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乳通散外敷加通乳手法治疗急性乳腺炎初起气滞热壅型患者疗效观察 被引量:25
1
作者 李桃花 祝东升 +6 位作者 钟馨 李以良 赵立娜 梁晨 李巍 翟臻 贾瑞晶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0年第12期2173-2175,2180,共4页
目的观察乳通散外敷加通乳手法治疗急性乳腺炎初起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纳入的96例急性乳腺炎初起气滞热壅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治疗组给予乳通散外敷配合通乳手法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通乳手法治疗,共治疗3 d,治疗结束... 目的观察乳通散外敷加通乳手法治疗急性乳腺炎初起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纳入的96例急性乳腺炎初起气滞热壅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治疗组给予乳通散外敷配合通乳手法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通乳手法治疗,共治疗3 d,治疗结束3 d后进行随访。观察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乳房疼痛、乳房肿块大小、乳汁排泄情况、皮肤发红范围评分并观察其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在乳房疼痛、乳房肿块大小、乳汁排泄情况、皮肤发红范围评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明显降低(P<0.01),且治疗组治疗后在乳房疼痛、乳房肿块大小、乳汁排泄情况、皮肤发红范围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不良反应,随访时两组患者均未出现脓肿。结论乳通散外敷加通乳手法治疗急性乳腺炎初起气滞热壅型患者疗效显著,且治疗方法安全,可有效预防乳房脓肿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通散 通乳手法 急性乳腺炎 中医外治
下载PDF
中医治疗乳痈初起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2
作者 赵静 李桃花 +5 位作者 祝东升 蔡蕊 李以良 李巍 梁晨 郭瑞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9年第2期292-296,共5页
查阅近5年乳痈相关文献,分析自2013年-2017年采取中医绿色方法治疗乳痈初起的临床研究,其方法大致分成内治法、外治法、内外合治法3类。在临床研究文献中分析得出单独使用内治法效果并不明显,其相关文献少,需与抗生素或手法排乳或外敷... 查阅近5年乳痈相关文献,分析自2013年-2017年采取中医绿色方法治疗乳痈初起的临床研究,其方法大致分成内治法、外治法、内外合治法3类。在临床研究文献中分析得出单独使用内治法效果并不明显,其相关文献少,需与抗生素或手法排乳或外敷等其他方法联合使用才能奏效;而在外治法、内外合治法中,研究上多数采用以手法排乳、中药外敷为基础的2种或3种方法联合运用,如针刺、推拿、拔罐、艾灸等因其方法的叠加使用临床有效率更为突出,但研究中亦有少许3种以上甚至更多方法的结合,虽临床疗效好因其操作时间长、应用困难等限制条件,且其疗效并未因手段方式的增加而使临床疗效呈上升趋势。考虑参考文献质量略低,证据级别不高,多数文献未能实现随机、双盲、平行对照等研究方式,后期还需要大量高质量样本去验证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痈初起 内治法 外治法 内外合治法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治疗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系统评价和GRADE证据级别评价 被引量:8
3
作者 周清缘 翟臻 +3 位作者 赵立娜 梁晨 李桃花 祝东升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3年第1期42-48,共7页
目的 系统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肉芽肿性乳腺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全面检索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SinoMed)、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Clinical Tr... 目的 系统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肉芽肿性乳腺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全面检索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SinoMed)、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Clinical Trail gov数据库,收集中西医结合治疗肉芽肿性乳腺炎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检索时间为各数据库建库至2021年12月31日,根据预先制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进行提取资料和质量评估,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运用GRADE(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Assessment,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GRADE)系统对关键结局指标的证据质量进行分级。结果 检索出中英文文献共1892篇,最终纳入9项RCT研究,累计受试者652例,其中试验组340例,对照组31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可明显提高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的临床疗效[OR=4.19,95%CI(2.60,6.77),P<0.001],试验组287例,对照组259例,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低质量证据;降低复发率[OR=0.22,95%CI(0.12,0.41),P<0.001],试验组171例,对照组157例,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低质量证据;改善中医证候学积分[MD=-4.01,95%CI(-7.02,-0.99),P=0.009],试验组74例,对照组60例,采用随机效应模型,极低质量证据。两组患者在住院时间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9项研究中有5项研究提及了不良反应,其中1项研究明确提及无不良反应,4项研究报道了18例不良反应事件,以皮疹、头晕和轻微消化道症状为主,无严重不良反应,其余4项研究未对安全性做出说明。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肉芽肿性乳腺炎能明显提高临床有效率和改善中医证候学评分,降低复发率,具有良好的临床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芽肿性乳腺炎 中西医结合 随机对照试验 系统评价 GRADE评价
下载PDF
乳痛愈药膜治疗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病患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3
4
作者 舒国发 祝东升 +5 位作者 赵立娜 翟臻 钟馨 李桃花 李巍 李以良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3年第1期132-136,141,共6页
目的 研究乳痛愈药膜对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5年5月—2016年7月期间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乳腺科门诊收治的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病患者100例,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100例入组病例中,共收集... 目的 研究乳痛愈药膜对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5年5月—2016年7月期间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乳腺科门诊收治的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病患者100例,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100例入组病例中,共收集完整数据病例89例,对照组46例,治疗组43例,剔除11例。对照组采用荞麦面粉治疗,即在患者双侧乳房上敷荞麦面粉糊后,在面糊表面覆盖煅石膏糊;治疗组采用等量乳痛愈药膜治疗:在患者双侧乳房上敷乳痛愈药膜后,同样在药膜表面覆盖煅石膏糊;两组患者治疗时间均为20 min/次,隔天1次,每个月经周期治疗不少于10次,治疗周期为3个月经周期,经期不用药,治疗结束后随访1个月经周期。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乳房疼痛、乳房肿块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治疗1周期、2周期、3周期后及随访期两组患者乳房疼痛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乳房疼痛程度积分下降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1周期、2周期、3周期后及随访期两组患者乳腺相关症状体征(疼痛、肿块)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乳腺相关症状体征(疼痛、肿块)积分下降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3周期后总有效率76.74%(33/43)、随访期总有效率79.07%(34/43)均较对照组治疗3周期后32.61%(15/46)、随访期32.61%(15/46)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1周期、2周期、3周期后及随访期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综合疗效总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中医证候综合疗效总积分下降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3周期后治疗组中医证候综合疗效总有效率76.74%(33/43)、随访期79.07%(34/43)均较对照组26.09%(12/46)、随访期28.26%(13/46)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发生皮肤刺激、过敏相关的不良反应。结论 乳痛愈药膜治疗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病能明显减轻乳房疼痛等症状,能够缩小肿块,疗效确切且安全,无皮肤刺激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增生病 乳痛愈药膜 中药外治
下载PDF
针灸经典教学改革中学情分析的实践与探讨 被引量:4
5
作者 李宝金 李桃花 +3 位作者 余丽 赵雅芳 李晓芳 马惠芳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20年第6期942-945,共4页
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的基础。本研究从学情分析概念以及由来的简要梳理入手,发现其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中小学教育,并逐渐应用至高等教育。2019年2月~2020年2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经典教学课程中开展学情分析的实践研究,主要了解分析学... 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的基础。本研究从学情分析概念以及由来的简要梳理入手,发现其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中小学教育,并逐渐应用至高等教育。2019年2月~2020年2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经典教学课程中开展学情分析的实践研究,主要了解分析学生的课程基础、学习兴趣与方式等内容,就此提出三点思考:①学情分析是师生双向交流、教学相长的过程;②应以学情分析为基础进行针灸经典教学设计;③学情分析可在医教协同思想路径上尝试借鉴病情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情分析 医学教育改革 针灸经典教学 教学设计 医教协同
下载PDF
《针灸原枢·增入漏经穴法》的文献源流及价值、影响探讨 被引量:2
6
作者 李宝金 李桃花 黄龙祥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0年第11期1961-1966,共6页
通过对明代吴嘉言《针灸原枢·增入漏经穴法》成书年代的确定,及与其前后6个主要奇穴文本的文献学比对分析,梳理该篇31个经外奇穴的文献源流,探讨其价值与影响。发现该篇奇穴大部分源自元代《窦太师针经》,其次源于明代《奇效良方&#... 通过对明代吴嘉言《针灸原枢·增入漏经穴法》成书年代的确定,及与其前后6个主要奇穴文本的文献学比对分析,梳理该篇31个经外奇穴的文献源流,探讨其价值与影响。发现该篇奇穴大部分源自元代《窦太师针经》,其次源于明代《奇效良方·奇穴》,均经过吴氏删减,整理方法、体例与前书类同但存在较多阙文与错误,奇穴专篇的编撰形式源于后书,与《医学入门·治病奇穴》无互引关系,文献质量低于《针灸大成·经外奇穴》;腋气、哮喘、血门、横梁法等内容为该书首次整理记载,因有27穴被明末《学古诊则》收录,故原书在国内的佚失对明清奇穴的整体发展影响不大,主要对考察大骨空与䭾骨空、独阴与独会、龙虎、腕骨、攔門、鬼眼与鬼哭等奇穴的流传演变具有正本清源的史料价值;又全篇被日本《重编医经小学》改作歌诀,因后书与《医经小学》相混而对后世奇穴产生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原枢 漏经穴法 经外奇穴 文献源流 价值影响
下载PDF
Potential protective effects of red yeast rice in endothelial function against 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 被引量:8
7
作者 FENG Shu-Jun TANG Zhi-Han +4 位作者 WANG Ying TANG Xin-Ying li tao-hua TANG Wei KUANG Ze-Min 《Chinese Journal of Natural Medicines》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1期50-58,共9页
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 is the deadliest disease in the world, with endothelial injury occurring throughout the course of the disease. Therefore, improvement in endothelial function is of essenti... 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 is the deadliest disease in the world, with endothelial injury occurring throughout the course of the disease. Therefore, improvement in endothelial function is of essential importance in the prevention of ASCVD. Red yeast rice(RYR), a healthy traditional Chinese food, has a lipid modulation function and also plays a vital role in the improvement of endothelial reactivity and cardiovascular protection; thus, it is significant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ASCVD.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RYR and its related products in the improvement of endothelial function in terms of endothelial reactivity, anti-apoptosis of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oxidative stress alleviation and anti-inflamm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D YEAST RICE Xuezhikang 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 ENDOTHELIAL cells Molecular mechanism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