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亚里士多德关于“幸福”原理的“实践”论证 被引量:3
1
作者 廖申白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4-26,共13页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对伦理学的“幸福”原理做了两个论证——“实践”论证与“人的活动”论证。尝试概括他的“实践”论证。论证包含如下三个核心之点:构成一个人“灵魂‘实现’”基础的是他作为一个实践者出于选择地追...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对伦理学的“幸福”原理做了两个论证——“实践”论证与“人的活动”论证。尝试概括他的“实践”论证。论证包含如下三个核心之点:构成一个人“灵魂‘实现’”基础的是他作为一个实践者出于选择地追求某种善的、包含着他/她的灵魂能力的一个“实现”的活动;实践者的这样的实践最终指向以他整个一生来看是那个最终的东西的一个“蕴含的善”,由这样的实践造成的灵魂的“实现”也最终指向那个善所包含的灵魂的最充分的“实现”,那个善或所包含的那个最充分的“实现”就是幸福;它对于一个“认真的人”,也对于一个认真的实践者,是善,并且也对于他显得善。亚里士多德在这个论证上加了一个重要限定:这个实践者必定是先获得“良好教养”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幸福”原理 “实践”论证 灵魂 能(潜在) 良好教养
下载PDF
儒家和亚里士多德德性伦理学的基本问题探析(英文) 被引量:2
2
作者 廖申白 《价值论与伦理学研究》 2017年第1期50-66,共17页
中西哲学家越来越希望更好地解读儒家和早期儒家,中西哲学对话的根源就是这种需要。本文认为,在进行中西哲学比较的过程中,首先需要找到某种积极的路径在儒家和亚里士多德哲学传统中达成共识。以此为前提,本文探讨了儒家哲学和亚里士多... 中西哲学家越来越希望更好地解读儒家和早期儒家,中西哲学对话的根源就是这种需要。本文认为,在进行中西哲学比较的过程中,首先需要找到某种积极的路径在儒家和亚里士多德哲学传统中达成共识。以此为前提,本文探讨了儒家哲学和亚里士多德哲学在道与善、"人"的概念、"人"的潜能以及实现潜能的方法等问题上的不同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识 比较 儒家 亚里士多德
下载PDF
儒学仁心-良知义理的“形上”伦理学的新开展——中国伦理学建设之需要及可能前景
3
作者 廖申白 郦平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4,281,共15页
中国伦理学建设不仅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石,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核心性文化建设要素。面对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冲突,尤其是西方主流伦理学理论的输入,中国伦理学面临新挑战。正确的道路是... 中国伦理学建设不仅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石,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核心性文化建设要素。面对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冲突,尤其是西方主流伦理学理论的输入,中国伦理学面临新挑战。正确的道路是中西方哲学的伦理学走向会通。在中国方面,会通的基础是中国儒家仁心-良知义理的“形上”伦理学获得新的开展并发挥积极作用。其核心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一)哲学的根底是“形上”之学。中国先贤所称“义理”之学、“天理”之学、道学、玄学等等,是哲学的一种。其旨趣在立人道之极,极此高明而引人走“成人成德”之路,指导人恰当地生活,获有充盈的内部生活。(二)从孔子“仁”学、孟子“诚”学,至程朱“理学”、陆王“心学”,都是此“形上”之学的显现和表达。理学以“理”为体,释“理”为“天”,释“天”为“理”。心学以“心”为体,特别强调宇宙天地之理“证会”于本心良知。心学影响国人日常意识至久至深。如“将心比心”表明凡本心即可通而不隔,“扪心自问”要人直返未放失的本心,“俯仰无愧”示人本心澄明透澈则无有愧怍,这些都是中国人的日常教养。(三)儒学仁心-良知义理的“形上”之学不是单纯的知识之学,而是贯通宇宙人生根本道理的学问。仁心或良知是“天人之道”本体的开展力量的显现,即用即体,即体即用。20世纪,马一浮、熊十力、梁漱溟、贺麟、张岱年以各自不同的方式表明,重思并开展儒学仁心-良知义理的“形上”伦理学是建设中国伦理学的真实需要。牟宗三、唐君毅等人继承并发展熊十力“体用不二”形上哲学-伦理学,预示着儒学哲学-伦理学的新发展。自20世纪20年代开启迄今的这一发展为中国伦理学建设提供了坚实基础与广阔前景,对国人的生活教养、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等具有深远影响,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根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 仁心 良知 “形上”伦理学 中国伦理学
原文传递
Introduction
4
作者 liao shenbai 《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 2013年第2期181-182,共2页
European and American philosophers of the eighteenth century were passionately committed to challenging the arbitrary power of contemporary governments and organized religion through the public use of reason and the p... European and American philosophers of the eighteenth century were passionately committed to challenging the arbitrary power of contemporary governments and organized religion through the public use of reason and the promotion of selected rights and liberties. These ideals and the responses they provoked were not confined to just one historical and geographical context, but have continued to influence thought throughout the world. Indeed, the exposition and critical reassessment of the complex legacy of the Enlightenment and the Counter-Enlightenment can lead to the re-shaping of public life and institutions in contemporary societies. The purpose of this Speical Theme is to re-valuate the Enlightenment, and to exchange various interpretations and understandings of Enlightenment thought in different cultural settings. 展开更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