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90 kaBP以来阿拉伯海中部海域沉积物来源及沉积过程
1
作者 陶菁 刘升发 +8 位作者 艾丽娜 曹鹏 黄牧 张辉 吴凯凯 齐文菁 方桐冰 孟元库 石学法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6-156,共11页
通过对阿拉伯海中部AS06-13岩芯的地球化学特征、黏土矿物组成特征分析,结合有孔虫壳体AMS14C年龄和氧同位素数据建立的年代框架,探讨了阿拉伯海中部海域沉积物的来源及沉积过程。结果显示:AS06-13岩芯涵盖了阿拉伯海90 kaBP以来的沉积... 通过对阿拉伯海中部AS06-13岩芯的地球化学特征、黏土矿物组成特征分析,结合有孔虫壳体AMS14C年龄和氧同位素数据建立的年代框架,探讨了阿拉伯海中部海域沉积物的来源及沉积过程。结果显示:AS06-13岩芯涵盖了阿拉伯海90 kaBP以来的沉积序列,平均沉积速率为2.34 cm/ka;稀土元素含量为64~194μg/g,平均值为114μg/g,δEu(平均值为0.71)负异常显著;黏土矿物主要由伊利石(平均含量为56%)、坡缕石(平均含量为18%)、绿泥石(平均含量为15%)、高岭石(平均含量为8%)和蒙脱石(平均含量为2%)组成。球粒陨石标准化的稀土元素配分曲线表现为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的右倾模式,表明研究区沉积物以陆源碎屑为主,通过δEuUCC-(La/Yb)UCC判别图进一步将90 kaBP以来阿拉伯海中部海域沉积物来源变化划分为3个阶段:S1阶段(90~73 kaBP)研究区主要接受印度河入海物质和阿拉伯半岛风尘物质的输入;S2阶段(73~11 kaBP)仍然以印度河和阿拉伯半岛风尘的物质输入为主,但逐渐受到印度半岛的片麻岩区物质的影响;S3阶段(11~0 kaBP)主要接受来自印度河的河流沉积物、阿拉伯半岛风尘、印度半岛的片麻岩区和德干高原物质的共同沉积。坡缕石含量和高岭石/伊利石比值指示90 kaBP以来阿拉伯海中部海域沉积物的陆源物质输入和沉积演化主要受季风和海平面的共同控制,西南季风的减弱和海平面下降导致印度河、德干高原物质对研究区的输入量增多,东北季风的增强和西北风相对增强使阿拉伯半岛的风尘输入增加;全新世海平面快速上升使输入阿拉伯海的河流沉积物急剧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稀土元素 黏土矿物 物源 沉积过程 阿拉伯海
下载PDF
末次盛冰期以来青藏高原-孟加拉湾“源-汇”系统研究进展
2
作者 石学法 李景瑞 +3 位作者 乔淑卿 刘升发 万世明 杨守业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4-25,共12页
近20年来,国际上对末次盛冰期以来青藏高原-孟加拉湾“源-汇”系统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为及时跟踪研究前沿,并进一步为地球系统科学思想指导下东北印度洋源汇过程研究提供新思路,本文按照从源到汇的思路,从流域风化侵蚀、海洋沉积物... 近20年来,国际上对末次盛冰期以来青藏高原-孟加拉湾“源-汇”系统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为及时跟踪研究前沿,并进一步为地球系统科学思想指导下东北印度洋源汇过程研究提供新思路,本文按照从源到汇的思路,从流域风化侵蚀、海洋沉积物来源、沉积模式、源汇系统响应等几个方面总结了目前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并指出了未来的主要突破方向。概括起来,主要取得如下认识: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尺度的物理侵蚀过程主要受控于季风气候变化,而化学风化过程与季风气候关系复杂,温度、降水、植被和冰川等因子在特定时期均可能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孟加拉湾沉积物主要来自周边河流输入的流域风化产物,以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输入的青藏高原物质为主,同时也有部分来自印度半岛和缅甸的物质;末次盛冰期以来青藏高原源区物质贡献占据绝对优势(>70%),且整体变化不大,但各物源端元贡献比例在千年尺度上出现明显波动变化。孟加拉湾陆架发育典型的风暴控制型三角洲-陆架沉积,而底层浊流和表层环流作为孟加拉湾最重要的两个输运动力,对孟加拉湾深海扇沉积物组成和分布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总体看来,末次盛冰期以来青藏高原-孟加拉湾“源-汇”系统演化主要受印度夏季风和海平面变化控制。未来的研究应以地球系统科学思想为指导,加强海陆结合的现代沉积过程的长期连续观测,聚焦沉积记录中环境替代指标的精确解译,揭示流域风化过程对季风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结合数值模拟和海洋大数据分析,预测快速全球变化背景下青藏高原-孟加拉湾“源-汇”系统的演化趋势及环境效应,同时加强与世界大陆边缘其他典型源汇系统的比较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化侵蚀 沉积模式 印度季风 海平面 源-汇系统 青藏高原-孟加拉湾
下载PDF
东海陆架与台湾海峡地层中混合事件层的发现与意义 被引量:1
3
作者 单新 石学法 +3 位作者 金丽娜 乔淑卿 刘升发 党院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99-609,共11页
混合事件层是混合重力流或浊流与碎屑流之间过渡流体类型的沉积产物,是21世纪初沉积学领域的重要发现。混合事件层通常发现于深海、深湖平原以及深水扇边缘等深水区域,在浅海相地层中尚未见到相关报道。本文以东海中部陆架和台湾海峡内... 混合事件层是混合重力流或浊流与碎屑流之间过渡流体类型的沉积产物,是21世纪初沉积学领域的重要发现。混合事件层通常发现于深海、深湖平原以及深水扇边缘等深水区域,在浅海相地层中尚未见到相关报道。本文以东海中部陆架和台湾海峡内三角洲沉积中发现的全新世混合事件层为研究对象,对混合事件层的沉积和粒度特征进行分析,结合区域地质背景明确了混合事件层的成因可能为陆架内垮塌和异重流。本研究发现了浅海混合事件层碎屑流段分层的新现象,并将其解释为碎屑流垂向分层或纵向分异。本次三角洲-陆架地层中发现的混合事件层表明混合重力流不仅可以发生在深海区域,同时也是浅海重要的沉积物顺坡搬运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陆架 台湾海峡 三角洲 重力流 混合事件层
下载PDF
塞舌尔群岛东北部海域现代沉积物黏土矿物特征及来源分析
4
作者 武佳星 刘升发 +4 位作者 曹鹏 张辉 黄牧 刘焱光 石学法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60-170,共11页
本文基于塞舌尔群岛东北部海域34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的黏土矿物测试结果分析其组成特征、分布规律和物质来源。研究区表层沉积物中黏土矿物平均相对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伊利石(35%)、坡缕石(20%)、蒙皂石(20%)、高岭石(16%)、绿泥石(10%)... 本文基于塞舌尔群岛东北部海域34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的黏土矿物测试结果分析其组成特征、分布规律和物质来源。研究区表层沉积物中黏土矿物平均相对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伊利石(35%)、坡缕石(20%)、蒙皂石(20%)、高岭石(16%)、绿泥石(10%)。根据沉积物黏土矿物相对含量和空间分布规律,可将研究区分为2个亚区(I区、II区)。I区覆盖研究区北部大部区域,物质来源主要为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西南部以及索马里海岸沙漠的风尘物质;II区位于研究区南部的塞舌尔群岛以东,主要接收塞舌尔高原风化物质。综合分析研究区细颗粒物质来源、空间分布规律及区域动力环境特征,南亚夏季风搬运阿拉伯半岛、印度西部及索马里海岸沙漠风尘物质向南输运是影响I区黏土矿物组成的主要因素;南赤道逆流驱动塞舌尔高原富高岭石、绿泥石的细粒风化物质向东扩散,控制了II区黏土矿物组成特征和空间分布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黏土矿物 物源 季风 洋流 西印度洋
下载PDF
安达曼海东南部海域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净输运趋势
5
作者 曹鹏 刘升发 +4 位作者 杨刚 张辉 KHOKIATTIWONG Somkiat KORNKANITNAN Narumol 石学法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5-42,共8页
海底沉积物粒度是反映水动力格局最直接的指标,可以有效指示不同时间尺度陆源碎屑物质输运过程。利用激光粒度仪对取自安达曼海东南部海域的98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粒度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沉积物以粉砂、砂质粉砂及粉砂质砂为主,... 海底沉积物粒度是反映水动力格局最直接的指标,可以有效指示不同时间尺度陆源碎屑物质输运过程。利用激光粒度仪对取自安达曼海东南部海域的98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粒度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沉积物以粉砂、砂质粉砂及粉砂质砂为主,且粒度组成空间分区明显:北部陆架为粗粒级且分选差的残留砂质沉积区;南部内陆架为混合沉积区,以砂质粉砂、粉砂质砂和粉砂沉积为主;丹老阶地和陆坡为细粒级且分选较好的粉砂和泥质沉积区。在此基础上选用Gao-Collins“粒径趋势”方法分析了该区域表层沉积物的净输运趋势,结果显示,当特征距离<0.8°时,普吉岛东南部海域存在沉积中心,研究区沉积物有向该区域汇聚的明显趋势,沉积物分布特征和输运趋势主要受陆源物质供给、季节性变化的西南季风流以及潮流的综合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粒度 沉积过程 输运趋势 安达曼海
下载PDF
电石炉散点除尘灰作为水泥原料的应用实践
6
作者 刘生发 姬岚 +1 位作者 徐林军 鲁斌 《水泥》 CAS 2023年第12期53-55,共3页
通过对电石炉散点除尘灰配料可行性分析,并结合生产实际,将散点除尘灰应用在水泥生料配料中,既有效利用了生产固废,又降低了水泥熟料烧成煤耗,降低了生产成本,对于水泥企业及电石企业均有较大的效益。
关键词 散点除尘灰 水泥原料 熟料生产
下载PDF
安达曼海沉积物粒度记录的全新世印度洋夏季风演化 被引量:3
7
作者 黄云 向荣 +2 位作者 刘升发 杨艺萍 刘建国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9-26,共8页
对位于安达曼海区的柱状样ADM-C1进行了沉积物粒度分析,根据标准偏差变化对粒度组分进行了划分。发现2个主要敏感粒级组分1.5~11.9μm、11.9~74μm有明显的波动变化,研究认为它们主要受控于与印度洋夏季风密切相关的海域环流动力变化。... 对位于安达曼海区的柱状样ADM-C1进行了沉积物粒度分析,根据标准偏差变化对粒度组分进行了划分。发现2个主要敏感粒级组分1.5~11.9μm、11.9~74μm有明显的波动变化,研究认为它们主要受控于与印度洋夏季风密切相关的海域环流动力变化。通过敏感粒级组分相关指标变化重建了安达曼海区全新世以来印度洋夏季风演化历史,结果表明全新世印度洋夏季风变化总体可以分为3个演化阶段:1)10.4~8.8ka BP,印度洋夏季风强度为3个阶段最弱时期;2)8.8~4.7ka BP,敏感粒级组分占全样的百分含量和平均粒径均明显增加,表明印度洋夏季风强度处于全新世最强盛时期;3)4.7~0ka BP,敏感粒级组分占全样的百分含量和平均粒径明显降低,指示了该时期印度洋夏季风的强度较前一阶段明显减弱。粒度重建的印度洋夏季风变化与其他重建结果在全新世有较好的一致性,表明敏感粒级组分在安达曼海可以作为研究印度洋夏季风变化的可靠替代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达曼海 印度洋夏季风 敏感粒级组分 百分含量 平均粒径
下载PDF
孟加拉湾南部表层沉积物稀土元素组成及其物源指示意义 被引量:6
8
作者 孙兴全 刘升发 +6 位作者 李景瑞 曹鹏 张辉 赵广涛 Somkiat Khokiattiwong Narumol Kornkanitnan 石学法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80-89,共10页
基于孟加拉湾南部98个表层沉积物的稀土元素组成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判别了研究区表层沉积物主要来源,并结合水动力环境等探讨了孟加拉湾南部区域沉积物输运方式。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沉积物稀土元素总含量范围为67.62~180.67μg/g,其平... 基于孟加拉湾南部98个表层沉积物的稀土元素组成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判别了研究区表层沉积物主要来源,并结合水动力环境等探讨了孟加拉湾南部区域沉积物输运方式。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沉积物稀土元素总含量范围为67.62~180.67μg/g,其平均值为100.85μg/g,且具有轻稀土富集、重稀土均一、明显的Eu负异常的特征。基于稀土元素主要参数,可将研究区分为两个区域,Ι区位于研究区西部,Ⅱ区位于研究区东部。根据球粒陨石标准化后的La/Yb-Sm/Nd物源判别图解可知,研究区表层沉积物的最主要来源为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搬运的喜马拉雅山侵蚀物质,其对整个研究区均有重要影响;次要来源为戈达瓦里河-克里希纳河输送的印度半岛物质,其主要影响范围为研究区西侧的Ι区。不同源区沉积物在研究区的输运过程主要受控于季节性表层环流,其驱动力为印度季风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加拉扇 稀土元素 物质来源 季风环流 东北印度洋
下载PDF
马来半岛彭亨河和吉兰丹河沉积物稀土元素特征及其物源示踪 被引量:5
9
作者 吴凯凯 刘升发 +7 位作者 金爱民 楼章华 吴斌 李景瑞 张辉 方习生 CheAbd.Rahim Bin Mohamed 石学法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77-91,共15页
通过对马来半岛东部彭亨河28个站位和吉兰丹河22个站位表层沉积物进行稀土元素(REE)测试,对比分析了稀土元素的组成特征和分布规律,探讨了稀土元素组成的控制因素和物源示踪意义。结果表明,彭亨河沉积物稀土元素含量介于24.88~304.29μ... 通过对马来半岛东部彭亨河28个站位和吉兰丹河22个站位表层沉积物进行稀土元素(REE)测试,对比分析了稀土元素的组成特征和分布规律,探讨了稀土元素组成的控制因素和物源示踪意义。结果表明,彭亨河沉积物稀土元素含量介于24.88~304.29μg/g之间,平均含量为165.22μg/g,吉兰丹河沉积物中稀土元素含量介于126.02~281.40μg/g之间,平均值为181.15μg/g。彭亨河大部分沉积物上陆壳(UCC)标准化模式为重稀土相对轻稀土富集,吉兰丹河沉积物轻重稀土无明显分异。沉积物源岩和矿物组成对两条河流的REE组成起到了重要的控制作用,化学风化对彭亨河REE组成的影响大于吉兰丹河,而彭亨河沉积物粒度组成显著差异也导致了其REE含量变化范围更大。δEuUCC-(Gd/Yb)UCC关系图中彭亨河和吉兰丹河沉积物分区明显,表明其可作为定性判别两条河流来源的有效指标,并可用于海区沉积物来源的示踪和定量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稀土元素 控制因素 物源示踪 彭亨河 吉兰丹河 马来半岛
下载PDF
IGBT铜焊盘化学镀Ni-Fe-P的制备及耐蚀性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彭娟 杜学铭 +1 位作者 刘生发 刘俐 《电镀与精饰》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15,共5页
针对IGBT模块中铜焊盘的腐蚀问题,采用化学镀方法在铜基板表面制备了Ni-Fe-P镀层。设计正交试验研究了镀液温度、pH、Fe^(2+)/Ni^(2+)摩尔比对镀层成分的影响,并通过电化学腐蚀实验分析镀层的耐腐蚀性能。结果表明,对于镀层中的Fe、P含... 针对IGBT模块中铜焊盘的腐蚀问题,采用化学镀方法在铜基板表面制备了Ni-Fe-P镀层。设计正交试验研究了镀液温度、pH、Fe^(2+)/Ni^(2+)摩尔比对镀层成分的影响,并通过电化学腐蚀实验分析镀层的耐腐蚀性能。结果表明,对于镀层中的Fe、P含量,影响因素的主次顺序均为:pH值、温度、Fe^(2+)/Ni^(2+)摩尔比。不同成分的Ni-Fe-P镀层均能有效地保护铜基板不被腐蚀,且镀层中Fe含量越高,镀层的耐腐蚀性能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镀 Ni-Fe-P镀层 正交试验 耐腐蚀性能 工艺参数优化
下载PDF
Distribution of major and trace elements in surface sediments of Hangzhou Bay in China 被引量:5
11
作者 liu shengfa liu Yanguang +4 位作者 YANG Gang QIAO Shuqing LI Chaoxin ZHU Zhiwei SHI Xuefa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4期89-100,共12页
The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Optical Emission Spectrometer was used to analyze sediment samples collected from the Hangzhou Bay to determine major and trace elemental concentrations. Based on these concentrations, t... The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Optical Emission Spectrometer was used to analyze sediment samples collected from the Hangzhou Bay to determine major and trace elemental concentrations. Based on these concentrations, the study area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hree geochemical provinces. Province I covers the northern Hangzhou Bay area and contains high concentrations of A120~, Fe203, MgO, Na20, K20, MnO, Cr, Cu, Ni, Pb, V, Co and Zn. Province III is located in the western Hangzhou Bay, near the Qiantang River mouth, and contains high concentrations of SiO~, Na20, P205~ TiO2, Cr, Sr, Zr. Province II is located in the middle and eastern Hangzhou Bay, with the medium concentrations of major and trace elements. The results also demonstrate that the grain size is the dominating factor controlling the spatial variations of elemental concentrations, and the Changjiang River (Yangtze River) and Qiantang River sediment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istribution of these elements. Anthropogenic impact on heavy metal concentrations (especially Cr, Sr and Zr) can be detected in the surface sediments near the Qiantang River mou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ngzhou Bay Changjiang River SEDIMENTS major and trace elements grain size heavy metals
下载PDF
Environmental record from the mud area on the inner continental shelf of the East China Sea since the mid-Holocene 被引量:3
12
作者 liu shengfa SHI Xuefa +2 位作者 liu Yanguang WU Yonghua YANG Gang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4期43-52,共10页
Paleoclimate record was revealed in Core MZ01 covering the mid-Holocene in age,located in the mud area of the inner continental shelf of the East China Sea. The ancient environment featured low-energy shallow sea shel... Paleoclimate record was revealed in Core MZ01 covering the mid-Holocene in age,located in the mud area of the inner continental shelf of the East China Sea. The ancient environment featured low-energy shallow sea shelf deposition formed mainly by coastal curren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emporal variation in geochemistry corresponds with the climate changes inferred from historical record. Relatively low MgO/Al 2 O 3,CaO/K 2 O and high Al 2 O 3 /Na 2 O,K 2 O/Na 2 O,MnO/CaO values reflected a warm and humid climate in general,and vice versa. Therefore,these chemical indices could be applied to identify the variation of palaeoclimate in eastern China. The authors reconstructed the history of mid-Holocene climatic variation of the inner continental shelf of the East China Sea. From 8 300 a BP to 4 200 a BP,the climate was moderately warm and humid. From 4 200 a BP to 2 000 a BP,the climate turned cool and dry,and the regional climate frequently fluctuated in alternation of cool-dry periods(3 700 a BP,2 850 a BP and 2 400 a BP) and warm-wet periods(3 250 a BP and 2 650 a BP) . After 2 000 a BP,the climate of the study area gradually turned warm again,while the Little Ice Age,a cold event centered at around 250 a BP was indicated by those geochemical indices as mentioned abov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OLOCENE East China Sea mud area major element PALAEOCLIMATE East Asia monsoon
下载PDF
Major and trace element geochemistry of the mid-Bay of Bengal surface sediments: implications for provenance 被引量:13
13
作者 LI Jingrui liu shengfa +2 位作者 FENG Xiuli SUN Xingquan SHI Xuefa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3期82-90,共9页
The major and trace elements in 110 surface sediment samples collected from the middle of the Bay of Bengal(mid-Bay of Bengal) are analyzed to investigate provenance. Si levels are highest, followed by Al, and the d... The major and trace elements in 110 surface sediment samples collected from the middle of the Bay of Bengal(mid-Bay of Bengal) are analyzed to investigate provenance. Si levels are highest, followed by Al, and the distributions of these two elements are identical. The average CIA*(chemical index of alteration) value is 72.07,indicating that the degree of weathering of the sediments in the study area is intermediate between those of sediments of the Himalayan and Indian rivers. Factor analyses and discrimination function analyses imply that the two main provenances are the Himalayan and the Indian continent. The inverse model calculation of the Tinormalized element ratios of the Bay of Bengal sediments indicate an estimated average contribution of 83.5%and 16.5% from the Himalayan and peninsular Indian rivers to the study area, respectively. The Himalayan source contributes more sediment to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study area, whereas the western part receives more sediment from the Indian Peninsula than did the eastern part. The primary mechanisms for deposition of sediments in the study area are the transport of Himalayan matter by turbidity currents and river-diluted water and the transport of Indian matter to the study area by a surface circulation in the Bay of Bengal, particularly the East India Coastal Curr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jor and trace element Bay of Bengal provenance quantification factor analyses
下载PDF
Influence of Cerium on Corrosion of AZ91 Magnesium Alloy 被引量:1
14
作者 liu shengfa liu Linyan +2 位作者 Huang Shangyu Xu Ping Wang Zhongfan 《Journal of Rare Earths》 SCIE EI CAS CSCD 2006年第2期247-247,共1页
Effect of cerium addition on corrosion resistance of AZ91 magnesium alloy was investigated using the static weight loss and polarization curve method as well as metallographical observation.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 Effect of cerium addition on corrosion resistance of AZ91 magnesium alloy was investigated using the static weight loss and polarization curve method as well as metallographical observation.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a small amount of cerium (0.2% - 0.8%) in AZ91 magnesium alloy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corrosion rate, enhance the electrode voltage and lower corrosion current density in 3.5%NaCl aqueous solution, and AZ91-0.8% Ce alloy has better corrosion resistant performance. The reason for increasing corrosion resistance is attributed to the addition of Ce, refining the α-Mg grain, reducing the segregation of element Al, and improving the morphologies of β-Mg17 Al12 pha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Z91 magnesium alloy CERIUM CORROSION rare earths
下载PDF
谷红注射液联合曲美他嗪对气虚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血流动力学及炎症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滕盛国 刘生发 《甘肃医药》 2021年第7期599-601,共3页
目的:探讨谷红注射液联合曲美他嗪对气虚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及炎症因子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气虚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单用曲美他嗪,观察组联用谷红注射... 目的:探讨谷红注射液联合曲美他嗪对气虚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及炎症因子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气虚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单用曲美他嗪,观察组联用谷红注射液,观察比较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及炎症因子指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全血黏度(高切)、红细胞压积、血浆纤维蛋白原、全血黏度(低切)以及血浆黏度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各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IL-6、Hs-CRP、MMP-9以及TNF-α水平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气短、胸痛、心悸、胸闷症状评分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谷红注射液联合曲美他嗪对气虚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治疗效果较佳,能明显改善血流动力学,减轻症状,降低炎症因子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红注射液 曲美他嗪 气虚血瘀型 冠心病心绞痛 血流动力学 炎症因子
下载PDF
血清D-二聚体水平与急性主动脉夹层分型的相关性研究
16
作者 刘生发 汪鸣 +4 位作者 钱燕 安彩莲 丁凡帆 张海 滕钰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2年第29期156-159,共4页
目的:研究急性主动脉夹层(AAD)患者血清D-二聚体(D-D)水平与其分型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河西学院附属张掖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AAD患者,按Stanford分型将患者分为A组和B组。Stanford A型为A组(n=48),Stanford B... 目的:研究急性主动脉夹层(AAD)患者血清D-二聚体(D-D)水平与其分型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河西学院附属张掖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AAD患者,按Stanford分型将患者分为A组和B组。Stanford A型为A组(n=48),Stanford B型为B组(n=42)。比较两组血清D-D水平和预后。分析ADD分型与血清D-D水平的相关性。结果:两组入院前及入院后1、12 h,A组血清D-D水平均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入院24 h死亡率为39.6%,高于B组的1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D-D水平与AAD严重程度呈正相关(P<0.01)。结论:Stanford A型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血清D-D水平相较于Stanford B型明显升高,且血清D-D水平越高提示AAD患者病情越严重,死亡风险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二聚体 急性主动脉夹层 分型 预后
下载PDF
风电用CuAl10Fe2铝青铜套筒的显微组织与性能
17
作者 姚联 刘生发 +2 位作者 王振 徐星辉 叶甲旺 《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64-669,共6页
采用离心铸造工艺制备风电用CuAl10Fe2铝青铜套筒,研究其显微组织、力学性能及耐腐蚀性能。结果表明,离心铸造CuAl10Fe2铝青铜套筒的显微组织为α-Cu基体、不规则片状β-Cu_(3)Al相以及KI-Fe_(3)Al相,无γ_(2)相存在,且离心力场可细化... 采用离心铸造工艺制备风电用CuAl10Fe2铝青铜套筒,研究其显微组织、力学性能及耐腐蚀性能。结果表明,离心铸造CuAl10Fe2铝青铜套筒的显微组织为α-Cu基体、不规则片状β-Cu_(3)Al相以及KI-Fe_(3)Al相,无γ_(2)相存在,且离心力场可细化合金的显微组织,其抗拉强度为612.7 MPa,屈服强度为318.6 MPa,伸长率为32.5%,硬度(HBW)为136.7。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合金在质量分数为3.5%的NaCl溶液中的腐蚀电位为-0.303 V,腐蚀电流密度为0.66 A/cm^(2),腐蚀速率为8.94μm/a,表明材料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能。合金在电化学腐蚀过程中形成以Cu_(2)O和Al_(2)O_(3)为主的钝化膜,使合金不受腐蚀介质的继续侵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Al10Fe2 离心铸造 显微组织 力学性能 腐蚀性能
原文传递
排毒尪痹汤联合针刺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及对血清内源性代谢物水平的影响
18
作者 韩多林 刘生发 汪鸣 《四川中医》 2023年第9期152-156,共5页
目的:观察排毒尪痹汤联合针刺治疗类风湿患者疗效及对血清内源性代谢物水平的影响。方法:将2020年1月~2022年2月收治的105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采用简单随机化法分为对照组52例和观察组53例。对照组给予传统改善病情抗风湿(DMARDs)药物联... 目的:观察排毒尪痹汤联合针刺治疗类风湿患者疗效及对血清内源性代谢物水平的影响。方法:将2020年1月~2022年2月收治的105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采用简单随机化法分为对照组52例和观察组53例。对照组给予传统改善病情抗风湿(DMARDs)药物联合针刺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排毒尪痹汤治疗,连续用药8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代谢物峰强度、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类风湿因子(RF)、中医证候积分、28个关节疾病活动度(DAS28)评分、晨僵时间及关节肿胀、疼痛数的变化,统计两组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前代谢物峰强度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乳酸、花生四烯酸及观察组3-羟基丁酸峰强度低于治疗前,甘氨酸、谷氨酰胺、天冬氨酸峰强度高于治疗前,观察组治疗后乳酸、花生四烯酸、3-羟基丁酸峰强度低于对照组,其他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45%(49/53),高于对照组的76.92%(40/52),有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血清CRP、ESR、RF、中医证候积分、DAS28评分、晨僵时间及关节肿胀、疼痛数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CRP、ESR、RF、中医证候积分、DAS28评分、晨僵时间及关节肿胀、疼痛数低于治疗前,观察组治疗后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排毒尪痹汤联合针刺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可减少患者关节肿胀、疼痛数,缩短晨僵时间,提高疗效,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纠正血清内源性代谢物紊乱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毒尪痹汤 针刺 类风湿关节炎 内源性代谢物 疗效
下载PDF
钇对6063铝合金导体材料铸态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3
19
作者 刘生发 罗利民 +3 位作者 周锦平 吕续国 程晓敏 韩加强 《中国稀土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02-207,共6页
借助OM,SEM,EDS和DSC等测试手段,研究Y对6063铝合金铸态组织、力学性能和导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Y的添加,合金晶粒细化且二次枝晶间距明显减小。在维持合金导电性能不变的情况下,抗拉强度和延伸率明显提高。Y合适的添加量为0.2%~... 借助OM,SEM,EDS和DSC等测试手段,研究Y对6063铝合金铸态组织、力学性能和导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Y的添加,合金晶粒细化且二次枝晶间距明显减小。在维持合金导电性能不变的情况下,抗拉强度和延伸率明显提高。Y合适的添加量为0.2%~0.3%(质量分数,下同),当Y添加量为0.3%时,合金抗拉强度、延伸率和导电率分别为154 MPa,22.5%和51.4%IA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063铝合金 Y 组织细化 力学性能 导电性能
原文传递
成形工艺对AuSn20共晶钎料薄带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刘生发 陈柱 +5 位作者 刘俐 熊杰然 熊文勇 胡哲兵 陈晨 黄尚宇 《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712-716,共5页
采用普通凝固-轧制工艺和快速凝固-轧制工艺制备了两种AuSn20共晶合金钎料薄带,借助OM、FESEM、XRD、EPMA、EDS、DSC和MTS陶瓷试验系统,比较了其显微组织、物相组成、成分分布、熔化特性和剪切强度。结果表明,相对于普通凝固-轧制工艺,... 采用普通凝固-轧制工艺和快速凝固-轧制工艺制备了两种AuSn20共晶合金钎料薄带,借助OM、FESEM、XRD、EPMA、EDS、DSC和MTS陶瓷试验系统,比较了其显微组织、物相组成、成分分布、熔化特性和剪切强度。结果表明,相对于普通凝固-轧制工艺,快速凝固-轧制工艺制备的AuSn20共晶合金钎料薄带组织细小、成分均匀,固相线温度和液相线温度分别降低了4.9℃和7.4℃,熔化区间减小2.5℃,润湿性和剪切强度分别提高了10.96%和19.0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凝固 AuSn20钎料 显微组织 性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