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史官视域下的文学、文士及文体观——以历代正史文苑传为考察中心
1
作者 刘湘兰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0-158,共9页
历代正史有文学、文苑、文艺三种列传类目,反映了史官在文学观念上的差异:“文学传”以“文”与“学”并重;“文苑传”侧重于文章专门之学;“文艺传”将文章视为“一艺”。范晔“耻为文士”,并非鄙薄文人的道德瑕疵,历代史官却将“文人... 历代正史有文学、文苑、文艺三种列传类目,反映了史官在文学观念上的差异:“文学传”以“文”与“学”并重;“文苑传”侧重于文章专门之学;“文艺传”将文章视为“一艺”。范晔“耻为文士”,并非鄙薄文人的道德瑕疵,历代史官却将“文人不护细行”的论断贯注于文苑传的书写,以“儒者之风”作为文士品行的参照。历代文苑传呈现出“重赋颂,轻诗体”的修史观念。文苑传对于诗文作品的书写,其目的不在于彰显辞章之美,而是体现国家意志之下文章的政治及教化意义。文苑传中的传记、传序、传论、传赞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个体系对古代文学发展史的认识具有重要学术意义,但落实到具体传主的历史评价时,在宏观叙述与个体书写两个层面出现了疏离。这一现象是由于史官制度确立后,建立在统一意志之上的官方修史观念与文学的自由发展相矛盾而产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史 文苑传 文学 文士 文体
下载PDF
高温高压条件下含瓦斯煤解吸-自燃演化特性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田富超 李振榕 +3 位作者 李帅魁 苏嘉豪 刘香兰 姜文忠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1-113,共13页
随着矿井开拓水平的延深,煤岩赋存环境呈现出高瓦斯压力、高地温特征,而温度、压力是影响含瓦斯煤吸附-解吸-氧化特性的重要因素。为了探究高温高压下遗煤中瓦斯解吸特征及自燃特性的变化,选用高瓦斯易自燃矿井不同埋深的煤样作为试验对... 随着矿井开拓水平的延深,煤岩赋存环境呈现出高瓦斯压力、高地温特征,而温度、压力是影响含瓦斯煤吸附-解吸-氧化特性的重要因素。为了探究高温高压下遗煤中瓦斯解吸特征及自燃特性的变化,选用高瓦斯易自燃矿井不同埋深的煤样作为试验对象,设计不同温度和压力下煤中甲烷解吸的正交试验,并对原煤样和解吸煤样进行孔隙及表面积测试、TG-FTIR联用、程序升温试验。结果表明:在整个解吸试验过程中,温度的抑制都显著大于压力的促进作用;高温高压环境主要改变了煤中的微孔结构,致使煤体的比表面积和总孔容都出现增加;解吸后,标高320 m和标高343 m煤样的温度突变点提前了8.7%和4.9%,同时虽然煤中的官能团种类相同,但含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降低;标高320 m和标高343 m解吸煤样和原煤样CO生成的交叉温度点分别为78℃和74℃,C_(2)H_(4)、C_(2)H_(6)的浓度始终低于原煤样;同时解吸煤样的耗氧量在相同煤温下出现了下降,在170℃时差距最大,标高320 m和标高343 m解吸前后煤样的氧气含量为9.3%、13.1%和10.3%、14.3%,两者的耗氧量最大相差42.3%、41.2%。综合分析表明,煤体经过高温、高压解吸后煤样在氧化初期更易自燃,产生更多的CO,可以选择CO作为指标气体,而在高温阶段反应剧烈程度有所降低。此外推导出了煤中甲烷解吸对采空区气体环境的实时变化公式,并以1304综采工作面为模型,对“高瓦斯压力、高地温”特征下采空区遗煤中瓦斯解吸影响下的“氧化带”区域进行了更细致的划分,将范围缩小了63.5%。研究成果可为高瓦斯易自燃煤层瓦斯与火耦合灾害防控提供基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高压 煤自燃 瓦斯解吸 微观结构 氧化特征 危险区域划分 复合灾害
下载PDF
煤炭企业重大科技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3
作者 耿海将 刘香兰 孙海涛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401-410,共10页
科技项目绩效评价是现代科研管理决策的重要依据。国有企业承担重大科技项目有其特殊性,既要达成项目自身要求,又要培育企业创新能力、实现企业发展,构建与之相适应的科研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于检验企业科研效益和效率、促进科研质... 科技项目绩效评价是现代科研管理决策的重要依据。国有企业承担重大科技项目有其特殊性,既要达成项目自身要求,又要培育企业创新能力、实现企业发展,构建与之相适应的科研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于检验企业科研效益和效率、促进科研质量提升等具有重要意义。从“数量”和“质量”2个维度,构建了企业科技项目绩效评价待选指标集,并对待选指标进行了专家评议和率属度分析,形成了基础与应用基础、技术与产品开发和产业化与示范工程3类科技项目的分类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融合层次分析法(AHP)和熵权法(EW)得出评价指标的重要度系数;最后,利用典型煤炭科技型企业的40项重大科技项目数据进行了科研绩效评价实证分析,评价结果与实际较好吻合,为煤炭企业重大科技项目绩效评价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绩效评价 指标体系 煤炭企业 科技项目
下载PDF
地形遮蔽条件下雷达网探测威力计算 被引量:18
4
作者 刘香岚 彭世蕤 +1 位作者 南昊 王晓燕 《空军预警学院学报》 2017年第4期248-252,共5页
快速、准确预测雷达探测威力是研究无人机突防作战的关键.基于理想条件下雷达三维探测范围,分析了雷达盲区产生因素;重点考虑地形遮蔽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快速计算雷达及雷达网地形遮蔽盲区的方法,在保证计算精度的情况下解决了传统方法... 快速、准确预测雷达探测威力是研究无人机突防作战的关键.基于理想条件下雷达三维探测范围,分析了雷达盲区产生因素;重点考虑地形遮蔽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快速计算雷达及雷达网地形遮蔽盲区的方法,在保证计算精度的情况下解决了传统方法计算量大、计算时间长的问题.最后利用Matlab软件对该方法进行了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形成不同高度层的雷达及组网雷达探测威力图,为无人机突防航迹的合理规划与威胁评估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达网 威力范围 地形遮蔽 盲区
下载PDF
基于并行MLFMA的金属介质混合目标RCS计算 被引量:1
5
作者 刘香岚 彭世蕤 +1 位作者 于家傲 陈新 《空军预警学院学报》 2017年第1期11-14,共4页
针对电大尺寸金属介质混合目标的RCS计算问题,采用基于体面积分方程(VSIE)的矩量法对目标RCS进行解算,并通过并行多层快速多极子算法(MLFMA)进行加速求解.通过建立介质覆盖的金属球模型,给出了MLFMA的并行加速比;利用金属介质混合材料... 针对电大尺寸金属介质混合目标的RCS计算问题,采用基于体面积分方程(VSIE)的矩量法对目标RCS进行解算,并通过并行多层快速多极子算法(MLFMA)进行加速求解.通过建立介质覆盖的金属球模型,给出了MLFMA的并行加速比;利用金属介质混合材料无人机模型,给出了不同极化条件下的RCS.仿真结果表明,并行MLFMA在保证计算精度的条件下,有效减少了单台计算机的内存消耗且速度大幅度提高,明显提高了电大尺寸目标RCS的求解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介质混合目标 雷达散射截面 并行多层快速多极子
下载PDF
名卿与大儒:明清王阳明传记书写的二维向度 被引量:1
6
作者 夏朋飞 刘湘兰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62-168,178,共8页
王阳明一生在事功、儒学两方面都有极高成就,集名卿与大儒两种身份为一。然而数量众多的阳明传记基于对传主核心身份的不同确认,在形象塑造与书写模式上形成了较大差异。以名卿定位阳明者,其传记书写侧重于阳明事功的一面,着力展现其丰... 王阳明一生在事功、儒学两方面都有极高成就,集名卿与大儒两种身份为一。然而数量众多的阳明传记基于对传主核心身份的不同确认,在形象塑造与书写模式上形成了较大差异。以名卿定位阳明者,其传记书写侧重于阳明事功的一面,着力展现其丰功伟绩,很少叙述其儒学成就;而视阳明为大儒者,则多选取其发明心学的相关事件,叙事上轻事功而重讲学,突出一代大儒的精神风采。《明史 王守仁传》仅表现阳明作为名卿的一面,对其儒者形象则尽力掩盖。由明至清,王阳明传记文本呈现出清晰的生成、变化脉络,其中王学的兴衰与正史文体的制约是主导这一变化的核心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守仁 传记 心学 文本生成
下载PDF
溶液沉淀法制备高导热氮化硼/多层石墨烯/聚丙烯酸柔性自修复材料
7
作者 黄竹品 王光星 +2 位作者 侯文轩 刘香兰 田兴友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41-146,共6页
以氮化硼(BN)和多层石墨烯(MG)为复合填料,通过溶液沉淀法,制备了聚丙烯酸基复合高导热界面材料。研究了填料含量和配比对复合材料导热性能的影响,实验发现随着BN和MG含量的增加导热性能先升高后降低,导热系数在BN∶MG=1∶0.3时最大(6.0... 以氮化硼(BN)和多层石墨烯(MG)为复合填料,通过溶液沉淀法,制备了聚丙烯酸基复合高导热界面材料。研究了填料含量和配比对复合材料导热性能的影响,实验发现随着BN和MG含量的增加导热性能先升高后降低,导热系数在BN∶MG=1∶0.3时最大(6.0 W·m-1·K-1)。通过扫描电镜(SEM)分析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结果显示在BN∶MG=1∶0.3时,复合填料之间的协同作用发挥的最好,形成了致密的导热网络,因而有效的提高了复合材料的导热性能。该材料除了具有较高的导热性能外,还具有一定的柔性、可塑性和自修复性能,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对热界面材料的内部损伤进行修复,从而大大延长热界面材料的使用寿命。这对于维持热界面材料的正常使用,确保设备内部热量的有效传出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化硼 多层石墨烯 聚丙烯酸 自修复
下载PDF
基于全外显子测序技术分析胰腺导管癌体细胞突变与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
8
作者 宋瑶琳 纪彬彬 +7 位作者 刘相兰 杨平 王博 梁乐彬 王爱兰 杨家亮 田埂 邢晓明 《精准医学杂志》 2020年第6期471-476,480,共7页
目的基于全外显子测序技术分析胰腺导管癌(PDAC)体细胞突变与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2009—2011年青岛大学附属医院PDAC患者的肿瘤组织样本40例,均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应用肿瘤体细胞突变目录(COSMIC)数据库中的变异单核苷酸多态... 目的基于全外显子测序技术分析胰腺导管癌(PDAC)体细胞突变与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2009—2011年青岛大学附属医院PDAC患者的肿瘤组织样本40例,均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应用肿瘤体细胞突变目录(COSMIC)数据库中的变异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拟合方法鉴定肿瘤组织中的致癌体细胞突变,并分析致癌体细胞突变与患者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PDAC肿瘤组织样本中共检测到1446处致癌体细胞突变位点,每个样本中有25~82处致癌体细胞突变位点;其中体细胞突变类型构成比排名前3位的分别为C>A突变、C>T突变、T>A突变,分别占48%、45%、6%;PDAC肿瘤组织样本中KRAS、RLIM、TTN及BRD9是最常见的突变基因,分别占总突变的42%、33%、26%及22%;不同肿瘤分化程度患者ASTN1基因突变情况差异有显著性(χ^2=6.855,P<0.05),不同肿瘤分期患者TTN基因突变情况差异有显著性(χ^2=5.183,P<0.05)。结论通过与TCGA数据库比对,肿瘤组织样本全外显子测序得到的的致癌体细胞突变谱是较为准确的,利用该突变谱可以有效预测PDAC致癌体细胞突变与患者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从而为PDAC的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突变 全外显子组测序 病理学 临床 数据库 遗传学 基因检测
下载PDF
多组学大数据在精准医学中的地位及应用 被引量:4
9
作者 刘相兰 孙志福 《精准医学杂志》 2020年第1期1-5,10,共6页
组学大数据在精准医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学习更好地使用这些资源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临床实践和临床研究的发展;然而组学大数据的数据量庞大,且具有分散性、复杂性等特点,对大部分从事临床及科学研究的人员来说如何使用组学大数据是... 组学大数据在精准医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学习更好地使用这些资源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临床实践和临床研究的发展;然而组学大数据的数据量庞大,且具有分散性、复杂性等特点,对大部分从事临床及科学研究的人员来说如何使用组学大数据是一种挑战。本文重点介绍一些组学方面的重要资源及其使用指南,就组学大数据在精准医学中的地位及应用进行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组学 基因组学 数据库 遗传学 数据科学 精准医学
下载PDF
伴肠母细胞分化的直肠腺癌临床病理学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杰 刘相兰 +3 位作者 林东亮 赵涵 李玉军 邢晓明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797-801,共5页
目的探讨伴肠母细胞分化的直肠腺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及遗传学改变。方法收集2022年1—12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3例)和山东省烟台业达医院(1例)诊断的4例伴肠母细胞分化的直肠腺癌病例。总结其临床特征,行HE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目的探讨伴肠母细胞分化的直肠腺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及遗传学改变。方法收集2022年1—12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3例)和山东省烟台业达医院(1例)诊断的4例伴肠母细胞分化的直肠腺癌病例。总结其临床特征,行HE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对其进行二代测序以揭示其遗传学改变。结果4例患者均为男性,中位年龄65.5岁。临床症状表现为大便性状改变、便血及消瘦。4例病例均表现为传统型腺癌与伴肠母细胞分化腺癌相互混合。肿瘤大部分由排列成管状、筛状的腺样结构构成。1例几乎全部由乳头状结构构成。伴肠母细胞分化腺癌成分肿瘤细胞呈柱状,细胞界限相对清晰,具有特征性丰富透明的胞质,形成胎儿肠道样腺体。肿瘤细胞表达SALL4(4/4)、Glypican-3(3/4)、甲胎蛋白(1/4,局灶阳性),2例p53呈异常高表达。二代测序显示2例呈TP53基因突变,1例呈KRAS基因突变。结论伴肠母细胞分化的直肠腺癌罕见,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显示胚胎性分化。在临床诊断工作中,需要与普通型结直肠腺癌相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腺癌 DNA突变分析 肠母细胞分化
原文传递
Porous polyimide-based phase change materials with enhanced mechanical properties, thermal conductivity, and thermal shock resistance through precisely designed triple-functional layers 被引量:1
11
作者 JIANG Miao XIAO Chao +8 位作者 DING Xin WANG YanYan ZHANG Xian DU YuHang LI XiaoFei ZHENG Kang liu xianglan CHEN Lin TIAN XingYou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9期2716-2724,共9页
Numerous scenarios of direct contact between electronic components and skin appear in wearable electronic devices. As the “second skin” that lies next to the biological skin of the human body, flexible wearable devi... Numerous scenarios of direct contact between electronic components and skin appear in wearable electronic devices. As the “second skin” that lies next to the biological skin of the human body, flexible wearable devices need to be equipped with thermal protection. However, the use of flexible phase change materials(PCMs) for wearable devices remains a challenge due to their low thermal conductivity, weakened mechanical strength, and liquid leakage. Herein, we developed a multilayered polyimide(PI) composite film integrating stable latent heat absorption, high thermal conductivity, and enhanced mechanical strength. This single piece of material achieved more prominent hotspot protection than traditional foams. The in-plane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the resultant substrate layer is up to 2.655 W/(m K), which provides a fast response and in-plane dissipation for heat flow. The deliberately arranged interlayer of the material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tensile strength(37.6 MPa) of the composite film,representing 128.9% greater strength than that of a bilayer film without a dense layer. The top layer with abundant pores provides reversibly latent heat storing and releasing function after being well infiltrated with paraffin wax. The resulting synergistic effect between three functional layers shows superb heat-suppressing performance in the thickness direction in both thermal shockresistant tests and simulation results. Impressively, the maximum temperature drop reached 40.2℃ compared with the pure PI film. The heating time was delayed by 12 s, providing sufficient warning time for human emergency response. This strategy can potentially pave the way for the design and fabrication of multifunctional films for wearable electronics in thermal protection applic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AMS layered structures thermal properties thermal analysis
原文传递
Skin mimicking-sweating evaporation polyimide cooling film for electronic devices
12
作者 JIANG Miao XIAO Chao +9 位作者 HE XuSheng DU HuiChao WANG YanYan DING Xin ZHANG Xian LI XiaoFei ZHENG Kang liu xianglan CHEN Lin TIAN XingYou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10期2797-2807,共11页
In hot environments,the human body shows an efficient capability to maintain a stable temperature by benefiting from sweating behavior.Inspired by this skin perspiration strategy,in this study,we demonstrated an innov... In hot environments,the human body shows an efficient capability to maintain a stable temperature by benefiting from sweating behavior.Inspired by this skin perspiration strategy,in this study,we demonstrated an innovative polyimide foam(PIF)-based mimetic skin with excellent cooling capability by integrating a silver coating and reusable hydrogel for the first time.Because of the hybrid thermal dissipating system,the successive silver coating quickly transferred heat to the inside of the polyacrylamide hydrogel.Meanwhile,the hydrogel absorbed a large amount of heat due to its large enthalpy and effectively dissipated heat to the environment through the evaporation of moisture,similar to the sweating of skin.Thus,the temperature of the skin-like film was reduced by 25.4℃compared with pure PIF under a high-power laser heating source.Identical and remarkable cooling effects were also obtained in mobile phone and battery applications,far better than commercially available thermally conductive polyimide(PI).This outstanding performance paves a new way for the thermal management application of PI in wearable electronics,microprocessors,and flexible electroni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kin-mimicking POLYIMIDE hydrogel thermal management sweat cooling
原文传递
门诊护理管理在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防治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6
13
作者 陈丽苗 刘香兰 林妙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9年第11期1543-1546,共4页
目的探讨门诊护理管理在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该院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采用门诊护理管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比... 目的探讨门诊护理管理在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该院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采用门诊护理管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的超声心动图以及干预前后营养状况、生化指标,并随访1年记录发生心脏事件情况。结果通过干预观察组营养状况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HbA1c、BMI、血脂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干预观察组LVEF无明显下降,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观察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门诊护理管理有利于改善患者的各类生化指标,促进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患者的康复,提高患者的营养状况及心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动脉粥样硬化性 门诊护理 营养状况 超声心动图 心脏事件
原文传递
TP53胚系突变相关Li-Fraumeni综合征1例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相兰 金翔凤 +3 位作者 宋瑶琳 李广起 林东亮 邢晓明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58-460,共3页
Li-Fraumeni综合征(Li-Fraumeni syndrome,LFS)是一种罕见的家族性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肿瘤易感综合征,LFS谱系肿瘤包括骨与软组织肉瘤、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绝经前乳腺癌、白血病、肾上腺皮质肿瘤和肺腺癌。LFS家系基因分析显示,约70%的LF... Li-Fraumeni综合征(Li-Fraumeni syndrome,LFS)是一种罕见的家族性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肿瘤易感综合征,LFS谱系肿瘤包括骨与软组织肉瘤、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绝经前乳腺癌、白血病、肾上腺皮质肿瘤和肺腺癌。LFS家系基因分析显示,约70%的LFS存在TP53基因胚系突变。本文回顾性分析1例以多原发恶性肿瘤为临床表现的LFS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基因检测及预后情况,以期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 肾上腺皮质肿瘤 多原发恶性肿瘤 预后情况 TP53 胚系突变 基因分析 基因检测
原文传递
尊经与重文:中国古代文体分类的两个思想维度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湘兰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04-213,共10页
中国古代文体分类思想及文体分类体系的建构体现了"经"与"文"之间的抗衡关系。在这个关系中,"文本于经"的文体分类思想,带有强烈的"尊经"观念,将后世文体之源追溯到儒家六经,以此探求文体的发... 中国古代文体分类思想及文体分类体系的建构体现了"经"与"文"之间的抗衡关系。在这个关系中,"文本于经"的文体分类思想,带有强烈的"尊经"观念,将后世文体之源追溯到儒家六经,以此探求文体的发展流变,弱化了"文"本身的发展规律;"六经皆文",则剥离了"六经"作为"圣经"的光环,将其视为圣人之"文",从"文法"的角度探讨六经文章,并依据文体本身的发展规律进行分类,偏向于"重文"。"尊经"与"重文"呈现了中国古代文体分类的两个思想维度,但其本质都脱离不了"儒道"的价值观念,以"道"为体,以"经""文"为用,共同建构起中国古代特有的文体分类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体分类 文本于经 六经皆文 尊经 重文
原文传递
道教对先秦“混沌”意象的接受与改造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湘兰 萨莎 《宗教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9-34,共6页
早期道教选择性地接受了先秦时期的混沌意象,将其改造成道教的至上神。《山海经》中的浑敦;《庄子》是为“中央之帝”的浑沌及浑沌氏之术;加上《老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这一内涵极度宏大的宇宙生成论,使道教徒对之借鉴、思考的同时... 早期道教选择性地接受了先秦时期的混沌意象,将其改造成道教的至上神。《山海经》中的浑敦;《庄子》是为“中央之帝”的浑沌及浑沌氏之术;加上《老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这一内涵极度宏大的宇宙生成论,使道教徒对之借鉴、思考的同时,也进行了积极的理论建构,将恍惚若存却又抟之不得的“道”,也即混沌,附着于历史人物老子的身上,使抽象的“道”具象化,形成了混沌、道、老子三位一体的道教理念,确立了以老子为创教宗主的具体形象。唐宋时期,由于内丹术的兴盛,混元气的重要性得以凸显,道教徒将抽象的混元气等同于创教宗主老子,重新建构了混元、道、老子三位一体的宇宙发生论。而混沌则退化为宇宙演变中的一个阶段,其本应有的神圣地位转移给了混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宇宙生成论 早期道教 《老子》 至上神 内丹术 《山海经》 浑沌 具象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