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麻风治愈后高分化皮肤鳞状细胞癌
1
作者 窦莉莉 肖玉强 +3 位作者 石津 冯国强 刘喜婷 李树君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21-223,共3页
报告1例麻风治愈后高分化皮肤鳞状细胞癌。患者男,78岁。右手背感染后肉芽状增生伴疼痛1周,怀疑麻风复发皮损。皮肤科检查:右手背部一约7cm×8cm×1cm淡红色至暗红色菜花样乳头样组织增生,呈结节状或疣状突起,生长迅速易破溃并... 报告1例麻风治愈后高分化皮肤鳞状细胞癌。患者男,78岁。右手背感染后肉芽状增生伴疼痛1周,怀疑麻风复发皮损。皮肤科检查:右手背部一约7cm×8cm×1cm淡红色至暗红色菜花样乳头样组织增生,呈结节状或疣状突起,生长迅速易破溃并向周围浸润,结节易破溃,形成火山口样溃疡,可见污垢坏死组织和脓样分泌物,伴恶臭。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真皮内可见鳞状细胞团块,抗酸染色(-)。诊断:高分化鳞状细胞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鳞状细胞癌 皮肤 高分化 麻风
下载PDF
胃癌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顾峰 李栋 +3 位作者 杨磊 刘喜婷 吴玉强 严琳 《甘肃医药》 2024年第1期4-8,共5页
以传统化疗为基石对消化道肿瘤特别是胃癌的治疗方式已陷入瓶颈,目前对胃癌治疗的突破性研究和药物主要集中在新的靶向及免疫治疗方案上。胃癌的靶向治疗主要针对HER2及抗血管的靶向治疗,且败多成少。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针对胃癌治疗有很... 以传统化疗为基石对消化道肿瘤特别是胃癌的治疗方式已陷入瓶颈,目前对胃癌治疗的突破性研究和药物主要集中在新的靶向及免疫治疗方案上。胃癌的靶向治疗主要针对HER2及抗血管的靶向治疗,且败多成少。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针对胃癌治疗有很多大的突破,特别是纳武利尤单抗基于相关试验数据,获得胃癌的全线适应证,也为我们带来了免疫治疗的新希望。本文结合目前国内外经典研究及突破性的药物治疗及可能的免疫相关标志物进行综述,希望能对胃癌的临床治疗带来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靶向治疗 抗血管生成治疗 免疫治疗
下载PDF
电导率作为排水管道水质特征指标的潜力分析
3
作者 陈至诚 邵铭炜 +5 位作者 冯修平 林芳 余子健 刘希庭 宋姗姗 吴俊 《净水技术》 CAS 2024年第3期152-158,共7页
水质在线监测是推进排水管道实时分析与动态管理的重要基础。由于监测便捷、成本较低,电导率已被广泛应用于水环境日常监测与水处理效果分析等领域。文章综述了电导率在指示各类水质污染中的应用情况,发现排水系统中的电导率特征主要受... 水质在线监测是推进排水管道实时分析与动态管理的重要基础。由于监测便捷、成本较低,电导率已被广泛应用于水环境日常监测与水处理效果分析等领域。文章综述了电导率在指示各类水质污染中的应用情况,发现排水系统中的电导率特征主要受排入的雨水及污水中离子含量变化的影响;综合分析排水管道水质特性与安装条件以及电导率测量原理后发现,以电磁法为测量原理的电导率在线监测设备具有更好的适用性,其测量的稳定性和设备的耐受性也要远高于其他化学指标;基于雨污混合试验,发现电导率可以灵敏地反馈不同的雨污混合比。综上,电导率作为排水管道的水质特征初筛指标具有显著优势,但仍需在属地特征方面做好前期研究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导率 在线监测 排水管道 属地特征 混接
下载PDF
全面触发工具法在成人及老年患者药品不良事件预警中的临床应用适用性分析
4
作者 李少强 孔旭东 +5 位作者 张倩 李沭 王佳鑫 刘茜婷 唐一楠 李朋梅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23年第11期1381-1386,1390,共7页
目的:探讨全面触发工具法在发现成人及老年患者药品不良事件(ADE)中的临床应用。方法:系统检索PubMe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数据库,纳入全面触发工具法发现成人及老年患者ADE的相关文献(干预组为基于全面触发工具进行ADE判定;对照组... 目的:探讨全面触发工具法在发现成人及老年患者药品不良事件(ADE)中的临床应用。方法:系统检索PubMe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数据库,纳入全面触发工具法发现成人及老年患者ADE的相关文献(干预组为基于全面触发工具进行ADE判定;对照组为人工核查后的ADE判定),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8月。由2名评价者独立地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数据、评价文献质量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纳入65篇文献。触发工具涉及血药浓度,实验室检查结果,解毒药物、治疗药物,以及护理4个模块。通过统计各触发工具条目的频次、界值以及阳性预测值(PPV),筛选整合后共得到出现频次排序居前20位的触发工具。纳入文献中,平均触发工具条目数为27条,ADE总检出率为(23.33±16.67)%,PPV为(26.17±13.22)%。结论:全面触发工具能够提高ADE的总检出率,但触发工具的条目及界值未形成行业共识,PPV差异较大,亟需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面触发工具 药物 药品不良事件
下载PDF
Organic Carbon Deposition on the Inner Shelf of the East China Sea Constrained by Sea Level and Climatic Changes Since the Last Deglaciation
5
作者 ZHANG Mingyu liu xiting +7 位作者 XU Fangjian LI Anchun GU Yu CHANG Xin ZHUANG Guangchao ZHANG Kaidi BI Naishuang WANG Houjie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5期1300-1312,共13页
The East China Sea(ECS),which is located in the transitional zone between land and ocean,is the main site for the burial of sedimentary organic carbon.Despite good constraints of the modern source to the sinking proce... The East China Sea(ECS),which is located in the transitional zone between land and ocean,is the main site for the burial of sedimentary organic carbon.Despite good constraints of the modern source to the sinking process of organic carbon,its fate in response to changes in climate and sea level since the last deglaciation remains poorly understood.We aim to fill this gap by presenting a high-resolution sedimentary record of core EC2005 to deri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and its control on the organic deposition since 17.3 kyr.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sedimentary organic carbon was deposited in a terrestrial environment before the seawater reached the study area around 13.1 kyr.This significant transition from a terrestrial environment to a marine environment is reflected by the decrease in TOC/TN and TOC/TS ratios,which is attributed to deglacial sea level rise.The sea level continued to rise until it reached its highstand at approximately 7.3 kyr when the mud depocenter was developed.Our results further indicate that the deposition of the sedimentary organic carbon could respond quickly to abrupt cold events,including the Heinrich stadial 1 and the Younger Dryas during the last deglaciation,as well as‘Bond events'during the Holocene.We propose that the rapid response of the organic deposition to those cold events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is linked to the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These new findings demonstrate that organic carbon deposition and burial on the inner shelf could effectively document sea level and climatic chang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ganic carbon East China Sea mud sediments sea level changes environmental evolution
下载PDF
乘用车低压线束外包覆物设计概述 被引量:1
6
作者 蔡车旭 肖兆旭 +1 位作者 刘西庭 卢云 《汽车电器》 2023年第10期48-52,共5页
本文详细介绍乘用车低压线束在选用线束防护材料的种类、防护材料的选型规范,可作为线束2D和3D设计开发时外部防护的选型依据。
关键词 低压线束 防护材料 选型规范
下载PDF
深水源—汇系统对多尺度气候变化的过程响应与反馈机制 被引量:28
7
作者 龚承林 齐昆 +2 位作者 徐杰 刘喜停 王英民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31-252,共22页
源—汇系统对多尺度气候变化的响应与反馈是当前深水沉积学研究的前缘和新动向。通过梳理外陆架—深水盆地沉积物搬运分散系统(深水源—汇系统)对从构造尺度到人类尺度气候变化的过程响应,揭示了两种(迟滞和瞬态)深水源—汇系统的过程... 源—汇系统对多尺度气候变化的响应与反馈是当前深水沉积学研究的前缘和新动向。通过梳理外陆架—深水盆地沉积物搬运分散系统(深水源—汇系统)对从构造尺度到人类尺度气候变化的过程响应,揭示了两种(迟滞和瞬态)深水源—汇系统的过程响应与反馈机制。迟滞响应深水源—汇系统的过渡区较宽、响应尺度较大(Teq≥104年),有利形成条件为:宽陆架且无峡谷延伸到内陆架以及冰室气候;其沉积物搬运分散过程主要受到可容空间的驱动(吻合经典的Exxon层序地层学理论)。在迟滞响应深水源—汇系统中,构造—轨道尺度的冰室气候期浊流活动较强、形成的沉积体相对富砂,温室气候期浊流活动较弱、形成的沉积响应相对富泥;而亚轨道—人类尺度的气候波动常被快速海平面上升所“淹没”、不能调控深水沉积物搬运分散过程。瞬态响应源—汇系统过渡区较局限、响应尺度较小(Teq≤104年),有利形成条件有:窄陆架、温室气候、峡谷头部和河口相接或相邻、断陷湖盆以及三角洲越过陆架坡折,其沉积物搬运分散过程对物源供给更为敏感,主要受物源供给驱动(偏离经典的Exxon层序地层学理论)。在瞬态响应深水源—汇系统中,不论是构造—轨道尺度的气候变化还是亚轨道—人类尺度的气候波动,只要其能够诱发物源供给的变化(而不论可容空间是上升还是下降),都能够对深水源—汇过程响应进行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沉积 气候变化 层序地层学 迟滞响应源—汇系统 瞬态响应源—汇系统
下载PDF
四川南江坪河石墨矿炭质来源及成矿机制 被引量:17
8
作者 马志鑫 罗茂金 +1 位作者 刘喜停 孙志明 《地质科技情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34-139,共6页
南江坪河石墨矿赋存于中元古界火地垭群麻窝子组下段,岩性为白云质大理岩与石墨绢云母片岩组成的互层,原岩为一套灰岩-炭质泥岩韵律沉积,属于潮坪-泻湖沉积环境。沉积地球化学结果表明围岩白云质大理岩形成于氧化环境,而赋矿的石墨绢云... 南江坪河石墨矿赋存于中元古界火地垭群麻窝子组下段,岩性为白云质大理岩与石墨绢云母片岩组成的互层,原岩为一套灰岩-炭质泥岩韵律沉积,属于潮坪-泻湖沉积环境。沉积地球化学结果表明围岩白云质大理岩形成于氧化环境,而赋矿的石墨绢云母片岩形成于缺氧环境。南江坪河石墨矿的δ13C值波动在-24.5‰^-22‰之间,与有机质的δ13 C分布范围重叠,表明其中的炭质来源于生物有机质,而大理岩中的炭质则是原始沉积碳酸盐岩的原始组分。结合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初步提出了南江坪河石墨矿成矿机制:在闭塞缺氧的泻湖环境中,有机碳在还原成岩环境中容易保存,形成富含有机质的沉积物;后期成岩过程中经过区域变质作用,有机质重新结晶形成石墨矿源层;随后,经过岩体侵位接触变质,使得含矿岩系中的石墨片径增大,富集成石墨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矿 南江 有机碳 成矿机制
下载PDF
培美曲塞联合卡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近远期疗效 被引量:4
9
作者 刘喜婷 吴玉强 陈赜 《临床荟萃》 CAS 2020年第9期837-840,共4页
目的观察培美曲塞联合卡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近远期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9月在我院治疗的NSCLC患者92例,采用随机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对照组给予吉西他滨联合卡铂治疗,观察组给予卡铂与培美曲... 目的观察培美曲塞联合卡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近远期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9月在我院治疗的NSCLC患者92例,采用随机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对照组给予吉西他滨联合卡铂治疗,观察组给予卡铂与培美曲塞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RR);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肺癌症状评分量表(LCSS)评分;比较两组1年生存率、病死率及复发率;比较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RR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LCS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1年生存率高于对照组,病死率及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培美曲塞联合卡铂治疗晚期NSCLC有效率高,可提高1年生存率,改善其生活质量,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 培美曲塞 卡铂 生存率 药物毒性
下载PDF
四川南江地区上震旦统灯影组混积层系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1
10
作者 马志鑫 罗茂金 +3 位作者 刘喜停 任京伟 黄腾 孙志明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19年第4期1-13,共13页
陆源碎屑和碳酸盐混积层系是一种沉积机理特殊而又有重要意义的沉积现象。四川南江新立村下震旦统灯影组剖面碎屑岩-碳酸盐岩混积层系发育良好。在该剖面上共识别出4类混积层系岩石组合类型:细砂岩-泥晶白云岩组合(Ⅰ)、粉砂岩-泥晶白... 陆源碎屑和碳酸盐混积层系是一种沉积机理特殊而又有重要意义的沉积现象。四川南江新立村下震旦统灯影组剖面碎屑岩-碳酸盐岩混积层系发育良好。在该剖面上共识别出4类混积层系岩石组合类型:细砂岩-泥晶白云岩组合(Ⅰ)、粉砂岩-泥晶白云岩组合(Ⅱ)、粉细砂岩-含粉砂白云岩组合(Ⅲ)、含砾砂岩-白云岩组合(Ⅳ)。通过岩石类型、岩石组合特征的分析,显示出灯影组二段上部-三段由下向上发育混积中潮坪、潮下浅滩、潮道、低潮坪4种沉积亚相,而混积层系主要产出于混积中潮坪和潮道亚相。微量元素指示研究地层整体形成于氧化环境,但发生混积层位的形成环境相对缺氧。根据当时海平面变化和大地构造演化,认为灯影组陆源碎屑和碳酸盐混积层系的出现与桐湾运动Ⅰ幕之后海平面下降导致的陆源碎屑输入增强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积层系 灯影组 南江 震旦纪
下载PDF
百合固金汤联合多西他赛及铂类药物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喜婷 吴玉强 +1 位作者 杨磊 伏彩红 《新中医》 CAS 2022年第8期146-149,共4页
目的:观察百合固金汤联合多西他赛及铂类药物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8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90例。对照组给予多西他赛+卡铂方案化疗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百合... 目的:观察百合固金汤联合多西他赛及铂类药物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8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90例。对照组给予多西他赛+卡铂方案化疗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百合固金汤治疗。2组化疗疗程均为6个周期,比较2组临床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后细胞角蛋白19可溶性片段(CYFRA21-1)、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以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比较2组治疗前后免疫球蛋白G、A、M(IgG、IgA、IgM)水平及肺癌生活质量量表13(QLQ-LC13)评分。结果:研究组临床疾病控制率(DCR)、客观缓解率(ORR)分别为93.3%、74.4%,对照组分别为87.8%、56.7%,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血清CYFRA21-1、CEA、CA125、NSE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研究组各项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IgG水平与治疗前差异不大(P>0.05),对照组IgG水平则较治疗前降低(P<0.05),研究组IgG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2组IgA、IgM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但研究组IgA、IgM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QLQ–LC13量表中一般症状、功能、肺癌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总健康状况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其中研究组一般症状、肺癌症状2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而功能、总健康状况2项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西他赛+卡铂方案联合百合固金汤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可提高临床疗效,降低癌症肿瘤标志物水平,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免疫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百合固金汤 多西他赛 卡铂 肿瘤标志物 生活质量
下载PDF
血清胃泌素释放肽前体联合特异性烯醇化酶对小细胞肺癌诊断及治疗效果的评价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喜婷 马琴 +2 位作者 杨磊 顾峰 吴玉强 《甘肃医药》 2022年第11期977-979,共3页
目的:探讨胃泌素释放肽前体(ProGRP)联合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对诊断小细胞肺癌(SCLC)和评价治疗效果的作用。方法:收集我院2019年12月至2021年12月经病理学确诊的肺癌患者共240例,其中SCLC患者120例,另外120例为同期确诊非小细胞... 目的:探讨胃泌素释放肽前体(ProGRP)联合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对诊断小细胞肺癌(SCLC)和评价治疗效果的作用。方法:收集我院2019年12月至2021年12月经病理学确诊的肺癌患者共240例,其中SCLC患者120例,另外120例为同期确诊非小细胞肺癌(NSCLC),分析ProGRP、NSE在不同组别,治疗前后的表达水平及ProGRP、NSE水平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结果:SCLC组患者血清中Pro-GRP、NSE的含量,NSE阳性率、ProGRP阳性率均高于NSCLC患者(P<0.05)。SCLC组中,广泛期(extensive disease,ED)患者上述指标增高幅度明显高于局限期(limited disease,LD)患者(P<0.05)。4周期化疗后,化疗有效(CR+PR+SD)的SCLC患者NSE水平明显低于化疗后进展(PD)的SCLC患者,提示NSE水平与化疗疗效负相关;但ProGRP的血清含量与治疗疗效并无相关性。结论:Pro GRP、NSE高表达与SCLC肿瘤分期直接相关,NSE水平或可预测SCLC患者的化疗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细胞肺癌 肿瘤标志物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胃泌素释放肽前体
下载PDF
CT扫描方法在东海泥质沉积物孔隙度分析中的应用与对比
13
作者 卢健 李绍科 +3 位作者 李安春 刘喜停 董江 张晋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98-207,共10页
孔隙度作为海底沉积物的一项重要物理参数,其传统获取方法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本研究利用医学CT扫描技术对采自东海内陆架泥质沉积区的一沉积物岩心SS4进行了测试,提取了垂直方向上沉积物的CT值。通过CT值与部分孔隙度及环刀实验获得的... 孔隙度作为海底沉积物的一项重要物理参数,其传统获取方法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本研究利用医学CT扫描技术对采自东海内陆架泥质沉积区的一沉积物岩心SS4进行了测试,提取了垂直方向上沉积物的CT值。通过CT值与部分孔隙度及环刀实验获得的孔隙度之间相关性的比较,建立了东海泥质区沉积物CT值与孔隙度之间的经验公式。同时,研究还发现CT扫描对于沉积物垂向上结构不均一的岩心,CT值与孔隙度之间的相关性较差,这并非方法和精度的问题,而是由于取样点结构不一致造成的,因此根据相关性好的层段拟合的经验公式具有更高的可靠性。作为一种快速、无损的测试和观测手段,CT扫描在沉积物岩心研究中将提供更多有用的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度 CT扫描 泥质沉积物 东海
下载PDF
沉积过程对自生黄铁矿硫同位素的约束 被引量:15
14
作者 刘喜停 李安春 +4 位作者 马志鑫 董江 张凯棣 徐方建 王厚杰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24-137,共14页
自生黄铁矿是海洋沉积物中还原态硫的主要赋存形式,其形成过程与有机质矿化相关,影响全球的C⁃S⁃Fe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自生黄铁矿硫同位素分馏主要受微生物硫酸盐还原的控制,但近期的研究成果表明局部沉积环境的改变也可以影响黄铁矿硫... 自生黄铁矿是海洋沉积物中还原态硫的主要赋存形式,其形成过程与有机质矿化相关,影响全球的C⁃S⁃Fe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自生黄铁矿硫同位素分馏主要受微生物硫酸盐还原的控制,但近期的研究成果表明局部沉积环境的改变也可以影响黄铁矿硫同位素的组成,特别是在浅海环境。在浅海非稳态沉积环境内,物理再改造和生物扰动作用,导致硫酸盐还原带内生成的硫化物被再氧化,进而影响黄铁矿的硫同位素值。浅海沉积过程容易受到古气候和海平面变化的影响,引起沉积速率的剧烈波动,导致有机质和活性铁输入的不稳定,进而影响成岩系统的开放性和硫酸盐还原速率,最终影响黄铁矿的硫同位素值。另外,沉积速率的改变还影响硫酸盐—甲烷转换带的迁移,造成有机质和甲烷厌氧氧化硫酸盐还原的相互转化,产生不同的硫同位素信号。东海内陆架泥质区为研究沉积过程对自生黄铁矿的形成及其硫同位素组成的约束机制提供了很好的研究材料。该区域有很好的沉积学研究基础,自生黄铁矿丰富、并且个别层位有生物气(甲烷为主)存在,是研究边缘海C⁃S⁃Fe循环的理想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铁矿 硫同位素 微生物硫酸盐还原 沉积环境 东海
下载PDF
Coupled δ^(15)N_(TN) and δ^(13)C_(TOC) Insights into Methane Seepage Activities in Bulk Marine Sediments of the Qiongdongnan Basin, South China Sea 被引量:1
15
作者 MIAO Xiaoming FENG Xiuli +5 位作者 HU Limin LI Jingrui liu xiting WANG Nan XIAO Qianwen WEI Jiangong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CSCD 2022年第6期1495-1503,共9页
Recently,methane seepage related to the dissociation of natural gas hydrates has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which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study of the global carbon and nitrogen cycles.Based on the detailed geoc... Recently,methane seepage related to the dissociation of natural gas hydrates has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which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study of the global carbon and nitrogen cycles.Based on the detailed geochemical analyses of sediments(core Q6)from the Qiongdongnan Basin,South China Sea,three methane seepage activities were identified and the exact horizons of anaerobic oxidation of methane(AOM)were defined.Furthermore,organic carbon isotopic(δ^(13)C_(TOC))levels ranged from−23.6‰–−20.6‰PDB;nitrogen isotopes(δ^(15)N_(TN))of the same sedimentary samples ranged from 1.8‰–5.3‰.We also found obvious simultaneous negative excursions of organic carbon isotopes(δ^(13)C_(TOC))and nitrogen isotopes(δ^(15)N_(TN))in the horizons of methane seepages.Compared with the normal sediments,their maximum negative excursions were 2.6‰and 2.5‰,respectively.We discuss in detail the various characteristics ofδ^(15)N_(TN) andδ^(13)C_(TOC) levels in sediments and their coupling responses to methane seepage activities.We believe that the methane seepage events changed the evolution trajectory ofδ^(15)N_(TN) andδ^(13)C_(TOC) levels in sediment records,which resulted in the simultaneous negative excursions.This phenomen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reveal the historical dissociation of natural gas hydrates and their influence on the deep-sea carbon and nitrogen po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thane seepage TS/TOC nitrogen isotopes organic carbon isotopes South China Sea
下载PDF
非成片历史风貌地段公共空间活力重塑--以上海北京东路地区为例
16
作者 刘曦婷 《华中建筑》 2022年第10期90-94,共5页
上海最新一轮总规提出建设全球城市的目标,并划定了中央活动区。但是研究整个中央活动区的空间环境与活力指数,却呈现两极分划,反差强烈的状况。北京东路地区就是存在这些问题的典型代表。研究分析它的活力复兴关键是要解决用于触发活... 上海最新一轮总规提出建设全球城市的目标,并划定了中央活动区。但是研究整个中央活动区的空间环境与活力指数,却呈现两极分划,反差强烈的状况。北京东路地区就是存在这些问题的典型代表。研究分析它的活力复兴关键是要解决用于触发活力的公共空间增量极度不足以及与现有极可能吸引的人群需求极度不匹配的两个问题。该文以公共空间为触媒,通过建立以街巷网络为主体的公共空间体系,解决增量与质量问题,为北京东路及同类型地区活力复兴提供一种解决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空间 街巷体系 北京东路 风貌街坊
下载PDF
海洋环境中乙烷和丙烷的分布及生物转化
17
作者 袁媛 庄光超 +3 位作者 毛士海 刘佳睿 刘喜停 杨桂朋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70-381,共12页
海洋沉积物中蕴含着大量以甲烷(CH_(4))、乙烷(C_(2)H_(6))和丙烷(C_(3)H_(8))为主要成分的烷烃化合物,与甲烷类似,乙烷与丙烷也是重要的温室气体。水合物分解和油气渗漏会释放这些烷烃化合物到海水及大气中,对海洋生态环境及全球气候... 海洋沉积物中蕴含着大量以甲烷(CH_(4))、乙烷(C_(2)H_(6))和丙烷(C_(3)H_(8))为主要成分的烷烃化合物,与甲烷类似,乙烷与丙烷也是重要的温室气体。水合物分解和油气渗漏会释放这些烷烃化合物到海水及大气中,对海洋生态环境及全球气候产生重要影响。海洋环境中的微生物对烷烃的氧化作用有效降低了海洋烷烃气体的排放通量。系统综述了海洋环境中乙烷和丙烷的分布及生物转化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归纳出以下认识:①海水中乙烷与丙烷的分布特征明显,主要受到水文、化学及生物等环境参数的影响;②海洋环境中乙烷与丙烷的生物来源主要有海水中浮游植物生产释放和沉积物中厌氧微生物生成,产甲烷菌可以利用多种底物生成乙烷与丙烷;③乙烷和丙烷的好氧氧化主要由烷烃氧化菌完成,并且该过程中伴随一定程度的碳氢同位素分馏;④沉积物中乙烷与丙烷的厌氧氧化通常与硫酸盐还原耦合,目前已对参与氧化乙烷与丙烷的硫酸盐还原菌及厌氧氧化机制有了初步认识。总结和回顾了海洋环境中乙烷和丙烷的来源、分布及微生物代谢过程,可为未来深入理解碳氢化合物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烷 丙烷 微生物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海洋沉积物
原文传递
The geobiological formation process of the marine source rocks in the Middle Permian Chihsia Formation of South China 被引量:5
18
作者 liu xiting YAN JiaXin +2 位作者 XUE WuQiang MA ZhiXin LI Bo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4年第5期957-964,共8页
The Chihsia Formation is one of the four sets of regional marine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from South China.In the past two decades,detailed geochemical and sedimentological studies have been carried out to investigate... The Chihsia Formation is one of the four sets of regional marine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from South China.In the past two decades,detailed geochemical and sedimentological studies have been carried out to investigate its origination,which have demonstrated that the high primary productivity plays a primary role in the deposition of sediments enriched in the organic matter.However,the mechanism of this high productivity and the path of the deposition and burial of the organic matter have always been a mystery.Based on the previous studies on the Shangsi Section in Guangyuan City,Sichuan Province,we proposed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quatorial upwelling due to the sea level rise is responsible for the relatively high productivity in the Chihsia Formation.The sea waters with high nutrient were transported by the sub-surface currents along the equator.High organic carbon flux was deposited on the deeper shelf,and then decomposed by bacteria,leading to the occurrence of anaerobic respiration.The metabolism of the microorganisms consumed the dissolved oxygen in waters,which was in favor of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organic matter.This suggested geobiological model integrating with paleoclimatology,paleoceanography and geomicrobiology will help us to understand the causes of this particular sedimentary seque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hsia Formation source rocks primary productivity paleo-oxygenation facies GEOBIOLOGY South China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