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郯庐断裂带肥东北部文集地区构造岩类型与构造变形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袁芳 宋传中 +5 位作者 lin shoufa 石永红 李加好 李振伟 王微 王阳阳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601-620,共20页
位于郯庐断裂带中南部的肥东地区是郯庐断裂带内韧性剪切带出露的主体区域之一。本文从肥东北部文集地区的构造岩组成及其变形入手,通过详细的野外观测、室内显微构造变形分析来确定该地区构造变形的几何学形态及其涡度、有限应变、分... 位于郯庐断裂带中南部的肥东地区是郯庐断裂带内韧性剪切带出露的主体区域之一。本文从肥东北部文集地区的构造岩组成及其变形入手,通过详细的野外观测、室内显微构造变形分析来确定该地区构造变形的几何学形态及其涡度、有限应变、分维度、差异应力、应变速率等参数。研究区主要出露角闪岩相肥东变质杂岩,构造岩以糜棱岩和糜棱岩化片麻岩为主,岩石变形强烈。根据极摩尔圆法得到的运动学涡度值为0.729~0.870,指示区域内的韧性剪切活动以简单剪切为主。几何学形态上,肥东北部文集地区构造整体呈一背形展出,其枢纽走向NE-SW,轴面倾向SE,物质及变形强度等方面均表现出一定的规律和对称性。研究区内动态重结晶石英颗粒边界具有统计学上的自相似性,其分维值D在1.143~1.208之间,且自背形核部向两翼,颗粒粒径增大,分维值减小。差异应力Δσ介于17.86~55.18MPa之间,应变速率ε值在1.960×10^-13~7.330×10^-12s^-1之间,且背形核部差异应力和应变速率较两翼大,呈近似对称性分布。通过对比以上构造参数可以发现,区内差异应力和应变速率表现出一定的正相关性,自核部向两翼二者均呈减小趋势;动态重结晶石英颗粒则与应变速率呈负相关性,即核部颗粒细小、两翼增大。本文从几何学、运动学以及显微构造变形分析等方面对该区构造变形展开精细化研究,借此来分析肥东北部地区郯庐断裂带的构造形态和运动学特征,这对进一步认识郯庐断裂带的演化过程及构造模型的建立有着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肥东文集 几何学 剪切类型 差异应力 应变速率
下载PDF
Deformation of the Shirenshan Block in the North Qinling
2
作者 WANG Jingya REN Shenglian +7 位作者 LI Jiahao LI Quanzhong SONG Chuanzhong LI Longmin lin shoufa HUANG Yonglong HAN Xu LI Zhenqia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1期351-352,共2页
Objective The Qinling orogenic belt is a typical complex continental orogenic belt which has experienced multiperiod tectonic evolution and where some important tectonic belts formed.The Luoluan fault is one of the mo... Objective The Qinling orogenic belt is a typical complex continental orogenic belt which has experienced multiperiod tectonic evolution and where some important tectonic belts formed.The Luoluan fault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belts,which is the boundary fault of the North China Plate and the Qinling orogenic belt.The Shirenshan block is located in the north section between Luanchuan and Fangcheng of the Luoluan faul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formation of the Shirenshan Block in the North Qinling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转换构造结与区域成矿背景分析 被引量:45
3
作者 宋传中 张华 +5 位作者 任升莲 李加好 lin shoufa 涂文传 张妍 王中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78-788,共11页
中国东部中生代以来的地壳运动频繁,构造演化复杂,岩浆活动剧烈,成矿作用多样,是不同体制构造转换的重要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中生代特提斯构造体制与太平洋构造体制转换的经典地区,是两大构造体制交汇和转换的焦点部位,具有岩石圈物... 中国东部中生代以来的地壳运动频繁,构造演化复杂,岩浆活动剧烈,成矿作用多样,是不同体制构造转换的重要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中生代特提斯构造体制与太平洋构造体制转换的经典地区,是两大构造体制交汇和转换的焦点部位,具有岩石圈物质重组、结构重建的时-空演化关系。长江中下游转换构造结由是中国东部中生代特提斯构造体制与太平洋构造体制转换的产物,大别造山带、郯庐断裂带和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直接记录了两大构造体制转换的过程、沉积-构造-岩浆-成矿的时空关系和动力学背景。长江中下游转换构造结内构造叠加强烈,规律明显,以长江复合构造带和铜陵-杭州构造带为代表的NE-SW向构造带和NW-SE向构造带,严格控制着区内燕山期岩浆活动和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展布;长江中下游转换构造结内具有结点成矿的规律,不同规模的NE-SW向构造带与NW-SE向构造带的交切处正是区内矿集区和重要矿床的分布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生代 长江中下游 构造结 岩浆活动 成矿带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地区中生代陆内构造作用与成因分析 被引量:12
4
作者 宋传中 李加好 +5 位作者 任升莲 lin shoufa 刘欢 黄鹏 王薇 杨帆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39-354,共16页
长江中下游地区多期构造叠加、复合联合作用明显,中生代以来地壳运动频繁、构造活动强烈,地表为桐柏一大别造山带,九岭一江南隆起带,其问为对冲样式构造组合的长江复合构造带。大别造山带前陆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长江中下游深部为"... 长江中下游地区多期构造叠加、复合联合作用明显,中生代以来地壳运动频繁、构造活动强烈,地表为桐柏一大别造山带,九岭一江南隆起带,其问为对冲样式构造组合的长江复合构造带。大别造山带前陆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长江中下游深部为"双鳄鱼构造"状态,大量前陆断褶带的物质被掩盖在大别造山带之下,岩片叠置、断裂交错的镶嵌构造极为发育,下地壳切过莫霍面向北俯冲,是后期岩浆的活动通道和就位空间。综合地球物理剖面揭示下扬子地区南北岩石圈结构差异明显,上地壳南北对冲构造发育;下地壳为向北倾斜的构造带,北部仍向南逆冲,南部切过莫霍面向北俯冲。长江中下游地区上述构造的形成受控于长江陆内异化带的作用,该带是一条陆内岩石圈规模的向北倾斜的破裂带,发生在中国大陆形成之后,不受早期板块界线的控制,是岩石圈规模的大陆异化、物质重建、结构重组的产物;主要结构特征为上地壳对冲式逆断层组合,中地壳为水平流变层,下地壳切过莫霍面由南向北俯冲;形成过程是印支晚期一燕山早期中国陆内近南北向挤压,地壳破碎,岩石圈加厚;燕山晚期大规模伸展拉张,岩浆活动,壳幔混熔。特殊成因机制和演化过程的综合效应是长江陆内异化带的地质内涵。深部物质沿长江陆内异化带上升。在上部地壳内多期叠加构成的构造格架中就位,岩体形态在深部近东西向呈带状,中部状态复杂,浅表受控于多种构造组合形式,见空即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 长江陆内异化带 深部结构 上地壳对冲 下地壳俯冲
下载PDF
北淮阳构造带的属性及其对板块缝合线位置的启示 被引量:8
5
作者 黄鹏 宋传中 +7 位作者 任升莲 lin shoufa 张妍 李加好 刘欢 王微 杨帆 刘啟能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12-1129,共18页
北淮阳构造带为一条沿大别造山带北麓展布的狭长构造带,是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碰撞造山的产物,其物源组成、构造属性等研究内容是揭示南北板块在中国东部的大地构造单元格局以及时空演化的关键信息。结合构造变形、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 北淮阳构造带为一条沿大别造山带北麓展布的狭长构造带,是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碰撞造山的产物,其物源组成、构造属性等研究内容是揭示南北板块在中国东部的大地构造单元格局以及时空演化的关键信息。结合构造变形、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等方法对北淮阳前中生代岩石地层单元苏家河群/卢镇关群和信阳群/佛子岭群进行对比分析,就其构造属性形成这样的基本认识:北淮阳构造带是杨子板块向华北板块俯冲-碰撞的结合带,其物质组成具有双源性-主体部分来源于杨子板块,由代表了杨子板块北缘基底的晚元古代苏家河群(784±19Ma)/卢镇关群(756±12Ma)和杨子板块被动陆缘复理石沉积建造-中泥盆世至晚泥盆世早期的信阳群南湾组组成,后者相当于商丹缝合带以南的刘岭群;信阳群龟山组亲缘于华北板块并构成华北板块南缘的弧前楔形沉积体,是沿商丹缝合带分布的桃花铺弧前楔形沉积体的东延。佛子岭群总体可与信阳群相连,全岩成分显示,佛子岭群沉积构造环境既有活动大陆边缘,又有被动大陆边缘。由于中生代以来多期构造变形叠加(至少三期),佛子岭群岩石地层单元的叠置关系被改造或重置,使其缺少"构造解体"的证据,而无法在构造单元上细分。对于两大板块之间的缝合带位置,笔者认为:商丹缝合带进入北淮阳构造带后,应沿着北淮阳的北界,与龟山-梅山-六安-磨墩水库一线延伸的断裂带相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淮阳构造带 构造变形 LA-ICP-MUS U-Pb锆石定年 岩石地球化学 构造属性 板块缝合线
下载PDF
晓天—磨子潭断裂带构造变形分析及其对大别山构造变形的启示 被引量:7
6
作者 黄鹏 宋传中 +6 位作者 任升莲 lin shoufa 张妍 李加好 宫龙 刘欢 王微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11-524,共14页
晓天—磨子潭断裂带是大别造山带非常重要的韧性剪切带之一,叠加在北大别灰色片麻岩之上。通过其构造几何学、运动学的研究表明:晓天—磨子潭韧性剪切带具有管壁状弯曲的几何学特征,运动学方式为沿NWW—SEE向近水平左旋剪切。地质温压... 晓天—磨子潭断裂带是大别造山带非常重要的韧性剪切带之一,叠加在北大别灰色片麻岩之上。通过其构造几何学、运动学的研究表明:晓天—磨子潭韧性剪切带具有管壁状弯曲的几何学特征,运动学方式为沿NWW—SEE向近水平左旋剪切。地质温压计和变形矿物动态重结晶型式揭示了剪切带变形温度约618.2℃,地质压力约0.7GPa,相当于中下地壳环境。据此推测大别造山带曾上覆一管状背形韧性剪切层(大部分现已被剥蚀),晓天—磨子潭剪切带为其北界部分;造山带中下地壳物质曾发生近平行造山带走向的侧向流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晓天—磨子潭韧性剪切带 管壁状弯曲 左旋平移 温压条件 大别山造山带
下载PDF
秦岭伏牛山构造带的矿物岩石学特征与流变学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任升莲 宋传中 +4 位作者 lin shoufa 李加好 张浩然 涂文传 章俊杰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76-391,共16页
本文通过对伏牛山构造带岩石的矿物岩石学、石英重结晶型式、石英分维值和有限应变等特征分析研究,认为伏牛山构造带的变质—变形深受洛南—栾川断裂带的影响,其变化有明显的规律性,从断裂带往北岩石从糜棱岩依次过渡为片岩—片麻岩—... 本文通过对伏牛山构造带岩石的矿物岩石学、石英重结晶型式、石英分维值和有限应变等特征分析研究,认为伏牛山构造带的变质—变形深受洛南—栾川断裂带的影响,其变化有明显的规律性,从断裂带往北岩石从糜棱岩依次过渡为片岩—片麻岩—花岗岩原岩。构造带内发育多种糜棱岩,岩石变形强烈,远离构造带岩石的变形逐渐变弱。从构造带往北,石英的重结晶型式从SR向GBM变化,轴比逐渐变小,应变椭球体从长雪茄到扁椭球状,变形逐渐减弱,反映出构造应力从大到小的变化;沿构造带自西往东,石英重结晶型式由BLG型式到SR和GBM型式,分维数的变化等均反映出温度、构造应力逐渐增加,变质程度逐渐加深,塑性流变加强的特点。伏牛山构造带估算变质温度范围为300℃~520℃、应变速率值为4.11183E-15~3.68947E-17,属中-高温、中应变速率变质环境。靠近断裂带应变速率和构造应力大,远离断裂带逐渐减小,反映洛南—栾川断裂带较强的压扭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造山带 伏牛山构造带 重结晶机制 流变学 岩石有限应变
下载PDF
江南造山带石耳山新元古代花岗岩的构造变形、LA-ICP-MS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8
8
作者 王阳阳 宋传中 +7 位作者 李加好 李振伟 袁芳 任升莲 林寿发 王微 葛延鹏 李振强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5-102,共18页
在江南造山带的东段皖浙赣交界地区发育一系列花岗岩岩体,区域上,岩体呈条带状,NE—SW向雁行排列,平行于赣东北断裂带分布;微观下,岩浆流动组构残迹、蠕英石的普遍发育及固态塑性变形证明了该地区岩体变形经历了从岩浆—亚岩浆—固态变... 在江南造山带的东段皖浙赣交界地区发育一系列花岗岩岩体,区域上,岩体呈条带状,NE—SW向雁行排列,平行于赣东北断裂带分布;微观下,岩浆流动组构残迹、蠕英石的普遍发育及固态塑性变形证明了该地区岩体变形经历了从岩浆—亚岩浆—固态变形的一个持续转变的过程;岩体锆石年龄与邻区岩体的变质变形年龄有很好的耦合性。由此可见研究区变形花岗岩体为同构造花岗岩,是岩浆在侵位冷凝过程中受到赣东北断裂带强烈构造作用影响的产物。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结果表明:灵山岩体形成于783±14 Ma;莲花山岩体形成于780±12 Ma,属于新元古代岩浆活动。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碰撞导致江南造山带新元古界的岩群普遍遭受区域变质、变形作用,同构造花岗岩的构造变形特征正是区域构造变形的表现,因此该同构造岩体的年龄可能作为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仍在挤压、碰撞的年代学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造山带 板块汇聚 同构造花岗岩 锆石U-PB年龄
下载PDF
秦岭商丹断裂带南侧弧前沉积体的变形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5
9
作者 李加好 宋传中 +4 位作者 lin shoufa 任升莲 王道轩 涂文传 张欢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38-646,共9页
本文选取秦岭商丹断裂带以南,南秦岭刘岭群以北的弧前沉积体为研究对象,研究扬子板块向北秦岭俯冲的运动学特征。这套弧前沉积体产状北倾,矿物拉伸线理为倾向线理,岩片强烈褶皱,断裂发育,表现出由北向南逆冲的运动学特征。利用糜... 本文选取秦岭商丹断裂带以南,南秦岭刘岭群以北的弧前沉积体为研究对象,研究扬子板块向北秦岭俯冲的运动学特征。这套弧前沉积体产状北倾,矿物拉伸线理为倾向线理,岩片强烈褶皱,断裂发育,表现出由北向南逆冲的运动学特征。利用糜棱岩与云母石英片岩中矿物变形温度计,结合石英c轴组构估算岩石变形温度集中在400℃~550℃之间。结合其所处的构造位置,本文认为这套强烈变形的岩石构造组合体形成于秦岭古岛弧弧前沉积背景,在扬子板块向北秦岭俯冲过程中,北秦岭沿着商丹带由北向南逆冲形成。后期又遭受商丹韧性剪切带左行走滑活动的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造山带 商丹断裂带 弧前沉积体 构造变形 EBSD
下载PDF
合肥盆地磨墩水库石墨片岩变形变质分析及构造意义探讨 被引量:5
10
作者 黄鹏 宋传中 +5 位作者 王道轩 任升莲 lin shoufa 李加好 刘乐 宫龙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13-422,共10页
合肥盆地中南部肥西县磨墩水库南岸防虎山组侏罗系砾岩下发育一套石墨片岩系,两者之间呈断层接触。该石墨片岩不同于钻井揭示的合肥盆地石炭纪—二叠纪沉积岩,亦不同于河南固始县杨山煤系。经分析认为该石墨片岩应属于北淮阳佛子岭群岩... 合肥盆地中南部肥西县磨墩水库南岸防虎山组侏罗系砾岩下发育一套石墨片岩系,两者之间呈断层接触。该石墨片岩不同于钻井揭示的合肥盆地石炭纪—二叠纪沉积岩,亦不同于河南固始县杨山煤系。经分析认为该石墨片岩应属于北淮阳佛子岭群岩系,原岩为炭质泥岩或炭质粉砂岩。石墨为有机成因,石墨化程度较低,但变形强烈,部分已糜棱岩—超糜棱岩,反映出俯冲—碰撞带变形变质特征。通过对白云母、石墨XRD衍射和电子探针测试分析,认为石墨片岩为绿片岩相,估算其变质温度为450~500℃,压力0.55~0.8GPa。根据显微构造特征和变形—变质条件推断,该石墨片岩为扬子板块北缘的沉积盖层(佛子岭群部分),在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碰撞过程中受到强烈挤压,变形—变质成糜棱岩、石墨构造片岩。该变形带暗示了扬子板块向华北板块缝合带的位置,即石墨片岩出露区及其附近,部分被新生代沉积所覆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片岩 变形-变质温压 板块碰撞 磨墩水库 合肥盆地
下载PDF
信阳-舒城断裂带西段石榴云母片岩中石榴石的矿物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4
11
作者 任升莲 宋传中 +5 位作者 lin shoufa 张浩然 李加好 涂文传 张欢 章俊杰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50-363,共14页
桐柏山地区信阳—舒城断裂带西段石榴云母片岩中石榴石变斑晶保留了较多岩石形成过程中的变形—变质信息,它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南北两大板块缝合带的形成条件和演化历史。石榴石探针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其属于铁铝榴石,反映出经受中级区域变... 桐柏山地区信阳—舒城断裂带西段石榴云母片岩中石榴石变斑晶保留了较多岩石形成过程中的变形—变质信息,它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南北两大板块缝合带的形成条件和演化历史。石榴石探针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其属于铁铝榴石,反映出经受中级区域变质作用的特征。在Nadi石榴石成分与变质带的关系图上主要投影在略偏石榴石带的蓝晶石带内,显示岩石遭受了绿帘角闪岩相一角闪岩相的变质作用。石榴石环带成分特征显示该岩石经历的是递进变质作用,变质环境先是持续地升温升压,中期有两次不同步的短暂降温压过程,最后又经历了热松驰环境的增温减压过程,没有遭受到明显的退变质作用。透射电镜观察石榴石的位错主要是自由位错和位错壁,自由位错密度p=6.14×10~8/cm^2,位错特征反映的是中温偏高条件下的塑性变形。石榴云母片岩的形成条件估算为562℃~617℃,压力为(0.77~1.02)G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桐柏山 信阳-舒城断裂带 变质作用 石榴石成分环带 位错
下载PDF
伏牛山构造带变质流体脉变形特征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3
12
作者 任升莲 宋传中 +8 位作者 lin shoufa 李加好 涂文传 马涛 宫龙 黄鹏 颊建 杨帆 刘乐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26-637,共12页
伏牛山构造带由多条近平行的断裂带和夹持其间的变形岩片组成,洛南—栾川断裂带和瓦穴子—乔端断裂带为其中的两条主要断裂带。这两条断裂带虽遭受多期强烈构造活动的影响,但主造山期的构造特征至今仍然保存完好,并以中深层次的韧性剪... 伏牛山构造带由多条近平行的断裂带和夹持其间的变形岩片组成,洛南—栾川断裂带和瓦穴子—乔端断裂带为其中的两条主要断裂带。这两条断裂带虽遭受多期强烈构造活动的影响,但主造山期的构造特征至今仍然保存完好,并以中深层次的韧性剪切变形为主,形成了典型的糜棱岩和同构造期石英脉。本文从宏观、微观、超微观变形特征及年龄等方面对这些变质流体脉进行了研究,以探讨与其形成密切相关的构造活动特征、年代及其在秦岭造山带和华北板块南缘强变形带中的作用。石英脉中石英颗粒动态重结晶特征总体显示远离剪切带只有少量的膨凸式;靠近断裂带为亚颗粒式,形成核—幔结构;位错特征显示远离剪切带位错密度较小,靠近断裂带较大;位错形态显示瓦乔断裂带以挤压为主,洛南—栾川断裂带以剪切为主。两条断裂带石英脉的变形特征说明它们的糜棱岩化过程均为塑性变形中的晶质塑性变形,形成过程均为挤压在先,剪切在后。所测糜棱岩中石英脉的ESR年龄分别为372.9±30.0 Ma、275.0±20.0 Ma和218.0±20.0 Ma,真实地记录了晚加里东至中-晚海西期北秦岭的构造活动及所受影响。其中372.9±30.0 Ma是宽坪岩块向华北板块下的斜向俯冲汇聚和走滑的年代,275.0±20.0 Ma是瓦乔断裂带的形成年龄。218.0±20.0 Ma的年龄则反映了华南、华北两大板块印支晚期全面闭合作用在秦岭造山带内部的影响。从以上3个年龄可以看出:北秦岭各构造带自北向南演化,时代上自北向南变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伏牛山构造带 同构造期石英脉 变质流体脉 同变形分泌 微观、超微观变形
下载PDF
扬子北缘复合构造带的结构、演化和动力学 被引量:3
13
作者 宋传中 lin shoufa +4 位作者 任升莲 李加好 张妍 张华 王中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22-335,共14页
扬子北缘复合构造带位于秦岭—大别造山带南缘与扬子板块北缘之间,由桐柏—大别造山带、武汉—怀宁断褶带、九岭—江南隆起带、瑞昌—铜陵断褶带和大冶—宿松对接带等构造单元组成,是中生代不同时期构造体制叠加,不同方向构造复合、联... 扬子北缘复合构造带位于秦岭—大别造山带南缘与扬子板块北缘之间,由桐柏—大别造山带、武汉—怀宁断褶带、九岭—江南隆起带、瑞昌—铜陵断褶带和大冶—宿松对接带等构造单元组成,是中生代不同时期构造体制叠加,不同方向构造复合、联合的结果。该复合构造带北侧的桐柏—大别山南缘构造带和武汉—怀宁前陆断褶带由北向南逆冲,主要形成于晚印支期,是特提斯构造体制作用的产物;而南侧的九岭—江南隆起带和瑞昌—铜陵断褶带,则由南向北逆冲,主要形成于早燕山期,是太平洋构造体制作用的产物,同时北侧的大别山南缘构造带和前陆断褶带受到影响,再次活动;位于该复合构造带中部的大冶—宿松对接带是上述不同构造体制下,不同方向应力叠加,多期构造形迹复合最终形成的复杂构造带。所以,扬子北缘复合构造带是特提斯构造体制与太平洋构造体制转换的产物,是中下扬子两大构造体系转换的经典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板块北缘 秦岭-大别造山带 中生代 构造体制转换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肥东段烟头山及桃源地区构造变形特征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袁芳 宋传中 +5 位作者 林寿发 李加好 李振伟 王阳阳 李振强 陈守文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22-144,共23页
郯庐断裂带肥东段烟头山及桃源地区,发育多条左行韧性剪切带,岩性以糜棱岩和糜棱岩化片麻岩为主,岩石变形强烈。通过详细的野外观测及室内分析发现:肥东北部烟头山及桃园地区几何学形态呈一背形构造,其枢纽走向NE-SW,轴面倾向SE,自核部... 郯庐断裂带肥东段烟头山及桃源地区,发育多条左行韧性剪切带,岩性以糜棱岩和糜棱岩化片麻岩为主,岩石变形强烈。通过详细的野外观测及室内分析发现:肥东北部烟头山及桃园地区几何学形态呈一背形构造,其枢纽走向NE-SW,轴面倾向SE,自核部向两翼岩性出露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对称性。古应力方向及运动学涡度研究表明:研究区内构造体主要受到近南北方向的挤压,涡度值Wk在0.73~0.90之间,指示区域内的韧性剪切活动以简单剪切为主。对区内变形岩石展开精细化的构造变形分析,包括石英的分形特征、变质变形温度估计、差应力和应变速率的计算等,结果显示:区内动态重结晶石英颗粒边界具有统计学上的自相似性,分维值D在1.111~1.187之间,变质变形温度集中在520℃~610℃之间,为高绿片岩相到低角闪岩相变质;韧性剪切带的差异应力Δσ介于18.493~95.266 MPa之间,应变速率ε范围在5.418×10-15 s-1~4.748×10-11 s-1之间。对比以上参数发现:韧性剪切带核部和背形转折端附近,岩石变形强烈,变质变形温度高,动态重结晶石英颗粒粒径较小,分维值较大,差异应力和应变速率也较大,远离剪切带核部和背形两翼则相反。本文从几何学、运动学特征以及显微构造变形分析等方面展开精细化研究,对进一步认识郯庐断裂带乃至大型韧性剪切带的构造样式和演化过程有着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鄰庐断裂带 韧性剪切带 几何学 运动学 构造变形分析
下载PDF
华北板块南缘石人山岩块晚古生代陆内变形特征及侧向挤出构造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静雅 任升莲 +8 位作者 董树文 李加好 宋传中 林寿发 韩旭 李振强 张刚 王莹 杨青亮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10-824,共15页
华北板块南缘在古生代时期经历了复杂的陆内变形过程。石人山岩块边界断裂发育大量平行于断裂带的A型褶皱和近水平的矿物生长线理,表明其经历了以走滑剪切变形为主的构造阶段。动力学研究表明石人山岩块具有南西向逆冲的运动学特征,其... 华北板块南缘在古生代时期经历了复杂的陆内变形过程。石人山岩块边界断裂发育大量平行于断裂带的A型褶皱和近水平的矿物生长线理,表明其经历了以走滑剪切变形为主的构造阶段。动力学研究表明石人山岩块具有南西向逆冲的运动学特征,其南侧洛南—栾川断裂带(洛栾断裂带)以左行剪切变形为主,北东侧鲁山断裂带以北西向逆冲兼有右行剪切变形为特征,夹于其中的石人山岩块显示为向西、向上挤出的特征。选择典型岩石样品进行同位素测年来限定断裂活动的时代,其中,洛栾断裂带内同构造花岗岩脉的锆石U-Pb定年结果为413.6±7.4 Ma,鲁山断裂带内走滑剪切特征明显的构造透镜体内变形岩石的锆石定年结果为419.3±11.2 Ma。虽然洛栾断裂与鲁山断裂的运动方向不同,但是同位素年代学研究限定了两条断裂带发生走滑变形的时间都是晚古生代泥盆纪末期,从而共同构成了石人山岩块整体向西挤出的构造特征,同时也表明,相互碰撞的大陆在碰撞之后将很快转变为以平行造山带侧向挤出与走滑位移为主的陆内变形演化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板块南缘 石人山岩块 陆内变形 侧向挤出 洛栾断裂带 鲁山断裂带
下载PDF
江南隆起带后山和茂林岩体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刚 任升莲 +5 位作者 陈广涛 李龙明 宋传中 李加好 林寿发 李振强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884-913,共30页
后山岩体与茂林岩体处于下扬子江南隆起带内,沿江南断裂带两侧分布。二者岩性均以花岗闪长岩为主,主量元素特征显示其属于高钾钙碱性、准铝质—过铝质系列的Ⅰ型花岗岩;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蛛网图见Nb、Ta、Ti谷;稀土元素显示其富集... 后山岩体与茂林岩体处于下扬子江南隆起带内,沿江南断裂带两侧分布。二者岩性均以花岗闪长岩为主,主量元素特征显示其属于高钾钙碱性、准铝质—过铝质系列的Ⅰ型花岗岩;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蛛网图见Nb、Ta、Ti谷;稀土元素显示其富集轻稀土而亏损重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曲线呈现右倾、Eu负异常。两个岩体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其形成的花岗闪长岩岩浆主要源于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可能有少量地幔物质的参与。利用锆石Ti温度计、长石温度计及黑云母温压计获得:后山岩体岩浆侵位温度约为660℃~780℃,结晶温度约为652℃~683℃,成岩温压:T=470℃~653℃,P=0.14~0.25 GPa,大约形成于4.6~8.3 km的深度;茂林岩体岩浆侵位温度约为679℃~768℃。结晶温度约为685℃~728℃,成岩温压:T=496℃~591℃,P=0.15~0.20 GPa,大约形成于5.0~6.6 km的深度。后山岩体花岗闪长岩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140.4±1.5 Ma,茂林岩体花岗闪长岩137.6±1.6 Ma、137.9±1.6 Ma、135.4±1.4 Ma,均属于早白垩世,是江南隆起带内燕山期早期岩浆活动的结果。两个岩体地球化学特征反映出其形成于区域上153~135 Ma时期的挤压向伸展过渡的构造环境下,代表了这一时期以太平洋构造体制主导下的应力作用开始在下扬子地区江南隆起开始逐渐发生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隆起带 Ⅰ型花岗岩 地球化学 LA-ICP-MS锆石U-PB测年
下载PDF
阿巴拉契亚造山带(纽芬兰岛)阿克利巨型花岗岩基地球化学填图及其成矿制约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朝阳 王涛 +1 位作者 林寿发 Cees van STAAL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17-532,共16页
阿巴拉契亚造山带加拿大纽芬兰岛东南部发育一晚泥盆纪阿克利巨型花岗岩基(~2500 km;)。该岩基侵位于甘德和阿瓦隆地块的多佛-赫米蒂奇湾巨型断层带之间,内部发育钨-锡-钼矿床及相关的矿化。本文锆石年代学研究显示,岩基中Tolt单元侵位... 阿巴拉契亚造山带加拿大纽芬兰岛东南部发育一晚泥盆纪阿克利巨型花岗岩基(~2500 km;)。该岩基侵位于甘德和阿瓦隆地块的多佛-赫米蒂奇湾巨型断层带之间,内部发育钨-锡-钼矿床及相关的矿化。本文锆石年代学研究显示,岩基中Tolt单元侵位于378±2 Ma,各单元年龄基本一致,为同期岩浆多次侵位的产物。岩基中主要岩石类型以富硅、富碱、弱过铝质花岗岩为特征,主体显示高分异I型花岗岩特点,分异晚期显示出A型花岗岩地化特点。岩浆演化受结晶分异作用和局部上地壳同化混染共同控制。本文依据前人发表的423件样品的地球化学数据,开展有关地球化学和指标的填图,将岩基划分为低硅相、过渡相和高硅相三个区域,分别分布于岩基东西部边缘、中部及南部。其演化程度由东西边缘向南,特别是向南部矿化程度高的部位有增高的趋势。地球化学填图显示,大离子亲石元素Rb、稀土元素Y、高场强元素Nb、Th、U和挥发性元素F的富集也显示类似的空间变化规律,整体具有沿多佛-赫米蒂奇湾巨型断层带(缝合带)走向近南北向演化的趋势,可能显示了缝合带不同的基底组成,或岩浆具向南的演化趋势。岩基中钨-锡-钼矿化与岩浆分异演化程度、流体含量及挥发分组分密切相关,Rb/Sr比值>20的区域与钨-锡-钼矿化位置一致。据此推测,Rb/Sr比值>20的Rencontre Lake单元南部、Sage Pond单元及Hungry Grove单元部分区域可能具有良好的成矿潜力。本文提供的研究实例表明地球化学填图可以系统地揭示一个岩基地球化学的变化特征及其对成矿的制约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克利花岗岩 岩石地球化学填图 岩浆演化 W-Sn-Mo矿化 纽芬兰
下载PDF
江南断裂带(安徽段)的构造性质及地球物理特征研究
18
作者 张刚 任升莲 +8 位作者 葛粲 林寿发 宋传中 李加好 李龙明 李振强 王莹 王静雅 宋世明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910-928,共19页
江南断裂带在安徽境内沿东至、石台、泾县到宣城一线呈NE向分布,野外主要表现为构造角砾岩破碎带和一系列逆冲推覆断裂;其布格重力异常显示断裂深处产状逐渐变缓,具有向SE向偏移的特征;从寒武纪到晚泥盆世时期控制了断裂两侧的岩性和沉... 江南断裂带在安徽境内沿东至、石台、泾县到宣城一线呈NE向分布,野外主要表现为构造角砾岩破碎带和一系列逆冲推覆断裂;其布格重力异常显示断裂深处产状逐渐变缓,具有向SE向偏移的特征;从寒武纪到晚泥盆世时期控制了断裂两侧的岩性和沉积环境。通过对其野外构造现象、地球物理、岩相古地理的分析和研究,认为江南断裂带(安徽段)是一个多期活动的深大断裂:加里东期,断裂开始发育;该断裂从寒武纪到晚泥盆世时期控制了断裂两侧的岩性、沉积相、沉积环境的不同,表现为同沉积活动断层的性质;印支期断裂主要表现为由南向北的逆冲推覆及顺层剪切作用;燕山早期主要为一系列由SE向NW逆冲推覆构造及脆性断裂;燕山晚期,断裂主要表现正断层及平移断层的特征;喜山期,断裂以正断层活动为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断裂带 构造特征 布格重力异常 岩相古地理
下载PDF
Tectonically deformed coal types and pore structures in Puhe and Shanchahe coal mines in western Guizhou 被引量:19
19
作者 Li Ming Jiang Bo +3 位作者 lin shoufa Wang Jilin Ji Mingjun Qu Zhenghui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I CAS 2011年第3期353-357,共5页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tectonic deformation on coal reservoir properties, we provide an analysis of the types of tectonically deformed coal, macroand microscopic deformation and discuss por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tectonic deformation on coal reservoir properties, we provide an analysis of the types of tectonically deformed coal, macroand microscopic deformation and discuss por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connectivity based on samples from the Puhe and Shanchahe coal mines. Our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tectonically deformed coal mostly includes cataclastic structural coal, mortar structural coal and schistose structural coal of a brittle deformation series. The major pore structures of different types of tectonically deformed coal are transitional pores and micropores. The pore volumes of macropores and visible fracture pores produced by structural deformations vary over a large range and increase with the intensity of tectonic deformation. Mesopores as connecting passages develop well in schistose structural coal. According to the shapes of intrusive mercury curves, tectonically deformed coal can be divided into parallel, open and occluded types. The parallel type has poor connectivity and is relatively closed; the open type reflects uniformly developed open pores with good connectivity while the occluded type is good for coalbed methane enrichment, but has poor connectivity between po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结构 构造煤 煤矿 类型 贵州西部 蒲河 片状结构 连接通道
下载PDF
A Uniform Orogen-parallel Extension System of the Shear Zones in the Tongbai-Dabie Orogenic Belt, Central China 被引量:3
20
作者 LIU Huan lin shoufa SONG Chuanzho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AS CSCD 2018年第2期556-567,共12页
Large-scale magmatism affected the Tongbai-Dabie orogenic belt during post-collisional lateral tectonic extension in the Cretaceous, which was suggested to account for the widespread deformation and migmatization in t... Large-scale magmatism affected the Tongbai-Dabie orogenic belt during post-collisional lateral tectonic extension in the Cretaceous, which was suggested to account for the widespread deformation and migmatization in the Tongbai-Dabie complexes. However, it cannot explain the most deformations in the shear zones. The northwest-southeast shear zones are developed around or wrapped the Tongbai-Dabie complexes. The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for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Tongbai-Dabie orogenic belt. By a systematically observation and description of the geometry and kinematics of these shear zones, we found that the shear zones to the north dip NE and have a uniform sinistral shear sense, the shear zone to the south dips SW and has a uniform dextral shear sense, and the shear zones at the core are sub-horizontal and have a uniform top-to-NW sense of shear. Combining with the comparison of previous and our geochronological studies, we interpret these associations as indicating that these shear zones were originally a single, more flat-lying and sub- horizontal shear zone with a uniform top-to-NW shear sense before the folding-doming of the Tongbai- Dabie complexes and suggest that the Tongbai-Dabie orogenic belt experienced a uniform top-to-NW orogen-paraUel extension in the ductile lithosphere before the widespread magmatism in the Cretaceou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ngbai-Dabie orogenic belt shear zone Tongbai complex Dabie complex orogen-parallel extension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