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债券定价范式的演变与影响因素
1
作者 梁世超 《债券》 2024年第9期23-26,共4页
债券定价范式随着经济环境、政策框架、参与者结构、事件驱动等多重因素的演变而变化。近年来,宏观经济特点、货币政策框架、债市参与者结构均发生重大变化,债券定价范式面临调整。本文分析了当前影响债券定价的长期、中期和短期因素,... 债券定价范式随着经济环境、政策框架、参与者结构、事件驱动等多重因素的演变而变化。近年来,宏观经济特点、货币政策框架、债市参与者结构均发生重大变化,债券定价范式面临调整。本文分析了当前影响债券定价的长期、中期和短期因素,力求为债券定价范式的更新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债券定价 范式 货币政策框架 投资者行为
下载PDF
和谐型电力机车走行部轴承故障数据分析及处置策略
2
作者 梁世超 《电力机车与城轨车辆》 2024年第2期131-134,共4页
文章通过梳理近年和谐型电力机车走行部轴承故障的典型案例,分析了轴承故障报警信息未得到有效处置的原因,并结合现场应用实际,根据轴承故障的发展规律提出了基于故障全周期的故障数据分析及处置策略。该处置策略应用效果良好,轴承预报... 文章通过梳理近年和谐型电力机车走行部轴承故障的典型案例,分析了轴承故障报警信息未得到有效处置的原因,并结合现场应用实际,根据轴承故障的发展规律提出了基于故障全周期的故障数据分析及处置策略。该处置策略应用效果良好,轴承预报警数量与平均重复报警次数明显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机车 轴承 故障 数据分析
下载PDF
基于体外仿生循环实验的B型夹层腔间压力功能评估
3
作者 李世龙 梁世超 +3 位作者 袁盼盼 熊江 许尚栋 陈端端 《北京生物医学工程》 2023年第5期475-482,共8页
目的评估B型主动脉夹层在不同撕裂口条件下真、假腔的腔间压力功能参数变化,量化撕裂口对主动脉夹层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基于1例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CTA数据进行三维血管重建,利用3D打印技术构建6种不同撕裂口大小、位置、数量的主... 目的评估B型主动脉夹层在不同撕裂口条件下真、假腔的腔间压力功能参数变化,量化撕裂口对主动脉夹层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基于1例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CTA数据进行三维血管重建,利用3D打印技术构建6种不同撕裂口大小、位置、数量的主动脉夹层血管模型。借助体外仿生循环系统和多通道同步压力监测装置,完成对血管真假腔间压力的同步采集,分析不同撕裂口工况下的血管内压力并计算真假腔间压力差。结果对比4 mm的小撕裂口、大撕裂口(10 mm)模型的真假腔间压力差减小,最大变化幅度为1.5 mmHg;撕裂口位置改变导致真腔与假腔内压力相对大小发生反转(-1.7 mmHg vs 1.6 mmHg;-1.1 mmHg vs 2.3 mmHg);相对于单个撕裂口,两个撕裂口使真假腔压力趋于平衡,压力差维持在0 mmHg附近。结论B型主动脉夹层中撕裂口的大小、位置和数量对真假腔间压力差均有显著影响,临床中需根据不同撕裂口形态及风险水平确定最佳的手术干预决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型主动脉夹层 撕裂口 压力差 体外仿生循环系统 3D打印
下载PDF
基于YOLO算法的血管介入导丝检测
4
作者 李飞 张栩阳 +3 位作者 梁世超 郑军 许尚栋 陈端端 《北京生物医学工程》 2023年第4期341-347,共7页
目的为医生介入手术训练时提供更加直观的位置参考信息,设计了一种快速检测导丝位置的方法。方法以YOLO算法为基本框架,将视频帧中的导丝头端建模为单一检测目标,通过优化网格划分尺度来实现准确的导丝实时检测。本研究基于体外介入模... 目的为医生介入手术训练时提供更加直观的位置参考信息,设计了一种快速检测导丝位置的方法。方法以YOLO算法为基本框架,将视频帧中的导丝头端建模为单一检测目标,通过优化网格划分尺度来实现准确的导丝实时检测。本研究基于体外介入模拟操作平台共采集50个视频序列,从40个视频中随机收集8000张独立帧作为训练样本,基于10个完整视频序列收集的1960张独立帧进行算法测试,以预测框与真实框交并比为检测精度评价指标,并进一步分析非YOLO和YOLO方法在4个不同主动脉解剖区域的检测鲁棒性。结果在12×20网格尺度和交并比大于0.5为预测准确的条件下,YOLO算法的导丝检测的准确率达到了0.9954,检测帧率为333 fps。由于血管遮挡的干扰,非YOLO和YOLO方法在腹主动脉区域检测精度有所下降,但基于YOLO的检测方法能够有效降低血管遮挡的影响。结论基于YOLO算法能够实现更加精准的导丝检测,且在不同主动脉区域均表现出具有良好的鲁棒性,能够为医生介入手术训练过程提供实时有效的视觉辅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OLO算法 介入手术 导丝检测 多尺度检测 目标识别
下载PDF
黑土中不同有机质组分对三氯乙烯吸附特征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张颖 刘莹 +3 位作者 孟庆娟 李鹏飞 梁世超 王璐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3-59,98,共8页
文章采用分步提取法制备东北黑土有机质组分,研究不同有机质组分结构与性质,分析差异;运用批量平衡试验方法研究三氯乙烯(TCE)在三种有机质组分中吸附规律。结果表明,土壤中各有机质组分含量有较大差异,为HM>FA>HA,有机质组分中H/... 文章采用分步提取法制备东北黑土有机质组分,研究不同有机质组分结构与性质,分析差异;运用批量平衡试验方法研究三氯乙烯(TCE)在三种有机质组分中吸附规律。结果表明,土壤中各有机质组分含量有较大差异,为HM>FA>HA,有机质组分中H/C,O/C和(N+O)/C比,为FA>HA>HM,说明FA组分脂肪性最高,极性最强;有机质组分对TCE吸附平衡时间为24 h,胡敏素(HM)对TCE吸附能力高于富里酸(FA)和胡敏酸(HA);试验浓度范围内,三种有机质组分对TCE吸附均符合Freundlich等温吸附曲线,吸附能力为HM>HA>F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敏酸 富里酸 胡敏素 三氯乙烯 吸附
下载PDF
生物炭对三氯乙烯吸附特性及机理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孟庆娟 刘莹 +2 位作者 李鹏飞 梁世超 张颖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36-43,共8页
以自制生物炭为吸附材料,探究3种生物炭对三氯乙烯(TCE)吸附特性,结合元素和热重分析等方法探讨生物炭吸附TCE机理。结果表明,3种生物炭对TCE吸附平衡时间为24 h,等温吸附曲线符合Freundlich模型,吸附性能排序为C-550>C-850>C-25... 以自制生物炭为吸附材料,探究3种生物炭对三氯乙烯(TCE)吸附特性,结合元素和热重分析等方法探讨生物炭吸附TCE机理。结果表明,3种生物炭对TCE吸附平衡时间为24 h,等温吸附曲线符合Freundlich模型,吸附性能排序为C-550>C-850>C-250。热解温度越高生物炭芳香性越高,极性越低,脂肪性成分和含氧官能团越少,比表面积越大,微介孔结构越多。推测生物炭对TCE吸附效果与生物炭的芳香性、极性、比表面积等因素有关,也与制备原料和裂解温度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氯乙烯 生物炭 吸附性能 吸附机理
下载PDF
颅内动脉瘤快速虚拟支架和血流动力学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姚韵楚 彭飞 +3 位作者 张薛欢 梁世超 刘爱华 陈端端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554-560,共7页
目的利用虚拟支架算法对真实血管内支架展开的状态进行模拟,同时对虚拟术后模型进行血流动力学参数的数值模拟,评估虚拟支架置入手术前后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方法纳入2014年9月19日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就诊的1例基底动脉... 目的利用虚拟支架算法对真实血管内支架展开的状态进行模拟,同时对虚拟术后模型进行血流动力学参数的数值模拟,评估虚拟支架置入手术前后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方法纳入2014年9月19日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就诊的1例基底动脉瘤(动脉瘤直径10.93 mm)伴动脉瘤壁1级强化患者,对其动脉瘤增大(12.83 mm,动脉瘤壁2级强化)后的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进行重组,得到患者的特异性动脉瘤血管几何模型,对该模型进行分割与平滑处理。选用Pipeline密网支架,首先通过基于单纯性可变形网格的虚拟支架快速模拟仿真算法,对支架展开进行快速有效的模拟,得到展开后的支架位置与形态结构。同时,通过对支架进行实体化建模,及对虚拟支架置入术后的动脉瘤进行血流动力学仿真计算,对比术前术后可量化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包括时间平均壁面剪应力、振荡剪切指数、梯度震荡数、壁面剪应力梯度、压力、质量流量和流速)。结果动脉瘤壁内的时间平均壁面剪应力、壁面剪应力梯度、最大梯度振荡数等血流动力学参数较术前均有明显降低,压力和最大震荡剪切指数较术前增高。动脉瘤壁的时间平均壁面剪应力最大值从5.277 Pa下降至2.701 Pa,下降幅度为48.816%;壁面剪应力梯度最大值由16078.273 Pa/m下降至8995.226 Pa/m,降幅为44.054%;梯度振荡数的最大值由0.938降至0.919,降幅为2.026%。压力最大值由术前的13155.029 Pa增至术后的13247.047 Pa,增幅为0.699%;振荡剪切指数最大值从0.462增加至0.468,上升幅度为1.299%。通过瘤颈平面的质量流量从0.344 g/s明显下降至0.00025 g/s。右侧大脑后动脉出口质量流量由术前0.882 g/s增加至术后0.945 g/s,增幅为7.143%;流速由术前1.243 m/s增加至1.302 m/s,增幅为4.747%。结论虚拟支架算法与计算流体动力学模拟相结合可以为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提供手术前后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为医师手术评估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流动力学 术后评估 虚拟支架
下载PDF
基于图像识别的血管介入器械追踪方法 被引量:3
8
作者 周国敬 梁世超 +3 位作者 李振锋 梅玉倩 熊江 陈端端 《北京生物医学工程》 2022年第1期90-96,共7页
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首要疾病,微创介入手术是其主要治疗方法。但其手术过程较为依赖医生经验,如何量化介入手术操作经验,从而形成手术操作知识体系,服务于术者操作和手术机器人控制,是当前血管介入领域研究的热点。针对这一问... 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首要疾病,微创介入手术是其主要治疗方法。但其手术过程较为依赖医生经验,如何量化介入手术操作经验,从而形成手术操作知识体系,服务于术者操作和手术机器人控制,是当前血管介入领域研究的热点。针对这一问题,对手术操作过程中植介入器械的追踪是量化手术操作的基础,亦是研究手术器械输送过程运动学关键参数的必要条件,本文针对血管介入手术过程中基于图像识别算法的器械追踪方法开展总结性研究。首先,针对血管介入手术过程中器械追踪的相关技术进行系统总结和阐述;其次,针对基于图像识别算法的血管介入器械追踪方法,根据其追踪过程是否具有检测环节,分为"生成式"追踪和"判别式"追踪两类进行总结和阐述,重点归纳了基于机器视觉和深度学习的相关算法及其流程;最后,本文针对血管介入操作过程的器械追踪方法进行了较全面的总结,提出考虑到临床应用研究对时效性和准确性兼顾的需求,以"判别式"追踪为核心的算法更适合于血管介入手术器械追踪,并具有嵌入到手术机器人的潜力,为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提供参考,并对后续研究方向做以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介入 器械追踪 图像识别 生成式追踪 判别式追踪
下载PDF
基于术中测压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真假腔压力变化的初步研究
9
作者 贾贺月 梁世超 +3 位作者 梅菲 左尚维 陈端端 熊江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2年第1期42-47,共6页
目的应用术中测压,分析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ype B aortic dissection,TBAD)患者支架植入前后真假腔不同区段压力变化,验证基于功能学参数——真假腔第一压力平衡点(first balance position,FBP)评价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 目的应用术中测压,分析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ype B aortic dissection,TBAD)患者支架植入前后真假腔不同区段压力变化,验证基于功能学参数——真假腔第一压力平衡点(first balance position,FBP)评价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术后夹层转归的可行性。方法对2020年9月至2021年11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和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1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TBAD患者进行TEVAR术中主动脉腔内测压,分析支架植入前后真假腔的压力变化,并基于2例患者术后随访的CTA资料进行图像分割和图像重建,比较随访期夹层假腔容积变化。结果9例患者支架植入后出现不同程度的FBP下移或压力差曲线右移,1例患者FBP改变不典型。患者1术后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计算获取的FBP位于腹主动脉段,术后3个月假腔容积较术后1周缩小40%(94.28 cm^(3) vs 156.60 cm^(3));患者2术后CFD计算结果显示术后FBP消失,真腔压力大于假腔,术后3个月假腔容积较术后1周缩小92.2%(11.50 cm3 vs 146.83 cm^(3))。结论术中测压结果初步证实TEVAR有利于增大TBAD患者真腔压力优势,术后FBP的变化与夹层真假腔容积变化有关。术后基于CFD获取患者早期压力变化有望成为预测TBAD患者术后转归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有创压 血液动力学
下载PDF
Claw-shaped flexible and low-impedance conductive polymer electrodes for EEG recordings: Anemone dry electrode 被引量:1
10
作者 SHI ZhongYan JIANG Bo +6 位作者 liang shichao ZHANG JiangTao SUO DingJie WU JingLong CHEN DuanDuan PEI GuangYing YAN TianYi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1期255-266,共12页
Electroencephalogram(EEG) signals provide important brain information in healthcare settings. Wet electrodes have several limitations, including their time-consuming preparation and no long-term acquisition, and dry e... Electroencephalogram(EEG) signals provide important brain information in healthcare settings. Wet electrodes have several limitations, including their time-consuming preparation and no long-term acquisition, and dry electrodes have become a promising candidate. However, dry electrodes face several challenges related to signal quality, comfort, conductivity and cost.This study aims to develop and evaluate a novel dry electrode for EEG recordings. The electrode material properties are characterized by electrochemical, mechanical force, and skin measurements. The electrode performance is evaluated by comparing the impedance, signal-to-noise ratio(SNR), and EEG signal features of the proposed electrode with those of a wet electrode and two commercial dry electrodes. The dry electrode design is based on the biological structure of the sea anemone and demonstrates an improved scalp fit and reduced signal noise and motion artifacts. The electrode materials include advanced conducting polymers combined with thermoplastic elastomers(TPEs) and carbon nanotubes(CNTs), which exhibit good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safety. A low-cost injection molding fabrication method is proposed. The dry electrodes show a scalp contact impedance of 7 kΩ at 20 Hz, which is lower than that of wet and commercial dry electrodes.Resting-state EEG and event-related potential signals collected by the anemone dry electrode achieved more than 90% similarity with signals acquired by wet electrodes. Thus, a low-cost, comfortable anemone dry electrode that exhibits excellent EEG recording performance is presented. The anemone dry electrode represents an important technological advance in material and structural design for EEG recording senso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ry electrodes electroencephalogram(EEG) ultra-conductive polymer scalp simulation flexible and low-impedance
原文传递
新型心脏外科手术模拟训练系统的设计与评估 被引量:2
11
作者 梁世超 宋成利 +3 位作者 赵雪松 马昶 李显达 刘沙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79-785,共7页
手术训练系统可以模拟手术环境,提高受训人员的操作技能。本文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心脏外科手术模拟训练系统,并选择离体猪心脏作为心脏外科手术模拟训练系统的心脏模型,通过设计机械运动装置来实现心脏模型的跳动,同时可调整机械结构运动... 手术训练系统可以模拟手术环境,提高受训人员的操作技能。本文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心脏外科手术模拟训练系统,并选择离体猪心脏作为心脏外科手术模拟训练系统的心脏模型,通过设计机械运动装置来实现心脏模型的跳动,同时可调整机械结构运动的频率来改变心脏模型的跳动频率。为验证该系统的合理性,将12名非医学专业学生与12名医学专业学生分为两组,使用心脏外科手术模拟训练系统进行为期7 d的不停跳冠脉搭桥手术训练,记录受训人员训练前后完成搭桥的时间,并由3名外科医生采用对象结构评价技能(OSATS)评估标准对每名学员的冠脉搭桥手术训练结果进行评分。通过训练,两组受训人员完成搭桥缝合的时间均显著缩短,训练前后的OSATS评分均得到提高。结果表明,心脏外科手术模拟训练系统在提高受训人员手术技巧、操作技能、掌握手术器械的使用等方面具有较好的训练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外科 冠脉搭桥手术 模拟与仿真 训练与评价
原文传递
重思《什么是艺术?》中“内容”与“形式”的疑题
12
作者 梁世超 《俄罗斯文艺》 CSSCI 2021年第2期128-138,共11页
托尔斯泰艺术创作的价值已经成为共识,而他的艺术思想却不无争议。批评界多指责托氏只顾及艺术对道德内容的传达,而莫德等人认为这不过是种误读,在他们看来,《什么是艺术?》不独关注"内容",亦以"形式"作为评价艺术... 托尔斯泰艺术创作的价值已经成为共识,而他的艺术思想却不无争议。批评界多指责托氏只顾及艺术对道德内容的传达,而莫德等人认为这不过是种误读,在他们看来,《什么是艺术?》不独关注"内容",亦以"形式"作为评价艺术的标尺。不过,这一补足式的阐释仍未能忠实展现托氏运思的幽微之处。艺术评判标准在文章表层的论证话语中分属两个独立的维度,但在深层的意义结构中,又相互联结、彼此定义,由此废止这一区隔,此思路应和了托氏"整全"美学观的一贯表述。当思想家与艺术家的分离论及其暗含的褒贬臧否成为"托尔斯泰问题"的某种标准答案时,该美学观可以为我们提供另一种视角:当二者区分失效之时,才是我们最接近托尔斯泰的瞬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尔斯泰 艺术论 美学观 自治论与工具论 道德主义
原文传递
“明信片”与“水彩画”——《说吧,记忆》中的图像与记忆
13
作者 梁世超 《俄罗斯文艺》 CSSCI 2019年第2期23-30,共8页
在讨论纳博科夫创作的"绘画性"时,值得关注的不仅仅是文本与图像这两种媒介的融合所产生的美学效果。在《说吧,记忆》中,纳博科夫通过记叙两类图像——"明信片"与"水彩画",反思了图像与记忆的关系。是借... 在讨论纳博科夫创作的"绘画性"时,值得关注的不仅仅是文本与图像这两种媒介的融合所产生的美学效果。在《说吧,记忆》中,纳博科夫通过记叙两类图像——"明信片"与"水彩画",反思了图像与记忆的关系。是借图像来记忆,还是将记忆变成图像,反映了O小姐与纳博科夫在面对流亡中的怀旧问题时所持的不同看法,该看法进而影响了二人在人生轨迹上的选择。通过将记忆编织成一幅绘有林中小径的图像,纳博科夫用艺术虚构跳出了回忆的"循环",绘出了充满希望的"螺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博科夫 记忆 图像 空间叙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