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ield mold stress induced catabolism of storage reserves in soybean seed and the resulting deterioration of seed quality in the field 被引量:1
1
作者 DENG Jun-cai li xiao-man +15 位作者 XIAO Xin-li WU Hai-jun YANG Cai-qiong LONG Xi-yang ZHANG Qi-hui Nasir IQBAL WANG Xiao-chun YONG Tai-wen DU Jun-bo YANG Feng liU Wei-guo ZHANG Jing WU Xiao-ling WU Yu-shan YANG Wen-yu liU Jia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22年第2期336-350,共15页
Excessive rainfall provides a favorable condition for field mold infection of plants, which triggers field mold(FM) stress. If FM stress occurs during the late maturation stage of soybean seed, it negatively affects s... Excessive rainfall provides a favorable condition for field mold infection of plants, which triggers field mold(FM) stress. If FM stress occurs during the late maturation stage of soybean seed, it negatively affects seed yield and quality. To investigate the responses of soybean seed against FM stress and identify the underlying biochemical pathways involved, a greenhouse was equipped with an artificial rain producing system to allow the induction of mold growth on soybean seed. The induced quality changes and stress responses were revealed on the levels of both transcriptome and metabolom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oybean seeds produced under FM stress conditions had an abnormal and inferior appearance, and also contained less storage reserves, such as protein and polysaccharide. Transcriptional analysis demonstrated that genes involved in amino acid metabolism, glycolysis, tricarboxylic acid, β-oxidation of fatty acids, and isoflavone biosynthesis were induced by FM stress. These results were supported by a multiple metabolic analysis which exhibited increases in the concentrations of a variety of amino acids, sugars, organic acids, and isoflavones, as well as reductions of several fatty acids. Reprogramming of these metabolic pathways mobilized and consumed stored protein, sugar and fatty acid reserves in the soybean seed in order to meet the energy and substrate demand on the defense system, but led to deterioration of seed quality. In general, FM stress induced catabolism of storage reserves and diminished the quality of soybean seed in the field. This study provides a more profound insight into seed deterioration caused by FM str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ed deterioration seed quality primary metabolism storage reserves resistance
下载PDF
1064 nm激光美容仪对小鼠皮肤胶原再生和紫外线诱导色素沉着的改善作用
2
作者 李晓风 冯孙叶 +6 位作者 高梦苑 樊晓峰 李晓曼 陈文星 王爱云 赵杨 吴媛媛 《中国医疗美容》 2024年第4期115-119,共5页
目的在成年小鼠模型上,探究Silkpro Revive 1064 nm激光美容仪局部应用后对皮肤胶原再生和色素沉着的作用,为激光美容仪的临床应用及基础研究提供依据。方法SPF级6-8周龄的ICR雄性小鼠5只,每只ICR小鼠背部取3 cmX3cm面积备皮,沿着小鼠... 目的在成年小鼠模型上,探究Silkpro Revive 1064 nm激光美容仪局部应用后对皮肤胶原再生和色素沉着的作用,为激光美容仪的临床应用及基础研究提供依据。方法SPF级6-8周龄的ICR雄性小鼠5只,每只ICR小鼠背部取3 cmX3cm面积备皮,沿着小鼠脊柱将左右两侧均分为:未处理组和处理组,处理组使用激光美容仪的1档模式隔天1次,共处理6次,未处理组除备皮外不予任何处理。分别应用苏木素-伊红染色、Western Blot等方法检测真皮层厚度、Ⅰ型胶原、Ⅲ型胶原等指标的变化;SPF级6-8周龄的C57BL/6雄性小鼠3只,每只C57BL/6小鼠背部取3 cm×3 cm面积备皮,利用紫外线灯反复照射方法建立小鼠皮肤色素沉着诱导模型。在此模型上,沿着小鼠脊柱将左右两侧均分为:未处理组和处理组,处理组使用激光美容仪的1档模式隔天1次,共处理6次,未处理组除备皮外不予任何处理。分别应用Fontana-Masson染色、Western Blot等方法检测黑色素含量及酪氨酸酶等指标的变化。结果小鼠皮肤的真皮层厚度和胶原容积均显著增加,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在转录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均显著增加。另外,小鼠皮肤的色素沉着程度减轻,黑色素含量显著下降,黑色素合成相关调控蛋白的表达显著下降。结论Silkpro Revive 1064 nm激光美容仪具有促进皮肤胶原再生和抑制色素沉着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064nm激光美容仪 胶原再生 色素沉着 黑色素合成
下载PDF
T型管内高压成形模拟仿真及试验研究
3
作者 李小曼 钟李欣 +3 位作者 章文亮 徐雪峰 李艳芳 谢君 《塑性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4-43,共10页
针对T型管内高压成形时支管高度有限和支管顶部壁厚过度减薄的问题,以规格为240 mm×Φ50 mm×1.25 mm的不锈钢管为研究对象,以总轴向进给量和最大内压力为约束,开展了有限元模拟与试验研究,获得轴向进给量和内压力的加载方式... 针对T型管内高压成形时支管高度有限和支管顶部壁厚过度减薄的问题,以规格为240 mm×Φ50 mm×1.25 mm的不锈钢管为研究对象,以总轴向进给量和最大内压力为约束,开展了有限元模拟与试验研究,获得轴向进给量和内压力的加载方式以及润滑方式对T型管支管成形高度和最大壁厚减薄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当内压力为60 MPa,轴向进给量为50 mm时,内压采用先快后慢的加载方式,轴向进给量采用先慢后快的加载方式可获得成形高度和减薄率较为理想的T型管;差异化润滑可有效改善过渡圆角处材料堆积现象,有利于提高支管成形高度,降低支管顶部壁厚减薄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形管 成形质量 加载方式 差异化润滑
下载PDF
不同DOA算法在水声信号中的应用对比分析
4
作者 陆虹宇 李晓曼 +1 位作者 陈鸿运 邢传玺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4期486-495,共10页
波达方向估计(DOA)是阵列信号处理领域一个探究的重点,也是水声领域常用的定位方法之一.其中最为经典的就是常规波束形成算法(CBF)、多重信号分类算法(MUSIC)和旋转不变子空间算法(ESPRIT)等.基于水声信道的特殊性,不同DOA估计方法的应... 波达方向估计(DOA)是阵列信号处理领域一个探究的重点,也是水声领域常用的定位方法之一.其中最为经典的就是常规波束形成算法(CBF)、多重信号分类算法(MUSIC)和旋转不变子空间算法(ESPRIT)等.基于水声信道的特殊性,不同DOA估计方法的应用领域和适用条件不同,针对水声信号,对已有的多种DOA估计方法的理论和应用性能进行比较,通过仿真分析,确定不同DOA估计方法在水声信号分析中的最佳应用环境,为后续水下声源的定位和探测等应用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OA估计 水声信号 CBF MUSIC ESPRIT
下载PDF
机器人辅助口腔种植的精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5
作者 米热阿力木·米阿迪力 李小曼 高益鸣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24年第6期611-614,共4页
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演进,更为复杂的智能系统的研发使得数字化技术的可用性和可靠性大大提高。数字化技术通过虚拟现实及增强现实手段模糊了物理世界与虚拟现实之间的界限。口腔种植领域受益于科技的进步,从数字化静态导板技术逐渐向... 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演进,更为复杂的智能系统的研发使得数字化技术的可用性和可靠性大大提高。数字化技术通过虚拟现实及增强现实手段模糊了物理世界与虚拟现实之间的界限。口腔种植领域受益于科技的进步,从数字化静态导板技术逐渐向使用动态实时跟踪导航设备和新型自主机器人技术发展。本文就机器人辅助口腔种植的原理及手术常见偏差进行综述,期待为口腔临床及基础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辅助治疗 口腔种植 动态导航 精度 偏差
下载PDF
“X的X,Y的Y”构式的形、动二分格局及其特征探析
6
作者 林青 李小曼 黄劲伟 《喀什大学学报》 2024年第2期64-70,共7页
“X的X,Y的Y”是一种常见的构式,其构式义是对人或事物状态的多种描绘,以及对动作或事件的分项列举。通过分析“X的X,Y的Y”构式的构成成分,发现“X的X,Y的Y”构式在形式、功能上呈现出明显的形、动二分格局,并具有以下特征:形容词、动... “X的X,Y的Y”是一种常见的构式,其构式义是对人或事物状态的多种描绘,以及对动作或事件的分项列举。通过分析“X的X,Y的Y”构式的构成成分,发现“X的X,Y的Y”构式在形式、功能上呈现出明显的形、动二分格局,并具有以下特征:形容词、动词以外的词类不能进入该构式;形容词类“X的X,Y的Y”构式总表示消极义;“X的X”或“Y的Y”不能单说。本研究集中描写“X的X,Y的Y”构式在形容词类和动词类上的差异,并运用语言使用中的语用推理、认知框式激活效应以及信息结构的足量原则等对上述语言现象作出一定的解释,以期为现代汉语常见构式的研究提供借鉴,同时加深对现代汉语动词词类、形容词词类范畴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的X Y的Y” 形容词 动词 二分格局
下载PDF
基于单泡溃灭能量转化理论的空化实验研究进展
7
作者 丁清苗 李小曼 +2 位作者 崔艳雨 李文斌 成斌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6125-6133,共9页
随着水力机械向大型化、高速化发展,船舶螺旋桨、水轮机及增压泵等相关设备设施的空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国内外学者对空泡溃灭能量转化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为降低空化侵蚀的损伤提供理论指导。首先概述了高速摄像技术、接触式水听器测... 随着水力机械向大型化、高速化发展,船舶螺旋桨、水轮机及增压泵等相关设备设施的空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国内外学者对空泡溃灭能量转化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为降低空化侵蚀的损伤提供理论指导。首先概述了高速摄像技术、接触式水听器测量技术、非接触式光偏转法技术等方法在空泡相关实验研究中的应用,并分别讨论了其可实现的测试功能。其次综述了4类空泡能量耗散形式:一重建空泡能量;二不对称溃灭微射流能量;三压力波能量;四以热能和光能的形式耗散。最后总结了目前研究尚存在的不足,并在单泡溃灭能量转化理论模型、多空泡和复杂壁面场景下能量转化实验研究及深入探究材料空化侵蚀能量转化机制3个方面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化 空泡溃灭 能量法 空泡势能 压力波能
下载PDF
基于专利计量的农业生物技术发展态势分析 被引量:10
8
作者 李晓曼 孙巍 +1 位作者 徐倩 郝心宁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21-231,共11页
农业生物技术领域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快的高新技术领域之一,逐步改写了人类数世纪以来的物种进化史,研究其发展态势对政府及相关的研究人员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Incopat专利数据库,利用DDA、EXCEL等处理工具对世界范围内农业生物技术... 农业生物技术领域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快的高新技术领域之一,逐步改写了人类数世纪以来的物种进化史,研究其发展态势对政府及相关的研究人员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Incopat专利数据库,利用DDA、EXCEL等处理工具对世界范围内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的专利进行申请年度分析、国家专利布局分析、主要研发机构分析、主要技术构成及高价值专利分析,总结农业生物技术领域发展现状及趋势。结果表明:(1)中国与全球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趋势不同步,国际农业生物技术研发热度下降,而中国正日渐升温;(2)国际大公司依然处于优势地位,而中国机构正在打破这种局面;(3)我国农业生物技术增长速度较快,但质量有待提高;(4)在基因改良技术领域,基因序列和改良基因型的方法相对于其他子技术的专利申请更为活跃,通过转基因植物产生优良新品种和提高安全性是专利保护的空白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利分析 农业生物技术 发展趋势 Incopat
下载PDF
大直径薄壁导管数控弯曲成形技术浅析 被引量:5
9
作者 李小曼 李善良 +1 位作者 张冶 韩冬 《轻合金加工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47-51,共5页
大直径薄壁导管是飞机的关键零件之一,对于大型飞机的制造意义重大,数控弯管技术是其成形的主要制造工艺。通过对大直径薄壁导管数控弯管技术进行基础数学分析、工艺技术分析和试验结果的分析,总结出计算机控制的数控弯曲成形的数学基... 大直径薄壁导管是飞机的关键零件之一,对于大型飞机的制造意义重大,数控弯管技术是其成形的主要制造工艺。通过对大直径薄壁导管数控弯管技术进行基础数学分析、工艺技术分析和试验结果的分析,总结出计算机控制的数控弯曲成形的数学基础、回弹补偿、工艺参数等初步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控弯曲 大直径薄壁导管 矢量 回弹
下载PDF
全球农业生物技术专利检索策略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徐倩 李晓曼 +1 位作者 郝心宁 孙巍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15-220,共6页
农业生物技术不仅是整个生物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发展的基础,也是生物技术应用过程中最直接、广泛及具有现实意义的领域,正深刻改变着农业生产。专利文献作为技术创新和法律制度相结合的产物,快速反映着当今世界技术发展的最新前沿,是指导... 农业生物技术不仅是整个生物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发展的基础,也是生物技术应用过程中最直接、广泛及具有现实意义的领域,正深刻改变着农业生产。专利文献作为技术创新和法律制度相结合的产物,快速反映着当今世界技术发展的最新前沿,是指导技术创新的重要信息来源之一。为了能够对农业生物技术领域专利文献进行系统和全面分析,本文梳理了目前农业生物技术专利检索的主要方法及存在的问题,并从农业生物技术专利文献特征和国际专利分类体系(IPC)特点出发,对农业生物技术IPC位置识别方法和基于主、副分类号的检索规则构建方法进行了研究,构建了全球农业生物技术专利检索策略,进行了数据初步采集,可以作为全球农业生物技术分析的专利数据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物技术 专利 检索策略
下载PDF
萝卜和白菜属间杂种硫甙基因表达与组分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鹏 李晓曼 +6 位作者 Holger Budahn 刘同金 宋江萍 王海平 张晓辉 阳文龙 李锡香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279-1286,1294,共9页
硫甙是十字花科蔬菜中重要的次生代谢物质。在不同的十字花科作物中,硫甙的种类及其降解产物不同,从而产生了各自的特殊风味与生物功能。萝卜的主要硫甙4-甲基亚磺酰基-3-丁烯基硫甙(RAE)及其降解产物具有强力的抗癌活性;而白菜的主要硫... 硫甙是十字花科蔬菜中重要的次生代谢物质。在不同的十字花科作物中,硫甙的种类及其降解产物不同,从而产生了各自的特殊风味与生物功能。萝卜的主要硫甙4-甲基亚磺酰基-3-丁烯基硫甙(RAE)及其降解产物具有强力的抗癌活性;而白菜的主要硫甙2-羟基-3-丁烯基硫甙(PRO)的降解产物噁唑烷硫酮,被认为有致甲状腺肿大的副作用。本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分析了萝卜(‘36-2’)、白菜(‘Chiifu’)以及属间杂种(DH)中硫甙组分及其含量,共鉴定出13种硫甙。萝卜中的主要硫甙是4-甲硫基-3-丁烯基硫甙(RSA)和RAE;白菜中的主要硫甙为PRO、3-丁烯基硫甙(NAP)和吲哚-3-甲基硫甙(GBC);远缘杂交种的主要硫甙则有RAE、4-戊烯基硫甙(GBN)、NAP和PRO。通过与‘36-2’的比较转录组分析,发现DH中硫甙通路基因有14个下调表达和23个上调表达,其中萝卜特有基因RsIQD1.1和RsMYB34.2下调表达,而RsMYB34.1上调表达。值得注意的是萝卜中的RsFMOGS-OX2.1在DH中显著上调表达。通过与‘Chiifu’的比较分析,发现DH中硫甙通路基因有24个下调表达和15个上调表达,其中白菜特有基因BrIPMI-SSU3.1、BrIPMDH3.1和BrMAM3.1显著上调表达。这些基因在不同物种中的表达特点与其硫甙组分的变化有关。这在一定程度上证实远缘杂交可能通过改变后代的遗传组成和基因表达而改变其硫甙组成及含量,为以属间杂种作为桥梁种质实现物种间基因交流,创制高品质十字花科新种质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甙 萝卜 白菜 远缘杂种 转录组
下载PDF
地胆草总黄酮提取工艺的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敏 刘宇 +3 位作者 吴雨璠 张嘉宁 李小曼 雒江菡 《化学工程师》 CAS 2019年第8期86-88,93,共4页
地胆草中的黄酮类成分具有丰富的药理作用,为了最大限度的提取出地胆草中的黄酮类成分,特采用醇提法对地胆草总黄酮的提取工艺进行研究,借用单因素试验考察乙醇浓度、料液比、醇提时间、醇提温度对地胆草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然后选取乙... 地胆草中的黄酮类成分具有丰富的药理作用,为了最大限度的提取出地胆草中的黄酮类成分,特采用醇提法对地胆草总黄酮的提取工艺进行研究,借用单因素试验考察乙醇浓度、料液比、醇提时间、醇提温度对地胆草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然后选取乙醇浓度、料液比、醇提时间和醇提温度4个因素进行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提取时间对地胆草总黄酮的提取具有明显影响,醇提法提取地胆草总黄酮的最佳工艺条件为:80%乙醇、料液比为1∶40、醇提时间为2.5h、提取温度为80℃,提取率为1.75%,该研究为地胆草资源的合理开发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胆草 黄酮类化合物 单因素试验 正交试验
下载PDF
十全大补汤抗小鼠黑色素瘤作用及与顺铂联合用药的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婷婷 邹伟 +4 位作者 杨春媚 钱程 吴媛媛 李晓曼 王爱云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60-165,共6页
目的探讨十全大补汤(SQDB)对小鼠黑色素瘤的抑制作用及机制,阐明其与顺铂(DDP)联合用药的作用效果及给药方式。方法流式细胞术考察SQDB对小鼠黑色素瘤细胞B16F10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分离小鼠脾细胞,MTS法考察SQDB对刀豆蛋白A(Con A)... 目的探讨十全大补汤(SQDB)对小鼠黑色素瘤的抑制作用及机制,阐明其与顺铂(DDP)联合用药的作用效果及给药方式。方法流式细胞术考察SQDB对小鼠黑色素瘤细胞B16F10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分离小鼠脾细胞,MTS法考察SQDB对刀豆蛋白A(Con A)及脂多糖(LPS)促进小鼠脾细胞向T、B淋巴细胞转化的影响;构建小鼠黑色素瘤皮下移植瘤模型,通过HE染色、免疫组化、TUNEL染色等方法考察SQDB的抑瘤作用;构建小鼠黑色素瘤转移瘤模型,探讨SQDB抗肿瘤转移作用及潜在机制。结果 10mg/mL的SQDB能诱导B16F10黑色素瘤细胞凋亡;2.5、5、10mg/mL SQDB减少了G0/G1期细胞数;10mg/mL SQDB增加了S期细胞数;2.5mg/mL SQDB增加了G2/M期细胞数。5%和10%含药血清能够促进Con A所致B淋巴细胞增殖;5%、10%和15%含药血清对于LPS所致T淋巴细胞增殖亦有一定促进作用。同时,SQDB与DDP联用能够显著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在小鼠黑色素瘤转移模型中,DDP与SQDB同时合用,或者先用DDP再用SQDB均能显著抑制黑色素瘤肺转移;两者同时给予能够显著提高小鼠胸腺指数,而先给SQDB再给DDP则显著逆转小鼠脾指数下降的现象,单用SQDB能够降低肿瘤组织局部IL-1β水平,促进IL-4分泌,从而抑制肿瘤转移。结论SQDB能够抑制黑色素瘤B16F10增殖,促进其凋亡及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与DDP同时或贯序使用能够增强对小鼠移植瘤及转移瘤模型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全大补汤 肿瘤 免疫 联合用药
下载PDF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长江中下游地区能源效率的时空演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汪小英 李小漫 《经济论坛》 2020年第1期37-46,共10页
能源效率的提升作为缓解能源供需矛盾的关键因素,在能源供给侧改革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基于BCC-DEA模型和标准差椭圆方法,对2000-2017年长江中下游地区7个省份的能源效率进行测算和时空演化特征分析,并运用Tobit模型分析了能源供给体系... 能源效率的提升作为缓解能源供需矛盾的关键因素,在能源供给侧改革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基于BCC-DEA模型和标准差椭圆方法,对2000-2017年长江中下游地区7个省份的能源效率进行测算和时空演化特征分析,并运用Tobit模型分析了能源供给体系中影响能源效率的因素,得出以下结论:①长江中下游地区整体能源利用效率较高,中游地区相对于下游地区的能源效率更低且提升空间更大。②在时间上,长江中下游地区能源效率先下降后上升,相对差异和绝对差异则是先扩大后缩小;在空间上,能源效率分布呈东北-西南走向,面积分布是先缩小后扩大,地区差异逐步减小。③在对长江中下游地区能源效率的供给侧因素中,能源生产结构、技术进步和能源消费产业结构与长江中下游地区能源效率呈正相关,能够通过构建合理能源生产结构,提高科技水平,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能源效率提高;能源消费产品结构和能源价格对能源效率的提升有阻碍作用,其中,能源生产结构、技术进步、能源供给制度和能源价格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具有区域异质性,通过供给侧改革可以缓解供需矛盾,从而有利于节能减排,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地区 能源效率 标准差椭圆 能源供给侧因素 TOBIT模型
下载PDF
氮肥和留养时间对夏秋茶生长和品质的影响
15
作者 伊晓云 李晓嫚 曾建明 《茶叶学报》 2023年第4期14-20,共7页
【目的】研究夏秋茶生产技术,提高夏秋茶产量和品质,从而增加茶农收入。【方法】本研究设计RT1(留养28 d后采摘)和RT2(留养38 d后采摘)两个留养时间,CK(不施氮肥)、N1(全年氮肥用量300kg N·ha^(-1))和N2(全年氮肥用量600 kg N·... 【目的】研究夏秋茶生产技术,提高夏秋茶产量和品质,从而增加茶农收入。【方法】本研究设计RT1(留养28 d后采摘)和RT2(留养38 d后采摘)两个留养时间,CK(不施氮肥)、N1(全年氮肥用量300kg N·ha^(-1))和N2(全年氮肥用量600 kg N·ha^(-1))三个氮肥施用水平,研究施肥和留养对两轮次夏秋茶采摘新梢生长和品质的影响(其中第二轮新梢留养时间均为30 d)。【结果】施用氮肥提高了夏秋茶产量,其中RT1两轮次夏秋茶总产量N1和N2处理分别较CK提高了20.2%和31.5%,RT2处理施肥后产量略有增加。施用氮肥主要提高了第二轮次新梢的氨基酸含量和氮含量,对第一轮次新梢品质未有显著影响,施用氮肥后RT1和RT2处理新梢氨基酸分别较CK处理提高16.2%~16.8%和8.8%~9.1%、RT2新梢氮浓度较CK提高了5.7%~6.2%,两个氮肥处理间未见显著差异。延长留养时间提高了夏秋茶产量,两轮次新梢总产量RT2比RT1提高86%~124%,且主要由第一轮采摘新梢产量的提高引起。留养时间影响新梢机械组成和氨基酸含量,第一轮新梢1芽4叶及以上组分在RT1处理下占49.1%,RT2处理下提高到约76.5%;第二轮新梢在同样留养时间下,RT1处理以1芽4叶及以上为主(占45.4%),而RT2以1芽2叶和1芽3叶为主(分别占比39.5%和39.2%);不同留养时间新梢成熟度的差异也导致了新梢氨基酸含量的差异,第一轮新梢氨基酸含量RT2较RT1下降了7.9%~26.4%,而第二轮新梢氨基酸含量RT2比RT1高29.2%~38.3%。【结论】施用氮肥可以提高夏秋茶产量和第二轮次新梢的品质,留养时间可以改变夏秋茶产量和品质,因此茶农在开展夏秋茶生产时要应注重施用氮肥从而提高夏秋茶的产量和氨基酸含量,同时应根据生产需求进行留养和采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秋茶 氮肥 留养 产量 机械组成 氨基酸含量
下载PDF
肿瘤转移前微环境形成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16
作者 邹伟 张婷婷 +5 位作者 曹玉珠 李晓曼 吴媛媛 陈文星 陆茵 王爱云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348-1352,共5页
肿瘤原发灶诱导待转移器官营造一个适宜转移的微环境,即转移前微环境。转移前微环境的形成是一个由多种细胞和细胞因子参与的复杂过程,其中肿瘤衍生因子、肿瘤外泌体以及骨髓源性细胞在转移前微环境形成中至关重要。该文概述了转移前微... 肿瘤原发灶诱导待转移器官营造一个适宜转移的微环境,即转移前微环境。转移前微环境的形成是一个由多种细胞和细胞因子参与的复杂过程,其中肿瘤衍生因子、肿瘤外泌体以及骨髓源性细胞在转移前微环境形成中至关重要。该文概述了转移前微环境的重要组成因素和主要形成过程的新机制,并探讨可能的临床意义,以期通过阻断转移前微环境的形成,为治疗肿瘤转移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移前微环境 肿瘤转移 分子机制 形成因素 演变过程 临床检测
下载PDF
栽培萝卜植株地上部表型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23
17
作者 李晓曼 段蒙蒙 +6 位作者 王鹏 汪精磊 张晓辉 邱杨 王海平 宋江萍 李锡香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68-675,共8页
萝卜是我国重要的蔬菜作物,为了充分了解和有效利用国家蔬菜种质资源库栽培萝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以中期库经过初步鉴定的635份栽培萝卜种质为材料,对其植株地上部分39个表型性状进行了系统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1)在19个质量性状中... 萝卜是我国重要的蔬菜作物,为了充分了解和有效利用国家蔬菜种质资源库栽培萝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以中期库经过初步鉴定的635份栽培萝卜种质为材料,对其植株地上部分39个表型性状进行了系统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1)在19个质量性状中,下胚轴颜色的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最高,为1.72,长角果着生姿势最低,为0.47,平均多样性指数为1.11。(2)20个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分布范围是13.33%~93.97%,平均变异系数为37.96%,其中小裂片间距的变异系数最大,花萼长度的变异系数最小;这20个数量性状的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的变化范围为1.20~2.15,多样性指数平均值是1.94;其中花瓣宽和千粒重的多样性指数最高(2.15),其次分别是花瓣开展度(2.14)、子叶长(2.13)、花瓣长(2.13)、花萼长(2.12)和子叶凹槽深(2.11);基生叶叶片宽度的多样性指数最低(1.20)。(3)采用SAS 9.2对参试材料20个数量性状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7个主成分因子的累计贡献率达72.87%。(4)根据非加权组平均法(UPGMA),将供试材料分为5大类群,其中第Ⅰ类群包含1份种质,该种质为德国引进,角果长度最长为204.70 mm,角果喙长最长为122.90 mm,且长角果颜色为紫色;第Ⅱ类群包含4份种质,角果平均长度、喙长、平均单角果粒数、花瓣平均长度、花瓣平均宽度和花瓣开展度6个数量性状数值在5个类群中最小;第Ⅲ类群包含1份种质,其子叶宽度、子叶叶柄长度、花瓣长度、花瓣宽度、花萼长度、花瓣开展度在5个类群中均最大,且叶脉色和叶柄色均为紫色;第Ⅳ类群包含428份材料,其又可分为两个亚群,第Ⅳ-1亚群包含50份材料,主要是长荚萝卜和油萝卜,第Ⅳ-2亚群包含378份材料,花叶类型占98.94%;第Ⅴ类群包含201份材料,全部为板叶类型材料。研究结果为辨识和利用栽培萝卜种质资源提供了有效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萝卜 种质资源 表型性状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基于生物大数据库分析并验证附子去甲乌药碱抗肿瘤潜在作用机制 被引量:11
18
作者 宋莉 贾琦 +5 位作者 周银银 吴媛媛 陈文星 王爱云 李晓曼 陆茵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55-660,共6页
目的以附子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去甲乌药碱为代表,探究附子治疗肿瘤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利用预测分析工具BATMAN-TCM及多种生物数据库预测去甲乌药碱调控肿瘤发生发展的可能机制;并通过体内外实验进行效应及机制的验证。结果数据库... 目的以附子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去甲乌药碱为代表,探究附子治疗肿瘤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利用预测分析工具BATMAN-TCM及多种生物数据库预测去甲乌药碱调控肿瘤发生发展的可能机制;并通过体内外实验进行效应及机制的验证。结果数据库分析显示,去甲乌药碱可能直接调控肿瘤细胞增殖、凋亡,或通过影响心脏功能而间接影响肿瘤发生发展;动物实验表明,去甲乌药碱可显著减小结肠癌皮下移植瘤的体积(P<0.05),促进瘤组织中肿瘤细胞的凋亡,并能显著提高结肠癌模型裸鼠体内心钠肽(ANP)水平(P<0.01),但细胞实验发现去甲乌药碱对肿瘤细胞无直接杀伤作用。结论附子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去甲乌药碱可抑制结肠癌皮下移植瘤的生长,诱导其凋亡,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促进心脏肽类激素ANP的释放有关,可为中医临床使用附子治疗恶性肿瘤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但附子的毒性与抗肿瘤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附子 去甲乌药碱 恶性肿瘤 结肠癌 凋亡 ANP
下载PDF
萌芽前叶面喷施硒酸钠提高茶叶含硒量及品质 被引量:6
19
作者 李晓嫚 郭丽娜 +5 位作者 郝心愿 王璐 王月琪 王新超 岳川 曾建明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884-1892,共9页
【目的】探究在茶树不同生育时期叶面喷施不同硒肥对夏茶产量、品质及硒含量的影响,为生产富硒茶提供技术依据。【方法】田间试验在浙江嵊州进行,供试茶树品种为‘中茶108’。试验采用二因素列区设计,主处理为硒肥种类(A因素),副处理为... 【目的】探究在茶树不同生育时期叶面喷施不同硒肥对夏茶产量、品质及硒含量的影响,为生产富硒茶提供技术依据。【方法】田间试验在浙江嵊州进行,供试茶树品种为‘中茶108’。试验采用二因素列区设计,主处理为硒肥种类(A因素),副处理为硒肥喷施时期(B因素)。主处理设喷施清水对照(A0)、硒酸钠(A1)、亚硒酸钠(A2)和酵母硒(A3);副处理设夏茶顶芽萌发前(5月12日,B1)与1芽1叶期(5月20日,B2)两个喷施时期。硒肥喷施浓度均为Se 50 mg/L,硒肥溶液喷施量为1.8 L/m^(2)。当茶树蓬面1芽2叶占比达30%左右时,每个小区随机选取30 cm×30 cm茶蓬,调查蓬面新梢总数、1芽2叶数量、1芽2叶长度和百芽重。同时,取1芽2叶新梢样品,测定茶多酚、儿茶素、咖啡碱、游离氨基酸、花青素以及硒含量。【结果】与A0B1处理相比,A3B1处理茶树萌展值显著降低了0.14,但对茶树蓬面新梢总数无明显影响;A2B1处理茶树1芽2叶新梢长度和百芽重分别显著降低了1.04 cm和1.94 g。A1B2和A3B2处理茶树蓬面新梢总数分别显著降低了17.66和22.33,但不影响其萌展值;A1B2显著降低茶树1芽2叶新梢长度和百芽重,分别降低0.88 cm和1.70 g。A1B1和A2B1处理的茶叶总硒含量分别显著提高了1.15和1.47 mg/kg,有机硒含量分别显著提高了1.13和1.38 mg/kg,但A3B1处理未显著提高茶叶硒含量。A1B2、A2B2和A3B2处理均显著提高了茶叶总硒和有机硒含量,其中总硒增加量分别为5.97、7.88和2.61 mg/kg,有机硒含量分别增加了5.17、7.51和2.48 mg/kg。另外,A1B1显著降低了茶叶咖啡碱、没食子酸和儿茶素含量;A1B2处理显著降低了茶叶游离氨基酸含量,但显著增加了茶多酚和儿茶素总量,儿茶素组成中的没食子酸、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和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等酯型儿茶素显著增加。【结论】夏茶萌芽前喷施外源硒能够提高茶叶总硒和有机硒含量,改善茶叶品质,尤以硒酸钠的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喷施时期 硒酸钠 亚硒酸钠 酵母硒 硒含量 硒残留 茶叶品质
下载PDF
肠道微生物在慢性肝病中的作用及其潜在治疗策略 被引量:5
20
作者 时行 曹玉珠 +6 位作者 丁语石 祝娉婷 李晓曼 吴媛媛 陈文星 王爱云 陆茵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8-21,共4页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在维持肝脏稳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肝脏通过门静脉与肠道紧密联系,而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转移到肝脏,能够影响肝脏的正常生理功能。随着近年来对肠道微生物研究的不断深入,大量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在维持肝脏稳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肝脏通过门静脉与肠道紧密联系,而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转移到肝脏,能够影响肝脏的正常生理功能。随着近年来对肠道微生物研究的不断深入,大量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在慢性肝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且不断有研究证明,肠道微生物群的调节可能是慢性肝病潜在的治疗靶点。该文总结了近年来肠道微生物群在慢性肝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研究,旨在为临床慢性肝病的预防,以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微生物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 酒精性肝病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肝细胞癌 治疗策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