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亚大槽和西伯利亚高压的季节内变率对冬季东亚气温的影响
1
作者 李天明 丁柳丹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4-200,共17页
基于气候态定义了西伯利亚高压指数(SH index)、东亚大槽指数(ET index)和高低压系统间的东亚经向风指数(V index),使用回归分析探究西伯利亚高压和东亚大槽在季节内尺度上对东亚地区冬季温度的影响机理,构建线性模型对冬季华南地区季... 基于气候态定义了西伯利亚高压指数(SH index)、东亚大槽指数(ET index)和高低压系统间的东亚经向风指数(V index),使用回归分析探究西伯利亚高压和东亚大槽在季节内尺度上对东亚地区冬季温度的影响机理,构建线性模型对冬季华南地区季节内尺度温度进行延伸期预报。结果表明:西伯利亚高压和东亚大槽系统变化中最显著的是季节内尺度信号;季节内尺度SH index和ET index对V index的贡献分别为82.6%和42.2%;3个指数的回归模态在对流层中层对应西北-东南向低频罗斯贝波列缓慢东南传播,低层水汽、近地面层环流、降水及2 m温度场配置良好,当西伯利亚高压深厚或东亚大槽发展时,经向风关键区北风强盛,有利于冬季高纬度地区干冷空气向东亚输送;V index对华南地区冬季季节内尺度2 m气温的有效预报时效达25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伯利亚高压 东亚大槽 季节内尺度变率 冬季东亚气温 延伸期预报
下载PDF
气候系统预测:基础创新和集成应用
2
作者 王会军 戴永久 +6 位作者 杨崧 李天明 罗京佳 尹志聪 段明铿 周放 张艺佳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1-172,共12页
随着全球变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强,天气气候灾害造成的损失也愈发严重。当前气候预测的准确性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要,气候系统预测理论和方法面临着众多挑战性问题。为提档气候预测科学水平和准确率,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和中山大学承担... 随着全球变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强,天气气候灾害造成的损失也愈发严重。当前气候预测的准确性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要,气候系统预测理论和方法面临着众多挑战性问题。为提档气候预测科学水平和准确率,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和中山大学承担的“气候系统预测研究中心”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支持(2021年1月—2025年12月)。在该项目执行的前三年,项目团队开展了大量深入系统的研究,并取得了若干重要进展:1)揭示了气候系统的若干关键变化、驱动力和机制;2)剖析了海-陆-冰-气相互作用对我国重大极端气候事件的影响;3)在气候系统数值模式研发和预测系统集成方面取得重要进展;4)发展了延伸期-S2S-年代际的气候系统预测理论和方法。本文对这些进展作了扼要介绍,并针对气候与环境变化归因、古今气候环境研究融合、跨时空气候系统变异和极端气候、人工智能与气候科学、年代际预测和风险应对体系等关键科学问题做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系统 气候预测 极端气候 海-陆-冰-气相互作用 全球变化
下载PDF
MJO对2018年华北夏季降水的影响 被引量:6
3
作者 郝立生 li tim +2 位作者 马宁 梁苏洁 谢均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39-656,共18页
本文基于华北夏季降水资料和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Madden–Julian Oscillation,简称MJO)指数、NCEP/NCAR(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再分析环流资料,采用多种统计方法分析MJO与2018年华北夏季降水的关系及影响机制。结... 本文基于华北夏季降水资料和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Madden–Julian Oscillation,简称MJO)指数、NCEP/NCAR(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再分析环流资料,采用多种统计方法分析MJO与2018年华北夏季降水的关系及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MJO与华北夏季降水有密切的联系。虽然MJO不能移到较高纬度直接影响华北夏季降水,但MJO对流区的气旋会在其北侧激发出反气旋环流,这对"气旋-反气旋对"在缓慢东移过程中,处于较高纬度的反气旋会直接影响华北夏季降水。即MJO会间接影响华北夏季降水,表现为当夏季MJO进入5、6位相时,华北地区夏季会出现明显降水过程,但降水强弱与MJO振幅大小有关。(2)影响机制方面。在850 hPa,伴随MJO的"气旋-反气旋对"的东移,它会造成华北夏季偏南风水汽输送加强(对应RMM1)或东南风水汽输送加强(对应RMM2),从而有利于降水过程发生。在500 hPa层,MJO通过中层扰动向中高纬的传播,诱导副热带高压移到朝鲜半岛附近并加强,对西来高空槽形成阻挡作用,有利于华北地区产生上升运动,从而有利于华北夏季降水过程发生。(3)可以用MJO制作华北夏季延伸期降水过程预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JO 华北 夏季降水 影响机制 延伸期预报
下载PDF
热带海气相互作用对大气BSISO年际振荡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林爱兰 li tim +2 位作者 李春晖 梁建茵 LUO Jing-Jia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2-73,共12页
利用卫星观测OLR资料以及海气耦合数值模拟试验结果,从每年波-频分析结果提取了各种传播模态的强度指数序列,分析了热带北半球夏季季节内振荡(BSISO)各种传播模态的年际变化谱特征,探讨了热带各海区海气相互作用对其影响。主要结果如下... 利用卫星观测OLR资料以及海气耦合数值模拟试验结果,从每年波-频分析结果提取了各种传播模态的强度指数序列,分析了热带北半球夏季季节内振荡(BSISO)各种传播模态的年际变化谱特征,探讨了热带各海区海气相互作用对其影响。主要结果如下:赤道外西传波和印度洋北传波以准2 a为显著振荡周期,赤道东传波、南海北传波和西太平洋北传波则都包含准2 a和准5 a两种周期,南海北传波是5种指数中惟一以准5 a为最主要周期振荡的模态。热带印度洋、西太平洋、东太平洋各海区海气相互作用对各指数准2 a振荡、准5 a振荡既有加强作用,也有削弱作用。各海区比较而言,对赤道东传波准2 a和准5 a振荡、南海北传波准2 a和准5 a振荡起最大加强作用的是西太平洋海区海气相互作用;对赤道外西传波准2 a振荡、西太平洋北传波准2 a和准5 a振荡起最大加强作用的是印度洋海区海气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半球夏季季节内振荡 海气相互作用 准2a振荡 准5a振荡 海气耦合数值模拟试验
下载PDF
热带夏季风场与对流场季节内振荡传播模比较 被引量:7
5
作者 林爱兰 li tim 李春晖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45-557,共13页
利用1979-2007年卫星观测日平均OLR资料以及NCEP/DOE第2套再分析资料中的风场资料,采用有限区域波一频分析、合成分析等方法,分析对比对流层高、低层风场与对流场所表征的热带北半球夏季季节内振荡(BSISO)各种传播模态谱分布气候特征及... 利用1979-2007年卫星观测日平均OLR资料以及NCEP/DOE第2套再分析资料中的风场资料,采用有限区域波一频分析、合成分析等方法,分析对比对流层高、低层风场与对流场所表征的热带北半球夏季季节内振荡(BSISO)各种传播模态谱分布气候特征及其年际异常。结果表明:各要素反映的BSISO各种模态的气候特征及其年际变化存在一定差异,总体而言对流层低层风(850hPa纬向风或经向风)与对流比较一致。850hPa经向风(纬向风)所反映的纬向(经向)传播BSISO谱分布气候特征与对流情况最相似。在ENSO发展年,850hPa经向风反映的赤道东传波加强趋势与对流较为一致;850hPa纬向风、经向风反映的北传波变化趋势都与对流相似。在ENSO衰减年,850hPa纬向风(经向风)反映的赤道东传波(赤道外西传波)减弱趋势与对流较为一致;对流以及850hPa经向风、200hPa纬向风和200hPa经向风4种要素都能体现南海及周边地区北传波明显减弱这一特征。对流和850hPa纬向风所反映的北传波与印度洋偶极子模态之间关系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北半球夏季季节内振荡(BSISO) 各种传播模态 气候特征及年际异常 风场与对流场
下载PDF
南亚高压季节内变化与热带季节内振荡之间的关系
6
作者 林爱兰 litim +1 位作者 王璐 李春晖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33-650,共18页
采用观测分析和数值试验等方法,分析夏季南亚高压与热带季节内振荡(ISO)之间的关系,并对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量化诊断,探讨其物理过程。主要结果表明:南亚高压ISO与热带ISO活动关系密切,当热带ISO处于印度洋位相(第1、2、3位相),则... 采用观测分析和数值试验等方法,分析夏季南亚高压与热带季节内振荡(ISO)之间的关系,并对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量化诊断,探讨其物理过程。主要结果表明:南亚高压ISO与热带ISO活动关系密切,当热带ISO处于印度洋位相(第1、2、3位相),则南亚高压东脊点位置偏西,当ISO处于太平洋位相(第5、6、7位相),则南亚高压东脊点位置偏东。与热带ISO关系最密切的是南亚高压东部附近区域,即东亚—西太平洋地区(15°~25°N,110°~140°E),该关键区也是南亚高压ISO最显著区域。在热带ISO的调制下,关键区对流层大气垂直结构产生斜压性异常变化,导致高层南亚高压东脊点的东伸(西退)对应中低层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脊点的东退(西伸)。在南亚高压与热带ISO之间关系中,主要是热带ISO对南亚高压的影响,南亚高压东部关键区ISO强度40%来源于热带ISO的贡献,而南亚高压对热带ISO平均强度的影响很弱。热带ISO影响南亚高压的物理过程如下,热带ISO从印度洋向东传播至西太平洋时,强对流产生分支,部分由于东亚—西太平洋的有利夏季风背景转为向北传播,ISO向北传播过程中对流强度进一度加强,这就相当于存在一个赤道非对称热源。在热源的作用下,大气产生异常响应,在热源的西北侧,即东亚—西太平洋地区,对流层低层为气旋性环流异常、位势高度负异常,对流层高层为反气旋性环流异常、位势高度正异常,从而导致南亚高压东脊点偏东。而当热带ISO处于印度洋位相时,大气异常响应与上述相反,南亚高压东部位势高度降低,南亚高压东脊点西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节内振荡(ISO) 南亚高压 东脊点 斜压 东伸 西退
下载PDF
淮河流域夏季极端降水频次空间分布的客观分类及其形成机理 被引量:6
7
作者 卢睿 朱志伟 +3 位作者 李天明 潘晓 江叶艳 陆雅君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415-1432,共18页
本文基于1961~2016年淮河流域四省(江苏、安徽、河南、山东)逐日降水观测资料及全球大气再分析资料,利用K均值聚类、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对淮河流域夏季极端降水频次分布进行了客观分类,利用统计诊断和数值模拟的手段讨论了其相关环流... 本文基于1961~2016年淮河流域四省(江苏、安徽、河南、山东)逐日降水观测资料及全球大气再分析资料,利用K均值聚类、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对淮河流域夏季极端降水频次分布进行了客观分类,利用统计诊断和数值模拟的手段讨论了其相关环流异常和形成机理。结果表明:(1)淮河流域夏季极端降水频次的空间分布可客观分为以极端降水主要发生在淮河流域33°N以南地区的南部型,主要发生在32°~36°N之间的中部型,和主要发生在34°N以北的北部型这三种分布类型;(2)南部型极端降水频次分布与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偏西偏南有关,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北侧的异常气旋性环流使得水汽输送停留在淮河流域南部,导致南部极端降水频次偏多。中部型对应淮河流域受鞍型场环流结构控制,导致中部极端降水频次偏多。北部型极端降水频次分布时,淮河流域处于反气旋性环流异常西南侧,偏南风将水汽输送至淮河流域北部,导致北部极端降水频次偏多;(3)南部型和北部型的极端降水频次分布相关环流异常分别受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相关海表温度异常所影响,而中部型极端降水频次分布的相关环流异常是巴伦支海/喀拉海海冰异常在欧亚大陆上空激发的自西北向东南传播的准定常罗斯贝波所导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降水空间分布 客观分类 淮河流域 中纬度罗斯贝波
下载PDF
MJO与北半球高纬地区冬季地表气温异常的联系 被引量:2
8
作者 崔静 杨双艳 li tim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9-59,共11页
基于1979—2016年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研究了热带季节内振荡(MJO)和北半球冬季高纬地区地表气温(SAT)之间的联系。利用实时多变量MJO(RMM)指数,将MJO分为8个位相,其中位相2(位相6)对应于位于印度洋地区的正(负)对流。不同MJO位相下... 基于1979—2016年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研究了热带季节内振荡(MJO)和北半球冬季高纬地区地表气温(SAT)之间的联系。利用实时多变量MJO(RMM)指数,将MJO分为8个位相,其中位相2(位相6)对应于位于印度洋地区的正(负)对流。不同MJO位相下的SAT合成结果显示MJO第二位相后的5~15 d,北半球高纬地区(60°~90°N、180°~60°W)有明显的负SAT异常;由于热带异常加热信号的改变,在MJO第六位相后的5~15 d该地区则对应于显著的正SAT异常。该地区温度的垂直结构在各个位相下也表现出类似的分布特征。合成的500 hPa位势高度异常场显示,在温度负(正)异常的位相对应有明显的位势高度负(正)异常,这种环流异常主要是由与热带对流异常相联系的向东北方向传播的罗斯贝波列所引起的。通过对波活动通量的计算,推断该东北方向传播的罗斯贝波列很可能是罗斯贝波能量频散的结果。合成的700 hPa比湿异常场和SAT之间在存在着较好的对应关系,考虑到对流层中层的比湿与向下长波辐射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说明该温度异常也可能与辐射过程相关。上述分析表明与MJO对流相关的大尺度环流异常对高纬地区季节内SAT变率有重要影响,该异常SAT信号可能来自平流输送和辐射过程等。准确把握MJO位相与SAT异常信号的联系也可以为北半球高纬地区SAT的延伸期预报提供一些可靠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JO 地表气温 罗斯贝波列 波活动通量
下载PDF
Skewness of subsurface ocean temperature in the equatorial Pacific based on assimilated data 被引量:2
9
作者 苏京志 张人禾 +1 位作者 li tim 容新尧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3期600-606,共7页
The skewness of sub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y in the equatorial Pacific Ocean shows a significant asymmetry between the east and west.A positive temperature skewness appears in the equatorial eastern Pacific,while th... The skewness of sub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y in the equatorial Pacific Ocean shows a significant asymmetry between the east and west.A positive temperature skewness appears in the equatorial eastern Pacific,while the temperature skewness in the western and central Pacific is primarily negative.There is also an asymmetry of the temperature skewness above and below the climatological mean thermocline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Pacific.A positive skewness appears below the thermocline,but the skewness is negative above the thermocline.The distinctive vertical asymmetry of the temperature skewness is argued to be attributed to the asymmetric temperature response to upward and downward thermocline displacement in the presence of the observed upper-ocean vertical thermal structure.Because of positive(negative) second derivative of temperature with respect to depth below(above) the thermocline,an upward and a downward shift of the thermocline with equal displacement would lead to a negative temperature skewness above the thermocline but a positive skewness below the thermocline.In the far eastern equatorial Pacific,the thermocline is close to the base of the mixed layer,the shape of the upper-ocean vertical temperature profile cannot be kept.Positive skewness appears in both below the thermocline and above the thermocline in the far eastern basin.Over the central and eastern Pacific,the anomalies of the subsurface waters tend to entrain into the surface mixed layer(by climatological mean upwelling) and then affect the SST.Hence,the positive(negative) subsurface skewness in the far eastern(central) Pacific may favor positive(negative) SST skewness,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observational fact that more La Nia(El Nio) occur in the central(eastern) Pacific.The present result implies a possible new paradigm for El Nio and La Nia amplitude asymmetry in the eastern Pacifi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地区 表层海温 偏斜度 基础 吸收 赤道
下载PDF
Impacts of Atlantic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ies on Indo-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ENSO relationship 被引量:34
10
作者 RONG XinYao ZHANG RenHe li tim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10年第22期2458-2468,共11页
In this study, the effect of the tropical North Atlantic (TNA)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variation in inducing the circulation anomaly in the Indo-East Asian monsoon (IEAM) region is investigated through the obser... In this study, the effect of the tropical North Atlantic (TNA)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variation in inducing the circulation anomaly in the Indo-East Asian monsoon (IEAM) region is investigated through the observational analysis and numerical model-ing. The observational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TNA summer SST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preceding winter Ni?o3 SST and is simultaneously correlated with the circulation in the IEAM region. The simultaneous circulation pattern resembles that of the ENSO-decaying summer. The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TNA SST and the Ni?o3 region SST is primarily ascribed to the surface latent heat flux and short wave radiation anomalies induced by the ENSO teleconnection. Coupled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experiments show that, while including the air-sea coupling in the Atlantic, the model can reproduce the main features of the IEAM circulation, such as an anomalous anticyclone over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WNP) and southerly anomalies over southeast China. While the climatological Atlantic SST is prescribed, the circulation over the WNP displays a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pattern, with an eastward migration of the WNP anticyclone and the associated northerly anomalies over southeast China. It is argued that anticyclonic shear and Ekman divergence associated with the atmospheric Kelvin wave response to the TNA warm SSTA forcing is the primary mechanism for the generation of the anomalous anticyclone in WNP. The results presented in this study provide a teleconnection pattern between TNA and short-term climate variability in IEAM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表温度异常 北大西洋 ENSO 东亚季风 夏季季风 短期气候变化 中国东南部 西北太平洋
原文传递
大西洋海温异常在ENSO影响印度-东亚夏季风中的作用 被引量:28
11
作者 容新尧 张人禾 li tim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4期1397-1408,共12页
利用1979~2007年的海温和热通量以及风场资料分析了与ENSO相关的热带北大西洋海温变化的机制及其与印度-东亚夏季风环流的关系,结果表明热带北大西洋夏季海温和前冬Nio3区海温具有显著正相关,它与同期印度-东亚季风区大气环流的相关... 利用1979~2007年的海温和热通量以及风场资料分析了与ENSO相关的热带北大西洋海温变化的机制及其与印度-东亚夏季风环流的关系,结果表明热带北大西洋夏季海温和前冬Nio3区海温具有显著正相关,它与同期印度-东亚季风区大气环流的相关显示了类似于ENSO成熟次年夏季季风环流异常的分布特征.热带北大西洋海温和ENSO的同号相关主要归因于大西洋大气对ENSO的遥响应所导致的潜热通量和短波辐射的贡献.耦合模式的试验结果显示,在考虑大西洋海温变化的情况下,模式能够再现ENSO成熟次年印度-东亚季风区大气环流异常的主要特征,如位于西北太平洋的反气旋环流以及与此相联系出现在中国东南部的南风异常.若大西洋指定为气候海温,耦合模式中西北太平洋上空的环流异常与观测结果出现较大差异,如反气旋的位置东移、中国东南部出现北风异常.进一步分析显示大气对热带北大西洋暖海温的Kelvin波响应使异常东风从印度洋延伸到西太平洋.异常东风产生负涡度同时通过Ekman效应在南海和孟加拉湾地区产生辐散的东北风,导致对流减弱从而形成反气旋环流.本文的结果表明,与ENSO相关联的大西洋海温异常在ENSO-季风关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S0 印度季风 东亚季风 西北太平洋反气旋 大西洋
原文传递
Impacts of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 on the onset and interannual variation of the Indian summer monsoon 被引量:6
12
作者 QI YanJun ZHANG RenHe +1 位作者 li tim WEN Mi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9年第5期880-884,共5页
The role of the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 (ISO) on the seasonal and interannual variations of the Indian summer monsoon is investigate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observational data. It is shown that the ISO significant... The role of the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 (ISO) on the seasonal and interannual variations of the Indian summer monsoon is investigate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observational data. It is shown that the ISO significantly contributes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low-level westerlies during the monsoon onset and developing periods. The effect of the ISO on the annual cycle of the monsoon is through nonlinear eddy momentum transport. On the interannual timescale, the Indian summer monsoon rainfall exhibits a significant out-of-pha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ISO intensity over the Indian monsoon region. In strong ISO years it appears the weak monsoon when there is an abnormal high over the India subcontinent in the lower troposphere. In weak ISO years there exists an abnormal low and the strong monsoon ap-pea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季节震荡 印度洋 夏季季风 年际变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