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伏诺拉生用于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的临床疗效评价
1
作者 孟雅洁 李仁冬 +3 位作者 丁杰雯 闵枫 杜芸 王敏 《中国药业》 CAS 2024年第12期101-105,共5页
目的优化幽门螺杆菌(HP)根除治疗的用药方案。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医院体检中心或门诊发现感染HP且胃镜检查无溃疡及其他胃黏膜病变的患者312例,根据根除方案用药的不同分为质子泵抑制剂(PPI)四联组(124例)、伏诺拉生(VPZ)... 目的优化幽门螺杆菌(HP)根除治疗的用药方案。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医院体检中心或门诊发现感染HP且胃镜检查无溃疡及其他胃黏膜病变的患者312例,根据根除方案用药的不同分为质子泵抑制剂(PPI)四联组(124例)、伏诺拉生(VPZ)四联组(84例)、VPZ二联组(97例)。PPI四联组予艾司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每次20 mg、每日2次(bid)]+阿莫西林胶囊(每次1 g、bid)+克拉霉素缓释胶囊(每次500 mg、bid)+胶体果胶铋胶囊[每次200 mg、每日3次(tid)];VPZ四联组予富马酸伏诺拉生片(每次20 mg、bid)+阿莫西林胶囊(每次1 g、bid)+克拉霉素缓释胶囊(每次500 mg、bid)+胶体果胶铋胶囊(每次200 mg、tid);VPZ二联组予富马酸伏诺拉生片(每次20 mg、bid)+阿莫西林胶囊(每次1 g、tid)。3组均为口服给药,疗程均为14 d。结果PPI四联组、VPZ四联组及VPZ二联组HP根除成功率分别为85.48%,90.48%,88.66%,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且仅VPZ四联组根除效果满意(根除率>90%);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5.32%,16.67%,7.72%,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无溃疡及胃黏膜病变人群的HP根除治疗中,含VPZ四联疗法的根除成功率及不良事件发生率均稍高于传统的含PPI四联疗法;VZP(联合高剂量阿莫西林)二联疗法HP根除成功率虽略高于PPI四联疗法,但仍欠满意。未来还需更多临床研究优化,以获得更理想的根除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根除率 伏诺拉生 临床疗效
下载PDF
1974-2017年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演变及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52
2
作者 张莹莹 蔡晓斌 +4 位作者 杨超 宋辛辛 李仁东 厉恩华 王学雷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71-182,共12页
利用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数据(1974、1979、1984、1990、1996、2001、2006、2009、2014和2017年)解译得到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LUCC)结合研究区44年的气温、降水量、水位等气象水文数据,构建LUCC经验统计模型和计算景观格局指数,探... 利用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数据(1974、1979、1984、1990、1996、2001、2006、2009、2014和2017年)解译得到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LUCC)结合研究区44年的气温、降水量、水位等气象水文数据,构建LUCC经验统计模型和计算景观格局指数,探讨1974-2017年洪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强度指数由1974年的207增加到2017年的249.36,人类开发利用湖滨带的程度增强,到2017年约有30%的自然湿地转化为坑塘、农田和滩地及建设用地.不同地表覆盖类型的景观格局指数均发生了较大变化,2000年以后湖滨带逐渐形成了以养殖为主的低矮围景观.总体上景观趋于破碎化、连通性降低、稳定性变弱.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强度指数与景观格局综合指数呈较显著的正相关,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84,土地利用强度增加则景观更加破碎、斑块之间的连接程度减弱、区域的景观聚集度下降和景观异质性增加.总体而言,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受人为干扰影响明显,开展封湖育草自然恢复与建立植被恢复示范区相结合,构建自湖滨至湖心的梯度变化完整的湿生植被-挺水植被-漂浮植被-浮叶植被-沉水植被的水生植物群落,退耕还草、退垸还湖、修复湖滨带植被,大幅度提高洪湖的自净能力,增加其水生植物多样性,实现湿地的有效修复,改善其结构和功能,维系洪湖湿地生态系统的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影像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 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 景观格局变化
下载PDF
焊接工艺对高强度贝氏体钢激光-电弧复合焊接头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毛镇东 韩晓辉 +2 位作者 谢韶 李仁东 陈辉 《电焊机》 2020年第2期79-86,I0007,共9页
针对高强度贝氏体钢,对比研究了单层单道和两层两道激光-电弧复合焊对焊接接头组织和硬度、拉伸、冲击等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工艺下所得到的接头焊缝区组织存在明显差异,而热影响区组织未见明显不同;两种工艺下的接头全厚度... 针对高强度贝氏体钢,对比研究了单层单道和两层两道激光-电弧复合焊对焊接接头组织和硬度、拉伸、冲击等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工艺下所得到的接头焊缝区组织存在明显差异,而热影响区组织未见明显不同;两种工艺下的接头全厚度试样和分层试样的抗拉强度接近,而单道焊接头全厚度试样塑性较差;两种工艺下焊缝区和焊接热影响区的冲击吸收功均低于母材,且单道焊焊缝的不同区域的韧性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电弧复合焊 贝氏体钢 组织 力学性能
下载PDF
Spatial patterns and driving forces of land use change in China during the early 21st century 被引量:158
4
作者 liU Jiyuan ZHANG Zengxiang +8 位作者 XU Xinliang KUANG Wenhui ZHOU Wancun ZHANG Shuwen li rendong YAN Changzhen YU Dongsheng WU Shixin JIANG Nan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0年第4期483-494,共12页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 as the core of coupled human-environment systems has become a potential field of land change science (LCS) in the study of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Based on remotely sensed data of...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 as the core of coupled human-environment systems has become a potential field of land change science (LCS) in the study of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Based on remotely sensed data of land use change with a spatial resolution of 1 km × 1 km on national scale among every 5 years, this paper designed a new dynamic regionalization according to the comprehensive characteristics of land use change including regional differentiation, physical, economic, and macro-policy factors as well. Spatial pattern of land use change and its driving forces were investigated in China in the early 21 st century. To sum up, land use change pattern of this period was characterized by rapid changes in the whole country. Over the agricultural zones, e.g., Huang-Huai-Hai Plain, the southeast coastal areas and Sichuan Basin, a great proportion of fine arable land were engrossed owing to considerable expansion of the built-up and residential areas, resulting in decrease of paddy land area in southern China. The development of oasis agriculture in Northwest China and the reclamation in Northeast China led to a slight increase in arable land area in northern China. Due to the "Grain for Green" policy, forest area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the middle and western developing regions, where the vegetation coverage was substantially enlarged, likewise. This paper argued the main driving forces a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rategy on land use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such as policies of "Western Development", "Revitalization of Northeast", coupled with rapidly economic development during this peri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 use change spatial pattern driving forces the early 21st century China
下载PDF
我国冰雪运动发展政策70年演进:历程、特征与趋势 被引量:16
5
作者 李壬冬 扈春荣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6-51,59,共7页
冰雪运动发展政策是我国体育政策议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梳理了我国冰雪运动发展政策演进历程的历史分期:萌芽期(1949-1965)、停滞期(1966-1976)、复苏期(1977-2004)、发展期(2005-2014)、强盛期(2015年至... 冰雪运动发展政策是我国体育政策议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梳理了我国冰雪运动发展政策演进历程的历史分期:萌芽期(1949-1965)、停滞期(1966-1976)、复苏期(1977-2004)、发展期(2005-2014)、强盛期(2015年至今);归纳总结出我国冰雪运动发展政策的主要特征:渐进性特征、目标性特征、以人为本特征;在演进历程和演进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冰雪运动发展政策演进趋势进行展望:政策制定的标准化、政策执行的高效化、政策实施的透明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府治理 体育政策 冰雪运动 冰雪运动发展政策
下载PDF
土地利用变化对洪湖流域洪涝灾害影响
6
作者 刘可群 周守华 +3 位作者 黄永平 汤阳 李仁东 李梦璠 《气象科技进展》 2018年第5期63-66,共4页
洪湖流域是著名的鱼米之乡,长期遭受洪涝渍害威胁,也是我国血吸虫病流行最严重地区,搞清该地区洪涝的致灾因子很有必要。利用历史上两个典型相似的暴雨强降水过程气象数据、土地利用资料,采用暴雨洪涝淹没模型模拟计算,以及实际洪涝灾... 洪湖流域是著名的鱼米之乡,长期遭受洪涝渍害威胁,也是我国血吸虫病流行最严重地区,搞清该地区洪涝的致灾因子很有必要。利用历史上两个典型相似的暴雨强降水过程气象数据、土地利用资料,采用暴雨洪涝淹没模型模拟计算,以及实际洪涝灾情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洪湖流域水域面积从1995年的11.70%上升至2010年的14.95%,增加的水域面积主要为水产养殖面积;水产养殖导致对洪水承载能力下降,鱼塘面积的大量增加对洪涝灾害确有放大作用,加剧洪涝灾害;真正落实国家"退田还湖"政策,对于保护湿地生态环境十分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湖流域 土地利用 淹没模型 洪涝灾害
下载PDF
益气补肾活血汤治疗COPD稳定期患者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李仁东 张晓华 《四川解剖学杂志》 2018年第2期68-71,共4页
目的探讨分析益气补肾活血汤治疗COPD(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对我院2015年3月~2016年9月期间收治的COPD稳定期患者62例展开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 目的探讨分析益气补肾活血汤治疗COPD(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对我院2015年3月~2016年9月期间收治的COPD稳定期患者62例展开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31例)与对照组(3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治疗,2吸/次,2次/日,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益气补肾活血汤治疗,每次剂量100ml,早晚各一次,两组均治疗3个月,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的变化,利用呼吸疾病问卷(SGRQ)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3.55%)较对照组(64.52%)显著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治疗前,两组患者治疗后肺功能各指标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治疗后FVC和FEV1、MVV指标升高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SGRQ及3个能区评分(症状部分、活动能力及疾病影响等)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SGRQ及3个能区评分均有降低,且观察组降低程度大于对照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单纯的西药治疗,采取益气补肾活血汤治疗COPD稳定期患者疗效更显著,可大幅度的改善患者肺功能情况,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气补肾活血汤 COPD 稳定期 临床疗效 生活质量
下载PDF
2010-2015年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格局与新特征 被引量:436
8
作者 刘纪远 宁佳 +10 位作者 匡文慧 徐新良 张树文 颜长珍 李仁东 吴世新 胡云锋 杜国明 迟文峰 潘涛 宁静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89-802,共14页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人类活动对地球表层及全球变化影响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基于Landsat 8 OLI、GF-2等遥感图像和人机交互解译方法,获取的土地利用数据实现了中国2010-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遥感动态监测。应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年变化率...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人类活动对地球表层及全球变化影响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基于Landsat 8 OLI、GF-2等遥感图像和人机交互解译方法,获取的土地利用数据实现了中国2010-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遥感动态监测。应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年变化率等指标,从全国和分区角度揭示了2010-2015年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2010-2015年中国建设用地面积共增加24.6×10~3km^2,耕地面积共减少4.9×10~3km^2,林草用地面积共减少16.4×10~3km^2。2010-2015年与2000-2010年相比,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空间格局基本一致,但分区变化呈现新的特征。东部建设用地持续扩张和耕地面积减少,变化速率有所下降;中部建设用地扩张和耕地面积减少速度增加;西部建设用地扩张明显加速,耕地面积增速进一步加快,林草面积减少速率增加;东北地区建设用地扩展持续缓慢,耕地面积稳中有升,水旱田转换突出,林草面积略有下降。从"十二五"期间国家实施的主体功能区布局来看,东部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与优化和重点开发区的国土空间格局管控要求基本吻合;中部和西部地区则面临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农产品主产区相关土地利用类型实现有效保护的严峻挑战,必须进一步加大对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有效管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时空特征 卫星遥感 主体功能区 中国
原文传递
2015—2020年中国土地利用变化遥感制图及时空特征分析 被引量:60
9
作者 匡文慧 张树文 +22 位作者 杜国明 颜长珍 吴世新 李仁东 陆灯盛 潘涛 宁静 郭长庆 董金玮 包玉海 迟文峰 窦银银 侯亚丽 尹哲睿 常丽萍 杨久春 谢家丽 邱娟 张汉松 张宇博 杨仕琪 萨日盖 刘纪远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056-1071,共16页
持续地开展国家尺度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遥感监测对于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和“美丽中国”蓝图绘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本文采用Landsat 8 OLI、GF-2等卫星遥感数据,融合遥感大数据云计算和专家知识辅助人机交互解译方法,研发了中国土地利... 持续地开展国家尺度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遥感监测对于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和“美丽中国”蓝图绘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本文采用Landsat 8 OLI、GF-2等卫星遥感数据,融合遥感大数据云计算和专家知识辅助人机交互解译方法,研发了中国土地利用变化(2015—2020年)和2020年土地利用现状矢量数据(CLUD 2020),建立了完整的30 a(20世纪80年代末—2020年)每隔5 a的30 m分辨率中国土地利用动态数据库。基于CLUD 2020数据,从全国和区域两个尺度揭示了2015—2020年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总体规律、区域分异和主要特征。研究表明:将遥感大数据云计算生成的30 m分辨率植被覆盖变化和地表类型变化检测信息融入到人机交互遥感解译方法,可有效地提高大范围土地利用变化遥感制图的效率和变化图斑辨识的准确性;精度评价表明,CLUD 2020一级类型制图的综合精度达95%。总体上,全国范围内国土空间开发强度与2010—2015年比较进入相对稳定状态。期间全国耕地面积仍保持减少态势,空间分异特征为耕地南减北增,东北松嫩平原及其与三江平原交界区大规模的旱地向水田转移,西北新疆南部开垦和北部退耕/撂荒并存;全国城乡建设用地持续增加,空间分异特征表现为由以往的沿海地区和超大、大城市集聚转向中西部地区的大中小城镇周边蔓延为主。全国范围的林草自然生态用地面积持续减少,但强度与2010—2015年比较有所下降;受气候变化的持续影响,青藏高原地区的河流湖泊等水域面积显著增加。以上土地利用变化格局与“十三五”期间国家高质量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宏观战略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空间格局 耕地变化 城市扩展 云计算 遥感 中国
原文传递
中国土地利用变化遥感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基于陈述彭学术思想的引领 被引量:39
10
作者 刘纪远 张增祥 +8 位作者 张树文 颜长珍 吴世新 李仁东 匡文慧 史文娇 黄麟 宁佳 董金玮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80-687,共8页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工业化、城市化正深刻影响着中国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并影响到区域和国家生态与环境状况。在陈述彭先生指导下,1992年以来中国科学院建立起了完整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遥感监测与数据分析技术路...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工业化、城市化正深刻影响着中国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并影响到区域和国家生态与环境状况。在陈述彭先生指导下,1992年以来中国科学院建立起了完整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遥感监测与数据分析技术路线,以及独特的分类体系和动态区划体系,奠定了中国LUCC信息平台的基础。本文在系统回顾陈述彭学术思想指导中国LUCC研究的基础上,面向国家需求与国际科技前沿梳理了我国LUCC研究的核心科学问题,并总结了中国科学院团队在最近20年LUCC研究取得的成果,包括土地利用/覆盖动态时空表征与分析模型、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过程及驱动机制、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探测方法、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气候/生态效应、气候变化与土地利用变化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林业活动的区域气候/生态效应,在此基础上对未来LUCC研究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LUCC) 遥感 中国 时空格局 驱动机制 环境效应 LUCC模型 信息平台
原文传递
加味六君子汤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肺脾气虚证的疗效及对中医症候、肺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1
11
作者 苟萍 李仁东 张丽娟 《四川中医》 2020年第9期65-67,共3页
目的:观察加味六君子汤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肺脾气虚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7年8月期间本院所收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72例,中医辨证分型均为肺脾气虚证。按照治疗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常规西医治疗)... 目的:观察加味六君子汤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肺脾气虚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7年8月期间本院所收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72例,中医辨证分型均为肺脾气虚证。按照治疗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常规西医治疗)和观察组(西医治疗联合加味六君子汤),对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肺功能及急性加重频次进行观察分析。结果:观察总治疗有效率(91.67%)明显高于对照组(69.44%),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两组治疗后其相关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急性加重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FEV1%、体重指数明显高于后者,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采用加味六君子汤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肺脾气虚证,可有效改善患者肺功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对于增强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此类患者生存质量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建议在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 肺脾气虚证 加味六君子汤 中西医结合
原文传递
某综合医院手卫生暗访调查结果分析 被引量:8
12
作者 谢首佳 王浩 +1 位作者 李仁东 陈志美 《重庆医学》 CAS 2020年第3期481-484,共4页
目的了解某综合医院医务人员手卫生现况,为进一步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和正确性提供参考。方法于2018年9-11月,对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医师、医学生、护士、护生及工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和正确性进行暗访调查。结果共观察该院30个临床科... 目的了解某综合医院医务人员手卫生现况,为进一步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和正确性提供参考。方法于2018年9-11月,对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医师、医学生、护士、护生及工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和正确性进行暗访调查。结果共观察该院30个临床科室医务人员应执行手卫生1366次,该医院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为49.85%(681/1366)、正确率为61.53%(419/681)。各类别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依次为护士61.41%、医生47.85%、护生43.33%、医学生45.86%和工勤人员26.72%,护士手卫生依从率最高,工勤人员手卫生依从率最低,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14,P<0.05)。各类别医务人员的手卫生正确率比较,护士最高71.28%,工勤人员最低38.71%,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32,P<0.05)。医护人员5个手卫生时刻中,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依从率为32.24%、接触患者前依从率为44.24%、接触患者后依从率为54.68%、接触患者体液后依从率为80.00%、无菌操作前依从率为85.34%,5个时刻手卫生依从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4.12,P<0.05)。结论暗访调查能较为实际反映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和正确性,该院手卫生依从率、正确率均偏低,需采取措施进行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务人员 手卫生 依从性 正确性 暗访
下载PDF
耐候钢激光-MAG复合焊接头的低温断裂韧性 被引量:6
13
作者 陈勇 陈辉 +2 位作者 李仁东 车小莉 张成竹 《中国激光》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84-91,共8页
为研究低温下高速列车用耐候钢激光-MAG复合焊接头的断裂行为,通过低温断裂韧性试验获得接头焊缝、热影响区和母材的断裂韧度Jm。采用Boltzmann函数进行拟合分析,得到各区的韧脆转变温度。结果表明:随着温度降低,接头各区域的断裂韧性... 为研究低温下高速列车用耐候钢激光-MAG复合焊接头的断裂行为,通过低温断裂韧性试验获得接头焊缝、热影响区和母材的断裂韧度Jm。采用Boltzmann函数进行拟合分析,得到各区的韧脆转变温度。结果表明:随着温度降低,接头各区域的断裂韧性呈降低的趋势,母材的低温韧性优于焊缝的低温韧性;焊缝区的韧脆转变温度约为-65.9℃,热影响区的韧脆转变温度约为-70.4℃,均高于母材(-81.9℃)。通过对微观组织和断口形貌的对比分析,阐明了激光-MAG复合焊接头各区域的微观断裂机理,焊缝金属较低的低温断裂韧性主要是由晶粒粗大和存在粗大的先析铁素体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技术 耐候钢 激光-MAG复合焊接 低温断裂韧性 微观组织
原文传递
贝氏体钢激光电弧复合焊接接头疲劳裂纹扩展 被引量:3
14
作者 韩晓辉 雷正 +2 位作者 李仁东 刘艳 陈辉 《中国激光》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96-203,共8页
采用标准紧凑拉伸试样对比了超低碳贝氏体钢激光电弧复合焊接接头的电弧主导区、激光主导区、热影响区和母材区的疲劳裂纹扩展速率,总结了各微区疲劳裂纹的扩展特征,分析了裂纹扩展路径发生偏折的原因。结果表明:随着应力强度因子增大,... 采用标准紧凑拉伸试样对比了超低碳贝氏体钢激光电弧复合焊接接头的电弧主导区、激光主导区、热影响区和母材区的疲劳裂纹扩展速率,总结了各微区疲劳裂纹的扩展特征,分析了裂纹扩展路径发生偏折的原因。结果表明:随着应力强度因子增大,各微区的裂纹扩展速率均提高,但热影响区和母材区裂纹扩展速率的增长率随着应力强度因子的升高而减慢;当应力强度因子较低时,各区疲劳裂纹扩展速率由快到慢的顺序为母材、热影响区、电弧主导区、激光主导区;随着应力强度因子升高到一定值,各区疲劳裂纹扩展速率由快到慢的顺序变为激光主导区、电弧主导区、母材、热影响区;裂纹在热影响区内扩展时的扩展方向会发生明显偏折,并随着应力强度因子增大而产生大量二次裂纹,在焊缝的裂纹中仅发生小幅偏折,这与材料的成分和组织不均匀有关;通过观察各微区的断口认为二次裂纹的产生与硬质相颗粒有关,二次裂纹的产生也是疲劳裂纹扩展速率变化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技术 贝氏体钢 激光电弧复合焊 疲劳裂纹扩展 二次裂纹
原文传递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patterns, and causes of land-use changes in China since the late 1980s 被引量:252
15
作者 liU Jiyuan KUANG Wenhui +13 位作者 ZHANG Zengxiang XU Xinliang QIN Yuanwei NING Jia ZHOU Wancun ZHANG Shuwen li rendong YAN Changzhe WU Shixin SHI Xuezheng JIANG Nan YU Dongsheng PAN Xianzhang CHI Wenfeng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4年第2期195-210,共16页
Land-use/land-cover changes (LUCCs) have links to both human and nature inter- actions. China's Land-Use/cover Datasets (CLUDs) were updated regularly at 5-year inter- vals from the late 1980s to 2010, with stand... Land-use/land-cover changes (LUCCs) have links to both human and nature inter- actions. China's Land-Use/cover Datasets (CLUDs) were updated regularly at 5-year inter- vals from the late 1980s to 2010, with standard procedures based on Landsat TM/ETM+ im- ages. A land-use dynamic regionalization method was proposed to analyze major land-use conversions. The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differences, and causes of land-use changes at a national scale were then examined. The main findings are summarized as fol- lows. Land-use changes (LUCs) across China indicated a significant variation in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in the last 20 years (1990-2010). The area of cropland change de- creased in the south and increased in the north, but the total area remained almost un- changed. The reclaimed cropland was shifted from the northeast to the northwest. The built-up lands expanded rapidly, we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east, and gradually spread out to central and western China. Woodland decreased first, and then increased, but desert area was the opposite. Grassland continued decreasing. Different spatial patterns of LUC in China were found between the late 20th century and the early 21st century. The original 13 LUC zones were replaced by 15 units with changes of boundaries in some zones. The main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changes included (1) an accelerated expansion of built-up land in the Huang-Huai-Hai region, the southeastern coastal areas, the midstream area of the Yangtze River, and the Sichuan Basin; (2) shifted land reclamation in the north from northeast China and eastern Inner Mongolia to the oasis agricultural areas in northwest China; (3) continuous transformation from rain-fed farmlands in northeast China to paddy fields; and (4) effective- ness of the "Grain for Green" project in the southern agricultural-pastoral ecotones of Inner Mongolia, the Loess Plateau, and southwestern mountainous areas. In the last two decades, although climate change in the north affected the change in cropland, policy regulation and economic driving forces were still the primary causes of LUC across China. During the first decade of the 21st century, the anthropogenic factors that drove variations in land-use pat- terns have shifted the emphasis from one-way land development to both development and conservation. The "dynamic regionalization method" was used to analyze changes in the spatial patterns of zoning boundaries, the internal characteristics of zones, and the growth and decrease of units. The results revealed "the pattern of the change process," namely the process of LUC and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characteristics at different stages. The growth and decrease of zones during this dynamic LUC zoning, variations in unit boundarie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ange intensities between the former and latter decades were examined. The patterns of alternative transformation between the "pattern" and "process" of land use and the causes for changes in different types and different regions of land use were explor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land-use change CHARACTERISTICS spatial pattern China
原文传递
2015-2020年中国土地利用变化遥感制图及时空特征分析 被引量:6
16
作者 匡文慧 张树文 +22 位作者 杜国明 颜长珍 吴世新 李仁东 陆灶盛 潘涛 宁静 郭长庆 董金玮 包玉海 迟文峰 窦银银 侯亚丽 尹哲睿 常丽萍 杨久春 谢家丽 邱娟 张汉松 张宇博 杨仕琪 萨日盖 刘纪远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22年第9期1705-1723,共19页
High-resolution mapping and monitoring of national land use/cover changes contribute significantly to the knowledge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human activities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s.China’s Land Use/cover Dataset... High-resolution mapping and monitoring of national land use/cover changes contribute significantly to the knowledge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human activities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s.China’s Land Use/cover Dataset(CLUD)for 2020 and its dynamic changes in 2015-2020 were developed to extend the CLUD to over 30 years(i.e.,the 1980s to 2020 at 5-year intervals)by integrating remote sensing big data and knowledge-based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interpretation methods.This integrating method for CLUD 2020 improved the efficiency of national land use/cover mapping and the accuracy of land use pattern change detection compared to earlier CLUD products,with an overall accuracy of 95%.The intensity of land use change decreased across China in 2015-2020 compared to 2010-2015,although both characteristics of its spatial changes were similar.The cropland area continued to shrink at national scale in 2015-2020,with two regional hotspots including the widespread conversions from dry land into paddy land in Northeast China and the coexistence of widespread land cultivation and cropland abandonment in Xinjiang of Northwest China.Built-up land area continued to expand in China,showing consistency between 2015-2020 and 2010-2015,in which hotspots transited from the surroundings of coastal megacities to the city surroundings of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zones.For natural land,although the woodland and grassland decreased in 2015-2020,its magnitude expanded compared to 2010-2015.In comparison,the water body area in Qinghai-Tibet Plateau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under the continuous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These characteristics of land use change we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he top-level design of the 13th Five-Year Plan(2016-2020)(e.g.,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 use spatial pattern cropland change urban expansion cloud computation remote sensing China
原文传递
重庆市南川区2016年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分析 被引量:14
17
作者 孟雅洁 李仁冬 +1 位作者 李良陈 杨学伟 《重庆医学》 CAS 2018年第32期4174-4176,共3页
目的分析2016年重庆市南川区院前急救流行病学的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资料收集的方法,对2016年度重庆南川区急诊120调度指挥中心所受理的患者进行性别、年龄、疾病谱、出警高峰、院间转诊等指标的描述性分析。结果重庆南川区120急救中... 目的分析2016年重庆市南川区院前急救流行病学的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资料收集的方法,对2016年度重庆南川区急诊120调度指挥中心所受理的患者进行性别、年龄、疾病谱、出警高峰、院间转诊等指标的描述性分析。结果重庆南川区120急救中心全年共计接警4 559人次,有效接警3 659人次,无效接警957人次(20.99%);接警患者年龄段主要集中在30~69岁,男女比例为1.49∶1.00;出警高峰时间段在9:00-9:59;疾病谱中前3名为交通伤、非交通伤的其他创伤、脑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与出警时间有相关性;院间转诊一级医院为29.42%,南川、重庆双向转诊分别为25.91%、19.94%。结论根据本地区院前急救流行病学分布规律合理调配急救资源,充分发挥院前急救功能,提高院前急救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救医疗服务 流行病学 回顾性研究
下载PDF
蝮蛇咬伤患者初期血液学指标研究 被引量:12
18
作者 孟雅洁 李仁冬 +1 位作者 黄加贵 杨学伟 《临床急诊杂志》 CAS 2019年第5期406-408,共3页
毒蛇咬伤引起的中毒,是全球所面临的较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特别是在亚洲[1]。在我国毒蛇的分布具有地域性特点,重庆位于我国西南地区,植被生长茂盛,适宜各种蛇类生长繁殖,因此蛇咬伤发病率较高,多数蛇种为蝮蛇、竹叶青蛇、五步蛇、眼... 毒蛇咬伤引起的中毒,是全球所面临的较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特别是在亚洲[1]。在我国毒蛇的分布具有地域性特点,重庆位于我国西南地区,植被生长茂盛,适宜各种蛇类生长繁殖,因此蛇咬伤发病率较高,多数蛇种为蝮蛇、竹叶青蛇、五步蛇、眼镜蛇、银环蛇等[2],其中蝮蛇占绝大多数,本研究将重庆南川地区蝮蛇咬伤后首次实验室血液学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蝮蛇咬伤 血液学指标 凝血功能异常 回顾性分析
原文传递
复方乌金汤辅助治疗对急性肝损伤患者血清NO、NOS水平的影响观察
19
作者 李仁东 张晓华 《四川中医》 2019年第11期116-119,共4页
目的:观察复方乌金汤辅助治疗对急性肝损伤患者血清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成酶(NOS)水平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6月间收治的84例急性肝损伤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治疗方案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44)。对照组... 目的:观察复方乌金汤辅助治疗对急性肝损伤患者血清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成酶(NOS)水平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6月间收治的84例急性肝损伤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治疗方案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44)。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方案,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复方乌金汤。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评估治疗前、治疗1月后症状体征积分,肝功能[谷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谷氨酰转肽酶(GGT)、碱性磷酸酶(ALP)]、氧化应激反应(NO、NOS)。结果:①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②治疗1个月后,两组症状体征积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降幅大于对照组(P<0.05);③治疗1个月后,两组ALT、AST、GGT、AL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降幅大于对照组(P<0.05);④治疗1个月后,两组NO、NOS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降幅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复方乌金汤辅助治疗急性肝损伤有利于降低患者血清NO、NOS水平,改善其肝功能和临床疗效,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肝损伤 复方乌金汤 一氧化氮 一氧化氮合成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