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肝脓肿穿刺置管引流术的临床疗效探析
1
作者 鲁五九 李应念 陈莉莉 《中外医疗》 2024年第10期71-74,共4页
目的研究对肝脓肿患者应用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21年10月—2022年10月周宁县医院收治的76例肝脓肿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38例,切开置管引流术)和观察组(38例,超声引导下经皮肝脏穿刺置管引流术)... 目的研究对肝脓肿患者应用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21年10月—2022年10月周宁县医院收治的76例肝脓肿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38例,切开置管引流术)和观察组(38例,超声引导下经皮肝脏穿刺置管引流术),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退热时间为(3.23±0.72)d,拔管时间为(10.24±1.12)d,住院时间为(13.28±1.32)d,显著短于对照组[退热时间(5.86±0.90)d,拔管时间(13.15±1.26)d,住院时间(16.97±2.1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066、10.641、9.047,P均<0.05)。同时观察组炎症指标、生活质量表、视觉模拟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对肝脓肿患者采取超声设备辅助下经皮肝脏穿刺置管引流术,经治疗后患者术后康复速度更快,快速缓解炎症反应,减轻患者的痛苦,且并发症更少,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脓肿 超声引导 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 炎症因子 康复时间
下载PDF
青海省陆地生态系统碳汇潜力及空间特征 被引量:2
2
作者 张法伟 仪律北 +3 位作者 李杰霞 王军邦 李英年 周华坤 《青海科技》 2023年第1期31-36,共6页
青藏高原是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的碳汇功能区,但其碳汇强度及潜力的估算存在很大的差异,不利于区域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基于涡度相关技术观测的原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CO_(2)通量的40个站点年数据,结合2000年~2018年的年均气温、年... 青藏高原是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的碳汇功能区,但其碳汇强度及潜力的估算存在很大的差异,不利于区域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基于涡度相关技术观测的原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CO_(2)通量的40个站点年数据,结合2000年~2018年的年均气温、年均降水和年最大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m)等因子,构建增强回归树模型以研究青海省陆地生态系统碳汇潜力及空间特征。结果表明增强回归树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原生高寒草地碳汇强度的时空变异(R2=0.61),碳汇强度的观测值与模拟值的均方根误差和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33.78 g C/m^(2)和26.63 g C/m^(2)。年均气温和NDVIm是高寒草地碳汇强度时空变异的主要影响因子,二者的相对贡献分别为48.6%和39.0%。青海省陆地生态系统每年的碳汇潜力平均为44.82±22.57 g C/m^(2)(平均值±标准差),高值区集中在海北州的中部及黄南州、果洛州和玉树州的东南部,低值区分布在海西州、海南州和海东市。青海省陆地生态系统每年的碳汇潜力总和为16.60 Mt C,其中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分别为11.48 Mt C和3.13 Mt C,是青海省碳汇功能维持和提升的重点保育对象。研究结果可为青海省陆地生态系统的功能评估及率先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地 碳汇强度 空间特征 增强回归树模型 碳中和
下载PDF
青海湖北岸草甸草原CO_(2)通量年际动态及其驱动机制 被引量:2
3
作者 马文婧 李英年 +1 位作者 张法伟 韩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02-1112,共11页
青藏高原草甸草原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植被类型,准确评估高寒草甸草原生态系统碳源汇状况及碳储量变化尤为重要。基于涡度相关系统观测,分析了2009年至2016年8年期间青海湖北岸草甸草原环境因子以及碳通量的变化特征,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 青藏高原草甸草原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植被类型,准确评估高寒草甸草原生态系统碳源汇状况及碳储量变化尤为重要。基于涡度相关系统观测,分析了2009年至2016年8年期间青海湖北岸草甸草原环境因子以及碳通量的变化特征,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分析环境因子对总初级生产力(GPP)、净生态系统CO_(2)交换量(NEE)、生态系统呼吸(Re)的调控机制。结果表明:2009—2016年8年NEE日均值在-2.02—0.88 gC m^(-2)d^(-1)之间,5—9月NEE为负值,表现为碳吸收,雨热同期的6、7、8月是CO_(2)净吸收最强的时期,平均每月吸收CO_(2)39.85 gC m^(-2)month^(-1),NEE负值日数约占全年的48%,10月—翌年4月为正值,表现为碳释放,初春3月和秋末11月是CO_(2)净释放最强的时期;Re日均值为1.69 gC m^(-2)d^(-1),受季节温度的影响,呈夏季强,冬季弱的态势,夏季的生态系统呼吸强度大约是冬季的8倍,秋季较春季呼吸强度更大;GPP日均值为3.15 gC m^(-2)d^(-1),随着光照辐射强度不断增大,生长季的光合生产能力显著强于非生长季,夏季最强,秋季较春季更强。从年际尺度分析可得研究区为一碳汇区,8年平均碳吸收强度为63.51 gC m^(-2)a^(-1),2015年碳吸收最强NEE为-95.80 gC m^(-2)a^(-1),2016年碳吸收最弱NEE为-30.60 gC m^(-2)a^(-1)。通过SEM分析可得:气温(Ta)对Re和GPP有显著提高的作用,GPP对NEE有极显著负响应,而Re对NEE有极显著提高作用。暗示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未来气温升高,青海湖北岸草甸草原生态系统碳汇功能可能会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通量 草甸草原 结构方程 驱动机制 碳汇功能
下载PDF
2000-2020年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年总初级生产力数据集
4
作者 范仁雪 朱先进 +44 位作者 陈智 于贵瑞 张维康 韩朗 王秋凤 陈世苹 刘绍民 王辉民 闫俊华 谭俊磊 张法伟 赵风华 李英年 张一平 石培礼 朱教君 吴家兵 赵仲辉 郝彦宾 沙丽清 张玉翠 姜世成 顾峰雪 吴志祥 张扬建 周莉 唐亚坤 贾丙瑞 李玉强 宋清海 董刚 高艳红 蒋正德 孙聃 王建林 何其华 李新虎 王飞 魏文学 邓正苗 郝翔翔 李彦 刘晓利 章熙锋 朱治林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3年第2期155-167,共13页
陆地生态系统年总初级生产力(AGPP)是粮食生产和陆地生态系统固碳的基础。分析AGPP的时空变化可以为保障区域粮食安全和减缓气候变化趋势提供理论依据,但需以准确评估区域AGPP为基础。基于ChinaFLUX的长期联网观测数据和公开的数据集,... 陆地生态系统年总初级生产力(AGPP)是粮食生产和陆地生态系统固碳的基础。分析AGPP的时空变化可以为保障区域粮食安全和减缓气候变化趋势提供理论依据,但需以准确评估区域AGPP为基础。基于ChinaFLUX的长期联网观测数据和公开的数据集,本研究构建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AGPP数据集,并结合生物、气候和土壤因素,利用随机森林回归树通过模拟单位叶面积的AGPP构建了中国AGPP评估模型,生成了2000–2020年中国陆地生态系统AGPP数据,空间分辨率为30arcsecond,数据格式为tiff。本数据可以为模型模拟提供验证数据,也可以为区域生产力、生态质量、陆地碳汇评估及管理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陆地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 随机森林回归树模型 时空格局
下载PDF
高位结扎联合腔内钬激光治疗下肢大隐静脉曲张的疗效分析
5
作者 李应念 鲁五九 陈莉莉 《中外医疗》 2023年第27期49-52,共4页
目的 分析下肢大隐静脉曲张在高位结扎联合腔内钬激光治疗下的具体疗效。方法 方便选取2021年4月—2022年4月周宁县医院普外科入院行手术治疗的下肢大隐静脉曲张患者62例,采用抽签法分为传统组(奇数签数,31例,传统剥脱术)和联合组(偶数... 目的 分析下肢大隐静脉曲张在高位结扎联合腔内钬激光治疗下的具体疗效。方法 方便选取2021年4月—2022年4月周宁县医院普外科入院行手术治疗的下肢大隐静脉曲张患者62例,采用抽签法分为传统组(奇数签数,31例,传统剥脱术)和联合组(偶数签数,31例,高位结扎联合腔内钬激光疗法),比较两组临床指标、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下肢功能与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传统组和联合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一年内复发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手术时长、住院时长、术中出血量均低于传统组,下肢功能与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位结扎联合腔内钬激光疗法在下肢大隐静脉曲张中疗效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大隐静脉曲张 高位结扎联合腔内钬激光疗法 并发症
下载PDF
2003-2005年中国通量观测研究联盟(ChinaFLUX)碳水通量观测数据集 被引量:43
6
作者 张雷明 罗艺伟 +29 位作者 刘敏 陈智 苏文 何洪林 朱治林 孙晓敏 王艳芬 周国逸 赵新全 韩士杰 欧阳竹 张宪洲 张一平 刘琪璟 郝彦宾 闫俊华 张德强 李英年 王安志 吴家兵 李发东 赵风华 石培礼 张扬建 何永涛 林露湘 宋清海 王辉民 刘允芬 于贵瑞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19年第1期14-30,共17页
基于微气象学理论的涡度相关通量观测技术实现了对生态系统尺度的生产力、能量平衡和温室气体交换等功能和过程的直接测定,其观测数据为陆地生态系统碳水循环过程的机理研究以及碳源/汇和水分利用的时空分布评价提供了重要的观测数据。... 基于微气象学理论的涡度相关通量观测技术实现了对生态系统尺度的生产力、能量平衡和温室气体交换等功能和过程的直接测定,其观测数据为陆地生态系统碳水循环过程的机理研究以及碳源/汇和水分利用的时空分布评价提供了重要的观测数据。本数据集为中国通量观测研究联盟(ChinaFLUX)首批观测站点的生态系统通量观测数据,包括森林、草地和农田在内的8个典型生态系统,并基于ChinaFLUX数据处理体系形成了标准化的生态系统碳水通量和关键气象要素数据集。本数据集可以为分析我国典型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及其机制提供重要的科学知识和数据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度相关技术 通量观测 气象要素 碳水循环 陆地生态系统
下载PDF
高寒草甸生物结皮发育特征及其对土壤水文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6
7
作者 李小娟 张莉 +7 位作者 张紫萍 王冬 李英年 李茜 宋明华 李以康 周华坤 杨永胜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39-144,共6页
为了明确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甸生物结皮发育特征及其对土壤水文过程的影响,以三江源泽库高寒草甸生物结皮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退化程度(原生植被、轻度退化、中度退化及重度退化)高寒草甸生物结皮的优势种、盖度、厚度、容重及其对土... 为了明确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甸生物结皮发育特征及其对土壤水文过程的影响,以三江源泽库高寒草甸生物结皮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退化程度(原生植被、轻度退化、中度退化及重度退化)高寒草甸生物结皮的优势种、盖度、厚度、容重及其对土壤水分入渗、蒸发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退化程度泽库高寒草甸生物结皮以苔藓结皮为主,其优势种为土生对齿藓。原生植被至轻度退化阶段,生物结皮盖度、厚度无显著变化。至中度退化阶段,生物结皮容重无显著变化,其盖度、厚度分别较轻度退化样地分别下降74.85%,35.49%(p<0.05)。至重度阶段,生物结皮完全消失。(2)生物结皮对高寒草甸土壤水分入渗、蒸发过程无显著影响。覆盖和移除生物结皮处理初始入渗速率分别为0.20,0.22 mm/s,二者稳定入渗速率均为0.03 mm/s;覆盖和移除生物结皮处理平均土壤日蒸发量分别为1.79,1.78 mm/d。研究结果可为该区域其他生物结皮的相关研究提供数据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程度 高寒草甸 生物结皮 发育特征 土壤水分
下载PDF
2002-2010年中国典型生态系统辐射及光能利用效率数据集 被引量:1
8
作者 朱先进 于贵瑞 +41 位作者 何洪林 陈智 王秋凤 郑涵 车涛 陈世苹 郭继勋 古松 韩士杰 郝彦宾 黄辉 贾根锁 李彦 李英年 林光辉 孟平 欧阳竹 饶良懿 石培礼 孙春健 吴金水 王传宽 王辉民 王艳芬 王跃思 肖文发 闫俊华 杨大文 查同刚 张法伟 张劲松 张军辉 张宪洲 张旭东 张一平 赵斌 赵风华 赵亮 赵新全 赵仲辉 周广胜 周国逸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19年第1期93-105,共13页
辐射是陆地生态系统能量的主要来源,其利用效率表现为光能利用率,反映了生态系统转化光能、生成有机物质的能力。揭示典型生态系统的辐射及光能利用效率可以为评估区域光能资源及其利用效率提供参考,也为评估区域有机物质固定能力及碳... 辐射是陆地生态系统能量的主要来源,其利用效率表现为光能利用率,反映了生态系统转化光能、生成有机物质的能力。揭示典型生态系统的辐射及光能利用效率可以为评估区域光能资源及其利用效率提供参考,也为评估区域有机物质固定能力及碳吸收能力提供依据。基于中国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研究联盟(ChinaFLUX)的长期观测结果及已发表文献的公开数据,构建了2002–2010年中国典型生态系统辐射及光能利用效率数据集,包含51个生态系统126个站点年辐射、光能利用效率及吸收光能利用效率的观测记录。另外,本数据集还包含生态系统代码、年份、经度、纬度、海拔、生态系统类型、年均气温、年总降水量、年均CO2质量浓度、年均叶面积指数、最大叶面积指数等生物气候信息。本数据集可以为评估生态系统生产能力、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循环 辐射 生产力 涡度相关 陆地生态系统
下载PDF
退化程度对玛沁高寒草甸植物群落及土壤持水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张宇恒 张莉 +7 位作者 张秀娟 杨永胜 王军邦 徐兴良 黄煜茹 赵求东 李英年 周华坤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35-246,共12页
为探讨退化程度对三江源高寒草甸植物群落演替及水源涵养能力的影响,本研究选取青藏高原三江源玛沁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甸样地,通过野外监测及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不同退化程度对三江源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盖度、高度、物种数、生物... 为探讨退化程度对三江源高寒草甸植物群落演替及水源涵养能力的影响,本研究选取青藏高原三江源玛沁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甸样地,通过野外监测及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不同退化程度对三江源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盖度、高度、物种数、生物量及土壤容重、饱和导水率和持水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高寒草甸不断退化过程中,玛沁高寒草甸植物平均高度和盖度分别显著降低了41.1%和58.5%(P<0.05),植被物种数、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逐步降低,优势度指数以轻度退化样地最高(0.18)。2)地上、地下生物量及总生物量均随退化程度的加剧显著减少(P<0.05),与原生植被样地相比,重度退化样地地上、地下及总生物量分别下降了49.8%、71.1%和70.0%;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退化程度对地下生物量的影响逐步降低。3)退化程度对高寒草甸土壤持水能力与饱和导水率的影响程度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弱,其对表层(0−5 cm)土壤持水能力和饱和导水率的影响最明显,与原生植被相比,重度退化高寒草甸0−5 cm土壤饱和持水量、田间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及饱和导水率分别下降了41.7%、42.9%、41.4%和84.4%,随着退化程度的增加,高寒草甸0−5 cm土层的土壤容重显著增加(P<0.05)。综上所述,随着退化程度加剧,高寒草甸植被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均匀度及优势度随之降低;同时,退化程度对高寒草甸土壤持水能力的影响主要集中在0−5 cm土层,高寒草甸地表草毡层是保持该区域水源涵养功能的关键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毡层 土壤饱和导水率 物种多样性 植物群落 生物量 水源涵养 土壤容重
下载PDF
近40年三江源区高寒草地气候资源利用率及载畜量 被引量:5
10
作者 王春雨 王军邦 +4 位作者 张法伟 李英年 李红琴 杨永胜 罗方林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72-687,共16页
科学评估三江源区草地的气候资源利用率及载畜能力,是有效开展草地资源利用和实施生态保护的基础和前提,对促进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和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三江源国家公园位于青藏高原高寒生态脆弱区和敏感区,其核心区是重... 科学评估三江源区草地的气候资源利用率及载畜能力,是有效开展草地资源利用和实施生态保护的基础和前提,对促进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和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三江源国家公园位于青藏高原高寒生态脆弱区和敏感区,其核心区是重要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国家公园以外的传统利用区是当地牧民维持生计的重要支撑区。本研究基于GLOPEM-CEVSA模型,模拟了1981–2018年三江源区草地现实产草量和气候产草量,分析了草地的气候资源利用率及载畜能力。结果表明,近40年三江源区平均现实产草量和气候产草量分别为852.56和1 357.14 kg·hm^(-2),草地的平均气候资源利用率为62.82%,且呈西北部较高东南部较低的分布特点,国家公园3个园区草地气候资源利用率在61.92%~66.42%。除国家公园所在县域及气候资源利用率较高的唐古拉山乡外,东、南部各县仍有约35%的气候潜力,即505.53 kg·hm^(-2)的草料潜力和每公顷0.44标准羊单位(SU·hm^(-2))的载畜潜力。因此,建议在东、南部水热条件较好地区,合理开展退化草地修复工作,提高草地气候资源利用率及草地生产力,承接分担国家公园区域畜牧生产压力,进而在保护国家公园脆弱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基础上,促进整个区域牧民生计、畜牧生产和生态系统稳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草量 气候资源利用率 理论载畜量 时空动态 GLOPEM-CEVSA模型 三江源
下载PDF
青藏高原高寒灌丛2003—2016年生长季的不同月份CO2通量对气温日较差的响应 被引量:5
11
作者 祝景彬 贺慧丹 +6 位作者 李红琴 张法伟 李英年 杨永胜 张光茹 王春雨 罗方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3期8773-8782,共10页
全球气候变化引起的气温日较差(ADT)减小,将会对高寒生态系统的碳平衡造成深刻影响。基于涡度相关系统,利用2003—2016年的涡度相关系统观测资料,做了青藏高原高寒灌丛在生长季(6—9月)不同月份的ADT对CO2通量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2003... 全球气候变化引起的气温日较差(ADT)减小,将会对高寒生态系统的碳平衡造成深刻影响。基于涡度相关系统,利用2003—2016年的涡度相关系统观测资料,做了青藏高原高寒灌丛在生长季(6—9月)不同月份的ADT对CO2通量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2003—2016年的生长季中,最高气温(MaxTa)和最低气温(MinTa)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单峰变化趋势,ADT没有呈现明显的变化趋势。逐日总初级生产力(GPP)和生态系统呼吸(Re)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单峰趋势,逐日净生态系统CO2交换(NEE)呈先下降后上升的"V"型变化趋势。高寒灌丛在生长季为碳汇,整个生长季总NEE、GPP和Re平均值分别为(-161.2±30.1)、(501.9±60.2)、(340.7±54.4) gCm^(-2)。在高寒灌丛生长季(6—9月)的每个月份,MaxTa、MinTa和ADT分别是GPP(P<0.001)、Re(P<0.001)和NEE(P<0.01)变化的主要控制因子。高寒灌丛的ADT的增大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碳固持,暗示在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ADT的减小将会削弱高寒灌丛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灌丛 日较差 CO2通量 生长季
下载PDF
青藏高原高寒湿地GPP变化特征及对生长季积温的响应 被引量:5
12
作者 祝景彬 贺慧丹 +6 位作者 李红琴 张法伟 李英年 杨永胜 张光茹 王春雨 罗方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4期8958-8965,共8页
基于涡度相关系统,利用2004—2016年的涡度相关系统观测资料,做了青藏高原高寒湿地生长季总初级生产力(GPP)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对生长季有效积温(GDD)响应的研究。结果表明:高寒湿地生态系统在生长季的日GPP、GDD与月际GPP、GDD都表现为... 基于涡度相关系统,利用2004—2016年的涡度相关系统观测资料,做了青藏高原高寒湿地生长季总初级生产力(GPP)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对生长季有效积温(GDD)响应的研究。结果表明:高寒湿地生态系统在生长季的日GPP、GDD与月际GPP、GDD都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的单峰变化趋势,都在7月或8月达到峰值,在5月达到最小值。在整个生长季尺度上,GPP与GDD变异性较大,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2004—2016年整个生长季GPP与GDD的均值分别为(458.82±25.78) gC m^(-2)季-1和(1060.89±84.07)℃。在日尺度、月尺度、生长季尺度上,GPP与GDD都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但是,通过比较生长季分别每个月GPP与GDD的关系发现,5、9月的GPP与GDD没有显著相关性(P>0.05),而在7月相关性最为显著(P<0.01)。整体上看,高寒湿地生态系统植被的总初级生产力与热量条件表现为正相关关系,由此说明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将会提高青藏高原高寒湿地生态系统植被的光合生产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P 高寒湿地 生长季积温 青藏高原
下载PDF
青藏高原高寒灌丛昼夜温差对NEE的影响及其变化特征 被引量:5
13
作者 祝景彬 贺慧丹 +6 位作者 张法伟 李红琴 李英年 杨永胜 王春雨 张光茹 罗方林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32-238,共7页
为了探讨气候变化背景下昼夜温差的减小对高寒生态系统碳平衡产生的影响,基于涡度相关系统,利用2009年、2010年、2011年的涡动相关系统观测资料,对青藏高原高寒灌丛昼夜温差对净生态系统CO 2交换(NEE)的影响及其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 为了探讨气候变化背景下昼夜温差的减小对高寒生态系统碳平衡产生的影响,基于涡度相关系统,利用2009年、2010年、2011年的涡动相关系统观测资料,对青藏高原高寒灌丛昼夜温差对净生态系统CO 2交换(NEE)的影响及其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寒灌丛生态系统2009年、2010年、2011年NEE的逐日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最大碳吸收的月份都是7月,分别为-263.49,-318.73,-278.47 g/(m^2·月)。就全年来看,高寒灌丛生态系统2009年、2010年、2011年的NEE为-466.19,-483.65,-204.83 g/(m^2·a),表现为弱的碳汇。高寒灌丛的日最高温和日最低温在一年中都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而昼夜温差却有着相反的变化趋势。2009年、2010年、2011年昼夜温差的月平均最小值都出现在9月,分别为11.28,12.29,10.87℃,但NEE的月平均最小值都为7月。在2009年、2010年和2011年的5-9月的昼夜温差与NEE都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说明高寒灌丛在生长季昼夜温差的增大有利于生态系统碳的积累,暗示在未来昼夜温差减小的条件下高寒灌丛可能会促进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昼夜温差 高寒灌丛 NEE 青藏高原
下载PDF
祁连山南麓高寒灌丛GPP变化特征及对生长季积温的响应 被引量:3
14
作者 祝景彬 贺慧丹 +6 位作者 李红琴 张法伟 李英年 杨永胜 张光茹 王春雨 罗方林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21-230,共10页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气温逐渐升高,将会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产生重要影响。研究利用2003−2016年的涡度相关系统观测资料,研究了祁连山南麓高寒灌丛生长季(5月−9月)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GPP)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对生长...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气温逐渐升高,将会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产生重要影响。研究利用2003−2016年的涡度相关系统观测资料,研究了祁连山南麓高寒灌丛生长季(5月−9月)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GPP)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对生长季有效积温(growing season degree days,GDD)的响应,对于研究气候变暖对高寒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有重要意义。结果表明:高寒灌丛生态系统在生长季的月GPP、GDD都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的单峰变化趋势,都在7月或8月达到峰值,在5月达到最小值。在整个生长季尺度上,GPP与GDD具有较高变异性,但整体上表现为逐渐增加的趋势(P<0.05)。2003−2016年整个生长季GPP与GDD的均值分别为507.11 g·m^(−2)和975.93℃。在月尺度和生长季尺度上,GPP与GDD都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但是,通过比较生长季每个月GPP与GDD的关系发现,5、9月的GPP与GDD没有显著相关性(P>0.05),而在7月相关性最为显著(P<0.01)。整体上看,高寒灌丛生态系统植被的总初级生产力与热量条件表现为正相关关系,由此说明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青藏高原高寒灌丛生态系统植被的光合生产能力将会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P 高寒灌丛 生长季积温 青藏高原 碳平衡 全球气候变化 生态系统生产力
下载PDF
祁连山南麓高寒禾草-矮嵩草草甸土壤水源涵养功能的特征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红琴 王卓权 +7 位作者 张法伟 仪律北 郭小伟 李以康 林丽 曹广民 李英年 周华坤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35-141,146,共8页
青藏高原被誉为“中华水塔”,高寒草甸是主要植被类型但其水源涵养功能有待准确量化。以祁连山南麓高寒禾草-矮嵩草草甸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2014—2018年的植被生长季(6—9月)土壤体积含水量的长期观测数据,探讨了土壤有效水源涵养量(... 青藏高原被誉为“中华水塔”,高寒草甸是主要植被类型但其水源涵养功能有待准确量化。以祁连山南麓高寒禾草-矮嵩草草甸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2014—2018年的植被生长季(6—9月)土壤体积含水量的长期观测数据,探讨了土壤有效水源涵养量(土壤现实持水量与最小持水量之差)和水文调节功能(有效水源涵养量的时间变化速率)的变化特征及其环境调控机制。结果表明:高寒草甸0—100 cm年均土壤有效水源涵养量为(44.3±8.7)mm(平均值±标准差,下同),呈现出双峰型的季节趋势,最高峰和次高峰分别为6月下旬的(57.8±14.4)mm和9月中旬的(59.2±15.7)mm。浅层(0—20 cm)、中层(20—60 cm)和深层(60—100 cm)土壤有效水源涵养量占比分别为53.1%,34.9%和12.0%,土壤有效含水源涵养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表现为对数衰减(R^(2)=0.82,p<0.001)。增强回归树的结果表明土壤有效水源涵养量的季节变化主要受控于土壤温度,尤其是5 cm土壤温度,二者呈现出显著负相关。不同深度的年均土壤有效水源涵养量和土壤黏粒比例显著负相关(R^(2)=0.99,p=0.004)。根系区(0—40 cm)年均土壤吸湿速率和脱湿速率分别为(0.21±0.02)mm/h和(0.22±0.02)mm/h,t检验的结果表明除了0—5 cm之外,根系区土壤脱湿速率显著大于吸湿速率。分析表明土壤温度是土壤吸湿和脱湿速率的显著环境驱动因子。因此,土壤温度是高寒禾草-矮嵩草草甸土壤有效水源涵养量和水文调节功能的主要影响因素,维持土壤的低温是高寒草甸水源涵养功能保育和提升的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禾草-矮嵩草草甸 土壤有效水源涵养量 土壤吸湿速率 土壤脱湿速率 增强回归树
下载PDF
三江源区近60年不同气候态极端气温事件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2
16
作者 赵梦凡 赵彤 +4 位作者 颜亮东 李英年 温婷婷 祁栋林 苏文将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4期5616-5629,共14页
利用1961—2020年三江源区23个国家气象站点的逐日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资料,通过划分1961—1990年、1971—2000年、1981—2010年和1991—2020年4个气候态(分别记做第Ⅰ、Ⅱ、Ⅲ、Ⅳ气候态),分析不同气候态中极端高温和极端低温事件的阈... 利用1961—2020年三江源区23个国家气象站点的逐日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资料,通过划分1961—1990年、1971—2000年、1981—2010年和1991—2020年4个气候态(分别记做第Ⅰ、Ⅱ、Ⅲ、Ⅳ气候态),分析不同气候态中极端高温和极端低温事件的阈值、频次和强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并探索其变化原因。空间分布上,极端温度阈值基本表现为海拔越高阈值越低且东西向逐渐降低,不同气候态存在一定的非对称性增温的特征。极端高温频次和强度的空间分布区域性和规律性均优于极端低温,表现为第Ⅰ、Ⅱ气候态自西向东递减,第Ⅲ、Ⅳ气候态自西向东递增的径向空间分布特征;时间变化上,极端高温频次和强度均呈现弱增加-迅速增加-增速放缓的整体增加趋势,而极端低温不同气候态中频次和强度时间变化趋势特征并非全部一致,表现为频次显著增加极端性降低-频次增加极端性增加-频次显著减少极端性显著降低,极端性的下降与三江源区生态保护政策的实施保持一致。进一步归因分析后发现,极端气温与多个环流系统遥相关且存在较好的因果关系,国省碳排放也对极端气温时间序列变化有较好的滞后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温度 气候态 三江源 变化特征
下载PDF
2000-2010年中国典型陆地生态系统实际蒸散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数据集 被引量:3
17
作者 郑涵 于贵瑞 +46 位作者 朱先进 王秋凤 张雷明 陈智 孙晓敏 何洪林 苏文 王艳芬 韩士杰 周国逸 赵新全 王辉民 欧阳竹 张宪洲 张扬建 石培礼 李英年 赵亮 张一平 闫俊华 王安志 张军辉 郝彦宾 赵风华 张法伟 周广胜 林光辉 陈世苹 刘绍民 赵斌 贾根锁 张旭东 张玉翠 古松 刘文兆 李彦 王文杰 杨大文 张劲松 张志强 赵仲辉 周石硚 郭海强 沈彦俊 徐自为 黄辉 孟平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19年第1期55-68,共14页
蒸散是陆地生态系统水分循环和能量平衡的关键过程,水分利用效率是反映生态系统碳水循环间耦合关系的重要指标,二者在生态学、农学、水文学、气候学等多个学科中均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涡度相关法被认为是现今唯一能直接测量生物圈与大... 蒸散是陆地生态系统水分循环和能量平衡的关键过程,水分利用效率是反映生态系统碳水循环间耦合关系的重要指标,二者在生态学、农学、水文学、气候学等多个学科中均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涡度相关法被认为是现今唯一能直接测量生物圈与大气间物质与能量交换通量的标准方法,已成为生态系统尺度碳水交换通量观测的主要方法。本文通过整合中国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联盟(ChinaFLUX)的长期观测数据和中国区域其他观测站点基于涡度相关法发表的文献数据,构建了一套中国典型陆地生态系统实际蒸散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数据集。本数据集共有实际蒸散量数据记录143条、水分利用效率数据记录96条,涉及5种生态系统类型45个生态系统,时间跨度为2000–2010年。本数据集可以为陆地生态系统碳水循环、生态系统管理和评估、全球变化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际蒸散量 水分利用效率 涡度相关 陆地生态系统 中国 CHINAFLUX
下载PDF
青海湖流域泥炭湿地地气系统不同时间尺度上CO_(2)交换特征
18
作者 左弟召 陈克龙 +1 位作者 李英年 张法伟 《生态科学》 CSCD 2022年第2期174-183,共10页
为了定量分析2017年青海湖流域泥炭湿地地气系统不同时间尺度上的碳交换的变化特征及影响机制,利用涡动相关技术对其不同时间尺度上的碳通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青海湖流域泥炭湿地地气系统在2017年表现为“碳源”,全年合计排放209.... 为了定量分析2017年青海湖流域泥炭湿地地气系统不同时间尺度上的碳交换的变化特征及影响机制,利用涡动相关技术对其不同时间尺度上的碳通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青海湖流域泥炭湿地地气系统在2017年表现为“碳源”,全年合计排放209.312 gC·m^(–2)。(2)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量(GPP)和生态系统总呼吸(Re)年变化均呈倒V型,而净生态系统碳交换(NEE)年内变化则呈双峰型。(3)NEE和GPP与各环境要素(气温、土壤温度、月平均降水量、土壤含水量)呈现负相关关系,而Re与之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4)NEE受温度因子影响较大,主要受控于气温。(5)GPP和Re与各水热因子都有较大的相关性,但GPP受温度因子影响较显著,而水、热季节变化及其协调程度对Re有更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炭湿地 涡度相关 碳通量 青藏高原
下载PDF
STABILITY OF ALPINE MEADOW ECOSYSTEM ON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被引量:21
19
作者 ZHOU Huakun ZHOU li +4 位作者 ZHAO Xinquan liU Wei li yingnian GU Song ZHOU Xinmi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6年第3期320-327,共8页
The meadow ecosystem on the Qing- hai-Tibetan Plateau is considered to be sensitive to climate change.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alpine meadow ecosystem is therefore important for pre- dicting the response of ecosystems... The meadow ecosystem on the Qing- hai-Tibetan Plateau is considered to be sensitive to climate change.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alpine meadow ecosystem is therefore important for pre- dicting the response of ecosystems to climate change. In this study, we use the coefficients of variation (Cv) and stability (E) obtained from the Haibei Alpine Meadow Ecosystem Research Station to characterize the ecosystem stability.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net primary production of the alpine meadow eco- system was more stable (Cv = 13.18%) than annual precipitation (Cv = 16.55%) and annual mean air temperature (Cv = 28.82%). The net primary produc- tion was insensitive to either the precipitation (E = 0.0782) or air temperature (E = 0.1113). In summary, the alpine meadow ecosystem on the Qinghai- Tibetan Plateau is much stable. Comparison of alpine meadow ecosystem stability with other five natural grassland ecosystems in Israel and southern African indicates that the alpine meadow ecosystem on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is the most stable ecosys- tem. The alpine meadow ecosystem with relatively simple structure has high stability, which indicates that community stability is not only correlated with biodiversity and community complicity but also with environmental stability. An average oscillation cycles of 3―4 years existed in annual precipitation, annual mean air temperature, net primary production and the population size of consumers at the Haibei natural ecosystem. The high stability of the alpine meadow ecosystem may be resulting also from the adaptation of the ecosystem to the alpine environ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山草甸 生态系统 生态稳定性 变异系数 生态多样性 青藏高原
原文传递
Relations between Carbon Dioxide Fluxes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of Kobresia humilis Meadows and Potentilla fruticosa Meadows
20
作者 ZHAO liang XU Shixiao +5 位作者 li yingnian TANG Yanhong ZHAO Xinquan GU Song DU Mingyuan YU Guirui 《Frontiers in Biology》 CSCD 2007年第3期324-332,共9页
Carbon dioxide fluxes of Kobresia humilis and Potentilla fruticosa shrub meadows,two typical ecosystems i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were measured by eddy covari-ance technology and the data collected in August 2003 w... Carbon dioxide fluxes of Kobresia humilis and Potentilla fruticosa shrub meadows,two typical ecosystems i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were measured by eddy covari-ance technology and the data collected in August 2003 were employed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 between carbon dioxide fluxes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of the ecosystems.August is the time when the two ecosystems reach their peak leaf area indexes and stay stable,and also the period when the net carbon absorptions of Kobresia humilis and Potentilla fruticosa shrub meadows reach 56.2 g C·m^(-2)and 32.6 g C·m^(-2),with their highest daily carbon dioxide absorp-tions standing at 12.7μmol·m^(-2)·s^(-1)and 9.3μmol·m^(-2)·s^(-1),and their highest carbon discharges at 5.1μmol·m^(-2)·s^(-1)and 5.7μmol·m^(-2)·s^(-1),respectively.At the same photosynthetic photo flux densities(PPFD),the carbon dioxide-uptake rate of the Kobresia humilis meadow i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Potentilla fruticosa shrub meadow;where the PPFD are higher than 1,200μmol·m^(-2)·s^(-1).The carbon dioxide uptake rates of the two ecosystems declined as air temperature increased,but the carbon dioxide uptake rate of the Kobresia humilis meadow decreased more quickly(-0.086)than that of the Potentilla fruticosa shrub meadow(-0.016).Soil moistures exert influence on the soil respirations and this varies with the vegetation type.The daily carbon dioxide absorptions of the ecosystems increase with increased diurnal temperature differences and higher diurnal temperature differences result in higher carbon dioxide exchanges.There exists a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vegetation albedos and the carbon dioxide flux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pine meadow vegetation type net carbon dioxide exchange eddy covariance technology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