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1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ptimality of Group Testing with Differential Misclassification
1
作者 li yiming ZHANG Hong liU Aiyi 《应用概率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44-662,共19页
Group testing is a method that can be used to estimate the prevalence of rare infectious diseases,which can effectively save time and reduce costs compared to the method of random sampling.However,previous literature ... Group testing is a method that can be used to estimate the prevalence of rare infectious diseases,which can effectively save time and reduce costs compared to the method of random sampling.However,previous literature only demonstrated the optimality of group testing strategy while estimating prevalence under some strong assumptions.This article weakens the assumption of misclassification rate in the previous literature,considers the misclassification rate of the infected samples as a differentiable function of the pool size,and explores some optimal properties of group testing for estimating prevalence in the presence of differential misclassification conforming to this assumption.This article theoretically demonstrates that the group testing strategy performs better than the sample by sample procedure in estimating disease prevalence when the total number of sample pools is given or the size of the test population is determined.Numerical simulation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to evaluate the performance of group tests in estimating prevalence in the presence of dilution effe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oup testing sensitivity SPECIFICITY dilution effect differential misclassification PREVALENCE
下载PDF
中国及周边地区早期的铜器 被引量:4
2
作者 毛卫民 李一鸣 王开平 《金属世界》 CAS 2024年第1期23-29,共7页
公元前3000年及之前,中国多地出现了人工冶铜技术,进而制作出了红铜、白铜、黄铜、锡青铜、砷铜等不同化学成分的铜器。公元前3000年至前2000年期间,人工冶铜技术在中华文明地区以及周边更大范围与之有密切联系的东亚文明地区相互扩散... 公元前3000年及之前,中国多地出现了人工冶铜技术,进而制作出了红铜、白铜、黄铜、锡青铜、砷铜等不同化学成分的铜器。公元前3000年至前2000年期间,人工冶铜技术在中华文明地区以及周边更大范围与之有密切联系的东亚文明地区相互扩散。鉴于公元前2000年以前存在的地理、地质、气候等方面的阻隔,东亚文明区的人工冶铜技术难以受到来自西亚方面的影响。公元前1000年之后人类才逐渐掌握定量控制铜器化学成分的知识和能力,因此中国早期铜器多样化的化学成分应主要取决于各地所能获取的各自不同的铜矿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冶铜技术 东亚文明 定量控制 早期铜器 铜矿资源 锡青铜 中华文明 化学成分
下载PDF
中国古代的高温技术与发明人工冶铜 被引量:3
3
作者 毛卫民 李一鸣 王开平 《金属世界》 CAS 2024年第2期42-46,共5页
几十万年前中华文明地区就掌握了人工制造火、控制火并保留火种的能力,成为发展早期高温烧制陶器的技术基础。通过捶打在周边环境中捡拾到的自然铜,人类逐渐掌握了变形加工以制作铜器的能力。相对于环地中海地区,新石器末期中国各地烧... 几十万年前中华文明地区就掌握了人工制造火、控制火并保留火种的能力,成为发展早期高温烧制陶器的技术基础。通过捶打在周边环境中捡拾到的自然铜,人类逐渐掌握了变形加工以制作铜器的能力。相对于环地中海地区,新石器末期中国各地烧制陶器所使用的高温加热技术逐渐呈现出一定领先优势,不仅为发明人工冶铜并顺利进入铜器时代提供了高温技术支撑;而且随后基于领先于全世界的高温技术,率先发明了需1200℃以上加热才能制作出来的瓷器,为人工冶铜技术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高温基础。早期铜器的化学成分主要取决于所获得铜矿石的天然成分,高温冶铜则有利于促使铜器化学成分的均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技术 冶铜 天然成分 领先优势 地中海地区 变形加工 自然铜 人工制造
下载PDF
中国的铜矿资源与发展人工冶铜的机会 被引量:2
4
作者 毛卫民 李一鸣 王开平 《金属世界》 CAS 2024年第3期12-19,共8页
内容导读人工冶铜技术的出现、传播和发展是推动生产力提高和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关键性因素。技术起始于人们发现了自然铜块并将其捶打成工具使用,进而开始积累出金属变形加工的知识。在人类生活地区蕴藏着足够的铜矿资源是发展人工冶... 内容导读人工冶铜技术的出现、传播和发展是推动生产力提高和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关键性因素。技术起始于人们发现了自然铜块并将其捶打成工具使用,进而开始积累出金属变形加工的知识。在人类生活地区蕴藏着足够的铜矿资源是发展人工冶铜的核心基础。新石器时代末期人类族群烧制陶器的高温水平对于把混入窑炉的铜矿石转变成金属铜发挥着重要作用,温度越高,越有利于借助烧烤到偶然混入的铜矿石而尽早发现人工冶铜技术。公元前2000年之前,中国掌握了捶打加工天然铜块的能力,且各地在铜矿资源和高温技术方面均保有一定优势;中国的这些优势会明显提高借助偶然机会发现人工冶铜技术的概率,因此有充分的能力和机会去发展本土的人工冶铜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矿资源 高温技术 金属变形 铜矿石 金属铜 关键性因素 生产力提高 传播和发展
下载PDF
中国古代发达的高温冶铜与古铜器的湮灭 被引量:1
5
作者 毛卫民 李一鸣 王开平 《金属世界》 CAS 2024年第4期44-48,共5页
自公元前五千纪以来,中国在人工冶铜所需的加热技术上一直保持着传统的高温优势,并基于高温人工冶铜技术,以熔化成液态的方式高效率地生产优质金属铜或铜合金,然后再铸造成各种铜器或铜锭使用。在铜器时代结束前,足够高的冶铜温度使得... 自公元前五千纪以来,中国在人工冶铜所需的加热技术上一直保持着传统的高温优势,并基于高温人工冶铜技术,以熔化成液态的方式高效率地生产优质金属铜或铜合金,然后再铸造成各种铜器或铜锭使用。在铜器时代结束前,足够高的冶铜温度使得早期中国各地在铸造铜器时,不仅经常地重熔人工冶铜生产出来的半成品铜锭,而且还注重回收并重熔失效废弃的铜器、已成型的废品或低质量铜器、前期铸造产生的浇口和飞边等废料以及其他制造和使用铜器过程产生的边角料;甚至长期存在并不去冶炼新铜,只从事回收和重熔加工废旧铜器的铸造作坊。同时,还曾保有系统性地重熔敌对方被缴获的铜兵器行为。因此,高温技术优势和随之而来废旧铜器的系统性重熔加工,导致了大量早期铜器,尤其是铜工具的湮灭,以致在如今的冶金史研究中难以更多地仅注重或依靠发掘考古文物来再现和评判中国早期铜器的发展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文物 冶铜 高温技术 古铜器 加热技术 铜合金 冶金史 重熔
下载PDF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寒区再生微粉工程水泥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研究
6
作者 纪泳丞 季文昊 +3 位作者 贾艳敏 李泽闯 李艺铭 王锐 《冰川冻土》 CSCD 2024年第1期126-136,共11页
为了探究不同低温不利条件下再生微粉ECC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本文采用控制变量法,以再生微粉种类和取代率为研究变量,探究了再生微粉ECC在冻融循环和恒低温两种低温不利条件下的抗压和抗折强度试验。分析了再生微粉种类、再生微粉取代... 为了探究不同低温不利条件下再生微粉ECC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本文采用控制变量法,以再生微粉种类和取代率为研究变量,探究了再生微粉ECC在冻融循环和恒低温两种低温不利条件下的抗压和抗折强度试验。分析了再生微粉种类、再生微粉取代率、冻融循环次数、恒低温温度对再生微粉ECC力学性能的影响。最后基于BP神经网络,建立了3-6-1的冻融循环和3-3-1的恒低温BP神经网络结构抗压强度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冻融循环条件下,再生混凝土微粉ECC的力学性能要高于再生砖粉ECC,且均随再生微粉取代率的增加先小幅度下降后剧烈下降,在经历150冻融循环后力学性能损失20%左右。而经历恒低温保温后的再生微粉ECC力学性能呈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随着低温保温温度的降低再生微粉ECC的力学强度反而呈现上升趋势,从常温到-40℃恒低温状态下力学性能提高22%左右。建立的两个低温不利条件下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1.43%、1.28%,并以质量损失率和相对动弹模量为评判标准,预测试验范围内不同配合比的再生微粉ECC可经受的最大冻融循环次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微粉ECC 冻融循环 低温保温 BP神经网络 力学性能
下载PDF
能谱CT定量参数联合炎性指标在胃癌分期评估应用价值
7
作者 李依明 郑吟诗 +3 位作者 李玉舟 冯坤鹏 王坤 张腾腾 《山西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1-3,共3页
目的:探讨能谱CT定量参数联合炎性指标在胃癌分期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确诊为胃癌的6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影像学病历资料。观察GSI定量参数诊断胃癌T分期的准确性,比较不同T分期患者动脉期及静脉期的碘浓度和水浓度;比较不... 目的:探讨能谱CT定量参数联合炎性指标在胃癌分期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确诊为胃癌的6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影像学病历资料。观察GSI定量参数诊断胃癌T分期的准确性,比较不同T分期患者动脉期及静脉期的碘浓度和水浓度;比较不同T分期患者的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并绘制ROC曲线观察GSI定量参数联合PLR、NLR在评估胃癌T分期中价值。结果:以病理学为标准,能谱CT检测判断T分期各期的准确率分别为T1期80%、T2期73.33%、T3期85.19%、T4期94.44%,总计准确率84.62%。不同T分期患者的动脉期、静脉期的碘浓度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T3、T4期患者比T1期患者碘浓度高(P<0.05);T3、T4期患者比T2期患者碘浓度高(P<0.05);对比T3期患者,T4期患者碘浓度更高(P<0.05);不同T分期患者动脉期和静脉期水浓度无明显差异(P>0.05)。T1期患者PLR与NLR最低(P<0.05);T4期患者最高(P<0.05)。ROC曲线下面积为0.884,灵敏度为72.3%,特异度为61.5%。结论:能谱CT定量参数联合联合NLR评估胃癌分期的准确度和灵敏度高,具有较高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谱CT 定量参数 炎性指标 应用价值
下载PDF
玉米秸秆纤维素的提取及其对沥青性能影响的研究
8
作者 程培峰 张雪 +1 位作者 李艺铭 王洋弘历 《功能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111-8119,共9页
纤维素作为秸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决定其力学强度的关键。若将其应用于沥青路面中,有望改善路面的性能并解决秸秆在路面中易产生降解、老化等问题。研究首先利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探究了秸秆中纤维素的提取工艺对沥青性能的影响,并确... 纤维素作为秸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决定其力学强度的关键。若将其应用于沥青路面中,有望改善路面的性能并解决秸秆在路面中易产生降解、老化等问题。研究首先利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探究了秸秆中纤维素的提取工艺对沥青性能的影响,并确定了纤维素的最佳提取工艺;然后,通过流变性能试验、离析试验以及红外光谱试验分析,研究了纤维素对沥青高温稳定性、低温抗裂性及储存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NaOH浓度为2.5%,HNO_(3)浓度为4.3%的条件下所提取的纤维素对沥青物理性能的改善效果最佳,同时,玉米秸秆纤维素的掺入提高了沥青的高温稳定性、低温抗裂性以及在高速车辆荷载剪切作用下的抗变形能力。当玉米秸秆纤维素的掺量为7%时,沥青的综合性能最佳,未产生严重的离析现象。与基质沥青相比,纤维素掺量在7%时的高温连续分级温度(T_(LH))提升了13℃,低温性能提升了49.3%。此外,纤维素仅以物理增强作用互相粘结改善沥青的性能,并未发生化学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纤维素的提取 改性沥青 流变性能 红外光谱
下载PDF
超薄透明芳纶纳米纤维气凝胶膜的制备及隔热性能
9
作者 李勇 周伟涛 +2 位作者 韩璐 李一鸣 杜姗 《现代纺织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56-64,共9页
为实现废弃芳纶高品质资源化利用,结合浸没沉淀相转化和冷冻干燥法,利用废弃芳纶成功制备了柔性、透明且隔热的芳纶纳米纤维(ANFs)超薄气凝胶膜。优化了ANFs气凝胶膜成型工艺,并借助FESEM、BET、FTIR、UV-Vis、TG及FLIR对所制ANFs薄膜... 为实现废弃芳纶高品质资源化利用,结合浸没沉淀相转化和冷冻干燥法,利用废弃芳纶成功制备了柔性、透明且隔热的芳纶纳米纤维(ANFs)超薄气凝胶膜。优化了ANFs气凝胶膜成型工艺,并借助FESEM、BET、FTIR、UV-Vis、TG及FLIR对所制ANFs薄膜的微观形貌、化学结构、透光性及热学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ANFs被成功剥离,平均直径为18.32 nm;所制ANFs气凝胶膜成型良好,具有三维网络结构,其比表面积和孔隙率分别达52.73 m^(2)/g和92.43%;ANFs气凝胶膜具有超高的透明性和防紫外性(紫外透过率接近0%),在500~780 nm范围内透过率均大于70%,最高达90.70%;此外,所制ANFs气凝胶膜热稳定性良好,具有优异的隔热性能和柔性,四层薄膜隔热温差达28℃。该超薄透明ANFs气凝胶膜制备工艺简单且成本低,具有透光、防紫外及隔热特性,在防护膜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弃芳纶 芳纶纳米纤维 超薄气凝胶膜 高透光性 隔热性
下载PDF
基于PS-InSAR技术的地表形变监测与驱动力分析
10
作者 李益敏 计培琨 +3 位作者 杨雪 李媛婷 冯显杰 向倩英 《地理空间信息》 2024年第9期61-66,99,共7页
以昆明市官渡区为研究区,基于PS-InSAR技术,结合2019年1月—2021年12月覆盖官渡区的36幅Sentinel-1A升轨数据和36幅Sentinel-1A降轨数据,提取研究区内沿雷达视线向地表形变速率,并结合地理探测器对坡度、坡向、高程、降雨量、土地覆被... 以昆明市官渡区为研究区,基于PS-InSAR技术,结合2019年1月—2021年12月覆盖官渡区的36幅Sentinel-1A升轨数据和36幅Sentinel-1A降轨数据,提取研究区内沿雷达视线向地表形变速率,并结合地理探测器对坡度、坡向、高程、降雨量、土地覆被类型、道路密度、距铁路的距离以及距地铁的距离进行单因子和多因子交互的驱动力分析。结果表明,升轨形变速率范围为-30.67~18.27 mm/a,降轨形变速率范围为-24.58~24.36 mm/a,共识别出4个沉降漏斗;通过升降轨数据的交叉验证,证明了利用PS-InSAR技术监测地表形变的可行性;距铁路的距离对官渡区地表形变空间分异的影响最强,同时多因子交互作用增强了地表形变的空间分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形变 PS-INSAR 地理探测器 升降轨 官渡区
下载PDF
基于响应面法的半柔性路面材料低温性能研究
11
作者 程培峰 王洋弘历 +1 位作者 李艺铭 马广涛 《功能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118-6127,共10页
为提高半柔性路面材料(SFPM)低温抗裂性能,采用橡胶粉与硅烷偶联剂对水泥砂浆进行改性,制备复合半柔性路面材料(R&S-SFPM)。基于响应面分析法以劈裂抗拉强度、抗弯拉强度、最大弯拉应变、弯曲蠕变速率以及平均线收缩系数作为评价指... 为提高半柔性路面材料(SFPM)低温抗裂性能,采用橡胶粉与硅烷偶联剂对水泥砂浆进行改性,制备复合半柔性路面材料(R&S-SFPM)。基于响应面分析法以劈裂抗拉强度、抗弯拉强度、最大弯拉应变、弯曲蠕变速率以及平均线收缩系数作为评价指标分析胶粉目数、掺量及硅烷偶联剂用量对SFPM低温性能的影响,并确定了可获得最优低温性能表现的R&S-SFPM掺配比例。结果表明:橡胶粉可提高SFPM的应力松弛能力,使其具有更好的柔韧性;硅烷偶联剂可提高SFPM力学强度。此外,橡胶粉及硅烷偶联剂掺量、胶粉目数均对SFPM低温性能改善效果有较大影响。当胶粉目数为60目、掺量为14%,硅烷偶联剂用量为0.72%时,R&S-SFPM综合低温效果最佳;与普通半柔性路面材料(O-SFPM)相比,R&S-SFPM的劈裂抗拉强度、抗弯拉强度、最大弯拉应变以及弯曲蠕变速率分别提高23.7%、7.6%、29.9%和15.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半柔性路面材料 响应面法 低温性能 橡胶粉 硅烷偶联剂
下载PDF
数字孪生驱动的数控车床主传动系统故障诊断研究
12
作者 梁迪 李又佳 +1 位作者 李依明 吴金颖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15-220,共6页
数控车床主传动系统是机床的核心部件,其一旦发生故障会造成加工质量甚至作业安全问题。数字孪生技术能降低故障诊断的难度,但目前研究仍存在物理实体到虚拟实体转换效率低和神经网络过拟合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数字孪... 数控车床主传动系统是机床的核心部件,其一旦发生故障会造成加工质量甚至作业安全问题。数字孪生技术能降低故障诊断的难度,但目前研究仍存在物理实体到虚拟实体转换效率低和神经网络过拟合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数字孪生和正则化BP神经网络的故障诊断方法。建立数控车床主传动系统数字孪生模型,通过OPC UA通信完成了物理实体和虚拟实体间孪生数据的交换,对比分析正则化改善过拟合问题的4种方法,构建了丢弃法正则化BP神经网络故障诊断模型。通过对比不同信噪比下BP神经网络、丢弃法正则化BP神经网络和卷积神经网络的损失函数和预测准确度,验证了诊断模型的可行性和算法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孪生 正则化BP神经网络 故障诊断 数控车床
下载PDF
合作模式下的本科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与实践——以沈阳农业大学能源专业生产实习为例
13
作者 薛志平 刘越洋 +2 位作者 王帅 李一明 陈东雨 《农业科技与装备》 2024年第1期138-140,共3页
稳定且专业性强、匹配度好的校外本科教育教学基地建设对于高校的培养环节至关重要,而满足条件的校外基地资源却是少之又少。基于合作共赢的出发点,再结合校企之间长期合作的基础和企业优势,有针对性地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阐述... 稳定且专业性强、匹配度好的校外本科教育教学基地建设对于高校的培养环节至关重要,而满足条件的校外基地资源却是少之又少。基于合作共赢的出发点,再结合校企之间长期合作的基础和企业优势,有针对性地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阐述实习基地建设的措施、组织架构、实习过程、内容及评价标准,并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的优化空间给出建设性意见,以期为高校建设校外基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实习 校外基地 实践 探索
下载PDF
基于分层事件触发的混合微电网集中控制策略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一鸣 何奇 +3 位作者 王海亮 钟浩 马辉 黄悦华 《中国电力》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3-82,共10页
针对混合微电网集中控制对中央控制器依赖严重、通信需求量大、扰动调节能力差的问题,提出一种微电网中央控制器(microgrid central control,MGCC)参与的分层事件触发控制策略,有效降低分布式集群的冗余通信并减少中央控制器计算负担,... 针对混合微电网集中控制对中央控制器依赖严重、通信需求量大、扰动调节能力差的问题,提出一种微电网中央控制器(microgrid central control,MGCC)参与的分层事件触发控制策略,有效降低分布式集群的冗余通信并减少中央控制器计算负担,改进策略可靠性。该策略将控制系统分为2层,其中,设备层为本地控制层,采用分布式协同控制,所设计的本地控制器可就地控制更新输出状态,实现混合微电网的分散自治运行;另外,在控制层建立微电网控制层,引入事件触发策略,协调MGCC获取混合微电网的全局信息,从而向本地控制器发出预定义的调控指令,实现“源网荷储”灵活调度,尤其是应对突发事件而引发的电网振荡。最后,采用Matlab搭建混合微电网模型并进行仿真,利用Stateflow模块实现了事件触发算法,验证控制策略在满足并网/孤岛模式可靠性、稳定性的前提下,系统通信量可降低56.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网荷储"微电网 事件触发策略 分层结构 微电网中央控制器
下载PDF
黔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海相页岩储层非均质性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一鸣 刘达东 +9 位作者 冯霞 赵福平 陈祎 王奕松 林瑞钦 杜威 范青青 宋岩 姜振学 张子亚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80-798,共19页
【研究目的】页岩非均质性是其自身固有属性,研究页岩的微观非均质性特征对明确页岩气富集机制研究及优质储层段优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研究方法】本文以黔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海相页岩为研究对象,通过XRD、低温N_(2)吸附、高压... 【研究目的】页岩非均质性是其自身固有属性,研究页岩的微观非均质性特征对明确页岩气富集机制研究及优质储层段优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研究方法】本文以黔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海相页岩为研究对象,通过XRD、低温N_(2)吸附、高压压汞等实验方法,重点分析了研究区海相页岩的宏观与微观孔隙结构非均质性特征。【研究结果】黔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主要发育硅质页岩岩相,其次为混合质页岩、黏质页岩岩相;不同岩相页岩在总有机碳含量、矿物组分、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等方面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采用N_(2)吸附曲线FHH分形模型,及高压压汞岩石多孔结构分形理论,计算得到N_(2)吸附低压分形维数D_(1)(0<P/P_(0)<0.45)为2.5351~2.6722,高压分形维数D_(2)(0.45<P/P_(0)<1)为2.8311~2.9113,另外,高压压汞分形维数D_(Hg)为2.0904~2.3736,表明黔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不同孔径范围内孔隙结构均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分形维数越大,则页岩储层孔隙结构越复杂,对页岩气的吸附作用越强。同时,不同类型孔隙分形维数与TOC、矿物组分、孔隙结构参数等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存在明显差异。分形维数D_(Hg)与矿物含量之间相关性较强,表明宏孔孔隙分形特征主要受矿物组分的控制;分形维数D_(1)、D_(2)与页岩TOC含量及孔隙比表面积参数之间呈现良好相关性,表明微孔和中孔孔隙非均质性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有机碳的富集程度与有机质孔的发育规模。【结论】综合分析发现,硅质页岩具有高TOC含量、高脆性矿物含量、高分形维数的特征,证明硅质页岩为黔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优质页岩岩相,其次为混合质页岩岩相;同时有机质含量越高,则该岩相在具备优质生烃条件的同时,也具备良好的开发开采条件。该研究可为指导黔北地区海相页岩储层有利开发层段的优选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五峰组 龙马溪组 非均质性 孔隙结构 分形维数 油气勘查工程
下载PDF
多功能相控阵雷达行为辨识综述 被引量:1
16
作者 付雨欣 黄洁 +3 位作者 王建涛 党同心 李一鸣 孙震宇 《电讯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43-654,共12页
多功能相控阵雷达是指具备相位控制阵列,能同时实现搜索、跟踪、制导等多种功能的雷达。随着雷达对抗的不断升级以及各国对于电子战的日益重视,作为获取多功能相控阵雷达信息的重要手段,其行为辨识技术的研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结合目... 多功能相控阵雷达是指具备相位控制阵列,能同时实现搜索、跟踪、制导等多种功能的雷达。随着雷达对抗的不断升级以及各国对于电子战的日益重视,作为获取多功能相控阵雷达信息的重要手段,其行为辨识技术的研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结合目前多功能相控阵雷达行为辨识的背景与意义,对已有的不同多功能相控阵雷达信号模型进行梳理,对高密度、大噪声信号环境下的波形单元提取算法和基于深度学习的工作模式识别算法进行识别性能、适用场景等方面的系统性对比,并归纳了不同仿真数据集的实际应用情况,最后总结了该技术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未来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功能相控阵雷达(MPAR) 行为辨识 工作模式识别 信号建模 波形单元提取 深度学习
下载PDF
碱性花岗岩型稀有稀土矿床类型及成矿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7
作者 季浩 李艳军 +2 位作者 李一鸣 冷双梁 杨紫文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3-38,共16页
碱性花岗岩因富集稀有稀土元素而成为一种重要的成矿岩体。近年来碱性花岗岩型稀有稀土矿床在矿床类型分类、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来源及成矿机制等方面取得一些重要的研究进展。碱性花岗岩通常富集高场强元素(HFSEs)和稀土元素(REEs),根... 碱性花岗岩因富集稀有稀土元素而成为一种重要的成矿岩体。近年来碱性花岗岩型稀有稀土矿床在矿床类型分类、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来源及成矿机制等方面取得一些重要的研究进展。碱性花岗岩通常富集高场强元素(HFSEs)和稀土元素(REEs),根据暗色矿物与主矿种之间的关系该类型矿床可分为富Nb-Zr-REEs钠(铁)闪石碱性花岗岩型、富Nb-U-HREEs碱性杂岩型和富Nb-Sn黑云母碱性花岗岩型3种类型。碱性花岗岩型稀有稀土矿床成矿时代主要集中于古生代-新生代,与大陆、超大陆的裂解和聚合后期伸展构造背景有关。成矿流体经历了早期岩浆分异与晚期热液交代2个演化阶段。研究表明从岩浆中出溶的成矿流体具有低温、高盐度、富F等特征,可导致HFSEs和REEs等元素在碱性花岗岩中超常富集。母岩浆中不相容元素浓集到出溶流体中,并随着后期含F流体结晶或交代原岩而形成稀有稀土矿物。成矿物质通常来源于地幔岩浆或地幔与地壳的混合,但也可能来源于俯冲洋壳。岩浆结晶分异与热液交代为碱性花岗岩型稀有稀土矿床的2种主要成矿机制,但该类矿床大多为2种机制的复合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性花岗岩 稀有稀土矿床 成矿流体 成矿物质 成矿机制
下载PDF
植酸化氧化石墨烯的制备及硅溶胶复合涂层的防腐蚀性能
18
作者 刘世博 高晓辉 +3 位作者 李玉峰 李祎明 王万兵 高立娣 《电镀与涂饰》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6-125,共10页
[目的]为了实现对高化学活性的镁锂(Mg-Li)合金的腐蚀防护,需采用性能温和的涂层,在阻止腐蚀介质侵入的同时,不对Mg-Li合金产生不良影响。[方法]以植酸为改性剂,采用水热法,通过磷酸酯化对氧化石墨烯(GO)进行改性,制备了植酸化氧化石墨... [目的]为了实现对高化学活性的镁锂(Mg-Li)合金的腐蚀防护,需采用性能温和的涂层,在阻止腐蚀介质侵入的同时,不对Mg-Li合金产生不良影响。[方法]以植酸为改性剂,采用水热法,通过磷酸酯化对氧化石墨烯(GO)进行改性,制备了植酸化氧化石墨烯(PGO),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等手段表征了GO和PGO的结构和形貌。将1%的GO和PGO分别作为功能填料添加到硅溶胶中,在Mg-Li合金表面制备了GO-硅溶胶复合涂层和PGO-硅溶胶复合涂层,探讨了GO和PGO对涂层防腐蚀性能的影响。[结果]相比于纯硅溶胶和GO-硅溶胶涂层,PGO-硅溶胶复合涂层的耐蚀性最佳。[结论]经植酸改性的PGO具有磷酸酯结构和疏松褶皱形貌,能赋予硅溶胶涂层更好的防腐蚀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石墨烯 植酸 改性 硅溶胶 复合涂层 镁锂合金 防腐蚀
下载PDF
CT增强扫描灰度直方图纹理分析技术对结直肠癌术前恶性程度评估及预后的预测价值
19
作者 徐园园 郑吟诗 +2 位作者 李依明 刘阳 李玉舟 《安徽医药》 CAS 2024年第10期1961-1967,I0005,共8页
目的探究CT增强扫描灰度直方图纹理分析技术对结直肠癌(CRC)术前恶性程度评估及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21年2月于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经术后病理证实的94例CRC病人为研究对象,其中高分化28例、中分化组32例和低分化... 目的探究CT增强扫描灰度直方图纹理分析技术对结直肠癌(CRC)术前恶性程度评估及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21年2月于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经术后病理证实的94例CRC病人为研究对象,其中高分化28例、中分化组32例和低分化组34例。统计分析所有病人腹部动脉期CT增强扫描灰度直方图纹理分析特征参数,并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特征参数对CRC病人术前恶性程度的诊断效能及预后的预测价值。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影响CRC病人预后不良的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进行评价。结果CT增强扫描灰度直方图均值、峰度、10%分位、50%分位在高、中、低分化三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42.39±21.78比130.62±18.79比122.34±14.57,0.51±0.14比0.89±0.24比1.11±0.31,129.63±27.42比113.75±22.13比102.64±17.85,145.51±20.39比134.52±17.34比126.09±14.53)(P<0.05)。评估CRC恶性程度时,上述指标均具有诊断效能,且联合诊断效能最佳。低分化、淋巴结转移、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是CRC病人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而均值、10%分位、50%分位是其保护因素(P<0.05)。均值、10%分位、50%分位联合预测病人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3[95%CI:(0.76,0.91)],远大于各指标单独预测的AUC值。利用上述指标构建列线图模型,经内部验证(Bootstrap重采样1000次)后可知,该模型预测病人CRC病人预后不良AUC为0.84[95%CI:(0.71,0.92)],灵敏度为82.7%,特异度为75.6%。结论腹部动脉期CT增强扫描灰度直方图纹理分析特征参数在不同恶性程度CRC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可用于评估CRC病人术前恶性程度及预测预后,为临床CRC病人术前评估及预后提供了新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CT增强扫描 灰度直方图 纹理分析 评估
下载PDF
柔性高比表静电纺碳纳米纤维制备及其吸附VOCs性能研究
20
作者 贾震震 李一鸣 +4 位作者 郑智宏 张静云 程璇 郑煜铭 邵再东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239-246,共8页
碳纳米纤维的直径小,比表面积大,是一种高效的气体吸附材料。但是,碳纳米纤维通常需要经过过程复杂、成本较高并且环境影响大的活化热处理工艺来提高其多孔特性。本研究以聚酰胺酸(PAA)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为原料,通过共混静电纺... 碳纳米纤维的直径小,比表面积大,是一种高效的气体吸附材料。但是,碳纳米纤维通常需要经过过程复杂、成本较高并且环境影响大的活化热处理工艺来提高其多孔特性。本研究以聚酰胺酸(PAA)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为原料,通过共混静电纺丝和热亚胺化获得聚酰亚胺(PI)纳米纤维,再经一步炭化法制备高比表面积的柔性碳纳米纤维,并系统分析碳化条件对柔性PI/PMMA基碳纳米纤维的形貌特征、物理化学性质和VOCs吸附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1000℃碳化条件下制备的PI/PMMA基碳纳米纤维具有最大的比表面积(1047.5 m^(2)·g^(-1))和孔容(0.61 cm^(3)·g^(-1))。吸/脱附动力学实验表明,PI/PMMA基碳纳米纤维比表面积和微孔体积的增大显著加快了吸/脱附过程中甲苯的传质速率。静态吸附实验表明,PI/PMMA基碳纳米纤维在25℃下对甲苯的吸附容量高达6.25 mmol·g^(-1),吸附等温线较符合Langmuir模型,对苯、丙酮、三氯甲烷和甲醇等典型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同样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表明其是一种潜在的优异的VOCs吸附材料。动态吸附实验显示,PI/PMMA基碳纳米纤维对1137 mg·m^(-3)的甲苯气体的吸附容量高达2.97 mmol·g^(-1),经过五次吸脱附循环,其吸附量仍保持在初始值的91%,表现出优异的循环稳定性。本研究制备的柔性PI/PMMA基碳纳米纤维是一种性能优异的VOCs吸附材料,在低浓度VOCs去除方面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电纺丝 碳纳米纤维 VOCS 气体吸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