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8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乳腺纤维瘤病2例并文献复习
1
作者 何欣 李婷玉 +4 位作者 何乐 杨楠 刘凤磊 李晓琴 王登科 《甘肃医药》 2024年第1期84-86,共3页
乳腺纤维瘤病是一种纤维组织来源的交界性肿瘤,临床少见,以浸润生长和局部复发为主要特点,但不易发生远处转移,易误诊为乳腺癌。乳腺纤维瘤病的明确诊断必须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并且要与乳腺其他的梭形细胞病变进行鉴别。本文通过回顾... 乳腺纤维瘤病是一种纤维组织来源的交界性肿瘤,临床少见,以浸润生长和局部复发为主要特点,但不易发生远处转移,易误诊为乳腺癌。乳腺纤维瘤病的明确诊断必须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并且要与乳腺其他的梭形细胞病变进行鉴别。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2例乳腺纤维瘤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从乳腺纤维瘤病的病理形态、免疫表型特征、鉴别诊断及临床特点方面进行探讨,以加深对该病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纤维瘤病 诊断 鉴别诊断
下载PDF
血清中新型冠状病毒抗体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母润红 常明珠 +4 位作者 崔云鹤 李亭昱 李志萍 郭笑 朱建宇 《吉林医药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220-225,共6页
抗体检测与核酸检测的联合诊断方式在新冠疫情早期流调溯源、感染确诊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国内外针对新型冠状病毒抗体检测产品的开发主要基于酶联免疫吸附技术、免疫层析技术及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进行研究,每种检测方法各有... 抗体检测与核酸检测的联合诊断方式在新冠疫情早期流调溯源、感染确诊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国内外针对新型冠状病毒抗体检测产品的开发主要基于酶联免疫吸附技术、免疫层析技术及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进行研究,每种检测方法各有优势与不足,在检测性能上也各有差异,相关检测产品相继问世并不断更新优化。本文介绍相关检测方法的检测性能、研究进展等,为临床方法选择、新型抗体检测产品的研究与发展提供参考,推进新型冠状病毒抗体检测产品的应用与研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冠病毒 抗体检测 酶联免疫 免疫层析 化学发光
下载PDF
稻豆轮作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李冉 李精华 +5 位作者 林生威 解添杰 范平珊 王庆 李婷玉 王帅 《热带生物学报》 2024年第2期157-164,共8页
为了研究稻豆轮作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采用常规土壤理化分析和微生物分析方法,以在海南岛东方市实施的稻-稻-稻(RRR)连作和稻-豆-稻(RSR)轮作下的土壤为研究对象,比较了水稻连作和稻豆轮作下的土壤理化性质、碳组分... 为了研究稻豆轮作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采用常规土壤理化分析和微生物分析方法,以在海南岛东方市实施的稻-稻-稻(RRR)连作和稻-豆-稻(RSR)轮作下的土壤为研究对象,比较了水稻连作和稻豆轮作下的土壤理化性质、碳组分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差异。结果显示,RSR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有效磷、速效钾、水稻产量,均高于RRR处理,说明稻豆轮作显著提高了土壤全氮、速效钾含量并降低了pH值;土壤微生物分析结果表明,RSR处理的土壤细菌ACE、Chao1和Shannon指数值比RRR处理提高了40.2%、40.3%、5.7%;土壤微生物分析结果还表明,RSR处理的土壤真菌Shannon和Simpson指数比RRR处理提高了20.1%和16.5%。土壤微生物分析结果说明,稻豆轮作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产生了显著影响。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组成与土壤有机质、速效钾、pH、热水可提取碳(HWEC)、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呈极显著(P<0.01)相关。本研究结果表明,稻豆轮作显著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促进了有机质分解、提高了磷和速效钾的有效性,从而提高了作物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作 土壤有机质 土壤养分含量 土壤团聚体 土壤微生物
下载PDF
TEOS-GO掺杂的银基离子聚合物金属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致动性能
4
作者 李星震 李廷鱼 +3 位作者 郭丽芳 李银辉 李朋伟 胡珂祺 《微纳电子技术》 CAS 2024年第3期75-82,共8页
离子聚合物金属复合材料(IPMC)是一种新型的电驱动软材料,具有质量轻、驱动电压低的优点,但也存在输出力较小、驱动时间短的缺点,限制了其应用前景。提出了一种在基膜内掺杂硅酸乙酯-氧化石墨烯(TEOS-GO)以提高保水性和驱动能力的银基IP... 离子聚合物金属复合材料(IPMC)是一种新型的电驱动软材料,具有质量轻、驱动电压低的优点,但也存在输出力较小、驱动时间短的缺点,限制了其应用前景。提出了一种在基膜内掺杂硅酸乙酯-氧化石墨烯(TEOS-GO)以提高保水性和驱动能力的银基IPMC,通过对纯Nafion IPMC与TEOS-GO/Nafion IPMC致动器的含水量、尖端位移、输出力和稳定性等参数的测试,证实优化后IPMC的驱动性能有明显的提升。实验结果表明,掺杂质量分数1.5%TEOS-GO的IPMC在3 V直流电压下,尖端位移达到16.579 mm,相当于纯Nafion IPMC的3.37倍;输出力最高达到0.439 gf(1 gf=9.8 mN),是纯Nafion IPMC的5倍。这种改进方式弥补了IPMC用于致动器的缺点,为今后的发展开拓了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聚合物金属复合材料(IPMC) 致动性能 硅酸乙酯-氧化石墨烯(TEOS-GO) 柔性致动器 NAFION 表面电极
下载PDF
基于CMWCNT/Nafion的增强型离子聚合物金属复合材料的制备及致动性能
5
作者 李帆 李廷鱼 +2 位作者 李朋伟 李银辉 郭丽芳 《微纳电子技术》 CAS 2024年第3期59-67,共9页
离子聚合物金属复合材料(IPMC)是一种新型的电活性材料,具有体积小、质量轻、驱动电压低等优点,但驱动力小、稳定工作时间短等问题限制着其柔性致动性能。提出了一种基于银基IPMC的增强型致动器,通过在IPMC的基底聚合物中掺杂羧基化多... 离子聚合物金属复合材料(IPMC)是一种新型的电活性材料,具有体积小、质量轻、驱动电压低等优点,但驱动力小、稳定工作时间短等问题限制着其柔性致动性能。提出了一种基于银基IPMC的增强型致动器,通过在IPMC的基底聚合物中掺杂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CMWCNT),来提高IPMC的整体机械性能和致动性能。其中,掺杂质量分数0.5%CMWCNT的IPMC的最大尖端位移和驱动力分别增加至未优化银基IPMC的1.60倍与2.32倍,该性能的提升归因于CMWCNT良好的导电性和羧基对水合阳离子迁移的加速作用。与未优化的银基IPMC相比,掺杂质量分数0.5%CMWCNT时IPMC驱动速率可提升至3.57倍。研究结果可为IPMC在各领域的应用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聚合物金属复合材料(IPMC) 增强型致动器 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CMWCNT) 柔性致动性能 电活性材料
下载PDF
云南澳洲坚果青皮资源堆肥化开发利用现状与对策
6
作者 张海清 郭刚军 +4 位作者 叶廷红 陶亮 李婷玉 吴超 贺熙勇 《中国南方果树》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59-264,共6页
云南省是世界上最大的澳洲坚果种植区,产量及产地采后加工已形成规模。青皮是澳洲坚果初加工过程中的废弃物,鲜青皮质量占鲜果质量的1/2左右,数量庞大,其二次开发利用的价值正被逐步挖掘。结合云南省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发展规... 云南省是世界上最大的澳洲坚果种植区,产量及产地采后加工已形成规模。青皮是澳洲坚果初加工过程中的废弃物,鲜青皮质量占鲜果质量的1/2左右,数量庞大,其二次开发利用的价值正被逐步挖掘。结合云南省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发展规划需要,将青皮堆肥化创制有机肥应用于澳洲坚果种植,实现资源高效循环利用,构建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生态链是当前青皮资源化开发应用的研究热点。本文分析了云南澳洲坚果主产区青皮资源产生量,及堆肥化开发利用现状,总结青皮堆肥开发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澳洲坚果青皮堆肥化绿色高效可持续发展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澳洲坚果 青皮 废弃物 堆肥 资源化利用 高效循环
下载PDF
临床实践指南在我国儿科临床中的运用与思考
7
作者 王君 胡燕 +3 位作者 程茜 陈立 李廷玉 代英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4年第9期191-194,共4页
临床实践指南作为一种决策工具,旨在缩小当前最佳医学证据与临床实践之间的差距。文章结合儿科学的特点,重点探讨了我国儿科临床实践指南存在的一些问题。首先,医学生和临床医生在循证医学理念方面存在不足,临床实践指南的接触时间相对... 临床实践指南作为一种决策工具,旨在缩小当前最佳医学证据与临床实践之间的差距。文章结合儿科学的特点,重点探讨了我国儿科临床实践指南存在的一些问题。首先,医学生和临床医生在循证医学理念方面存在不足,临床实践指南的接触时间相对较晚,对临床实践指南的了解不够充分。其次,临床实践指南的获取和利用存在困难,同时我国儿科医师的短缺以及他们面临的巨大工作负荷,为临床实践指南的应用带来了一定的障碍。为解决这些问题,高等医学教育应注重指南教学,培养学生循证观念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同时,相关部门应推广标准化指南,开发本土化指南评价工具和建立指南数据库,以促进指南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为了促进儿科医学的发展,优化儿科医疗资源的配置,加快儿科人才队伍的建设也至关重要,只有提高儿科医学人才的工作热情和科研能力,才能推动儿科医学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实践指南 儿科 儿科医师 医学教育 教学改革 循证医学 医疗资源
下载PDF
生物炭用量与灌水量对北疆灌区春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综合评价
8
作者 郭颂 杨卫君 +5 位作者 李廷宇 杨梅 陈雨欣 宋世龙 惠超 耿洪伟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58-666,共9页
为探讨生物炭与灌水对春小麦产量和品质的综合效应,以北疆灌区春小麦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区组试验,设置3个灌水量[4500 m^(3)·hm^(-2)(W0)、4050 m^(3)·hm^(-2)(W1)和3600 m^(3)·hm^(-2)(W2)]和3个生物炭施用量[0 t·... 为探讨生物炭与灌水对春小麦产量和品质的综合效应,以北疆灌区春小麦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区组试验,设置3个灌水量[4500 m^(3)·hm^(-2)(W0)、4050 m^(3)·hm^(-2)(W1)和3600 m^(3)·hm^(-2)(W2)]和3个生物炭施用量[0 t·hm^(-2)(B0)、10 t·hm^(-2)(B1)和20 t·hm^(-2)(B2)]水平,比较分析了不同生物炭用量与灌水量组合条件下春小麦干物质累积、产量和籽粒蛋白质含量等品质指标的差异,并运用基于熵值的DTOPSIS法进行综合效应评价。结果表明,不同灌水量条件下施用生物炭对春小麦干物质累积量影响均不显著,但可提升籽粒品质,灌水量和生物炭的交互作用对春小麦籽粒品质与产量的影响显著。在W0条件下春小麦籽粒蛋白含量随生物炭用量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且所有施加生物炭处理的籽粒蛋白质含量均低于B0W0处理;W1条件下施加生物炭处理的籽粒蛋白质含量变化趋势与W0条件下一致;在W2条件下,籽粒蛋白含量(干基)、面筋含量(湿基)和Zeleny沉降值均随生物炭施加量的增加而升高,其中B2W2处理下三个指标均最高。在W0和W1条件下春小麦产量随生物炭施加量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其中B1W0处理产量最高,较B0W0处理高16.2%。采用基于熵值的DTOPSIS法分析表明,接近度f值前三名依次为B1W2、B2W2和B2W0处理。因此,生物炭施用量在10~20 t·hm^(-2)、灌水量在3600~4050 m^(3)·hm^(-2)时可实现北疆灌区春小麦节水生产,具有较高的提质增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灌水量 春小麦 品质 综合评价
下载PDF
桦褐孔菌品质鉴定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9
作者 常明珠 李亭昱 +3 位作者 崔云鹤 刘腾达 郭笑 母润红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1期35-39,共5页
目的确定桦褐孔菌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并对桦褐孔菌多糖的抗氧化活性进行评价。方法应用水提法、超声法、微波法和酶法分别对桦褐孔菌多糖进行3次提取;以VC为对照,测定桦褐孔菌多糖对FRAP、DPPH·、·OH和ABTS·的还原能力... 目的确定桦褐孔菌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并对桦褐孔菌多糖的抗氧化活性进行评价。方法应用水提法、超声法、微波法和酶法分别对桦褐孔菌多糖进行3次提取;以VC为对照,测定桦褐孔菌多糖对FRAP、DPPH·、·OH和ABTS·的还原能力。结果超声法在料液比m(g)∶V(mL)=1∶20、超声功率400 W、提取温度80℃、提取时间90 min时,多糖提取率最高,为10.35%;抗氧化活性研究结果显示,当桦褐孔菌的多糖浓度为400μg/mL时,其总抗氧化能力相当于244.04μmol/L的FeSO 4,对DPPH·的清除率较弱,对·OH和ABTS·的清除率均可达80%以上。结论超声法提取桦褐孔菌多糖效果最好,其抗氧化活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桦褐孔菌 多糖 抗氧化
下载PDF
钢渣骨料多孔结构对沥青混合料低温抗裂性能的影响机制 被引量:1
10
作者 曾辉 沈泽涵 +4 位作者 郅晓 黄毅 李婷玉 陈宇亮 肖源杰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2-93,共12页
钢渣骨料的多孔结构对沥青混合料低温抗裂性能影响的宏细观机制尚不掌握,不利于钢渣骨料沥青路面长期性能的有效保持。针对此不足,基于室内低温弯曲试验,构建了可表征钢渣骨料多孔结构的沥青混合料小梁试样精细化离散元模型,进而开展了... 钢渣骨料的多孔结构对沥青混合料低温抗裂性能影响的宏细观机制尚不掌握,不利于钢渣骨料沥青路面长期性能的有效保持。针对此不足,基于室内低温弯曲试验,构建了可表征钢渣骨料多孔结构的沥青混合料小梁试样精细化离散元模型,进而开展了不同的钢渣孔隙率和开口孔隙沥青填充度下的虚拟低温弯曲试验,量化分析了钢渣多孔结构对试样整体强度和细观断裂性能的影响规律及机制。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多孔钢渣骨料仅可替代粒径大于2.36 mm的粗骨料,控制钢渣加热温度并延长湿拌时间可确保沥青胶浆充分填充钢渣骨料表面孔隙;离散元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钢渣骨料表面开口孔隙附近出现应力集中,裂缝贯通钢渣开口孔隙;钢渣骨料表面孔隙率越高,则峰值应力越低,裂缝越易从开口孔隙处发育;峰值应力随钢渣骨料表面开口孔隙沥青胶浆填充度的降低而显著降低;钢渣骨料表面孔隙对沥青胶浆的吸收作用会显著影响裂缝萌生路径及混合料的低温抗裂性能,裂缝易在钢渣孔洞附近萌生,且开口孔隙无沥青填充时此裂缝扩展特征更明显;钢渣骨料表面孔隙可增强沥青-钢渣界面的黏结性能,但开口孔隙过大会导致应力集中且易萌生裂缝。在实际工程中建议控制大孔隙钢渣骨料含量,并确保沥青砂浆充分填充钢渣骨料表面孔隙,以提高其低温抗裂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渣 多孔结构 沥青混合料 低温开裂 细观损伤 离散元
下载PDF
湖南省公路固废物质流分析与产排预测
11
作者 贺春宁 李婷玉 +3 位作者 郅晓 陈宇亮 邓鹏 肖源杰 《公路工程》 2024年第3期178-185,共8页
为助力公路系统建养生态化、绿色化转型发展,基于公路里程存量与大中修数据,结合MATLAB、Origin等数据分析和处理平台,采用物质流分析方法进行了湖南省公路固废的物质流分析,构建了公路固废产排预测模型。物质流分析结果显示,近年湖南... 为助力公路系统建养生态化、绿色化转型发展,基于公路里程存量与大中修数据,结合MATLAB、Origin等数据分析和处理平台,采用物质流分析方法进行了湖南省公路固废的物质流分析,构建了公路固废产排预测模型。物质流分析结果显示,近年湖南省地方公路固废主要为废旧水泥混凝土,占比75%左右,其余为沥青路面回收料(RAP)。高速公路则以RAP为主,占比76%左右,其余为废旧水泥混凝土。在产排预测方面,本文设置短寿命(6 a)、中寿命(10 a)、中长寿命(20 a)和长寿命(30 a)4种寿命情景进行分析,预测了湖南省公路固废产生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湖南省地方公路存量和高速公路存量分别在2031年和2050年达到饱和,为451 137 km和11 180 km。短寿命情景下的地方公路和高速公路大中修里程分别于2028年和2022年左右达到峰值,为3 210 km和534 km,长寿命情景下大中修里程的峰值出现更晚、波动更大。在短寿命、中寿命、中长寿命和长寿命4种情景下,地方公路公路固废产生量在2028年、2029年、2037年和2046年达到第一个小峰值,分别为652万t、447万t、291万t和280万t,此后围绕峰值波动;高速公路公路固废产生量在2022年、2024年、2032年和2043年达到第一个小峰值,分别为238万t、183万t、140万t、110万t,此后围绕峰值波动。结合调研结果,短寿命情境下更加符合湖南省公路固废产生量的实际情况,这意味着我国公路已经进入了大中修的高峰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路工程 产生量预测 物质流分析 公路固废 存量-流量
下载PDF
冲突与调适:复杂政策下农村基层治理实践与策略
12
作者 李亭雨 潘泽泉 《社会建设》 2024年第4期51-69,共19页
农村基层治理存在政策执行困难,这催生出基层多元化应对策略。基于“冲突—调适”的分析框架,农村复杂政策执行中的多重冲突表现为国家行政话语与乡土伦理话语的冲突、多任务政策设计与地方政策资源不足的冲突、综合性政策内容与部门分... 农村基层治理存在政策执行困难,这催生出基层多元化应对策略。基于“冲突—调适”的分析框架,农村复杂政策执行中的多重冲突表现为国家行政话语与乡土伦理话语的冲突、多任务政策设计与地方政策资源不足的冲突、综合性政策内容与部门分权的冲突,以及属地问责制与地方有责缺权的冲突。为应对以上冲突,基层政策执行主体靶向性实施行政嵌入社会导向下行政技术与施政伦理结合、资源争取与再分配导向下资源吸纳与选择性执行结合、构建行政共同体导向下组织结构再造与党政引领结合,以及避责思维导向下责任分解与灵活应对结合的调适策略。未来各类调适策略的基层运用应不断走向稳定化、常态化与制度化,为新时期基层治理提供更多解题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基层治理 复杂政策 “冲突—调适” 执行策略
下载PDF
在线开放课程诊改模式研究与实践
13
作者 李婷妤 卢华灯 《福建电脑》 2024年第4期109-113,共5页
为提高在线开放课程的质量和效果,本文对在线开放课程的诊断和改进模式进行研究。通过收集和分析课堂知识测试、课程思政、视频教学资源、作业、主题讨论等课程数据,找出存在问题,并提出课程教学的改进措施。实践结果表明,该诊改模式可... 为提高在线开放课程的质量和效果,本文对在线开放课程的诊断和改进模式进行研究。通过收集和分析课堂知识测试、课程思政、视频教学资源、作业、主题讨论等课程数据,找出存在问题,并提出课程教学的改进措施。实践结果表明,该诊改模式可行有效,有助于改进在线开放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线开放课程 课程诊改模式 课程教学改革
下载PDF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s in hydrogeochemistry of cave percolation water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four caves in Guizhou, China 被引量:7
14
作者 LUO Weijun WANG Shijie +2 位作者 XIE Xingneng ZHOU Yunchao li tingyu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EI CAS CSCD 2013年第2期119-129,共11页
Soil water and cave drip water from four cave systems in Guizhou, Southwest China, were monitored and sampled monthly from April 2003 to May 2004 to understand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s in hydro-geochemistry of cave ... Soil water and cave drip water from four cave systems in Guizhou, Southwest China, were monitored and sampled monthly from April 2003 to May 2004 to understand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s in hydro-geochemistry of cave percolation water.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among the 5 drip water sites from the Liangfeng Cave (LFC),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the hydro-geochemical parameters. In the Xiniu Cave (XNC), the drip rates were variable and responded quickly to precipitation events in the 3# (No. 3) drip site with variable water head; both bulk and variation in drip rates were smaller in the 2# with constant water head. However, in the Qixing Cave (QXC) and Jiangjun Cave (JJC), drip rates, concentrations of major ions and saturation index for calcite (SI C ) were smaller, and Mg/Ca ratios in Group I (1#, 2#, 6#, 7# and 8# in the QXC; 2# and 3# in the JJC) were larger than those in Group II (3#, 4#, 5# and 9# in the QXC; 1# and 4# in the JJC). These differences might be the result of different hydrogeological processes above the caves, which are divided into five categories based on hydro-geochemistry data. The formation of some proxies in speleothem, such as Mg/Ca, is likely to be affected by those proces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地球化学 洞穴滴水 渗漏水 化学研究 贵州 和空间 时间 石窟
下载PDF
Stable Carbon Isotope Variations in Cave Percolation Water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in Four Caves of Guizhou, China 被引量:3
15
作者 LUO Weijun WANG Shijie +2 位作者 XIE Xingneng ZHOU Yunchao li tingyu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5期1396-1411,共16页
Monitoring and sampling of main plants, soil CO2, soil water, bedrock, spring water, drip water and its corresponding speleothem were performed at four cave systems of Guizhou, Southwest China, from April 2003 to May ... Monitoring and sampling of main plants, soil CO2, soil water, bedrock, spring water, drip water and its corresponding speleothem were performed at four cave systems of Guizhou, Southwest China, from April 2003 to May 2004, in order to understand stable carbon isotope ratios variations of 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 (DIC) in cave percolation waters (δ13CDIC)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paleoclimate. Stable carbon isotopic compositions and ions (Ca, Mg, Sr, SO4, CI etc.) were measured for all sample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the δ13CDIC values from inter-cave, even inter-drip of intra-cave in the four caves. The δ13CDIC values from the Liangfeng Cave (LFC) is lightest among the four caves, where vegetation type overlying the cave is primary forest dominated by tall trees with lighter average δ13C value (-29.9‰). And there are remarkable differences in δ13CDIC values of different drip waters in the Qixing Cave (QXC) and Jiangjun Cave (JJC), up to 6.9‰ and 7.8‰, respectively. Further analyses show that the δ13CDIC values in cave drip waters are not only controlled by vegetation biomass overlying the cave, but also hydro-geochemical processes. Therefore, accurate interpreting of δ13C recorded in speleothems cannot be guaranteed if these effects of the above mentioned factors are not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ve drip water stable carbon isotope biomass hydro-geochemistry SPELEOTHEM
下载PDF
Road Performances of Mesoporous Nano-silica Modified Asphalt Binders 被引量:5
16
作者 刘小明 cao fengjie +2 位作者 wang lei tao ruwei li tingyu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Materials Science)》 SCIE EI CAS 2017年第4期845-853,共9页
The objective of this paper was to find new modifier to improve the aging resistance and low temperature cracking resistance of asphalt. To investigate the aging resistance of modified asphalt binders, mesoporous nano... The objective of this paper was to find new modifier to improve the aging resistance and low temperature cracking resistance of asphalt. To investigate the aging resistance of modified asphalt binders, mesoporous nano-silica(doping Ti^(4+)) was used as a asphalt modifier. Some physical properties including penetration, ductility, and softening point of asphalt were analyzed with RTFO(Rotating thin film oven) aging and ultraviolet aging. Moreover, the performances of high and low temperature of modified asphalt binders with pressure aging were tested by dynamic shear rheometer(DSR) test and bending beam rheometer(BBR) test. Thes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enetration decreased, low temperature ductility, and softening point increased when adding mesoporous nano-silica to base asphalt. After ultraviolet radiation aging, the penetration loss and ductility loss of modified asphalt decreased than that of original asphalt, the increase of softening point was also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an that of base asphalt. Furthermore, The test results of DSR and BBR showed that the G*sinδ and creep modulus‘s' of pressure aged asphalt decreased, but the creep rate ‘m' increased.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 aging resistance and cracking resistance of modified asphalt are improved by adding mesoporous nano-silica, especially the doping of Ti^(4+) could improve the aging resistance obvious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soporous nano-silica(MNS) dynamic shear rheometer bending beam rheometer aging resistance
下载PDF
基于PVA-Li2SO4-LiI聚合物凝胶电解质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超蕊 张文磊 +2 位作者 李廷鱼 郭丽芳 李刚 《微纳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617-622,673,共7页
凝胶电解质因兼具液体电解质和固体电解质的优势而备受关注,然而有限的离子电导率和比电容制约了其实际应用。在制备PVA-Li2SO4聚合物凝胶电解质基础上,添加LiI作为其氧化还原剂和增塑剂,以提高凝胶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和比电容。同时,... 凝胶电解质因兼具液体电解质和固体电解质的优势而备受关注,然而有限的离子电导率和比电容制约了其实际应用。在制备PVA-Li2SO4聚合物凝胶电解质基础上,添加LiI作为其氧化还原剂和增塑剂,以提高凝胶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和比电容。同时,采用活性炭作为电极组装成双电层超级电容器。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引入氧化还原剂LiI,该聚合物凝胶电解质离子电导率最高可达3.08×10-2S/cm,相比PVA-Li2SO4聚合物凝胶电解质提高了约55.55%,所制备的超级电容器除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和机械性能外,在扫描速率为100 mV/s时,比电容高达214.46 F/g,相比PVA-Li2SO4聚合物凝胶电解质超级电容器,比电容提高约2倍。因此,引入氧化还原剂是提高凝胶电解质离子电导率和比电容的一种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电容器 聚乙烯醇 氧化还原反应 凝胶电解质 离子电导率
下载PDF
基于嵌入式离散裂缝模型的增强型地热系统热—流—力—化耦合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韩东旭 张炜韬 +4 位作者 焦开拓 宇波 李庭宇 巩亮 王树荣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26-138,共13页
增强型地热系统(以下简称EGS)在长期取热过程中会受到流(Hydraulic)、热(Thermal)、力(Mechanical)、化(Chemical)等多种物理场的综合作用影响。虽然嵌入式离散裂缝模型(以下简称EDFM)能够有效模拟裂缝型储层中流场、温度场、力场和浓... 增强型地热系统(以下简称EGS)在长期取热过程中会受到流(Hydraulic)、热(Thermal)、力(Mechanical)、化(Chemical)等多种物理场的综合作用影响。虽然嵌入式离散裂缝模型(以下简称EDFM)能够有效模拟裂缝型储层中流场、温度场、力场和浓度场的变化,但目前基于EDFM的热—流—力—化(以下简称THMC)四场耦合的相关研究和认识还不足。在考虑储层非均质性、物性参数变化和水—岩反应的基础上,基于EDFM建立了裂缝型储层的THMC四场耦合模型,对EGS运行过程中的流场、温度场、位移场和浓度场的时空演化进行了模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当基岩渗透率较低时,开采温度下降缓慢,EGS可维持较长年限的较高开采温度,但渗透率较低时会造成开采井质量流率减小,进而影响净取热功率;(2)当裂缝渗透率或裂缝开度发生改变时,EGS均可维持一定年限的较高温度稳定输出,随后出现不同幅度的下降,但当裂缝渗透率增大到一定值或者裂缝开度减小到一定值时,改变裂缝参数对开采温度的影响减弱;(3)当EGS运行40年时,采用变物性流体比采用常物性流体计算的开采温度偏低22℃,而考虑水—岩反应的开采温度偏低了15℃,储层平均孔隙度值增大12.5%。结论认为:(1)在对长期运行的EGS进行研究时,应综合考虑储层岩石参数、注入流体物性以及水—岩反应等因素的影响;(2)未来应考虑储层其他矿物组分的化学反应、力学变形对流—热—化三场影响的双向耦合,以便为EGS储层的工程开发和利用提供更准确、可靠的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强型地热系统 嵌入式离散裂缝模型 热—流—力—化耦合模型 裂缝型储层 水—岩反应 热开采 影响因素 数值模拟
下载PDF
新疆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发展现状、现实困境与实现路径 被引量:3
19
作者 江惠 王明利 +1 位作者 励汀郁 杨春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2-52,共11页
草原畜牧业是现代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疆的传统基础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为推动新疆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本文从“产品高质、草原修复、牧民增收、文化传承”的具体要求出发,基于新疆草原畜牧业发展现状,分析新疆草原畜牧业转型... 草原畜牧业是现代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疆的传统基础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为推动新疆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本文从“产品高质、草原修复、牧民增收、文化传承”的具体要求出发,基于新疆草原畜牧业发展现状,分析新疆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面临的现实困境,提出新疆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的实现路径。研究发现,当前新疆草原畜牧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面临的现实困境包括养殖模式转变和技术应用不足影响畜产品质量、天然草原超载过牧影响草原生态修复、产业链发展不充分影响牧民增收以及牧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影响草原文化传承。研究认为,草原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本质是“草-畜-人-文化”的动态平衡,新疆草原畜牧业在转型升级中应当注重科技研发应用与养殖模式的匹配,完善奖补政策和放牧管理措施,加快推动全产业链建设和增值,强化新疆草原畜牧业文化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草原畜牧业 转型升级 牧民增收 文化传承
下载PDF
畜牧业助力“双碳”目标实现路径研究——基于不同国家的经验比较与启示 被引量:11
20
作者 励汀郁 王明利 《世界农业》 2023年第1期5-16,共12页
畜牧业固碳减排是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之举。鉴于国内缺乏成熟的畜牧业固碳减排模式,本文通过梳理美国、日本、欧洲、亚非拉等国家和地区的畜牧业固碳减排战略和典型模式,对比总结国内畜牧业减排工作的不足之处,提出适合中国的... 畜牧业固碳减排是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之举。鉴于国内缺乏成熟的畜牧业固碳减排模式,本文通过梳理美国、日本、欧洲、亚非拉等国家和地区的畜牧业固碳减排战略和典型模式,对比总结国内畜牧业减排工作的不足之处,提出适合中国的畜牧业固碳减排路径。研究发现: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畜牧业已度过数量发展型阶段,正分别迈向气候智慧型、科技驱动型、低碳型畜牧业,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政策支撑体系,发展出了草畜结合、林下放牧、家庭牧场等形式多样的管理模式,研发应用了畜禽消化器、畜种饲草改良等畜牧业低碳技术。借鉴国际经验,本文提出中国畜牧业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路径:在牧区畜牧业中,应重视草地改良和放牧管理,发展林下放牧等模式;在农区畜牧业中,应循环利用粪污资源、优化畜禽日粮搭配、改进畜禽饲养方法、减少饲养环节耗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畜牧业 “双碳”目标 国际经验 路径选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