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时代涉农高校耕读教育体系构建
1
作者 李召虎 李大鹏 吕叙杰 《中国农业教育》 2023年第5期1-7,共7页
新时代耕读教育具有“五育融通”育人功能,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中华农耕文化、培育乡村振兴人才、凝练涉农高校办学特色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涉农高校推进耕读教育,需要兼顾时代性、全面性、创新性、协同性,更新耕读... 新时代耕读教育具有“五育融通”育人功能,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中华农耕文化、培育乡村振兴人才、凝练涉农高校办学特色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涉农高校推进耕读教育,需要兼顾时代性、全面性、创新性、协同性,更新耕读教育理念,定位耕读教育目标,创新耕读教育方法,畅通耕读教育途径,从目标体系、实施路径和保障体系三方面着手,建构新时代高校耕读教育体系,推进高等农林教育综合改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德树人 耕读教育 人才自主培养 培养体系
下载PDF
我国现代植棉理论与技术的新发展--棉花集中成熟栽培 被引量:16
2
作者 聂军军 代建龙 +4 位作者 杜明伟 张艳军 田晓莉 李召虎 董合忠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0期4286-4298,共13页
集中成熟是棉花机械收获的基本要求,系指整株棉花的棉铃集中在一个较短的时间段内成熟吐絮的现象,而集中成熟栽培则是指实现棉花优化成铃、集中吐絮的栽培管理技术和方法。经过多年研究和实践,我国棉花集中成熟栽培的理论和技术业已形成... 集中成熟是棉花机械收获的基本要求,系指整株棉花的棉铃集中在一个较短的时间段内成熟吐絮的现象,而集中成熟栽培则是指实现棉花优化成铃、集中吐絮的栽培管理技术和方法。经过多年研究和实践,我国棉花集中成熟栽培的理论和技术业已形成,成为现代植棉理论与技术的重要内容。本文对棉花集中成熟的概念与内涵、关键栽培技术及其生理生态学机理进行了创新性总结。棉花集中成熟栽培要从播种开始,通过单粒精播技术实现一播全苗、壮苗,为集中成熟创造稳健的基础群体;在全苗壮苗基础上,以集中成熟为目标,根据当地的生态条件和生产条件,综合运用水、肥、药调控棉花个体和群体生长发育,构建集中结铃的株型和集中成熟的高效群体结构,实现优化成铃、集中吐絮。单粒精播能够创造适宜的顶土压力和出苗前的黑暗环境,诱导棉苗顶端弯钩形成和下胚轴增粗关键基因表达,促进弯钩形成、下胚轴稳健生长和顶土出苗;出苗后具有独立的生长空间,相互影响小,形成壮苗。密植与化控降低了叶枝叶的光合作用,诱导激素代谢关键基因表达,改变了内源激素含量和分布,抑制了叶枝和主茎顶端生长,实现了免整枝并促进了集中结铃;分区灌溉诱导叶片合成大量茉莉酸,其作为信号分子通过韧皮部运输到灌水区根系,促进水孔蛋白基因表达,提高了根系吸水能力和水分利用率;膜下分区滴灌、水肥协同管理,进一步提高了棉花光合产物向产品形成器官的分配比例和棉株化学脱叶率,促进了集中成熟和高效脱叶,在节水减肥的前提下,产量不减,机采籽棉含杂率显著降低。棉花集中成熟栽培理论与技术是新时代棉花栽培学研究的新成果,是现代棉业发展的重要科技支撑。展望未来,应在深入研究棉花集中成熟栽培生理生态学机制的基础上,选用更加配套的棉花新品种,创新关键栽培技术,研制新的配套物质装备,促进良种良法配套、农艺农机高度融合。同时,还应加强农艺技术与现代智慧植棉技术的有机结合,进一步提高棉花集中成熟栽培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为轻简高效植棉提供更加有力的理论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集中成熟 高效群体 优化成铃 高效脱叶 栽培技术
下载PDF
新疆棉区植保无人机喷施棉花脱叶催熟剂效果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王林 张强 +12 位作者 马江锋 朱玉永 田英 李红 毕显杰 宋敏 王海标 雷天翔 李召虎 田晓莉 杜明伟 张立祯 赵冰梅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00-208,共9页
【目的】明确植保无人机喷施棉花脱叶催熟剂田间作业现状、作业效果,为构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棉花脱叶催熟剂喷施作业技术体系以及无人机在棉花脱叶催熟作业中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方法】以市场主流无人机对比喷杆喷雾机进行田间试验,... 【目的】明确植保无人机喷施棉花脱叶催熟剂田间作业现状、作业效果,为构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棉花脱叶催熟剂喷施作业技术体系以及无人机在棉花脱叶催熟作业中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方法】以市场主流无人机对比喷杆喷雾机进行田间试验,评价和分析不同作业区棉花脱叶和吐絮效果。【结果】药后22 d,无人机两次施药的棉花脱叶率在82.2%~92.1%,吐絮率在85.8%~100%,脱叶效果显著好于地面喷杆喷雾机一次顶喷施药,催熟效果差异不大;不同无人机以及同一无人机不同作业区,对棉花的脱叶催熟效果不同,无人机喷雾施药的8个作业区中,仅有1个能同时满足兵团棉花机械采收对脱叶率和吐絮率的要求。无人机部分施药作业中存在作业参数选择不当、作业不规范以及因无人机自身设备性能未达最优而导致的药液喷施不均匀、漏喷等现象。【结论】采用无人机喷施棉花脱叶催熟剂施药技术有待进一步优化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植保无人机 脱叶催熟剂 作业效果
下载PDF
强农兴农一流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实践 被引量:16
4
作者 李召虎 胡瑞 曹震 《中国农业教育》 2020年第2期1-8,共8页
坚持立德树人,精心培育一流创新创业人才,为共克时艰、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乡村振兴做贡献,是涉农高校肩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文章分析了培养涉农创新创业人才的紧迫性。以华中农业大学为例,总结了其120年来在“宏农学扬国光”价值追... 坚持立德树人,精心培育一流创新创业人才,为共克时艰、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乡村振兴做贡献,是涉农高校肩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文章分析了培养涉农创新创业人才的紧迫性。以华中农业大学为例,总结了其120年来在“宏农学扬国光”价值追求下的办学尤其是人才培养的特点与成效。文章提出,培养一流创新创业人才的路径包括:从国家发展战略高度认识“新农科”,响应重大社会需求调整学科布局,基于“三螺旋”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坚持开放驱动以提升国际化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农科 高等农业教育 人才培养
下载PDF
物联网与作物模型在智慧棉花系统中的应用与展望 被引量:5
5
作者 万璐 杜明伟 +5 位作者 王雪姣 王森 王林 梁皓 张立祯 李召虎 《中国棉花》 2020年第8期1-6,15,共7页
在已有科技与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数据库技术,构建基于物联网与棉花功能结构模型Cotton XL的智慧棉花生产数字化系统平台。系统利用智能传感器等物联网设备实时采集田间气象、土壤和作物长势等数据以及现场视频图像信息,通过网络传输监... 在已有科技与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数据库技术,构建基于物联网与棉花功能结构模型Cotton XL的智慧棉花生产数字化系统平台。系统利用智能传感器等物联网设备实时采集田间气象、土壤和作物长势等数据以及现场视频图像信息,通过网络传输监测范围内棉株的信息至数据库,结合模型模拟分析,实现远程操控辅助管理、预测判别、智能处理和可视化模拟等功能,从而优化作物栽培管理措施,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提高棉花产量与品质,为棉农适应现代农业信息化、智能化、高效化提供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农业 物联网 棉花功能结构模型(Cotton XL) 大数据 农业信息化
下载PDF
“棉太金”对长江流域棉区不同密度麦(油)后直播棉产量形成和成铃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聂嘉谊 杜明伟 +7 位作者 朱烨倩 羿国香 李亚兵 田晓莉 李水清 陈舫 张立祯 李召虎 《中国棉花》 2020年第10期11-17,共7页
研究棉太金对不同种植密度下长江流域麦(油)后直播棉产量形成和成铃结构的影响有重要生产指导意义。2011―2013年以早熟棉品种国欣12-1为材料,在安徽和湖北进行了不同种植密度(7.5、9.0、10.5株·m^-2)下,不同棉太金施用量(0、1.08... 研究棉太金对不同种植密度下长江流域麦(油)后直播棉产量形成和成铃结构的影响有重要生产指导意义。2011―2013年以早熟棉品种国欣12-1为材料,在安徽和湖北进行了不同种植密度(7.5、9.0、10.5株·m^-2)下,不同棉太金施用量(0、1.08、2.16 L·hm^-2)在盛蕾期(7月28日)、盛花期(8月28日)、盛铃期(9月21日)分3次施用处理试验。结果显示,2011―2013年化控和年份显著影响了籽棉产量,化控与密度之间没有互作,化控与年份之间存在显著互作。在天气正常条件下,喷施棉太金能显著增加籽棉产量。在湿润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喷施棉太金会抑制营养生长,从而避免花铃期出现蕾铃脱落和烂铃,显著增加籽棉产量;在干旱少雨的条件下,喷施棉太金则会对产量不利。密度影响单位面积成铃数,但不影响籽棉产量。在7.5株·m^-2条件下,分3次施用棉太金1.08 L·hm^-2,利于实现长江流域棉区麦(油)后直播棉高产及机械采收。这些结果对长江流域棉花轻简化栽培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流域 麦(油)后直播棉 棉太金 籽棉产量 成铃结构
下载PDF
“棉太金”对长江流域棉区麦(油)后直播棉花株型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杨杰 杜明伟 +7 位作者 朱烨倩 羿国香 李亚兵 田晓莉 李水清 陈舫 张立祯 李召虎 《中国棉花》 2020年第10期21-27,29,共8页
为探讨缩节胺(Dimethylpiperidinium choride,DPC)类调节剂对长江流域棉区麦(油)后直播棉株型结构的影响,于2011―2012年在安徽东至与湖北石首、荆州调查了“棉太金”处理下短季棉品种国欣早11-1与国欣早12-1的株型结构。在7.5万、9.0万... 为探讨缩节胺(Dimethylpiperidinium choride,DPC)类调节剂对长江流域棉区麦(油)后直播棉株型结构的影响,于2011―2012年在安徽东至与湖北石首、荆州调查了“棉太金”处理下短季棉品种国欣早11-1与国欣早12-1的株型结构。在7.5万、9.0万、10.5万株·hm^-2 3个密度下,将“棉太金”用量设置为0、1.08、2.16 L·hm^-2 3个水平,分别在盛蕾期、盛花期、盛铃期按体积比1∶2∶3喷施。结果显示,“棉太金”化控可以有效调控长江流域麦(油)后直播棉的株型结构,小幅度降低第一果枝节位高度,减少果枝数量;有效抑制果枝长度与株高,使用剂量越大,作用越明显;天气影响其使用效果。综合不同的株型结构因素认为,“棉太金”在中高剂量1.08、2.16 L·hm^-2下,可以使棉花株型紧凑,有利于机械采摘。研究结果可为降低棉花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油)后直播棉 缩节胺类调节剂 株型结构 长江流域
下载PDF
PoprL启动子对丁香假单胞菌DC3000合成冠菌素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何彦 姜峰 +5 位作者 于莎 于春欣 谭伟明 李召虎 张杰 段留生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81-88,共8页
冠菌素(coronatine,COR)是由多种丁香假单胞菌致病变种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是一种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为了提高菌株冠菌素产量并优化发酵培养条件,将来源于假单胞菌肽聚糖脂蛋白编码基因oprL高效表达组成型启动子PoprL,通过质粒pUCP24/... 冠菌素(coronatine,COR)是由多种丁香假单胞菌致病变种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是一种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为了提高菌株冠菌素产量并优化发酵培养条件,将来源于假单胞菌肽聚糖脂蛋白编码基因oprL高效表达组成型启动子PoprL,通过质粒pUCP24/recTE同源重组到丁香假单胞菌DC3000冠菌素合成基因cfl中,得到启动子重组菌株CO,在18和28℃培养条件下发酵培养,结果表明,CO菌株在18℃培养条件下冠菌素产量是出发菌株DC3000的1.8倍,在28℃培养条件下冠菌素产量是出发菌株DC3000的4.1倍。利用启动子替换的方法有效提高了冠菌素的产量,并且改善了高温发酵条件对菌株冠菌素产量的制约影响,为冠菌素的菌种改造和工业化生产应用提供有力支持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菌素 次生代谢产物 启动子 丁香假单胞菌
下载PDF
几种植物生长促进剂对棉花生长及脱叶催熟剂应用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孟璐 杜明伟 +4 位作者 李亚兵 杜萌 左彦利 田晓莉 李召虎 《中国棉花》 2020年第11期16-21,共6页
2018年在河北省河间市开展田间试验,研究了植物生长促进剂DA-6(胺鲜酯)、BR(芸苔素内酯)和6-BA(6-苄基腺嘌呤)对棉花生长及脱叶催熟剂50%噻苯·乙烯利(50%T·E)应用效果的影响。试验采用裂区设计,重复4次。主区为50%T·E处... 2018年在河北省河间市开展田间试验,研究了植物生长促进剂DA-6(胺鲜酯)、BR(芸苔素内酯)和6-BA(6-苄基腺嘌呤)对棉花生长及脱叶催熟剂50%噻苯·乙烯利(50%T·E)应用效果的影响。试验采用裂区设计,重复4次。主区为50%T·E处理,包括0(对照)、2250、3750 mL·hm-23个应用剂量;裂区为植物生长促进剂处理,设DA-6低、高剂量(6.74、20.24 g·hm-2)、BR低、高剂量(0.09、0.30 g·hm-2)和6-BA低、高剂量(10.12、30.37 g·hm-2)共6个处理,于初花期、盛花期和打顶后分3次喷施,以同期喷清水为对照(CK)。与CK相比,各植物生长促进剂处理的株高、果枝数及其长度、营养枝数及其长度与CK无显著差异。50%T·E(2250、3750 mL·hm-2)脱叶效果明显,药后21 d的脱叶率超过90%;药后28 d表现出催熟作用,一次花率较对照增加6.4百分点。50%T·E处理的平均铃重比对照降低7.4%,但铃数和籽棉产量较清水对照分别显著增加14.7%和7.6%;处理上部果枝棉铃的马克隆值降低0.1~0.3。几种促进剂不影响吐絮期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对50%T·E的脱叶催熟效果及增产效应也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胺鲜酯 芸苔素内酯 6-苄基腺嘌呤 50%噻苯·乙烯利悬浮剂
下载PDF
新时代行业高校特色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10
作者 李召虎 刘辉 沈振锋 《中国农业教育》 2022年第2期1-8,共8页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新时代国家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提出的战略目标,行业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利用自身特色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至关重要。在百年的办学历史中,华中农业大学通过着眼国家战略导向的学科建设布局、构...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新时代国家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提出的战略目标,行业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利用自身特色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至关重要。在百年的办学历史中,华中农业大学通过着眼国家战略导向的学科建设布局、构建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体系、强化发展导向的师资队伍建设、实施创新导向的有组织科研等,探索了特色发展之路。行业高校特色发展必须统筹好特色与优势,处理好规模与质量、管理与治理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业高校 特色发展 一流学科 高质量教育体系
下载PDF
利用RecTE基因重组体系构建hrpS基因缺失型冠菌素工程菌株
11
作者 何彦 姜峰 +5 位作者 王春英 于春欣 谭伟明 李召虎 张杰 段留生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001-1007,共7页
冠菌素(coronatine, COR)是一种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能有效调控植物生长,增强植物抗逆性。目前冠菌素主要通过微生物菌株发酵的方式获得,而菌株自身产率低是限制冠菌素应用的最大问题。为了开发冠菌素高产菌株,本研究以模式菌株丁香假... 冠菌素(coronatine, COR)是一种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能有效调控植物生长,增强植物抗逆性。目前冠菌素主要通过微生物菌株发酵的方式获得,而菌株自身产率低是限制冠菌素应用的最大问题。为了开发冠菌素高产菌株,本研究以模式菌株丁香假单胞菌番茄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ingae pv. tomato DC3000为出发菌株,利用RecTE基因重组体系对菌株Pst DC3000中hrpS基因进行了敲除,并成功筛选到基因重组菌株H1-20。对H1-20菌株进行发酵培养,结果表明,H1-20菌株中冠菌素的产量达到了22.67 mg/L,是出发菌株冠菌素产量的2.36倍。本研究通过RecTE基因重组体系,成功地构建了冠菌素工程菌株H1-20,为产冠菌素菌株提供了更多选择,为后续进一步开展冠菌素高产菌株改造工作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cTE 基因重组 冠菌素 工程菌株 植物生长调节剂
下载PDF
The efficacy of chemical topping in field-grown cotton is mediated by drip irrigation amount in irrigated agricultural area 被引量:1
12
作者 TIAN Yu liAO Baopeng +4 位作者 HAN Huanyong WANG Fangyong DU Mingwei TIAN Xiaoli li zhaohu 《Journal of Cotton Research》 2022年第2期173-184,共12页
Background:Cotton production in China is challenged by high labor input including manual topping(MT).Recently,to replace MT in the Xinjiang cotton region of China,mepiquat chloride(MC)was applied once more than the tr... Background:Cotton production in China is challenged by high labor input including manual topping(MT).Recently,to replace MT in the Xinjiang cotton region of China,mepiquat chloride(MC)was applied once more than the traditional multiple-application;this was designated as chemical topping(CT),but it is unclear whether the amount of irrigation needs to be adjusted to accommodate CT.Results:The main plots were assigned to three drip irrigation amounts[300(I_(1))480(I_(2)), and 660(I_(3))mm],and the subplots were assigned to the CT treatments[450(MC)750(MC_(2)),and 1050(MC_(3))mL·hm^(-2)25%MC]with MT as a control that was performed after early bloom.The optimum drip irrigation amount for CT was explored based on leaf photosynthesis,chlorophyll fluorescence,biomass accumulation,and yield.There were significant influe nces of drip irrigation,topping treatme nts and their interaction on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characteristics,gas exchange parameters and biomass accumulation characteristics as well as yield.The combination of I_(2) and MC_(2)(I_(2)MC_(2))performed best.Compared with I_(2)MC_(2)the net photosynthetic rate(Pn),stomatai conductance(Gs),transpiration rate(Tr),and photochemical quenching coefficient(qP)of I_(2)MC_(2)significantly increased by 4.0%~7.2%,6.8%〜17.1%,5.2%~17.6%,and 4.8%~9.6%,respectively,from the peak flowering to boll opening stages.Moreover,I_(2)MC_(2) showed fast reproductive organ biomass accumulation and the highest seed cotton yield;the latter was 6.6%~12.8%higher than that of I_(2)MT.Further analysis revealed that a 25%MC emulsion in water(MCEW)application resulted in yield improvement by increasing Pn,φPSⅡ,and qP to promote biomass accumulation and transport to reproductive organs.Conclusion: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480 mm drip irrigation combined with 750 mL·hm^(-2)MC increased the rate of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in reproductive organs by increasing Pn,φPSⅡ and qP to improve photosynthetic performance,thus achieving higher yie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TTON Irrigation amount Chemical topping PHOTOSYNTHESIS Biomass accumulation
下载PDF
The GhREV transcription factor regulate the development of shoot apical meristem in cotton(Gossypium hirsutum) 被引量:1
13
作者 YANG Doudou AN Jing +3 位作者 li Fangjun ENEJI A.Agrinya TIAN Xiaoli li zhaohu 《Journal of Cotton Research》 2020年第1期46-53,共8页
Background:Manual topping is a routine agronomic practice for balancing the vegetative and reproductive growth of cotton(Gossypium hirsutum)in China,but its cost-effectiveness has decreased over time.Therefore,there i... Background:Manual topping is a routine agronomic practice for balancing the vegetative and reproductive growth of cotton(Gossypium hirsutum)in China,but its cost-effectiveness has decreased over time.Therefore,there is an urgent need to replace manual topping with new approaches,such as biological topping.In this study,we examined the function of Gh REV transcription factors(a classⅢhomeodomain-leucine zipper family,HD-ZIPⅢ)in regul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shoot apical meristem(SAM)in cotton with the purpose of providing candidate genes for biological topping of cotton in the future.Results:We cloned four orthologous genes of At REV in cotton,namely Gh REV1,Gh REV2,Gh REV3,and Gh REV4.All the Gh REVs expressed in roots,stem,leaves,and SAM.Compared with Gh REV1 and Gh REV3,the expression level of Gh REV2 and Gh REV4 was higher in the SAM.However,only Gh REV2 had transcriptional activity.Gh REV2 is localized in the nucleus;and silencing it via virus-induced gene silencing(VIGS)produced an abnormal SAM.Two key genes,Gh WUSA10 and Gh STM,which involved in regul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plant SAM,showed about 50%reduction in their transcripts in VIGS-Gh REV2 plants.Conclusion:Gh REV2 positively regulates the development of cotton SAM by regulating Gh WUSA10 and Gh STM potential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TTON Revoluta(REV) SHOOT APICAL meristem(SAM) Virus induced gene silencing(VIGS)
下载PDF
丁香假单胞菌发酵液中的冠菌素含量测定方法及其应用
14
作者 于春欣 刘少金 +2 位作者 谭伟明 李召虎 段留生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61-566,共6页
为了辅助提高工程菌种改良的效率,建立了一种简单、快速、高效的分散液-液微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检测丁香假单胞菌发酵液中冠菌素的分析方法。优化了蛋白沉淀法、萃取剂的种类和体积、分散剂的种类和体积、萃取时间和离心强度等对萃取率... 为了辅助提高工程菌种改良的效率,建立了一种简单、快速、高效的分散液-液微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检测丁香假单胞菌发酵液中冠菌素的分析方法。优化了蛋白沉淀法、萃取剂的种类和体积、分散剂的种类和体积、萃取时间和离心强度等对萃取率的影响。确定最优萃取条件为:以2.0 mL丙酮作为分散剂,以400μL氯苯为萃取剂,萃取5 min,在5000 r/min下离心5 min。高效液相色谱的检测条件为:流动相为V(甲醇):V(0.5%乙酸水溶液)=70:30,等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220 nm。在3.2~100 mg/L范围内,冠菌素的峰面积与其质量浓度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为0.9998。方法的检出限为2.1 mg/L,定量限为6.5 mg/L。在6.5、25和100 mg/L添加水平下,冠菌素在丁香假单胞菌发酵液中的回收率在95%~98%之间,相对标准偏差(n=5)在2.7%~5.1%之间。该方法可用于丁香假单胞菌发酵液中冠菌素含量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香假单胞菌发酵液 冠素菌 含量分析 分散液-液微萃取 高效液相色谱法
下载PDF
Correction to:The GhREV transcription factor regulate the development of shoot apical meristem in cotton(Gossypium hirsutum)
15
作者 YANG Doudou AN Jing +3 位作者 li Fangjun ENEJI A.Egrinya TIAN Xiaoli li zhaohu 《Journal of Cotton Research》 2020年第1期68-68,共1页
In the original publication of this article(Yang et al.2020)the name of the forth author is incorrect.The correct name of the forth author should be ENEJI A.Egrinya rather than ENEJI A.Agrinya The original publication... In the original publication of this article(Yang et al.2020)the name of the forth author is incorrect.The correct name of the forth author should be ENEJI A.Egrinya rather than ENEJI A.Agrinya The original publication has been correc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TTON CORRECT hirsutum
下载PDF
Construction of a linkage map and QTL mapping for fiber quality traits in upland cotton (Gossypium hirsutum L.) 被引量:7
16
作者 liANG QingZhi HU Cheng +2 位作者 HUA Hua li zhaohu HUA JinPi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13年第26期3233-3243,共11页
With the development in spinning technology, the improvement of cotton fiber quality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The main objectiv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construct a high-density genetic linkage map to faci... With the development in spinning technology, the improvement of cotton fiber quality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The main objectiv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construct a high-density genetic linkage map to facilitate marker assisted selection for fiber quality traits in upland cotton (Gossypium hirsutum L.). A genetic linkage map comprising 421 loci and covering 3814.3 cM, accounting for approximately 73.35% of the cotton genome, was constructed using an F2 population derived from cross GX1135 (P 1 )×GX100-2 (P 2 ). Forty-four of 49 linkage groups were assigned to the 26 chromosomes. Fiber quality traits were investigated in F2 population sampled from individuals, and in F2:3 , and F2:4 generations sampled by lines from two sites and one respectively, and each followed a randomized complete block design with two replications. Thirty-nine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were detected for five fiber quality traits with data from single environments (separate analysis each): 12 for fiber length, five for fiber uniformity, nine for fiber strength, seven for fiber elongation, and six for fiber micronaire, whereas 15 QTLs were found in combined analysis (data from means of different environments in F2:3 generation). Among these QTLs, qFL-chr5-2 and qFL-chr14-2 for fiber length were detected simultaneously in three generations (four environments) and verified further by combined analysis, and these QTLs should be useful for marker assisted selection to improve fiber quality in upland cott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品质性状 遗传连锁图谱 QTL定位 陆地棉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F2群体 随机区组设计 数量性状位点
原文传递
间歇式流加补料对丁香假单胞菌大豆致病变种Z2-6冠菌素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于莎 安冬捷 +3 位作者 姜峰 谭伟明 李召虎 段留生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79-685,共7页
为提高具有诱导植物抵御逆境等多种生理功能的冠菌素的产量,基于传统分批发酵法建立丁香假单胞菌大豆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glycinea Z2-6间歇式流加补料发酵方式,并对补料方法中的起始补料时间、补料体积和补料中的合成前... 为提高具有诱导植物抵御逆境等多种生理功能的冠菌素的产量,基于传统分批发酵法建立丁香假单胞菌大豆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glycinea Z2-6间歇式流加补料发酵方式,并对补料方法中的起始补料时间、补料体积和补料中的合成前体L-异亮氨酸含量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利用间歇式流加补料发酵方式,于接种后第8天开始每隔24 h补加新鲜GC培养基(含0.75 g/L的L-异亮氨酸和0.3 g/L的丙酮酸钠)1次,每次补料体积占发酵液总体积的2.0%时,丁香假单胞菌大豆致病变种Z2-6的冠菌素产量最大,达241.5 mg/L,较传统分批发酵方式下的产量(152.5 mg/L)提高了58.4%,合成速率达到20.1 mg·L-1·d-1。表明此种补料发酵方式既可以使细菌高效、持续地利用营养物质,又可解除产物的反馈抑制,大幅提高冠菌素产量,最终达到高产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香假单胞菌 冠菌素 间歇式流加补料 植物生长调节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