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ccurate Source-Receiver Positioning Method for a High-Resolution Deep-Towed Multichannel Seismic Exploration System
1
作者 LI Jing liu Kai +5 位作者 WEI Zhengrong ZHANG Liancheng liu yangting PEI Yanliang liu Chenguang liu Baohua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CAS CSCD 2024年第2期415-426,共12页
The near-seabed multichannel seismic exploration systems have yielded remarkable successes in marine geological disaster assessment,marine gas hydrate investigation,and deep-sea mineral exploration owing to their high... The near-seabed multichannel seismic exploration systems have yielded remarkable successes in marine geological disaster assessment,marine gas hydrate investigation,and deep-sea mineral exploration owing to their high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resolution.However,the quality of deep-towed seismic imaging hinges on accurate source-receiver positioning information.In light of existing technical problems,we propose a novel array geometry inversion method tailored for high-resolution deep-towed multichannel seismic exploration systems.This method is independent of the attitude and depth sensors along a deep-towed seismic streamer,accounting for variations in seawater velocity and seabed slope angle.Our approach decomposes the towed line array into multiline segments and characterizes its geometric shape using the line segment distance and pitch angle.Introducing optimization parameters for seawater velocity and seabed slope angle,we establish an objective function based on the model,yielding results that align with objective reality.Employing the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algorithm enables synchronous acquisition of optimized inversion results for array geometry and seawater velocity.Experimental validation using theoretical models and practical data verifies that our approach effectively enhances source and receiver positioning inversion accuracy.The algorithm exhibits robust stability and reliability,addressing uncertainties in seismic traveltime picking and complex seabed topography condi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gh-resolution deep-towed multichannel seismic exploration source-receiver positioning array geometry inversion seawater heterogeneity seabed slope angle
下载PDF
凹凸棒土添加对结球甘蓝废弃物堆肥腐殖化过程的影响
2
作者 朱义娟 肖红琳 +4 位作者 刘洋廷 朱康文 杨志敏 杨红军 陈玉成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130-2139,共10页
为明确凹凸棒土的添加对结球甘蓝废弃物堆肥腐殖化的促进效果,以结球甘蓝废弃物和玉米秸秆为原料,分别添加质量分数为0(CK)、2.5%(T1)、5%(T2)、7.5%(T3)的凹凸棒土进行好氧堆肥,探究不同添加量的凹凸棒土对基本理化性质、有机质组分、... 为明确凹凸棒土的添加对结球甘蓝废弃物堆肥腐殖化的促进效果,以结球甘蓝废弃物和玉米秸秆为原料,分别添加质量分数为0(CK)、2.5%(T1)、5%(T2)、7.5%(T3)的凹凸棒土进行好氧堆肥,探究不同添加量的凹凸棒土对基本理化性质、有机质组分、腐殖化的影响,并结合相关性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探讨其影响腐殖化过程的途径。结果显示,凹凸棒土的添加使堆肥高温期延长了1~3 d。与CK相比,T2和T3处理的种子发芽指数分别提高了27.97%和42.06%,有机质降解率分别提高了1.67%和6.92%,腐熟状况更好。此外,与初始状态相比,堆肥结束时CK、T1、T2和T3处理的富里酸(FA)含量分别下降39.88%、42.92%、47.28%和47.68%;胡敏酸(HA)含量分别上升89.08%、129.78%、135.83%和162.50%,使得堆体芳香度增加。相关分析和结构方程表明,凹凸棒土的加入使水溶性有机碳(DOC)与腐殖质组分、前驱体的相关性发生正负转变,显示其通过影响DOC来促进HA的合成,同时还增多了显著影响HA形成的路径,促使氨基酸、还原糖和FA向HA转化,从而提高腐殖化程度。研究表明,凹凸棒土添加量为7.5%时可明显促进结球甘蓝废弃物堆肥腐熟,有效活跃前驱体,并提高腐殖质的芳香性和腐殖化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好氧堆肥 腐殖化 结球甘蓝废弃物 凹凸棒土 水溶性有机碳
下载PDF
多道地震成像方法在台西南盆地断层与岩浆侵入体识别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魏玉鹏 傅德龙 +3 位作者 刘洋廷 刘凯 刘焱光 郑彦鹏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57-272,共16页
台西南盆地是南海北部陆缘上的新生代盆地,其中发育了丰富的断层和岩浆侵入体,对油气成藏和构造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叠后时间偏移、倾角时差校正后的叠后时间偏移(以下简称:叠前部分偏移)和叠前时间偏移三种成像方法对台西南盆地的... 台西南盆地是南海北部陆缘上的新生代盆地,其中发育了丰富的断层和岩浆侵入体,对油气成藏和构造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叠后时间偏移、倾角时差校正后的叠后时间偏移(以下简称:叠前部分偏移)和叠前时间偏移三种成像方法对台西南盆地的多道地震数据进行成像,并对比分析了这3种成像方法对台西南盆地中断层和岩浆侵入体的识别效果。叠后时间偏移可识别规模较大的主要断层,难以识别规模较小的断层。叠前部分偏移对规模较大和规模较小的断层都可以进行识别,较叠后时间偏移识别出的断层数量更多。叠前时间偏移不仅能够识别规模较大和规模较小的断层,还可以对规模更小的断层进行识别,其识别出的断层数量多于叠前部分偏移。叠后时间偏移无法准确识别岩浆侵入体中的透镜状结构特征;叠前部分偏移能识别出岩浆侵入体的透镜状岩块;叠前时间偏移识别出的透镜状岩块较叠前部分偏移的识别结果更加完整。进一步讨论了叠前时间偏移方法中偏移最大倾角参数对成像效果的影响,研究了多道地震成像方法识别台西南盆地断层和岩浆侵入体的效果,希望对该区域进一步的油气与构造研究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像方法 台西南盆地 断层 岩浆侵入体 偏移最大倾角
下载PDF
施工现场人员安全知识现状调查 被引量:3
4
作者 张伟 许安华 +2 位作者 巩赛东 柳阳亭 赵挺生 《工业安全与环保》 2020年第12期52-56,共5页
为了解施工现场人员的安全知识水平和获取现状,从安全职责、安全行为、危险源管理和典型事故预防四个部分构建施工安全知识体系,然后通过问卷调查对施工安全知识的掌握和获取现状进行统计分析,指出现阶段施工人员的安全知识掌握和获取... 为了解施工现场人员的安全知识水平和获取现状,从安全职责、安全行为、危险源管理和典型事故预防四个部分构建施工安全知识体系,然后通过问卷调查对施工安全知识的掌握和获取现状进行统计分析,指出现阶段施工人员的安全知识掌握和获取的主要问题,并提出针对性建议。研究结果有利于提升管理者和工人的施工安全知识水平,确保施工的安全进行,防范事故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工安全知识 知识分解 知识获取 问卷调查
下载PDF
基于Chirp数据和Biot-Stoll模型反演南海北部陆坡海底表层沉积物物理性质 被引量:5
5
作者 周庆杰 李西双 +5 位作者 刘乐军 刘洋廷 高珊 周航 王景强 李天光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72-82,共11页
浅地层剖面是基于声学信号(频率在几百至几千赫兹)在沉积物中的传播得到可反映沉积地层结构的数据,海底反射系数与沉积物物理性质密切相关。Biot-Stoll声波传播理论模型可以预测海底沉积物的物理性质,构建反射系数等声学参数与物理参数... 浅地层剖面是基于声学信号(频率在几百至几千赫兹)在沉积物中的传播得到可反映沉积地层结构的数据,海底反射系数与沉积物物理性质密切相关。Biot-Stoll声波传播理论模型可以预测海底沉积物的物理性质,构建反射系数等声学参数与物理参数之间的关系,但在不同的海域采用不同的参数所获得的效果不同。为此,本文基于南海北部陆坡海底表层沉积物的实测物理参数,利用BiotStoll模型建立研究区海底反射系数和沉积物物理性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模型计算值与样品实测值吻合度总体较好,偏差在0.1%~4.9%之间,并建立了频率3.5 kHz时海底反射系数与沉积物孔隙度、密度、平均粒径之间的关系方程,且方程拟合度较高,可决系数R2均大于0.99。在对典型Chirp剖面数据计算其海底反射系数的基础上,反演了海底表层沉积物的孔隙度、密度、颗粒平均粒径等物理性质,其中反演孔隙度、密度、平均粒径与实测孔隙度、密度、平均粒径相对误差均小于5%,结果与实测值基本相符,表明该反演方法在南海北部陆坡区的应用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rp浅剖数据 Biot-Stoll模型 海底反射系数 沉积物物理性质 南海北部陆坡
下载PDF
国内外反兴奋剂对比研究--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刘杨婷 吕中凡 史鹏 《湖北体育科技》 2020年第2期113-119,共7页
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和中国知网收录的592篇反兴奋剂研究主题的文献为研究对象,借助CiteSpace软件对国内外反兴奋剂研究发文趋势、作者、机构、研究热点及趋势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体育领域反兴奋剂研究起于20世纪90年代,呈现缓慢... 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和中国知网收录的592篇反兴奋剂研究主题的文献为研究对象,借助CiteSpace软件对国内外反兴奋剂研究发文趋势、作者、机构、研究热点及趋势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体育领域反兴奋剂研究起于20世纪90年代,呈现缓慢起步、波浪式发展的研究趋势,研究高峰多集中于奥运会前后;国内杨彬龄是该领域的核心作者,但学者间尚未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国外没有突出的核心研究者,大多较为均衡,且合作关系较为密集;国内研究机构以北京体育大学和湘潭大学为核心,但各机构之间缺乏合作,多以独立研究为主;国外以哥本哈根大学为核心,且较多机构合作紧密;我国学者在反兴奋剂的社会文化学、法理学等层面有着丰富的学术理论探讨,国外更注重于兴奋剂检测技术的开发与实践。建议国内学者、机构之间加强合作,进一步提高高产作者和高产机构的数量,鼓励研究人员从不同角度对反兴奋剂问题进行关注与研究,聚焦于高水平运动员的调查、检测技术的实证研究、社会心理学调研等前沿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兴奋剂 知识图谱 可视化 CITESPACE
下载PDF
物联网下基于智能合约的访问控制综述 被引量:1
7
作者 黄苗 徐庭锐 +1 位作者 刘洋廷 张媛媛 《现代计算机》 2021年第12期70-73,共4页
物联网的数据蕴含重要的价值,但其安全和隐私问题不容忽视。访问控制是实现信息开放并保证数据安全和隐私的核心技术。因区块链的去中心化、难篡改、可追溯、可匿名等特点,以及随着智能合约的发展和成熟,越来越多的科研工作尝试探索基... 物联网的数据蕴含重要的价值,但其安全和隐私问题不容忽视。访问控制是实现信息开放并保证数据安全和隐私的核心技术。因区块链的去中心化、难篡改、可追溯、可匿名等特点,以及随着智能合约的发展和成熟,越来越多的科研工作尝试探索基于区块链智能合约的新型访问控制方案。本文对基于智能合约的最新工作进行介绍并进行简单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块链 访问控制 物联网 智能合约
下载PDF
基于差分隐私的隐私保护数据发布研究综述
8
作者 高明珠 徐庭锐 +1 位作者 刘洋廷 陈彦如 《现代计算机》 2021年第12期66-69,共4页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发展,利用数据分析和发布等发挥数据价值的需求与日俱增,如何保护隐私数据和防止敏感数据信息的泄露成为数据安全领域研究的重点。差分隐私是2006年Dwork提出的一种新的隐私保护机制,在数据分享时定义隐私,保证数据可...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发展,利用数据分析和发布等发挥数据价值的需求与日俱增,如何保护隐私数据和防止敏感数据信息的泄露成为数据安全领域研究的重点。差分隐私是2006年Dwork提出的一种新的隐私保护机制,在数据分享时定义隐私,保证数据可用性的数据发布面临的隐私保护问题,防止基于背景知识的攻击。本文介绍差分隐私的基础理论和目前数据发布的研究进展,总结差分隐私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分隐私 数据发布 隐私保护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