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立方型气体状态方程的激波风洞准一维流动数值研究
1
作者 张洲铭 李贤 +3 位作者 朱雨建 李祝飞 龚红明 罗喜胜 《爆炸与冲击》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9-115,共17页
采用基于立方型气体状态方程的准一维流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反射式高焓激波风洞的真实气体流动,重点关注了高压真实气体效应对风洞全场流动时空结构和驻室区气流参数的影响,并以理论分析揭示了高压真实气体效应对激波管内流动的作用机... 采用基于立方型气体状态方程的准一维流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反射式高焓激波风洞的真实气体流动,重点关注了高压真实气体效应对风洞全场流动时空结构和驻室区气流参数的影响,并以理论分析揭示了高压真实气体效应对激波管内流动的作用机理。研究表明:对于以冷高压气体驱动的激波风洞,使用考虑分子体积和分子间作用力的真实气体状态方程能够更准确地描述气体的状态和风洞内的流动状况。高压真实气体效应主要在冷驱动气体中发生作用,其作用效果主要是使当地声速增大,从而使得入射稀疏波和反射稀疏波的传播速度加快;另一方面,高压气体效应在高温气体效应较显著的被驱动气体中作用微弱,且对激波管产生激波的强度和激波后的流动状态影响甚微。稀疏波的加快传播改变了激波管波系的相干时空关系。提前抵达的稀疏波可在一定情况下侵蚀激波风洞的有效试验时间。对于所测试的激波风洞构型,在150 MPa氢气驱动110 kPa氮气的工况下,高压效应导致的有效试验时间缩短约38%。适当加长驱动段长度和采用高温气体驱动均可有效减弱高压真实气体效应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波风洞 高压真实气体效应 立方型气体状态方程 准一维数值模拟 有效试验时间
下载PDF
不同草莓品种的匍匐茎繁殖性状对比
2
作者 刘志泰 张文杰 +5 位作者 李祝飞 许利平 孔祥利 马立军 孙艳春 陈星辉 《果树资源学报》 2024年第3期53-55,共3页
【目的】探索不同草莓品种匍匐茎繁殖特性,为草莓匍匐茎育苗工作提供技术参考。【方法】以‘白色恋人’‘粉玉2号’‘白雪公主’‘桃公主’‘天使’‘红颜’‘惶香’‘妙香7号’‘香野’‘圣诞红’10个草莓品种为试材,采用随机区组设计,... 【目的】探索不同草莓品种匍匐茎繁殖特性,为草莓匍匐茎育苗工作提供技术参考。【方法】以‘白色恋人’‘粉玉2号’‘白雪公主’‘桃公主’‘天使’‘红颜’‘惶香’‘妙香7号’‘香野’‘圣诞红’10个草莓品种为试材,采用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每个品种为1个处理,各处理使用草莓育苗专用基质定植100株苗,苗木成活后对不同草莓品种的匍匐茎抽生特征、生物学特性、抗性性状进行调查。【结果】‘白雪公主’匍匐茎粗度较细,‘白雪公主’‘桃公主’‘惶香’奇数节不形成苗也不形成匍匐茎,‘红颜’匍匐茎抽生数量最多达到10.6条,‘白色恋人’的匍匐茎始发期最早,‘白色恋人’繁殖系数最高,‘红颜’抗病性较差,‘圣诞红’‘香野’‘粉玉2号’抗病性较强。【结论】在草莓匍匐茎育苗工作中,可根据不同品种的繁殖性状合理确定育苗母株栽培时间、密度和数量,根据不同品种繁殖系数可计算最终出苗数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莓 品种 匍匐茎 繁殖性状
下载PDF
前体涡发生器对轴对称高超声速进气道激波振荡流动的影响实验 被引量:3
3
作者 高文智 李祝飞 +1 位作者 曾亿山 杨基明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09-220,共12页
激波振荡是高超声速进气道不起动过程中常见的流动现象,会显著降低进气道气流捕获与压缩效率、产生剧烈的非定常气动力载荷而危害飞行器安全.从激波振荡的控制出发,实验研究了前体转捩带位置的涡发生器对轴对称高超声速进气道激波振荡... 激波振荡是高超声速进气道不起动过程中常见的流动现象,会显著降低进气道气流捕获与压缩效率、产生剧烈的非定常气动力载荷而危害飞行器安全.从激波振荡的控制出发,实验研究了前体转捩带位置的涡发生器对轴对称高超声速进气道激波振荡流动的影响.分别在起动和激波振荡两种进气道流态下,选择无、0.5 mm与1 mm高度涡发生器工况进行对比研究.并采用高速纹影与壁面动态测压同步记录非定常流动特征.结果表明,1 mm高度内的涡发生器对起动状态的进气道主流流场结构、壁面压强分布影响不显著.但对于激波振荡流动,涡发生器会明显缩小外压缩面分离区运动范围,缩短振荡周期,提升振荡周期内壁面压强的时均值.涡发生器的影响程度随其高度的增大而增强,其中振荡周期从无涡发生器的4 ms缩短到1 mm高度涡发生器的3.13 ms.此外,0.5 mm高度涡发生器会使得进气道内部测点的压强振荡幅值整体下降,相比无涡发生器工况的下降幅度可达23%.流场结构与壁面压强信号的分析表明,涡流发生器主要通过其产生的流向涡影响激波振荡流动,包含流向涡对下游边界层的扰动以及流向涡与分离区的相互干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波振荡 高超声速进气道 涡发生器 非定常分离流 激波风洞
下载PDF
第Ⅳ类激波-激波干扰非定常性及其敏感因素分析
4
作者 肖丰收 李祝飞 +1 位作者 朱雨建 杨基明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0-26,共7页
针对高超声速二元进气道钝化唇缘位置可能出现的第Ⅳ类激波-激波干扰流动中的非定常振荡问题,采用基于有限体积方法结合网格自适应技术的VAS2D程序,数值求解二维可压缩层流Navier-Stokes方程,细致刻画了第Ⅳ类激波-激波干扰非定常流场... 针对高超声速二元进气道钝化唇缘位置可能出现的第Ⅳ类激波-激波干扰流动中的非定常振荡问题,采用基于有限体积方法结合网格自适应技术的VAS2D程序,数值求解二维可压缩层流Navier-Stokes方程,细致刻画了第Ⅳ类激波-激波干扰非定常流场中的复杂波系结构、壁面压力和热流分布,重点考察了入射激波位置、入射激波强度以及钝头体外形等对第Ⅳ类激波-激波干扰流动特性影响较为敏感的因素及其影响规律。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第Ⅳ类激波-激波干扰流动可能出现非定常振荡,也可能呈现相对稳定的状态,入射激波条件和钝头体外形均可能对第Ⅳ类激波-激波干扰流动非定常性的显现及其振荡特征产生显著影响。采用无量纲的Strouhal数表征流动的非定常性,在文中数值模拟条件下,入射激波强度增大或者钝头体外形变钝,均会使得Strouhal数减小,而壁面热、力载荷有增大的趋势。合理地选择钝头体外形可望减小第Ⅳ类激波-激波干扰出现的比率,有效抑制流动中的非定常振荡现象,降低激波-激波干扰带来的热流和压力脉动峰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超声速流动 激波-激波干扰 非定常振荡 钝头体外形 数值模拟
下载PDF
斜激波入射V形钝前缘溢流口激波干扰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张恩来 李祝飞 +1 位作者 李一鸣 杨基明 《实验流体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0-57,共8页
针对内转式进气道溢流口这一关键部位所面临的三维复杂激波干扰问题,将溢流口提炼简化为V形钝前缘平板,采用激波风洞实验观测结合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前体斜激波与V形钝前缘溢流口相对位置变化引起的激波干扰的演化规律。结果表明:由... 针对内转式进气道溢流口这一关键部位所面临的三维复杂激波干扰问题,将溢流口提炼简化为V形钝前缘平板,采用激波风洞实验观测结合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前体斜激波与V形钝前缘溢流口相对位置变化引起的激波干扰的演化规律。结果表明:由于V形钝前缘自身的激波干扰,其驻点前弓形激波的脱体距离较大,波后存在大范围的亚声速区。当斜激波入射在该弓形激波接近正激波的部分时,发生Edney第Ⅳa类激波干扰,该流动结构与V形钝前缘自身带来的三维激波干扰相互耦合,形成多处超声速射流区域;当斜激波入射在该弓形激波亚声速区的声速点附近时,呈现出不同于Edney第Ⅲ类激波干扰的波系结构;当斜激波入射在该弓形激波的超声速部分时,形成的波系结构与Edney第Ⅱ、Ⅵ类激波干扰类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波干扰 内转式进气道 V形钝前缘溢流口 风洞实验 数值模拟
下载PDF
隔离段横向喷流作用下激波串运动特性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李一鸣 李祝飞 +1 位作者 杨基明 吴颖川 《实验流体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6,共6页
在马赫数6的激波风洞中,通过隔离段壁面处的横向喷流控制隔离段反压,借助高速纹影和壁面静压测量,研究了二元进气道/隔离段内激波串运动特性。结果表明:进气道起动后,流场中的反射波系构成了背景激波;开启横向喷流后,隔离段下游气流不... 在马赫数6的激波风洞中,通过隔离段壁面处的横向喷流控制隔离段反压,借助高速纹影和壁面静压测量,研究了二元进气道/隔离段内激波串运动特性。结果表明:进气道起动后,流场中的反射波系构成了背景激波;开启横向喷流后,隔离段下游气流不断蓄积使得反压升高,隔离段内出现激波串。在反压作用下,激波串逐渐前移,其前沿激波的形态和前移速度受上游背景激波的影响而发生变化;背景激波入射壁面的区域自身存在较强的逆压梯度,能够增强与入射点同侧的前沿激波分支,使得前沿激波急剧前移。前沿激波被推出隔离段后,在进气道肩点附近短暂振荡,反压进一步增大后,进气道不起动并出现喘振。关闭喷流使反压降低后,进气道再起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波串 横向喷流 激波风洞 二元进气道 高速纹影
下载PDF
近轴对称内收缩流场中的激波干扰 被引量:5
7
作者 姬隽泽 李祝飞 +1 位作者 张恩来 杨基明 《实验流体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9,共9页
针对高超声速三维内转式进气道中的复杂曲面激波干扰问题,提炼出不同来流迎角下的内收缩直锥流场,采用激波风洞实验观测结合数值模拟的方法,高效揭示小幅偏离轴对称状态时,内收缩直锥流场中的激波汇聚效应及干扰机理。结果表明:在轴对... 针对高超声速三维内转式进气道中的复杂曲面激波干扰问题,提炼出不同来流迎角下的内收缩直锥流场,采用激波风洞实验观测结合数值模拟的方法,高效揭示小幅偏离轴对称状态时,内收缩直锥流场中的激波汇聚效应及干扰机理。结果表明:在轴对称情况下,即使内收缩直锥的前缘压缩角很小,由于汇聚效应,激波逐渐增强,在轴线上必然发生马赫反射并形成马赫盘,继而终止了激波的进一步汇聚增强;而在来流有迎角情况下,流场小幅度偏离轴对称后,表现出复杂的三维特征;沿流向迎风侧激波的汇聚增强比背风侧更快,在对称面上迎风侧和背风侧激波干扰的位置偏离轴线,并且可以发生规则反射;在对称面发生规则反射的情况下,激波反射后局部能够达到的压力比发生马赫反射的情况下马赫盘后的压力更高;随着内收缩直锥前缘压缩角的增大,对称面上发生规则反射时的临界迎角也呈现增大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轴对称流动 汇聚效应 马赫反射 规则反射 三维激波干扰
下载PDF
凸拐角附近激波与湍流边界层干扰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王德鑫 褚佑彪 +2 位作者 刘难生 李祝飞 杨基明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48-159,共12页
采用大涡模拟方法数值研究了来流马赫数Ma∞=3、雷诺数Reθ=2070的凸拐角附近激波与湍流边界层干扰问题。对于尖拐角和钝拐角两种情况,计算考察了激波入射到拐角下游时的流场结构、非定常分离流以及湍流统计特性。研究发现:尖拐角能够... 采用大涡模拟方法数值研究了来流马赫数Ma∞=3、雷诺数Reθ=2070的凸拐角附近激波与湍流边界层干扰问题。对于尖拐角和钝拐角两种情况,计算考察了激波入射到拐角下游时的流场结构、非定常分离流以及湍流统计特性。研究发现:尖拐角能够使流动产生局部集中的顺压梯度,导致壁面摩擦系数在拐角处出现峰值,因此分离点难以越过拐角向上游运动,而再附点发生前后运动。与尖拐角情况不同的是,钝拐角产生的局部顺压梯度不足以阻止分离点越过拐角,因此分离点和再附点都会发生运动。此外,尽管凸拐角产生的顺压梯度能抑制分离点附近的近壁小尺度涡结构,但在经过入射激波作用之后,近壁小尺度涡结构在再附点附近显著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涡模拟 激波干扰 激波与湍流边界层干扰
下载PDF
轴对称内锥流动中马赫盘的形成与演化 被引量:1
9
作者 姬隽泽 李祝飞 +4 位作者 司东现 张涛 施崇广 尤延铖 杨基明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29-140,共12页
针对轴对称内收缩直锥流场中的马赫反射问题,采用无黏数值模拟结合理论分析,在来流马赫数6及直锥入口半径R恒定的条件下,以模型壁面前缘角度θ;和壁面长度w/R为几何参数,研究了内锥形激波汇聚增强过程以及马赫盘下游流动对马赫盘位置的... 针对轴对称内收缩直锥流场中的马赫反射问题,采用无黏数值模拟结合理论分析,在来流马赫数6及直锥入口半径R恒定的条件下,以模型壁面前缘角度θ;和壁面长度w/R为几何参数,研究了内锥形激波汇聚增强过程以及马赫盘下游流动对马赫盘位置的影响。结果表明,壁面前缘角度θw通过改变轴对称内锥形入射激波汇聚增强过程中达到von Neumann强度的位置,限定了马赫盘可能存在的位置范围;马赫盘位置还受其下游流动的影响,在不同的θ;和w/R条件下,马赫盘下游流管内声速喉道的形成机制可以划分为依赖或不依赖壁面尾缘膨胀波两种类型;对于不依赖于壁面尾缘膨胀波的情况,声速喉道形成之前流管内的压力仅与反射激波的波后非均匀压力相匹配,马赫盘的位置不随w/R而变化;对于依赖于壁面尾缘膨胀波的情况,声速喉道形成之前流管还需要匹配壁面尾缘膨胀波引起的压力变化;根据反射激波下游与马赫盘下游流管的压力匹配关系,可以求解马赫盘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对称 内锥流动 马赫盘 前缘角度 声速喉道
下载PDF
几何参数对V字形钝前缘气动热特性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军 李祝飞 +1 位作者 张志雨 杨基明 《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3274-3283,共10页
针对三维内转式进气道V字形唇口部位气动热载荷严酷的问题,将唇口简化为V字形钝前缘,在来流马赫数6条件下,采用数值模拟并辅以激波风洞实验,研究了气动热随前缘几何参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半径比R/r(根部倒圆半径R和前缘钝化半径r之... 针对三维内转式进气道V字形唇口部位气动热载荷严酷的问题,将唇口简化为V字形钝前缘,在来流马赫数6条件下,采用数值模拟并辅以激波风洞实验,研究了气动热随前缘几何参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半径比R/r(根部倒圆半径R和前缘钝化半径r之比)和半扩张角β的联合作用下,V字形根部主要出现三种激波反射类型,其壁面热流峰值的位置和大小均差异明显.在(R/r,β)几何参数空间中,当R/r和β都相对较小时,V字形根部发生异侧激波规则反射,超声速气流冲击驻点附近壁面,并产生极其严酷的第一类中心热流峰值,最高可达相同钝化半径圆柱驻点热流的12倍.当R/r或β较大,V字形根部发生马赫反射时,异侧超声速射流对撞以及激波/边界层干扰分别导致了第二类中心热流峰值和外侧热流峰值,其严酷程度仅次于第一类中心热流峰值,采用R/r和β建立了第二类中心热流峰值和外侧热流峰值强弱转变的边界.当R/r充分大,V字形根部发生同侧激波规则反射时,第二类中心热流峰值和外侧热流峰值都减小至相同钝化半径圆柱驻点热流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转式进气道 V字形钝前缘 激波反射 气动热 几何参数
下载PDF
V形钝化前缘激波干扰问题
11
作者 李祝飞 王军 +1 位作者 张志雨 杨基明 《气动研究与试验》 2024年第5期1-13,共13页
针对高超声速进气道V形溢流口处极易形成复杂激波干扰,并产生严酷气动热/力载荷的问题,本文梳理和总结了近年来提炼模化出的V形钝化前缘(VBLE)及其相关研究的进展情况。回顾了V形钝化前缘模型的提出过程,介绍了其几何及流动的主要特点,... 针对高超声速进气道V形溢流口处极易形成复杂激波干扰,并产生严酷气动热/力载荷的问题,本文梳理和总结了近年来提炼模化出的V形钝化前缘(VBLE)及其相关研究的进展情况。回顾了V形钝化前缘模型的提出过程,介绍了其几何及流动的主要特点,分析了V形钝化前缘的激波干扰类型、气动热/力载荷以及激波振荡特性,探讨了降低局部极高气动热/力载荷及抑制激波振荡的优化设计方案,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促进对V形钝化前缘激波干扰现象的深入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波干扰 激波振荡 气动热 V形钝化前缘 优化设计
原文传递
宽速域翼尖涡及其与斜激波相互作用
12
作者 马印锴 李祝飞 +1 位作者 黄琪 杨基明 《航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38-50,共13页
针对宽速域飞行器产生的翼尖涡及其与斜激波相互作用问题,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在来流马赫数0.2~6.0范围内,研究了翼尖涡的演化特性,并探讨了斜激波诱导翼尖涡破碎的机理。结果表明,在宽速域范围,翼尖涡的切向速度和环量分布仍然符合低速... 针对宽速域飞行器产生的翼尖涡及其与斜激波相互作用问题,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在来流马赫数0.2~6.0范围内,研究了翼尖涡的演化特性,并探讨了斜激波诱导翼尖涡破碎的机理。结果表明,在宽速域范围,翼尖涡的切向速度和环量分布仍然符合低速流动中的自相似关系式;在超声速至高超声速流动中,翼尖涡强度沿流向更快地减弱;当翼尖涡与斜激波相互作用时,涡核处压力越低的翼尖涡更容易破碎,而经典的涡破碎理论难以在宽速域范围内准确预测涡破碎现象;通过引入涡核处的压力亏损效应修正经典理论,大幅提升了预测斜激波诱导翼尖涡破碎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速域 飞行器 翼尖涡 斜激波 涡破碎
原文传递
高背压进气道中内外流耦合作用的大涡模拟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德鑫 褚佑彪 +2 位作者 刘难生 李祝飞 杨基明 《航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62-275,共14页
采用大涡模拟研究了出口堵塞比为50.8%的轴对称进气道流动,重点考察了内外流耦合作用下流动的非定常特性。采用国家数值风洞(NNW)工程仿真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得到的壁面平均压力、瞬时压力分布与试验数据符合良好。分析表明:为匹配出口背... 采用大涡模拟研究了出口堵塞比为50.8%的轴对称进气道流动,重点考察了内外流耦合作用下流动的非定常特性。采用国家数值风洞(NNW)工程仿真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得到的壁面平均压力、瞬时压力分布与试验数据符合良好。分析表明:为匹配出口背压,进气道在喉道区域形成激波串结构,使内流道流场分为上游超声速区、中部激波串区以及下游亚声速区;在激波串区,剧烈的逆压梯度产生了分离激波、激波串、分离区及分离剪切层等复杂结构;伴随着激波串运动和边界层大尺度分离,进气道壁面压力出现宽频脉动特征。脉动压力的时空分布表明:内流道脉动压力以扰动波的形式传播,为此建立的声反馈模型能较好地预测亚声速区的主导频率。相关性分析表明:激波串运动受上下游流动耦合作用,其中,频率为St=0.7的运动主要受上游流动影响,频率为St=0.9的运动主要受下游压力扰动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气道 激波串 非定常流动 大涡模拟 国家数值风洞(NNW)工程
原文传递
椭圆内聚激波面间断化过程的激波动力学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司东现 李祝飞 +2 位作者 姬隽泽 张恩来 杨基明 《航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95-207,共13页
针对椭圆内锥几何约束下激波的非均匀汇聚问题,利用高超声速等价原理,将三维定常椭圆内锥激波转化为二维非定常椭圆内收缩运动激波。根据激波动力学原理,发展出一种既能得到非定常激波面演变过程及参数分布,又能沿着激波面追踪扰动传播... 针对椭圆内锥几何约束下激波的非均匀汇聚问题,利用高超声速等价原理,将三维定常椭圆内锥激波转化为二维非定常椭圆内收缩运动激波。根据激波动力学原理,发展出一种既能得到非定常激波面演变过程及参数分布,又能沿着激波面追踪扰动传播过程的“波面-扰动追踪法”。该方法不仅具有快速预测激波非均匀汇聚及其演变过程的特点,而且有助于揭示激波面从连续弯曲演变出间断的内在机理。研究表明:初始沿周向强度均匀,而几何形状偏离轴对称的椭圆内聚激波受到自身产生的非均匀“Shock-Compression”扰动,在向中心汇聚的过程中,激波强度非均匀性出现且不断加剧。由于长轴附近的激波面曲率大,激波强度增长得更快。而激波强度的非均匀性会导致扰动的聚集,使得原本连续光滑的激波面出现间断,进而将初始长、短轴附近的激波面分割为强、弱两对激波段。增大长短轴比,椭圆激波的非均匀性演化更快,激波面更早地出现间断。利用“波面-扰动追踪法”对椭圆激波汇聚过程进行分析,为解决三维定常内锥激波的非均匀汇聚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超声速 激波动力学 波面-扰动追踪法 非均匀汇聚 间断化
原文传递
A hybrid CFD/characteristics method for fast characterization of hypersonic blunt forebody/inlet flow 被引量:4
15
作者 GAO WenZhi li zhufei YANG JiMing 《Science China(Physics,Mechanics & Astronom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10期38-45,共8页
A hybrid CFD/characteristic method(CCM) was proposed for fast design and evaluation of hypersonic inlet flow with nose bluntness, which targets the combined advantages of CFD and method of characteristics. Both the ac... A hybrid CFD/characteristic method(CCM) was proposed for fast design and evaluation of hypersonic inlet flow with nose bluntness, which targets the combined advantages of CFD and method of characteristics. Both the accuracy and efficiency of the developed CCM were verified reliably, and it was well demonstrated for the external surfaces design of a hypersonic forebody/inlet with nose bluntness. With the help of CCM method, effects of nose bluntness on forebody shock shapes and the flowfield qualities which dominate inlet performance were examined and analyzed on the two-dimensional and axisymmetric configuration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blunt effects of a wedge forebody are more substantial than that of related cone cases. For a conical forebody with a properly blunted nose, a recovery of the shock front back to that of corresponding sharp nose is exhibited, accompanied with a gradually fading out of entropy layer effects. Consequently a simplification is thought to be reasonable for an axisymmetric inlet with a proper compression angle, and a blunt nose of limited radius can be idealized as a sharp nose, as the spillage and flow variations at the entrance are negligible, even though the nose scale increases to 10% cowl lip radius. Whereas for two-dimensional inlets, the blunt effects are substantial since not only the inlet capturing/starting capabilities, but also the flow uniformities are obviously degrad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personic flow shock wave forebody/inlet flow nose bluntness method of characteristic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