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WRF-Hydro大气-陆面-水文耦合模式应用研究综述
1
作者 李振洁 孟宪红 +5 位作者 舒乐乐 赵林 李照国 邓明珊 陈亚玲 陈昊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09-825,共17页
在人类活动加重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极端水文气象事件发生概率增加。数值模式作为研究水循环和极端水文事件的有效工具,已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为深入理解气候变化背景下全球陆地水循环时空演变规律,揭示大气-陆面-水文互馈机制,大... 在人类活动加重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极端水文气象事件发生概率增加。数值模式作为研究水循环和极端水文事件的有效工具,已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为深入理解气候变化背景下全球陆地水循环时空演变规律,揭示大气-陆面-水文互馈机制,大气-陆面-水文耦合过程模拟研究已成为国际大气、水文等学科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首先回顾和梳理了大气-陆面-水文耦合模式的发展历程,阐明了大气-陆面-水文耦合模式WRF-Hydro(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 Hydrological modeling system)的优势,并系统总结了WRF-Hydro模式的主要敏感性参数分析及模式在对地表径流、土壤湿度、能量水分循环以及相关大气和水文过程等方面的应用。最后探讨WRF-Hydro大气-陆面-水文耦合模式未来发展趋势,提出应着眼于发展有效的尺度转换方案、完善参数化方案以及开展流域内大气、水文变量时空分布高分辨率模拟等方面,以期系统提升耦合模式对大气、陆面过程及水文过程的刻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RF-Hydro模式 大气-陆面-水文耦合 研究进展 水文
下载PDF
定量评估东亚地区植被对大气变率的反馈
2
作者 马迪 吕世华 +4 位作者 孟宪红 赵林 李照国 马媛媛 李美霞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34-1248,共15页
利用统计方法分析了东亚地区植被与大气变率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利用平衡反馈分析法(EFA)定量评估了植被对大气的反馈程度。研究发现植被与温度和降水均有明显的相关性,在中高纬度地区植被与温度呈明显的同期正相关,植被与降水存在负相关... 利用统计方法分析了东亚地区植被与大气变率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利用平衡反馈分析法(EFA)定量评估了植被对大气的反馈程度。研究发现植被与温度和降水均有明显的相关性,在中高纬度地区植被与温度呈明显的同期正相关,植被与降水存在负相关关系。而在中低纬地区植被与降水呈同期正相关,植被与气温呈负相关关系。前期中高纬度植被增加后,会导致后期异常升温。这是由于前期植被覆盖度增加后会遮挡地表积雪,导致地表积雪覆盖度减少,反射率减少,地表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导致异常升温。超前的降水对植被的影响在中低纬度十分明显,这是由于中低纬度地区年平均温度较高,降水是制约植被生长的主要因素。当植被超前降水一个月时,中低纬度地区植被与降水呈正相关,其原因是植被增加会导致局地水汽辐合,蒸发/蒸腾增加,导致降水增加。植被对温度的反馈系数在大兴安岭、贝加尔湖等地区,反馈系数为正,为1~2℃·(0.1FPAR)^(-1),中国南部地区温度反馈系数也为正,但反馈较小,为0.2~1℃·(0.1FPAR)^(-1)。植被对降水的反馈系数噪音较多,在我国华北地区为正的反馈,反馈系数约为1.5cm·mon^(-1)·(0.1FPAR)^(-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量评估 平衡反馈分析法 反馈 植被
下载PDF
兴安落叶松林火烧迹地土壤有效磷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时空演变特征 被引量:3
3
作者 杨光 李兆国 石炳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5027-5037,共11页
野火是大兴安岭活跃的生态干扰因子,显著影响火烧迹地土壤有效磷(AP,Available Phosphorus)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MBP,Microbial Biomass Phosphorus),本文旨在了解兴安落叶松林火烧迹地AP、MBP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探究两者间... 野火是大兴安岭活跃的生态干扰因子,显著影响火烧迹地土壤有效磷(AP,Available Phosphorus)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MBP,Microbial Biomass Phosphorus),本文旨在了解兴安落叶松林火烧迹地AP、MBP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探究两者间的偶联机制。采用“以空间换时间”的研究方法,于大兴安岭塔河地区兴安落叶松林火烧迹地选取实验样地,于未过火兴安落叶松林选取对照样地,踏查每个样地的海拔、坡度、坡向、坡位信息,测定火烧迹地土壤AP、MBP含量,分析兴安落叶松林火烧迹地AP与MBP的时空演变特征。火干扰后,火烧迹地土壤AP、MBP含量均随恢复时间表现出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恢复初期火烧迹地MBP含量显著低于未过火样地,AP含量显著高于未过火样地(P<0.05);不同海拔火烧迹地AP、MBP含量差异显著(P<0.05),不同海拔未过火样地AP、MBP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火烧迹地土壤MBP、AP的随机森林回归模型的模型总解释度约为84%,而未过火样地的模型总解释度约为60%,两个模型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01),在对照样地随机森林回归模型中,坡位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坡向、坡度、海拔三个地形因子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在火烧迹地随机森林回归模型中,所有解释变量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火干扰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是一个长期过程,相较于AP,MBP对火干扰的响应更为敏感。火干扰会显著加强地形因子对AP、MBP的影响力,并改变地形因子对AP、MBP影响力的相对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烧迹地 地形因子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 土壤有效磷 时空演变特征
下载PDF
Synchronous injection-production energy replenishment for a horizontal well in an ultra-low permeability sandstone reservoir: A case study of Changqing oilfield in Ordos Basin, NW China
4
作者 WANG Jing liU Jungang +7 位作者 li zhaoguo li Hongchang ZHANG Jiaosheng li Wenqing ZHANG Yuanli PING Yi YANG Huanying WANG Ping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20年第4期827-835,共9页
It is difficult to build an effective water flooding displacement pressure system in the middle section of a horizontal well in an ultra-low permeability sandstone reservoir.To solve this problem,this study proposes t... It is difficult to build an effective water flooding displacement pressure system in the middle section of a horizontal well in an ultra-low permeability sandstone reservoir.To solve this problem,this study proposes to use packers,sealing cannula and other tools in the same horizontal well to inject water in some fractures and produce oil from other fractures.This new energy supplement method forms a segmental synchronous injection-production system in a horizontal well.The method can reduce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injection end and the production end,and quickly establish an effective displacement system.Changing the displacement between wells to displacement between horizontal well sections,and point water flooding to linear uniform water flooding,the method can enhance water sweeping volume and shorten waterflooding response period.The research shows that:(1)In the synchronous injection and production of horizontal well in an ultra-low-permeability sandstone reservoir,the water injection section should select the section where the natural fractures and artificial fractures are in the same direction or the section with no natural fractures,and the space between two sections should be 60?80 m.(2)In addition to controlling injection pressure,periodic water injection can be taken to reduce the risk of re-opening and growth of natural fractures or formation fracture caused by the gradual increase of water injection pressure with water injection going on.(3)Field tests have verified that this method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output of single well and achieve good economic benefits,so it can be widely us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ultra-low permeability sandstone reservoi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ltra-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 sandstone reservoir horizontal well staged fracturing synchronous injection-production intersegment displacement development effect
下载PDF
新冠病毒拉曼标记试纸的制备及性能评价
5
作者 祁道健 莫文博 +5 位作者 李兆国 乐玮 黄景林 李佳 倪爽 周民杰 《中国测试》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45-52,共8页
该文制备了一种新型冠状病毒拉曼标记免疫层析试纸,该试纸采用Au-MGITC@SiO_(2)核壳结构作为探针,并使用该试纸对SARS-CoV-2、229E、NL63、OC43、PR8等多种呼吸道病毒进行检测,通过观察T线显色情况和T线拉曼光谱测试结果,对该试纸的性... 该文制备了一种新型冠状病毒拉曼标记免疫层析试纸,该试纸采用Au-MGITC@SiO_(2)核壳结构作为探针,并使用该试纸对SARS-CoV-2、229E、NL63、OC43、PR8等多种呼吸道病毒进行检测,通过观察T线显色情况和T线拉曼光谱测试结果,对该试纸的性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制备的试纸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与特异性,其SARS-CoV-2拉曼探测极限可达3.5×10^(–1) PFU/mL,且对于229E、NL63、OC43三种冠状病毒和PR8流感病毒这4种呼吸道病毒均未发生交叉反应。对于T线显色不明显的弱阳性情况,可以通过拉曼光谱检测作出进一步判别。该文的实验结果可为拉曼标记免疫层析技术在SARS-CoV-2快速检测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 标记 免疫层析
下载PDF
“北极放大”现象驱动因素及其影响的研究进展综述 被引量:3
6
作者 韩笑笑 孟宪红 +3 位作者 赵林 李照国 安颖颖 刘雨萌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2,共12页
21世纪以来,受全球变暖的影响,北极近地表快速升温,升温速率可达全球平均水平的2倍,称为“北极放大”(Arctic Amplification,AA)现象。本文首先探讨了北极放大效应产生的原因:在局地气候反馈方面,海冰减少导致开阔水面增多,水体吸收太... 21世纪以来,受全球变暖的影响,北极近地表快速升温,升温速率可达全球平均水平的2倍,称为“北极放大”(Arctic Amplification,AA)现象。本文首先探讨了北极放大效应产生的原因:在局地气候反馈方面,海冰减少导致开阔水面增多,水体吸收太阳辐射增多使海-气相互作用增强,海冰进一步融化,形成正反馈;由于北极地区绝对温度较低,根据普朗克黑体辐射定律,普朗克反馈在北极为负反馈,促进北极放大效应;开阔水面和增温使北极地区大气湿度增加导致云量增多,从而使下行长波辐射增加,促使近地面层升温,这种水汽和云反馈对北极变暖的贡献有显著的季节性,主要发生在冬季;在北极以外地区水汽和热量的极向输送方面,温度的升高使大气柱增厚,高层气压梯度的变化引起纬向风变化,纬向分量减少,经向分量增加,形成槽脊,较低纬度地区可通过槽脊实现与北极的热量和水汽交换。此外,北极涛动(Arctic Oscillation,AO)与北大西洋涛动(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NAO)也被证实与北极变暖有关。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Atlantic Meridional Overturning Circulation,AMOC)异常曾被认为是北极变暖的驱动因素,而近期研究表明其更可能是北极变暖导致的结果。与此同时,“北极放大”现象会通过影响大气环流对中纬度地区甚至全球气候产生影响。北极变暖会导致东亚冬季严寒和北美东部冷事件的发生,形成“暖北极-冷欧亚”的格局并影响北美冬季气候波的形成。目前认为北极变暖与海冰减退可以通过两种机制影响中纬度地区:一是通过影响气压场的分布改变纬向风,使阻塞事件增加;二是通过对流层-平流层耦合作用影响北半球大气环流。但以上两种机制还存在争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放大 驱动因素 海冰减少 辐射反馈 极向输送
下载PDF
黄土高原不同作物下垫面陆气水热交换的模拟研究
7
作者 晋伟 奥银焕 +7 位作者 文小航 李照国 孟宪红 李江林 赵刚 邓明珊 谢丽君 陈自航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71-686,共16页
黄土高原农田种植结构的改变对陆面能量和水分交换、区域蒸散发等产生影响,不同作物下垫面复杂的水热耦合机制在黄土高原陆-气相互作用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利用陇东黄土高原2019-2021年共计34个月的观测数据,结合耦合了作物模块的通用... 黄土高原农田种植结构的改变对陆面能量和水分交换、区域蒸散发等产生影响,不同作物下垫面复杂的水热耦合机制在黄土高原陆-气相互作用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利用陇东黄土高原2019-2021年共计34个月的观测数据,结合耦合了作物模块的通用陆面模式(Community Land Model with BGC Biogeochemistry and prognostic crop,CLM5.0-BGCCROP)对黄土高原不同作物下垫面(冬小麦、玉米、苹果林地)的陆面特征进行离线单点模拟,以验证CLM5.0陆面过程模式在黄土高原农田地区的模拟能力,对比分析不同作物下垫面土壤温湿度和地表能量通量的差异。结果表明:(1)CLM5.0对土壤温湿度特征的模拟效果较好,平均均方根误差分别小于2.5℃和0.1 m^(3)·m^(-3),小麦地土壤温度模拟值偏高,玉米地和苹果林地土壤温度模拟存在冷偏差。生长期在旱期的冬小麦造成土壤干燥的程度大于玉米,苹果林地因根系丰富,吸收了更多的土壤水,使土壤整体更加干燥。(2)模拟偏差一部分是由于在模式中将作物下垫面设置为单一作物类型(冬小麦、玉米和苹果林地)时,高估(低估)了(非)生长期作物的叶面积指数,低估(高估)了地表反照率,高估(低估)了净辐射通量,更多(少)的能量转化为感热潜热。(3)另一部分偏差来自于农田不同的作物管理方式,如实际上作物收割后并不完全翻耕为裸土,模式高估了小麦地和玉米地收割后的土壤温度和土壤液态水含量;模式中没有地膜覆盖选项,导致玉米地土壤温度、土壤液态水含量模拟偏低,模拟平均偏差约-1.84℃和-0.058 m^(3)·m^(-3)。(4)冬小麦-玉米混合下垫面模拟试验能较好地模拟地表能量通量,净辐射、感热通量、潜热通量的模拟平均偏差分别为-6.13 W·m^(-2)、11.46 W·m^(-2)、-1.97 W·m^(-2)。在生长期内,冠层蒸腾作用占主导,随着作物叶面积指数的增加,感热通量减少,土壤温度降低,潜热通量增加,土壤液态水含量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M5.0陆面模式 不同作物下垫面 蒸渗仪 土壤温湿度 地表能量通量
下载PDF
陇东黄土高原不同农作物下垫面小气候与蒸散发特征观测分析
8
作者 谢丽君 奥银焕 +5 位作者 李照国 孟宪红 王少影 邓明珊 付春伟 晋伟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99-912,共14页
陇东黄土高原是我国重要的雨养农业区,研究不同农田的陆面过程差异对于认识区域陆气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21年6月至2022年5月甘肃省庆阳市的农田微气象和蒸渗仪观测数据,分析了苹果、玉米、小麦三种农作物的小气候和蒸散发... 陇东黄土高原是我国重要的雨养农业区,研究不同农田的陆面过程差异对于认识区域陆气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21年6月至2022年5月甘肃省庆阳市的农田微气象和蒸渗仪观测数据,分析了苹果、玉米、小麦三种农作物的小气候和蒸散发特征差异;结合相关分析与敏感性分析,探讨了不同作物下垫面蒸散发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生长季苹果地的温度、地气温差较小;玉米地相对湿度高于小麦地,冠层内最显著;玉米地反照率全年都较小,但在5月由于地膜覆盖明显增大,并且其年均净辐射明显低于苹果地和小麦地;(2)蒸散发量日变化规律基本遵循生长中期>生长初期>成熟期,生长中期玉米的蒸散发最大,最高达到4.9 mm·d^(-1),小麦地全年日蒸散发量小于3 mm·d^(-1);整个生长季内,苹果地日蒸散发量变化最大,小麦地较为稳定;(3)净辐射是苹果地和玉米地生长季蒸散发变化最主要的驱动因子,但对小麦地的影响相对较小;三地生长季蒸散发对于饱和水汽压差的敏感性均小于非生长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农田小气候 蒸渗仪 蒸散发 敏感性分析
下载PDF
超低渗透砂岩油藏水平井同井同步注采补能方法——以鄂尔多斯盆地长庆油田为例 被引量:16
9
作者 王晶 刘俊刚 +7 位作者 李兆国 李洪畅 张皎生 李文青 张原立 平义 杨焕英 王萍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72-779,共8页
针对超低渗透砂岩油藏水平井中段难以建立有效水驱驱替压力系统问题,提出在同一口水平井上采用封隔器、密封插管等工具,实现部分压裂缝注水、部分压裂缝采油,在同一水平井内形成分段同步注采的补能新方法,即水平井同井同步注采。该方法... 针对超低渗透砂岩油藏水平井中段难以建立有效水驱驱替压力系统问题,提出在同一口水平井上采用封隔器、密封插管等工具,实现部分压裂缝注水、部分压裂缝采油,在同一水平井内形成分段同步注采的补能新方法,即水平井同井同步注采。该方法可缩小注入端与采出端的距离,快速建立有效水驱驱替系统;该方法将井间驱替转变为水平井段间驱替,将点状水驱转变为线状均匀水驱,可大幅提高水驱波及体积,缩短见效周期。研究表明:①超低渗透砂岩油藏水平井同井同步注采,注水段应选择天然裂缝方向与人工裂缝方向一致或天然裂缝不发育的层段,段间距60~80 m;②水平井同井同步注采除控制注入压力外,采用周期注水可降低随注水时间延长注水压力逐渐上升导致的地层天然裂缝开启、生长或地层破裂风险;③现场试验验证,水平井同井同步注采补能方法可有效提升单井产量且经济效益良好,可大规模应用于超低渗透砂岩油藏的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渗透油藏 砂岩油藏 水平井 分段压裂 同井同步注采 段间驱替 开发效果
下载PDF
青藏高原积雪对陆面过程热量输送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9
10
作者 王婷 李照国 +2 位作者 吕世华 姚闯 马翠丽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20-934,共15页
利用1979-2016年中国区域长时间序列逐日雪深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积雪深度与积雪日数的分布及变化特征,并将积雪期划分为三个阶段(积累期、鼎盛期和消融期),结合ERA-Interim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分析了积雪与地表热状况(气温、地表和土壤温... 利用1979-2016年中国区域长时间序列逐日雪深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积雪深度与积雪日数的分布及变化特征,并将积雪期划分为三个阶段(积累期、鼎盛期和消融期),结合ERA-Interim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分析了积雪与地表热状况(气温、地表和土壤温度)和能量输送量(地表净短波辐射、地表净长波辐射、感热通量、潜热通量、地表热通量和土壤热通量)的相关关系,初步探讨了积雪在高原陆面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研究时间范围内青藏高原积雪(深度和日数)主要呈减少趋势,仅在黄河源区及高原边缘地区为增加趋势,积雪鼎盛阶段(12月)的减少趋势最显著;高原积雪对地表主要起降温作用,深层土壤温度对积雪的响应存在滞后性,积雪的减少抑制了土壤向上的热量输送进而不利于冻土的发育;高原积雪与地表感热和地表热通量主要呈现负相关关系,潜热通量与积雪也呈负相关特征但比感热通量的相关性小。由于ERA-Interim资料对高原积雪深度的描述与本研究使用的卫星遥感积雪深度存在较大偏差(包括空间分布、气候倾向率、年际变化以及绝对大小等),导致本研究中积雪与地表热状况和热通量的相关度不高,需要通过陆面模式模拟做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积雪深度 积雪日数 陆面过程 热量输送
下载PDF
三江源区气候变化及其环境影响研究综述 被引量:61
11
作者 孟宪红 陈昊 +6 位作者 李照国 赵林 周秉荣 吕世华 邓明珊 刘雨萌 李光伟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133-1143,共11页
三江源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中国长江、黄河和澜沧江三大河流的发源地,并且作为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气候变化无疑会对该区域的气候、环境和水资源产生深刻影响。本文综述了三江源区近50~60年气候、环境和水资源变化的事... 三江源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中国长江、黄河和澜沧江三大河流的发源地,并且作为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气候变化无疑会对该区域的气候、环境和水资源产生深刻影响。本文综述了三江源区近50~60年气候、环境和水资源变化的事实,主要认知如下:(1)三江源区总体呈现升温趋势,升温速率约为0.33℃·(10a)^-1,是青藏高原同期的1.2倍。(2)三江源区降水总体呈现增加趋势,趋势约为6.653 mm·(10a)^-1,为青藏高原同期降水增加率的71%。(3)三江源区年最低和最高气温呈现显著增加趋势,且冷季增幅大于暖季。降水量的变化趋于稳定,降水变率减小,严重干旱或暴雨事件均呈减少趋势。(4)三江源区南部积雪日数最多且呈显著增加趋势,黄河源区整体上呈现积雪初日推迟、终日提前、积雪期缩短和积雪日数减少趋势。(5)在升温影响下,冻土严重退化,并引起沼泽湿地的发育,在降水增加和气温升高引起的融水增加的双重影响下,三江源区湖泊沼泽持续扩张。(6)尽管三江源区降水总体呈增加趋势,但径流变化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长江源区径流显著增加,而黄河源区则为减少趋势,直门达和香达水文站径流变化倾向率分别为6.69×10^8m^3·(10a)^-1和1.1×10^8m^3·(10a)^-1。最后,对气候变化影响下水循环变化及其对环境和水资源影响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讨论,并呼吁加强大气水文过程的耦合研究,量化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及陆气耦合多圈层相互作用的研究以加强其影响区域气候环境和水循环的认识,为三江源区适应气候变化和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源区 气候变化 环境 水循环
下载PDF
油藏原位微生物与储层矿物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4
12
作者 赵继勇 李磊 +5 位作者 万云洋 李兆国 罗娜 穆红梅 李文宏 张越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21-130,共10页
以分离自冀东油田的典型油藏微生物竿属(Bacillus sp.)菌株XJ02为例,综合利用气相色谱分析(GC)、微生物分析、pH值、氧化还原电位(E h)、电导率(σ)、矿物质量变化、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镜能谱分析(SEM-EDS)等方法,结合计算软件PHREE... 以分离自冀东油田的典型油藏微生物竿属(Bacillus sp.)菌株XJ02为例,综合利用气相色谱分析(GC)、微生物分析、pH值、氧化还原电位(E h)、电导率(σ)、矿物质量变化、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镜能谱分析(SEM-EDS)等方法,结合计算软件PHREEQC,探索微生物与白云石、云母和方解石相互作用情况。结果表明:菌株XJ02可以增大矿物的溶解度,增溶程度受矿物种类和矿物颗粒粒径的影响,矿物种类影响顺序为云母>方解石>白云石,矿物颗粒粒径影响顺序为0.074 mm方解石>0.900 mm方解石;矿物促进了菌株XJ02的生长,其影响顺序为云母>0.074 mm方解石>0.900 mm方解石>白云石;XJ02的代谢活动及其对环境理化性质的改变促进了矿物的溶解,而矿物的溶解又有效地促进了菌株XJ02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竿属菌种 白云石 方解石 云母 尺寸效应 微生物 矿物
下载PDF
兴安落叶松林火烧迹地地表枯落物燃烧性变化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立轩 杨光 +5 位作者 高佳琪 郑鑫 李兆国 瓮岳太 邸雪颖 于宏洲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0-121,共12页
【目的】揭示地表枯落物燃烧性影响因素、层间关系及其变化趋势,为北方森林火烧迹地燃烧性评估及其生态恢复提供数据支撑。【方法】选取大兴安岭塔河林场不同过火年份兴安落叶松天然林火烧迹地,研究地表枯落物(未分解层和半分解层)理化... 【目的】揭示地表枯落物燃烧性影响因素、层间关系及其变化趋势,为北方森林火烧迹地燃烧性评估及其生态恢复提供数据支撑。【方法】选取大兴安岭塔河林场不同过火年份兴安落叶松天然林火烧迹地,研究地表枯落物(未分解层和半分解层)理化性质(灰分含量、脂肪含量、热值)和酶含量(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木质素酶)2类指标,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恢复期枯落物燃烧性和酶含量的差异显著性,采用皮尔森相关性和冗余分析探究各因子的相关关系,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各层燃烧性和酶含量时间变化趋势,采用线性回归方程拟合粗脂肪、灰分含量与热值耦合模型并采用直线斜率显著性检验验证层间斜率一致性。【结果】1)枯落物层燃烧性随恢复时间不断提升,在恢复后期粗脂肪含量和高位热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灰分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半分解层各指标变化较明显。此外枯落物纤维素酶含量>半纤维素酶含量>木质素酶含量,三者在火后恢复期均呈下降趋势。2)坡向、坡位是枯落物层燃烧性的重要影响因素,在阴坡和坡底枯落物层粗脂肪含量和高位热值较高,灰分含量则与之相反。3)各时期粗脂肪含量、高位热值未分解层显著高于半分解层;灰分含量未分解层显著低于半分解层,二者显著正相关;未分解层去灰分热值、半纤维素酶、木质素酶、纤维素酶含量高于半分解层;未分解层纤维素酶含量与半分解层显著正相关。4)枯落物粗脂肪-热值和灰分-热值存在极显著线性关系,半分解层粗脂肪-热值线性模型斜率显著高于未分解层,两层灰分-热值模型斜率相同。【结论】火烧迹地地表枯落物燃烧性在火后16~27年恢复并超过原生境。未分解层燃烧性强于半分解层,层间差异随恢复时长增加而减小。地形因子对地表枯落物燃烧性产生显著影响,在探究与评估森林燃烧性时要因地制宜,综合考量。纤维素酶含量可影响地表枯落物灰分、粗脂肪和热值。地表枯落物灰分含量和高位热值线性模型为y=21.225-0.207 x(y为高位热值,x为灰分含量,P<0.001,R^(2)=0.908)拟合优度良好,在进一步验证后可作为参考为快速估计地表可燃物热值和燃烧性、林火发生预测预报增添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安落叶松 火烧迹地 地表可燃物 燃烧性 恢复时长 环境因子 酶含量
下载PDF
兴安落叶松林火烧迹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特征 被引量:2
14
作者 石炳东 韩懂懂 +4 位作者 李兆国 全先奎 于宏洲 邸雪颖 杨光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78-82,98,共6页
在大兴安岭塔河县1990年到2018年的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林火烧迹地区域,设置试验样地,选择附近未过火区为对照样地,共计80块样地,每个样地为20 m×20 m。设置未火烧林地为对照组,火烧后(过火)恢复时期设置为恢复时长t≤6 a... 在大兴安岭塔河县1990年到2018年的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林火烧迹地区域,设置试验样地,选择附近未过火区为对照样地,共计80块样地,每个样地为20 m×20 m。设置未火烧林地为对照组,火烧后(过火)恢复时期设置为恢复时长t≤6 a为恢复初期、6 a<t≤15 a为恢复中期、15 a<t≤28 a为恢复后期;将坡度(θ)划分为平坡(0°<θ≤2°)、缓坡(2°<θ≤5°)、斜坡(5°<θ≤15°);将坡向划分为阴坡、半阴坡、半阳坡、阳坡。2018年,以随机采样法,在每块样地内随机设置至少30个采样点,用土钻采集表层(0~10 cm)土壤样品,经过冷冻干燥、过筛,采用液氯熏蒸浸提法处理后,应用德国耶拿Multi N/C 2100S分析仪测定土壤微生物量碳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多因素方差分析法、最小显著性差异法、斯皮尔曼相关系数检验法,分析林火、坡度、坡向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结果表明:火烧后恢复中期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与其他恢复时期有显著差异(P<0.05),火干扰28a后火烧迹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接近但仍低于未过火的对照样地。微生物量碳,在平坡时,恢复初期、恢复中期、恢复后期之间差异显著(P<0.05)。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微生物量碳氮比[微生物量碳质量分数(w(C))与微生物量氮质量分数(w(N))比(w(C)∶w(N))],在斜坡无明显变化。除半阳坡外,其他坡向恢复中期的微生物量碳氮与对照组的微生物量碳氮差异显著(P<0.05)。火烧迹地阴坡的微生物量碳氮高于阳坡的微生物量碳氮;微生物量碳氮比(w(C)∶w(N)),在半阳坡的火后不同恢复期无明显变化,而在阳坡的火后恢复初期、恢复中期、恢复后期之间差异显著(P<0.05)。多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坡度与坡向的交互作用,对微生物量碳影响极显著(P<0.01);而微生物量氮主要受坡向的影响(P<0.05)。火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较为持久,地形是大兴安岭兴安落叶松林火烧迹地恢复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随着火烧迹地的恢复,坡度对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量氮的影响开始加深;火烧迹地,阳坡比阴坡能更快地恢复至火烧前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安落叶松 土壤微生物量碳 土壤微生物量氮 火烧迹地 恢复时长 地形因子
下载PDF
基于Rothermel模型的红松人工林地表可燃物蔓延速率及参数修正 被引量:3
15
作者 耿道通 宁吉彬 +3 位作者 李兆国 于宏洲 邸雪颖 杨光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79-88,共10页
【目的】该研究以室内模拟野外真实条件下的燃烧试验为手段,测定不同坡度和含水率条件下东北红松人工林地表可燃物蔓延速率,与基于Rothermel模型预测蔓延速率对比,并对Rothermel模型进行修正,以提高Rothermel模型预测红松人工林地表可... 【目的】该研究以室内模拟野外真实条件下的燃烧试验为手段,测定不同坡度和含水率条件下东北红松人工林地表可燃物蔓延速率,与基于Rothermel模型预测蔓延速率对比,并对Rothermel模型进行修正,以提高Rothermel模型预测红松人工林地表可燃物燃烧蔓延速率的适用性。【方法】以红松人工林地表可燃物为试验材料,在实验室内构建不同含水率和坡度的可燃物床层结构,平地无风条件下进行30次点烧试验,5°、10°、15°和20°条件下分别进行15次点烧试验。根据热电偶记录的温度时间数据及位置数据计算燃烧蔓延速率,在平地条件下对Rothermel模型中相关可燃物的参数进行拟合,得到最优模型,在此基础上对Rothermel模型坡度参数修正。【结果】在各试验条件下,红松人工林地表火蔓延速率最大值为0.631 m/min,最小值为0.114 m/min;直接使用Rothermel模型预测0°~20°坡度条件下红松人工林地表火燃烧蔓延速率平均绝对误差为0.059 m/min,范围为0.003~0.241 m/min,平均相对误差为27.4%,范围为2.4%~152.6%;在使用平地无风条件下点烧试验数据重新修正Rothermel模型的可燃物特征参数βop的基础上,基于5°~20°条件下点烧试验数据修正坡度参数,修正参数后的Rothermel模型平均绝对误差平均值降低了0.024 m/min,为0.035 m/min,范围为0.003~0.102 m/min,平均相对误差降低了10.4%,为17.0%,范围为1.8%~65.5%;修正参数后模型预测值与实测值的R^(2)为0.9135。【结论】在0°~20°坡度条件下不能直接使用Rothermel模型对红松人工林地表可燃物燃烧蔓延速率进行预测,需要对模型中的可燃物特征参数和坡度参数进行修正,拟合参数后模型预测误差显著降低,预测精度显著提升,可以对我国0°~20°坡度条件下红松人工林地表火蔓延速率进行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thermel模型 蔓延速率 可燃物特征 坡度 红松
下载PDF
系线法研究CO2驱最小混相压力影响因素 被引量:4
16
作者 杨光宇 汤勇 +2 位作者 李兆国 张永强 余光明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19年第3期32-35,共4页
原油组分和油藏温度对CO2驱最小混相压力影响规律对于注气油藏筛选和评价具有重要意义。系线法是一种使用解析方式计算最小混相压力的方法,速度快,精确度高,操作方便。建立了系线法模拟油藏CO2驱最小混相压力计算流程,研究了原油中C4、... 原油组分和油藏温度对CO2驱最小混相压力影响规律对于注气油藏筛选和评价具有重要意义。系线法是一种使用解析方式计算最小混相压力的方法,速度快,精确度高,操作方便。建立了系线法模拟油藏CO2驱最小混相压力计算流程,研究了原油中C4、C10、C14和C20组分及温度对最小混相压力的影响规律。结果显示:系线分析法与细管数值模拟结果相近。随温度升高混相压力增加,高温时组分含量对最小混相压力敏感性更强;最小混相压力随着原油中C4、C10、C14组分含量增加而减小,随C20含量的增加而增大。该研究为注气最小混相压力计算及影响因素评价提供了一种流程简单、计算准确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混相驱 最小混相压力 原油组分 系线法
下载PDF
变电站监控系统NTP对时精度的提高策略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照国 潘洪湘 张婷 《浙江电力》 2019年第1期82-85,共4页
NTP(网络时间协议)在电力系统中应用广泛,具有应用成本低廉等优点,但对时精度一直相对较低。为进一步提高变电站监控系统NTP对时精度,在研究计算机时钟模型和时钟误差因素的基础上,对时间同步过程中的各个影响环节进行逐项分析,给出了... NTP(网络时间协议)在电力系统中应用广泛,具有应用成本低廉等优点,但对时精度一直相对较低。为进一步提高变电站监控系统NTP对时精度,在研究计算机时钟模型和时钟误差因素的基础上,对时间同步过程中的各个影响环节进行逐项分析,给出了时间采样流程,并对时间采样样本进行回归分析,计算出相差和频差,进而调用内核时间调整功能,实现了NTP对时精度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时间协议 时钟模型 时间采样 回归分析 对时精度
下载PDF
模拟地表火行为对燃烧剩余物水溶性碳氮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兆国 瓮岳太 +5 位作者 徐建楠 耿道通 宁吉彬 于宏洲 邸雪颖 杨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500-1511,共12页
燃烧剩余物是火烧迹地土壤表面必然存在的残留物,可以通过降水过程以及地表径流释放其所含有的矿物质和有机质至土壤生态系统,从而在一定时间内持续地对火后生态系统恢复过程造成影响。但不同火行为下,相同的可燃物所产生的燃烧剩余物... 燃烧剩余物是火烧迹地土壤表面必然存在的残留物,可以通过降水过程以及地表径流释放其所含有的矿物质和有机质至土壤生态系统,从而在一定时间内持续地对火后生态系统恢复过程造成影响。但不同火行为下,相同的可燃物所产生的燃烧剩余物可能具有不同的生态学功能,为了认知火行为对燃烧剩余物的影响,进一步了解二者对火烧迹地生态恢复过程中养分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潜在影响,探究了火行为对燃烧剩余物水溶性碳氮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以红松人工林地表可燃物为实验材料,通过设置不同坡度和含水率为火行为的驱动因子,进行了森林可燃物床层地表上坡火和下坡火的室内模拟燃烧实验。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因素方差分析探究了火环境对燃烧剩余物水溶性碳氮和火行为的影响,用基于距离的冗余分析(db-RDA)探究了火行为对燃烧剩余物水溶性碳氮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上坡火实验组的燃烧剩余物水溶性碳氮含量明显高于下坡火实验组(P<0.01);5°实验组中,燃烧剩余物的水溶性碳含量随着可燃物预设含水率的升高而升高(P<0.05)。进一步的数据分析发现火行为与燃烧剩余物水溶性碳氮化学计量特征关系密切,火焰宽度是影响燃烧剩余物水溶性碳氮化学计量特征最显著的火行为因素,与水溶性碳氮及水溶性碳氮比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15,-0.317,-0.550(P<0.01)。火焰高度、燃烧效率与燃烧剩余物水溶性碳氮含量呈负相关,火线强度与燃烧剩余物水溶性碳氮比呈负相关,持续燃烧时间与燃烧剩余物水溶性碳氮含量呈正相关(P<0.05)。红松人工林地表可燃物燃烧剩余物水溶性碳氮化学计量特征显著的受到火行为的直接影响和火环境的间接影响。火干扰可以通过影响燃烧剩余物特性对火烧迹地生态恢复过程造成持续性的潜在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燃烧实验 火行为 燃烧剩余物 水溶性碳氮 化学计量特征
下载PDF
青藏高原土壤湿度触发午后对流降水模拟试验研究 被引量:12
19
作者 栾澜 孟宪红 +4 位作者 吕世华 韩博 李照国 赵林 李瑞青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873-885,共13页
利用WRF模式设计敏感性试验并结合CTP-HI_(low)框架(对流触发潜能-低层大气湿度指数)研究了青藏高原土壤湿度变化对午后对流触发和抑制的影响。结果表明,WRF模式对青藏高原降水空间分布体现出了较好的模拟效果,且当土壤湿度减少时,对青... 利用WRF模式设计敏感性试验并结合CTP-HI_(low)框架(对流触发潜能-低层大气湿度指数)研究了青藏高原土壤湿度变化对午后对流触发和抑制的影响。结果表明,WRF模式对青藏高原降水空间分布体现出了较好的模拟效果,且当土壤湿度减少时,对青藏高原西部降水的模拟有一定的改进。从整体上看,青藏高原地区夏季降水主要受大尺度环流控制,其比例占60%~90%,在高原中部、西南部地区以及东北部区域土壤湿度对降水的影响相对较大。模拟结果显示,当土壤湿度变干时,正反馈作用发生的情况多于负反馈,也就是说更多的情况下是变干的土壤抑制午后对流降水的发生,但也有一部分区域表现为变干的土壤触发午后对流降水的发生,即负反馈。高原西北部较干旱地区由于负反馈所引发的对流降水占总降水的比例较高原其他地区大,最大的影响可达总降水量的80%以上,其机理主要是由于变干的土壤影响地表通量的分配,增加了地表加热大气的感热通量,进一步使大气边界层快速发展,到达自由对流高度后,发生降水。通过对比控制试验和敏感性试验的CTP和HIlow的值可以发现不同年份对应的CTP和HI_(low)的阈值存在一定的差异,表明土壤湿度是通过同时对地表能量和大气湿度状况协同影响,从而对午后对流触发产生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土壤湿度 对流降水 数值模拟
下载PDF
黄土高原春季植被变化分布与变化特征及其对春旱的响应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王丹云 吕世华 +3 位作者 韩博 孟宪红 李照国 张静唯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208-1219,共12页
利用两种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产品,讨论了黄土高原春季植被覆盖度在1982-2014年间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对造成其变化的可能原因进行了讨论。在1982-1999年间,黄土高原整体植被覆盖增加,这种增加在... 利用两种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产品,讨论了黄土高原春季植被覆盖度在1982-2014年间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对造成其变化的可能原因进行了讨论。在1982-1999年间,黄土高原整体植被覆盖增加,这种增加在2000-2014年提高了近3倍,仅在部分人类活动密集区域出现了植被覆盖度降低。近15年来黄土高原植被恢复最显著地区集中在农田和草原,即农牧区,这可能与在20世纪90年代开展的生态治理工程有关。从近30年的长期变化趋势来看,黄土高原春季降水减少而春季植被覆盖度增加。从年际变率上看,在春旱达到中度干旱及以上等级的年份,如1995年和2000年,黄土高原春季NDVI会显著减少。不同植被类型对春旱的响应存在差异,分析发现农田对春旱的响应最弱,这可能与人工灌溉及抗旱保墒活动有关,草地与森林对春旱的响应最强。伴随着生态环境工程的不断推进,未来黄土高原草地和森林的覆盖面积可能会进一步增加,高原植被整体对于春旱的响应可能会进一步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一化植被指数 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 植被类型 线性趋势 年际变化 生态恢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