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柴胡汤对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卒中相关性肺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1
1
作者 刘琳 王珩 +6 位作者 刘涛 王瑾 郭颖 赵文莉 李作伟 赵金生 辛永飞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64-267,共4页
目的观察大柴胡汤对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实热证患者卒中相关性肺炎(SAP)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8月至2016年9月天津市南开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老年实热证SAP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 目的观察大柴胡汤对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实热证患者卒中相关性肺炎(SAP)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8月至2016年9月天津市南开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老年实热证SAP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两组均给予内科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大柴胡汤(柴胡15g、黄芩10g、半夏10g、枳实15g、白芍10g、大黄5g、生姜10g、大枣2枚)随证加减,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用,疗程为14d。观察两组患者体温恢复正常时间、抗菌药物应用时间和治疗前后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变化,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d:6.56±2.70比8.08±3.23)和抗菌药物应用时间(d:8.78±2.80比10.02±2.90)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均P〈0.05);随治疗时间延长,两组治疗后CPIS评分和NIHSS评分均明显降低,治疗14d达最低水平,且观察组的降低程度较对照组更显著[CPIS评分(分):0.68±0.59比1.12±0.96,NIHSS评分(分):6.38±2.31比7.44±2.74,均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2%(46/50)比76%(38/50),P〈0.05]。结论大柴胡汤可有效治疗老年AIS实热证SAP,且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柴胡汤 卒中相关性肺炎 老年 实热证
下载PDF
未固结流砂地层采油过程中出砂情况模拟实验 被引量:8
2
作者 PERERA M S A RANJItH P G +2 位作者 RAtHNAWEERA t D DE SILVA G P D liu t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11-816,共6页
为了研究未固结流砂储集层在采油过程中的出砂情况和影响出砂的主要因素,进行了不同条件下的出砂过程模拟实验。使用水洗白砂、黏土(高岭土)和蒸馏水制成未固结流砂地层模型,利用新开发的出砂模拟装置进行了模拟实验,并分析了作用于地... 为了研究未固结流砂储集层在采油过程中的出砂情况和影响出砂的主要因素,进行了不同条件下的出砂过程模拟实验。使用水洗白砂、黏土(高岭土)和蒸馏水制成未固结流砂地层模型,利用新开发的出砂模拟装置进行了模拟实验,并分析了作用于地层的拖曳力和地层胶结特征对出砂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拖曳力的增加,出砂速度和产油速度都加快;随着胶结物含量的增加,出砂量和产油量明显降低,甚至在胶结物含量较高的情况下出砂量几乎为零。地层压力大的油藏在开采期间由于产生了较大的拖曳力更可能出砂,而拖曳力和有效地层应力共同影响油藏的总体产油量。可以根据地层黏土含量估计出砂情况,从而通过采取适当的防砂措施尽可能减少出砂量。某些情况下油藏比气藏更容易出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砂地层 出砂 采油工艺 黏土含量 胶结程度 拖曳力
下载PDF
使用磁共振功能成像判定萎缩性黄斑变性患者中心性暗点的视皮质视网膜图中的定位
3
作者 陈立军 Sunness J.S +1 位作者 liu t Yantis S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眼科学分册)》 2005年第1期60-61,共2页
Purpose To describe retinotopic map ping of the visual cortex when a central scotoma is present.Design Single observational case report.Methods Scanning laser oph-thalmoscope perimetry was used to define the site and ... Purpose To describe retinotopic map ping of the visual cortex when a central scotoma is present.Design Single observational case report.Methods Scanning laser oph-thalmoscope perimetry was used to define the site and stability of fixation and the area of dense scotoma.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 ing of the visual cor-tex was performed while the patient v iewed an expanding annular stimulus.Results Retinoto pic mapping of the visual cortex for a patient with a horseshoe scotoma from geographic atrophy involving the ma cular region showed a loss of stimulation to the cortical a reas representing the site of the atrophic lesion.Conclusions Cortical retino-topic mapping can be performed successfully in patients with central scotomas from macular d isease.This study can serve as a basis for the future investigation of cortical plasticity in visual cortex.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功能成像 黄斑变性 中心性 扫描激光检眼镜 黄斑区病变 固视点 萎缩性病变 视野检查 视标
下载PDF
持续负压引流配合间断冲洗对腹腔镜肛提肌外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影响 被引量:18
4
作者 刘铁 孙军席 +3 位作者 王海霞 王新伟 郑升 郭澎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85-690,共6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肛提肌外腹会阴联合直肠癌切除术(ELAPE)后骶前间隙持续负压引流配合间断冲洗对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影响。 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纳入2016年3月至2017年8月间在山东省潍坊市人民医院接受腹腔镜ELAPE手术、... 目的探讨腹腔镜肛提肌外腹会阴联合直肠癌切除术(ELAPE)后骶前间隙持续负压引流配合间断冲洗对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影响。 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纳入2016年3月至2017年8月间在山东省潍坊市人民医院接受腹腔镜ELAPE手术、且术后予以持续负压引流配合间断冲洗的28例患者(负压冲洗组)进行研究;同时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2月间接受腹腔镜ELAPE手术但术后采用传统自然引流的32例患者(自然引流组)作为对照。自制双套管的制作:取1根硅胶引流管,前端每隔1~2 cm剪3个侧孔,间断反向排列,并于中后段剪一小孔,经小孔放置输液器管至引流管前端侧孔处(此输液器的作用是,当引流液出现浑浊时,可外接生理盐水冲洗创腔)。自制双套管的放置和使用:将其置于骶前间隙,并从会阴部一侧坐骨结节内侧戳口引出,外接引流袋自然引流24 h,待引流管内无明显出血,接入负压引流球,并保持负压状态。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0 d内SSI发生情况及其他围手术期指标。 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负压冲洗组患者术后SSI发生率显著低于自然引流组[14.3%(4/28)比43.8%(14/32),χ2=6.173,P= 0.013),且术后住院时间亦明显缩短[(9.8 ± 1.5)d比(11.4 ± 2.6)d,t= 2.918,P= 0.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管拔除时间等其他围手术期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多因素分析证实,负压引流是ELAPE术后SSI发生的独立保护因素(OR=0.214,95%CI:0.060~0.762,P= 0.002)。 结论持续负压引流配合间断冲洗可有效降低腹腔镜ELAPE术后SSI发生率,且简单、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肿瘤 肛提肌外腹会阴联合直肠切除术: 负压引流 手术部位感染
原文传递
一种基于地形-气候-遥感信息的区域植被制图方法及其在青藏高原的应用 被引量:4
5
作者 周广胜 任鸿瑞 +4 位作者 刘通 周莉 汲玉河 宋兴阳 吕晓敏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27-235,共9页
弄清气候变化对植被的影响及其演变趋势需要长时间序列的区域植被类型及其分布资料.当前基于遥感信息主要获取的是土地利用或地表覆盖类型,关于地表植被类型及其分布的遥感解译研究仍很少,还没有实现遥感、气候与地形信息的综合利用.本... 弄清气候变化对植被的影响及其演变趋势需要长时间序列的区域植被类型及其分布资料.当前基于遥感信息主要获取的是土地利用或地表覆盖类型,关于地表植被类型及其分布的遥感解译研究仍很少,还没有实现遥感、气候与地形信息的综合利用.本研究发展了一种基于地形-气候-遥感信息的区域植被制图方法,充分利用了新一代地球科学数据和分析应用平台GEE(Google Earth Engine)与随机森林分类算法,并基于平均不纯度减少方法与袋外误差值筛选最优植被制图特征.基于该方法,利用高空间分辨率Sentinel-2A/B遥感影像数据,完成了2020年青藏高原10m分辨率的植被精细制图,总体精度为89.5%,Kappa系数为0.87.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地形-气候-遥感信息的区域植被制图方法可为获取长时间序列的青藏高原甚至全球植被类型及其分布的准确资料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制图 随机森林算法 GEE 遥感 青藏高原
原文传递
新特提斯洋的打开时间和机制:雅江缝合带混杂岩的约束 被引量:2
6
作者 刘通 刘传周 +4 位作者 吴福元 冀文斌 张畅 张维骐 张振宇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846-2867,共22页
新特提斯洋的长期演化至最终闭合是地球中生代以来最重要的地质事件之一,但目前对该大洋的完整演化历史尚缺乏有效约束,特别是大洋的打开时间存在二叠纪和三叠纪的主要争议,大洋的打开机制是否存在地幔柱效应.本文聚焦西藏南部雅鲁藏布... 新特提斯洋的长期演化至最终闭合是地球中生代以来最重要的地质事件之一,但目前对该大洋的完整演化历史尚缺乏有效约束,特别是大洋的打开时间存在二叠纪和三叠纪的主要争议,大洋的打开机制是否存在地幔柱效应.本文聚焦西藏南部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的混杂岩,通过厘定混杂岩中的基性岩岩块的形成时代和成因,约束雅江新特提斯洋的打开时间和潜在动力机制.野外地质特征指示雅江混杂岩具有分段性,即西段(仲巴以西)和东段(桑桑-仁布)为大洋板块地层岩石组合,代表新特提斯洋俯冲在亚洲大陆南缘形成的增生杂岩;中段(仲巴-萨嘎东)普遍具有泥砂质成分,为构造混杂至亚洲大陆南缘的特提斯喜马拉雅地层.根据本文地球化学研究和前人资料,雅江混杂岩中的基性岩岩块普遍具有洋岛玄武岩型地球化学特征,形成时代包括晚二叠世-中三叠世、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三期.本文在西段仲巴混杂岩中厘定了约253Ma的洋岛型玄武岩岩块,为目前雅江缝合带报道的与新特提斯洋演化相关的最古老洋岛型基性岩.地球化学特征指示,该玄武岩不同于典型的大洋板块内部洋岛玄武岩,可能形成于大陆岩石圈张裂至海底扩张初期.根据板块离散-汇聚耦合体系运行原理,结合前人报道的中三叠世早期海山、硅质岩和洋中脊玄武岩型洋壳,本文提出雅江新特提斯洋的打开应主要发生于早三叠世,不晚于中三叠世早期,即约250~243Ma;大洋的打开并无地幔柱的贡献.此外,在东段白朗混杂岩中识别出一系列约160Ma的洋岛型玄武岩,与前人在仲巴混杂岩中报道的洋岛型玄武岩应属同期事件.由于这些岩石多以岩席形式顺层产出于大洋地层中,可能属于大陆裂谷玄武岩,本文提出中-晚侏罗世洋岛型玄武岩应形成于冈瓦纳大陆北缘的一期大陆张裂过程,在混杂岩和喜马拉雅地层中均有响应,但其构造意义的探究尚需更多工作的支撑.以雅江混杂岩的研究为基础,结合前人有关雅江蛇绿岩、冈底斯弧岩浆岩和沉积岩的研究成果,本文重建了雅江新特提斯洋的完整威尔逊旋回,主要涉及大陆张裂-大洋打开、俯冲起始、超慢速洋脊-海沟转换和俯冲再起始、大洋闭合及印度-亚洲初始碰撞导致蛇绿岩构造侵位等关键节点,同时伴随冈底斯岩浆弧的爆发期和间歇期以及蛇绿岩的两次构造就位,从而为新特提斯洋雅江段的演化和特提斯地球动力学研究提供了关键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特提斯洋 威尔逊旋回 雅江缝合带 混杂岩 洋岛型玄武岩 特提斯地球动力学
原文传递
上新世5Ma以来黑潮演变过程:浮游有孔虫群落证据 被引量:3
7
作者 王佳 常凤鸣 +3 位作者 李铁刚 孙晗杰 崔亦鹍 刘天昊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655-1670,共16页
西太平洋边界流-黑潮暖流的经向热传输控制着低纬和北太平洋间的温度梯度,显著影响着中纬度海气相互作用,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因素之一.文章以西北太平洋DSDP 31航次296岩芯为材料,对浮游有孔虫属种进行统计分析,共鉴定出壳径大于150μ... 西太平洋边界流-黑潮暖流的经向热传输控制着低纬和北太平洋间的温度梯度,显著影响着中纬度海气相互作用,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因素之一.文章以西北太平洋DSDP 31航次296岩芯为材料,对浮游有孔虫属种进行统计分析,共鉴定出壳径大于150μm的属种57种.依据浮游有孔虫属种组合的演变,分析了中纬度黑潮主轴区水文条件的变化,并探讨了5Ma以来黑潮的演化过程.结果表明,上新世以来西北太平洋黑潮主流轴海域的浮游有孔虫群落变化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1)3.5~2.7Ma,混合层暖水种Globigerinoides ruber开始出现,期间其含量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同时,暖水种Globigerinoides conglobatus的含量也逐渐增加;该组合的变化可能指示了表层海水温度逐渐升高,黑潮开始影响西北太平洋.(2)2.7~2.0Ma,温跃层种Globigerina calida、Neogloboquadrina humerosa、Neogloboquadrina dutertrei、Pulleniatina obliquiloculata开始出现,混合层种G.ruber在这一时期成为优势属种,同时G.conglobatus的含量也进一步增加,表明表层海水温度进一步升高,且逐渐影响到温跃层水体,指示了2.7Ma左右黑潮强度的增加.(3)2.0Ma至今,温跃层种G.calida、N.dutertrei、P.obliquiloculata的含量进一步增加,表明温跃层海水温度逐渐升高,可能指示了黑潮在2.0Ma左右进一步加强.与低纬西太平洋暖池核心区ODP806和黑潮源区DSDP 292岩芯记录的对比表明,现代黑潮在3.5Ma左右开始影响西北太平洋以及之后的逐步增强可能与印度尼西亚和中美洲水道的受限和关闭以及西太平洋暖池的演变和赤道太平洋的水文环境变化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新世 黑潮 浮游有孔虫 西太平洋暖池
原文传递
稻田土壤微生物驱动的微好氧亚铁氧化耦合碳同化过程 被引量:8
8
作者 李晓敏 牟山 +3 位作者 陈娅婷 刘同旭 董军 李芳柏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948-1959,共12页
在富铁的淡水和海洋环境中,微生物驱动的中性微好氧亚铁氧化过程能够耦合碳同化过程;而针对中国华南红壤关键带稻田土壤中的这一耦合过程却鲜有报道.文章分别以Fe S和Fe CO3为底物,以华南淹水稻田根际土壤为接种物,采用铁氧反向浓度梯... 在富铁的淡水和海洋环境中,微生物驱动的中性微好氧亚铁氧化过程能够耦合碳同化过程;而针对中国华南红壤关键带稻田土壤中的这一耦合过程却鲜有报道.文章分别以Fe S和Fe CO3为底物,以华南淹水稻田根际土壤为接种物,采用铁氧反向浓度梯度管法富集培养来自稻田土壤中的微氧型亚铁氧化菌,利用13C-Na HCO3为无机碳源示踪碳同化量变化,测定亚铁氧化动力学和表征生物成矿,并通过16s r RNA基因测序手段分析微生物群落的组成与丰度.结果发现,与添加亚铁底物的不接种对照相比,在含Fe S和Fe CO3的接种处理中距培养基表面0.5~1.0cm处形成微生物生长环带,且两者环带中总蛋白量最高值均出现在第6d,可达18.7~22.9mg m L^-1.碳同化量在6~15d时进入平稳期,此时Fe S和Fe CO3接种处理的碳同化量分别为0.44~0.54%和1.61~1.98%.Fe S接种处理亚铁氧化速率(r)为0.156mmol L^-1d^-1,比Fe CO3接种处理的(0.106mmol L^-1d^-1)略高;XRD和SEM-EDS结果显示亚铁氧化形成了无定型铁氧化物,并覆盖在杆状的菌体表面.与没有添加亚铁底物的对照处理相比,Fe S接种处理中Clostridium和Pseudogulbenkiania的相对丰度明显提高,而Fe CO3为底物时提高了Vogesella、Magnetospirillum、Solitalea和Oxalicibacterium的相对丰度,表明上述微生物可能具有潜在的微好氧亚铁氧化功能.上述结果证明,稻田土壤中存在可驱动微好氧亚铁氧化耦合碳同化过程的微生物,可为探讨红壤关键带微好氧区域的铁-碳元素转化耦合过程提供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好氧 亚铁氧化 稻田土壤 碳同化 微生物
原文传递
中亚造山带东南缘二叠纪-三叠纪花岗质岩浆演化对增生-碰撞过程的制约 被引量:11
9
作者 吴迪迪 李舢 +2 位作者 David CHEW 刘铁翊 郭东海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06-926,共21页
全球许多造山带都不同程度地经历了增生和碰撞造山阶段,作为全球最大的显生宙增生型造山带,中亚造山带是如何从俯冲增生演化到碰撞拼合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文章报道了位于中亚造山带东南缘内蒙古中部地区二叠纪-三叠纪花岗岩新的锆石U... 全球许多造山带都不同程度地经历了增生和碰撞造山阶段,作为全球最大的显生宙增生型造山带,中亚造山带是如何从俯冲增生演化到碰撞拼合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文章报道了位于中亚造山带东南缘内蒙古中部地区二叠纪-三叠纪花岗岩新的锆石U-Pb年龄(266~235Ma)、地球化学和同位素数据,并系统梳理了区域内已有资料,从岩浆性质随时间演化的角度,厘定出该地区从早二叠世俯冲到晚二叠世(软)碰撞的构造-岩浆演化特征.从早二叠世到晚二叠世,花岗岩类全岩εNd(t)值和锆石εHf(t)值逐渐从正值演化到出现负值(ε_(Nd)(t)值:2.4~-19.5;εHf(t)值:11.6~-33.7),表明从增生演化到碰撞阶段,岩浆源区的古老陆壳组分逐渐增多.结合区域资料,进一步确认了中亚造山带演化到晚期发生(软)碰撞的岩浆标志为仅沿索伦-西拉木伦缝合带零星线性展布的增厚下地壳来源的中-晚二叠世至中三叠世高Sr/Y花岗岩类.同时,沿索伦-西拉木伦缝合带自西向东,增生-碰撞转换时期的花岗质岩浆活动的峰期年龄分别为约264和251Ma,也反映了古亚洲洋自西向东"剪刀"状闭合的过程.综合前人研究,将中亚造山带东南缘二叠纪至三叠纪从增生到碰撞的岩浆-构造演化过程总结为三个阶段.(1)早二叠世(约285Ma前):古亚洲洋双向俯冲,新生弧岩浆作用发育阶段;(2)中二叠世到中三叠世(约285~235Ma):俯冲增生到碰撞拼合的构造-岩浆转换阶段,由于造山带挤压汇聚导致板片断离而引发岩浆物源从年轻地壳向古老地壳转变;(3)晚三叠世(约235Ma后),后造山伸展相关的A型花岗岩和碱性岩浆作用发育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造山带 增生型造山带 构造-岩浆演化 软碰撞
原文传递
甲酸作为氢源的钯催化烯烃还原反应
10
作者 liu t 和波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476-1476,共1页
烯烃以5%醋酸钯为催化剂,5%Xantphos(4,5-双二苯基膦-9,9-二甲基氧杂蒽)为配体,与甲酸(2倍摩尔量)在水中90℃反应20h,生成对应烷烃。
关键词 还原反应 烯烃 甲酸 钯催化 氢源 二苯基膦 催化剂 醋酸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