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现代医学背景下经方新用的关键问题探讨
1
作者 丁齐又 李青伟 +2 位作者 杨映映 李修洋 仝小林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01-204,共4页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疾病谱已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相比于仲景年代,现代社会的老年病、代谢病、慢性病逐渐成为主流。如何运用经方治疗现代医学疾病已成为经方研究的一项主要课题。在现代医学背景下,经方新用面临许多难题,一方面传统经方...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疾病谱已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相比于仲景年代,现代社会的老年病、代谢病、慢性病逐渐成为主流。如何运用经方治疗现代医学疾病已成为经方研究的一项主要课题。在现代医学背景下,经方新用面临许多难题,一方面传统经方依赖的辨证体系缺少对慢性病的全程认识,另一方面经方善于调节机体宏观状态,但对现代疾病的理化指标却缺少针对性,此外经方在现代医学疾病诊疗中的药用剂量规律尚不明确。因此,要实现经方新用,一方面需借鉴仲景“病-期-态”诊疗模式,重新对现代疾病进行中医诊疗体系的重构;另一方面需于传统中药理论中引入现代药理研究成果,实现经方的态靶同调,并进一步深化经方量效关系的研究,使经方更好地服务于现代疾病的临床诊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方新用 现代医学 中医诊疗体系重构 量效关系
下载PDF
从治未病谈“武昌模式”在突发性急性传染病防控中的意义 被引量:14
2
作者 李晓东 刘保延 +8 位作者 王辉 邵建柱 宋斌 何丽云 连凤梅 李修洋 王涵 赵林华 仝小林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5,共5页
中医治未病思想源远流长,主要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等内容。“武昌模式”采用中医通治方+社区+互联网的模式,根据疫情形势,在政府支持下,大量配置通治方,通过社区将中药发放至患者或居民手中,患者通过专门的APP或者微信扫... 中医治未病思想源远流长,主要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等内容。“武昌模式”采用中医通治方+社区+互联网的模式,根据疫情形势,在政府支持下,大量配置通治方,通过社区将中药发放至患者或居民手中,患者通过专门的APP或者微信扫描中药袋上的二维码,对服药结果进行反馈,专家根据反馈对药方进行微调或对诊疗方案进行调整。通治方是“武昌模式”决胜的关键,未病先防与既病防变同步实施使得疫情防控关口前移,瘥后防复是“武昌模式”独特善后之法。故“武昌模式”将中医治未病理念与现代思维及技术紧密结合,是我国在面对新发、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时社区中医药防控的一种创新模式,为社区传染病防控构筑了一道坚实的防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未病 武昌模式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疫情防控
下载PDF
高龄男性血清Ⅰ型胶原C-末端肽交联的独立相关因素 被引量:4
3
作者 边平达 寿张轩 +2 位作者 李秀央 应奇峰 陈锦平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64-569,共6页
目的探讨高龄(≥80岁)男性血清Ⅰ型胶原C-末端肽交联(C-terminal telopeptide of typeⅠcollagen,CTX)的独立相关因素。方法对423例高龄男性进行伴随疾病和生活方式的调查,并进行骨代谢、血生化、性激素和贫血等指标的检测,运用多元回... 目的探讨高龄(≥80岁)男性血清Ⅰ型胶原C-末端肽交联(C-terminal telopeptide of typeⅠcollagen,CTX)的独立相关因素。方法对423例高龄男性进行伴随疾病和生活方式的调查,并进行骨代谢、血生化、性激素和贫血等指标的检测,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筛选高龄男性血清CTX的独立相关因素。结果高龄男性血清CTX的独立相关因素包括甲状旁腺素(β=1. 281,P=0. 001)、喝牛奶(β=-45. 882,P=0. 016)、雌二醇(β=-2. 306,P=0. 003)、服用钙剂(β=-64. 244,P=0. 008)、叶酸(β=-3. 719,P=0. 033)、室外运动(β=-53. 059,P=0. 028)和血钠(β=7. 421,P=0. 029)。结论降低血清甲状旁腺素和血钠水平,提高血清叶酸水平,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可能是降低高龄男性血清CTX水平的重要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Ⅰ型胶原C-末端肽交联 甲状旁腺素 血钠 高龄 男性
下载PDF
基于微信平台的移动管理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实践 被引量:7
4
作者 樊瑷晗 李修洋 +1 位作者 戚琼华 张丽梅 《中国数字医学》 2020年第8期74-76,118,共4页
目的:随着国家"互联网+"战略的实施,医疗信息化向云计算转型已成为未来发展趋势,大力发展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新医改的重要举措。方法:结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的思考,以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实践为例,研究构建... 目的:随着国家"互联网+"战略的实施,医疗信息化向云计算转型已成为未来发展趋势,大力发展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新医改的重要举措。方法:结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的思考,以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实践为例,研究构建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移动管理与服务的新模式。结果:引进基于微信平台的移动管理系统,操作简便,充分发挥移动互联网的特性,使用户和管理者可利用碎片时间参与医学教育,解决了传统管理模式中的难题。结论:新方法仍有待完善与提高,但系统平台管理显示出了明显的效率和意义,保证了住院医师培训的全面性和效果,间接地保证了医疗服务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住院医师 规范化培训 移动管理 实践
下载PDF
“一带一路”国家留学生中医思维培养模式探索——以《中医诊断学》为例 被引量:6
5
作者 李修阳 陈战 +2 位作者 李毓秋 任健 英振昊 《中医药导报》 2019年第21期124-125,134,共3页
通过分析“一带一路”国家留学生思维方式与中医思维方式的差异,以《中医诊断学》的教学为例,探讨留学生中医思维培养模式的实施方案。主要方法为:以多元化文化体验课程为铺垫,注重文化熏陶;丰富课堂授课形式,多方法结合运用;依托中医... 通过分析“一带一路”国家留学生思维方式与中医思维方式的差异,以《中医诊断学》的教学为例,探讨留学生中医思维培养模式的实施方案。主要方法为:以多元化文化体验课程为铺垫,注重文化熏陶;丰富课堂授课形式,多方法结合运用;依托中医院校优势,加强与中国学生的交流;强化教师自我素养,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旨在通过展示教学思路,为“一带一路”国家留学生中医思维培养模式探索提供参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留学生 中医思维 中医诊断学 培养模式
下载PDF
不同消毒方式和萌发介质对十种杜鹃属种子萌发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刘广超 田晓玲 +1 位作者 李秀阳 黄承玲 《湖北农业科学》 2020年第8期107-110,共4页
为探究不同消毒方式和不同萌发介质对杜鹃属(Rhododendron L.)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以10种杜鹃属植物的种子为研究对象进行种子萌发试验,消毒方式分别为0.3%高猛酸钾溶液消毒10 min,1%次氯酸钠消毒10 min,0.1%升汞消毒10 min,70%乙醇消毒... 为探究不同消毒方式和不同萌发介质对杜鹃属(Rhododendron L.)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以10种杜鹃属植物的种子为研究对象进行种子萌发试验,消毒方式分别为0.3%高猛酸钾溶液消毒10 min,1%次氯酸钠消毒10 min,0.1%升汞消毒10 min,70%乙醇消毒30 s+1%次氯酸钠消毒10 min,70%乙醇浸泡30 s+0.1%升汞消毒10 min;萌发介质分别为滤纸、海绵、纱布和琼脂培养基,比较不同消毒方式和萌发介质的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时滞。结果表明,不同消毒方式对不同杜鹃属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影响不同,1%NaClO和70%乙醇+1%NaClO消毒后的发芽率和发芽势较其他消毒方式高,且发芽时滞也明显短于其他消毒方式。琼脂培养基适合多数杜鹃种子的萌发,而纱布不适合作为杜鹃属种子的萌发介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鹃属(Rhododendron L.) 种子 萌发 消毒方式 萌发介质
下载PDF
棕色脂肪组织及其与多囊卵巢综合征相关性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2
7
作者 李子涵 李修阳 +3 位作者 张宁 武志娟 周冠伦 李晓霞 《国际妇产科学杂志》 CAS 2018年第2期188-191,共4页
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ian syndrome,PCOS)是常见生殖代谢障碍性疾病,具有高度异质性,以肥胖、胰岛素抵抗(IR)、多毛、不孕为主要表现,后期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卵巢癌等远期并发症,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棕色脂肪组织(br... 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ian syndrome,PCOS)是常见生殖代谢障碍性疾病,具有高度异质性,以肥胖、胰岛素抵抗(IR)、多毛、不孕为主要表现,后期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卵巢癌等远期并发症,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棕色脂肪组织(brown adipose tissue,BAT)是人体产热的主要组织,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发现,BAT与PCOS的形成关系密切,一方面BAT代谢障碍引发的肥胖进一步加速了IR、排卵异常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另一方面,BAT特异性分泌的细胞因子是减轻IR,并降低PCOS炎症状态的关键。与此同时,针对BAT与PCOS的关系研究而衍生了包括外源性BAT移植、鸢尾素因子补充、药物诱导脂肪组织棕色化等治疗方法,使PCOS治疗手段多样化。现就BAT及其与PCOS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组织 棕色 多囊卵巢综合征 胰岛素抗药性 肥胖症 代谢综合征
下载PDF
UPLC/ESI-QTOF-MS-based metabolomics survey on the toxicity of triptolide and detoxication of licorice 被引量:9
8
作者 WANG Zhuo liU Jian-Qun +8 位作者 XU Jin-Di ZHU He KONG Ming ZHANG Guo-Hua DUAN Su-Min li xiu-yang li Guang-Fu liU li-Fang li Song-lin 《Chinese Journal of Natural Medicines》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6期474-480,共7页
Triptolide(TP) from Tripterygium wilfordii has been demonstrated to possess anti-inflammatory, immunosuppressive, and anticancer activities. TP is specially used for the treatment of awkward rheumatoid arthritis, but ... Triptolide(TP) from Tripterygium wilfordii has been demonstrated to possess anti-inflammatory, immunosuppressive, and anticancer activities. TP is specially used for the treatment of awkward rheumatoid arthritis, but its clinical application is confined by intense side effects. It is reported that licorice can obviously reduce the toxicity of TP, but the detailed mechanisms involved have not been comprehensively investigated. The current study aimed to explore metabolomics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oxic reaction induced by TP and the intervention effect of licorice water extraction(LWE) against such toxicity. Obtained urine samples from control, TP and TP + LWE treated rats were analyzed by UPLC/ESI-QTOF-MS. The metabolic profiles of the control and the TP group were well differentiated by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and 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 The toxicity of TP was demonstrated to be evolving along with the exposure time of TP. Eight potential biomarkers related to TP toxicity were successfully identified in urine samples. Furthermore, LWE treatment could attenuate the change in six of the eight identified biomarkers. Functional pathway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 alterations in these metabolites were associated with tryptophan, pantothenic acid, and porphyrin metabolism. Therefore, it was concluded that LWE demonstrated interventional effects on TP toxicity through regulation of tryptophan, pantothenic acid, and porphyrin metabolism pathways, which provided novel insights into the possible mechanisms of TP toxicity as well as the potential therapeutic effects of LWE against such toxic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tabolomics TRIPTOLIDE LICORICE TOXICITY DETOXICATION UPLC/ESI-QTOF-MS
原文传递
Effects of boiling duration in processing of White Paeony Root on its overall quality evaluated by ultra-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quadrupole/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 based metabolomics analysis and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 被引量:5
9
作者 KONG Ming XU Jun +6 位作者 liU Huan-Huan XU Jin-Di li xiu-yang LU Min WANG Chun-Ru CHEN Hu-Biao li Song-lin 《Chinese Journal of Natural Medicines》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1期62-70,共9页
Boiling processing is commonly used in post-harvest handling of White Paeony Root(WPR), in order to whiten the herbal materials and preserve the bright color, since such WPR is empirically considered to possess a high... Boiling processing is commonly used in post-harvest handling of White Paeony Root(WPR), in order to whiten the herbal materials and preserve the bright color, since such WPR is empirically considered to possess a higher quality. The present study was designed to investigate whether and how the boiling processing affects overall quality of WPR. First, an ultra-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quadrupole/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based metabolomics approach coupled with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analysis was developed to compare the holistic quality of boiled and un-boiled WPR samples. Second, ten major components in WPR samples boiled for different durations were quantitatively determined using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to further explore the effects of boiling time on the holistic quality of WPR, meanwhile the appearance of the processed herbal materials was observed.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boiling processing conspicuously affected the holistic quality of WPR by simultaneously and inconsistently altering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s and that short-time boiling processing between 2 and 10 min could both make the WPR bright-colored and improve the contents of major bioactive components, which were not achieved either without boiling or with prolonged boiling. In conclusion, short-term boiling(2-10 min) is recommended for post-harvest handling of WP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eony 沸腾处理 全面质量 主要 bioactive 部件 Metabolomics
原文传递
“通治方”在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的运用及其创新发展 被引量:9
10
作者 宋斌 雷烨 +6 位作者 赵林华 李修洋 邵建柱 杨映映 杨浩宇 王强 仝小林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6期1807-1812,共6页
在和瘟疫进行斗争的历史中,中医一直有“大锅熬药”使用“通治方”的传统,以“通治方”防治瘟疫不仅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特点之一,更深刻地体现了“辨病论治”结合“辨证论治”这一瘟疫防治模式的科学内涵。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战役中... 在和瘟疫进行斗争的历史中,中医一直有“大锅熬药”使用“通治方”的传统,以“通治方”防治瘟疫不仅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特点之一,更深刻地体现了“辨病论治”结合“辨证论治”这一瘟疫防治模式的科学内涵。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战役中,以“寒湿疫方(武汉抗疫方)”及“清肺排毒汤”等为代表的一批当代抗疫“通治方”既运用于治疗,也适宜预防,覆盖人群数量大,临床疗效显著,成为中医药介入抗疫工作的利器。新冠肺炎防治中使用的“通治方”不仅保留了传统“通治方”抗疫的精髓,更在立法组方、药物剂型、发药形式、用药指导、药效研究等领域均有创新,体现出对“通治方”抗疫的发展。本文从瘟疫概述、“辨病论治”结合“辨证论治”的瘟疫诊疗模式、“通治方”抗疫理论基础、“通治方”运用的创新与发展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进一步探索在现代科技背景下运用“通治方”的重要价值及策略路径,助力今后面对新发突发大规模瘟疫时中医药抗疫工作的深入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瘟疫 通治方 态靶结合 策略路径
原文传递
基于UHPLC-QTOF-MS的肝郁证多囊卵巢综合征血清脂质组学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田琪 任健 +1 位作者 李修阳 商庆新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4646-4651,共6页
目的:利用脂质组学技术分析肝郁证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的血清生物标志物。方法:采集25例肝郁证PCOS患者(PCOS组)和20例健康女性(对照组)的血清,使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UHPLC-QTOF-MS)对样本进行检测分析,... 目的:利用脂质组学技术分析肝郁证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的血清生物标志物。方法:采集25例肝郁证PCOS患者(PCOS组)和20例健康女性(对照组)的血清,使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UHPLC-QTOF-MS)对样本进行检测分析,用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进行标志物的筛选。结果:共筛选出21种差异性脂质,与对照组比较,PCOS组甘油磷脂、鞘磷脂、游离脂肪酸含量明显下降,甘油三酯、神经酰胺含量明显上升。结论:肝郁证PCOS患者和健康者的血清脂质存在很大的差异,其发病机制与甘油磷脂和鞘磷脂的代谢异常有关,患者体内的炎症反应或与形成肝郁证的内在生物学机制有潜在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质组学 肝郁证 血清 多囊卵巢综合征 生物标志 UHPLC-QTOF-MS
原文传递
2005-2016年北仑区流行性腮腺炎发病时间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巧方 翁幼娜 li xiu-yang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18年第10期1325-1327,共3页
目的:探索2005-2016年北仑区流行性腮腺炎发病时间特征,为针对性采取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5-2016年北仑区流行性腮腺炎发病资料,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和X^2检验、圆形分布法、Spearman秩相关分析等方法开展流行概况和发病高峰... 目的:探索2005-2016年北仑区流行性腮腺炎发病时间特征,为针对性采取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5-2016年北仑区流行性腮腺炎发病资料,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和X^2检验、圆形分布法、Spearman秩相关分析等方法开展流行概况和发病高峰期分析。结果:2005-2016年,北仑区年均报告发病率为31. 26/10万,总体呈下降趋势,每3~4年呈周期变化规律,第3周期发病率分别低于第1周期、第2周期。每年一般出现2个发病高峰,分别为5~7月的最高峰和12月至次年1月的小高峰,高峰年1月份发病率显著高于非高峰年。12年和每年均存在明显的高峰日和高峰期,12年高峰日为6月14日,高峰期为2月27日至9月29日。每年年发病率与相应年份1月、高峰期、非高峰期发病率间均存在正相关关系。结论:北仑区流行性腮腺炎防控应根据发病高峰期特征规律,早期、科学采取防控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行性腮腺炎 时间分布 流行病学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