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冷空气东北大风在渤海西岸引发风暴潮的统计与模拟研究
1
作者 梁森栋 张聿柏 +1 位作者 付翔 朱现晔 《海洋预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21,共10页
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CFSv2逐小时分析预报场产品挑选出2018—2023年共5个冬半年内的64次冷空气东北大风过程,并整理了相应的温带风暴潮极值;以“221003”温带风暴潮为基准,构造了渤海区域内最大风速分别为7~12级的温带天气风场,计... 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CFSv2逐小时分析预报场产品挑选出2018—2023年共5个冬半年内的64次冷空气东北大风过程,并整理了相应的温带风暴潮极值;以“221003”温带风暴潮为基准,构造了渤海区域内最大风速分别为7~12级的温带天气风场,计算了各情形下渤海西岸典型潮位站的最大风暴增水,归纳了渤海湾和莱州湾代表站黄骅和潍坊站的最大风暴增水与最大风速的幂指数关系;以此定量关系为基准建立了黄骅站和潍坊站50%及80%累积频率下风暴增水与CFSv2区域最大风速的定量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暴潮 冷空气 渤海 数值模拟
下载PDF
中国沿海40年台风风暴潮特征研究
2
作者 付翔 梁森栋 +2 位作者 郭洪琳 李明杰 叶琳 《海洋预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1,共11页
统计分析了1980—2019年间影响我国沿海的400多次台风风暴潮过程,从增水和超警戒潮位两个方面研究其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我国沿海最大增水2 m以上的大台风风暴潮过程数及其波动幅度有增加的趋势,近十年增加频次显著,同时弱台风风暴... 统计分析了1980—2019年间影响我国沿海的400多次台风风暴潮过程,从增水和超警戒潮位两个方面研究其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我国沿海最大增水2 m以上的大台风风暴潮过程数及其波动幅度有增加的趋势,近十年增加频次显著,同时弱台风风暴潮过程也有增加,并呈现两级分化的态势;增水年极值整体呈增加趋势;造成40年台风增水极值的台风有近一半出现在最近十年,极有可能说明近十年影响我国的强台风有增强的态势;浙南闽北地区是出现超警过程最多的地区,但大的台风风暴潮过程数少于珠江口和雷州半岛东岸,这两个地区也是台风风暴潮危险性最高的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风暴潮 增水 超警 时空分布
下载PDF
夏季黄海中北部孤立气旋对渤海风暴潮影响模拟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梁森栋 傅赐福 《海洋预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9,共9页
应用经验风场模型刻画夏季黄海中北部孤立气旋的风场,利用数值模拟开展孤立气旋强度和移动路径对渤海内风暴潮的定量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受黄海中北部孤立气旋的影响,渤海中3个海湾的最大风暴潮分别发生在各湾顶附近的葫芦岛站、黄骅站... 应用经验风场模型刻画夏季黄海中北部孤立气旋的风场,利用数值模拟开展孤立气旋强度和移动路径对渤海内风暴潮的定量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受黄海中北部孤立气旋的影响,渤海中3个海湾的最大风暴潮分别发生在各湾顶附近的葫芦岛站、黄骅站和潍坊站,渤海海峡内最大风暴潮对气旋路径的敏感性较小。渤海沿岸潜在最大风暴潮与黄海中北部孤立气旋强度存在幂指数相关关系S=V_(m)^(2.391)。初步分析得出造成渤海内海湾和海峡较大风暴潮的孤立气旋的移动关键区域分别为威海市东南附近海域、烟台市东部及威海市北部沿海海域、烟台市东部沿海海域、青岛市东部—威海市南部沿海海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暴潮 孤立气旋 渤海 黄海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复合极值分布在台风风暴潮增水重现期计算中的应用研究
4
作者 付翔 梁森栋 +1 位作者 李涛 吴少华 《海洋预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8,共8页
考虑小样本或无规律极值样本的情况下,引入描述随机事件发生次数的离散型分布,以三沙站为例,研究了Poisson-Gumbel复合极值分布在台风风暴潮重现期计算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复合极值分布计算结果对样本数据较为敏感,标准差小的样本... 考虑小样本或无规律极值样本的情况下,引入描述随机事件发生次数的离散型分布,以三沙站为例,研究了Poisson-Gumbel复合极值分布在台风风暴潮重现期计算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复合极值分布计算结果对样本数据较为敏感,标准差小的样本数据其复合分布的低频值显著偏低;对具有一定离散度的短时间序列数据,复合分布的计算结果稳定,且对低频值的估算也更准;对于较长时间序列的数据,阈值取值偏低则高频次发生值更准,阈值取值偏高则低频次发生值更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极值分布 重现期 台风风暴潮 阈值
下载PDF
An experimental study on pile scour mitigating measures under waves and currents 被引量:3
5
作者 liang sendong ZHANG Yongliang YANG James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6期1031-1045,共15页
An experimental study has been carried out to investigate effects of four flow-altering scour countermeasures placed around a foundation pile under currents only as well as under coexisting waves and currents. The cou... An experimental study has been carried out to investigate effects of four flow-altering scour countermeasures placed around a foundation pile under currents only as well as under coexisting waves and currents. The countermeasures are sacrificial piles, downstream bed sill, sleeve and slot in the pile. Their arrangements follow the suggested optimal configurations, with some of them slightly modified. In terms of the evolution of scour depth and bed topography around the pile, the scour countermeasures are evaluated, subjected to steady currents with or without irregular waves. A comparison between maximum scour depth with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one without the countermeasures demonstrates the efficiency of countermeasures. All the tested scour measures reduce the scour depth by 17.6%–42.6% under the action of currents only and 5.8%–24.0% under the combined action of both currents and waves. The results also show that it takes a shorter time for the scour depth to reach its equilibrium with the measures under either coexisting currents and waves or currents only than ones without the measu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xperimental study scour countermeasures WAVES CURRENTS foundation pil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