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洪汝河大洪河段人工裁弯对河道演变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李宗盟 李楠 +3 位作者 雷笑迎 刘翼泽 张辰光 杨柳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86-189,共4页
以洪汝河大洪河段为例,基于谷歌地球和ArcGIS 10.2平台,对该河段人工裁弯前后河道的演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洪河段裁弯取直前、后的河长分别为166、74.5 km;河道曲率分别为2.95、1.32;河道比降分别为0.018‰、0.025‰。裁弯取直导... 以洪汝河大洪河段为例,基于谷歌地球和ArcGIS 10.2平台,对该河段人工裁弯前后河道的演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洪河段裁弯取直前、后的河长分别为166、74.5 km;河道曲率分别为2.95、1.32;河道比降分别为0.018‰、0.025‰。裁弯取直导致大洪河段河道长度锐减,河道比降增加,河道形态由曲流河转变为顺直河。经裁弯取直之后,洪河河道的泄洪能力提升,但也导致河道洪峰的增高,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加剧区域的洪涝灾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道演变 人工裁弯 大洪河段 洪汝河
下载PDF
桐柏-大别山区流域地貌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2
作者 李宗盟 雷笑迎 +2 位作者 韩震东 乔强 闫军辉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23-527,共5页
基于ArcGIS平台和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数据,对桐柏-大别山区进行了流域提取和河道分级。选取了199个二级流域为研究对象,提取并计算了各流域的沟谷密度和面积-高程积分(Hypsometric Integral,HI),获得了研究区沟... 基于ArcGIS平台和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数据,对桐柏-大别山区进行了流域提取和河道分级。选取了199个二级流域为研究对象,提取并计算了各流域的沟谷密度和面积-高程积分(Hypsometric Integral,HI),获得了研究区沟谷密度和HI值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流域的沟谷密度为1.048~1.842 km/km^(2),平均值约为1.565 km/km^(2);HI值为0.12~0.51,平均值约为0.31;研究区沟谷密度和HI值的空间分布并未出现显著的差异性。桐柏-大别山区的地貌发育处于壮年和老年期阶段,流域地貌发育的空间差异性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示意义 沟谷密度 面积-高程积分 桐柏-大别山区
下载PDF
基于粒度参数特征对黄河后套平原段岩芯沉积环境的分析 被引量:9
3
作者 李富强 高红山 +3 位作者 张连科 李宗盟 庞红丽 潘保田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234-1243,共10页
基于现代地表不同沉积环境组成物质的粒度组合特征,采用粒度特征的多种图解方法建立了沉积物粒度特征与沉积环境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而对黄河后套平原段2个深约20 m的钻孔岩芯进行了沉积相的解译。研究结果表明,晚第四纪该区钻孔沉积环境... 基于现代地表不同沉积环境组成物质的粒度组合特征,采用粒度特征的多种图解方法建立了沉积物粒度特征与沉积环境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而对黄河后套平原段2个深约20 m的钻孔岩芯进行了沉积相的解译。研究结果表明,晚第四纪该区钻孔沉积环境经历了多次相变,但仍以河床相为主,分别占到68%和57%,说明黄河在该区存在多个沉积旋回,摆动频繁;而沙漠相仅在钻孔DKZ04顶部出现,指示了磴口以西乌兰布和北缘连续的沙漠景观出现的时代较晚,可能是2000年以来受黄河河道向南迁移废弃导致的湖泊干涸和荒漠化以及大规模人类活动导致的土地荒漠化共同作用而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特征 沉积相 后套平原 黄河
下载PDF
公元前221年-公元2000年河南省气象灾害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5
4
作者 邢伟 张兆康 +2 位作者 张辰光 李宗盟 刘明华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79-585,共7页
运用数理统计、ArcGIS空间分析等方法,系统地探讨了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000年河南省干旱、暴雨与洪涝、冰雹、低温与霜冻、病虫害等5种主要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过去2000多年中河南省自然灾害频发,共发生1929次,不同灾害发... 运用数理统计、ArcGIS空间分析等方法,系统地探讨了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000年河南省干旱、暴雨与洪涝、冰雹、低温与霜冻、病虫害等5种主要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过去2000多年中河南省自然灾害频发,共发生1929次,不同灾害发生频率各不相同;其中干旱和暴雨与洪涝是河南省发生次数最多的气象灾害.公元1911年前,暴雨与洪涝是河南省发生次数最多的气象灾害,共617次,平均每3.4年发生1次;干旱灾害次之,共522次,而低温与霜冻发生次数最少,仅127次;这一时期,河南省气象灾害多发区主要集中在西北部和南部.公元1911年以来,干旱是河南省发生次数最多的气象灾害,共76次,其次为暴雨与洪涝,而病虫害发生次数最少,为45次;这一时期,河南省北部和东南部为气象灾害多发区.通过对不同时期气象灾害发生的空间分布趋势分析发现:公元1911年以来,干旱灾害的多发区发生了显著的转移,冰雹和低温与霜冻灾害只发生了少量转移,而病虫害和暴雨与洪涝灾害多发生并未发生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cGIS空间分析 气象灾害 时空分布 河南省
下载PDF
渭河三阳川盆地最高级阶地的年代厘定及其对河谷发育的指示意义 被引量:1
5
作者 王营 高红山 +3 位作者 赵珂梓 李宗盟 刘芬良 潘保田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8,共8页
青藏高原东缘水系的演化历史长期存在着重大争议,鉴于任一水系的形成演化都是通过主要河谷的发育及其不断延展与整合完成的,因此确定河谷发育的起始时代是研究水系演化的关键。本文针对渭河上游三阳川盆地最高级阶地形成时代的研究,发... 青藏高原东缘水系的演化历史长期存在着重大争议,鉴于任一水系的形成演化都是通过主要河谷的发育及其不断延展与整合完成的,因此确定河谷发育的起始时代是研究水系演化的关键。本文针对渭河上游三阳川盆地最高级阶地形成时代的研究,发现李家小湾河流阶地砾石层的ESR年代为1.26±0.15 Ma和1.32±0.19 Ma,26Al/10Be埋藏年代为1.45±0.70 Ma和1.04±0.43 Ma,说明该段河谷形成于早更新世晚期。综合青藏高原东缘夷平面、剥蚀面与河流阶地的研究成果,推断该区现代河谷系列主要形成于1.2 Ma以后,河流平均下切速率较高,为0.1~0.32 m/ka,指示了中更新世以来该区快速的地表抬升与河谷发育过程;而其前少数地段的先成河谷下切速率介于0.04~0.29 m/ka之间,说明区域地势总体低平,地表过程以剥蚀夷平为主,即高原东缘的现今水系格局主要是第四纪期间构造和气候共同作用下河流侵蚀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SR 26Al/10Be埋藏测年 阶地 河谷发育 三阳川盆地
下载PDF
黄淮平原区晚新生代气候变迁 被引量:4
6
作者 李宗盟 朱文敏 +2 位作者 高红山 刘芬良 邢伟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79-191,共13页
通过梳理黄淮平原内的黄土、湖沼和石笋等剖面及钻孔沉积记录,探讨了该区晚新生代以来的气候变化特征,并对比分析了该区气候变化的时空差异。结果表明,新近纪期间东亚季风系统开始逐渐建立,研究区气候带由干旱区转为湿润区。晚新生代以... 通过梳理黄淮平原内的黄土、湖沼和石笋等剖面及钻孔沉积记录,探讨了该区晚新生代以来的气候变化特征,并对比分析了该区气候变化的时空差异。结果表明,新近纪期间东亚季风系统开始逐渐建立,研究区气候带由干旱区转为湿润区。晚新生代以来,黄淮平原区构造尺度气候变化符合东亚气候变化的一般趋势,即经历了较显著的阶段性冷干化演变。第四纪期间,黄淮平原区气候表现出典型的轨道尺度冷暖波动(冰期-间冰期旋回),可能是在全球宏观气候背景下对东亚季风强弱变化的响应。然而在千年尺度,受区域地形等局地因素的影响,黄淮平原区全新世气候变化在空间上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和穿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沉积记录 晚新生代 黄淮平原
下载PDF
晚更新世以来贵州清水江阶地发育及地貌意义 被引量:3
7
作者 樊云龙 王懿萱 +7 位作者 罗光杰 任大银 李宗盟 刘芬良 罗绪强 唐亮 白庆玲 黎成都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676-1684,共9页
对贵州清水江上游马寨、翁东、三江、施洞沿江4个剖面的阶地特征、年代学结果进行了综合分析。发现以凯里断层为界,上游地区的马寨和翁东2个剖面的T2阶地形成时代约为51~57 ka B.P.,T1阶地的形成时代约为25 ka B.P.,下游地区的三江和施... 对贵州清水江上游马寨、翁东、三江、施洞沿江4个剖面的阶地特征、年代学结果进行了综合分析。发现以凯里断层为界,上游地区的马寨和翁东2个剖面的T2阶地形成时代约为51~57 ka B.P.,T1阶地的形成时代约为25 ka B.P.,下游地区的三江和施洞2个剖面的T2阶地形成时代约为122~102 ka B.P.,T1阶地的形成时代约为78 ka B.P.。选取各剖面的T2阶地的基座高度来计算了河流下切速率,发现上游地区2个剖面(马寨、翁东)的河流下切速率较接近,约为0.41~0.34 m/ka,明显高于下游地区的2个剖面(三江、施洞)的0.16~0.20 m/ka,表现为上游下切速率高,越往下游方向下切速率逐渐降低。这表明自晚更新世以来,清水江上游区域受到构造作用的影响而发生差异抬升,具体表现为西部构造抬升幅度大,阶地下切速率快;东部构造抬升幅度小,阶地下切速率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阶地 下切速率 清水江 贵州
下载PDF
我国东北地区沼泽湿地碳储量估算 被引量:4
8
作者 邢伟 李裴培 +3 位作者 刘明华 张辰光 李宗盟 李秀美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57-562,共6页
为了精确估算东北地区沼泽湿地碳储量,从已公开发表的论文及著作中收集东北地区沼泽湿地柱芯数据,同时在东北地区新采集一批湿地柱芯作为补充,共134个沼泽湿地柱芯,并依据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报告,重新评估了东北地区沼泽湿地碳储量... 为了精确估算东北地区沼泽湿地碳储量,从已公开发表的论文及著作中收集东北地区沼泽湿地柱芯数据,同时在东北地区新采集一批湿地柱芯作为补充,共134个沼泽湿地柱芯,并依据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报告,重新评估了东北地区沼泽湿地碳储量.结果表明:东北地区沼泽湿地总面积约为82 870 km^2,其碳储量为4.34 Gt;长白山、大兴安岭和小兴安岭等山地沼泽湿地碳储量约占东北地区沼泽湿地碳储量的80%;且东北地区沼泽湿地单位面积碳密度为12.49~95.64 kg·m^-2,变化范围较大.影响沼泽湿地碳储量估算不确定性的因子主要为湿地沉积层深度、干容重和有机碳含量,加强这3种基础数据的采集将更有助于精确估算东北地区沼泽湿地碳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沼泽湿地 碳储量 有机碳 东北地区
下载PDF
淮河中上游段干支流河道走向特征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李宗盟 霍兵兵 +3 位作者 朱文敏 邢伟 张辰光 刘芬良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48-251,共4页
以淮河中上游段为研究区域,基于矢量河道数据和ArcGIS 10.2平台,对淮河两侧主要一级支流的走向特征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淮河中上游段北侧支流的走向为南东向109°~133°,平均走向为120°;而淮河南侧支流的走向为北... 以淮河中上游段为研究区域,基于矢量河道数据和ArcGIS 10.2平台,对淮河两侧主要一级支流的走向特征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淮河中上游段北侧支流的走向为南东向109°~133°,平均走向为120°;而淮河南侧支流的走向为北东向8°~50°,平均走向为28°。淮河北侧和南侧支流走向与淮河干流的夹角分别为59°、42°。通过与区域地形的对比发现,淮河两侧支流的走向与地形特征基本吻合,为较典型的顺向河。然而,淮河南侧的史河和东淝河与其他支流的走向趋势偏离较大,可能是由局地断裂活动的控制所导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道走向 地形特征 淮河中上游
下载PDF
基于DEM的桐柏山区基本地貌分类及定量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宗盟 常燕燕 +1 位作者 赵依繁 张林燕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83-87,共5页
地貌分类是认识区域自然地理特征的基础.然而,由于地理空间差异的影响,宏观地貌分类标准并不能有效地服务于小区域的自然地理研究.基于此,采用30 m分辨率的SRTM DEM数据,以海拔和起伏高度为主要分类参数,对桐柏山地区进行了地貌分类研究... 地貌分类是认识区域自然地理特征的基础.然而,由于地理空间差异的影响,宏观地貌分类标准并不能有效地服务于小区域的自然地理研究.基于此,采用30 m分辨率的SRTM DEM数据,以海拔和起伏高度为主要分类参数,对桐柏山地区进行了地貌分类研究.结果发现,桐柏山山区海拔主要集中在300~800 m,起伏高度约0~370 m,以低山和丘陵为主.通过Swath剖面对该区的地形特征进行研究表明,桐柏山区在海拔300 m、500 m和700 m上具有较明显的分界特征.此外,基于15×15像元分析窗口的起伏高度分析表明,研究区的起伏高度存在30 m、70 m和200 m的分界.综合海拔和起伏高度两种地形参数,结合中国地貌区划标准,将桐柏山区的地貌单元划分为4大类,16小类,即Ⅰ型、Ⅱ型、Ⅲ型和Ⅳ型平原区、台地区、丘陵区和山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特征 海拔 起伏高度 桐柏山区
下载PDF
普通高校地理科学师范专业课程教学现状研究
11
作者 李宗盟 常燕燕 +2 位作者 牛继强 张辰光 邢伟 《科教文汇》 2021年第16期100-101,共2页
地理科学师范专业是师范类高校及综合性高校地理学相关学院的基础专业之一,具有以中学地理师资培养为主、兼顾地理学基础科研训练的特性。然而,在大多数相关院校中,地理科学师范专业的定位、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和课堂教学都存在一定的... 地理科学师范专业是师范类高校及综合性高校地理学相关学院的基础专业之一,具有以中学地理师资培养为主、兼顾地理学基础科研训练的特性。然而,在大多数相关院校中,地理科学师范专业的定位、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和课堂教学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该文通过对普通高校地理科学师范专业课程教学相关活动的调研,初步探讨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教学 地理科学 师范专业
下载PDF
Fluvial terrace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Weihe River valley evolution in the Sanyangchuan Basin 被引量:11
12
作者 GAO HongShan li zongmeng +3 位作者 liU XiaoFeng PAN BaoTian WU YaJie liU Fenlia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3期413-427,共15页
Fluvial terraces are important geomorphic markers for modern valley development.When coupled with numeric ages,terraces can provide abundant information about tectonic,climatic,paleohydrological and the paleoenvironme... Fluvial terraces are important geomorphic markers for modern valley development.When coupled with numeric ages,terraces can provide abundant information about tectonic,climatic,paleohydrological and the paleoenvironmental changes.On the basis of the paleomagnetic,electron spin resonance(ESR) and 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OSL) dating,in addition to an investigation of local loess-paleosol sequences,we confirmed that 13 fluvial terraces were formed,and then preserved,along the course of the Upper Weihe River in the Sanyangchuan Basin over the past 1.2 Ma.Analyse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genesis of these terraces indicate that they resulted from the response of this particular river system to climate change over an orbital scale.These changes can further be placed within the context of local and regional tectonic uplift,and represent an alternation between lateral migration and vertical incision,dependent upon the predominance of climatic and tectonic controls during different periods.Most of the terraces are strikingly similar in that they have several meters of paleosols which have developed directly on top of fluvial deposits located on the terrace treads,suggesting that the abandonment of terraces due to river incision occurred during the transitions from glacial to interglacial climates.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fferences in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terraces located on either side of the river valley indicate that a tectonic inversion occurred in Sanyangchuan Basin at-0.62 Ma,and that this was characterized by a transition from overall uplift to depression induced by fault activity.Synthesized studies of the Basin's terraces indicate that formation of the modern valley of the Upper Weihe River may have begun in the late Early Pleistocene between1.4-1.2 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ver terrace Valley evolution Tectonic activity Climate change Sanyangchuan Basin
原文传递
Rosgen stream classification and fluvial processes of the Shiyang River,China
13
作者 li Ping GAO Hongshan +4 位作者 li zongmeng WU Yajie liU Fenliang YAN Tianqi CHEN Yingying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2024年第11期3886-3897,共12页
The Shiyang River is an important ecological pillar in northwest China,sustaining Minqin oasis and its surrounding society.However,the basin has long been plagued by water scarcity and ecological fragility.Although th... The Shiyang River is an important ecological pillar in northwest China,sustaining Minqin oasis and its surrounding society.However,the basin has long been plagued by water scarcity and ecological fragility.Although the river classification is critical for understanding the complexity,diversity,and ecological functions of rivers,and the foundation of river management and watershed ecological restoration,it has not received adequate attention in this region.To obtain a deeper and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Shiyang River,this study utilizes the Rosgen stream classification system to assess the river morphology,geomorphic features,and hydrologic processe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even first-level and fourteen second-level river types can be identified along 53 river sections of the Shiyang River.Further comparison analysis on the hydrologic parameters for each river type demonstrated a strong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discharge and all river parameters.As discharge increased,channels with moderate to high width/depth ratios experienced significant lateral adjustments.A consistent channel gradient,coupled with higher discharge,facilitated the transition from single to multiple channels.Braiding tendencies were more pronounced in rivers where riverbeds were wider and shallower with higher stream power.Additionally,water-flow shear stress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in the width/depth ratio.This study offered critical insights into the Shiyang River’s forms and processes and for the river management 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practi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sgen stream classification Fluvial Processes Geometric Channel Parameters The Shiyang River
下载PDF
金沙江巧家—蒙姑段的阶地发育与河谷地貌演化 被引量:9
14
作者 刘芬良 高红山 +2 位作者 李宗盟 潘保田 苏怀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095-1105,共11页
金沙江水系演化与河谷发育问题长期以来是地质地貌学界关注的重大问题,目前仍存在较大争议。河流阶地及其相关沉积是河谷发育过程的产物,可以提供河谷发育的时代与形式等诸多信息。金沙江在巧家—蒙姑段河谷中,葫芦口附近发育和保存了8... 金沙江水系演化与河谷发育问题长期以来是地质地貌学界关注的重大问题,目前仍存在较大争议。河流阶地及其相关沉积是河谷发育过程的产物,可以提供河谷发育的时代与形式等诸多信息。金沙江在巧家—蒙姑段河谷中,葫芦口附近发育和保存了8级基座阶地,结合光释光和电子自旋共振测年方法,依据古气候资料,推断T6~T1的下切时间分别对应于深海氧同位素(MIS)的36/35、34/33、24/23、20/19、14/13和4/3阶段,即气候由冷至暖的转型期。青岗坝附近则发育了5级由堰塞湖相沉积组成的堆积型阶地,指示了中更新世以来该段河谷在下切过程中经历了频繁的滑坡堵江堰塞,发育形式以"下切—滑坡—堰塞—堆积—下切"过程为主。此外,河流的平均下切速率自0.82 Ma以来由此前的0.56 mm/a下降至0.19 mm/a,表明中更新世以来频繁发生的堵江堰塞事件严重抑制了该段河谷的下切作用。综合流域内河流阶地序列及相关沉积的研究,金沙江下游段现代河谷的形成时代不晚于早更新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阶地 河谷发育 金沙江 巧家—蒙姑
原文传递
金沙江龙街段晚更新世以来的阶地发育与河谷地貌演化 被引量:11
15
作者 刘芬良 高红山 +2 位作者 李宗盟 潘保田 苏怀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31-440,共10页
河流阶地是研究现代河谷形成发育的重要地貌标志。通过野外考察,发现在元谋龙街附近金沙江发育了5级河流阶地,其中T1~T4以龙街组湖相沉积为基座,T5以基岩为基座。电子自旋共振测年结合前人研究结果表明T1、T2、T3、T4和T5分别形成于(18&... 河流阶地是研究现代河谷形成发育的重要地貌标志。通过野外考察,发现在元谋龙街附近金沙江发育了5级河流阶地,其中T1~T4以龙街组湖相沉积为基座,T5以基岩为基座。电子自旋共振测年结合前人研究结果表明T1、T2、T3、T4和T5分别形成于(18±1.7)ka、(23±1.4)ka、(26±2.4)ka、(29±1.4)ka和(78±12)ka,标志着晚更新世以来金沙江在该区进行了5次下切过程和1次强烈的加积过程。晚更新世以来由于滑坡堵江事件的扰动,河谷的发育形式以"下切—滑坡—堰塞—堆积—下切"过程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阶地 河谷发育 金沙江 龙街
原文传递
淮河形成时代探析
16
作者 李宗盟 高红山 +3 位作者 刘芬良 王帅 武茹丽 张辰光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708-1716,共9页
淮河作为中国7大江河之一,有关其形成时代的研究相对匮乏且存在较大的争议。论文通过梳理淮河流域内已有的研究工作,综合层状地貌面和沉积地层记录探讨了淮河不同河段的形成时代。新生代期间,淮河流域内的水系曾经历2次较大的调整,分别... 淮河作为中国7大江河之一,有关其形成时代的研究相对匮乏且存在较大的争议。论文通过梳理淮河流域内已有的研究工作,综合层状地貌面和沉积地层记录探讨了淮河不同河段的形成时代。新生代期间,淮河流域内的水系曾经历2次较大的调整,分别发生在古近纪末和上新世末。古近纪和新近纪期间,淮河流域曾广泛发育湖泊沉积,以河湖相沉积环境为主。而第四纪期间,流域内古地理环境逐渐过渡为以河流相沉积环境为主。现代淮河河湖体系的形成发生在早至中更新世,其后经历不断的演变至今。构造活动和气候变化是驱动淮河流域水系演变的主因。上新世末至早更新世初的青藏运动导致了淮河流域内新近纪水文体系的解体,而晚新生代以来气候的转冷可能是湖泊萎缩、河流作用增强的诱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成时代 层状地貌面 沉积地层 淮河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