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葡萄籽有效成分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林维晟 陈梦赐 +1 位作者 解田 苗志伟 《化肥设计》 CAS 2023年第5期7-16,共10页
葡萄在被加工成食品之后会产生大量葡萄籽,其通常被当成垃圾进行焚烧或填埋处理,或被当作农业肥料或动物饲料进入市场销售。葡萄籽中含有大量生物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抗衰老、降血脂、预防肿瘤和炎症、预防神经系统疾病、缓解辐射损... 葡萄在被加工成食品之后会产生大量葡萄籽,其通常被当成垃圾进行焚烧或填埋处理,或被当作农业肥料或动物饲料进入市场销售。葡萄籽中含有大量生物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抗衰老、降血脂、预防肿瘤和炎症、预防神经系统疾病、缓解辐射损伤等功效,在食品、医药、化妆品和保健品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回收并充分利用葡萄籽不仅能够有效避免在处理废弃物过程中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而且能够延伸葡萄籽产业链、提升葡萄籽附加值,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介绍了葡萄籽含有的有效活性成分以及检测方法、药用功效、应用现状及其提取方法,对葡萄籽的综合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籽 有效成分 药用功效 提取方法
下载PDF
不同树种对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响 被引量:14
2
作者 郑宪志 张星星 +4 位作者 林伟盛 刘小飞 楚海燕 李若南 杨智杰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6-93,共8页
在福建省三明市格氏栲自然保护区设计一个4个树种的同质园(common garden)试验,研究不同树种下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差异,结果表明,火力楠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显著大于米槠(P<0. 001),米槠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显著大于马尾松... 在福建省三明市格氏栲自然保护区设计一个4个树种的同质园(common garden)试验,研究不同树种下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差异,结果表明,火力楠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显著大于米槠(P<0. 001),米槠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显著大于马尾松和杉木(P <0. 01);火力楠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显著高于马尾松和米槠(P <0. 001),马尾松和米槠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显著高于杉木(P <0. 001).阔叶林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质量分数均高于针叶林.因为造林年限较短,土壤有机碳和可溶性有机碳质量分数相对较低.不同树种通过植物叶片、凋落物和根系影响土壤可溶性有机碳;不同树种通过影响土壤可溶性有机碳,间接影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研究表明,在中国中亚热带地区营造火力楠等阔叶林能够改善土壤固碳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种 可溶性有机碳 微生物生物量碳 同质园试验 土壤固碳
下载PDF
碱煮氧化工艺制备竹纤维及结构性能表征 被引量:6
3
作者 李卫林 林维晟 +1 位作者 杨雯 汤克勇 《林产工业》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10,共5页
研究以竹片为原料,经氢氧化钠蒸煮预处理后匀浆,再用次氯酸钠与氢氧化钠的混合液对匀浆液干燥物进行氧化处理,以考察处理过程对纤维素结构的影响和除杂效果。同时,利用扫描电镜(SEM)、红外光谱(FTIR)、热重分析(TG)和X射线衍射(XRD)对... 研究以竹片为原料,经氢氧化钠蒸煮预处理后匀浆,再用次氯酸钠与氢氧化钠的混合液对匀浆液干燥物进行氧化处理,以考察处理过程对纤维素结构的影响和除杂效果。同时,利用扫描电镜(SEM)、红外光谱(FTIR)、热重分析(TG)和X射线衍射(XRD)对各阶段竹材的变化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以8%(w/v)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蒸煮竹材30 min,6%(w/v)的次氯酸钠(NaClO)与8%的氢氧化钠(NaOH)混合液以4∶1的体积比在40℃条件下氧化处理24 h后,得到的竹纤维平均直径为10.33μm,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可被有效去除,相对结晶度为62.93%,比原材料略有提高,制得竹纤维的热稳定性相比原材料和碱处理后样品出现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纤维 碱煮 氧化 次氯酸钠 纤维表征
下载PDF
Upconversion Photoluminescence and Energy Transfer Mechanism of a Novel Terbium-mercury Compound 被引量:3
4
作者 lin wei-sheng KUANG Han-Mao +1 位作者 LUO Hui CHEN Wen-Tong 《Chinese Journal of Structural Chemistry》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6期1012-1020,共9页
A novel terbium-mercury complex [Tb(IA)3(H3 O)2]2 n(2 n HgCl4)(n Hg2 Cl5)·n H3 O· 3 n H2 O(1, HIA = isonicotinic acid) has been synthesized through hydrothermal reactions and characterized by single-crystal ... A novel terbium-mercury complex [Tb(IA)3(H3 O)2]2 n(2 n HgCl4)(n Hg2 Cl5)·n H3 O· 3 n H2 O(1, HIA = isonicotinic acid) has been synthesized through hydrothermal reactions and characterized by single-crystal X-ray diffraction. Complex 1 crystallizes in the C2/c space group of monoclinic system with a = 24.2347(5), b = 20.8342(6), c = 15.3206(3) ?, β = 128.257(2)°, V = 6074.3(2) ?3, C36H41Cl13Hg4N6O20Tb2, Mr = 2458.80, Z = 4, Dc = 2.689 g/cm3, μ(Mo Kα) = 13.014 mm–1 and F(000) = 4520. The crystal structure of 1 is characterized by a one-dimensional(1-D) chain-like structure. Solid-state UV/Vis diffuse reflectance spectrum reveals the existence of a wide optical band gap of 3.36 eV. Solid-state photoluminescence experiment uncovers that it shows reddish brown upconversion emission. The emission bands are originated from the characteristic emission of the 4 f electrons intrashell transition of the 5D4 → 7 FJ(J = 6, 5, 4) of the Tb3+ ions. Energy transfer mechanism is explained by the energy level diagram of the Tb3+ ion and the isonicotinic acid ligand. It shows a remarkable CIE chromaticity coordinates(0.4158, 0.4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ystal CIE energy transfer MECHANISM PHOTOLUMINESCENCE TERBIUM
下载PDF
Bi_(2)WO_(6)/PDI异质结型光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5
作者 江梅珍 林维晟 胡家朋 《化工管理》 2022年第10期148-152,共5页
以苝二酰亚胺(PDI)与Bi_(2)WO_(6)为原料,利用双溶剂法合成Bi_(2)WO_(6)/PDI异质结型光催化剂。研究表明,异质结型光催化剂降解性能优于单一组分催化剂,在相同的条件下,单一Bi_(2)WO_(6)与PDI催化剂对甲基橙的降解率分别为51%和66%,而... 以苝二酰亚胺(PDI)与Bi_(2)WO_(6)为原料,利用双溶剂法合成Bi_(2)WO_(6)/PDI异质结型光催化剂。研究表明,异质结型光催化剂降解性能优于单一组分催化剂,在相同的条件下,单一Bi_(2)WO_(6)与PDI催化剂对甲基橙的降解率分别为51%和66%,而质量比为50%的异质结型催化剂的降解效率最佳,可达8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催化 异质结 Bi_(2)WO_(6)/PDI
下载PDF
土壤增温对亚热带杉木幼树不同深度土壤微生物胞外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4
6
作者 郑蔚 周嘉聪 +5 位作者 林伟盛 郑永 李超 李先锋 纪宇皝 杨智杰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832-840,共9页
土壤微生物胞外酶可有效反映气候变暖对土壤微生物功能和土壤有机质分解的影响.目前关于气候变暖对土壤微生物胞外酶活性(EEAs)影响的相关研究主要关注有机碳含量较丰富的表层土壤(0~20 cm),而对深层土壤(>20 cm)EEAs的研究仍较缺乏... 土壤微生物胞外酶可有效反映气候变暖对土壤微生物功能和土壤有机质分解的影响.目前关于气候变暖对土壤微生物胞外酶活性(EEAs)影响的相关研究主要关注有机碳含量较丰富的表层土壤(0~20 cm),而对深层土壤(>20 cm)EEAs的研究仍较缺乏.因此,本研究关注土壤增温对亚热带不同深度(0~10 cm、10~20 cm、20~40 cm和40~60 cm)EEAs的影响及主要调控因素,其中微生物胞外酶包括参与碳循环的β-葡萄糖苷酶(BG)、纤维二糖水解酶(CBH)、酚氧化酶(PHO)和过氧化物氧化酶(PEO).结果表明:土壤增温提高了0~10 cm和10~20 cm土壤所有胞外酶的活性(18%~69%).在20 cm以下的深层土壤中,土壤增温仅显著提高了20~40 cm的PHO(10%),而对其余胞外酶的活性无显著影响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13%~31%).冗余分析(RDA)结果表明:在微生物可利用有机碳较丰富的表层土壤中,铵态氮(NH_4^+-N)和土壤含水率(M)是调控EEAs的主要因素,增温增强了微生物与植物之间的养分竞争,因而提高EEAs以获取微生物所需的养分NH_4^+-N;而在微生物底物有效性较低的深层土壤中,EEAs主要受可溶性有机质(可溶性有机碳和可溶性有机氮)和微生物生物量(MBC)的影响,增温提高深层土壤可溶性有机质的含量,为微生物提供更多的底物,减少微生物对EEAs的需求,进而降低EEAs.本研究发现,不同深度EEAs对土壤增温具有不同响应,且土壤增温条件下表层和深层土壤的EEAs具有明显不同的调控因素.因此,加强不同深度土壤微生物的研究对于准确评估生态系统碳循环对全球变暖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温 土壤深度 胞外酶活性
原文传递
降雨隔离和温度增加对杉木幼林土壤可溶性碳氮的影响 被引量:7
7
作者 袁硕 杨智杰 +3 位作者 元晓春 林伟盛 熊德成 杨玉盛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2217-2223,共7页
土壤可溶性碳氮在森林土壤碳循环和养分循环中起到重要作用,因其对气候变化高度敏感且可被微生物直接利用.本研究通过在2年生杉木人工林内设置隔离50%降雨处理(P)、增温5℃+隔离50%降雨处理(WP),利用张力测渗计野外原位收集土壤溶液,研... 土壤可溶性碳氮在森林土壤碳循环和养分循环中起到重要作用,因其对气候变化高度敏感且可被微生物直接利用.本研究通过在2年生杉木人工林内设置隔离50%降雨处理(P)、增温5℃+隔离50%降雨处理(WP),利用张力测渗计野外原位收集土壤溶液,研究降雨和温度变化对不同深度土壤可溶性碳氮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降雨和温度变化没有改变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浓度的季节变化,土壤溶液DOC浓度在10月最高.降雨和温度变化增加了不同土层土壤溶液DOC浓度,60 cm处增加量最大,与对照相比,P和WP处理土壤溶液DOC浓度的增加幅度分别为30.4%~88.7%和32.8%~137.6%,10月的差异值最大,对照土壤溶液DOC浓度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但降雨和温度变化后各土层间土壤溶液DOC浓度没有显著差异.WP处理土壤溶液NO_3^--N浓度大幅增加,增加幅度为221.1%~931.0%.在未来全球变化背景下,亚热带地区降雨减少将增加土壤通透性和细根向深层土壤的生长,促进土壤微生物活性和有机质分解,可能增加本地区土壤有机碳氮淋溶流失,而温度增高将加剧碳氮流失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隔离降雨 增温 可溶性有机质
原文传递
中亚热带杉木人工幼林林下植被生物量对短期增温和隔离降雨交互作用的响应 被引量:4
8
作者 李超 林伟盛 +4 位作者 杨智杰 刘小飞 陈仕东 郑蔚 纪宇皝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2528-2537,共10页
通过在野外条件下设置对照(CT)、土壤增温(W,+5℃)、隔离降雨(P,隔离50%降雨量)以及增温与隔离降雨协同作用(WP)4种处理,研究增温与隔离降雨及其交互作用对中亚热带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温和隔离降雨及其交互作... 通过在野外条件下设置对照(CT)、土壤增温(W,+5℃)、隔离降雨(P,隔离50%降雨量)以及增温与隔离降雨协同作用(WP)4种处理,研究增温与隔离降雨及其交互作用对中亚热带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温和隔离降雨及其交互作用显著影响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生物量。W和WP处理显著提高地上、地下和总生物量,其中W处理地上、地下和总生物量增加比例均高于WP处理;隔离降雨导致地下部分生物量显著减少;增温、隔离降雨及其交互作用均导致林下植被根冠比值下降。土壤温度升高是导致植被地上、地下和总生物量以及根冠比值变化的根本原因,而土壤溶液中可溶性碳氮及矿质元素浓度的变化可能是导致植被地上、地下和总生物量变化的直接原因。其中,Al^3+、Fe^3+、Ca^2+浓度的降低可能是导致增温后杉木林林下植被地上、地下和总生物量显著增加的原因;Al^3+、Na^+浓度的增加可能是导致隔离降雨后林下植被地下部分生物量下降的原因。本研究从土壤溶液养分组成变化的角度,探讨增温、隔离降雨及其交互作用对中亚热带杉木幼林林下植被生物量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与森林经营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温 隔离降雨 林下植被生物量 土壤溶液 矿质元素浓度
原文传递
采伐剩余物不同处理方式对杉木幼林土壤有机氮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5
9
作者 王海珍 陆宇明 +3 位作者 张磊 李啸灵 林伟盛 郭剑芬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199-1206,共8页
采伐剩余物不同处理方式会改变输入土壤的有机质数量和质量,直接或间接影响土壤的养分组成与含量。氮作为重要的土壤养分之一,其有机氮组分对采伐剩余物不同处理方式的响应仍不明确。本研究在福建省三明市格氏栲自然保护区内,对50多年... 采伐剩余物不同处理方式会改变输入土壤的有机质数量和质量,直接或间接影响土壤的养分组成与含量。氮作为重要的土壤养分之一,其有机氮组分对采伐剩余物不同处理方式的响应仍不明确。本研究在福建省三明市格氏栲自然保护区内,对50多年生的杉木成熟林皆伐后的采伐剩余物分别进行清除、保留、火烧处理,并种植杉木5年时,采用H_(2)SO_(4)水解法对不同土层(0~10、10~20 cm)土壤有机氮组分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保留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氮及活性组分的含量。0~10 cm土层中,保留处理土壤有机氮含量(3.36 g·kg^(-1))分别是清除处理、火烧处理的1.5和1.3倍,活性氮Ⅰ、Ⅱ含量也以保留处理最高;10~20 cm土层中,保留处理土壤有机氮和活性氮Ⅱ含量(2.20、0.73 g·kg^(-1))也显著高于清除和火烧处理,而且保留处理的活性氮指数Ⅱ(33.9%)显著高于火烧处理(26.1%)。两个土层均以保留处理的总碳、可溶性有机碳、可溶性有机氮含量,以及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最高。与清除处理相比,保留处理显著提高0~10 cm土层细菌(革兰氏阳性菌、阴性菌)含量;10~20 cm土层中,保留处理的真菌含量最高,放线菌含量最低。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机氮及活性组分与土壤总碳、可溶性有机碳、可溶性有机氮、微生物生物量及土壤细菌(革兰氏阳性菌、阴性菌)、真菌呈显著正相关,与放线菌呈显著负相关。保留处理有利于提高土壤有机氮及活性氮组分含量,改善土壤生化性质,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具有积极的影响,是维持土壤肥力和提高森林生产力的有效经营管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地管理 采伐剩余物 土壤有机氮组分 杉木
原文传递
某三级医院在职医务人员健康状况及脂肪肝影响因素的调查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明凯 林伟生 +2 位作者 王贷明 黄明通 陈式仪 《医学信息》 2020年第18期114-117,共4页
目的分析某院在职医务人员的健康状况及脂肪肝相关影响因素,为医务人员健康管理及脂肪肝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查阅某三级医院2015年1~7月参加健康体检的在职医务人员的体检资料852例,包括年龄、性别、岗位、身体质量指数(BMI)、... 目的分析某院在职医务人员的健康状况及脂肪肝相关影响因素,为医务人员健康管理及脂肪肝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查阅某三级医院2015年1~7月参加健康体检的在职医务人员的体检资料852例,包括年龄、性别、岗位、身体质量指数(BMI)、血压、空腹血糖、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尿酸(UA)、彩超等数据。数据由双人录入,并严密的逐项校对。比较不同性别、BMI(≤24 kg/m2组、>24 kg/m2组)及岗位(临床组、非临床组)疾病检出率。结果检出率较高疾病前5位:屈光不正、乳腺和前列腺疾病、高尿酸血症、脂肪肝。临床岗位、女性人群普遍的疾病检查率发病率较低,其中高尿酸血症患者有较高的脂肪肝检出率(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年龄增加、AST升高、TG升高是脂肪肝的相关危险因素(OR>1.00且P<0.05),而临床岗位人员、HDL是保护因素(OR<1.00且P<0.05)。结论该院医务人员健康状况欠佳,高尿酸者或男性、高龄、AST升高、TG升高者更需重视脂肪肝的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务人员 健康状况 脂肪肝
下载PDF
Magnetic, Photoluminescent and Semiconductive Properties of a Novel 4f-5d Bromide Compound(La6Hg5Br26)[4(HgBr2)](2Br) 被引量:2
11
作者 lin wei-sheng CHEN Wen-Tong 《Chinese Journal of Structural Chemistry》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1期154-163,5,共11页
An unprecedented 4f-5d material(La6Hg5Br26)[4(HgBr2)](2Br)(1)was syn-thesized by hydrothermal reactions and structurally characterized by single-crystal X-ray diffraction method.Complex 1 crystallizes in the Pbam spac... An unprecedented 4f-5d material(La6Hg5Br26)[4(HgBr2)](2Br)(1)was syn-thesized by hydrothermal reactions and structurally characterized by single-crystal X-ray diffraction method.Complex 1 crystallizes in the Pbam space group of orthorhombic system with a=13.0980(10),b=13.6650(9),c=28.010(2)?,V=5013.4(6)?^3,Br36Hg9La6,Mr=5515.53,Z=2,Dc=3.613 g/cm^3,μ(MoKα)=29.457 mm^–1 and F(000)=4598.Compound 1 is characteristic of a two-dimensional(2D)layered structure.The photoluminescent measurements with solid-state samples reveal that compound 1 has a strong emission in the green region of light spectrum.It has remarkable CIE chromaticity coordinates of(0.2499,0.3589).A wide optical band gap of 3.41 eV is discovered by the solid-state UV/vis diffuse reflectance spectrum.The variable-temperature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obeys the Curie-Weiss law(cm=c/(T–q))with C=2.48 K and a negative Weiss constantθ=–169.07 K as revealed by the magnetic measurements,indicating the existence of an antiferromagnetic interaction in compound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THANIDE MERCURY MAGNETISM PHOTOLUMINESCENCE semiconductor
原文传递
Photophysical Performance and Energy Transfer Mechanism of a 1-D Chain-like Complex
12
作者 lin wei-sheng HUANG Jian-Gen +2 位作者 WEN Yun-Xiang LUO Hui CHEN Wen-Tong 《Chinese Journal of Structural Chemistry》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4期747-755,共9页
By means of solvothermal reactions,a novel lanthanide-mercury compound,{[Ho(IA)3(H3O)2]2n[2n(HgCl4)][n(HgCl5)]}·3nH3O·nH2O(1,HIA=isonicotinc acid)was prepared and structurally characterized by single-crystal... By means of solvothermal reactions,a novel lanthanide-mercury compound,{[Ho(IA)3(H3O)2]2n[2n(HgCl4)][n(HgCl5)]}·3nH3O·nH2O(1,HIA=isonicotinc acid)was prepared and structurally characterized by single-crystal X-ray diffraction.Complex 1 crystallizes in the C2/c space group of monoclinic system with a=24.2147(5),b=20.8106(4),c=15.3060(3)Å,β=128.326(2)°,V=6050.8(2)Å3,C36H45Cl13Hg3Ho2N6O20,Mr=2274.26,Z=4,Dc=2.497 g/cm^3,μ(MoKα)=10.817 mm-1 and F(000)=4232.It exhibits a one-dimensional(1-D)chain-like structure.Solid-state photoluminescence measurement shows that it displays brown light emission bands.These emission bands originate from the characteristic emissions of the 4f electrons intrashell transitions of 5S2→5I8 and 5F5→5I8 of the holmium(Ⅲ)ions in 1.The photoluminescence emission energy transfer mechanism is elucidated by the energy level diagrams of the holmium(Ⅲ)ions and isonicotinic acid ligand.Complex 1 has CIE chromaticity coordinates of(0.4361,0.4992).Solid-state UV/Vis diffuse reflectance spectra reveal that it possesses wide optical band gap of 4.94 e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romaticity coordinate energy transfer isonicotinc acid LANTHANIDE PHOTOLUMINESCENC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