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模糊控制的上肢康复机器人变导纳控制 被引量:1
1
作者 高建设 刘陆骐 +4 位作者 王杰 李雪晓 丁顺良 高亦阳 王轩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20,共9页
传统固定参数的导纳模型无法对上肢康复机器人的柔顺性实时调节,而现有变参数导纳模型需要结合实际康复需求进行改善。为此,以自主研发的串并混联的末端牵引式上肢康复机器人为研究对象,结合模糊控制与导纳控制,提出了一种面向实际康复... 传统固定参数的导纳模型无法对上肢康复机器人的柔顺性实时调节,而现有变参数导纳模型需要结合实际康复需求进行改善。为此,以自主研发的串并混联的末端牵引式上肢康复机器人为研究对象,结合模糊控制与导纳控制,提出了一种面向实际康复需求的新型变导纳控制策略,制定了4条有利于康复效率与安全的模糊规则。该策略利用交互力误差及其变化率作为模糊控制输入,实时改变导纳模型的参数,实现柔顺性自主调节。仿真和实验结果验证了所提出的变导纳模型控制策略可行性和所制定的4条模糊规则的有效性。在患者可适应训练强度的场景中,相较于固定导纳模型,变导纳模型追踪给定路径时产生的冗余路径最多可降低56.13%,提高了康复训练效率;当康复运动超出患者可承受范围时,变导纳模型可提前0.5 s改变追踪路径,提高了康复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纳控制 模糊控制 人机交互力 上肢康复机器人 康复训练
下载PDF
基于“岗课赛证创”五位一体的校企协同金课建设机制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刘颖洁 刘璐琪 陈小燕 《创新与创业教育》 2024年第1期65-72,共8页
建设金课是职业教育“课堂革命”的应有之义,而“岗课赛证创”融通的育人模式则是金课建设的必由之路。基于“岗课赛证创”融通逻辑,梳理“岗课赛证创”五要素在课程建设中的内在关系,揭示职业教育金课课程体系先进性、课程标准高阶性... 建设金课是职业教育“课堂革命”的应有之义,而“岗课赛证创”融通的育人模式则是金课建设的必由之路。基于“岗课赛证创”融通逻辑,梳理“岗课赛证创”五要素在课程建设中的内在关系,揭示职业教育金课课程体系先进性、课程标准高阶性、课程目标创新性、人才评价实效性的内涵;从校企双主体角度构建“岗课赛证创”融通的金课建设机制。通过以岗定课、以赛定标、以创促学、以证促评实现人才培养与需求对接,课程标准与大赛标准匹配,专业教学与双创教育融合,职业证书考核与人才评价融通,最终实现岗位、大赛、双创、证书融入金课五位一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岗课赛证创 校企协同 金课建设 协同机制
下载PDF
基于高通量测序发掘番木瓜果实成熟相关miRNA 被引量:5
3
作者 申艳红 姜涛 +3 位作者 刘璐琪 石天磊 赵湾湾 陈晓静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473-1482,共10页
【目的】番木瓜是典型的呼吸跃变型果实,外源乙烯处理使番木瓜呼吸跃变提前,促进果实成熟。分离番木瓜果实成熟相关miRNA,为深入了解呼吸跃变型果实的成熟分子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乙烯(ETH)、1-MCP和清水对照(CG... 【目的】番木瓜是典型的呼吸跃变型果实,外源乙烯处理使番木瓜呼吸跃变提前,促进果实成熟。分离番木瓜果实成熟相关miRNA,为深入了解呼吸跃变型果实的成熟分子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乙烯(ETH)、1-MCP和清水对照(CG)处理的番木瓜果实进行miRNA和转录组高通量测序,然后对测序获得数据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进行miRNA鉴定和靶基因预测,并与转录组测序结果进行关联分析。【结果】乙烯、1-MCP和对照处理分别获得10734196、16486803和16067290条纯净序列,共鉴定出523个miRNA。其中,已知miRNA个数为1-MCP(303)、CG(214)和ETH(239),新miRNA个数为1-MCP(184)、CG(188)和ETH(114)。与对照相比,在乙烯处理中上调和下调表达的miRNA分别是123和72条。靶基因预测共获得5053个靶基因,KEGG功能富集分析显示它们参与了戊糖、葡萄糖醛酸转换、淀粉和蔗糖代谢、卟啉和叶绿素代谢、类胡萝卜素合成等代谢途径。筛选出的番木瓜果实成熟衰老相关候选miRNA,包含4个果实软化调控相关miRNA(miR167-y、miR4993-x、miR3946-x和miR5059-x)、3个果实颜色调控相关miRNA(miR4993-x、miR815-y和miR7810-x)、3个激素调控相关miRNA(miR4993-x、miR8004-x和miR9722-x)和4个转录因子调控相关miRNA(miR5641-y、miR9722-x、miR838-y和miR319-y)。【结论】筛选的番木瓜果实成熟衰老相关miRNA为今后果实成熟衰老调控网络研究提供了可能的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木瓜 乙烯 小RNA 高通量测序 果实
下载PDF
毛桃11-21的SFB/SLF基因全长克隆与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张颖 刘璐琪 +6 位作者 殷亚蕊 武军凯 王海静 申艳红 刘建珍 肖啸 张立彬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3期1-9,共9页
为进一步明确桃自交亲和性机制,对毛桃11-21的SFB/SLF基因进行全长克隆,共克隆得到2条SFB序列和1条SLF序列。SFB/SLF基因与其他李属F-box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都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序列分析发现,试验克隆的2个SFB基因序列由于... 为进一步明确桃自交亲和性机制,对毛桃11-21的SFB/SLF基因进行全长克隆,共克隆得到2条SFB序列和1条SLF序列。SFB/SLF基因与其他李属F-box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都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序列分析发现,试验克隆的2个SFB基因序列由于核苷酸片段插入或者序列异常导致翻译提前终止,因此氨基酸序列异常,其中Pp SFB2更是缺失了C端的V2,HVa和HVb。毛桃11-21的Pp SLF1基因能正常翻译,没有提前终止,该基因编码的蛋白序列具有典型李属F-box蛋白结构,与其他李属果树氨基酸序列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而与梨属果树氨基酸同源性较低。系统进化分析表明,桃SFB基因与李和杏的同源性较高,而3个桃SFB基因间的同源性较低。李属SLF基因与梨属果树的亲缘关系则较远,而桃SLF基因与其他李属果树关系也较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交亲和性 SFB/SLF基因 克隆
下载PDF
不同桃品种采后缝合线生理指标的测定与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刘璐琪 申艳红 +3 位作者 吴志佳 武军凯 王海静 张立彬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3期31-38,共8页
以秦皇岛地区的31份桃资源为试材,在早、中、晚熟桃中筛选出3份缝合线易软资源‘Z1-2’"超越2号""绿化久";"曙光"‘P2-1’"晚久保"3份缝合线不易软资源作为对照。探究影响缝合线软化的相关因... 以秦皇岛地区的31份桃资源为试材,在早、中、晚熟桃中筛选出3份缝合线易软资源‘Z1-2’"超越2号""绿化久";"曙光"‘P2-1’"晚久保"3份缝合线不易软资源作为对照。探究影响缝合线软化的相关因素对这些品种的缝合线和果面部位的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花青素含量、乙烯峰度和脱落酸(ABA)含量进行测定,研究了桃果实缝合线处提前软化对果实品质的影响,以期丰富桃果实缝合线软化的生理基础。结果表明:在易软品种中,缝合线处的乙烯峰度和花青素含量显著高于果面部位,而缝合线处硬度显著低于果面;在对照品种中,乙烯峰度、花青素含量与硬度在缝合线和果面部位的差异均不显著。在6个品种中,缝合线处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低于果面,ABA变化无规律,与缝合线软化没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缝合线 软化 乙烯
下载PDF
桃果实缝合线部位软化相关基因PpPME48的克隆与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刘璐琪 石天磊 +3 位作者 申艳红 武军凯 王海静 张立彬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20年第1期5-12,共8页
从实验室已测得的桃突变体缝合线易软的北京2号转录组数据中获得1个与果实软化相关的PME基因。以燕红桃果肉RNA为模板克隆出1条长度为1113 bp的PME基因,命名为PpPME48(登录号:MT019687)。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PpPME48编码370个氨基酸,蛋... 从实验室已测得的桃突变体缝合线易软的北京2号转录组数据中获得1个与果实软化相关的PME基因。以燕红桃果肉RNA为模板克隆出1条长度为1113 bp的PME基因,命名为PpPME48(登录号:MT019687)。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PpPME48编码370个氨基酸,蛋白质分子量为41187.06 ku,包含1个果胶甲酯酶结构域,具有1个较长的N端-PRO区域,属于TypeⅡ型。进化树分析表明,PpPME48蛋白与扁桃、乌梅和甜樱桃的PME蛋白亲缘关系较近。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PpPME48基因在缝合线易软品种燕红中的表达高于不易软化品种晚久保,而且在缝合线处的表达量明显高于果面处。因此,PpPME48基因是一个与缝合线变软密切相关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胶甲酯酶 基因克隆 荧光定量PCR
下载PDF
‘京红’桃芽变缝合线局部早熟分子机制的探究
7
作者 刘璐琪 申艳红 +3 位作者 宋立琴 石天磊 武军凯 张立彬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682-1690,共9页
为了探究桃缝合线局部早熟的分子机制,该研究以‘京红’桃芽变(JHM)及其野生型(JHW)的果实为试材,测定分析了缝合线和果面部位的硬度、花青素含量以及差异基因的表达特征。结果显示:(1)‘京红’桃芽变比其野生型果实晚成熟约2周,芽变果... 为了探究桃缝合线局部早熟的分子机制,该研究以‘京红’桃芽变(JHM)及其野生型(JHW)的果实为试材,测定分析了缝合线和果面部位的硬度、花青素含量以及差异基因的表达特征。结果显示:(1)‘京红’桃芽变比其野生型果实晚成熟约2周,芽变果实缝合线部位比果面部位局部早成熟,且提前2周时间转为红色。(2)随着果实的成熟,‘京红’桃野生型及其芽变的果实硬度逐渐降低,花青素含量逐渐升高,并均在花后66 d发生明显变化,芽变缝合线部位硬度比果面部位更低,花青素含量比果面更高。(3)在花后66 d,芽变果实的缝合线与果面部位差异表达基因数高达1889个,显著富集在代谢途径、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植物激素信号转导、苯丙素的生物合成等代谢途径;从中筛选到24个缝合线早熟相关基因,包含5个细胞壁降解相关基因,9个色素合成、调控相关基因,5个乙烯合成与转导相关基因,3个生长素应答基因和2个NAC转录因子。(4)对24个早熟相关基因中的12个差异表达基因进行荧光定量验证结果表明,基因表达趋势与转录组测序结果相一致。研究发现,桃芽变果实种仁产生的乙烯通过缝合线向周围扩散,促进缝合线部位ACS1和ACO1等基因的转录,并合成了较多乙烯,乙烯又进一步调控该部位PG、XTH33、CHS、DFR等细胞壁降解与色素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导致该部位的果肉提前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缝合线 软化 花青素 转录组测序
下载PDF
适于基因组测序的高质量桃线粒体DNA的高效提取方法
8
作者 张颖 武军凯 +3 位作者 王海静 刘璐琪 殷亚蕊 张立彬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8期19-25,共7页
高质量线粒体DNA(mtDNA)是线粒体基因组测序及序列分析的重要前提。为获得高质量桃mtDNA,以‘21世纪’桃叶片为外植体,24℃完全避光条件下进行愈伤组织诱导及增殖。对获得的愈伤组织进行匀浆化处理,结合差速离心、蔗糖衬垫和SDS裂解等... 高质量线粒体DNA(mtDNA)是线粒体基因组测序及序列分析的重要前提。为获得高质量桃mtDNA,以‘21世纪’桃叶片为外植体,24℃完全避光条件下进行愈伤组织诱导及增殖。对获得的愈伤组织进行匀浆化处理,结合差速离心、蔗糖衬垫和SDS裂解等方法提取并纯化线粒体。结果表明:MS培养基添加3.0 mg·L-1 6-BA和1.0 mg·L-1 2,4-D可高效诱导并增殖桃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率可达到100%。荧光显微镜检测显示纯化后的线粒体完整且具有活性。提取mtDNA的产率为13.10μg·g-1,无RNA和蛋白质等其它杂质污染。mtDNA电泳检测条带大小约为23 kb,无降解。特异性基因PCR检测表明获得的mtDNA不存在核DNA和叶绿体DNA污染,其纯度可满足后续分子生物学试验及高通量基因组测序的要求。该研究建立了一个适合桃mtDNA快速高效提取方法,为后续相关分子生物学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tDNA提取 愈伤组织 高通量测序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的Attention机制文献综述 被引量:5
9
作者 刘达山 刘潞琦 +1 位作者 张光驰 薛川奇 《信息技术与信息化》 2023年第1期189-194,共6页
主要对机器学习中深度学习内应用较广、效果较好的一种Attention注意力机制的相关知识进行了总结。首先从背景、原理、分类、比较、应用场景等方面入手,参考了多篇文献;背景方面,介绍了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 主要对机器学习中深度学习内应用较广、效果较好的一种Attention注意力机制的相关知识进行了总结。首先从背景、原理、分类、比较、应用场景等方面入手,参考了多篇文献;背景方面,介绍了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NLP)的相关技术的研究现状,并明确了Attention在其中的定位;原理方面,由于self-attention的优越性和广泛应用,主要对self-attention进行了阐述;最后对不同的Attention类别进行了整理,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划分了6大类别,并分别对其进行介绍。此外,将经典的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循环神经网络(recurrent neural network,RNN)与Attention机制进行对比,进一步明确了Attention在当前的深度学习中的地位,最后对应用场景进行了简要的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NLP ATTENTION 神经网络 自然语言处理
下载PDF
Application of Raman spectroscopy in carbon nanotube-based polymer composites 被引量:5
10
作者 GAO Yun LI LingYun +2 位作者 TAN PingHeng liu luqi ZHANG Zho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10年第35期3978-3988,共11页
Raman spectroscopy has been widely used to identify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carbon nanotubes(CNTs),and to assess their functionalization as well as orientation.Recently,Raman spectroscopy has become a powerful tool... Raman spectroscopy has been widely used to identify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carbon nanotubes(CNTs),and to assess their functionalization as well as orientation.Recently,Raman spectroscopy has become a powerful tool to characterize the interfacial properties between CNTs and polymer matrices.This review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micro-Raman spectroscopy of CNTs and its application in studying CNT reinforced polymer composites.Based on the specific Raman band shifts relating to the mechanical deformation of CNTs,Raman scattering can be used to evaluate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CNTs and the surrounding polymer in the composites,and to detect the phase transitions of the polymer,and investigate the local stress state as well as the Young's modulus of the CNTs.Moreover,we also review the current progress of Raman spectroscopy in various CNT macroarchitectures(such as films,fibers as well as composite fibers).The microscale structural deformation of CNT macroarchitectures and strain transfer factors from macroscale architectures to microscale structures are inferred.Based on an in situ Raman-tensile test,we further predict the Young's modulus of the CNT macroarchitectures and reveal the dominating factors affecting the mechanical performances of the CNT macroarchitectu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复合材料 拉曼光谱技术 碳纳米管 应用 杨氏模量 复合纤维 物理性质 CNTS
原文传递
Filtration of fine particles in atmospheric aerosol with electrospinning nanofibers and its size distribution 被引量:7
11
作者 LI Juan SHI XiaoFei +4 位作者 GAO Feng liu luqi CHEN Rui CHEN ChunYing ZHANG Zhong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4年第2期239-243,共5页
In this study, the size distribution of atmospheric aerosol in Beijing was monitored by the scanning mobility particle sizer spectrometer and the optical particle sizer. The size of particles in atmospheric aerosol wa... In this study, the size distribution of atmospheric aerosol in Beijing was monitored by the scanning mobility particle sizer spectrometer and the optical particle sizer. The size of particles in atmospheric aerosol was primarily distributed in the range of less than 1 pm. It showed different changes with the mass concentrations of particulate matters with an aerodynamic diameter of 〈2.5 pm (PM2.5) for different sizes of fine particles. The amount of ultrafine particles (less than about 60 nm) decreased while the larger ones (〉60 nm) increased along with the mass concentration of PM2.5 in atmospheric aerosol. This was be- cause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secondary atmospheric aerosol. The polylactic acid (PLA) nanofibers were prepared for filtering the aerosol by electrospinning. PLA nanofiber mats were used as the middle layer to design the composite filter membranes. Atmospheric aerosol was used as dust source in the filtration tes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iltration efficiency of the com- posite filter media increased along with the thickness of nanofiber mats, which was controlled by the collection time during electrospinning. Filtration efficiency can be improved obviously by compositing with a thin layer of nanofib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tmospheric aerosol FILTRATION ELECTROSPINNING polymer nanofibers
原文传递
某三甲医院80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临床特征及内外科疗效比较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杨 王中素 +5 位作者 刘鲁祁 刘天起 王东 柳雪 王明华 侯应龙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2-27,共6页
目的通过对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病因学、临床特征、并发症、预后等因素,结合相关文献分析感染性心内膜炎在本地区的疾病特征,为本地区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治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8年12月就诊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患... 目的通过对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病因学、临床特征、并发症、预后等因素,结合相关文献分析感染性心内膜炎在本地区的疾病特征,为本地区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治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8年12月就诊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80例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人口学特征、基础心脏疾病、临床表现、合并症、病原菌组成、超声心动图表现及内外科治疗效果对比。结果人口学特征: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以中青年男性为主。临床表现及合并疾病:发热为最常见临床表现,最常见并发症为心力衰竭。病原微生物特点:血培养阳性率为57.5%,病原菌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阳性率最高,草绿色链球菌次之。基础心脏病情况:90%患者合并基础心脏病,以主动脉瓣和二尖瓣非风湿性瓣膜病为主,30例患者进行过心脏手术。超声心动图表现:超声检查心脏赘生物阳性率高,主要附着在左心系统。内外科治疗效果及转归:内外科治疗组年龄以及发热、心脏杂音等临床表现和合并症并无显著差异,外科治疗较内科治疗预后较好。结论成人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以中青年男性为主,以发热为最常见临床表现,常见于心脏瓣膜病,以革兰阳性球菌感染为主,危害较大,外科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效果好,患者预后较内科保守治疗具有显著优势,因此,满足外科手术条件的患者应积极进行外科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性心内膜炎 临床特征 内科治疗 外科治疗 心脏疾病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