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Weak coupling between heterotrophic nanoflagellates and bacteria in the Yellow Sea Cold Water Mass area
1
作者 lin shiquan HUANG lingfeng LU Jiachang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9期125-132,共8页
A study was carried out to investigate the grazing pressure of heterotrophic nanoflagellates (HNF) on bac-teria assemblages in the Yellow Sea Cold Water Mass (YSCWM) area in October, 2006.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 A study was carried out to investigate the grazing pressure of heterotrophic nanoflagellates (HNF) on bac-teria assemblages in the Yellow Sea Cold Water Mass (YSCWM) area in October, 2006.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HNF abundance ranges from 303 to 1388 mL-1, with a mean of 884 mL-1. The HNF biomass is equivalent to 10.6%-115.6% of that of the bacteria. The maximum abundance of the HNF generally occurred in the upper 30 m water layer, with a vertic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surface layer abundance greater than middle layer abundance, then bottom layer abundance. The hydrological data show that the YSCWM is located in the northeastern part of the study area, typically 40 m beneath the surface. A weak correlation is found be- tween the abundances of HNF and bacteria in both the YSCWM and its above water layer. One-way ANOVA analysis reveals that the abundance of HNF and bacteria differs between inside the YSCWM and in the above water mass. The ingestion rates of the HNF on bacteria was 8.02±3.43 h-1 in average. The grazing rate only represented 22.75%±6.91% of bacterial biomass or 6.55%±4.24% of bacterial production, implying that the HNF razinR was not the major factor contributing to the bacterial loss in the YSCWM are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ellow Sea Cold Water Mass heterotrophic nanoflagellates BACTERIA trophic coupling temperature
下载PDF
龙脑型阴香造林密度与施肥试验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林什全 陈新强 +7 位作者 李志良 何波祥 凌凤清 汪迎利 陈桂琼 连辉明 林胜 姚卫芳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19年第4期112-117,共6页
开展龙脑型阴香(Cinnamomum burmannii chvar. Borneol)造林初植密度和施肥试验,3 a生试验林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密度和不同施肥处理对龙脑型阴香的生长(树高、地径和冠幅)有着显著的影响,而且在主效因子(密度)、副效因子(施肥)以及两者... 开展龙脑型阴香(Cinnamomum burmannii chvar. Borneol)造林初植密度和施肥试验,3 a生试验林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密度和不同施肥处理对龙脑型阴香的生长(树高、地径和冠幅)有着显著的影响,而且在主效因子(密度)、副效因子(施肥)以及两者的交互作用上均达到极显著差异(P<0.01),说明采用不同密度以及不同的施肥处理可调节林分生长,选择合适的处理组合可提高林分生长量。初步结论认为营建龙脑型阴香原料林其初植密度以株行距1.5 m×2.0 m为宜,即3 330株/hm^2且以复合肥(N:P:K=15:15:15)作基肥和追肥(即试验的D2F1组合),可在幼林期间可以获得较高的生长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脑型阴香 种植密度 施肥试验
下载PDF
亲疏水性对泡沫金属池沸腾换热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林石泉 赵雅鑫 +2 位作者 吕中原 赖展程 胡海涛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295-301,共7页
随着航空飞机和航天器不断向高性能发展,热控制系统的紧凑性和散热效率亟需提高。泡沫金属具有超大的比表面积和高热导率,在航空航天热控制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对亲水性和疏水改性泡沫金属内的池沸腾换热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并与... 随着航空飞机和航天器不断向高性能发展,热控制系统的紧凑性和散热效率亟需提高。泡沫金属具有超大的比表面积和高热导率,在航空航天热控制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对亲水性和疏水改性泡沫金属内的池沸腾换热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并与未改性泡沫金属进行对比,得出了亲疏水性对不同孔密度和孔隙率泡沫金属池沸腾换热特性的影响规律。测试样件为泡沫铜,孔密度为5、20和40 PPI,孔隙率为85%和95%。结果表明,疏水改性可使泡沫金属内池沸腾的起始过热度降低20%~30%;疏水改性泡沫金属和亲水改性泡沫金属分别在低热通量(q<4×10^(5)W/m^(2))和高热通量(q≥4×10^(5)W/m^(2))条件下具有最佳的沸腾换热性能;表面改性对于低孔隙率泡沫金属内池沸腾强化换热效果更加显著,且亲水改性的强化效果优于疏水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沫金属 亲水性 疏水性 池沸腾 传热
下载PDF
基于MIV-BP神经网络的库岸滑坡位移预测 被引量:1
4
作者 林世权 苏爱军 杨世文 《甘肃科学学报》 2021年第6期121-125,共5页
首先采用平均值影响(MIV)法对影响库岸滑坡的外部诱发因素进行了筛选,然后结合BP神经网络建立了MIV-BP库岸滑坡位移预测模型,并对三峡库区重大滑坡灾害之一的奉节县藕塘滑坡进行了位移预测研究。结果表明:MIV-BP模型的预测结果与实际变... 首先采用平均值影响(MIV)法对影响库岸滑坡的外部诱发因素进行了筛选,然后结合BP神经网络建立了MIV-BP库岸滑坡位移预测模型,并对三峡库区重大滑坡灾害之一的奉节县藕塘滑坡进行了位移预测研究。结果表明:MIV-BP模型的预测结果与实际变形特征基本一致,与未考虑滞后性的BP模型相比,最大误差减小了4.41%。该模型能够较好地对库岸滑坡变形进行预测,可运用在三峡库区涉水滑坡的位移预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 位移预测 MIV-BP算法 降雨 库水位
下载PDF
天堂山林场森林地上生物量及碳储量的遥感估算模型构建 被引量:8
5
作者 陈日东 林什全 +1 位作者 潘国英 陈月明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19年第3期71-77,共7页
基于广东省清远市天堂山林场的二类调查小班数据和landsat8遥感影像和多元逐步回归的方法,建立森林地上生物量模型,进而构建森林地上碳储量模型,对天堂山林场森林碳储量及其分布进行了估算,并讨论了预测结果及其精确性。结果表明:阔叶... 基于广东省清远市天堂山林场的二类调查小班数据和landsat8遥感影像和多元逐步回归的方法,建立森林地上生物量模型,进而构建森林地上碳储量模型,对天堂山林场森林碳储量及其分布进行了估算,并讨论了预测结果及其精确性。结果表明:阔叶林、针叶林和混交林生物量模型的拟合优度分别为0.77、0.67、0.69。基于碳储量估算模型计算生成的天堂山林场碳储量分布图与采用二类森林调查数据得到的碳储量分布图空间分布一致。验证了基于landsat8遥感影像的碳储量模型能为森林碳储量提供快速准确的估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 生物量 碳储量 遥感 估算模型
下载PDF
长江口及邻近陆架海区夏季小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研究
6
作者 李玉洁 王小谷 +1 位作者 林施泉 王春生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02-112,共11页
根据2006年7月13日至8月30日在长江口及邻近陆架海区采集的小型底栖动物样品,对小型底栖动物类群组成,丰度、生物量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以及调查海区的环境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海域小型底栖动物有线虫、桡足类、多毛类、寡... 根据2006年7月13日至8月30日在长江口及邻近陆架海区采集的小型底栖动物样品,对小型底栖动物类群组成,丰度、生物量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以及调查海区的环境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海域小型底栖动物有线虫、桡足类、多毛类、寡毛类、介形类、螨类、双壳类、腹毛类、动吻类、端足类和等足类等11个类群及无节幼体等。平均丰度为453.22±355.34 ind/10 cm^(2),最优势类群为线虫,占小型底栖动物总丰度的81.37%,次优势类群分别为底栖桡足类和多毛类,分别占小型底栖动物总丰度的10.13%和2.96%。平均生物量为622.65±505.07μg/10 cm^(2),生物量占比最高的类群为多毛类,占总生物量的30.21%,其次分别为线虫和寡毛类,分别占小型底栖动物总生物量的23.69%和19.44%。水平分布上,从河口冲淡水区到东海陆架深水区,小型底栖生物丰度呈现由低到高的变化趋势,杭州湾小型底栖动物丰度为240.96±223.47 ind/10 cm^(2),长江口近岸区为442.91±304.16 ind/10 cm^(2),东海陆架深水区为865.42±553.88 ind/10 cm^(2)。垂直分布上,小型底栖动物主要分布在0~2 cm层,丰度为290.28±250.03 ind/10 cm^(2);其次是2~5 cm层,丰度为132.81±128.74 ind/10 cm^(2);5~10 cm层分布最少,丰度为30.14±31.91 ind/10 cm^(2)。其中线虫、多毛类、寡毛类与桡足类等主要类群的垂直分布与总分布趋势相同。与环境因子进行相关分析表明,调查海区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主要与水深、盐度和溶解氧显著相关,对小型底栖动物分布影响最大的环境因子组合为溶解氧和盐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小型底栖动物 夏季 丰度 生物量
下载PDF
联体线虫科(线虫动物门)系统分类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林施泉 王小谷 王春生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9-65,共17页
联体线虫科是自由生活海洋线虫中种类多样性较高的一个科,广泛分布于潮间带、浅海甚至超过6000 m的深渊海底。联体线虫科目前已记录有19个属239个有效种(另有4个属由于原始描述较简单,被认为是疑似属),是当前海洋线虫分类学研究最为活... 联体线虫科是自由生活海洋线虫中种类多样性较高的一个科,广泛分布于潮间带、浅海甚至超过6000 m的深渊海底。联体线虫科目前已记录有19个属239个有效种(另有4个属由于原始描述较简单,被认为是疑似属),是当前海洋线虫分类学研究最为活跃的一个科。本文简述了联体线虫科的系统分类研究历史,回顾了这一类群的国内外系统分类学研究进展,对3个亚科的分类进一步做了梳理,并列出了各个属的种类检索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生活海洋线虫 系统分类 联体线虫科 研究进展
下载PDF
摩擦伏特效应 被引量:1
8
作者 林世权 杨予含 王中林 《中国科学:技术科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17-928,共12页
摩擦起电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几乎发生在任何材料界面,其中半导体之间的摩擦起电具有独特的性质.当p型半导体在n型半导体表面摩擦时,两个材料界面在机械滑动的作用下发生化学键的断裂以及新化学键的生成,释放能量(简称键合子“binding... 摩擦起电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几乎发生在任何材料界面,其中半导体之间的摩擦起电具有独特的性质.当p型半导体在n型半导体表面摩擦时,两个材料界面在机械滑动的作用下发生化学键的断裂以及新化学键的生成,释放能量(简称键合子“bindington”)并激发半导体界面电子-空穴对.摩擦激发的电子-空穴对在p-n结处的内建电场作用下分离并产生直流电,这个过程与光伏效应类似,因此该现象被命名为摩擦伏特效应.摩擦伏特效应与光伏效应唯一的不同是摩擦伏特效应中电子-空穴对是由界面原子瞬时结合成键而释放的能量所激发,而光伏效应是由光所激发.本文回顾了近年来摩擦伏特效应研究的相关进展,总结了基于摩擦伏特效应的摩擦伏特发电机技术及其潜在应用.摩擦伏特效应作为半导体界面接触起电中重要的一环,对其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接触起电的机理,还有望推动摩擦纳米发电机、半导体等研究领域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擦伏特效应 半导体摩擦起电 界面工程 摩擦伏特发电机
原文传递
固体-固体摩擦起电中电子转移研究进展
9
作者 林世权 唐臻 王中林 《中国科学:技术科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20-829,共10页
摩擦起电是指两个材料接触或摩擦后,电荷从一个材料表面转移到另一个材料表面的现象,距其被发现至今已有2600年的历史.然而,摩擦起电的机理却长期处于争论之中,其争论的核心是摩擦起电的载流子类型是电子、离子还是材料碎屑.最近,相关... 摩擦起电是指两个材料接触或摩擦后,电荷从一个材料表面转移到另一个材料表面的现象,距其被发现至今已有2600年的历史.然而,摩擦起电的机理却长期处于争论之中,其争论的核心是摩擦起电的载流子类型是电子、离子还是材料碎屑.最近,相关研究以摩擦纳米发电机和开尔文探针力扫描显微镜为手段,探索了固体-固体界面电荷转移的基本原理.研究结果表明,电子是固-固界面摩擦起电的主要载流子,发生电子转移的条件是两个原子的电子云发生重叠.本文主要阐述电子作为转移电荷主要载体的实验依据,对新提出的摩擦起电物理模型进行了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擦起电 电子转移 原子力显微镜 摩擦纳米发电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