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川东南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三段白云岩成因机理
1
作者 杨浩 潘磊 +5 位作者 全力 李让彬 王广伟 高俊杰 周玲 徐芮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11-318,共8页
白云岩是四川盆地海相层系最为重要的天然气储层类型之一,也是深层碳酸盐岩油气勘探的重点,白云岩成因机理的研究是预测深层优质白云岩储层分布的基础。通过川东南地区茅口组三段白云岩露头、岩心、薄片等资料,结合碳氧同位素、锶同位... 白云岩是四川盆地海相层系最为重要的天然气储层类型之一,也是深层碳酸盐岩油气勘探的重点,白云岩成因机理的研究是预测深层优质白云岩储层分布的基础。通过川东南地区茅口组三段白云岩露头、岩心、薄片等资料,结合碳氧同位素、锶同位素、稀土元素等研究了白云岩的成因机理。川东南地区茅三段白云岩可分为层状粉晶白云岩、层状细—中晶白云岩以及鞍形白云石胶结物。层状细—中晶白云岩是最主要的白云岩类型,未受热液影响的该类型白云岩δ^(18)O_(VPDB)值为-7.04‰~-6.08‰,与泥晶灰岩相似,^(87)Sr/^(86)Sr比值为0.707 550~0.707 740,处于同期海水范围值内,主要成因为准同生—埋藏期封闭局限海水渗透回流白云岩化;受到热液影响的该类型白云岩δ^(18)O_(VPDB)值为-7.33‰~-7.11‰,与泥晶灰岩相比略微偏负,^(87)Sr/^(86)Sr比值为0.707 950~0.708 171,高于同期海水。层状粉晶白云岩未明显受到热液影响改造,其成因与上述未受热液影响的层状细—中晶白云岩一致。而溶洞、裂缝中的鞍形白云石胶结物则是热液流体直接沉淀或重结晶所形成,具有较高的^(87)Sr/^(86)Sr比值(均值0.707 970)、明显偏负的δ^(18)O_(VPDB)值(均值-7.32‰)以及Eu的正异常。从层状粉晶白云岩、层状细—中晶白云岩到鞍形白云石胶结物,呈现出一种受控于封闭局限海水到热液流体的梯度性变化,研究区内的白云岩是由多期次流体、多次成岩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特征 成因机理 白云岩 茅口组 中二叠统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川东南中二叠统茅口组白云岩特征与成因机理 被引量:1
2
作者 韩月卿 张军涛 +7 位作者 潘磊 李慧莉 刘光祥 李让彬 武重阳 郝运轻 何治亮 黄振凯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5-56,共12页
近期川东南多口钻井在中二叠统茅口组白云岩储层获得了油气突破,但具有很强的非均质性,白云岩化机理不明确,难以预测优质白云岩储层的展布规律。本次研究基于区域地质背景和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热事件,通过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等综合分析,系... 近期川东南多口钻井在中二叠统茅口组白云岩储层获得了油气突破,但具有很强的非均质性,白云岩化机理不明确,难以预测优质白云岩储层的展布规律。本次研究基于区域地质背景和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热事件,通过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等综合分析,系统总结了不同类型白云岩的特征及成因机理。研究认为:川东南茅口组白云岩以细-中晶白云岩为主,泥-粉晶白云岩和白云石胶结物次之;綦江地区主要发育层状细-中晶白云岩,白云石呈自形-半自形晶,多具有雾心亮边结构和明显的颗粒幻影,阴极发光下晶体内部呈棕色-红色,由内向外过渡为暗红色,细-中晶白云石的δ^(18)O_(V-PDB)、δ^(13)CV-PDB和^(87)Sr/^(86)Sr值均表明白云岩化流体主要为海水,白云石可能为浅埋藏期中等盐度回流渗透白云岩化作用生成,后期经历重结晶或海源流体的热调整改造;泰来地区主要发育斑块状泥-粉晶、细-中晶白云岩以及裂缝内充填的白云石胶结物,原始岩石较致密,晶粒结构不明显,白云石胶结物以具波状消光的鞍形白云石为主,阴极发光下可见多期环带状特征,δ^(18)O_(V-PDB)、δ^(13)CV-PDB和^(87)Sr/^(86)Sr值表明泥-粉晶、细-中晶白云岩主要形成于浅埋藏期海水环境,后期经历了来自或穿碎屑岩层热流体的直接影响,在裂缝内沉淀白云石胶结物及方解石。总体而言,准同生期溶蚀作用、浅埋藏期白云岩化作用、热流体调整改造作用和岩溶作用是控制川东南地区茅口组储层的关键因素,其中浅埋藏期回流渗透白云岩化作用是该区白云岩的主要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中二叠统 茅口组 白云岩 成因机理
下载PDF
四川盆地北部元坝地区茅口组岩溶:发育特征与分布模式 被引量:3
3
作者 诸丹诚 喻雅敏 +4 位作者 黎霆 张雷 李让彬 杨明磊 邹华耀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01-714,共14页
中二叠世末期,海水退出四川盆地,元坝地区茅口组上部灰岩普遍可见暴露、岩溶现象,但岩溶带的发育特征及其分布规律尚不明确。基于井-震联合解释的思路,通过岩心观察、测井岩性解释、三维地震数据体的层位标定与地震相解译等,特别是通过... 中二叠世末期,海水退出四川盆地,元坝地区茅口组上部灰岩普遍可见暴露、岩溶现象,但岩溶带的发育特征及其分布规律尚不明确。基于井-震联合解释的思路,通过岩心观察、测井岩性解释、三维地震数据体的层位标定与地震相解译等,特别是通过相对声波阻抗转换、地震地层切片分析等技术手段提高了地震数据的解释分辨率,建立了茅口组的层序地层格架,进而描述茅口组的沉积与岩溶特征,预测岩溶带的分布规律及模式。结果表明:(1)元坝地区茅口组共发育3个三级海侵—海退层序,生屑滩发育于第2个和第3个三级层序的海退旋回内,其中前者是在沉积古地貌高部位发育台内生屑滩,后者是在YB7井一带的台地边缘坡折带发育台缘生屑滩;(2)岩溶带的发育和分布受生屑滩控制,在岩心尺度主要表现为地表岩溶带、垂直渗流带、深部缓流带的高角度溶缝和溶洞、水平潜流带的顺层溶洞;(3)平面上,岩溶带集中发育在生屑滩内部靠近海岸的一侧,发育模式具有海岸型岩溶的特点;(4)水平潜流带顶部发育的顺层溶洞为茅口组岩溶带主要的储集空间,但大多已在表生期被火山凝灰质和灰岩碎屑等流水搬运物质和方解石等化学沉淀物质充填,现今储集能力总体较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元坝地区茅口组岩溶带的分布模式,并对其油气勘探意义与风险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震联合研究 生屑滩 顺层溶洞 相控岩溶 海岸型岩溶
下载PDF
涪陵地区茅三段热液白云岩展布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潘磊 唐德海 +2 位作者 李让彬 邹玉涛 张文睿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5-24,共10页
针对热液白云岩展布非均质性强的问题,开展基底断裂与茅三段沉积演化关系研究,分析断裂样式与白云岩分布关系,建立沉积演化模式,预测白云岩的分布。研究结果表明:茅三段可划分为5个小层,1~3小层为白云岩发育主要时期,4~5小层为台地均一... 针对热液白云岩展布非均质性强的问题,开展基底断裂与茅三段沉积演化关系研究,分析断裂样式与白云岩分布关系,建立沉积演化模式,预测白云岩的分布。研究结果表明:茅三段可划分为5个小层,1~3小层为白云岩发育主要时期,4~5小层为台地均一化时期,不发育白云岩;15-1、15-2和16号基底断裂控制了早期“台-洼”相间的沉积地貌,断裂附近的地貌高部位为生屑滩发育有利部位,为白云岩的发育提供物质基础;15-1、15-2号基底断裂样式为花状,周边生屑滩白云石化程度高,为白云岩发育最有利区;16号基底断裂为直立状,附近白云石化发育程度较低,为白云岩发育较有利区。研究成果可为热液白云岩领域的进一步勘探提供指导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涪陵地区 茅三段 基底断裂 沉积演化 热液白云岩展布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川东南涪陵地区基底断裂特征与油气成藏 被引量:10
5
作者 潘磊 徐祖新 +1 位作者 李让彬 邹玉涛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9-25,共7页
为了明确川东南涪陵地区茅口组热液白云岩气藏富集规律,基于钻井、岩心和涪陵地区连片三维地震资料,分析了研究区基底断裂特征与形成演化及其对茅口组油气成藏的意义,建立了油气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基底断裂剖面上发育“Y”... 为了明确川东南涪陵地区茅口组热液白云岩气藏富集规律,基于钻井、岩心和涪陵地区连片三维地震资料,分析了研究区基底断裂特征与形成演化及其对茅口组油气成藏的意义,建立了油气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基底断裂剖面上发育“Y”字形与反“Y”字形、“花状”、直立状3种构造样式;平面上识别出15、15-1、16号3条基底断裂,均以北西-南东向展布为主;基底断裂纵向上具有分层特征,同时沿断裂走向又体现出分段差异性;15、15-1号基底断裂中、上构造层活动性强于16号基底断裂,15号基底断裂西段活动性强于中段和东段。基底断裂控制了茅口组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白云岩储层沿基底断裂两侧呈条带状展布,距基底断裂越近,下伏志留系烃源岩对茅口组成藏贡献越大,含气性越好,测试产量越高。综合研究区基底断裂、烃源岩和储层发育特征等,建立了“下生上储、双源供烃”油气成藏模式。研究成果对深化涪陵地区茅口组热液白云岩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同时可为其他基底断裂发育区油气成藏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断裂 断裂特征 油气成藏 茅口组 川东南地区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东部茅口组白云岩成因:来自岩石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的证据 被引量:2
6
作者 王良军 李红 +8 位作者 曾韬 柳益群 潘磊 李让彬 李文厚 张冬冬 焦鑫 杨康 董杨坤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89-1016,共28页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口组白云岩中蕴藏丰富的天然气资源,但是这套白云岩的成因多年来一直存在争议。盆地东部茅口组白云岩储集层多发育在茅三段中下部,纵向上厚度介于3.0~46.8 m之间,平面上沿北西—南东向基底断裂呈带状展布。野外和钻...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口组白云岩中蕴藏丰富的天然气资源,但是这套白云岩的成因多年来一直存在争议。盆地东部茅口组白云岩储集层多发育在茅三段中下部,纵向上厚度介于3.0~46.8 m之间,平面上沿北西—南东向基底断裂呈带状展布。野外和钻井岩心观察发现,白云岩内发育交织状张性裂缝,将岩石切割呈角砾状,裂缝多被粗晶方解石、白云石充填或半充填。根据围岩和裂缝中白云石晶体形貌和产出状态,在显微镜下识别出4类不同组构的白云石:第1类为灰泥基质中“星散状”自形粉晶—细晶白云石;第2类为半自形面状组构细晶白云石,呈他形—半自形镶嵌状;第3类为具“雾心亮边”的自形晶面状组构细晶—粗晶白云石,具糖粒状结构,晶间孔隙发育;第4类为脉体充填的粗晶鞍状双晶白云石。背散射照片显示前3类白云石的“雾心”部分晶面混浊、表面分布方解石残斑及微孔,而第3类白云石的“亮边”部分与第4类鞍状粗晶白云石脉则晶体明亮、洁净、致密,属新生矿物。上述4类白云石的成分均具有富Ca和贫Fe、Mn、Sr的特点,MgO含量变化较大,其中前两类白云石MgO含量总体低于白云石标准计量,而后两类白云石的MgO含量则接近或略高于标准计量。岩石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茅口组白云岩主要经历了2期白云化作用,初次白云化作用形成第1类、第2类白云石及“雾心”白云石,二次白云化作用形成“亮边”白云石和粗晶白云石脉体;2期白云化作用均发生得很早,可能始于同沉积期至浅埋藏期。白云石原位微量元素和原位锶同位素分析表明,白云化作用流体具有混源的特点,流体可能由富Ca地下水以及与火山活动有关的热液混合而成。推测中二叠世末期峨眉山地幔柱的喷发引起四川盆地内基底断裂再次活动,造成茅口组内张性构造裂缝发育,这为白云化流体混合及运移提供了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中二叠统 茅口组 白云岩 张性裂缝 热液白云化作用
下载PDF
Combination Patterns and Deposi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Ordovician Carbonate Banks in the Western Tarim Basin,China 被引量:7
7
作者 HU Xiaolan FAN Tailiang +7 位作者 GAO Zhiqian YU Bingsong CHEN Xiaozhi WANG Hongyu WANG Jianping li rangbin DING Meng li Yifa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4期894-911,共18页
The combination patterns and deposi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arbonate banks are investigated based on outcrop sections, thin sections, and carbon isotopes of Ordovician in the western Tarim Basin, China. Four car... The combination patterns and deposi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arbonate banks are investigated based on outcrop sections, thin sections, and carbon isotopes of Ordovician in the western Tarim Basin, China. Four carbonate bank combination patterns are deposited in the Ordovician, western Tarim Basin, including: Reef-Bank Complex (RBC), Algae-Reef-Bank Interbed (ARBI), Thick-Layer Cake Aggradation Bank (TLCAB), and Thin-Layer Cake Retrogradation Bank (TLCRB). All combination patterns show clear periods vertically. The RBC is mainly composed of reefs and bioclastic banks, and the dimension of the RBC depends on the scale of the reefs. Bioclastic banks deposits surround the reefs. The range of the ARBI is determined by the scale of algae-reefs, algae peloid dolomite microfacies and algal dolomite microfacies deposit alternating vertically. TLCAB and TLCRB are deposited as layer-cakes stacking in cycles and extending widely with cross bedding developed. The grains of TLCAB and TLCRB are diverse and multi-source. With the impacting of relative sea level change, bi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geomorphology, the ARBI, TLCAB or TLCRB, RBC are successively developed from the Lower Ordovician Penglaiba Formation to the Middle Ordovician Yijianfang Formation. The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analysis of Ordovician indicates that the RBC and ARBI can form effective oil and gas reservoirs, and the TLCAB and TLCRB have the potential to form the huge scale oil and gas reservoirs and to be the crucial targets of exploration for the Ordovician carbonate banks in the fu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ate bank reef-bank complex algae-reef-bank interbed thick-layer cake aggradation bank thin-layer cake retrogradation bank Ordovician western Tarim Basin
下载PDF
川东南地区茅一段储层特征分析 被引量:10
8
作者 刘瑾 夏文谦 +3 位作者 李晶晶 张新 李让彬 汪雷 《科技通报》 2019年第7期26-32,共7页
近期于四川盆地部署完成的南充1井、焦石1井和双探1井等在下二叠统茅口组都获得了良好的工业气流,体现了四川盆地及周缘地区茅口组具有良好的天然气勘探潜力。川东南地区茅一段主要发育于外缓坡环境,岩石类型复杂,储层非均质性强,为加... 近期于四川盆地部署完成的南充1井、焦石1井和双探1井等在下二叠统茅口组都获得了良好的工业气流,体现了四川盆地及周缘地区茅口组具有良好的天然气勘探潜力。川东南地区茅一段主要发育于外缓坡环境,岩石类型复杂,储层非均质性强,为加强对茅一段储层的评价工作,结合野外露头观察和测井、镜下薄片等把茅一段岩性分为3大类,即灰泥灰岩、泥晶灰岩和瘤状灰岩。通过大量先进的储层物性描述手段,识别出川东南地区茅一段为低孔、低渗致密碳酸盐岩储层,平均孔隙度1. 36%,平均渗透率0. 82×10-3μm2,孔、渗条件与TOC和滑石含量呈正相关关系,灰泥瘤状灰岩的整体物性条件要优于泥晶瘤状灰岩。茅一段储层的孔隙主要由无机孔和有机孔组成,其中无机孔占主要地位且无机孔主要由矿物收缩孔(缝)构成,而有机质孔主要由5~50 nm的中孔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东南 茅一段 岩石学特征 储层物性特征
下载PDF
川东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白云岩储层成因机理及主控因素 被引量:9
9
作者 李让彬 段金宝 +1 位作者 潘磊 李红 《天然气地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347-1357,共11页
利用露头和岩心资料,通过大量的薄片、扫描电镜和主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锶同位素等分析化验资料,深入分析川东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白云岩储层成因机理,取得3个方面的新认识:①根据晶粒结构及其产状将白云岩进一步细分为三大类,... 利用露头和岩心资料,通过大量的薄片、扫描电镜和主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锶同位素等分析化验资料,深入分析川东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白云岩储层成因机理,取得3个方面的新认识:①根据晶粒结构及其产状将白云岩进一步细分为三大类,基质镶嵌状白云岩,距构造热液脉相对较远;基质"雾心亮边"白云岩,多与构造热液脉体伴生;构造裂缝白云岩,主要分布在热液破裂形成的张性构造裂缝和孔洞中,半充填;②白云岩主要经历2期白云化改造,均为热液成因,其中基质镶嵌状白云岩形成于同沉积及浅埋条件下,而基质"雾心亮边"白云岩是在早期白云化作用的基础上,后期受到了强烈的热液改造作用形成,构造裂缝白云岩则是由热液流体沉淀形成;③浅滩是白云岩发育的基础,基底断裂为同沉积断裂,且为富镁热液的运移通道,是白云岩"似层状"展布的关键,明确了15#基地断裂南侧为白云岩勘探首选目标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岩 成因机理 茅口组 川东地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