深、由碳酸盐台地到陆棚的古地理格局。指出层序地层格架内有利储集相带与Ⅰ型层序界面下早成岩期岩溶改造的叠合,有利于茅口组形成富有特色的岩溶型石灰岩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 地层充填 岩相古地理 颗粒滩 岩溶 茅口组 四川盆地东部
下载PDF
四川盆地西北部中二叠统栖霞组砂糖状白云岩特征及成因机制--以广元上寺剖面为例 被引量:19
18
作者 李明隆 谭秀成 +4 位作者 苏成鹏 芦飞凡 张本健 潘政屹 肖笛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91-610,共20页
四川盆地西北部中二叠统栖霞组砂糖状白云岩储层勘探获得重大突破,但钻探结果表明此类砂糖状白云岩发育层位和规模变化极大,因而对其成因的把握是这类白云岩储层分布预测的关键。本文以四川盆地西北部上寺剖面栖霞组为例,通过宏微观岩... 四川盆地西北部中二叠统栖霞组砂糖状白云岩储层勘探获得重大突破,但钻探结果表明此类砂糖状白云岩发育层位和规模变化极大,因而对其成因的把握是这类白云岩储层分布预测的关键。本文以四川盆地西北部上寺剖面栖霞组为例,通过宏微观岩石学、碳氧同位素和电子探针分析发现砂糖状白云岩具有如下特征:①主要分为层状白云岩与斑块状白云岩两类,其中层状白云岩主要位于栖二段中部,斑状白云岩则分布较为广泛,位于栖一段底部和栖二段层状白云岩上部与下部;②层状白云岩由中-粗晶白云石构成,呈砂糖状,阴极射线下发红光,MgO/CaO为0.68,δ13CPDB和δ18OPDB均值为2.42‰与-6.18‰;③栖一段底部白云质灰岩内的白云石化斑块由细-粉晶白云石构成,阴极射线下多不发光,MgO/CaO为0.54,δ13CPDB和δ18OPDB均值为1.69‰与-1.23‰;④栖二段顶部与底部斑块均呈砂糖状,阴极射线下顶部为具有不发光的核心与发红光环带的细晶白云石组成,而底部为发暗红光的中粗晶白云石组成,MgO/CaO分别为0.59和0.68,δ13CPDB和δ18OPDB均值分别为2.16‰、-6.50‰和3.32‰、-3.75‰。基于以上野外工作与室内分析结果认为,①栖霞组底部发育两个准同生暴露面,其下为斑状岩溶系统,岩溶系统多被白云石化;②栖霞组顶部发育早成岩期暴露面,岩溶分带清晰可见,岩溶系统均被白云石化;③砂糖状白云岩是由于重卤水回流渗透白云石化与热液白云石化叠合形成,但由于岩溶发育的位置与程度的不同导致两期白云石化叠合的结果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西北部 中二叠统栖霞组 白云岩成因 岩溶 回流渗透白云石化 热液白云石化
下载PDF
四川盆地威远—高石梯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台内薄层白云岩发育特征与成因 被引量:7
19
作者 杨文杰 谭秀成 +6 位作者 李明隆 夏吉文 隆辉 倪佳 李军 肖笛 张照坤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5-90,共16页
通过对四川盆地威远—高石梯地区取心和钻井老资料复查发现,中二叠统栖霞组发育规模性滩相薄层白云岩,且多口井在该套白云岩中获工业气流,因此厘清白云岩成因与分布规律对指导栖霞组下一步勘探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区内岩心和测井、录井资... 通过对四川盆地威远—高石梯地区取心和钻井老资料复查发现,中二叠统栖霞组发育规模性滩相薄层白云岩,且多口井在该套白云岩中获工业气流,因此厘清白云岩成因与分布规律对指导栖霞组下一步勘探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区内岩心和测井、录井资料,开展白云岩岩石学和分布特征研究,发现栖霞组薄层白云岩宏观产状上可分为豹斑状白云岩和层状白云岩两类,白云石晶粒多以细—中晶为主,残余生屑颗粒幻影明显,原岩主要为具微生物粘结灰泥组构的亮晶生屑灰岩。白云岩单层厚度薄,一般为1~4m,累计厚度可达3~16m;纵向发育受沉积旋回控制明显,主要分布在旋回中上部且具有多期叠置的特征。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栖霞组白云石化流体以准同生期咸化海源流体为主,仅局部孔洞状白云岩受到一定程度的深部热液叠合改造。对比沉积期古地理隆坳格局与薄层白云岩钻遇井分布耦合关系,发现薄层白云岩往往分布于台内隆坳的坡折处,提出丘滩体叠置迁移和海水受限的环境促使渗透回流白云石化作用发生。台内多期叠置的丘滩体为白云岩形成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准同生期岩溶作用有利于提升丘滩体孔渗条件并为白云石化流体提供优势运移通道。研究结果证实台内薄层白云岩具有环洼不连续带状规模性分布规律,为拓展栖霞组台内白云岩储层勘探领域提供了重要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层白云岩 分布规律 白云岩成因 栖霞组 四川盆地
下载PDF
鄂西走马地区南华纪古城期-南沱早期古气候和古氧相演化:来自细碎屑岩元素地球化学的证据 被引量:27
20
作者 李明龙 陈林 +6 位作者 田景春 郑德顺 许克元 方喜林 曹文胜 赵军 冉中夏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2158-2170,共13页
新元古代后期地球经历了至少两次全球规模的冰川期,分别为Sturtian冰期和Marinoan冰期。鄂西走马地区南华系古城组与南沱组分别属于Sturtian和Marinoan冰期沉积,大塘坡组代表间冰期沉积,同时,大塘坡期是我国重要的成锰时期。本文通过对... 新元古代后期地球经历了至少两次全球规模的冰川期,分别为Sturtian冰期和Marinoan冰期。鄂西走马地区南华系古城组与南沱组分别属于Sturtian和Marinoan冰期沉积,大塘坡组代表间冰期沉积,同时,大塘坡期是我国重要的成锰时期。本文通过对走马地区ZK702钻孔岩心古城组、大塘坡组、南沱组底部细碎屑岩样品元素地球化学的研究,计算了CIA、CIW、PIA、Al/Ca、Rb/Sr、V/Cr、U/Th等特征值,探讨了该区南华纪冰期至间冰期的古气候和古氧相演化过程,结合岩石学证据认为:古城冰期气候寒冷干燥(CIA值从底部的69.2过渡至57.8,均值为62.2),大塘坡间冰期早期气候依然寒冷(CIA值介于54.3~62.7,均值59.7),大塘坡中晚期气候恢复温暖湿润并趋于稳定(CIA值介于70.2~81.1,均值75.8),南沱冰期气候又转向寒冷干燥(CIA值由78.6降低至61.9),CIW、PIA、Rb/Sr值等指标反映的古气候演化过程与CIA值反映一致,Al/Ca值的变化也反映了陆源碎屑输入量随着古气候波动;V/Cr、U/Th、Ni/Co等比值反映出研究区古海洋古城期-南沱早期总体处于氧化环境,其中大塘坡早期处于弱氧化环境,古城期、大塘坡中晚期和南沱早期处于氧化环境;研究区大塘坡锰矿形成于间冰期早期寒冷气候下的弱氧化环境,气候转暖后锰矿停止沉积,锰矿成矿与古气候和古氧相具有耦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气候 古氧相 锰矿 细碎屑岩 元素地球化学 南华系 鄂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