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物质炭引起的土壤碳激发效应与土壤理化特性的相关性 被引量:11
1
作者 刘本娟 谢祖彬 +6 位作者 刘琦 王晓洁 林志斌 卑其成 蔺兴武 刘钢 朱建国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43-353,共11页
生物质炭添加到土壤中将引发不同的激发效应,然而生物质炭激发效应与土壤性质之间的关系还不明确。将等碳量的13C稳定性同位素标记的小麦秸秆及其制成的生物质炭分别添加到4种不同性质的土壤中,室内培养1年,测定生物质炭及秸秆中碳元素... 生物质炭添加到土壤中将引发不同的激发效应,然而生物质炭激发效应与土壤性质之间的关系还不明确。将等碳量的13C稳定性同位素标记的小麦秸秆及其制成的生物质炭分别添加到4种不同性质的土壤中,室内培养1年,测定生物质炭及秸秆中碳元素在不同土壤中的降解量及其对土壤原有机碳的激发效应量。结果表明:生物质炭在黑土水稻土以及下位砂姜土水稻土中引发了显著的负激发效应,激发效应量分别为–284 mg/kg和–157 mg/kg,而在红壤水稻土以及低肥力红壤水稻土(长期定位不施肥的红壤水稻土)中引发正激发效应,激发效应量分别为33.3 mg/kg和58.0 mg/kg;秸秆在4种土壤中引发的激发效应量不同,均为正激发效应,正激发效应量远大于生物质炭。生物质炭激发效应量与土壤的EC(r=–0.884)以及pH(r=–0.824)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生物质炭–碳在不同土壤上的累积降解量存在显著差异,黑土水稻土中为15.6 mg/kg,红壤水稻土中为14.2 mg/kg,下位砂姜土以及低肥力红壤水稻土中相似,分别为10.4 mg/kg和9.92 mg/kg;秸秆–碳的累积降解量远大于生物质炭–碳,其在低肥力红壤水稻土中的降解量显著低于其他3种土壤。生物质炭添加在黑土水稻土中碳净损失量最低,下位砂姜土水稻土中次之,低肥力红壤水稻土中最高。研究表明,生物质炭在土壤中的固碳效果不仅受到生物质炭–碳自身降解速率的影响,还会受到生物质炭引发的土壤碳激发效应量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炭 激发效应 土壤性质 稳定性同位素标记 固碳效果
下载PDF
利用^(15)N_(2)直接标记法研究水稻种植对稻田固氮量和固氮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张燕辉 胡天龙 +7 位作者 王慧 靳海洋 刘本娟 刘红涛 刘琦 林志斌 蔺兴武 谢祖彬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39-745,共7页
稻田固氮对土壤维持肥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水稻种植与固氮菌及其活性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楚。本试验利用15N2直接标记法测定了下位砂姜土发育的简育水耕人为土在种水稻和不种水稻条件下的生物固氮量,及其在土壤不同层次(0~1、1~5、5~15 cm... 稻田固氮对土壤维持肥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水稻种植与固氮菌及其活性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楚。本试验利用15N2直接标记法测定了下位砂姜土发育的简育水耕人为土在种水稻和不种水稻条件下的生物固氮量,及其在土壤不同层次(0~1、1~5、5~15 cm)和水稻中的分配,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了土壤中固氮菌nifH DNA及RNA基因数量。结果表明:种水稻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各层固氮量,尤其提高了1~5 cm和5~15 cm土层土壤固氮量对总固氮量的贡献;种水稻处理的总固氮量是不种水稻处理的10.3倍;水稻植株中生物固定的氮占总固氮量的31.48%;在0~1 cm土层,种水稻处理显著提高了nifH RNA基因数量,而对nifH DNA基因数量的增加不显著。可见,水稻种植没有增加固氮菌的数量,稻田固氮量的增加是因为水稻种植极大地促进了固氮菌nifH基因的表达,提高了固氮菌的固氮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固氮 固氮活性 稻田 ^(15)N_(2)直接标记法 nifH反转录
下载PDF
长期连续秸秆还田和生物质炭施用对稻田N_(2)O排放的影响
3
作者 靳鹏辉 陈哲 +6 位作者 王慧 徐乔 胡天龙 周蓉 蔺兴武 刘琦 谢祖彬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64-973,共10页
为了评估麦季多年连续秸秆还田和生物质炭施用对稻麦轮作系统下稻田N_(2)O排放的影响,于2010年麦季开始开展了为期11 a的麦季秸秆还田和生物质炭施用定位试验。试验共包括5个处理:无玉米秸秆还田和生物质炭施用(CK);6 t/(hm^(2)·a... 为了评估麦季多年连续秸秆还田和生物质炭施用对稻麦轮作系统下稻田N_(2)O排放的影响,于2010年麦季开始开展了为期11 a的麦季秸秆还田和生物质炭施用定位试验。试验共包括5个处理:无玉米秸秆还田和生物质炭施用(CK);6 t/(hm^(2)·a)玉米秸秆还田(CS);2.4 t/(hm^(2)·a)生物质炭施用(BC1);6 t/(hm^(2)·a)生物质炭施用(BC2)和12 t/(hm^(2)·a)生物质炭施用(BC3)。结果表明,BC2和BC3处理较CK均显著提高了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易氧化碳、可溶性有机氮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CS、BC1和BC2处理水稻生长季N_(2)O总排放量与CK没有显著差异,但是BC3处理的N_(2)O总排放量比CK提高了245.31%,并显著高于其他处理。BC3处理的N_(2)O总排放量和施氮肥后N_(2)O排放高峰期的累积排放量分别比CK提高了3.84 kg/hm^(2)和3.36 kg/hm^(2)(以N_(2)O-N计),BC3处理对土壤N_(2)O排放的刺激作用主要体现在施氮肥后的N_(2)O排放高峰期内。与CK相比,BC3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阳离子交换量(20.35%),同时分别增加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生物量氮含量(26.13%和49.96%)。不同处理在复水并施用穗肥后引起的N_(2)O排放高峰期的累积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27.66%~32.83%,其中BC3处理的排放占比最高。研究结果说明生物质炭长期连续施用下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增加,提高了土壤NH_(4)^(+)的持留,进而促进了土壤硝化过程,同时延长穗肥施用和复水间隔时间可有效减少N_(2)O排放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_(2)O 生物质炭 秸秆还田 长期连续 稻田
下载PDF
长期连续施用生物质炭对土壤肥力、小麦产量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4
作者 陈哲 靳鹏辉 +7 位作者 胡天龙 王慧 周蓉 张静如 刘琦 张燕辉 蔺兴武 谢祖彬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30-1236,共7页
基于长期田间试验,研究了6 t/(hm^(2)·a)玉米秸秆还田(Straw)以及2.4、6和12 t/(hm^(2)·a)玉米秸秆生物质炭添加(分别记为BC1、BC3、BC5)对土壤肥力、小麦产量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添加玉米秸秆及其生物质... 基于长期田间试验,研究了6 t/(hm^(2)·a)玉米秸秆还田(Straw)以及2.4、6和12 t/(hm^(2)·a)玉米秸秆生物质炭添加(分别记为BC1、BC3、BC5)对土壤肥力、小麦产量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添加玉米秸秆及其生物质炭的处理(CK)相比,BC5处理显著提高了2021年小麦产量,且3个剂量生物质炭处理2021年小麦产量平均提高15%。经过11 a的连续添加,土壤容重从CK的1.06 g/cm^(3)降低至BC5处理的0.73 g/cm^(3),全碳从CK的14.9 g/kg增加至BC5处理的83.8 g/kg。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均随生物质炭施用量增加而增加,表现为BC5>BC3>BC1>Straw≥CK。本研究中,长期连续施用玉米秸秆及其生物质炭没有显著改变细菌群落多样性,而BC5处理略增加真菌群落多样性。PICRUSt2功能预测表明生物质炭处理显著提高了碳固定相关功能基因丰度,而降低碳降解相关功能基因丰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田间试验 生物质炭 土壤肥力 小麦生产 微生物群落结构
下载PDF
吉林蛟河不同演替阶段温带针阔混交林土壤质量演变 被引量:1
5
作者 蔺兴武 朱建国 谢祖彬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33-444,共12页
土壤质量演变与森林次生演替紧密关联,研究长白山林区温带针阔混交林在次生演替过程中的土壤质量演变,可为该区域次生林的恢复与经营提供重要科学依据。本研究以吉林蛟河不同演替阶段温带针阔混交林为对象,探讨了森林次生演替过程中土... 土壤质量演变与森林次生演替紧密关联,研究长白山林区温带针阔混交林在次生演替过程中的土壤质量演变,可为该区域次生林的恢复与经营提供重要科学依据。本研究以吉林蛟河不同演替阶段温带针阔混交林为对象,探讨了森林次生演替过程中土壤指标变化趋势及土壤质量演变特征。研究发现,土壤全碳和全氮在森林次生演替过程中表现为协同演变,而其他土壤指标随森林演替并不存在统一的响应模式。主成分分析表明,成熟林和老龄林土壤特征逐渐远离中龄林和近熟林。0~10 cm土层土壤质量指数在不同演替阶段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而成熟林10~20 cm土层的土壤质量指数显著低于其他3个演替阶段。土壤质量指数具有随阔叶树种比例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阔叶树种比例可以解释10~20 cm土层63.3%的土壤质量指数变异(P<0.001)。可见,阔叶树种与针叶树种构成比例的改变可能是影响温带针阔混交林次生演替过程中土壤质量演变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长白山林区温带针阔混交林的森林恢复与经营时,适度增加阔叶树种比例可能有利于土壤质量的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山林区 次生演替 土壤性质 主成分分析 土壤质量指数
原文传递
稻田高效固氮蓝细菌的筛选鉴定及其促生潜力
6
作者 王慧 靳海洋 +7 位作者 陈哲 靳鹏辉 张燕辉 胡天龙 周蓉 张静如 蔺兴武 谢祖彬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043-4057,共15页
【背景】稻田的长期淹水环境和水稻的根系分泌物为固氮微生物提供了适宜的环境条件,其中固氮蓝细菌是稻田生物固氮的主要贡献者。【目的】获得高效固氮蓝细菌菌株,为稻田生物固氮能力的提高提供菌种资源。【方法】采用BG-110无氮培养基... 【背景】稻田的长期淹水环境和水稻的根系分泌物为固氮微生物提供了适宜的环境条件,其中固氮蓝细菌是稻田生物固氮的主要贡献者。【目的】获得高效固氮蓝细菌菌株,为稻田生物固氮能力的提高提供菌种资源。【方法】采用BG-110无氮培养基从不同水稻土中分离培养固氮蓝细菌。通过对固氮酶活性、吲哚-3-乙酸(indole-3-acetic acid,IAA)分泌能力和铁载体生成能力的测定对分离菌株进行筛选,对筛选出的高效固氮菌株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通过水培试验和盆栽试验评价该菌株的促生潜力。【结果】筛选出一株固氮能力高[239.27 nmol/(min·mg)]、IAA产量大(7.70μg/mL)和铁载体生成能力强的菌株。经鉴定,该菌株属于念珠藻科(Nostocaceae)Aliinostoc属,命名为Aliinostoc sp.d389-10。水培试验结果表明,菌株d389-10能够显著促进水稻幼苗的生长,施用该菌后水稻幼苗株高、根长和干重分别增加22.42%、54.76%和57.80%。在盆栽试验中,接种菌株d389-10能够显著提高土壤固氮酶活性和水稻产量,同时显著增加土壤有机碳、全氮和速效养分含量。【结论】菌株d389-10是兼具促生能力的高效固氮蓝细菌菌株,是具有研究价值和应用潜力的微生物菌种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土 蓝细菌 固氮酶活性 吲哚-3-乙酸(IAA) 铁载体 植物促生特性
原文传递
3种水稻土中7株固氮蓝细菌的分离与特征 被引量:1
7
作者 靳海洋 王慧 +5 位作者 张燕辉 胡天龙 林志斌 刘本娟 蔺兴武 谢祖彬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3655-3666,共12页
【背景】蓝细菌是水生和陆地生态系统中生物固氮的主要贡献者。【目的】增加对稻田土壤固氮蓝细菌的了解,获得用于进一步研究的可培养固氮蓝细菌菌株。【方法】选择3种具有不同固氮能力的水稻土,采用BG11-N培养基分离培养固氮蓝细菌菌株... 【背景】蓝细菌是水生和陆地生态系统中生物固氮的主要贡献者。【目的】增加对稻田土壤固氮蓝细菌的了解,获得用于进一步研究的可培养固氮蓝细菌菌株。【方法】选择3种具有不同固氮能力的水稻土,采用BG11-N培养基分离培养固氮蓝细菌菌株,对新分离菌株进行形态特征观察,通过基因组DNA的nifH基因扩增明确其固氮潜力,进一步采用乙炔还原法和15N2示踪法定量测定其固氮能力,通过基因组DNA的16SrRNA基因序列比对进行鉴定。【结果】在光照培养条件下,采用BG11-N培养基共分离纯化得到自养菌株7株,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单列、无分枝、丝状和念珠状,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团垫状菌落。新分离菌株在BG11-N培养基中生长状况良好,以基因组DNA为模板可扩增出nifH基因,乙炔还原法和15N2示踪法测定结果显示具有较高固氮能力,同时具有铁载体生成能力。结合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和形态特征,7株菌被初步鉴定隶属于念珠藻科(Nostocaceae)。【结论】从水稻土中分离到在稻田生物固氮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蓝细菌(念珠藻科)菌株,可培养固氮蓝细菌菌株固氮能力较高,兼具铁载体生成能力,可作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微生物资源,具有潜在的研究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固氮 蓝细菌 念珠藻 乙炔还原法 15N2示踪法
原文传递
Paddy System with a Hybrid Rice Enhances Cyanobacteria Nostoc and Increases N2 Fixation 被引量:8
8
作者 MA Jing BEI Qicheng +6 位作者 WANG Xiaojie LIU Gang Georg CADISCH lin xingwu ZHU Jianguo SUN Xiaoli XIE Zubin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3期374-387,共14页
Biological nitrogen (N) fixation (BNF)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maintaining soil fertility in paddy field ecosystems. Rice variety influences BNF, but how different rice varieties regulate BNF and associated diazot... Biological nitrogen (N) fixation (BNF)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maintaining soil fertility in paddy field ecosystems. Rice variety influences BNF, but how different rice varieties regulate BNF and associated diazotroph communities has not been quantified. Airtight, field-based 15N2-labelling grow th chamber experiments were used to assess the BNF capac 辻 y of different rice varie ties. In addition, both the 16S rRNA and nifH genes were sequenced to assess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rice varieties on bacterial and diazotrophic communities in paddy soils. After subjecting a rice-soil system to 74 d of continuous airtight, field-based 15N2 labelling in pots in a growth chamber, the amounts of fixed N were 22.3 and 38.9 kg ha^-1 in inbred japonica (W23) and hybrid indica (IIY) rice cultivars plan ted in the rice-soil systems, respectively, and only 1%—2.5% of the fixed N was allocated to the rice plants and weeds. A greater abundance of diazotrophs was found in the surface soil (0-1 cm) under IIY than under W23. Sequencing of the 16S rRNA gene showed significantly greater abundances of the cyanobacterial genera Nostoc, Anabaena, and Cylindrospermum under IIY than under W23. Sequencing of the nifH gene also showed a significantly greater abundance of Nostoc under IIY than under W23.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hybrid rice cultivar (IIY) promoted BNF to a greater extent than the inbred rice cultivar (W23) and that the increase in BNF might have been due to the enhanced heterocystous cyanobacteria Nosto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logical nitrogen FIXATION NIFH GENE 15N2 labelling rice variety 16S rRNA GEN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