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深层—超深层优质碎屑岩储层成因及主控因素——以河套盆地临河坳陷古近系渐新统临河组为例
1
作者 史原鹏 刘占国 +7 位作者 王少春 伍劲 刘喜恒 胡延旭 陈树光 冯广业 王标 王浩宇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78-489,共12页
基于岩心、钻井和测井等新资料,结合大量岩矿测试分析,对河套盆地临河坳陷古近系渐新统临河组深层—超深层碎屑岩储层特征、成岩作用类型、异常高孔储层成因及发育控制因素开展系统分析。研究表明:(1)临河组深层—超深层碎屑岩异常高孔... 基于岩心、钻井和测井等新资料,结合大量岩矿测试分析,对河套盆地临河坳陷古近系渐新统临河组深层—超深层碎屑岩储层特征、成岩作用类型、异常高孔储层成因及发育控制因素开展系统分析。研究表明:(1)临河组深层—超深层碎屑岩异常高孔储层储集空间以原生孔为主,抗压实能力强的物质组构基础、弱压实成岩动力场和流体弱压实-弱胶结成岩环境等3大有利成岩要素耦合利于原生孔大量保存;(2)临河组碎屑岩先存物质组构优越,石英、长石和刚性岩屑总含量平均值可达90%,抗压实能力强;(3)临河坳陷地温梯度低,仅为(2.0~2.6)℃/100 m,与早期长期浅埋—晚期快速深埋的埋藏方式共同形成弱压实成岩动力场环境;(4)咸化湖盆沉积地层的成岩环境中,成岩流体产生的压实作用弱,同时古盐度具有分异性,低盐度区胶结作用弱,利于原生孔保存;(5)沉积水动力条件、咸化湖盆古水体盐度分异和砂体厚度等3大因素共同控制临河组优质储层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套盆地 临河坳陷 古近系渐新统临河组 深层—超深层 异常高孔 储层成因
下载PDF
河套盆地临河坳陷石油地质特征与油气富集规律 被引量:5
2
作者 张锐锋 何海清 +8 位作者 朱庆忠 陈树光 刘喜恒 淡伟宁 胡延旭 师玉雷 张宇飞 于海军 张晰蒙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95-705,共11页
基于古地貌、钻井和地震资料,对河套盆地临河坳陷构造沉积演化、烃源岩特征、储集层特征及形成机制、油气成藏模式与富集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①河套盆地主要历经“弱伸展断拗期、强伸展断陷期和走滑改造期”3期成盆演化过程,发... 基于古地貌、钻井和地震资料,对河套盆地临河坳陷构造沉积演化、烃源岩特征、储集层特征及形成机制、油气成藏模式与富集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①河套盆地主要历经“弱伸展断拗期、强伸展断陷期和走滑改造期”3期成盆演化过程,发育吉兰泰、沙布、纳林湖、兴隆等4大环洼正向构造带,为油气富集成藏的有利区带;②发育下白垩统固阳组、渐新统临河组两套主力咸化湖相烃源岩,具有高含硫富藻、早熟早排、生油窗口宽的特征;③河套盆地周缘山间大型构造转换带控制形成大型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三角洲前缘砂体具有石英含量高(50%~76%)、长期浅埋弱压实、胶结物含量低、储集层物性好的特点,预测古近系有效储集层埋深达8000 m;④构建邻洼鼻隆、环洼潜山、近源断鼻3种油气成藏模式,临河坳陷油气富集规律为“环洼近源是基础、优质厚储集层是前提、良好的构造背景和圈闭条件是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套盆地 临河坳陷 白垩系固阳组 古近系临河组 吉兰泰油田 巴彦油田 油气富集规律
下载PDF
Petroleum geological features and hydrocarbon enrichment of Linhe Depression in Hetao Basin, NW China
3
作者 ZHANG Ruifeng HE Haiqing +8 位作者 ZHU Qingzhong CHEN Shuguang liu xiheng DAN Weining HU Yanxu SHI Yulei ZHANG Yufei YU Haijun ZHANG Ximeng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SCIE 2023年第4期798-811,共14页
Based on paleogeomorphology, drilling and seismic data,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studies the structural and sedimentary evolution, source rock characteristics,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hydro... Based on paleogeomorphology, drilling and seismic data,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studies the structural and sedimentary evolution, source rock characteristics,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model and enrichment law in the Linhe Depression of the Hetao Basin, NW China. The Hetao Basin mainly experienced three stages of evolution, namely, weak extensional fault depression, strong extensional fault depression and strike-slip transformation, giving rise to four positive structural belts(Jilantai, Shabu, Nalinhu and Xinglong), which are favorable areas for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 The two main saline lacustrine source rocks, Lower Cretaceous Guyang Formation and Oligocene Linhe Formation, are characterized by high sulfur content, rich algae, early maturity, early expulsion, and wide oil generation window. The large structural transition belt in the intermountain area around the Hetao Basin controls the formation of large-scale braided river delta deposits, which are characterized by high quartz content(50%-76%), long-term shallow burial and weak compaction, low cement content, and good reservoir properties in delta front sandbody. The burial depth of the effective Paleogene reservoirs is predicted to reach 8000 m. Three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models, nose-uplift near sag, buried hill surrounding sag, fault nose near source rock, are constructed. The law of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in the Linhe Depression is finally clarified as follows: near-source around the depression is the foundation, high-quality thick reservoir is the premise, good tectonic setting and trap conditions are the ke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tao Basin Linhe Depression Cretaceous Guyang Formation Paleogene Linhe Formation Jilantai Oilfield Bayan Oilfield hydrocarbon enrichment law
下载PDF
河套盆地临河坳陷及其周边地区中-新生代成盆演化特征 被引量:10
4
作者 张锐锋 于福生 +5 位作者 刘喜恒 刘静 陈树光 吴晨林 王逸群 王盛亮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139-1150,共12页
河套盆地经历40余年勘探,近期获得重大突破,吉华2X井和松5井高产油流证明临河坳陷内中-新生代层系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因此开展中-新生代盆地构造演化研究,对分析沉积充填过程与圈闭形成条件具有借鉴意义。通过野外露头调查、岩心观察... 河套盆地经历40余年勘探,近期获得重大突破,吉华2X井和松5井高产油流证明临河坳陷内中-新生代层系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因此开展中-新生代盆地构造演化研究,对分析沉积充填过程与圈闭形成条件具有借鉴意义。通过野外露头调查、岩心观察、地球物理资料解释及构造演化阶段分析等综合研究认为:临河坳陷及周边地区中-新生代发育挤压、伸展、走滑和反转等多种构造变形样式,经历了挤压拗陷(早白垩世李三沟组沉积期)、拗-断转换(早白垩世固阳组沉积期)、隆升剥蚀(晚白垩世—古新世)、弱断陷(始新世—渐新世)、强烈断陷(中新世—上新世)和走滑改造(更新世—全新世)等多期构造演化阶段,盆地类型属于多旋回叠合盆地。建立了早期差异挤压、晚期差异伸展叠加盆地成因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转构造 构造演化 中-新生代 临河坳陷 叠加盆地 河套盆地
下载PDF
二连盆地巴音都兰凹陷反转构造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陈树光 张以明 +5 位作者 崔永谦 田建章 刘喜恒 周从安 秦琛 吴锐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2-40,共9页
重点探讨了对二连盆地巴音都兰凹陷反转构造的类型识别、成因机制及油气成藏的影响。综合分析认为,从腾二段沉积期开始,巴音都兰凹陷结构格局开始发生根本性转变,中洼由原来盆地的沉降中心演变成了包楞构造带低凸起和巴一号构造带次级... 重点探讨了对二连盆地巴音都兰凹陷反转构造的类型识别、成因机制及油气成藏的影响。综合分析认为,从腾二段沉积期开始,巴音都兰凹陷结构格局开始发生根本性转变,中洼由原来盆地的沉降中心演变成了包楞构造带低凸起和巴一号构造带次级沉降中心,并使整个巴音都兰凹陷的沉降中心分别向北洼和南洼的中部迁移。走滑牵引型反转构造经历了由走滑伸展断层牵引非强硬盖层形成反转背斜褶皱和背斜脊部断裂-塌落形成负花状构造两个演化阶段,是较长时间持续应力作用的结果;而基底隆升型反转构造是深部异常体上涌导致的局部构造隆升现象,为突发性的短时事件。基底隆升型反转构造对于提高古地温梯度和降低生油门限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而走滑牵引型反转构造对于储层改善、圈闭形成以及油气运移和浅部聚集成藏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本文研究对于正确认识二连盆地乃至我国东部盆地群在早白垩世发育的反转构造的成因类型、动力机制及对油气成藏的影响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连盆地 巴音都兰凹陷 反转构造 基底隆升型 走滑牵引型 油气成藏
下载PDF
河套盆地临河坳陷油气勘探重要发现的实践与认识 被引量:47
6
作者 张以明 张锐锋 +7 位作者 王少春 刘喜恒 李拥军 刘静 王会来 汪剑 吴晨林 淡伟宁 《中国石油勘探》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1,共11页
河套盆地临河坳陷是中—新生代走滑拉分盆地,早期钻井主要集中在斜坡带,仅见到油气显示,未取得油气实质性发现。近期利用重力、磁法、电法、地震、钻井和地质等新老资料,开展盆地性质、构造特征、资源潜力及储盖组合等研究,认为该坳陷... 河套盆地临河坳陷是中—新生代走滑拉分盆地,早期钻井主要集中在斜坡带,仅见到油气显示,未取得油气实质性发现。近期利用重力、磁法、电法、地震、钻井和地质等新老资料,开展盆地性质、构造特征、资源潜力及储盖组合等研究,认为该坳陷具走滑拉分的性质,呈东西分带、南北分块的构造特征,存在下白垩统和渐新统2套主要烃源岩及3套生储盖油气组合。深化圈—源关系及油气成藏模式综合分析,认为吉兰泰潜山紧邻北部深洼槽生烃区,狼山山前断裂为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侧向供油条件好,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区。优选吉兰泰潜山及其围斜的断裂构造带,部署JHZK2井、JHZK7井、吉华2x井3口井,均获得了工业油流,实现了临河坳陷油气勘探的重大发现,展示了该区广阔的勘探前景。临河坳陷的快速勘探发现,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的重视指导和长庆油田分公司的大力支持是基础,创新地质认识、科学部署与决策是前提,转换思维、选准突破口是关键,经济适用技术的选用是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套盆地 临河坳陷 白垩系—古近系 吉兰泰潜山 重要发现
下载PDF
河套盆地临河坳陷石油地质新认识与重大发现 被引量:32
7
作者 张锐锋 何海清 +8 位作者 陈树光 李国欣 刘喜恒 郭绪杰 王少春 范土芝 王会来 刘静 曹兰柱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12,共12页
河套盆地为中—新生代坳断叠合型盆地,地震测网稀,构造演化及控烃控藏作用不清,油气成藏规律不明,长期制约油气勘探突破。近年来,积极转变勘探思路,以野外地质露头踏勘、加密二维地震部署为基础,通过井震结合精细构造解释和区带综合评价... 河套盆地为中—新生代坳断叠合型盆地,地震测网稀,构造演化及控烃控藏作用不清,油气成藏规律不明,长期制约油气勘探突破。近年来,积极转变勘探思路,以野外地质露头踏勘、加密二维地震部署为基础,通过井震结合精细构造解释和区带综合评价,提出临河坳陷经历了早白垩世反转成盆期、古近纪差异伸展期、新近纪强烈伸展断陷期、第四纪走滑(或反转)改造期的4期构造演化新机制,明确吉兰泰构造带和中央断裂带为油气勘探有利构造区带;厘定临河坳陷发育固二段、固一段和临河组3套烃源岩,定量表征了不同时期烃源岩的分布,揭示了"盆地演化—沉积环境—埋藏史"三元联合控烃,明确临河坳陷中北部为优势资源富集区。通过成藏条件综合分析,构建了源内、源外多种油气成藏新模式,在临河坳陷中南部吉兰泰构造带发现了变质岩潜山油藏和碎屑岩断鼻构造油藏,实现了源外太古宇潜山和白垩系油气勘探重大突破;在临河坳陷北部部署风险探井临华1X井,在源内古近系获日产305.76m3高产工业油流,实现了临河坳陷多区带多层系油气勘探快速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套盆地 临河坳陷 构造演化 控烃机理 成藏模式 勘探突破
下载PDF
河套盆地吉兰泰构造带形成演化及控藏作用 被引量:6
8
作者 陈树光 朱庆忠 +6 位作者 张锐锋 刘喜恒 王少春 田宁 张晰蒙 王建广 梁秋娟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33-541,共9页
研究河套盆地吉兰泰构造带油气成藏规律。基于新采集的三维叠前深度偏移和部分二维地震资料,结合钻井岩心、薄片及古生物资料,开展了吉兰泰构造带构造特征、形成演化及控储、控藏作用分析。结果表明,河套盆地经历了白垩纪早期挤压上冲... 研究河套盆地吉兰泰构造带油气成藏规律。基于新采集的三维叠前深度偏移和部分二维地震资料,结合钻井岩心、薄片及古生物资料,开展了吉兰泰构造带构造特征、形成演化及控储、控藏作用分析。结果表明,河套盆地经历了白垩纪早期挤压上冲构造和固阳组沉积以来4期伸展成盆演化,形成了现今东西分带、南北分区的构造格局。白垩系固阳组底界面为由区域挤压向伸展转换的重要构造变革界面,吉兰泰构造带为新生代以来的山前转换带,提出了“古隆控储、走滑控圈、立体输导、多域聚集”油气成藏新模式,勘探发现了浅层变质岩高效益块状潜山油藏和碎屑岩多油水系统复式聚集的高丰度断鼻构造油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套盆地 吉兰泰构造带 山前转换带 成藏模式 吉兰泰油田
下载PDF
河套盆地厚层砂砾岩油藏特征及成藏主控因素:以临河坳陷吉华2X油藏为例 被引量:3
9
作者 王会来 孙瑞娜 +4 位作者 张锐锋 刘喜恒 刘静 田思思 肖锦霞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861-870,882,共11页
河套盆地为中-新生代叠合盆地,早期钻井仅见到油气显示,未取得实质性突破。吉华2X厚层砂砾岩油藏的发现,展现了该区广阔的勘探前景。为进一步深化河套盆地油气成藏特征认识及明确有利勘探方向,对吉华2X油藏开展精细油藏解剖和成藏主控... 河套盆地为中-新生代叠合盆地,早期钻井仅见到油气显示,未取得实质性突破。吉华2X厚层砂砾岩油藏的发现,展现了该区广阔的勘探前景。为进一步深化河套盆地油气成藏特征认识及明确有利勘探方向,对吉华2X油藏开展精细油藏解剖和成藏主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吉华2X油藏是受狼山分支断裂控制形成的继承性鼻状构造,储油层为古近系临河组及白垩系固阳组的扇三角洲平原砂体,油藏富集程度高、开发效果好;洼槽区固阳组高排烃动力的成熟烃源岩是吉华2X圈闭富集成藏的必要条件,砂地比极高的扇三角洲相储集体配套继承性发育鼻状构造与畅通无阻的运聚通道是吉华2X圈闭富集成藏的关键。研究结果对指导河套盆地下步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层砂砾岩 鼻状构造 成藏主控因素 吉华2X油藏 临河坳陷
下载PDF
构建地震资料解释标准体系助推勘探高质量发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雯 赵淑芳 +6 位作者 刘喜恒 肖阳 曾忠 唐传章 王孟华 黄新亚 赵磊 《石油工业技术监督》 2019年第12期32-36,共5页
企业标准体系是其内部的标准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的科学有机整体,是企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要基础支撑。因此,细化专业技术领域,筑牢各专业标准体系根基至关重要。对企业地震资料解释标准体系尚缺少相关新技术标准及技术标准体系的问... 企业标准体系是其内部的标准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的科学有机整体,是企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要基础支撑。因此,细化专业技术领域,筑牢各专业标准体系根基至关重要。对企业地震资料解释标准体系尚缺少相关新技术标准及技术标准体系的问题、构建标准体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进行了阐述,论述了标准体系构建的目标、原则、结构类别、框架及标准体系表,提出了急需研究制修订的技术和质控规范4项,为提高解释精度及勘探效益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资料解释 标准体系 油气勘探
下载PDF
燕山地区中元古界页岩气成藏地质条件 被引量:8
11
作者 刘静 周志 +5 位作者 刘喜恒 任收麦 汪剑 王浩 周从安 刘一珉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68-278,共11页
燕山地区发育中元古界洪水庄组和下马岭组2套富有机质泥页岩,勘探程度低,页岩气资源的勘探潜力不明。对河北怀来、宽城和北京十三陵等地区开展野外地质调查,并对冀元1井、冀浅1井和京101井的中元古界黑色页岩开展岩心观察和实验分析,研... 燕山地区发育中元古界洪水庄组和下马岭组2套富有机质泥页岩,勘探程度低,页岩气资源的勘探潜力不明。对河北怀来、宽城和北京十三陵等地区开展野外地质调查,并对冀元1井、冀浅1井和京101井的中元古界黑色页岩开展岩心观察和实验分析,研究了洪水庄组和下马岭组黑色页岩的沉积相分布、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热成熟度、孔渗性和岩石矿物特征等页岩气成藏地质条件。研究表明,燕山地区洪水庄组和下马岭组的页岩厚度大、有机质含量高、热演化程度适中、生烃时间晚、受晚期构造活动破坏作用小,具备良好的页岩气成藏地质条件;河北承德—宽城一带稳定构造带为勘查洪水庄组页岩气的有利区;河北涿州—北京房山—门头沟—昌平一带和河北兰旗营子一带稳定的构造带为勘查下马岭组页岩气的有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成藏地质条件 有利区 中元古界 燕山地区
原文传递
清代“改土归流”后的湘西诗坛
12
作者 刘熹桁 《民族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1-53,共13页
"改土归流"后,在清廷文教政策的影响下,湘西诗坛逐渐孕育成型。仕湘官员与本土文人构成湘西诗坛的两大创作阵营。在他们的共同推动下,湘西文人诗歌表现出重视地域文化书写、语言清丽刚健及追求淡泊诗风的艺术特色。诗歌创作... "改土归流"后,在清廷文教政策的影响下,湘西诗坛逐渐孕育成型。仕湘官员与本土文人构成湘西诗坛的两大创作阵营。在他们的共同推动下,湘西文人诗歌表现出重视地域文化书写、语言清丽刚健及追求淡泊诗风的艺术特色。诗歌创作在文化融合的基础上,又呈现出"求同"与"趋异"的特质,即在向清代主流诗学不断演进的同时,也保留了自身的民族特色与地域风貌。湘西文人诗歌在文化互动、摩擦和统一中,逐渐由起步走向成熟,是清代湖湘诗歌史中不可忽视的一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土归流 文人诗歌 湘西诗坛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