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构建探索与实践——以重庆三峡学院为例 被引量:6
1
作者 李廷勇 崔广平 任江林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21年第2期1-11,共11页
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全面从严治党新形势要求高校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新任务要求高校坚定不移走内涵式特色化的发展之路,开启全... 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全面从严治党新形势要求高校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新任务要求高校坚定不移走内涵式特色化的发展之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要求高校对标对表拿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举措。新时代高校党委构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关键是要把握好办学方向、办学导向和办学取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党的领导贯穿学校工作全过程,履行好管党治党和办学治校主体责任,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良好政治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高校 思想政治工作 体系
下载PDF
全面抗战时期广西地方文献叙录
2
作者 王兆辉 李廷勇 《广西地方志》 2021年第6期45-50,共6页
全面抗战时期,广西地方的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建设发展取得了空前的成绩。与此同时,广西出版了一大批颇具特色的历史出版物。这些地方历史文献,充分展现了抗战时期广西地方在政治、经济、军事领域的历史发展状况,尤其是广西的三位一... 全面抗战时期,广西地方的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建设发展取得了空前的成绩。与此同时,广西出版了一大批颇具特色的历史出版物。这些地方历史文献,充分展现了抗战时期广西地方在政治、经济、军事领域的历史发展状况,尤其是广西的三位一体制、三自政策与广西建设、广西县政建设、广西民团、广西银行等方面的建设成就,形成了内容丰富、独具特色的广西地方专题文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 大后方 广西 地方文献
下载PDF
论抗战时期罗尔纲的太平天国研究
3
作者 王兆辉 傅晓岚 李廷勇 《广西地方志》 2020年第6期42-46,共5页
罗尔纲是中国近代史著名的研究学者,太平天国运动史研究的奠基人。所著《太平天国史纲》是第一部站在客观立场上系统考订论述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学术论著。《捻军的运动战》发轫了中国学界关于捻军运动研究的开端。《金田起义前洪秀全... 罗尔纲是中国近代史著名的研究学者,太平天国运动史研究的奠基人。所著《太平天国史纲》是第一部站在客观立场上系统考订论述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学术论著。《捻军的运动战》发轫了中国学界关于捻军运动研究的开端。《金田起义前洪秀全年谱》与《洪秀全》共同构成了洪秀全作为一个较为完整的历史人物的波澜壮阔的一生。《太平天国史丛考》是一部专题性考证太平天国运动各种具体史事的学术著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尔纲 太平天国 洪秀全 捻军
下载PDF
重庆三峡学院育人体系的实践探索
4
作者 李廷勇 赵翔宇 《三峡高教研究》 2019年第2期1-4,共4页
重庆三峡学院在育人工作中,总结出“两课引领、三全协同、四轮驱动”的育人体系。“两课引领”是指积极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与思想政治教育课在育人体系中方向定位作用;“三全协同”是指建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协同育人的机制,促进... 重庆三峡学院在育人工作中,总结出“两课引领、三全协同、四轮驱动”的育人体系。“两课引领”是指积极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与思想政治教育课在育人体系中方向定位作用;“三全协同”是指建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协同育人的机制,促进学生发展;“四轮驱动”是指在整个育人体系中要抓好课堂教学、学生活动、社会实践、校园文化这四个育人的着力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生工作 立德树人 三全教育 两课
下载PDF
利用石笋δ^(13)C重建岩溶石漠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徐玉珍 李廷勇 +1 位作者 李俊云 杨琰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60-674,共15页
岩溶石漠化的形成演化机制是被关注的科学问题,对脆弱的岩溶区生态环境恢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洞穴石笋δ^(13)C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能敏感响应地表生态环境以及岩溶水文条件的变化。因此,利用石笋δ^(13)C研究岩溶地区生态环境演变历... 岩溶石漠化的形成演化机制是被关注的科学问题,对脆弱的岩溶区生态环境恢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洞穴石笋δ^(13)C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能敏感响应地表生态环境以及岩溶水文条件的变化。因此,利用石笋δ^(13)C研究岩溶地区生态环境演变历史成为一个重要方向。本文从地表环境和洞穴沉积两个方面梳理了影响石笋δ^(13)C的主要因素。结合现代洞穴监测及模型模拟研究,分析整理了影响洞穴滴水和沉积物中δ^(13)C的主要因素和机理。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石笋δ^(13)C的环境意义具有多解性,文章从时间尺度、空间分布、沉积环境三方面归纳了石笋δ^(13)C的指示意义。为了准确解释石笋δ^(13)C环境意义,提出了综合分析、现代监测以及模型模拟的解决方案。通过对岩溶石漠化概念、成因、发展过程、以及环境效应的讨论,分析了地表石漠化与石笋δ^(13)C记录的密切联系。总结了已经发表的利用石笋δ^(13)C重建区域石漠化的研究成果,讨论了目前研究中面临的主要问题:(1)如何正确解译石笋δ^(13)C的指示意义?这是石笋δ^(13)C能够用于重建区域石漠化历史的前提;(2)在空间上,石笋δ^(13)C记录反映上覆地表的面积是有限的,需考虑石笋能否代表目标研究区域的环境变迁;(3)石漠化可在年—十年际时间尺度上快速发展,而石笋测年存在一定的年龄误差,石笋δ^(13)C是否能够敏感记录地表的石漠化过程?为了准确重建区域岩溶环境以及石漠化演变历史,提出以下主要建议:(1)为了避免石笋δ^(13)C重建古环境的不确定性,可加强石笋δ^(13)C与δ^(18)O、微量元素、矿物结构等指标的综合对比分析,与现代监测以及模型模拟的解决方案综合集成,能更加准确重建研究区岩溶水文变化过程,判定石漠化的演化历史;(2)通过区域和同一洞穴的多根石笋记录对比,减少单一石笋记录的区域代表性问题;(3)高精度年代控制的高分辨率多指标石笋记录,有助于捕捉快速发生的石漠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石漠化 洞穴石笋 石笋δ^(13)C 古环境重建
下载PDF
大高加索山南部大气降水氧同位素的气候意义
6
作者 王涛 李廷勇 张键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32-441,共10页
大高加索山脉位于黑海和里海之间,是欧洲与亚洲的分界线,该区域气候受到北大西洋涛动(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NAO)的强烈影响。为了对该区域的大气降水δ^18O(δ^18OP)与NAO的关系有更加深入的认识,本文利用大高加索山以南6个全球... 大高加索山脉位于黑海和里海之间,是欧洲与亚洲的分界线,该区域气候受到北大西洋涛动(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NAO)的强烈影响。为了对该区域的大气降水δ^18O(δ^18OP)与NAO的关系有更加深入的认识,本文利用大高加索山以南6个全球降水同位素监测网(Global Network of Isotope in Precipitation,GNIP)站点的δ^18OP数据,分析该区域δ^18OP的季节变化规律,以及δ^18OP与温度和降水量等气象要素及大气环流之间的关系。得到以下主要认识:①在月时间尺度上,δ^18OP与月平均温度之间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表明该区域δ^18OP主要受当地温度控制,表现出“温度效应”。②北大西洋涛动通过改变西风的强度和位置从而影响δ^18OP的变化:当NAO呈现负相位时,此时西风输送较弱,使得来自地中海的富含18O的水汽能够达到大高加索山以南,该地区δ^18OP偏正。而当NAO正相位时,西风急流输送较强,从北大西洋穿越黑海带来更多的δ^18OP偏轻的降水。因此,NAO所导致的水汽输送路径的变化可能是影响大高加索山以南地区δ^18OP的重要因素,这一研究结果为利用该地区地质记录中的δ^18O记录来重建过去的NAO变化提供了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降水 Δ^18O 北大西洋涛动 水汽源地 大高加索山南部地区
下载PDF
小冰期时中国南方地区降水模式的差异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肖思雅 李廷勇 +7 位作者 陈朝军 黄冉 王涛 吴尧 徐玉珍 邱海英 黄洋阳 李俊云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6-68,共13页
小冰期是过去一千年中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事件之一。关于小冰期时中国季风区和西风影响区气候变化的对比研究众多,但是缺乏中国南方地区降水模式时空差异的研究,难以了解中国南方地区降水变化规律。为了系统地了解小冰期时中国南方地区... 小冰期是过去一千年中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事件之一。关于小冰期时中国季风区和西风影响区气候变化的对比研究众多,但是缺乏中国南方地区降水模式时空差异的研究,难以了解中国南方地区降水变化规律。为了系统地了解小冰期时中国南方地区降水的复杂性,本文将中国南方地区划分为东南—华南沿海地区、中部地区以及西南地区三个区域,总共选取了19条高分辨率的古气候记录进行对比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点认识:(1)相对于中世纪暖期而言,小冰期期间中国南方东南—华南沿海地区的气候偏湿,这可能与雨带在中国南方的滞留时间延长和沿海地区受台风的影响增强有关。(2)中国中部地区秦岭南麓和神农架高山林区在小冰期时期主要呈"冷湿"的模式,差异在于秦岭南麓区域主要在小冰期中后期偏湿,这与中部其他区域偏"冷干"的模式不同。这种区域差异可能是由于地形地势和大气环流的复杂性导致。(3)中国西南地区受印度夏季风和东亚夏季风的共同影响,且该区域地形复杂,其气候变化在小冰期时期存在更加明显的空间差异,没有呈现出比较一致的降水模式。与小冰期期间的降水变化不同的是,近30年东南—华南沿海地区除了台湾和雷州半岛,其他区域降水明显减少,可能受气温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通过结合高分辨率的古气候记录,我们系统分析了中国南方小冰期的干湿模式在时空上的差异及其可能的影响因子,这对于认识小冰期时中国南方不同区域降水的复杂性及未来旱涝灾害的防控具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冰期 中国南方地区 降水模式 古气候记录
下载PDF
新生碳酸钙沉积矿物形态的影响因素分析——以重庆芙蓉洞为例
8
作者 黄洋阳 李廷勇 +8 位作者 肖思雅 陈朝军 黄冉 王涛 吴尧 徐玉珍 邱海英 杨琰 李俊云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88-500,共13页
石笋是古气候重建的重要地质载体,文石与方解石是石笋碳酸钙晶体的常见矿物形态。根据现代洞穴监测数据分析洞穴新生碳酸钙沉积物(Active Speleothem:AS)的矿物形态的研究较少。本文在重庆武隆芙蓉洞三个滴水点(MP2、MP5、MP9)下放置玻... 石笋是古气候重建的重要地质载体,文石与方解石是石笋碳酸钙晶体的常见矿物形态。根据现代洞穴监测数据分析洞穴新生碳酸钙沉积物(Active Speleothem:AS)的矿物形态的研究较少。本文在重庆武隆芙蓉洞三个滴水点(MP2、MP5、MP9)下放置玻璃片,收集新生碳酸钙沉积物和滴水样品,监测新生碳酸钙沉积物矿物形态、滴水的Mg/Ca比值、pH、滴率和洞穴环境等指标,分析玻璃片正面和反面新生碳酸钙沉积物的δ^(18)O、δ^(13)C和Mg/Ca比值。研究发现:(1) MP2滴水点下的玻璃片正反面新生碳酸钙沉积物的矿物形态均为方解石;MP5和MP9滴水点的正面沉积方解石和文石-方解石混合两种情况,反面沉积文石-方解石,且反面文石多于正面。(2) MP2滴水Mg/Ca比值小于MP5和MP9,说明滴水Mg/Ca比值是影响新生碳酸钙沉积物矿物形态的重要因素;而滴水pH值对AS矿物形态的影响在不同滴水点有差异。(3)不论是玻璃片正面还是反面,文石-方解石混合的新生碳酸钙沉积物δ^(18)O和δ^(13)C比以方解石为主的沉积物偏正,说明AS矿物形态的变化会导致δ^(18)O和δ^(13)C发生变化。通过在芙蓉洞的系统监测和分析,发现新生碳酸钙沉积物的矿物形态与地表环境、洞穴上部岩溶水文地质条件密切相关,并验证了洞穴新生碳酸钙沉积物的矿物形态对石笋δ^(18)O和δ^(13)C具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穴滴水 新生碳酸钙沉积物 方解石 文石 Mg/Ca比值
下载PDF
中国石笋微层在古气候重建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吴尧 李廷勇 +7 位作者 陈朝军 黄冉 王涛 肖思雅 邱海英 徐玉珍 黄洋阳 李俊云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008-1024,共17页
石笋微层作为一种常见的岩溶沉积形态,响应于气候和环境的变化.因其具有超高分辨率和精确计年等特点,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古气候和古环境重建.本研究根据中国已经发表的石笋微层研究,基于石笋微层形成机制以及石笋微层类型划分,对石笋微层... 石笋微层作为一种常见的岩溶沉积形态,响应于气候和环境的变化.因其具有超高分辨率和精确计年等特点,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古气候和古环境重建.本研究根据中国已经发表的石笋微层研究,基于石笋微层形成机制以及石笋微层类型划分,对石笋微层的计数和年代方法,以及目前已经使用的石笋微层中各种代用指标对气候环境的响应机制进行了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对石笋微层年代学和气候学研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在构建石笋微层高分辨率年表时,辨别和排除特殊微层(伪年层、超年层、缺层等)所带来的误差,以及根据不同的洞穴环境探讨微层中各种物理和地球化学指标在年际-季节尺度上的气候与环境意义,并对其进行定量重建,是当前微层年代学和气候学需要面对的主要问题.石笋微层在重建气候突变事件内部结构以及古气候定量重建方面潜力巨大,在今后的研究中首先应结合现代洞穴监测,讨论石笋微层的形成机制和沉积旋回特征,准确判断伪年层或缺层所导致的年代误差.其次,要利用多指标综合对比,对洞穴系统中气候与环境信号的传递过程进行定量研究,加强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提高石笋微层年代模型和古气候代用指标解译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石笋微层 年代学 古气候指标 古气候重建
原文传递
Transport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δ^(13)C in the plants-soil-bedrock-cave system in Chongqing karst area 被引量:18
10
作者 li tingyong li HongChun +5 位作者 Xiang XiaoJing Kuo Tz-Shing li JunYun Zhou Fuli Chen Hongli Peng lingli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2年第4期685-694,共10页
Here we use an analytical method to determine δ^13C in local plants and organic matter in the soils above Furong cave, Chong- qing, China. We also monitored d13C in 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 (DIC) of drip water, ... Here we use an analytical method to determine δ^13C in local plants and organic matter in the soils above Furong cave, Chong- qing, China. We also monitored d13C in 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 (DIC) of drip water, δ^13C of active deposits under the drip waters, and the concentration of air CO2 (PCO2). Based on these, we preliminarily studied the transport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table carbon isotope (^13C) in cave system of the subtropical karst area. The average δ^13C value of 27 local plant samples, which belong to 16 families, was -32% and the weighted δ^13C for surface dry biomass was -33%0. We found that for 54 soil samples collected from 5 soil profiles, δ^13C of soil organic matters was -22%o, which could be attributed to the different trans- portation rates of stable carbon isotopes during the decomposition of plants and organic matters in soils. The relatively lighter 12C tended to transfer into gaseous CO2, which made the relatively heavier ^13C concentrated in the soils. On the basis of moni- toring of DIC- δ^13C in drip waters from July 2009 to June 2010, we found that values in winter months were heavier and values in summer months were lighter in general, the reason of which was that in summer months, both the temperature and the hu- midity were comparatively higher, resulted in more CO2 with lighter δ^13C generated from organic matters decomposition and plants respiration. The average DIC- δ^13C value was -11%o, about 11%o heavier than the δ^13C of organic matters in soils, which proved that part of DIC in cave drip water was sourced from dissolution of inorganic carbonate (host rock, with heavier δ^13C. As for the δ^13C of active deposits at five drip water sites in Furong cave, they had almost the same variation with relatively light values. In other words, these active speleothems were deposited at equilibrium conditions for isotopic fractionation.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carbon isotopic information of speleothems could be used to track the evolution of local vegetation in certain situ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arst area δ^13 PLANT soil organic matter DIC-δ^13 in drip water active speleothems
原文传递
Characteristics and environmental significance of Ca, Mg, and Sr in the soil infiltrating water overlying the Furong Cave,Chongqing, China 被引量:7
11
作者 li JunYun li tingyong +3 位作者 WANG Jianli XIANG XiaoJing CHEN YunXuan li Xuan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3年第12期2126-2134,共9页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nfluence of the local meteoric conditions, the overlying soil on the concentrations of Ca, Mg, and St, and the ratios of Mg/Ca, Sr/Ca, and Mg/Sr in soil infiltrating water (SIW). An in situ ...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nfluence of the local meteoric conditions, the overlying soil on the concentrations of Ca, Mg, and St, and the ratios of Mg/Ca, Sr/Ca, and Mg/Sr in soil infiltrating water (SIW). An in situ monitoring program was carried out above the Furong Cave throughout 2010 to collect data on SIW, monthly temperature and rainfall, and the geochemical com- position and granularity of soils. The discharge of SIW responded quickly to the local rainfall, and its residence time was the primary factor affecting the Ca, Mg, and Sr content of the SIW. The high concentrations of Ca, Mg, and Sr in the SIW during April should be attributed primarily to the prolonged residence of SIW in the soil during the local dry seasons of winter and early spring. The maximum Mg/Sr ratio also occurred in April. The ratio of Mg/Ca in SIW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pro- longed residence time and with high temperatures, which do not strongly affect the ratio of Sr/Ca. The Mg/Ca ratio was lowest when the Sr/Ca ratio was highest because plant metabolism increased the absorption of Ca and Mg, but not St, and also be- cause higher temperatures enhanced the dissolution of Mg more than that of Sr. These different responses of Mg and Sr to temperature increases resulted in high Mg/Sr ratios during July and Augu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urong Cave soil infiltrating water CA Mg SR ratios of elements
原文传递
基于石笋记录的晚全新世太平洋东西两岸季风区气候事件对比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黄冉 陈朝军 +5 位作者 李廷勇 吴尧 肖思雅 张键 王涛 李俊云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742-754,共13页
研究晚全新世季风气候演变有助于进一步认识与预测未来季风区气候变化。太平洋东西两岸是全球季风集中分布的地区,已经有大量的古气候记录发表,但是缺乏对各个季风区气候突变事件以及整体变化趋势的对比研究。针对这一问题,选取亚洲季... 研究晚全新世季风气候演变有助于进一步认识与预测未来季风区气候变化。太平洋东西两岸是全球季风集中分布的地区,已经有大量的古气候记录发表,但是缺乏对各个季风区气候突变事件以及整体变化趋势的对比研究。针对这一问题,选取亚洲季风区、印澳季风区、北美季风区、南美季风区11个洞穴石笋δ18O和1个湖泊Ti含量,对比研究各个记录在3.5~0.5 ka B.P.期间指示的夏季风变化特征。通过对比发现四大季风区的石笋δ18O在晚全新世整体上呈现偏正趋势,指示夏季风减弱;2次重要的气候突变事件1.5 ka B.P.和2.7 ka B.P.弱夏季风事件在各个季风区内均有表现;同时也记录了一系列十年际-百年际尺度的弱夏季风事件,表明太平洋东西两岸和南北半球的夏季风都有减弱的趋势,这与先前研究认为的南北半球呈现"see-saw"模式表现出不一样的特征。晚全新世以来ENSO(El Nino-Southern Oscillation)活动的增强对太平洋东西两岸南北半球夏季风减弱具有重要影响。在El Nino事件发生时,Walker环流减弱,而且它的上升支向东移动远离西太平洋暖池,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增强并向西移动,导致亚洲夏季风减弱。Walker环流的东移也会使得印度尼西亚-太平洋暖池(Indo-Pacific Warm Pool,简称IPWP)海温下降,热带季节内震荡减弱致使印澳夏季风减弱;此外,El Nino事件发生时,赤道东太平洋海水温度上升导致东西太平洋海水温度梯度减弱,在此状态下南美季风区低空急流(Low Level Jet,简称LLJ)减弱,导致南美夏季风减弱;同时,北美洲加勒比海低空急流增强,使得该季风区下沉气流增强,导致北美夏季风减弱。我们的研究表明,在晚全新世ENSO活动增强的状态下,太平洋东西两岸南北半球夏季风变化可能都呈现减弱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笋δ^18O 太平洋东西两岸季风区 晚全新世 ENSO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