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电推进卫星小推力变轨策略星上计算方法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王敏 李强 +1 位作者 梁新刚 安然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80-186,共7页
全电推进卫星星上自主变轨,是全电推进卫星重要的发展方向。为了获得运算量小、计算简单、可以星上计算且变轨时间最短的小推力变轨策略,研究了Lyapunov反馈制导律和推力矢量分段固定法两种方法。基于Lyapunov反馈制导律的变轨策略,权... 全电推进卫星星上自主变轨,是全电推进卫星重要的发展方向。为了获得运算量小、计算简单、可以星上计算且变轨时间最短的小推力变轨策略,研究了Lyapunov反馈制导律和推力矢量分段固定法两种方法。基于Lyapunov反馈制导律的变轨策略,权重系数在地面进行优化,推力指向星上实时计算,在标称任务工况下变轨时间比理论最优解加长8.18%。推力矢量分段固定法变轨策略更为简单,每10天星上对两个关键控制参数Ψ1,Ψ2进行修正,推力指向变化规律恒定,变轨时间比理论最优解加长7.43%。两种方法都具有任务适应性好和计算简单的优点,Lyapunov反馈制导律对姿态控制能力要求较高,推力矢量分段固定法姿态控制要求容易满足,后者更适合于卫星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电推进卫星 小推力变轨 星上计算 Lyapunov反馈制导律 推力矢量分段固定法
下载PDF
交联对硅橡胶热导率影响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被引量:5
2
作者 徐文雪 梁新刚 +1 位作者 徐向华 祝渊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9期198-205,共8页
硅橡胶具有绝缘、耐热等优势,在热界面材料中具有重要的应用.通过非平衡分子动力学方法计算了不同交联密度下的热导率.结果表明随着交联密度的变大,热导率逐渐升高.80%的交联密度可以使热导率提高40%,这是由于交联形成的空间网状结构缩... 硅橡胶具有绝缘、耐热等优势,在热界面材料中具有重要的应用.通过非平衡分子动力学方法计算了不同交联密度下的热导率.结果表明随着交联密度的变大,热导率逐渐升高.80%的交联密度可以使热导率提高40%,这是由于交联形成的空间网状结构缩短了热量沿着原子链传递的长度,使热导率有较大的提升.在相同交联密度下,键位置对热导率影响较小,端部交联和中间交联时热导率没有显著差异.但是交联活性点的间隔增加有利于热导率提高.计算了不同交联密度下的声子态密度,分析交联结构的导热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橡胶 热导率 交联密度 非平衡分子动力学
下载PDF
基于激光旋转加热的非导电材料高温光谱发射率测试方法与装置
3
作者 孙红胜 梁新刚 +3 位作者 马维刚 张宇峰 邱超 马越岗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10-315,共6页
光谱发射率是表征材料热物理性能的重要参数。对于非导电材料的高温光谱发射率测试,一般采用高温加热炉加热或辐射加热的方式来进行发射率测试,存在的问题是采用高温石墨炉加热时,样品可能会与高温石墨发生化学反应,从而破坏材料原有物... 光谱发射率是表征材料热物理性能的重要参数。对于非导电材料的高温光谱发射率测试,一般采用高温加热炉加热或辐射加热的方式来进行发射率测试,存在的问题是采用高温石墨炉加热时,样品可能会与高温石墨发生化学反应,从而破坏材料原有物性;采用辐射加热,一般是单向静止加热,会存在样品温场梯度非均匀分布的问题。基于激光旋转加热和样品/黑体整体一体化设计,提出了一种“样品动中测”的非导电材料高温光谱发射率测试新方法,建立了相应的测量模型,突破了传统的“样品静中测”的局限,样品与参考黑体共形一体化设计,采用微区域光谱辐射成像方法,同时测量参考黑体和样品的光谱辐射能量与温度。建立了激光旋转加热状态下的热传导方程,对典型样品材料的温度分布进行了仿真计算,结果表明旋转样品温场分布较为均匀,分析了温场分布与红外光谱发射率测量误差间的关系,给出了适用于本测试方法的材料的热导率下限值。基于该方法,搭建了相应的测量装置,对典型材料碳化硅在1000 K时的光谱发射率进行了测试,在4μm处对各个典型高温温度点的光谱发射率进行了测试,得到了碳化硅材料在红外波段的光谱发射率波长变化和温度变化规律特性。与国外的测量结果进行了比对,结果较为一致,验证了激光旋转加热光谱发射率测试方法的可行性。采用此方法,不破坏样品本身的理化特性,样品加热升温速度快,测量温度范围上限高,有效减小了激光静止单向加热带来的温度不均匀性,可同时测量出样品和参考黑体的光谱辐射亮度及温度,无需另外再设计标准高温黑体,解决了现有非导电材料高温光谱发射率测试中非均匀加热和辐射能量同步比对测量的问题,可应用于多种非导电材料高温光谱发射率的测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导电 高温 光谱发射率 测试 激光旋转 整体黑体法
下载PDF
水雾强弥散条件下高温温场多光谱成像反演
4
作者 孙红胜 梁新刚 +4 位作者 马维刚 郭靖 王加朋 邱超 孙晓刚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2702-2708,共7页
高浓度水雾条件下的表面高温温场反演测量在航空航天、冶金铸造等工业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由于水雾的弥散作用,高温表面的辐射透过水雾后,会出现强烈的衰减和散射,导致传统辐射测温方法出现很大误差。现有水雾弥散条件下的温场反演测... 高浓度水雾条件下的表面高温温场反演测量在航空航天、冶金铸造等工业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由于水雾的弥散作用,高温表面的辐射透过水雾后,会出现强烈的衰减和散射,导致传统辐射测温方法出现很大误差。现有水雾弥散条件下的温场反演测量主要包括基于试验数据反推及实时测量水雾参数进行修正的测量方法,并基于辐射传输理论对测量结果进行误差分析和评估,测量方式多为单通道或双通道点辐射测温。基于水雾场红外光谱辐射特性的计算,提出了一种水雾强弥散条件下表面高温温场多光谱成像反演方法;根据辐射传输理论,考虑强弥散条件下的邻近效应,建立了相应的反演模型。在水雾场相关参数未知的情况下,通过三个透过水雾场后的高温目标长波红外光谱辐射图像,反演得到表面高温温场的真温分布。反演第一步是辐射温度场反演,即通过长波红外辐射图像,根据定标曲线和高温目标的光谱发射率先验数据,得到高温目标透过弥散水雾场经过发射率校正的辐射温度场;反演的第二步是根据三通道非线性反演模型,得到目标的真温温场分布。设计了一个长波红外三光谱通道反演测量装置,中心波长分别是8.8,10.7和12.0μm,对高温目标进行三个长波红外光谱通道的同时探测成像。设计了一套验证测试装置,利用标准高温黑体源和水雾弥散设备,进行了高温目标水雾弥散条件下的辐射图像采集和目标温度的反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8~14μm长波红外波段比短波波段对水雾弥散具有更强的抗干扰能力,在1100和1200℃典型温度点反演的平均误差在7%左右,大大减小了未经校正的辐射传输失真,适用于黑体和灰体高温目标,且无需水雾场的浓度和粒径分布等先验信息,基于多光谱成像信息的水雾弥散条件下温场反演方法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和创新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雾 弥散 多光谱 高温 反演
下载PDF
快速来流条件下低温平板结霜行为实验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夏斌 梁新刚 徐向华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2031-2035,共5页
实验研究了快速来流条件下-33℃的低温平板在不同来流速度和湿度时的结霜行为。来流温度为38℃、来流速度为13 m·s^-1和31 m·s^-1、来流相对湿度为7%和50%。研究表明:与自然对流下生成的疏松霜层不同,快速来流条件下生成的霜... 实验研究了快速来流条件下-33℃的低温平板在不同来流速度和湿度时的结霜行为。来流温度为38℃、来流速度为13 m·s^-1和31 m·s^-1、来流相对湿度为7%和50%。研究表明:与自然对流下生成的疏松霜层不同,快速来流条件下生成的霜层较致密、无后期致密化现象;快速来流条件下冷面结霜存在干模态结霜和湿模态结冰两种现象,发生湿模态结冰的条件为来流中水蒸气密度高于4.85 g·m^-3且霜面温度升至0℃;不同来流湿度条件下,来流速度对霜层厚度生长速率的影响规律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来流 低温平板 结霜
原文传递
SYMMETRIC VORTICAL STRUCTURE AND ITS TOPOLOGICAL STABILITY
6
作者 WANG Gang liang xin-gang GANG Ming-li 《Journal of Hydrodynamics》 SCIE EI CSCD 2005年第5期552-557,共6页
Using time dependent compressible laminar Navier-Stokes equations with a finite volume method incorporating a third-order-accurate discretization scheme, the flow structures around a slender at certain incidences are ... Using time dependent compressible laminar Navier-Stokes equations with a finite volume method incorporating a third-order-accurate discretization scheme, the flow structures around a slender at certain incidences are numerical simulated and typical crossflow patterns are presented. At incidence 10°, these vortical configurations are different at dissimilar axial locations though they are symmetric. At 35°, the symmetric vortical structures still maintain over the slender, yet their interaction at afterbody is intense than that at the forehody since the two vortices have fully developed downstream. The unstable topological structure of trajectory of saddle-to-saddle points and multiple limit cycle are further discussed in topological stability theory. These structures easily produce bifurcation with perturbation. The results support the view of hydrodynamic instability of vortices flow fie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ymmetric vortices slender body flow pattern topological stability flow mechanism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