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功能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关键技术及辅助系统研究 被引量:25
1
作者 谢阳生 陆元昌 +4 位作者 雷相东 刘宪钊 王晓明 蔡道雄 国红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9,共9页
随着我国森林经营逐步进入多功能森林经营阶段,多功能森林经营方案的编制任务日渐紧迫,多功能森林经营方案编制技术作为多功能森林经营方案制定的基础和关键,目前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本研究从多功能森林经营方案编制技术体系入手,... 随着我国森林经营逐步进入多功能森林经营阶段,多功能森林经营方案的编制任务日渐紧迫,多功能森林经营方案编制技术作为多功能森林经营方案制定的基础和关键,目前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本研究从多功能森林经营方案编制技术体系入手,研究多功能可持续森林经营方案编制的理论和关键技术,包括多功能森林经营区划、森林作业法设计、可持续采伐量计算、多功能森林经营的投入产出等关键技术。将"功能区划-作业法设计–效益分析评价"这个支撑森林经营方案的底层结构和算法模式串联起来,提出与经营目标和作业方法一致的结构化整体进程模型,并集成到软件系统中,形成多功能森林经营方案辅助设计系统。提出了多功能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关键技术,梳理了技术体系,完成了辅助设计系统。研究的结果为多功能森林经营方案编制提供了技术规范及辅助工具,是多功能森林经营方案编制技术集成的有益尝试。同时对支持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经营管理、推进森林经营方案的编制和实施、确保编制成果的科学性和实用性都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功能森林经营 森林经营方案编制技术 多功能森林经营区划 多功能森林作业法设计
下载PDF
间伐强度对马尾松人工林冠下套种树种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0
2
作者 陈贝贝 姜俊 +4 位作者 陆元昌 刘宪钊 贾宏炎 明安刚 张显强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8-65,共8页
【目的】研究间伐强度对马尾松人工林冠下套种阔叶树生长的影响,为马尾松人工纯林向针阔混交林转化和阔叶树种潜在价值的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广西凭祥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设置3种不同间伐强度(80%、50%和30%)的试验样地,... 【目的】研究间伐强度对马尾松人工林冠下套种阔叶树生长的影响,为马尾松人工纯林向针阔混交林转化和阔叶树种潜在价值的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广西凭祥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设置3种不同间伐强度(80%、50%和30%)的试验样地,间伐后冠下套种大叶栎、红锥、灰木莲、格木4种阔叶树,分析间伐强度对阔叶树胸径、树高和冠幅生长的影响,并利用相关分析检验影响套种树生长的关键因子。【结果】不同强度间伐9年后阔叶树的结构特征和生长状况存在显著差异,大叶栎和灰木莲的生长量随间伐强度的增大而增加,格木受采伐强度影响不显著。不同强度间伐后大叶栎的胸径、树高生长速度均为最快,且伐后3年就出现快速生长;红椎的冠幅生长在80%和50%强度增加较快,间伐5年后生长加快;格木在间伐后9年间生长最慢。相关性分析表明,马尾松林分密度、林下灌木盖度、土壤厚度和土壤有机质对套种阔叶树的生长均有显著影响。【结论】间伐后林分的生长空间和环境条件得到有效的改善,林下套种的阔叶树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快速生长,但也因间伐强度和树种特性的不同而产生差异,不同树种在中高强度的间伐下,生长速度更佳。在制定“间伐+套种”的经营措施时,应该考虑适当延长间伐间隔时间和树种生态学特性,马尾松人工林中高强度间伐(80%或50%)后,建议选用大叶栎、灰木莲进行冠下套种,发挥适应性强和生长迅速的优势,提升人工林的生态功能;低强度(30%)间伐后宜套种红椎和格木以培育长周期、高价值的大径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人工林 间伐强度 套种阔叶树 生长
下载PDF
不同环境类型对华北落叶松分布的潜在影响 被引量:8
3
作者 刘宪钊 韩文斌 +4 位作者 高瑞东 贾俊峰 白晋华 徐建军 高文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885-1893,共9页
植物分布-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是生态学、生物地理学研究中一个核心问题。采用最大熵物种分布模型,选取气候、土壤和地形3类环境类型中33个因子,对气候、气候-土壤、气候-地形、气候-土壤-地形4种环境组合对华北落叶松在河北省、山西省... 植物分布-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是生态学、生物地理学研究中一个核心问题。采用最大熵物种分布模型,选取气候、土壤和地形3类环境类型中33个因子,对气候、气候-土壤、气候-地形、气候-土壤-地形4种环境组合对华北落叶松在河北省、山西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分布预测进行建模和检验。利用ArcGIS空间统计,划分华北落叶松分布适宜区,并制作分布适宜性等级图。结果表明,不同环境类型组合对华北落叶松分布影响的训练集和检验集的AUC值在0.965—0.983之间,均达到极准确的精度水平。在影响华北落叶松分布的主导因子上,气候、气候-土壤两种环境类型组合均为最热月的最高温度、温度的年较差和季节性温度变异,累计贡献率均达到74%以上,而气候-地形、气候-土壤-地形两种环境类型组合中海拔和坡度的影响最大,分别为48.8%和51.8%。在影响华北落叶松适生区(中、高、极高适宜区)面积上,气候、气候-地形两种环境类型组合差异不大,分别为102583km^(2)和100698 km^(2),而气候-土壤、气候-土壤-地形两种环境类型组合影响下的华北落叶松适生区面积出现显著下降分别为57134 km^(2)和66754 km^(2)。最大熵模型能够很好的预测华北落叶松分布,地形因子能明显改变单一气候因子对华北落叶松分布的预测结果,虽然土壤因子对落叶松分布格局的影响不大,但在适宜性、尤其是中等以上适宜区分布上,其影响作用显著。以上结论可为华北地区的生态修复和落叶松可持续经营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落叶松 物种分布模型 环境类型组合 分布适宜性制图
下载PDF
基于CiteSpace的城市空间形态与碳排放关系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刘贤赵 李阳 《地球环境学报》 CSCD 2023年第6期663-682,共20页
城市空间形态与碳排放的关系是低碳城市建设的理论依据。基于WOS和CNKI数据库,采用CiteSpace软件对1991—2022年城市空间形态与碳排放的关系进行了综述。从发文趋势、合作网络、突现词探测、关键词分析等角度,分析了该领域的发展动态、... 城市空间形态与碳排放的关系是低碳城市建设的理论依据。基于WOS和CNKI数据库,采用CiteSpace软件对1991—2022年城市空间形态与碳排放的关系进行了综述。从发文趋势、合作网络、突现词探测、关键词分析等角度,分析了该领域的发展动态、研究热点,并通过关键词聚类对文献相关内容进行综合解析。结果表明:(1)1991—2022年该领域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在国际重要事件节点上,发文量有大幅上升。(2)中国是该领域发文最多的国家,发文量达34.03%,美国发文中心性最高,为0.48,且国家、机构合作紧密。(3)关键词共现表明探究城市形态对碳排放的影响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突现词探测表明研究重心逐渐从与交通碳排放相关的城市空气质量转移到与城市形态和碳排放有关的内容上来。(4)从关键词聚类标签来看,国内外将城市碳排放测算作为重中之重,并通过指标量化城市空间形态分析城市形态对碳排放的驱动作用;通过建立模型定量探讨城市空间形态与碳排放的关系是未来的研究趋势。未来应编制规范的城市层面碳排放清单以提高测算精度、拓宽城市形态与碳排放关系的研究尺度、深入挖掘三维城市空间形态与碳排放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空间形态 碳排放 CITESPACE 低碳城市 热点前沿
下载PDF
淇澳岛红树林湿地水域碳密度时空差异
5
作者 宋焱 王塑 +2 位作者 莫华强 刘贤赵 李振国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6期4-9,77,共7页
比较淇澳岛红树林湿地东北、西北和西南水域DOC、DIC、POC和PIC的年内差异、群落差异和区位差异,结果表明:(1)与对照区域相比,真红树林和半红树林水域碳汇效应较为明显;(2)红树林水域碳输运以无机态碳和可溶性碳为主;(3)DOC和POC冬春季... 比较淇澳岛红树林湿地东北、西北和西南水域DOC、DIC、POC和PIC的年内差异、群落差异和区位差异,结果表明:(1)与对照区域相比,真红树林和半红树林水域碳汇效应较为明显;(2)红树林水域碳输运以无机态碳和可溶性碳为主;(3)DOC和POC冬春季节高于夏秋季节,DIC和PIC冬春季节低于夏秋季节,年内差异明显;(4)因地理位置、物质来源及红树林碳素吸收累积特征的差异等原因,3条样带上东北DOC、DIC、POC和PIC等在平水期、枯水期和丰水期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域碳密度 红树林湿地 时空差异 珠海淇澳岛 DOC DIC POC PIC
下载PDF
杉木人工林近自然化改造对林下植被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30
6
作者 姜俊 刘宪钊 +3 位作者 贾宏炎 明安刚 陈贝贝 陆元昌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70-177,共8页
【目的】研究近自然化改造下杉木人工林物种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关系及其动态变化,探究改造后林下植被—土壤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评估人工经营措施对杉木人工林群落的生态影响,为该区未来杉木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 【目的】研究近自然化改造下杉木人工林物种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关系及其动态变化,探究改造后林下植被—土壤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评估人工经营措施对杉木人工林群落的生态影响,为该区未来杉木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3种不同经营模式的杉木近自然改造林分和未经改造的杉木人工纯林作为对照,分析林下灌木和草本群落物种组成、植物多样性水平和土壤理化性质差异及其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改造后灌木层和草本层的丰富度、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高于未改造纯林。土壤理化指标在不同经营模式下变化特征不同,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全氮、全钾和速效钾含量受采伐影响明显(P <0.05),均为改造样地大于对照样地,其中有机质含量最高,达56.68 g/kg。土壤含水量、土壤密度与草本植物多样性表现出一定的相关性,而与灌木层多样性指数无显著相关性;有机质与灌木层的Shannon-Wiener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均呈现显著正相关(P <0.05),与草本无显著相关性;pH值与灌草层多样性指数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改造后杉木人工林土壤全氮、全磷、全钾、速效钾有机质和含水量与林下灌草多样性指数的相关性最为密切,建议采伐后保留450~600株/hm^2配合林下30~40株阔叶树种补植作为该区域经营指标参考,并重视经营措施下的人工林林下植被多样性与土壤理化性质产生的相互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人工林 近自然化改造 林下植被 多样性 土壤理化性质
下载PDF
马尾松人工林不同经营方式短期经济效益分析 被引量:10
7
作者 张可欣 刘宪钊 +3 位作者 雷相东 贾宏炎 唐继新 国红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3-54,共12页
【目的】明晰3种不同经营方式在不同规格径材出材量和经济效益方面的差异,为营林项目经济可行性和森林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方法】以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选取近自然化改造、常规经营(轮伐期经... 【目的】明晰3种不同经营方式在不同规格径材出材量和经济效益方面的差异,为营林项目经济可行性和森林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方法】以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选取近自然化改造、常规经营(轮伐期经营)和无经营活动3种经营方式下林分持续10年(2008−2018年)的观测数据,采用现金流和重置成本法分别计算大、中、小径材的木材价值和补植阔叶树种的苗木价值,通过财务静态、动态经济指标和敏感性分析法来评价3种经营方式的经济可行性与风险承受能力,综合比较3种经营方式的经济效益。【结果】(1)3种经营方式下马尾松材种结构动态变化存在明显不同:10年间,近自然化改造林分大径材出材量由1.22 m^(3)增长至56.85 m^(3)、中径材出材量由23.34 m^(3)增长至79.57 m^(3)、小径材出材量由69.79 m^(3)减少至68.76 m^(3);常规经营林分大径材出材量由0.29 m^(3)增长至38.97 m^(3)、中径材出材量由22.51 m^(3)增长至90.89 m^(3)、小径材出材量由80.69 m^(3)减少至78.83 m^(3);对照林分大径材出材量由0.25 m^(3)增长至27.97 m^(3)、中径材出材量由20.95 m^(3)增长至93.69 m^(3)、小径材出材量由189.39 m^(3)减少至181.98 m^(3)。(2)10年间,近自然化改造林分、常规经营林分和对照林分的净利润动态均呈单调递增趋势,投资利润率动态分别为单调递增、先增高再降低和单调递减趋势。在第10年,近自然化改造林分、常规经营林分和对照林的净现值分别为594、265、193,净利润分别为87384.96、85745.21和71935.09元/hm^(2),投资利润率分别为8.02%、7.92%和5.95%。10年间,近自然改造方式中冠下补植阔叶树种的苗木价值持续增加,苗木收益在营林总收益中的占比(W值)呈增高、降低、增高、降低的波浪动态,在第4~6年,大叶栎、灰木莲等乡土速生树种达到中、小径材标准,W值降低至11.26%,在第8~10年,随着红锥、格木、香梓楠等珍贵树种达到小径材标准,W值再次降至11.93%。【结论】3种经营方式的马尾松人工林都为经济可行性投资。近自然化改造初期营林成本较高,但更有利于培育大径材、促进乡土珍贵和速生树种资源后续的开发和利用,满足不同市场的需求;轮伐期经营倾向于单一树种的抚育经营,追求速生丰产和相对集约化管理;无经营措施林分大径材比例低,天然更新稀少,不利于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近自然化改造 轮伐期经营 经济效益 重置成本法
下载PDF
雄安新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及其空间分析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张心语 郭诗韵 +5 位作者 王亚萍 刘宪钊 贺丹 徐恩凯 曹洋 雷雅凯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2年第4期661-673,684,共14页
【目的】评估雄安新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探究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其与各影响因素间的空间相关性。【方法】基于雄安新区2018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和相关生态观测数据,采用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法和空间自相关法,对雄... 【目的】评估雄安新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探究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其与各影响因素间的空间相关性。【方法】基于雄安新区2018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和相关生态观测数据,采用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法和空间自相关法,对雄安新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及其空间分布、空间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1)2018年雄安新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为91361.55万元。其中固碳释氧价值最高,为41838.72万元,积累营养物质价值最低,为2473.50万元。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单位面积总价值为27.11万元·hm^(-2)。其中涵养水源功能单位面积价值高,为11.63万元·hm^(-2),积累营养物质功能单位面积价值最低,为0.64万元·hm^(-2)。(2)各森林类型中,杨树组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单位面积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均最高,分别为67883.37万元、4.97万元·hm^(-2);灌木林组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低,为171.86万元;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低是园林树组,为3.92万元·hm^(-2)。(3)保育土壤、积累营养物质、涵养水源、固碳释氧和净化大气环境5项服务功能均有较强的空间正相关性。人口密度、工业企业个数与森林生态系统各项服务功能价值呈现空间负相关性;造林面积与森林生态系统各项服务功能价值呈现空间正相关性。【结论】减少北沙口镇、大营镇、朱各庄镇、昝岗镇和雄州镇的工业企业个数,降低人口密度或增加大营镇、朱各庄镇、雄州镇、苟各庄镇的造林面积,可实现雄安新区森林生态系统各项服务功能价值的精准高效提升;加强对杨树组、其他阔叶林组和经济林组的保护力度,重视灌木林组、松柏组和园林树组的培育管理工作,注重研究区的植被更新与林相改造工作,是充分发挥和提高雄安新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有效途径之一,为实现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和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奠定生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 价值评估 空间格局 空间自相关 雄安新区
下载PDF
不同培肥措施对红壤坡耕地土壤有机碳流失的影响 被引量:24
9
作者 范亚琳 刘贤赵 +2 位作者 高磊 汪亚及 彭新华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38-649,共12页
基于侵蚀小区三年的田间监测(2015—2017年),分析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K)、化肥与秸秆覆盖(NPK+Str)、化肥与生物质炭(NPK+BC)、化肥与猪粪(NPK+OM)等五种培肥措施对红壤坡耕地水土流失及其有机碳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培肥措施... 基于侵蚀小区三年的田间监测(2015—2017年),分析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K)、化肥与秸秆覆盖(NPK+Str)、化肥与生物质炭(NPK+BC)、化肥与猪粪(NPK+OM)等五种培肥措施对红壤坡耕地水土流失及其有机碳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培肥措施地表径流表现为NPK+BC > CK > NPK > NPK+OM > NPK+Str(P< 0.05),泥沙流失量表现为CK、NPK+BC、NPK > NPK+OM > NPK+Str(P < 0.05),约有69%~83%径流和70%~90%侵蚀发生在花生生长季(4—8月)。与NPK相比,NPK+Str、NPK+BC和NPK+OM均显著增加泥沙中有机碳含量(P< 0.05),而有机碳流失总量以NPK+BC处理最多(C 52.1 t·km^-2·a^-1),NPK+OM和NPK+Str最少。泥沙中有机碳含量无明显的季节变化,但是78%以上泥沙有机碳流失量发生在花生生长季。说明NPK+Str和NPK+OM的培肥措施能有效减少红壤坡耕地土壤侵蚀,阻控有机碳流失,而NPK+BC由于生物质炭颗粒小、密度低而易流失,阻控土壤侵蚀效果并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耕地 土壤侵蚀 秸秆覆盖 猪粪培肥 生物质炭
下载PDF
基于机载LiDAR的高郁闭度华北落叶松林单木识别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思宇 刘宪钊 +1 位作者 王懿祥 梁丹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800-806,共7页
【目的】高郁闭度华北落叶松林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林木树冠交叉重叠,传统的基于高分辨影像的单木识别方法识别精度不高。利用机载LiDAR三维点云数据可提高高郁闭度华北落叶松林的单木识别精度。【方法】在点云数据预处理基础上... 【目的】高郁闭度华北落叶松林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林木树冠交叉重叠,传统的基于高分辨影像的单木识别方法识别精度不高。利用机载LiDAR三维点云数据可提高高郁闭度华北落叶松林的单木识别精度。【方法】在点云数据预处理基础上,提出基于点云空间特征的高斯核函数改进的均值漂移单木位置识别方法 (MSP),比较并分析MSP法与基于点云空间特征的区域生长点云分割方法 (RGP)、基于冠层高度模型的局部最大值单木位置识别方法 (LMC)和基于冠层模型的多尺度分割单木位置识别方法 (MSC)的单木识别效果。【结果】4种方法单木位置识别精度从大到小依次为MSP(89.30%)、LMC (85.60%)、RGP (77.50%)和MSC (70.00%),MSP的漏分误差和错分误差最小,分别为8.7%和8.0%,平均单木冠幅提取精度为90.18%。【结论】提出的MSP法对高郁闭度华北落叶松林单木位置识别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利用机载LiDAR可为提取华北落叶松林森林结构参数提供新的途径。图3表3参2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木位置识别 机载LIDAR 高郁闭度 均值漂移 华北落叶松
下载PDF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草本植物δ^(15)N梯度变化及其对环境信息的指示 被引量:3
11
作者 刘贤赵 张勇 +3 位作者 宿庆 李振国 冯腾 宋焱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49-760,共12页
植物氮同位素组成(δ^(15)N)是气候环境变化和生态系统氮循环的综合结果,开展典型区域植物δ^(15)N的研究可以指示气候环境的变化。沿400 mm等降水量线测定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草本植物和土壤的δ^(15)N值,并将δ^(15)N值与气候环境因子... 植物氮同位素组成(δ^(15)N)是气候环境变化和生态系统氮循环的综合结果,开展典型区域植物δ^(15)N的研究可以指示气候环境的变化。沿400 mm等降水量线测定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草本植物和土壤的δ^(15)N值,并将δ^(15)N值与气候环境因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样带草本植物δ^(15)N值分布在-5. 5‰~15. 3‰之间(平均值4. 02‰),其中,C3草本植物的δ^(15)N值范围(-5. 5‰~15. 0‰)比C4植物(-2. 85‰~15. 3‰)宽,但平均值显著低于C4植物;土壤δ^(15)N值范围为1. 42‰~9. 11‰,平均值为4. 74‰; 2) C3、C4草本植物整体以及2种广适性草本植物的δ^(15)N值与经纬度均呈显著正相关性(C4草本植物δ^(15)N值与经度关系不显著除外),但与海拔关系微弱; 3)植物/土壤的δ^(15)N值均随温度升高呈显著偏负趋势,其中C3、C4草本植物的温度系数分别为-0. 41‰/℃和-0. 39‰/℃,但植物δ^(15)N值随降水增加呈微弱偏负趋势; 4)偏相关分析显示,在控制降水变化后,草本植物δ^(15)N值与年平均温度的相关性更加显著,而在控制温度变化后,植物δ^(15)N值与年平均降水量的关系更加微弱。研究表明在水分变化相对较小的条件下,温度可能是控制本样带植物δ^(15)N值变化的关键因子,意味着植物δ^(15)N信息可以指示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温度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同位素 草本植物 环境信息 北方农牧交错带
下载PDF
中国省域碳强度空间依赖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研究 被引量:59
12
作者 刘贤赵 高长春 +4 位作者 张勇 张东水 谢金宁 宋焱 王志强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81-690,共10页
在估算各省域碳强度的基础上,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和时空跃迁测度方法以及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分析了1995~2015年中国省域(不包括西藏、港、澳、台地区)能源消费碳强度的空间依赖格局及其驱动因素的空间异质性。结果... 在估算各省域碳强度的基础上,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和时空跃迁测度方法以及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分析了1995~2015年中国省域(不包括西藏、港、澳、台地区)能源消费碳强度的空间依赖格局及其驱动因素的空间异质性。结果显示:(1)中国省域碳强度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再到小幅波动的特征,碳强度相似的省域趋向于集聚,表明中国省域碳强度具有明显的空间依赖特征;(2)省域碳强度存在不均衡的发展格局,高-高集聚的省域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部,低-低集聚的省域多分布于中国东南部。(3)碳强度空间集聚总体呈优化态势,高-高集聚的省域在减少,低-低集聚的省域在不断增多,但不同省域在碳强度的空间集聚中所起的作用不同。(4)碳强度影响因素(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均为正值,4个解释变量对碳强度的影响程度依次为:能源强度〉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人均GDP;且各因素对碳强度的影响在不同省域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强度 ESDA-GWR 空间依赖 空间异质性
下载PDF
Application of SCS Model in Estimation of Runoff from Small Watershed in Loess Plateau of China 被引量:14
13
作者 liu xianzhao LI Jiazhu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08年第3期235-241,共7页
Soil Conservation Service (SCS) model, developed by U. S. Soil Conservation Service in 1972, has been widely applied in the estimation of runoff from an small watershed.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remote sensing geo-... Soil Conservation Service (SCS) model, developed by U. S. Soil Conservation Service in 1972, has been widely applied in the estimation of runoff from an small watershed.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remote sensing geo-information data of land use and soil classification all obtained from Landsat images in 1996 and 1997 and con-ventional data of hydrology and meteorology, the SCS model was investigated for simulating the surface runoff for single rainstorm in Wangdonggou watershed, a typical small watershed in the Loess Plateau, located in Changwu County of Shaanxi Province of China. Wangdonggou watershed was compartmentalized into 28 sub-units according to natural draining division,and the table of curve number (CN) values fitting for Wangdonggou watershed was also presented. During the flood period from 1996 to 1997, the hydrograph of calculated runoff process using the SCS model and the hydrograph of observed runoff process coincided very well in height as well as shape, and the model was of high precision above 75%. It is indicated that the SCS model is legitimate and can be successfully used to simulate the runoff generation and the runoff process of typical small watershed based on the remote sensing geo-information in the Loess Platea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noff simulation small watershed SCS model Loess Plateau
下载PDF
碳排放空间依赖视角下环境分权的碳排放效应 被引量:13
14
作者 刘贤赵 杨旭 +1 位作者 张国桥 王天浩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654-1666,共13页
以环境管理人员在不同层级政府间的配置直接测算环境分权度,通过纳入财政分权指标,采用省级面板数据和动态空间计量模型从空间视角实证检验环境分权对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1)中国省域碳排放存在显著的惯性依赖和空间路径依赖,本地... 以环境管理人员在不同层级政府间的配置直接测算环境分权度,通过纳入财政分权指标,采用省级面板数据和动态空间计量模型从空间视角实证检验环境分权对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1)中国省域碳排放存在显著的惯性依赖和空间路径依赖,本地区碳排放的增加(降低)将带动相邻地区碳排放的上升(下降)。(2)国家层面上,环境总体分权(ED)、环境行政分权(EAD)和环境监测分权(EMD)显著降低碳排放,环境监察分权(ESD)和财政分权(FD)则显著加剧碳排放。同样地,ED及其分解指标与FD的交互项也均显著促进碳排放,其影响大小与环境管理分权的类别相关。(3)不同地区环境分权的碳排放效应存在异质性。西部地区ED、EAD和EMD对碳排放产生的抑制效应明显大于东、中部地区,而东部地区ED及其分解指标与FD交互项对碳排放的抑制作用强于中、西部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分权 碳排放 空间依赖视角 动态空间计量模型
下载PDF
雄安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态质量的影响
15
作者 潘婷 王懿祥 +2 位作者 刘宪钊 徐成立 刘志军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02-1110,共9页
【目的】研究雄安新区建区前后土地利用变化和生态质量动态变化,以期为雄安新区各行业建设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方法】以雄安新区3个县为研究区,基于2000、2017和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利用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ec... 【目的】研究雄安新区建区前后土地利用变化和生态质量动态变化,以期为雄安新区各行业建设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方法】以雄安新区3个县为研究区,基于2000、2017和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利用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RSEI)模型评价生态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质量的影响,探讨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效应。【结果】①传统城镇化建设阶段(2000—2017年)土地利用类型主要由耕地向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转移,新区建设阶段(2017—2020年)土地利用类型主要由耕地和未利用地向林地转移;②2000—2017年雄安新区RSEI均值从0.62下降至0.57,生态质量总体有所退化;2020年RSEI均值增加至0.59,生态质量轻微改善;③土地利用与生态质量的分布和变化在空间上基本一致,林地、耕地面积的增减对生态质量的变化影响显著。在当前建设水平和1 km空间尺度下,未利用地转耕地面积比每增加10%,则生态质量改善的面积比约增加13%;未利用地转林地面积比每增加10%,则生态质量改善的面积比约增加7%。【结论】雄安新区应维护林地和耕地质量和数量,改善雄安新区生态质量,从而有效促进雄安新区可持续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雄安新区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质量 遥感生态指数 城镇化
下载PDF
扎龙湿地丹顶鹤种群空间分布动态的点模式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志强 徐欢欢 +4 位作者 徐伟义 林剑 刘贤赵 李振国 朱佳文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68-174,共7页
【目的】研究扎龙湿地丹顶鹤全局空间分布模式和局部空间分布模式及其动态变化规律,准确揭示研究区内丹顶鹤种群特征及栖息生境质量状况,为研究区丹顶鹤种群栖息环境的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扎龙湿地国家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引... 【目的】研究扎龙湿地丹顶鹤全局空间分布模式和局部空间分布模式及其动态变化规律,准确揭示研究区内丹顶鹤种群特征及栖息生境质量状况,为研究区丹顶鹤种群栖息环境的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扎龙湿地国家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引入多尺度空间聚类分析方法和局部G-统计量研究方法,从全局和局部2种空间尺度来分析研究区自1981年成立保护区以来的30年间丹顶鹤的空间分布模式动态。【结果】1)1981—2008年的近30年间,研究区丹顶鹤空间分布模式呈现阶段性变化的特征:1981—1990年丹顶鹤的空间分布模式为随机或均匀分布模式,1996—2005年为聚集分布模式,2006—2008年为随机或均匀分布;2)丹顶鹤的全局分布模式经历了由随机或均匀分布→聚集分布模式→随机或均匀分布→聚集的变化过程;3)局部空间分布模式经历了由离散→聚集→离散→聚集的反复变化过程;4)丹顶鹤的空间分布模式存在着较强的尺度依赖效应,在不同空间尺度上,丹顶鹤的空间分布模式存在较大差异,而在不同时间段,尺度效应的表现方式也有显著差异。【结论】1)无论从全局还是从局部分布看,丹顶鹤种群的空间分布变化剧烈;从长时间尺度上来看,丹顶鹤种群的空间分布呈聚集分布模式的趋势,且聚集程度不断加强;2)局部模式变化是全局模式变化的指针;3)丹顶鹤的空间分布模式存在着较强的尺度依赖效应;4)综合运用全局和局部的指数模型能更好地描述种群空间分布模式是进行种群空间分布模式研究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群 分布模式 多距离空间聚类分析方法 局部G-统计量 GIS
下载PDF
基于LMDI法的湖南省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解析 被引量:9
17
作者 李文慧 李振国 +2 位作者 余光辉 刘贤赵 付铃竞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5期50-54,共5页
利用2005—2015年湖南省煤炭、石油、天然气三种主要能源的终端消费量,计算逐年碳排放量与碳排放强度,运用对数平均权重分解法(LMDI)探讨了产业结构、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对于碳排放强度的贡献率。结果表明:2005—2015年湖南省碳排放强... 利用2005—2015年湖南省煤炭、石油、天然气三种主要能源的终端消费量,计算逐年碳排放量与碳排放强度,运用对数平均权重分解法(LMDI)探讨了产业结构、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对于碳排放强度的贡献率。结果表明:2005—2015年湖南省碳排放强度降低了0.339 t/万元。其中,能源强度对碳强度降低的贡献率最大,为94.5%,能源结构偏小,为16.4%,而产业结构抑制了碳强度的降低,贡献率为-10.9%。因此,湖南省节能减排应着重从优化产业结构、降低能源强度等方面着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量 碳排放强度 LMDI
下载PDF
不同品种及产地木耳中多糖含量比较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振 陈结梅 +2 位作者 刘贤钊 谭丽容 孙红梅 《农学学报》 2021年第3期25-29,共5页
建立木耳多糖新的测定方法,比较不同品种及产地木耳多糖含量的差异,为木耳的质量评价提供依据。采用蒽酮-硫酸法分别测定黑木耳、毛木耳不同产地的多糖含量,并进行方法学考察。葡聚糖在3.27~23.61μg/mL范围内,其浓度与对应的吸光度呈... 建立木耳多糖新的测定方法,比较不同品种及产地木耳多糖含量的差异,为木耳的质量评价提供依据。采用蒽酮-硫酸法分别测定黑木耳、毛木耳不同产地的多糖含量,并进行方法学考察。葡聚糖在3.27~23.61μg/mL范围内,其浓度与对应的吸光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93),平均回收率为101.2%,RSD为3.5%(n=9)。浙江江山、辽宁本溪、福建漳州产黑木耳中多糖含量分别为4.1%、3.0%和3.5%;浙江江山和江苏徐州产毛木耳中多糖含量分别为4.1%和3.6%。蒽酮-硫酸法简便可行、重复性好,适用于木耳中多糖含量的测定。不同产地的黑木耳多糖含量有一定的差异,不同产地的毛木耳多糖含量差异不明显,同产地或地域位置相近的不同产地黑木耳与毛木耳品种间的多糖含量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木耳 毛木耳 多糖 蒽酮-硫酸法 产地
下载PDF
不同产地葛根提取物中葛根素含量测定 被引量:7
19
作者 黄绮敏 刘贤钊 +2 位作者 冯华业 江志鹏 黄照荣 《现代食品》 2021年第21期183-186,共4页
目的:建立葛根提取物中葛根素含量测定方法,测定不同产地的葛根提取物中葛根素含量。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8批不同产地的葛根提取物进行对葛根素含量测定。结果:葛根提取物中葛根素在6.25~62.49μg·mL^(-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 目的:建立葛根提取物中葛根素含量测定方法,测定不同产地的葛根提取物中葛根素含量。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8批不同产地的葛根提取物进行对葛根素含量测定。结果:葛根提取物中葛根素在6.25~62.49μg·mL^(-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重复性平均值为15.67%,RSD为0.56%;回收率平均值为102.78%,RSD为1.55%。结论:本研究方法准确可靠,可用作葛根提取物质量评价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根提取物 葛根素 高效液相色谱法
下载PDF
不同产地的芦根提取物中对香豆酸含量测定 被引量:4
20
作者 陈炎欢 刘贤钊 +2 位作者 江志鹏 黄照荣 邱富源 《现代食品》 2021年第12期196-198,201,共4页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9批不同产地的芦根提取物进行对香豆酸含量测定。芦根提取物中对香豆酸在2.8023~28.0225μg·mL^(-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98.09%,RSD为0.72%,含量在0.018%~0.026%。不同产地芦根提取物的对香...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9批不同产地的芦根提取物进行对香豆酸含量测定。芦根提取物中对香豆酸在2.8023~28.0225μg·mL^(-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98.09%,RSD为0.72%,含量在0.018%~0.026%。不同产地芦根提取物的对香豆酸含量差异不明显,为评价芦根提取物的质量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根提取物 对香豆酸 高效液相色谱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