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小麦抗条锈病基因育种利用现状与策略 被引量:7
1
作者 刘志勇 张怀志 +23 位作者 白斌 李俊 黄林 徐智斌 陈永兴 刘旭 曹廷杰 李淼淼 陆平 吴秋红 董玲丽 韩玉林 殷贵鸿 胡卫国 王西成 赵虹 闫素红 杨兆生 畅志坚 王涛 杨武云 刘登才 李洪杰 杜久元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4-51,共18页
小麦条锈病是中国重要的流行性真菌病害,严重威胁国家粮食安全。通过持续应用抗病品种和植保措施,小麦条锈病在中国得到了较好的控制。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栽培制度的变革、育种方法技术的改进、产量水平的提高及条锈菌群体结构和... 小麦条锈病是中国重要的流行性真菌病害,严重威胁国家粮食安全。通过持续应用抗病品种和植保措施,小麦条锈病在中国得到了较好的控制。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栽培制度的变革、育种方法技术的改进、产量水平的提高及条锈菌群体结构和毒性频率的不断变异,有必要对新时期小麦抗条锈病基因育种利用现状进行科学评估,以期为广谱持久多抗小麦品种的培育提供依据。本文通过对近年来中国西南、西北和黄淮主产区小麦品种(系)的条锈病抗性进行系统的抗病鉴定、遗传分析和抗条锈病基因分子标记的定位和检测,总结了中国小麦育种中主要抗条锈病基因的利用情况,对中国小麦抗条锈病基因发掘与种质创新、小麦育种中利用的主要抗条锈病基因、新时期抗条锈病基因利用的策略、小麦育种中抗条锈病基因选择和鉴定等进行了论述,并对新时期小麦抗条锈病育种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条锈菌 兴衰循环 持久抗性 基因聚合 种质创新
下载PDF
四川小麦新品种的条锈病抗性基因分布
2
作者 杨治 任小杰 +10 位作者 蒋云 王芳 冯丽华 郝明 袁中伟 甯顺腙 姜博 张连全 伍碧华 刘登才 黄林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05-314,共10页
条锈病是四川小麦重要病害。为了解四川近年来审定小麦品种的条锈病抗性水平和抗病基因利用情况,对2017年以来审定的63个小麦新品种进行条锈病抗性鉴定,利用抗病基因Yr5、Yr7、Yr15、Yr18、Yr27、Yr28、Yr36、Yr46、YrU1、YrSP的功能标... 条锈病是四川小麦重要病害。为了解四川近年来审定小麦品种的条锈病抗性水平和抗病基因利用情况,对2017年以来审定的63个小麦新品种进行条锈病抗性鉴定,利用抗病基因Yr5、Yr7、Yr15、Yr18、Yr27、Yr28、Yr36、Yr46、YrU1、YrSP的功能标记和Yr17、Yr26、Yr29的紧密连锁标记进行检测。结果表明,57个品种在苗期对条锈菌小种CYR34的抗性水平达到中抗以上(IT=0~6)。所有品种的田间成株期抗性均达到中抗及以上(IT=1~4)。未检测到Yr5、Yr27、Yr46和YrU1的功能位点,其余9个基因均存在于四川小麦品种中。Yr7、Yr17、Yr26和Yr29在供试品种的分布频率超过50%。综上所述,四川小麦新品种条锈病抗性水平整体较高,条锈病抗性基因丰富;小麦祖先物种抗条锈病基因Yr15、Yr28和Yr36已成功应用于四川小麦育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小麦品种 条锈病抗性 抗病基因 分子标记检测
下载PDF
抗穗发芽合成小麦改良品系的筛选及遗传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藏天青 刘玉娥 +8 位作者 马春芳 李潇 王希友 郝明 张连全 袁中伟 姜博 刘登才 甯顺腙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98-1007,共10页
【目的】筛选抗穗发芽的合成小麦改良品系,分析潜在的相关基因。【方法】6个环境(2年3点)下,对129份改良品系进行了穗发芽抗性的鉴定及评价,同时利用Wheat 55K芯片数据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果】获得3份抗穗发芽品系(发芽指数GI≤0... 【目的】筛选抗穗发芽的合成小麦改良品系,分析潜在的相关基因。【方法】6个环境(2年3点)下,对129份改良品系进行了穗发芽抗性的鉴定及评价,同时利用Wheat 55K芯片数据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果】获得3份抗穗发芽品系(发芽指数GI≤0.2;发芽率GR≤40%),分别为红皮品系L2741、L3006、白皮品系L586,得到3个显著关联的位点。【结论】获得的3份抗穗发芽品系可在培育抗穗发芽品种中利用,获得46个可能的候选基因,其中4个基因主要与植物抗逆性有关,推测其在小麦抗穗发芽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合成小麦改良品系 穗发芽 全基因型组关联分析
下载PDF
来源于人工合成小麦群体的种子活力分析
4
作者 李阳 郭晓江 +7 位作者 唐华苹 雷越堃 张连全 刘登才 王际睿 魏育明 郑有良 蒲至恩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88-997,1014,共11页
【目的】种子活力是筛选优质(高发芽率,高出苗率等)品种及种质资源的一项重要指标。通过对种子活力遗传机制的探究,为选育高活力品种提供参考及依据。【方法】利用具有不同种子活力的SHW-L1和川麦32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材料,对当年新... 【目的】种子活力是筛选优质(高发芽率,高出苗率等)品种及种质资源的一项重要指标。通过对种子活力遗传机制的探究,为选育高活力品种提供参考及依据。【方法】利用具有不同种子活力的SHW-L1和川麦32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材料,对当年新收获的种子和3种不同老化处理(人工加速老化、自然老化1年和5年)的种子发芽势、发芽率进行了QTL定位,与拟南芥、水稻和玉米已发表的种子活力相关的基因与主效QTL置信区间对应的小麦基因进行同源比较分析,同时对老化前后活力表现差异极端的材料进行醇溶蛋白、麦谷蛋白组成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自然老化1年的种子QTL位点分布在7D上,人工老化的种子QTL位点分布在1B、2D、3A和7D,自然老化5年的种子QTL位点分布于3B上,当年新收获材料未能定位到QTL。7D含自然老化与人工老化共同的位点。筛选得到与种子发芽密切相关候选基因27个。与未老化种子相比,人工老化72 h后的种子醇溶蛋白与麦谷蛋白降解显著,高活力种子醇溶蛋白降解更快。【结论】不同自然老化年份的QTL位点处于动态变化;候选基因主要与种子发育、萌发、能量代谢和响应逆境的信号传导相关;人工加速老化与自然老化1年条件下,发现染色体一致的QTL位点7D(QGpy.sicau-7D-1和QGra.sicau-7D-1、QGpy.sicau-7D-2和QGra.sicau-7D-3);控制种子活力的增效基因来源于人工合成小麦SHW-L1,为进一步利用人工合成小麦种质资源改良小麦种子活力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合成小麦 数量性状基因座(QTL) 发芽率 人工老化 醇溶蛋白 HMW-GS
下载PDF
四川省近10年小麦区试产量性状分析 被引量:11
5
作者 蒋云 张洁 +5 位作者 郑建敏 王相权 刘登才 宣朴 王颖 郭元林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89-595,共7页
【目的】为给今后四川小麦高产育种提供借鉴。【方法】统计了2006—2017年四川省小麦区试参试品系的6项产量及相关农艺性状,分析了各性状的演变规律和相关性。【结果】该阶段四川小麦单产有明显增加,达标品系的平均单产已超过5 500 kg/h... 【目的】为给今后四川小麦高产育种提供借鉴。【方法】统计了2006—2017年四川省小麦区试参试品系的6项产量及相关农艺性状,分析了各性状的演变规律和相关性。【结果】该阶段四川小麦单产有明显增加,达标品系的平均单产已超过5 500 kg/hm^2。与过去10年相比,单产从5 024.10 kg/hm^2增加到5 559.20 kg/hm^2,增加了10.6%,年均增加0.9%。穗粒数从40.0粒上升到43.5粒,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千粒重从43.6 g上升到45.5 g,差异显著;有效穗差异不显著。【结论】产量的增加主要源自穗粒数的增加,其次是千粒重的提高。人工合成小麦衍生品种在产量提升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育种进程 西南冬麦区 区试 产量变化
下载PDF
青海审定小麦品种抗叶锈病基因的分子鉴定
6
作者 刘韬 吴丽军 +6 位作者 甘晓龙 张波 刘宝龙 陈文杰 张连全 刘登才 张怀刚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112-1118,共7页
为了分析抗叶锈病基因在青海审定小麦品种中的分布状况,采用6个抗叶锈基因(Lr1、Lr9、Lr24、Lr29、Lr34、Lr42)的分子标记对青海省审定的66个小麦品种进行检测。检测结果显示:66份小麦品种中,16个品种含Lr1,占24.24%;18个品种含Lr24,占2... 为了分析抗叶锈病基因在青海审定小麦品种中的分布状况,采用6个抗叶锈基因(Lr1、Lr9、Lr24、Lr29、Lr34、Lr42)的分子标记对青海省审定的66个小麦品种进行检测。检测结果显示:66份小麦品种中,16个品种含Lr1,占24.24%;18个品种含Lr24,占27.27%;31个品种含Lr29,占46.97%;5个品种含Lr34,占7.58%;23个品种含Lr42,占34.85%;未检测到Lr9。另外,同时含有2个抗叶锈基因的小麦品种17份,占25.76%,同时含有3个抗性基因的品种9份,占13.64%,同时含有4个或4个以上的品种仅1份,为‘青春25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 抗叶锈基因 小麦叶锈病
下载PDF
人工合成小麦SHW-L1高硒含量KASP分子标记开发及其应用 被引量:4
7
作者 魏广辉 李执 +12 位作者 陈强 李阳 陈诗豪 裴英 周勇 程梦萍 唐豪 王际睿 魏育明 刘登才 陈黎 郑有良 蒲至恩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0期4103-4112,共10页
【目的】硒作为人体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在疾病预防与抗氧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小麦作为主要作物之一,是人类获取植物性硒源的主要来源,因此,提高小麦籽粒硒含量是人体补充硒的一条高效、低廉、简单易行的途径。拟通过对已定位到的SNP... 【目的】硒作为人体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在疾病预防与抗氧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小麦作为主要作物之一,是人类获取植物性硒源的主要来源,因此,提高小麦籽粒硒含量是人体补充硒的一条高效、低廉、简单易行的途径。拟通过对已定位到的SNP位点开发KASP标记用于开展高硒小麦选育。【方法】利用已经完成的660K小麦SNP标记的人工合成小麦SHW-L1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s,RILs)群体,将前期定位的籽粒硒含量相关的QTL区间进一步缩小,开发稳定基因内的SNP位点为KASP标记。【结果】成功开发出2个KASP标记AX-1和AX-2,标记能够在群体中进行基因型分型和鉴定材料籽粒硒含量的相对高低。2个标记都可将供试材料按照基因型分为2类,即高硒和低硒材料,符合1﹕1的等位基因分离比例。但按照表现型来划分,标记对低硒材料的筛选率(大于90%)要远高于高硒材料(小于30%)。具有高硒含量的表现型材料中,有81%的材料具有高硒的基因型,表明了标记的可靠性。同时,在以人工合成小麦SHW-L1为亲本的其他衍生后代株系中也能用该KASP标记进行基因型分型,分型结果与表型结果一致,说明了标记的有效性,也表明可通过开发到的KASP标记来提升选择效率。【结论】AX-1和AX-2可作为一个实用的分子标记用于SHW-L1为亲本的高硒小麦品种选育和种质资源创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合成小麦 硒含量 KASP标记
下载PDF
卵穗山羊草1My亚基特异性分子标记开发 被引量:2
8
作者 郑柯 易滢瑾 +6 位作者 赵来宾 刘冬梅 许凯 郝明 张连全 刘登才 甯顺腙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17-721,共5页
【目的】开发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1My的特异性分子标记,方便对其追踪。【方法】通过分析1M°染色体上的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1My编码基因与1A、1B、1D、1U°、1M°染色体上的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编码基因之间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 【目的】开发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1My的特异性分子标记,方便对其追踪。【方法】通过分析1M°染色体上的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1My编码基因与1A、1B、1D、1U°、1M°染色体上的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编码基因之间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开发了一个基于PCR扩增技术的1My特异性分子标记。【结果】该分子标记在1M°附加系及亲本卵穗山羊草中扩增出清晰的PCR条带,而其他对照材料无扩增产物。【结论】测序及序列比对分析表明该标记扩增片段与1My编码基因的部分序列完全一致,表明该标记能有效区分卵穗山羊草1My和普通小麦HMW-GS的编码基因。由于谷蛋白x和y型亚基基因紧密连锁,该标记也为筛选含有1Mx的小麦育种材料提供了方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穗山羊草 高分子量谷蛋白 分子标记
下载PDF
4份圆锥小麦-乌拉尔图小麦双二倍体的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
9
作者 李洪雨 刘小娟 +5 位作者 梁东玉 刘登才 郝明 袁中伟 甯顺腙 张连全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62-168,共7页
为了给小麦育种提供新的种质资源,对4份圆锥小麦-乌拉尔图小麦双二倍体(AABBA^uA^u)的农艺性状、染色体组成及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成进行了鉴定。农艺性状调查结果表明,4份双二倍体的株高介于108.45~129.43 cm,分蘖数介于7.3~17.5个,... 为了给小麦育种提供新的种质资源,对4份圆锥小麦-乌拉尔图小麦双二倍体(AABBA^uA^u)的农艺性状、染色体组成及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成进行了鉴定。农艺性状调查结果表明,4份双二倍体的株高介于108.45~129.43 cm,分蘖数介于7.3~17.5个,穗长介于10.23~12.17 cm,小穗数介于16.26~22.06,自交结实率介于37.77%~70.46%;4份双二倍体对目前的流行条锈菌混合生理小种(条中31、条中32、条中33、条中34和水源11-4)均表现为高抗。利用寡核苷酸序列探针Oligo-pSc119.2-1、Oligo-pTa535-1、Oligo-pTa71-2、pTa-713和简单重复序列探针(AAC)5进行FISH分析,可区分出圆锥小麦-乌拉尔图小麦双二倍体的42条染色体。花粉母细胞染色体配对观察表明,在这些双二倍体的减数分裂中期I,染色体大多配对成二价体,仅有少量的单价体、三价体和四价体。SDS-PAGE分析表明,来自于乌拉尔图小麦TA#831的1Ay亚基在双二倍体Syn-TAU-2中得到了表达,但其迁移率发生了变化;来自于PI428270和PI428274的1Ax和1Ay亚基分别在双二倍体Syn-TAU-3和Syn-TAU-4中得到了表达。这些双二倍体可作为新的资源材料用于普通小麦的遗传改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拉尔图小麦 圆锥小麦 双二倍体 荧光原位杂交 寡核苷酸探针
下载PDF
节节麦HKT基因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甘晓龙 刘韬 +5 位作者 刘宝龙 陈文杰 张连全 刘登才 张波 张怀刚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7期5644-5651,共8页
高亲和性钾离子转运蛋白(high affinity K+transporter, HKT)是一类普遍存在于植物体内的离子转运载体,主要负责Na+运输或Na+-K+协同运输,在植物耐盐和维持体内离子稳态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为了挖掘和预测节节麦(Aegilops tauschii)... 高亲和性钾离子转运蛋白(high affinity K+transporter, HKT)是一类普遍存在于植物体内的离子转运载体,主要负责Na+运输或Na+-K+协同运输,在植物耐盐和维持体内离子稳态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为了挖掘和预测节节麦(Aegilops tauschii)中HKT基因的序列信息和功能,通过同源克隆技术,从节节麦中获得了HKT基因,命名为AsHKT (GeneBank:MH457099),并对其基因序列及编码蛋白的结构、理化特性和功能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AsHKT基因的CDS (Coding sequence)序列长度为1 527 bp,最长开放读码框位于1~1 527 bp处,共编码508个氨基酸,分子式为:C2535H4052N662O705S29,蛋白分子量约为56.01 kD,是疏水性蛋白,结构稳定,有明显的跨膜结构域,其二维结构的组成元件有α-螺旋、延伸链和无规则卷曲,分别达到:37.4%,17.13%,45.47%,并且通过同源建模成功预测得到其三维结构。此外,系统进化分析表明,AsHKT基因与小麦7D染色体上的TaHKT2;2基因同源性最高,属于Ⅱ型HKT基因家族,本研究为节节麦和小麦的耐盐分子机理的解析以及节节麦HKT基因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参考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节麦(Aegilops tauschii) HKT基因 基因克隆 生物信息学分析
原文传递
基于DArTseq标记的人工合成小麦农艺性状QTL定位 被引量:3
11
作者 曹东 王宏霞 +4 位作者 张波 刘宝龙 刘登才 陈文杰 张怀刚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862-1868,共7页
人工合成小麦拥有丰富的有利遗传变异,可用于普通小麦的遗改良。本研究选用两个人工合成小麦改良品系构建了由284个单株组成的F2群体,基于1 671具有染色体位置信息的多态性DAr Tseq标记构建遗传图谱,并结合该群体农艺性状(株高,穗长,穗... 人工合成小麦拥有丰富的有利遗传变异,可用于普通小麦的遗改良。本研究选用两个人工合成小麦改良品系构建了由284个单株组成的F2群体,基于1 671具有染色体位置信息的多态性DAr Tseq标记构建遗传图谱,并结合该群体农艺性状(株高,穗长,穗颈节长,小穗数,穗粒数,单株有效穗数,千粒重,单株重)的表现型,利用QTL作图软件ICIMapping 4.1进行了QTL定位。结果表明,共检测到20个QTL,其中4个为株高QTL,分布于2A、3B、5B染色体上,可解释表型变异的5.4%~10.8%;4个为穗长QTL,分布于2D、3B、5B染色体上,可解释表型变异的1.4%-8.8%;3个为穗颈节长QTL,分布于1A和5A染色体上,可解释表型变异的4.6%~12.2%;2个为穗粒数QTL,分布于3D和5A染色体上,可解释表型变异的18.9%~29.8%;1个为单株有效穗数QTL,分布于2A染色体上,可解释表型变异10.2%;5个为千粒重QTL,分布于1B、5A、5B、5D和7B染色体上,可解释表型变异的8.9%~10.9%;1个为位于7B染色体上的单株重QTL,可解释表型变异的6.1%。同时,在5B和7B染色体上存在控制多个性状的同一QTL位点。利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筛选到1个千粒重相关的候选基因。以上结果可为人工合成小麦农艺性状QTL精细定位、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和基因克隆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合成小麦 农艺性状 DArTseq MARKER QTL
原文传递
Rapid changes of microsatellite flanking sequence in the allopolyploidization of new synthesized hexaploid wheat 被引量:26
12
作者 ZHANG Lianquan liu dengcai +3 位作者 YAN Zehong LAN Xiujin ZHENG Youliang ZHOU Yonghong 《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 SCIE CAS 2004年第6期553-561,共9页
It was suggested that the rapid changes of DNA sequence and gene expression oc- curred at the early stages of allopolyploid formation. In this study, we revealed the microsatellite (SSR) differences between newly form... It was suggested that the rapid changes of DNA sequence and gene expression oc- curred at the early stages of allopolyploid formation. In this study, we revealed the microsatellite (SSR) differences between newly formed allopolyploids and their donor parents by using 21 primer sets specific for D genome of wheat. It was indicated that rapid changes had occurred in the “shock” process of the allopolyploid formation between tetraploid wheat and Aegilops tauschii. The changes of SSR flanking sequence resulted in appearance of novel bands or disappearance of parental bands. The disappearance of the parental bands showed much higher frequencies in comparison with that of appearance of novel bands. Disappearance of the parental bands was not random. The frequency of disappearance in tetraploid wheat was much higher than in Ae. tauschii, i. e. the disappearance frequency in AABB genome was much higher than in D genome. Changes of SSR flanking sequence occurred at the early stage of F1 hybrid or just after chro- mosome doubling. From the above results, it can be inferred that SSR flanking sequence region was very active and was amenable to change in the process of polyploidization. This suggested that SSR flanking sequence probably had special biological function at the early stage of ploy- ploidization. The rapid and directional changes at the early stage of polyploidization might con- tribute to the rapid evolution of the newly formed allopolyploid and allow the divergent genomes to act in harmon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ynthesized hexaploid wheat genome evolution MICROSATELLITE ALLOPOLYPLOIDIZATION SSR.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