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PSR模型的历史文化名镇风貌保护质量评价——以兰州青城为例
1
作者 刘奔腾 解晓羽 王立新 《城市建筑》 2024年第3期1-7,19,共8页
历史文化名镇风貌保护的质量对于名镇进一步保护与开发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为了更好地衡量风貌保护工作的水平,引入生态学中的PSR评价模型,从风貌压力、风貌状态、风貌响应三个维度建立历史文化名镇风貌保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最后运用... 历史文化名镇风貌保护的质量对于名镇进一步保护与开发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为了更好地衡量风貌保护工作的水平,引入生态学中的PSR评价模型,从风貌压力、风貌状态、风貌响应三个维度建立历史文化名镇风貌保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最后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兰州青城的风貌保护质量进行评价。研究发现:基于PSR模型构建的历史文化名镇风貌保护评价指标体系在实践中能够准确反映其保护状态和现状问题,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能够为历史文化名镇风貌保护工作提供指导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名镇保护 风貌质量评价 PSR模型 兰州青城
下载PDF
河谷城市“三生”空间冲突演化与分异机制——以兰州市为例
2
作者 董建红 陈冉 +3 位作者 刘奔腾 张新红 钟敏琪 程杰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24年第2期36-46,共11页
文章以河谷城市甘肃省兰州市为例,在测度“三生”空间冲突强度并揭示多尺度分异机制的基础上提出冲突协调策略。结果显示:①“三生”空间格局演化与地域分异显著。生活空间的增加主要源于对生态空间和生产空间的侵占。②兰州市“三生”... 文章以河谷城市甘肃省兰州市为例,在测度“三生”空间冲突强度并揭示多尺度分异机制的基础上提出冲突协调策略。结果显示:①“三生”空间格局演化与地域分异显著。生活空间的增加主要源于对生态空间和生产空间的侵占。②兰州市“三生”空间冲突时空演化与地类分异显著。时序上,“三生”空间冲突强度呈持续上升态势,整体处于基本可控级别;空间上,形成了“一心、两翼、多轴带”的空间冲突格局;就地类而言,城镇的生活空间与生产空间冲突水平较高。③兰州市“三生”空间冲突影响因素尺度效应和异质性明显。高程、坡度、地形起伏度等对“三生”空间冲突具有抑制作用;人口密度、人均G D P、夜间灯光指数等因素加剧了区域“三生”空间冲突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空间冲突 演化特征 分异机制 MGWR模型 兰州市
下载PDF
文化旅游背景下传统村落乡土景观保护研究--以兰州市永丰村为例 被引量:7
3
作者 刘奔腾 严海慧 +1 位作者 马珂 张新红 《小城镇建设》 2020年第3期94-101,共8页
乡土景观作为传统村落重要的物质和文化载体,在旅游商业开发的冲击下面临着乡土风貌破坏、乡土文化遗失的双重挑战。文章通过分析传统村落乡土景观的价值构成要素,揭示了乡土景观保护对传统村落发展的重要意义。在建立文化旅游与乡土景... 乡土景观作为传统村落重要的物质和文化载体,在旅游商业开发的冲击下面临着乡土风貌破坏、乡土文化遗失的双重挑战。文章通过分析传统村落乡土景观的价值构成要素,揭示了乡土景观保护对传统村落发展的重要意义。在建立文化旅游与乡土景观互促机制的基础上,从空间整合、文化传承、时令保护三方面提出面向文化旅游的乡土景观保护策略。并选取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金崖镇永丰村为实证研究案例,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进行乡土景观设计。理论和实践的相互验证表明,乡土景观保护能有效促进传统村落的文化旅游,进而实现传统村落活态保护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乡土景观 文化旅游 永丰村
下载PDF
丝路视野下城市历史环境保护研究——以嘉峪关市为例 被引量:3
4
作者 刘奔腾 李玉芳 王任之 《南方建筑》 2018年第5期81-86,共6页
以丝绸之路的文化视野梳理嘉峪关城市历史环境的综合价值,并且在定性评价的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历史环境进行定量的评价。从而得出影响嘉峪关城市历史环境保护的主因子依次为丝路交通因子、军事工程因子、工业遗产因子、区域环境因... 以丝绸之路的文化视野梳理嘉峪关城市历史环境的综合价值,并且在定性评价的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历史环境进行定量的评价。从而得出影响嘉峪关城市历史环境保护的主因子依次为丝路交通因子、军事工程因子、工业遗产因子、区域环境因子、区域文化因子和民俗工艺因子。结合丝路城市特色,依照评价结果从区域环境、区域文化、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工艺四个层面构建历史环境保护体系。最后,从宏观、微观层面分析当下面临的问题,根据综合得分排序分主次制定相应的保护策略。研究立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语境,强调用动态保护的思维协调历史保护与城市发展,探讨历史环境的整体性保护方法,对丝绸之路城市的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历史环境 价值评定 保护发展 嘉峪关市
下载PDF
青藏高原古军屯的空间形态特征及营建智慧——以同仁市保安四屯为例
5
作者 张新红 陈越依 刘奔腾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CSCD 2023年第5期158-164,共7页
军屯作为典型的军事防御型传统聚落,认知其空间形态和营建智慧对其科学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青海省同仁市的保安四屯为研究对象,借助数理方法对其空间形态特征进行了探析,结果表明:第一,军屯边界形状均为紧凑度高的指状... 军屯作为典型的军事防御型传统聚落,认知其空间形态和营建智慧对其科学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青海省同仁市的保安四屯为研究对象,借助数理方法对其空间形态特征进行了探析,结果表明:第一,军屯边界形状均为紧凑度高的指状,形态呈强结构化;第二,中心区域的全局集成度高、可达性强,但局部空间的协同度整体偏低,由连通性感知整体空间的能力较弱;第三,内部空间的相互控制程度较低,但遮蔽性好。藉此可透视出中国古人在建设军屯时的高超智慧,即构建紧凑的空间围合形态、营建通达性高的军屯中心和塑造防御性强的街巷布局,这有利于青藏高原古军屯的价值认知、合理保护和传承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军屯 空间形态 营建智慧 青藏高原 保安四屯
下载PDF
工业遗产再利用满意度评价方法——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
6
作者 刘奔腾 杨阳 +1 位作者 张新红 刘起 《甘肃科学学报》 2022年第6期133-140,共8页
工业遗产再利用是城市存量更新的重要方式,综合各利益相关者的评价方法能更科学地反映其实际使用效果。基于再利用项目与使用者的互动机制,将政府部门、开发商、设计师、经营者、游客及周边居民作为利益相关者,构建多维度、多指标的满... 工业遗产再利用是城市存量更新的重要方式,综合各利益相关者的评价方法能更科学地反映其实际使用效果。基于再利用项目与使用者的互动机制,将政府部门、开发商、设计师、经营者、游客及周边居民作为利益相关者,构建多维度、多指标的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原兰州石化机械厂研究所进行评价。研究表明:政府、开发商、游客的满意度高于综合评价值3.817 5;而设计师、经营者、周边居民的满意度则低于3.817 5,其原因是租金管理费用、原风貌保留程度、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等因素对评价造成负面影响,并基于此提出了相应的优化建议。该评价方法能科学、合理地反映各利益相关主体关注问题的满意度,为优化措施及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遗产 利益相关者 满意度
下载PDF
“三生”空间视角下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质量分异机制的地理探测 被引量:10
7
作者 董建红 张志斌 +1 位作者 刘奔腾 张新红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15-526,共12页
基于土地“三生”功能视角,采用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测度2000—2020年西北地区土地利用转型的生态环境效应,并且综合运用热点分析工具、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讨生态环境质量的演变特征与分异机制。结果表明:(1)西北地区“三生”空间地域分异... 基于土地“三生”功能视角,采用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测度2000—2020年西北地区土地利用转型的生态环境效应,并且综合运用热点分析工具、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讨生态环境质量的演变特征与分异机制。结果表明:(1)西北地区“三生”空间地域分异显著;“三生”空间结构演化呈生产、生活空间增加,生态空间缩减的变化趋势。(2)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从2000年的0.22720升至2010年的0.22724后降至2020年的0.22699,生态环境质量整体保持相对稳定。(3)生态环境质量空间上呈“东南较高、西北次之,中部较低”的格局特征,生态环境质量格局演化的冷、热点区主要聚集于东南和西北部,与区域内人口、产业的空间分布具有趋同性。(4)生态用地结构、归一化植被指数和人类活动是生态环境质量空间分异的主导因素,自然因子内部以及自然因子与社会经济因子的交互协同作用共同影响了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空间分异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转型 生态环境质量 空间分异 西北地区
下载PDF
兰州传统民居与新式民居冬季室内热环境对比研究
8
作者 刘奔腾 温万元 《甘肃科学学报》 2022年第5期124-128,共5页
提升民居室内热环境舒适度,是改善寒冷地区乡村人居环境的关键举措。选取兰州青城古镇两栋具有代表性的民居,通过实测获取冬季的室内温、湿度数据,基于实测数据对比分析了传统民居与新式民居冬季室内热环境的特点。进而采用Ecotect Anal... 提升民居室内热环境舒适度,是改善寒冷地区乡村人居环境的关键举措。选取兰州青城古镇两栋具有代表性的民居,通过实测获取冬季的室内温、湿度数据,基于实测数据对比分析了传统民居与新式民居冬季室内热环境的特点。进而采用Ecotect Analysis模拟建筑失热情况,探明冬季室内热环境的影响因素,基于此提出传统民居与新式民居各自的改善措施。研究表明:传统民居冬季室内热环境的波动比新式民居更稳定,但新式民居冬季室内温度更高;根据两种民居的建筑失热情况,建议传统民居改善门窗密封性及正面墙体保温隔热性,新式民居加设墙体保温板或使用导热性能更好的墙体材料,以提高冬季室内热环境舒适度。研究结果可为类似地区传统民居与新式民居冬季室内热环境的改善提供借鉴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内热环境 传统民居 新式民居 兰州地区 Ecotect Analysis软件
下载PDF
基于空间句法的甘南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以尼巴村与东哇村为例
9
作者 刘奔腾 朱永雪 《城市建筑》 2023年第17期47-50,共4页
甘南传统村落在地域环境、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的综合作用下,形成了独特的空间形态特征。文章选取甘南传统村落中的尼巴村与东哇村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句法结合整合度、选择度、连接值、可理解度等参数对上述两村空间形态进行解析,探究... 甘南传统村落在地域环境、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的综合作用下,形成了独特的空间形态特征。文章选取甘南传统村落中的尼巴村与东哇村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句法结合整合度、选择度、连接值、可理解度等参数对上述两村空间形态进行解析,探究村落整体空间结构特征及内部空间的联系性。研究发现,村落整体空间结构不够完善,核心空间难以识别,内部空间联系性较弱。最终,文章从村落现存的问题出发提出相关的优化建议,旨在为甘南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研究与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句法 甘南传统村落 空间形态
下载PDF
历史文脉视野下藏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初探——基于尼巴村实践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沁鞠 张小娟 刘奔腾 《华中建筑》 2019年第1期91-95,共5页
该文选取中国传统村落——甘肃藏区尼巴村为研究对象,因其独特的地域环境、交通区位条件和人文特色,相比洮河流域的其他藏区本身受到外来文化的侵蚀较弱。但随着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保护与发... 该文选取中国传统村落——甘肃藏区尼巴村为研究对象,因其独特的地域环境、交通区位条件和人文特色,相比洮河流域的其他藏区本身受到外来文化的侵蚀较弱。但随着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保护与发展意识薄弱,尼巴村曾引以为豪的特色民居、传统街巷、生活生产方式正在逐渐被外界文化侵蚀,失去了其本身的韵味。借用人文地理和历史学的方法,重新界定历史文脉的内涵,即自然、社会、人文、技术,强调传统村落保护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通过分析空间环境与历史人文在尼巴村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中的关系,从生态环境、用地功能结构、传统形态、历史风貌等提出相关的保护策略,探讨对甘肃藏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文脉 传统村落 保护与发展 尼巴村 藏寨
下载PDF
基于甘肃省3个样本县调研数据的乡村建设总体评价与对策建议 被引量:1
11
作者 于伯和 李俊杰 +1 位作者 王公胜 刘奔腾 《南方农业》 2023年第2期158-160,共3页
为进一步提高甘肃省乡村建设水平,基于甘肃省徽县、庄浪县、高台县3个样本县开展的乡村建设评价数据,从发展水平、农房建设、村庄建设、县城建设4个维度,深入查找甘肃省乡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短板,并提出包括提高农房设计水平,提... 为进一步提高甘肃省乡村建设水平,基于甘肃省徽县、庄浪县、高台县3个样本县开展的乡村建设评价数据,从发展水平、农房建设、村庄建设、县城建设4个维度,深入查找甘肃省乡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短板,并提出包括提高农房设计水平,提升农房建设品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完善农房配套设施及专业建设,提升农房安全宜居性;推广垃圾分类,探索本地资源化利用等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建设评价 发展水平 农房建设 农村建设 甘肃省
下载PDF
流域视野下的历史村镇保护与发展策略探究——以兰州市连城镇为例 被引量:2
12
作者 杨谦君 刘奔腾 《城市建筑》 2018年第11期59-62,共4页
历史村镇的保护需要因地制宜的全局性视野和系统性策略。本文选取黄河二级支流大通河与历史名镇连城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保护规划往往着眼于人工建成环境,脱离文化语境的模式化保护内容忽略了历史演变过程,使文化景观丧失精神纽带的... 历史村镇的保护需要因地制宜的全局性视野和系统性策略。本文选取黄河二级支流大通河与历史名镇连城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保护规划往往着眼于人工建成环境,脱离文化语境的模式化保护内容忽略了历史演变过程,使文化景观丧失精神纽带的作用,从而导致历史村镇在新时期的开发建设中面临雷同化、商品化的新困境。本文通过分析大通河流域的自然空间与人文环境的耦合关系,梳理流域内历史文脉,提出针对连城镇保护与发展的规划编制建议。首先,利用流域文化的历史影响和经年传承形成的社会关系,构建文化共同体村镇群;其次,打破村镇本体孤立保护的局面,建立涵盖各类历史环境要素的多元立体的保护网络;最后,村镇内部物质空间的保护应当遵循动态性、延续性、拼贴性规划理念,促进文化脉络得以更好地传承、更新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域文化 历史村镇 连城 保护与发展
下载PDF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s and driving factors of habitat quality in the loess hilly area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A case study of Lanzhou City,China 被引量:1
13
作者 DONG Jianhong ZHANG Zhibin +3 位作者 liu benteng ZHANG Xinhong ZHANG Wenbin CHEN Long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22年第6期637-652,共16页
Rapid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have led to the most serious habitat degradation in China,especially in the loess hilly area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wher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relatively fragile.Th... Rapid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have led to the most serious habitat degradation in China,especially in the loess hilly area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wher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relatively fragile.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has aroused widespread concern.In this study,we used the habitat quality of Integrated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radeoffs(InVEST-HQ)model at different scales to evaluate the dynamic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habitat quality in Lanzhou City,Gansu Province of China.The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s of habitat quality were analyzed by spatial autocorrelation.A Geographical Detector(Geodetector)model was used to explore the driving factors that influencing the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of habitat quality,including natural factors,socio-economic factors,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factor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habitat quality index of Lanzhou City decreased from 0.4638 to 0.4548 during 2000-2018.The areas with reduced the habitat quality index were mainly located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and Qinwangchuan Basin,where are the main urban areas and the new economic development areas,respectively.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habitat quality presented a trend of high in the surrounding areas and low in the middle,and showed a significant positive spatial autocorrelation.With the increase of study scale,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habitat quality changed from concentrated to dispersed.The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of habitat quality in the study area was the result of multiple factors.Among them,topographic relief and slope were the key factors.The synergistic enhancement among these driving factors intensified the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of habitat quality.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can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land resources utilization and ecosystem restoration in the arid and semi-arid la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bitat quality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s driving factors InVEST-HQ model Geodetector model Lanzhou City Yellow River Basin
下载PDF
京津冀人口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36
14
作者 王婧 刘奔腾 李裕瑞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802-1817,共16页
基于2000和2010年人口普查和社会经济数据、2015年12月13日-25日百度迁徙数据及地理空间数据等多源数据,从人口分布格局与流动格局两个角度,探讨近年京津冀地区人口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2000-2010年,京津冀地区呈现... 基于2000和2010年人口普查和社会经济数据、2015年12月13日-25日百度迁徙数据及地理空间数据等多源数据,从人口分布格局与流动格局两个角度,探讨近年京津冀地区人口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2000-2010年,京津冀地区呈现出明显的由自然地理条件与交通区位因素影响下的人口疏密特征、社会经济发展影响下的京津圈层特征,河北则缺少发育成熟的区域次级中心,京津冀地区人口普遍增加,且以人口显著增加为主要特征;(2)人口普查的长时段迁移数据分析发现,京津冀人口流动活力增强,人口流入格局更为集聚;百度迁徙的短时段数据分析发现,北京是人口流入和流出的高热城市,天津是人口流出的较热城市,北京、天津、廊坊三地之间人口流动最为活跃,且以北京为核心的城市间人口流动较为活跃;(3)人力资本积累、产业结构特征、城镇发展水平、基期的经济发展水平、乡村化指数、公共服务水平,以及地理交通区位和地形起伏特征,是京津冀县域常住人口长时段内集散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而短时段人口流动方向与数量还受节假日与季节的叠加影响。从城市功能、场强、网络及其演化的综合视角,更有助于深化人口集疏变化的地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变化 人口流动 时空格局 影响因素 京津冀
原文传递
生态宜居视角下的黄土高原乡村建设质量评价——以陇东地区为例 被引量:3
15
作者 刘奔腾 杨程 张婷婷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2-79,共8页
探索兼顾系统性、动态性和实践性的乡村建设质量评价体系,科学测度黄土高原生态宜居水平,对乡村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PSR理论框架构建了黄土高原乡村建设质量评价模型,应用组合赋权和模糊综合评价法,从乡村压力、状态、响... 探索兼顾系统性、动态性和实践性的乡村建设质量评价体系,科学测度黄土高原生态宜居水平,对乡村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PSR理论框架构建了黄土高原乡村建设质量评价模型,应用组合赋权和模糊综合评价法,从乡村压力、状态、响应3个维度、12个因素、39项指标层面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陇东黄土高原乡村建设质量为良好偏一般,有较大的提升潜力;劳动生产压力、休憩游乐压力、生活居住响应以及劳动生产状态是制约黄土高原乡村建设质量的主要因素;文中构建的评价模型及指标体系能客观指明乡村的动态发展,具备较强的操作性和较好的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建设 质量评价 PSR模型 生态宜居 黄土高原
原文传递
敦煌传统民居气候适应性营建特征分析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奔腾 李梦瑶 张雪梅 《建筑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8-108,共11页
为探索极干旱气候条件下传统民居在应对气候过程中所体现的营建特征,选取敦煌地区132户传统民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了气候分析软件、调查分析及环境实测的方法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敦煌传统民居在建造过程中采用了降温、遮阳、蓄热、... 为探索极干旱气候条件下传统民居在应对气候过程中所体现的营建特征,选取敦煌地区132户传统民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了气候分析软件、调查分析及环境实测的方法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敦煌传统民居在建造过程中采用了降温、遮阳、蓄热、防风的营建手段来规避恶劣的自然环境,形成了独特的气候适应性营建特征。1)采用庭院外遮阳构件是直接夏季遮阳和降温的有效营建特征,有无加建玻璃顶棚,太阳辐射强度平均差值达384.22 W/m^(2);有无设置传统木构架单向遮阳棚,温度平均差值达0.1℃,温度波幅差值达3.1℃;有无加建玻璃顶棚,温度平均差值达0.5℃,温度波幅差值达13.8℃;2)采用种植绿植能有效调节夏季室内微气候,有无种植绿植,温度波幅差值达1.5℃;3)采用封闭的围护构件是民居防风和保温的营建特征,有无加建封闭的玻璃顶棚,温度平均差值和波幅差值均达9℃,风速平均差值达0.3 m/s,波幅差值达3.37 m/s;4)采用合院形制能维持室内温度的稳定,其中三合院室内温度比“L”形院落室内温度波幅差值达2.8℃,四合院室内温度比“L”形室内温度波幅差值达1.6℃。研究结果以期为敦煌传统民居的营建优化和居住环境提升提供依据和效果评价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适应性 传统民居 光环境与热环境 营建特征 敦煌地区
原文传递
黄河名镇古韵新颜——青城镇地域性色彩保护
17
作者 刘奔腾(文/图) 张洁茹(文/图) 张杰(文/图) 《人类居住》 2023年第1期30-33,共4页
古镇色彩是指其公共空间中所有物体外部被感知的色彩总和,它积淀着古镇的历史并与古镇一样悠久。色彩是人们对古镇风貌体验的直接途径,也是彰显古镇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色彩逐渐成为历史古镇保护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探索历史古镇地域... 古镇色彩是指其公共空间中所有物体外部被感知的色彩总和,它积淀着古镇的历史并与古镇一样悠久。色彩是人们对古镇风貌体验的直接途径,也是彰显古镇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色彩逐渐成为历史古镇保护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探索历史古镇地域性色彩保护方法,不仅有利于彰显古镇色彩特征的价值,还有利于指导历史空间色彩体系的重构,对活化遗产和营造氛围均有积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造氛围 色彩特征 地域文化 古镇保护 空间色彩 公共空间 地域性色彩 直接途径
原文传递
伟大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育人工作探析——以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为例
18
作者 张大权 刘奔腾 严润泽 《高校学生工作研究》 2022年第2期84-95,共12页
在这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形成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在高校思政育人工作中积极弘扬伟大抗疫精神,有利于为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培养高远的理想信念、强化坚实的责任担当... 在这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形成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在高校思政育人工作中积极弘扬伟大抗疫精神,有利于为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培养高远的理想信念、强化坚实的责任担当、涵育求实的科学精神、淬炼过硬的心理素质。将伟大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育人工作中需要以强化宣传文化氛围、解码课堂教学模式、推动实践育人导向等为直接抓手,将育人工作做细做实、落实到位,真正培养出一批有理想、有担当、有作为的新时代青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思政教育 抗疫精神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