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湖凹陷A洼陷异常高压封存箱成因机制与控藏作用 被引量:3
1
作者 刘金水 张国栋 刘云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5-33,共9页
近年来勘探实践表明,西湖凹陷斜坡带A洼陷岩性目标普遍发育高压,高压封存箱内为主要油气富集区。从高压封存箱的判别方法入手,引入“开放压力系统”的概念,从地质成藏的角度重新认识和定义高压,并利用地质录井、测井和地震等资料,对A洼... 近年来勘探实践表明,西湖凹陷斜坡带A洼陷岩性目标普遍发育高压,高压封存箱内为主要油气富集区。从高压封存箱的判别方法入手,引入“开放压力系统”的概念,从地质成藏的角度重新认识和定义高压,并利用地质录井、测井和地震等资料,对A洼的优质烃源岩(煤层)发育特征、高压成因、高压对成藏的控制作用等方面开展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西湖凹陷斜坡带A洼平湖组高压源于生烃增压,且高压封存箱内的砂体具有层层成藏特征;(2)平湖组“先增压再降压”的特殊压力系统特征是煤层发育丰度、热演化程度和砂体发育广度三者耦合的结果;(3)高压封存箱是砂体尖灭和源灶生烃叠合的指示标志,其边界的有效刻画,将显著提高油气钻探成功率。本项研究对于生烃增压型盆地的岩性油气藏勘探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湖凹陷 异常高压 封存箱 平湖组 岩性油气藏
下载PDF
东海陆架盆地丽水西凹古新统砂岩储层成岩作用及成岩演化
2
作者 卞雅倩 傅强 +3 位作者 刘金水 马文睿 赵世杰 秦婷婷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88-701,共14页
东海陆架盆地丽水西凹古新统发育多种类型储层,通过4口典型井的岩心薄片鉴定、物性测试、碳氧同位素测试等手段,对丽水西凹古新统砂岩储层成岩作用、成岩演化和孔隙演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丽水西凹古新统砂岩储层以浅海-三角洲相... 东海陆架盆地丽水西凹古新统发育多种类型储层,通过4口典型井的岩心薄片鉴定、物性测试、碳氧同位素测试等手段,对丽水西凹古新统砂岩储层成岩作用、成岩演化和孔隙演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丽水西凹古新统砂岩储层以浅海-三角洲相中细粒岩屑砂岩为主,成分成熟度与结构成熟度较低,矿物组成以岩屑为主,石英、长石次之;(2)砂岩经历了机械压实、碳酸盐岩与黏土矿物胶结、长石溶蚀等成岩作用,灵峰组下段砂岩储层碳酸盐胶结物形成于淡水成岩环境,明月峰组及灵峰组上段砂岩储层碳酸盐胶结物形成于混合水成岩环境,恢复的成岩温度介于76~141℃之间;(3)古新统明月峰组下段及灵峰组上段砂岩处于早成岩B期,灵峰组下段及月桂峰组砂岩处于中成岩A期;(4)砂岩储层经历了压实减孔(-18.3%)、早期胶结减孔(-3.9%)、溶蚀增孔(+4.8%)、晚期胶结减孔(-6.7%)的孔隙演化过程,各套砂岩储层经历了差异化的成岩演化过程,分别发育以机械压实作用、碳酸盐岩与黏土矿物胶结作用、不稳定碎屑溶蚀作用为主要特征的成岩演化类型。明月峰组下段及灵峰组上段砂岩发育优质储层,灵峰组下段和月桂峰组砂岩以更具勘探难度的非常规致密砂岩储层为主,研究成果对深入认识丽水西凹古新统砂岩储层,指导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盆地 丽水西凹 古新统 成岩作用 成岩演化
下载PDF
深基坑桩锚支护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林文利 曾启强 +2 位作者 刘金水 颜港归 梁高 《广东土木与建筑》 2023年第3期51-53,92,共4页
桩锚支护作为一种在深基坑工程应用范围广泛、支护效果较好的支护形式,具有极大的研究意义。文章以基坑变形基本理论为基础,运用了MIDAS/GTS NX有限元数值模拟软件,以北京某深基坑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其桩锚支护结构开挖施工的有限元模型... 桩锚支护作为一种在深基坑工程应用范围广泛、支护效果较好的支护形式,具有极大的研究意义。文章以基坑变形基本理论为基础,运用了MIDAS/GTS NX有限元数值模拟软件,以北京某深基坑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其桩锚支护结构开挖施工的有限元模型,研究了“围护桩+预应力锚索”支护结构在开挖过程中的基坑以及支护结构变形规律。研究发现基坑分步开挖对其变形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而桩锚支护形式能有效限制支护结构与周围土体的水平位移;坑底隆起值、地表沉降值、桩顶水平位移值均与基坑开挖深度正相关;考虑到基坑变形的时空效应,可以采用分小段、分层开挖支护的方法减小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基坑工程 基坑变形 桩锚支护 数值模拟 有限元法
下载PDF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西次凹天然气资源分级评价 被引量:8
4
作者 叶加仁 刘金水 +3 位作者 徐陈杰 曹强 盛溢勇 余汉文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9,共9页
东海西湖凹陷天然气资源丰富,呈现出常规、低渗和致密气并存的特点,但以往的资源评价仅预测总资源量,未区分常规、低渗和致密气资源量,不能满足油气勘探开发实践的需要。以西湖凹陷内油气勘探与发现程度相对较高的次级构造单元西次凹为... 东海西湖凹陷天然气资源丰富,呈现出常规、低渗和致密气并存的特点,但以往的资源评价仅预测总资源量,未区分常规、低渗和致密气资源量,不能满足油气勘探开发实践的需要。以西湖凹陷内油气勘探与发现程度相对较高的次级构造单元西次凹为研究对象,在合理求取各项参数的基础上,选用容积法对西次凹已发现气藏的常规、低渗及致密气资源分别进行了定量评价,并探究了资源分级分布规律及其主要控制因素。研究表明,西湖凹陷西次凹天然气资源丰富,总体呈现出“致密为主,少量低渗”及“中浅层低渗,中深层致密”的分级分布规律;资源分级分布受多种因素的联合控制,其中储层是基础,烃源是关键。研究成果有助于探索建立适用于西湖凹陷天然气资源分级评价的方法技术,并可为研究区天然气勘探开发部署与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 容积法 资源分级评价 西次凹 西湖凹陷 东海陆架盆地
下载PDF
铸造残余应力对铝合金副车架疲劳寿命的影响 被引量:6
5
作者 刘金水 雷衡兵 +3 位作者 高文理 刘后尧 吴湛方 蒲全付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8-34,共7页
运用ProCast软件对真空压铸铝合金副车架进行铸造工艺仿真,得到副车架的残余应力场.通过中间文件把残余应力作为初始条件加载到副车架力学分析有限元模型上,利用HyperMesh、ABAQUS、Fe-Safe等软件对副车架进行疲劳寿命分析.结果显示残... 运用ProCast软件对真空压铸铝合金副车架进行铸造工艺仿真,得到副车架的残余应力场.通过中间文件把残余应力作为初始条件加载到副车架力学分析有限元模型上,利用HyperMesh、ABAQUS、Fe-Safe等软件对副车架进行疲劳寿命分析.结果显示残余应力使纵向工况、侧向工况、垂向工况中的疲劳寿命分别降低了48%、71.3%、32.5%.对副车架进行台架试验,结果表明:考虑了残余应力的疲劳仿真结果更接近台架试验结果,并且该铝合金副车架的性能指标符合实际使用要求.因此考虑了残余应力的疲劳仿真对真空压铸铝合金副车架的生产更具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合金副车架 铸造数值模拟 残余应力 疲劳寿命
下载PDF
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陆相沉积烃源岩定量地震刻画:以东海盆地长江坳陷为例 被引量:12
6
作者 赵峦啸 刘金水 +8 位作者 姚云霞 钟锴 麻纪强 邹采枫 陈远远 付晓伟 朱晓军 朱伟林 耿建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700-715,共16页
烃源岩的定量地震刻画对于勘探开发区块的优选、盆地油气资源量的估算都具有重要意义.陆相沉积环境下的浅湖或半深湖相的烃源岩横向变化快,其空间展布需要依靠钻井约束下的反射地震进行刻画,但是其地震弹性特征与岩性和有机质含量的映... 烃源岩的定量地震刻画对于勘探开发区块的优选、盆地油气资源量的估算都具有重要意义.陆相沉积环境下的浅湖或半深湖相的烃源岩横向变化快,其空间展布需要依靠钻井约束下的反射地震进行刻画,但是其地震弹性特征与岩性和有机质含量的映射关系呈现高度非线性化,因而很难利用传统基于地震岩石物理模型驱动的烃源岩地震预测方法进行有效刻画.本文以低勘探区的东海盆地长江坳陷为例,提出了一种在数据驱动的机器学习框架下,综合利用地质约束、钻井录井、测井、地球化学和叠前地震数据进行烃源岩的定量地震刻画的工作流程.其核心思想是利用随机森林集成学习算法对小样本数据表现优异的特征,以井位处的测井弹性数据(纵波速度和密度)、岩性、地球化学标定的总有机碳含量(TOC)为样本标签数据,在地质导向约束下通过随机森林算法生成学习网络,并将该网络与叠前地震反演结果相结合,采取先预测泥岩再预测总有机碳含量的“两步走”策略,完成对烃源岩空间分布及其非均质性的定量地震刻画,并对预测结果的不确定性进行评价.测试结果显示,随机森林算法相较于其他的机器学习算法能够更准确的识别陆相沉积地层的泥岩,并比传统的利用阻抗转化方法获得更可靠的总有机碳含量预测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 烃源岩 地震预测 机器学习 随机森林 岩性预测 总有机碳含量
下载PDF
东海西湖凹陷平湖组Ⅲ型干酪根暗色泥岩生排烃模拟 被引量:16
7
作者 徐陈杰 叶加仁 +3 位作者 刘金水 曹强 盛溢勇 余汉文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59-366,共8页
为更真实地刻画烃源岩生排烃过程及为油气资源定量评价提供合理的关键参数,对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始新统平湖组Ⅲ型干酪根暗色泥岩开展了半开放体系下热压生排烃模拟实验研究。模拟结果显示,该暗色泥岩的生排烃过程主要包括初期缓慢生... 为更真实地刻画烃源岩生排烃过程及为油气资源定量评价提供合理的关键参数,对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始新统平湖组Ⅲ型干酪根暗色泥岩开展了半开放体系下热压生排烃模拟实验研究。模拟结果显示,该暗色泥岩的生排烃过程主要包括初期缓慢生油阶段(R o=0.5%~0.7%)、早期快速生排油阶段(R o=0.7%~1.0%)、中期油裂解气阶段(R o=1.0%~1.5%)、后期主生气阶段(R o=1.5%~2.3%)及晚期生干气阶段(R o>2.3%)。该烃源岩的排油门限(R o)约为0.7%,其生气范围较宽(R o=1.0%~3.0%),且在高—过热演化阶段仍具备较强的生气能力,是以生气为主的气源岩。通过对实验结果和样品生排烃特征的研究,建立了一套西湖凹陷平湖组Ⅲ型暗色泥岩生气与生排油过程及潜力评价的数学模型,可用于该区资源量计算。与封闭体系的高温高压黄金管热模拟实验相比,半开放体系下烃源岩热压生排烃模拟实验的累计产油率更高,也更接近实际地质情况,据此评价可使西湖凹陷具有更大的油气资源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排烃模拟 地层热模拟 Ⅲ型干酪根暗色泥岩 平湖组 西湖凹陷 东海陆架盆地
下载PDF
东海西湖凹陷天然气成藏时期的关键证据:气烃包裹体 被引量:12
8
作者 徐陈杰 叶加仁 +4 位作者 刘金水 曹强 盛溢勇 余汉文 赵牛斌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64-73,共10页
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油气勘探已证实深部的古近系平湖组和花港组天然气资源丰富,但油气成藏机理复杂,其中对气烃包裹体的研究薄弱,缺乏确定天然气成藏时期的关键证据。为了揭示西湖凹陷天然气的成藏时期,通过对西湖凹陷古近系砂岩储层... 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油气勘探已证实深部的古近系平湖组和花港组天然气资源丰富,但油气成藏机理复杂,其中对气烃包裹体的研究薄弱,缺乏确定天然气成藏时期的关键证据。为了揭示西湖凹陷天然气的成藏时期,通过对西湖凹陷古近系砂岩储层包裹体岩相观察、激光拉曼光谱分析、显微测温等系统实验测试,结合盆地构造演化史、埋藏史、古地温演化史、烃源岩热演化史等分析,开展了该凹陷天然气成藏期次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该区储层发育高密度单相纯烃包裹体、高密度单相含烃包裹体、常规气液两相纯烃包裹体和常规气液两相含烃包裹体共4种气烃包裹体;②储层包裹体的气体成分主要为CH_(4),部分含有C_(2)H_(6)和CO_(2),其同期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集中分布于140~150℃;③该区有2期天然气充注和成藏,并且以晚期为主,第一期发生在中新世晚期,成因为原油裂解,储层在高温高压条件下捕获超临界态流体形成单相气烃包裹体,天然气成藏规模较小,第二期发生在上新世—更新世,以CH4为主的烃气自烃源岩中大量排出,向圈闭中大规模充注并成藏,是西湖凹陷天然气的主要成藏时期。结论认为,天然气成藏时期的确定为东海西湖凹陷天然气的深化勘探指明了方向,有助于发现更多新的油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陆架盆地 西湖凹陷 中央背斜带 气烃包裹体 激光拉曼光谱分析 天然气成藏时期 勘探区
下载PDF
源—汇系统分析方法在大型储集体研究中的应用——以西湖凹陷中央反转带花港组为例 被引量:18
9
作者 刘金水 陆永潮 秦兰芝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03-310,共8页
利用碎屑锆石U-Pb定年、重矿物组合、成像测井及地震精细解释等技术方法,对东海盆地西湖凹陷中央反转带及其物源区进行源—汇体系分析,研究了中央反转构造带大型储集体的形成过程。花港组沉积时期,中央反转带存在北部虎皮礁、西部海礁... 利用碎屑锆石U-Pb定年、重矿物组合、成像测井及地震精细解释等技术方法,对东海盆地西湖凹陷中央反转带及其物源区进行源—汇体系分析,研究了中央反转构造带大型储集体的形成过程。花港组沉积时期,中央反转带存在北部虎皮礁、西部海礁隆起与东部钓鱼岛隆褶带3个物源区;中央反转带发育轴向大型通道、西部下切谷通道以及东部隆褶带转换带通道等3种类型的砂体汇聚通道;中央反转带南北向存在北、中、南3个不同的大型砂体汇聚区。在此基础上,综合确定了北部的虎皮礁隆起物源砂体的长距离搬运以及西部海礁隆起与东部钓鱼岛隆褶带的物源点输入为特点的大型储集体形成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储集体 源-汇系统 花港组 中央反转带 西湖凹陷 东海盆地
下载PDF
中国近海断―坳转换期煤系烃源岩特征——以西湖凹陷平湖组烃源岩为例 被引量:12
10
作者 刁慧 刘金水 +3 位作者 侯读杰 蒋一鸣 张涛 曾文倩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02-114,共13页
西湖凹陷是东海陆架盆地最重要的含油气凹陷,古近系晚始新统平湖组烃源岩是西湖凹陷主力烃源岩,晚始新世平湖组沉积时期西湖凹陷处于断―坳转换时期,平湖组为一套海陆过渡相煤系地层,形成于半封闭海湾沉积环境。本文对断坳转换平湖组煤... 西湖凹陷是东海陆架盆地最重要的含油气凹陷,古近系晚始新统平湖组烃源岩是西湖凹陷主力烃源岩,晚始新世平湖组沉积时期西湖凹陷处于断―坳转换时期,平湖组为一套海陆过渡相煤系地层,形成于半封闭海湾沉积环境。本文对断坳转换平湖组煤系烃源岩的分布、母质来源和生烃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断-坳转换下的煤系烃源岩广覆式分布,平湖组煤系烃源岩富含反映干燥针叶类裸子植物来源的异海松烷和潮湿蕨类植物来源的β-扁植烷等二萜类化合物,从斜坡带向凹陷中央具有β-扁植烷增加的特征。从显微结构上表现为富含树脂体的煤系烃源岩,其具有"早期利于生油、晚期持续生气"的生烃模式。正是这种分布格局、母质来源和生烃特征决定了西湖凹陷油气藏具有"东气西油"的分布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系烃源岩 树脂体 二萜类化合物 西湖凹陷
下载PDF
基于小样本数据的模型-数据驱动地震反演方法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金水 孙宇航 刘洋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08-917,共10页
针对薄互层砂体识别难度大、常规模型驱动和数据驱动等地震预测方法精度较低的难题,提出一种基于空变目标函数的模型-数据驱动地震AVO反演新方法。该方法利用零延迟互相关函数和F范数(Frobenius范数)构建目标函数,以反距离加权理论根据... 针对薄互层砂体识别难度大、常规模型驱动和数据驱动等地震预测方法精度较低的难题,提出一种基于空变目标函数的模型-数据驱动地震AVO反演新方法。该方法利用零延迟互相关函数和F范数(Frobenius范数)构建目标函数,以反距离加权理论根据反演目标道所在的位置控制目标函数的变化,进而改变训练样本、初始低频模型和地震数据对反演的约束权重,能够基于小样本数据反演得到较高精度、较高分辨率的速度和密度参数,适用于薄互层砂体的精细识别。薄互层地质模型测试结果表明,针对小样本数据,新方法的反演结果具有较高的精度和分辨率,能够识别约1/30波长厚度的砂岩薄层。丽水凹陷实际应用表明,新方法反演结果与测井数据的相对误差较小,且能够识别约1/15波长厚度的薄互层砂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样本数据 空变目标函数 模型-数据驱动 神经网络 地震AVO反演 薄互层砂体识别 古新统 丽水凹陷
下载PDF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平北地区有机质热演化特征及其主控因素 被引量:1
12
作者 章超 陈践发 +3 位作者 朱心健 刘凯旋 张涛 刘金水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76-383,共8页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平北地区有机质热演化在垂向上具有明显的分段特征,深部超压地层相较于浅部常压地层有机质热演化的速率明显偏大。目前已有的研究多从镜质组反射率等单一因素来分析有机质热演化的分段性特征,缺乏系统全面的研究,且未...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平北地区有机质热演化在垂向上具有明显的分段特征,深部超压地层相较于浅部常压地层有机质热演化的速率明显偏大。目前已有的研究多从镜质组反射率等单一因素来分析有机质热演化的分段性特征,缺乏系统全面的研究,且未对可能造成这一现象的因素进行分析。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可能造成有机质热演化分段性的有机质组成特征、地下流体的影响、热导率的变化和超压作用的影响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对西湖凹陷平北地区有机质热演化做了系统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超压发育的深度与有机质热演化出现分段特征的深度具有很好的吻合性,超压作用是造成西湖凹陷平北地区有机质热演化在垂向上具有分段性特征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镜质组反射率 有机质热演化 超压作用 平北地区 西湖凹陷 东海盆地
下载PDF
东海盆地中、新生代盆架结构与构造演化 被引量:28
13
作者 刘金水 许怀智 +2 位作者 蒋一鸣 王军 何新建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75-691,共17页
基于地貌、钻井、岩石测年和地震等资料,分析盆地地层分布、盆架结构、构造单元划分和裂陷迁移规律,结果表明东海盆地由台北坳陷、舟山隆起、浙东坳陷、钓鱼岛隆褶带和冲绳坳陷构成,是以新生代沉积为主、中生代沉积为辅的大型中、新生... 基于地貌、钻井、岩石测年和地震等资料,分析盆地地层分布、盆架结构、构造单元划分和裂陷迁移规律,结果表明东海盆地由台北坳陷、舟山隆起、浙东坳陷、钓鱼岛隆褶带和冲绳坳陷构成,是以新生代沉积为主、中生代沉积为辅的大型中、新生代叠合含油气盆地;古元古代变质岩系构成了盆地的基底。该盆地不仅是印度-太平洋前后相继的动力体系作用下形成的西太平洋沟-弧-盆构造体系域一部分,而且也是古亚洲洋动力体系作用下形成的古亚洲洋构造域和特提斯洋动力体系作用下形成的特提斯洋构造域一部分,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经历了构造体制转换,盆地格局发生重大变革,早白垩世以前主要受古亚洲-特提斯洋构造体制影响的强烈挤压造山和地壳增厚作用演变为早白垩世以来主要受太平洋构造体制控制的陆缘伸展裂陷和岩石圈减薄作用,经历侏罗纪古亚洲-特提斯构造体制大陆边缘拗陷和白垩纪以来太平洋构造体制弧后裂陷两大演化阶段。白垩纪以来太平洋构造体制的弧后裂陷演化阶段可细分为早白垩世至始新世裂陷期、渐新世至晚中新世拗陷期和中新世末至全新世裂陷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架结构 构造体制转换 裂陷迁移 构造演化 东海盆地
下载PDF
“储保耦合”控藏机制与西湖凹陷大中型油气田勘探实践 被引量:24
14
作者 刘金水 邹玮 +2 位作者 李宁 覃军 刘洋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1-19,共9页
长期以来,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中央反转带存在“大构造、小油气藏”的勘探局面。从中央反转带断裂发育演化特征、油气运聚成藏地质条件和油气分布规律为切入点,结合油气地球化学分析、盆地模拟、物源及成岩作用分析等资料,综合分析研... 长期以来,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中央反转带存在“大构造、小油气藏”的勘探局面。从中央反转带断裂发育演化特征、油气运聚成藏地质条件和油气分布规律为切入点,结合油气地球化学分析、盆地模拟、物源及成岩作用分析等资料,综合分析研究了中央反转带大中型油气田形成条件及控藏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中央反转带具有近源、垂向、大跨度、晚期成藏特征,纵向上发育三套成藏组合,其中中下组合是油气聚集的主要场所,在油气成藏关键时刻中下组合已进入不稳定充注段。中央反转带油气成藏条件基本类似,油气富集程度主要受控于储层充注临界条件和晚期E—W向断层下倾末端之间的“储保耦合”窗。“储保耦合”窗是已探明大中型油气田发育的主要场所,该窗之上油气成藏规模小而散,该窗之下油气充注困难。受物源、断层活动强度等因素控制,“储保耦合”窗从南往北逐渐变宽导致中央反转带油气聚集规模往北逐渐变大。“十二五”以来,以“储保耦合”窗思想为指导在中央反转带中北部重新部署勘探共发现了近10×108m3油当量的三级地质储量。本文研究成果对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油气富集规律的认识和勘探方向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藏机制 储保耦合 成藏组合 不稳定充注 大中型油气田 西湖凹陷
下载PDF
西湖凹陷渐新统花港组大型辫状河沉积体系特征 被引量:23
15
作者 张国华 刘金水 +1 位作者 秦兰芝 赵洪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0-18,共9页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中央反转带渐新统花港组发育多套厚度逾百米的大型砂体,其来源及发育特征不清。在原型盆地恢复的基础上,通过剥蚀量和压实量恢复等技术对西湖凹陷花港组沉积期的古地貌进行恢复,发现西湖凹陷可分为中心宽缓带、东部转...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中央反转带渐新统花港组发育多套厚度逾百米的大型砂体,其来源及发育特征不清。在原型盆地恢复的基础上,通过剥蚀量和压实量恢复等技术对西湖凹陷花港组沉积期的古地貌进行恢复,发现西湖凹陷可分为中心宽缓带、东部转换陡坡带和西部缓坡带多级坡折的特征,确定中央反转带花港组限制性河谷中发育以辫状河体系为主的沉积演化模式。综合研究认为,在渐新世大型挤压收缩拗陷背景下,平缓的沉积地形为西湖凹陷中央反转带辫状河砂体大面积分布奠定了基础,低位期北部充足的物源供给和辫状河道的强水动力为厚砂岩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多级坡折限定了中北部的河谷形态,控制了大型辫状河沉积体系的继承性发育和稳定分布的巨厚砂体。本文研究成果对西湖凹陷花港组砂体预测及储层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盆地 西湖凹陷 中央反转带 花港组 古地貌 辫状河沉积体系
下载PDF
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平湖斜坡带差异性气侵的成藏模式 被引量:17
16
作者 刘金水 赵洪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87-496,共10页
探讨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平湖斜坡带不同油区的油气分布成因。在针对平湖斜坡带油、气关系梳理的基础上,利用原油物性、轻烃、饱和烃等有机地球化学参数与油藏特征对油气分布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靠近生烃洼陷的低带晚期干气充注程度... 探讨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平湖斜坡带不同油区的油气分布成因。在针对平湖斜坡带油、气关系梳理的基础上,利用原油物性、轻烃、饱和烃等有机地球化学参数与油藏特征对油气分布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靠近生烃洼陷的低带晚期干气充注程度高,具有高气油比、低含油的凝析气藏特征;中带充注程度低,表现下部为凝析气、上部为早期原油的特征;高带表现纯油藏或少量天然气的油藏特征。平湖斜坡带在早期生油的基础上,晚期干气对平湖组底部早期形成的油藏进行气侵,而受控于输导体发育的差异,不同区带及不同构造受到的气侵程度不同,形成了现今复杂的油气分布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湖凹陷 平湖斜坡带 油气分布 差异性气侵 成藏模式
下载PDF
东海丽水凹陷古新统源-汇系统及控砂模式 被引量:20
17
作者 侯国伟 刘金水 +2 位作者 蔡坤 王勇刚 姜雪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65-74,共10页
东海丽水凹陷浅层明月峰组下段和灵峰组上段已发现丽水36-1气田,但对中深层灵峰组勘探尚未获得大的突破,关键原因之一在于中深层砂体变化快、储层预测难度大。根据源-汇系统的研究思路,对物源类型、母岩特征、汇聚体系、聚砂模式等进行... 东海丽水凹陷浅层明月峰组下段和灵峰组上段已发现丽水36-1气田,但对中深层灵峰组勘探尚未获得大的突破,关键原因之一在于中深层砂体变化快、储层预测难度大。根据源-汇系统的研究思路,对物源类型、母岩特征、汇聚体系、聚砂模式等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丽水凹陷发育三大物源(闽浙隆起带、雁荡凸起和灵峰潜山)、3种汇聚通道(侵蚀沟谷、断面、断槽)以及5种控砂模式(陡坡带沟谷式控砂模式、断槽控制轴向源-汇控砂模式;缓坡带沟谷式控砂模式、缓坡带同生断层控砂模式和凸起陡坡带断面控砂模式)。缓坡带沟谷式控砂模式是浅层明月峰组砂体发育的有利模式,陡坡带沟谷式控砂模式、断槽控制轴向源-汇控砂模式、缓坡带同生断层控砂模式是丽水凹陷西次凹中南部深层灵峰组砂体发育的有利模式,凸起陡坡带断面控砂模式是东次凹陡坡带砂体发育的有利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丽水凹陷 断陷盆地 物源分析 源-汇系统 控砂模式
下载PDF
Diagenesis and Diagenetic Evolution of Deltaic and Neritic Gas-Bearing Sandstones in the Lower Mingyuefeng Formation of Paleogene, Lishui Sag, East China Sea Shelf Basin: Implications for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s and Sequence Stratigraphy Controls 被引量:5
18
作者 XU Fa ZHANG Penghui +7 位作者 ZHANG Jinliang liu jinshui HOU Guowei ZHANG Ming LI Jingzhe liu Shasha GUO Jiaqi MENG Ningni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5期1625-1635,共11页
Gas-bearing deposits in the Lower Mingyuefeng Formation of Paleogene, Lishui Sag, East China Sea Shelf Basin consist of shoreface sandstones of the highstand systems tract(HST) and transgressive systems tract(TST)... Gas-bearing deposits in the Lower Mingyuefeng Formation of Paleogene, Lishui Sag, East China Sea Shelf Basin consist of shoreface sandstones of the highstand systems tract(HST) and transgressive systems tract(TST), and deltaic sandstones of the lowstand systems tract(LST) and falling stage systems tract(FSST).Detailed petrographic observations suggest that the diagenetic features and related evolution of these deposits cannot be simply characterized and demonstrated in the depth domain.However, the occurrence of diagenetic minerals systematically depends on the studied interval within the HST, TST, LST, and FSST; therefore, diagenesis in this region can be better constrained when studied in the context of the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s and sequence stratigraphic framework.The eogenetic processes in such settings include:(1) microcrystalline siderite precipitated as concretions in almost all environments and systems tracts, which inhibited further mechanical compaction;(2) grain dissolution and kaolinitization occurred in shoreface HST sandstones and deltaic LST and FSST sandstones;(3) glaucony was locally observed, which did not clearly reflect the controls of facies or sequence stratigraphy; and(4) cementation by pyrite aggregates occurred in the shoreface HST sandstones and deltaic LST sandstones.The mesogenetic diagenesis includes:(1) partial conversion of kaolinite into dickite in deltaic LST sandstones, and minor chlorite cementation in deltaic FSST sandstones;(2) transformation of kaolinite into illite and quartz cementation in deltaic LST and FSST sandstones;(3) frequent precipitation of ankerite and ferroan calcite in shoreface TST sandstones and early HST sandstones, forming baffles and barriers for fluid flow, with common calcite in shoreface HST sandstones as a late diagenetic cement; and(4) formation of dawsonite in the deltaic LST and FSST sandstones, which is interpreted to be a product of the invasion of a CO2-rich fluid, and acts as a good indicator of CO2-bearing reservoirs.This study has thus constructed a reliable conceptual model to describe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diagenetic alterations.The results may provide an entirely new conceptual framework and methodology for successful gas exploration in the continental margins of offshore China, thus allowing us to predict and unravel the distribution and quality evolution of clastic reservoirs at a more detailed and reliable sca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agenetic alteration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sequence stratigraphy reservoir quality PALEOGENE East China Sea Shelf Basin
下载PDF
西湖凹陷中央洼陷带中部花港组岩性油气藏主控因素及形成模式 被引量:6
19
作者 张彦振 刘金水 +3 位作者 覃军 唐贤君 李峻颉 刘洋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6-46,共11页
西湖凹陷中央洼陷带发育一系列挤压大背斜,是寻找大中型油气田的勘探区域之一,一直以来以构造油气藏评价和研究为主。应用钻井、岩心、实验分析及地震资料,系统开展了中央洼陷带中部花港组岩性油气藏主控因素分析,建立了该地区岩性油气... 西湖凹陷中央洼陷带发育一系列挤压大背斜,是寻找大中型油气田的勘探区域之一,一直以来以构造油气藏评价和研究为主。应用钻井、岩心、实验分析及地震资料,系统开展了中央洼陷带中部花港组岩性油气藏主控因素分析,建立了该地区岩性油气藏形成的地质模式,并预测了勘探有利区分布。研究结果表明,广覆式厚层平湖组煤系烃源岩发育为岩性油气藏的形成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辫状河三角洲—湖泊沉积背景下花港组多期水道与分流间湾交互发育有利于岩性尖灭型圈闭的形成,H1—H2层区域性盖层遮挡下可形成多套良好的储盖组合,早期NNE向油源断裂高效输导是岩性油气藏源外成藏的关键因素。大背斜北翼受北部物源控制,大背斜西翼受西部物源控制,分别发育多期水道尖灭;后期的龙井运动导致地层遭受强烈挤压,水道砂反转抬升形成上倾尖灭型岩性圈闭;同时,先存油源断层活化,沟通平湖组煤系烃源岩和上部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最终形成多个岩性油气藏。综合分析认为,中央洼陷带中部A1、N1、Y1、N2等4个井区是H1—H2、H3—H5两套气层有利区叠合分布范围,面积达700 km 2,是最有利的勘探指向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湖凹陷 中央洼陷带中部 花港组 岩性油气藏 主控因素 成藏模式
下载PDF
东海盆地X凹陷天然气成藏条件与成藏模式 被引量:5
20
作者 张迎朝 胡森清 +4 位作者 刘金水 陈忠云 蒋一鸣 邹玮 刁慧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7-35,共9页
东海盆地X凹陷是中国近海天然气勘探开发主战场之一。天然气成藏条件与富集规律研究表明,“烃源岩、储层、圈闭、运移”四元耦合控制X凹陷天然气汇聚成藏。X凹陷中西部具有两种天然气成藏模式:一种是凹中渐新统花港组挤压背斜-岩性圈闭... 东海盆地X凹陷是中国近海天然气勘探开发主战场之一。天然气成藏条件与富集规律研究表明,“烃源岩、储层、圈闭、运移”四元耦合控制X凹陷天然气汇聚成藏。X凹陷中西部具有两种天然气成藏模式:一种是凹中渐新统花港组挤压背斜-岩性圈闭成藏模式,天然气垂向优势运移、规模性汇聚;另一种是西部斜坡始新统平湖组构造-岩性圈闭成藏模式,天然气超压驱动、近距离侧向运移、“纵向叠置、横向连片”聚集。X凹陷中西部天然气主要富集于凹中渐新统花港组挤压背斜带和西部斜坡始新统平湖组构造-岩性圈闭带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成藏条件 烃源岩 储盖组合 流体势 成藏模式 X凹陷 东海盆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