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O-LM-S复配再生沥青组成设计与再生机理分子动力学模拟
1
作者 刘端阳 崔灿 +1 位作者 欧阳欢 李秀君 《石油沥青》 2024年第2期1-10,共10页
针对再生沥青混合料中RAP的利用率较低,废弃机油(REO)对老化沥青弹性恢复效果欠佳及抗车辙性能较差的情况,选用高分子聚合物改性剂(LM-S)对REO再生沥青进行改性。利用响应面设计法确定两种再生剂最佳掺量,并借助傅里叶红外变换光谱(FTIR... 针对再生沥青混合料中RAP的利用率较低,废弃机油(REO)对老化沥青弹性恢复效果欠佳及抗车辙性能较差的情况,选用高分子聚合物改性剂(LM-S)对REO再生沥青进行改性。利用响应面设计法确定两种再生剂最佳掺量,并借助傅里叶红外变换光谱(FTIR)分析再生沥青化学官能团和分子动力模拟分析揭示复配再生剂再生机理。最后,通过沥青胶浆拉拔试验验证REO-LM-S复配再生沥青性能。结果表明:再生沥青中再生剂最佳掺量为9.53%,再生剂中LM-S最佳掺量为30%,再生沥青25℃针入度、延度、软化点均满足规范要求。REO-LM-S复配再生剂通过提高再生沥青中轻质组分的含量改善老化沥青的性能,相较于REO再生剂,REO-LM-S复配再生剂对于老化沥青各组分扩散融合效果更好。REO-LM-S复配再生剂共混界面的最大平均拉应力较未添加再生剂共混界面提高29%,较REO再生剂界面提高7.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路面材料再生 响应面法 分子动力学模拟 扩散系数 原子相对浓度
下载PDF
基于葵花8号新一代静止气象卫星的夜间雾识别 被引量:26
2
作者 王宏斌 张志薇 +3 位作者 刘端阳 袁成松 周林义 钱玮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749-1764,共16页
基于葵花8号新一代静止气象卫星的高时空分辨率多通道数据,利用3. 9μm与11. 2μm通道亮温差法(BTD3. 9~11. 2)和3. 9μm伪比辐射率法(ems3. 9)开展了中国地区夜间不同等级雾的识别,确定了各站点和网格点上对不同等级雾两种方法的参数... 基于葵花8号新一代静止气象卫星的高时空分辨率多通道数据,利用3. 9μm与11. 2μm通道亮温差法(BTD3. 9~11. 2)和3. 9μm伪比辐射率法(ems3. 9)开展了中国地区夜间不同等级雾的识别,确定了各站点和网格点上对不同等级雾两种方法的参数最优阈值;并利用地面站点观测资料和CALIPSO星载激光雷达产品对陆地和海上雾的识别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1)通道亮温差法和3. 9μm伪比辐射率法均可以较准确地识别出不同等级的雾,3. 9μm伪比辐射率法准确率略优;随能见度的下降,两种方法识别准确率都明显提升,虚警率明显下降。能见度小于50 m时,通道亮温差法(3. 9μm伪比辐射率法)识别雾的击中率HR、虚警率FAR和KSS评分分别为0. 89(0. 90)、0. 15(0. 15)和0. 74(0. 75)。(2)剔除云影响后,4个雾等级下两种方法对雾识别的HR和KSS评分均有明显提升,FAR均有明显下降。能见度小于1 000 m时,剔除云后通道亮温差法(3. 9μm伪比辐射率法)的HR由0. 71(0. 74)提高到0. 81(0. 85),FAR由0. 27(0. 28)降低到0. 12(0. 13),KSS评分由0. 44(0. 46)提高到0. 69(0. 72),KSS评分提高0. 23(0. 26)。(3) 3个个例分析表明,基于通道亮温差法、3. 9μm伪比辐射率法以及RGB合成图均可清晰识别出大部分雾区,雾区和非雾区的BTD_(3. 9~11. 2)(ems_(3. 9))差异明显,强浓雾区BTD_(3. 9~11. 2)(ems_(3. 9))约为-5℃(0. 75);基于葵花8卫星海雾的识别结果与CALIPSO星载激光雷达VFM反演产品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遥感 葵花8号 亮温差 3.9 μm伪比辐射率
下载PDF
2018年常州一次罕见持续性雾-霾天气分析 被引量:10
3
作者 雷正翠 郑媛媛 +5 位作者 刘银峰 孙康远 刘端阳 何涛 吴晶璐 周文君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123-1134,共12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探空资料、污染物浓度及AQI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等,对2018年11月24日至12月3日夜间常州持续11 d的强浓雾和严重霾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雾-霾过程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强度大、污染重。(2)中纬...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探空资料、污染物浓度及AQI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等,对2018年11月24日至12月3日夜间常州持续11 d的强浓雾和严重霾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雾-霾过程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强度大、污染重。(2)中纬度地区高层持续纬向环流控制、中低层暖脊稳定存在,地面持续受均压场或弱倒槽顶部、弱冷锋前部影响,是这次持续性雾-霾过程的重要天气条件。(3)边界层内弱辐散、负涡度及弱的下沉气流是此次雾-霾天气得以长时间维持、发展的动力因子。近地层长时间水汽饱和且维持小风速利于雾-霾的长时间维持。(4)近地面高强度的贴地逆温长时间维持和持续较低的混合层高度是此次雾-霾形成、发展和长时间维持的重要热力条件。雾比霾的平均混合层高度明显偏低且霾等级越高混合层高度越低,混合层高度的变化先于能见度变化,对雾-霾临近预警有较好的指导作用。(5)弱冷空气渗透、风速适当增加、混合层高度的先期快速下降、负净辐射曝辐量绝对值的明显增大是雾爆发性增强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雾-霾 气象要素 污染物 逆温层 混合层高度 爆发性增强
下载PDF
一次持续性雾霾天气的边界层结构特征 被引量:26
4
作者 张静 刘端阳 +2 位作者 钱映月 严文莲 康志明 《干旱气象》 2018年第3期483-491,共9页
利用江苏省及周边地区地面气象站和探空站气象要素及PM_(2.5)质量浓度数据,对2013年12月上旬影响江苏及周边地区的一次持续性雾霾天气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本次持续性雾霾天气过程中,925 hPa和850 hPa西南气流维持时间较长,使得中... 利用江苏省及周边地区地面气象站和探空站气象要素及PM_(2.5)质量浓度数据,对2013年12月上旬影响江苏及周边地区的一次持续性雾霾天气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本次持续性雾霾天气过程中,925 hPa和850 hPa西南气流维持时间较长,使得中低层逆温结构持续维持。强冷空气是驱散雾霾的主力军,弱冷空气造成贴地逆温维持,对连续雾霾没有清除作用,反而增加了雾霾的持续性。冷空气影响前为上升气流,结束后转为下沉气流,垂直速度小及下沉气流造成逆温持续维持。持续性逆温或等温是雾霾长时间维持的热力条件,小风速及弱垂直运动是动力条件。东南风为大范围雾的形成和维持提供充足的水汽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性 雾霾 边界层 逆温 冷空气
下载PDF
江苏淮安地区大气污染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被引量:45
5
作者 吴序鹏 刘端阳 +3 位作者 谢真珍 宋京京 夏祥鳌 王皓飞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18年第1期31-38,共8页
采用江苏省淮安市地面5个监测站2013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PM_(10)、PM_(2.5)、SO_2、NO_2、CO、O_3逐日质量浓度资料及同期气象资料,统计分析了该地区空气污染季节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采用MODIS的光学厚度AOD(Aerosol Opt... 采用江苏省淮安市地面5个监测站2013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PM_(10)、PM_(2.5)、SO_2、NO_2、CO、O_3逐日质量浓度资料及同期气象资料,统计分析了该地区空气污染季节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采用MODIS的光学厚度AOD(Aerosol Optical Depth)资料和火点资料分析了2013年12月发生在淮安的一次持续性大气污染事件。研究结果表明,淮安空气质量AQI指数(Air Quality Index)在春冬季较高,夏秋季较低,污染天气发生在春冬季的概率为23.6%,夏秋季的概率为13.3%。淮安地区的首要大气污染物为颗粒物污染,其中PM_(10)、PM_(2.5)占比分别达到25.2%、48.9%,PM_(10)中PM_(2.5)比率年平均为61.0%,臭氧是第2大污染物,占比为25.8%。表征大气柱气溶胶浓度的AOD的季节变化与地面颗粒物浓度截然不同,颗粒物浓度1月和12月出现极高值,而这两个月AOD月平均值却在一年中达到极低值,AOD最高值出现在7月。另外,AQI与降水、气温、风速、相对湿度呈负相关关系,但相关程度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雾霾 PM10 PM2.5 气象条件
下载PDF
江苏不同等级雾的宏观和微观特征 被引量:5
6
作者 王宏斌 张志薇 +3 位作者 刘端阳 祖繁 朱毓颖 吴泓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77-1188,共12页
利用2013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的江苏70个自动气象站观测的分钟级气象要素资料、3个探空站秒级探空资料和3个浓雾野外观测试验站共21个浓雾过程的秒级雾滴谱资料,分析江苏不同等级雾的分钟级时空分布、边界层结构及微物理结构特征... 利用2013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的江苏70个自动气象站观测的分钟级气象要素资料、3个探空站秒级探空资料和3个浓雾野外观测试验站共21个浓雾过程的秒级雾滴谱资料,分析江苏不同等级雾的分钟级时空分布、边界层结构及微物理结构特征。结果表明:近6年雾时数的空间分布与1961-2010年江苏省年平均雾日数分布明显不同,近6年江苏雾时数的大值分布在长江沿线和淮河沿线及其以北两个地区,强浓雾和特强浓雾集中在淮河沿线及其以北地区。在05:50(北京时,下同)江苏发生各等级雾的概率最高,四个季节分别在07:10(冬季)、05:50(春季)、05:20(夏季)和05:50(秋季)存在雾的概率最高;各站点发生雾的年均时数为318.5 h,强浓雾和特强浓雾两级总时数占雾发生总时数的16.4%;持续时间越长的雾发生频次越小,冬季雾的持续时间明显大于其他季节。0~1500 m高度不同等级的雾的温度结构均有逆温层存在,且随着雾强度的增加,逆温强度增加;有雾时相对湿度在下层饱和,但随着雾强度的增加,上层相对湿度更小。随着雾强度的增加,不同大小的雾滴数浓雾均增大,强浓雾或特强浓雾发生时,雾滴谱明显拓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等级雾 秒级探空 边界层特征 雾滴谱
下载PDF
基于Ncut的城市路网交通子区划分方法 被引量:6
7
作者 刘端阳 潘策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36-441,共6页
针对大规模城市路网下区域性拥堵频发、交通难于管理的问题,提出了基于Ncut的交通子区划分方法。首先使用交通流量和路段速度信息计算交通态势,然后结合交叉口间距离得到动静态结合的关联度指标,最后应用Ncut划分算法对大规模交通路网... 针对大规模城市路网下区域性拥堵频发、交通难于管理的问题,提出了基于Ncut的交通子区划分方法。首先使用交通流量和路段速度信息计算交通态势,然后结合交叉口间距离得到动静态结合的关联度指标,最后应用Ncut划分算法对大规模交通路网进行划分,并以子区总关联度最大为目标调整子区边界上的交叉口,使子区内部更为紧密。在真实路网上进行仿真,并经过实验对比与分析说明了该划分方法能把距离近、交通态势相似的交叉口划分到同一子区,并保证子区规模适当、外形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区划分 交通态势 关联度 归一化分割
下载PDF
RAP粒径对水泥稳定再生混合料的性能影响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李秀君 陈亚雄 +2 位作者 拾方治 刘端阳 高种晟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98-604,共7页
为了研究旧沥青混凝土对水泥稳定再生混合料的性能影响,拟定了4种粒径范围的RAP替代相同粒径范围的RBP集料,对比采用骨架密实级配和悬浮密实级配的再生混合料,通过室内力学试验进行分析,并利用电子显微镜对RAP替代不同粒径RBP的混合料... 为了研究旧沥青混凝土对水泥稳定再生混合料的性能影响,拟定了4种粒径范围的RAP替代相同粒径范围的RBP集料,对比采用骨架密实级配和悬浮密实级配的再生混合料,通过室内力学试验进行分析,并利用电子显微镜对RAP替代不同粒径RBP的混合料界面进行观察.试验结果表明:采用骨架密实和悬浮密实级配的混合料,当RAP替代粒径大于4.75mm,随着RAP替代粒径的增大,再生混合料的强度、模量均有明显降低,干燥收缩系数逐渐增大.粒径范围为2.36~4.75mm的RAP集料替代相同粒径范围的RBP集料,采用骨架密实级配的水泥稳定再生混合料,强度和模量降低幅度较小,同时干燥收缩系数有明显提高,RAP粒径越小,RAP与RBP界面融合程度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全深式水泥稳定再生混合料 RAP粒径 再生基层
下载PDF
江苏一次大范围的爆发性强浓雾过程研究 被引量:26
9
作者 严文莲 朱承瑛 +2 位作者 朱毓颖 刘端阳 濮梅娟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892-901,共10页
利用江苏省70个自动观测站和365个交通气象观测站资料,对2016年2月11日夜间至12日上午出现在江苏的一次大范围强浓雾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强浓雾过程具有爆发性形成和加强的特征,大部分站点从1000m以上快速下降形成强浓雾,... 利用江苏省70个自动观测站和365个交通气象观测站资料,对2016年2月11日夜间至12日上午出现在江苏的一次大范围强浓雾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强浓雾过程具有爆发性形成和加强的特征,大部分站点从1000m以上快速下降形成强浓雾,且部分站点存在多次爆发增强现象;夜间天空打开,长波辐射降温作用加强,是大范围强浓雾形成和爆发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雾前降雨为本次强浓雾的形成创造了基础条件,也是日出后部分站点由于水汽蒸发增强而导致雾爆发性增强的直接原因;另外,雾前和雾期间近地层强逆温的存在为雾的爆发性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大气层结条件,而逆温顶附近低空急流的形成,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逆温的维持和加强,利于雾的爆发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浓雾 爆发性发展 水汽蒸发 低空急流
下载PDF
江苏臭氧污染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69
10
作者 严文莲 刘端阳 +2 位作者 康志明 谢真珍 孙燕 《气象科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77-487,共11页
本文利用2013-2017年江苏70个环境监测站资料和13个国家气象观测站常规观测资料,研究江苏臭氧污染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江苏臭氧质量浓度和超标率逐年增长,其空间分布特征由东部沿海城市大于西部内陆城市逐渐转为东西部... 本文利用2013-2017年江苏70个环境监测站资料和13个国家气象观测站常规观测资料,研究江苏臭氧污染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江苏臭氧质量浓度和超标率逐年增长,其空间分布特征由东部沿海城市大于西部内陆城市逐渐转为东西部城市差异不明显,南部城市超标率总体高于北部;4-9月臭氧质量浓度处于较高水平,夏季超标占一半以上;日变化呈"单峰单谷"型,15时(北京时间)前后超标率最大,O3-8 h较O3-1 h峰值推后3-4 h;O3对空气质量不达标的贡献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臭氧质量浓度与颗粒物和前体物NOx日变化呈反相关,且存在"周末效应"。江苏地区臭氧质量浓度总体与气温正相关,相对湿度负相关,气温高于25℃、相对湿度30%~50%区间、风速低于4 m·s^-1以下易出现高浓度臭氧;苏南的城市主要在东南风向对应较高的值,而苏北城市多在西南风向对应的较高臭氧质量浓度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污染 气象因子 周末效应 江苏
下载PDF
近5年徐州市大气污染变化及相关气象作用 被引量:11
11
作者 陈煜升 张宇静 +3 位作者 赵天良 刘端阳 殷翀之 杜欣欣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1期152-158,共7页
作为一个典型的内陆资源工业型城市,徐州市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北缘,紧邻华北平原东南部,其地理位置及工业能源结构使徐州市大气环境具有独特变化特征。该文利用徐州市2013-2017年空气质量监测资料及中尺度气象模式WRF模拟的大气边界层... 作为一个典型的内陆资源工业型城市,徐州市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北缘,紧邻华北平原东南部,其地理位置及工业能源结构使徐州市大气环境具有独特变化特征。该文利用徐州市2013-2017年空气质量监测资料及中尺度气象模式WRF模拟的大气边界层精细气象要素资料,分析徐州市城市大气复合污染年际、季节和日变化特征及气象要素影响作用。结果表明:近5年来,徐州市城市大气综合污染水平符合国家二级标准,且环境质量总体呈好转态势,SO2和CO污染水平下降尤为显著。受气象要素季节差异影响,CO、NO2、SO2、PM2.5、PM10浓度'冬高夏低';O3浓度季节变化为'夏高冬低'。大气污染物浓度冬季日变化最明显,夏季最弱。大气污染日变化PM2.5、PM10、CO、NO2表现为'早晚双峰型',SO2表现为'中午单峰型',O3表现为'午后单峰型'。秋冬季PM2.5和春夏季PM10的大气颗粒物污染最为严重,主导该城市的空气质量变化。此外,夏季风降水作为徐州主要雨季,小雨和中雨量级降水对PM2.5吸湿增长较弱,中雨以上降水对PM2.5具有清除作用;而在PM2.5浓度较高和干冷的冬季,小雨的PM2.5吸湿增长明显,中雨以上降水对PM2.5清除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质量变化 大气复合污染 季风 气象要素 徐州
下载PDF
连云港酸雨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6
12
作者 刘瑞翔 陈飞 +2 位作者 刘端阳 董京铭 白雪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4-88,共5页
利用连云港酸雨观测资料和颗粒物浓度数据,分析了2008-2016年该地区酸雨的变化特征,同时讨论了酸雨发生前污染物浓度及其源地分布特点。结果表明:(1)统计时段内,连云港南、北部年均酸雨日数分别为33.2、21.3d;酸雨的年均pH分别为4.35和4... 利用连云港酸雨观测资料和颗粒物浓度数据,分析了2008-2016年该地区酸雨的变化特征,同时讨论了酸雨发生前污染物浓度及其源地分布特点。结果表明:(1)统计时段内,连云港南、北部年均酸雨日数分别为33.2、21.3d;酸雨的年均pH分别为4.35和4.46,均达到强酸雨等级;8-9月酸雨日数最多,1月最少,但冬季酸雨频率较高。(2)连云港南、北部酸雨发生前平均连续无降水日数分别为2.8、4.0d,且连续性降水的酸雨酸性并不会因为前一天有降水而明显减弱。(3)酸雨开始前,南部地区大气中SO2平均质量浓度达27.6μg/m3,为北部地区的两倍。基于拉格朗日混合单粒子轨迹(HYSPLIT)模式的后向轨迹聚类分析表明,西北和偏南两种路径在连云港南、北两地强酸雨发生前气团轨迹中占比较大,均达60%以上,其源地分别对应华北和长三角两个工业集中、SO2等污染物排放高的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雨 PH 电导率 气象条件 轨迹追踪
下载PDF
近十年连云港市霾变化特征及其气象条件分析 被引量:9
13
作者 刘瑞翔 刘端阳 +2 位作者 姚雷 朱云凤 颜佳任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959-970,共12页
利用连云港市气象和环境监测数据,分析2008—2018年该地区霾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要素的关系,中-重度霾发生的天气背景和污染物源地特征。主要得到以下结论:连云港主城区霾日数从2011年起逐年显著增加,2013—2015年达峰值,之后逐年减少... 利用连云港市气象和环境监测数据,分析2008—2018年该地区霾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要素的关系,中-重度霾发生的天气背景和污染物源地特征。主要得到以下结论:连云港主城区霾日数从2011年起逐年显著增加,2013—2015年达峰值,之后逐年减少;冬季霾出现最为频繁,其中1月重度霾日数最多;1~2 m·s^-1风速最利于该地区霾的形成;WNW、WSW和SSW三个风向下连云港主城区霾出现的频率最高,受地形和工业布局等因素影响,在自海上来的偏东风下该地区霾出现的频率也较高。相对湿度在70%~80%时,霾出现频率最高,但更高相对湿度更利于中-重度霾形成。PM 2.5浓度与能见度、风速和相对湿度等气象要素的相关性均大于PM 10。根据地面环流形势,可将连云港地区霾的天气背景分为低压倒槽型、锋前型、高压前部型、高压后部型和均压场型5种,其中均压场型占比最大,达35.8%。逆温层结对中-重度霾的形成有较好指示作用,08时和20时逆温出现的频次和强度均大于14时。轨迹聚类分析表明,不同天气型下中-重度霾对应气团的源地、路径和移动距离均有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统计特征 气象条件 PM2.5 后向轨迹
下载PDF
基于旋翼无人机观测的雾天和霾天VOCs垂直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刘若岚 刘端阳 +3 位作者 袁淑杰 祖繁 吴泓 刘瑞翔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55-666,共12页
为研究雾和霾天气下VOCs时空变化特征,于2020年11月19日—2021年1月15日在江苏省东海国家气象观测站进行为期58 d的外场观测试验。利用自主研发的多旋翼无人机捕获2次辐射雾和2次霾天气过程,获得气温、气压、相对湿度、风向、风速、VOCs... 为研究雾和霾天气下VOCs时空变化特征,于2020年11月19日—2021年1月15日在江苏省东海国家气象观测站进行为期58 d的外场观测试验。利用自主研发的多旋翼无人机捕获2次辐射雾和2次霾天气过程,获得气温、气压、相对湿度、风向、风速、VOCs、O_(3)等7种要素100多条垂直廓线。结果表明:时间上,霾过程夜间VOCs体积浓度(0.225~0.253 ppm(parts per million,1 ppm=10-6))明显高于白天(0.191~0.205 ppm),雾形成前体积浓度(0.121~0.239 ppm)显著高于雾过程(0.056~0.209 ppm)。雾过程中VOCs体积浓度与雾强度变化相反,雾层高度与VOCs体积浓度剧烈变化高度一致,雾层(<200 m)中VOCs体积浓度(0.172~0.178 ppm)明显减小,显著低于雾形成前(0.195~0.240 ppm),雾层以上浓度变化大,雾结束后1 h内保持雾过程中分布特点。雾对逆温层中的水溶性污染物有清除作用,VOCs体积浓度和O_(3)质量浓度均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物(VOCs) 湿清除作用 大气边界层 无人机(UAV)观测
下载PDF
2016年12月江苏省两次连续污染过程气象条件对比分析 被引量:12
15
作者 顾沛澍 刘端阳 +4 位作者 陈鹏 孙燕 彭小燕 张琪 张树民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223-1232,共10页
利用地面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再分析资料、AQI(空气质量指数)、ρ(PM2.5)、ρ(PM10)等大气环境监测数据,对2016年12月江苏省连续出现的两次大范围大气污染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 利用地面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再分析资料、AQI(空气质量指数)、ρ(PM2.5)、ρ(PM10)等大气环境监测数据,对2016年12月江苏省连续出现的两次大范围大气污染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这两次连续污染天气过程可分为颗粒物积聚-清除-再积聚-彻底清除4个阶段,相应地,地面形势表现为均压场-低压倒槽-西路冷空气-东路冷空气.第1次污染天气形成和维持主要是长时间受均压场控制、近地层逆温和高相对湿度有利于颗粒物积聚;第2次污染天气形成和维持主要是因西路冷空气南下、上游重污染地区颗粒物随冷空气向江苏省输送.持续降水和持续2.0 m/s以上偏东风对大气中颗粒物有较明显的清除作用.淮北西部垂直、水平扩散条件差、降水清除时间短,导致该地区在全省污染等级最严重、持续时间最长.西路冷空气影响期间,各站颗粒物质量浓度转为快速上升,东部地区在偏西风持续49~58 h后空气质量改善为良,中西部地区无法得到有效改善;东路冷空气影响7~22 h后,中西部地区空气质量转为良,高压底部持续偏东风使全省颗粒物得到彻底清除,连续污染天气结束.研究显示,西路弱冷空气的输送会加剧江苏省的污染程度,持续较长时间的东路冷空气则可以改善江苏省的空气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省 重污染天气 气象条件 冷空气 清除作用
下载PDF
辐射雾微结构精细化观测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邬昊鹏 牛生杰 +8 位作者 吕晶晶 王元 刘端阳 祖繁 汪玲玲 邵乃夫 王心怡 葛攀延 鲁海宁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53-764,共12页
为研究FM-120雾滴谱仪不同采样频率(5 Hz、1 Hz)对辐射雾微结构观测的影响,2020年冬季在连云港东海县开展了为期58 d的雾外场精细化观测。在2020年12月28日一次辐射雾过程中使用5 Hz和1 Hz两台不同频率的雾滴谱仪开展辐射雾精细化观测... 为研究FM-120雾滴谱仪不同采样频率(5 Hz、1 Hz)对辐射雾微结构观测的影响,2020年冬季在连云港东海县开展了为期58 d的雾外场精细化观测。在2020年12月28日一次辐射雾过程中使用5 Hz和1 Hz两台不同频率的雾滴谱仪开展辐射雾精细化观测研究。研究发现,相较于1 Hz的观测结果,5 Hz更容易观测到雾的微物理量的极值。从整个雾过程来看,5 Hz雾滴谱仪平均成1 Hz后的结果在雾的形成和消散阶段与1 Hz雾滴谱仪的原始结果的相似度较低,但在雾的成熟和发展阶段相似度较高。从谱型来看,5 Hz和1 Hz观测到的谱型基本类似,主要差别出现在峰值。5 Hz和1 Hz均能反映此次雾过程中不同阶段微物理之间的关系,主要差别出现在雾的形成阶段,这可能是5 Hz在此阶段观测到的活化并凝结增长的新雾滴相对较少所导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雾 雾微结构 精细化观测 爆发性增长 采样频率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力场模型研究综述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美霖 刘端阳 +1 位作者 徐黎明 汪洋 《数据与计算发展前沿》 CSCD 2023年第4期27-37,共11页
【应用背景】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由于原子结构以及计算的复杂性,传统力场方法在解决某些问题时较为吃力。【目的】而机器学习方法的引入,有望解决许多曾经无法攻克的难题,平衡计算效率和计算精度之间的制约关系。【方法】该方法不依赖于... 【应用背景】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由于原子结构以及计算的复杂性,传统力场方法在解决某些问题时较为吃力。【目的】而机器学习方法的引入,有望解决许多曾经无法攻克的难题,平衡计算效率和计算精度之间的制约关系。【方法】该方法不依赖于先入为主的知识,通过从小规模高精度分子动力学模拟数据中学习来对力场进行建模,同时对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运动做了近似假设,从而很大程度上简化了力场的生成过程。【结果】机器学习力场旨在达到与传统力场几乎同样的精度并大幅度地提高计算效率。本文概述了机器学习力场的发展以及其相关理论知识,介绍了几种比较常见的机器学习力场方法,最后探讨了机器学习力场的不足以及未来需要克服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导体领域机器学习 机器学习力场 sGDML 神经网络
下载PDF
淮北地区不同类型暴雨雨滴谱特征及其Z-R关系研究 被引量:9
18
作者 张庆池 刘端阳 +3 位作者 武艳 吕翔 朱丽 刘子贺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67-985,共19页
选取2017—2020年淮北地区夏季雨滴谱观测资料对低槽型、副热带高压边缘型、冷涡影响型和台风型4种类型暴雨的雨滴谱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淮北地区降水主要以层状云为主,而对总降水贡献率大的却是对流云降水。不同类型暴雨微物理量同样存... 选取2017—2020年淮北地区夏季雨滴谱观测资料对低槽型、副热带高压边缘型、冷涡影响型和台风型4种类型暴雨的雨滴谱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淮北地区降水主要以层状云为主,而对总降水贡献率大的却是对流云降水。不同类型暴雨微物理量同样存在差异,低槽型、台风型暴雨的粒子数浓度较大,副热带高压边缘型和冷涡影响型各种特征直径比其他两类大。分析不同尺度雨滴粒子与雨强的关系,小雨滴数浓度占比超过60%,但对雨强起主要贡献的是中粒子,不同类型暴雨的差异主要是由小雨滴和大雨滴对雨强贡献率的差异造成的;并且随着雨强的增大,小雨滴的贡献率逐渐降低,大雨滴增大。不同雨强档下的雨滴谱分布基本呈单峰型,随着雨强增大各尺度档粒子数浓度升高,谱宽增大,斜率逐渐减小;当雨强增大时质量平均直径(Dm)-标准化参数(lgNW)分布趋于集中,Dm和lgNW的平均值分别为1.15 mm和3.79 mm-1m-3;通过Γ分布拟合发现,低槽型和台风型暴雨谱分布参数的平均值和标准差大于另外两类;除标准化参数的偏度为负值外,其余各参数的偏度均为正值;不同类型暴雨谱型-斜率(μ-Λ)及反射率因子-雨强(Z-R)略有差异。研究得出的淮北地区暴雨Z-R关系为Z=164.4R1.42,相比之下,目前雷达系统采用的标准关系式低估了淮北地区暴雨降水量,尤其在评估低槽型和台风型暴雨时误差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滴谱 Γ分布 μ-Λ关系 Z-R关系
下载PDF
浅谈美国高校物理实验之特色和可借鉴之处
19
作者 刘端阳 冯志芳 +1 位作者 邵晓红 侯志灵 《科技创新导报》 2021年第20期138-141,共4页
本文根据笔者亲身在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访问时对加州伯克利分校等美国高校物理实验课程的调查,结合北京化工大学的物理实验教学情况以及和兄弟院校的交流心得,对中美两国高校在物理实验教学上的异同做了一定的总结,并分析了美... 本文根据笔者亲身在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访问时对加州伯克利分校等美国高校物理实验课程的调查,结合北京化工大学的物理实验教学情况以及和兄弟院校的交流心得,对中美两国高校在物理实验教学上的异同做了一定的总结,并分析了美国高校的物理实验制度可以借鉴之处。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为例,本文详细分析了美国在物理实验制度建设上的理念及其各种实现措施,并于本校的实验制度进行了一定的类比,指出了可以借鉴美国制度的若干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实验 中美 制度 借鉴
下载PDF
Effect of condensation latent heat release on the relative vorticity tendency in extratropical cyclones:a case study 被引量:1
20
作者 SHEN Yang SUN Yana liu duanyang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CSCD 2020年第4期275-285,共11页
Taking an extratropical cyclone that produced extreme precipitation as the research object,this paper calculates the contribution of condensation latent heat release(LHR)to relative vorticity tendency based on the com... Taking an extratropical cyclone that produced extreme precipitation as the research object,this paper calculates the contribution of condensation latent heat release(LHR)to relative vorticity tendency based on the complete-form vertical vorticity tendency equation.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heating rate of convectional condensation LHR can reach up to about 40 times that of stable condensation LHR.Both the stable and convectional heating centers are higher than 700 hPa,which would cause∂Q/∂z>0 and a positive vorticity source in the lower troposphere.The vertical gradient of stable condensation LHR contributes little to the growth of relative vorticity,while the relative vorticity tendency associated with the vertical gradient of convectional condensation LHR can be an order of magnitude higher than the former.The positive vorticity source is always located right below the latent heating center,and its maximum value can always be found in the lower troposphere.Convectional LHR is the primary factor for cyclone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abatic heating.The horizontal gradient of total condensation LHR can contribute about 65%of the actual vorticity growth,but the effect of the vertical gradient of convectional condensation(LHR)can reach twice as much.The adiabatic heating from LHR can cause vorticity tendency directly.However,it can also change the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gradient of potential temperature,which can further induce vorticity tendenc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plete-form vertical vorticity tendency equation stable condensation latent heat convectional condensation latent heat vorticity tendency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