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氯生涂层缝合线预防成人开腹手术后感染效果的Meta分析
1
作者 刘子婷 谢玉珍 +2 位作者 陈金龙 张爱华 何培亮 《循证护理》 2024年第3期386-391,共6页
目的:通过Meta分析比较三氯生涂层与无涂层缝合线在成人开腹手术术后减少手术部位感染的有效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MedLine、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中关于三... 目的:通过Meta分析比较三氯生涂层与无涂层缝合线在成人开腹手术术后减少手术部位感染的有效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MedLine、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中关于三氯生涂层缝合线预防成人开腹手术术后感染效果的文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2月16日。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后,使用RevMan 5.3分析数据。结果:纳入12项研究,共5797例病人。三氯生涂层缝合线及无涂层缝合线的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分别为10.4%、1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03,95%CI(-0.06,-0.01),P=0.010];3项研究仅涉及腹膜炎手术,发现抗菌剂涂层缝合线有更好的效果[RR=0.37,95%CI(0.19,0.73),P=0.004]。结论:现有证据表明,三氯生涂层缝合线在降低普外科腹部切口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方面具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菌缝合线 三氯生涂层 手术部位感染 消化外科手术 META分析 循证护理
下载PDF
“人的全面发展”视域下高校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的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刘紫婷 孙显仁 《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3期62-65,80,共5页
着眼于高校体育改革的逐步推进,文中对高校体育在“人的全面发展”视域下俱乐部制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通过引用文献法、比较法和实例操作法等方法对该问题进行了科学研究。探讨高校体育教育实施俱乐部制教学的必要性,建构高校体育俱乐... 着眼于高校体育改革的逐步推进,文中对高校体育在“人的全面发展”视域下俱乐部制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通过引用文献法、比较法和实例操作法等方法对该问题进行了科学研究。探讨高校体育教育实施俱乐部制教学的必要性,建构高校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的实施途径,最后以黑龙江工程学院为例对“人的全面发展”视域下高校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模式进行了实践摸索,为高校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模式改革乃至高校体育改革的推进做出有益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的全面发展 高校体育 俱乐部制 教学模式
下载PDF
稀土铽配合物与油墨连接料相互作用的探究
3
作者 李键涵 向华 +3 位作者 孙艳梅 陈宝丽 刘子婷 吴佳娜 《广东化工》 CAS 2023年第6期39-41,66,共4页
本文将稀土铽配合物(C_(6)H_(16)N)_(3)[Tb_(2)(Hsal)_(3)(NO_(3))_(6)](Tb1)与凹版表印、凹版里印、丝印和胶印四种油墨连接料树脂,以及相应溶剂混合制得一系列荧光树脂液,并通过其所制印刷样张研究连接料树脂对Tb1发光性能的影响。通... 本文将稀土铽配合物(C_(6)H_(16)N)_(3)[Tb_(2)(Hsal)_(3)(NO_(3))_(6)](Tb1)与凹版表印、凹版里印、丝印和胶印四种油墨连接料树脂,以及相应溶剂混合制得一系列荧光树脂液,并通过其所制印刷样张研究连接料树脂对Tb1发光性能的影响。通过荧光金相显微镜观察样品微观表面形貌研究和稳态荧光光谱研究,发现不同油墨连接料树脂对Tb1的发光效果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推测树脂分子和Tb1分子之间有某种程度上的相互作用,其中胶印油墨连接料树脂明显增强Tb1的发光强度,但具体的作用类型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铽配合物 油墨连接料 树脂 荧光金相 稳态荧光 防伪油墨
下载PDF
抛锚式教学联合情景模拟案例教学在手术室低年资护士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陈金龙 刘子婷 谢玉珍 《循证护理》 2023年第14期2629-2632,共4页
目的:探讨抛锚式教学联合情景模拟案例教学在手术室低年资护士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方法:前瞻性选取2018年1月—2022年1月在我院手术室参加规范化培训的86名低年资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教学方式将其分为两组,各43例,对照组采... 目的:探讨抛锚式教学联合情景模拟案例教学在手术室低年资护士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方法:前瞻性选取2018年1月—2022年1月在我院手术室参加规范化培训的86名低年资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教学方式将其分为两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抛锚式教学,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结合情景模拟案例教学,比较两组护士考试成绩、批判性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培训满意度。结果:研究组的操作成绩与理论成绩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寻求真相、分析能力、开放思想、系统化能力、批判性思维自信心、求知欲及认知成熟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问题解决能力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培训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手术室低年资护士规范化培训过程中应用抛锚式教学联合情景模拟案例教学,护理质量较为理想,能提高护理人员的理论与实践能力,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护理人员满意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抛锚式教学 情景模拟案例教学 低年资护士 手术室 规范化培训
下载PDF
鲁西北平原长期种植粮棉作物耕层土壤的微形态特征 被引量:1
5
作者 张保华 刘子亭 +1 位作者 曹建荣 陶宝先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18年第1期54-57,共4页
为合理改善长期种植农作物土壤的微结构提供依据,采用常规与微形态学方法研究山东省高唐县种植粮棉作物对土壤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粮棉作物长期种植对土壤微结构影响明显,其中,麦-玉地块0~10cm土层有机质含量较高,团聚体大小均一、分... 为合理改善长期种植农作物土壤的微结构提供依据,采用常规与微形态学方法研究山东省高唐县种植粮棉作物对土壤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粮棉作物长期种植对土壤微结构影响明显,其中,麦-玉地块0~10cm土层有机质含量较高,团聚体大小均一、分离度高,堆集性孔隙连通性强,形成了有利于农业生产微结构类型;土壤基质特征主要继承自成土母质,作物种植影响很弱;土壤形成物数量很少,仅发现铁锰凝团、排泄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作物 耕层土壤 土壤微形态 高唐 山东
下载PDF
地方高校地理科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 被引量:8
6
作者 陈永金 孙佳 +2 位作者 刘子亭 刘加珍 宋珊 《高教学刊》 2020年第14期65-69,73,共6页
文章以山东省西部高校地理科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关系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所得数据分析地理科学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结果发现当前课程设置中专业英语、文献检索与科研论文写作等课程时段安排不合理;中国... 文章以山东省西部高校地理科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关系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所得数据分析地理科学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结果发现当前课程设置中专业英语、文献检索与科研论文写作等课程时段安排不合理;中国地理与世界地理课程存在教学内容多与课时不够的矛盾;实践操作的上机课程课时少不能满足学生对于相关软件的操作与开发实践的需要;教育学与心理学内容较陈旧,教育拓展课程的实用性较低,教育见习指导课程被忽略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要明确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优化课程设置中较少的课时以及授课时间、加强对教师教育类课程结构的整合,建立并实施过程性考核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科学 课程设置 创新型人才
下载PDF
黄河下游冲积平原不同质地潮土的微形态特征 被引量:1
7
作者 张保华 陶宝先 +1 位作者 刘子亭 曹建荣 《山东农业科学》 2019年第7期67-71,共5页
为探讨土壤颗粒组成对微形态特征的影响,选择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潮土类三种质地土壤(壤土、粘壤土、砂壤土)样品,分析其微形态特征的差异。结果表明:颗粒组成对土壤微结构、粗细颗粒分布、颗粒大小与圆度等产生明显影响。壤质、粘壤... 为探讨土壤颗粒组成对微形态特征的影响,选择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潮土类三种质地土壤(壤土、粘壤土、砂壤土)样品,分析其微形态特征的差异。结果表明:颗粒组成对土壤微结构、粗细颗粒分布、颗粒大小与圆度等产生明显影响。壤质、粘壤质土壤表层形成了利于农业生产的团粒状微结构,向下层逐渐变为囊孔、孔洞、孔道等微结构类型,砂质壤土全剖面为单粒状微结构。壤质、粘壤质土壤粗细颗粒分布类型为斑晶嵌埋型,砂质壤土则为粗单一颗粒类型。土壤中粗颗粒均以石英为主、细颗粒均为分离斑点双折射类型,但砂质壤土中粗颗粒粒径较大、圆度较小。壤质、粘壤质土壤偶见土壤动物排泄物、胶膜等形成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土 土壤质地 颗粒组成 微结构 粗细颗粒分布 形成物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河滩与潮滩芦苇对盐胁迫的生理生态响应 被引量:22
8
作者 陈琳 张俪文 +4 位作者 刘子亭 路峰 冯光海 颜坤 韩广轩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090-2098,共9页
研究黄河三角洲两种生境芦苇对盐胁迫的生理生态响应差异,能为退化滨海湿地生态修复中芦苇植株来源的选择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在盐胁迫(300 mmol/L NaCl)下,比较研究了黄河三角洲河滩芦苇(低盐生境)和潮滩芦苇(高盐生境)叶片中的Na+含... 研究黄河三角洲两种生境芦苇对盐胁迫的生理生态响应差异,能为退化滨海湿地生态修复中芦苇植株来源的选择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在盐胁迫(300 mmol/L NaCl)下,比较研究了黄河三角洲河滩芦苇(低盐生境)和潮滩芦苇(高盐生境)叶片中的Na+含量、根部分生区Na+流速、叶片的光合作用参数、H2O2的含量、抗氧化酶的活性、丙二醛和脯氨酸的含量。结果表明:盐胁迫显著提高了河滩芦苇叶片中Na+含量,但对潮滩芦苇叶片Na+影响不显著。进一步通过非损伤微测技术研究发现,盐胁迫后,潮滩芦苇比河滩芦苇的根部分生区的Na+外排流速更高(潮滩芦苇:(1982.05±122.74)pmol cm^-2 s^-1 vs.(87.93±12.94)pmol cm^-2 s^-1,P<0.01;河滩芦苇:(1574.16±458.90)pmol cm^-2 s^-1 vs.(-126.88±23.01)pmol cm^-2 s^-1,P<0.01),能有效调节细胞内离子平衡。另外,盐处理7天后潮滩芦苇光合速率((16.36±1.09)μmol m^-2 s^-1 vs.(22.79±0.67)μmol m^-2 s^-1,P<0.01)显著高于河滩芦苇((12.71±0.97)μmol m^-2 s^-1 vs.(23.81±0.55)μmol m^-2 s^-1,P<0.01)。盐胁迫诱导了两种芦苇叶片中H2O2含量和丙二醛含量的显著升高,而脯氨酸及抗氧化酶的活性也随之显著升高,并且也显著升高了潮滩芦苇的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6.90±1.73)U/mg蛋白质vs.(3.54±0.54)U/mg蛋白质,P<0.05)。综上,潮滩芦苇比河滩芦苇更适应盐胁迫,因其根系具有更高的排Na能力,且脯氨酸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较高,提高了抗逆性。因此,在黄河三角洲退化滨海湿地生态修复中,可以优先选择潮滩芦苇作为植被修复的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胁迫 Na+流速 光合作用 抗氧化酶 脯氨酸 芦苇
下载PDF
S^2–和Na^+胁迫下黄河三角洲高潮滩芦苇光合作用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响应 被引量:2
9
作者 陈琳 张俪文 +3 位作者 刘子亭 路峰 颜坤 韩广轩 《生态科学》 CSCD 2020年第2期175-181,共7页
潮汐湿地的土壤硫含量和钠离子含量很高,然而该生境中的S2-以及S2-与Na+联合胁迫对植物生理生态影响认识不足。以黄河三角洲高潮滩芦苇为材料,进行了对比实验(S2-浓度相同处理:50 mmol·L-1 Na2S VS.50 mmol·L-1K2S处理;Na+离... 潮汐湿地的土壤硫含量和钠离子含量很高,然而该生境中的S2-以及S2-与Na+联合胁迫对植物生理生态影响认识不足。以黄河三角洲高潮滩芦苇为材料,进行了对比实验(S2-浓度相同处理:50 mmol·L-1 Na2S VS.50 mmol·L-1K2S处理;Na+离子浓度相同处理:40 mmol·L-1 Na2S VS.80 mmol·L-1 NaCl处理),研究了S2-、Na+的联合胁迫以及它们的单独胁迫对芦苇的光合作用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Na2S比K2S和NaCl处理对芦苇光合速率的抑制作用更显著,因此S2-和Na+的联合胁迫比它们的单独胁迫作用更强。对于抗氧化酶活性,50 mmol·L-1 Na2S处理后过氧化氢(H2O2)、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浓度显著升高,说明在抵御S2-和Na+离子胁迫时,POD和SOD发挥重要的作用,而在Na2S处理下,过氧化氢酶(CAT)则呈显著下降的趋势。总之,硫和钠离子的同时存在严重抑制高潮滩芦苇的光合速率,而POD和SOD、CAT对于抵御S2-和Na+胁迫起到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盐胁迫 芦苇 光合作用 抗氧化酶活性
下载PDF
Geochemical-geomorphological Evidence for the Provenance of Aeolian Sands and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in the Hunshandake Sandy Land, Eastern Inner Mongolia, China 被引量:13
10
作者 liu ziting YANG Xiaopi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3期871-884,共14页
Identifying the provenance of aeolian sediments in the Hunshandake Sandy Land is of great importance for understanding the formation of the dune fields in the mid-latitudes and for deciphering information about desert... Identifying the provenance of aeolian sediments in the Hunshandake Sandy Land is of great importance for understanding the formation of the dune fields in the mid-latitudes and for deciphering information about desert's responses to global change. By determining the major and trace elements concentrations of aeolian sands in three grain size fractions from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parts of the Hunshandake Sandy Land, we systematically study the provenance and the depositional history of aeolian sands in this desert environment. Our results show that aeolian sands from the Hunshandake Sandy Land are enriched in SiO2 and are depleted in many other elements compared to those of the Upper Continent Crust (UCC). Variations of the immobile elements ratios like Zr/Hf, La/Yb, Th/Nb, La/Nb, LaN/YbN, GdN/YbN are relatively large in the coarse and medium fractions but minor in the fine fractions. Eu anomalies are quite different in the coarse fractions, but mostly positive in the medium fractions and all negative in the fine fractions. Decreasing tendency of Zr concentrations from the west to the east in the Hunshandake Sandy Land is evident in the coarse sands but rather weak in the fine grain size fractions. Our geochemical data indicate that the sources for the coarse and medium fractions of aeolian sands are diverse, influenced by local geology and geomorphology, while the fine sand fractions are more homogenous due to intensive mixture mainly by aeolian processes. Various ratios of immobile elements suggest that these sands should be sourced primarily from the surrounding mountains by fluvial/alluvial processes rather than from any remote territories. Aeolian sands with Ce negative anomalies are widely distributed in the Hunshandake Sandy Land, indicating that aquatic environments have occurred extensively prior to the occurrence of the dune fie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diment provenance trace element major element REE aeolian process GEOMORPHOLOGY geochemistry DUNE
下载PDF
泡孔聚合物压电材料的研究进展
11
作者 马驰 王连慧 +3 位作者 潘崇祥 刘紫婷 王娜 史颖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7199-7204,共6页
压电材料是一种重要的功能材料,可以因机械变形产生电场,也可以因电场作用产生机械变形,这种固有的机-电耦合效应是其内部应力与极化密度分布不均匀造成的,从而实现了机械能和电能之间的相互转换。近年来压电材料发展迅速,已在电子技术... 压电材料是一种重要的功能材料,可以因机械变形产生电场,也可以因电场作用产生机械变形,这种固有的机-电耦合效应是其内部应力与极化密度分布不均匀造成的,从而实现了机械能和电能之间的相互转换。近年来压电材料发展迅速,已在电子技术、激光技术、超声技术、红外探测技术等方面获得应用。传统的压电材料如压电单晶体、多晶体压电陶瓷等,虽然有较高的压电性,但是仍存在以下问题:(1)材料脆性大;(2)材料所能产生的变形量较小;(3)部分材料中含有氧化铅,在制备、使用以及后续处理过程都可能对环境产生危害等。近年来,随着新材料和新工艺的不断开发及完善,作为一种新型压电材料,泡孔压电聚合物材料的出现为解决传统压电材料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在泡孔聚合物压电材料内部存在大量的泡孔,极化后,正负电荷分别排布在泡孔的上下内表面上,在外界应力场或电场的作用下,泡孔聚合物膜上下表面的感应电荷便会进行有序排列,进而表现出与传统压电材料一样的压电和铁电等行为。这种材料不但具有优良的压电性和柔顺性,而且制备工艺简单高效,因而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归纳了近年来泡孔聚合物压电材料的研究进展,分别对聚烯烃类、聚酯类、环烯共聚物类以及含氟类泡孔压电材料的制备方法、压电性以及热稳定性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并对各类材料所面临的问题及其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概述,以期为制备具有高压电系数以及良好热稳定性的泡孔聚合物压电材料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电聚合物 压电驻极体 微孔结构 压电性
下载PDF
Spatial light modulation for femtosecond laser manufacturing:Current developments and challenges
12
作者 ZANG Xue liu ziting +4 位作者 XU YiShi WANG Yi WANG Qing LI ZhenZe WANG Lei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1期60-72,共13页
Since the invention of lasers,spatial-light-modulated laser processing has become a powerful tool for various applications.It enables multidimensional and dynamic modulation of the laser beam,which significantly impro... Since the invention of lasers,spatial-light-modulated laser processing has become a powerful tool for various applications.It enables multidimensional and dynamic modulation of the laser beam,which significantly improves the processing efficiency,accuracy,and flexibility,and presents wider prospects over traditional mechanical technologies for machining three-dimensional,hard,brittle,or transparent materials.In this review,we introduce:(1)The role of spatial light modulation technology in the development of femtosecond laser manufacturing;(2)the structured light generated by spatial light modulation and its generation methods;and(3)representative applications of spatial-light-modulated femtosecond laser manufacturing,including aberration correction,parallel processing,focal field engineering,and polarization control.Finally,we summarize the present challenges in the field and possible future researc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mtosecond laser manufacturing spatial light modulation structured light aberration correction parallel processing focal field engineering polarization control
原文传递
飞秒激光与透明硬质材料的相互作用:从相变机理到永久光存储
13
作者 刘姿廷 袁一鸣 +6 位作者 李子越 龚伟 张栩 赵新景 王熠 李臻赜 王磊 《中国激光》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8期59-73,共15页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利用飞秒激光在透明硬质材料中写入数据形成永久光存储的技术成为高容量、长寿命冷数据的一种理想存储方案,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从飞秒激光永久光存储发展存在的问题出发,梳理了近20年来超快激光与透明硬质...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利用飞秒激光在透明硬质材料中写入数据形成永久光存储的技术成为高容量、长寿命冷数据的一种理想存储方案,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从飞秒激光永久光存储发展存在的问题出发,梳理了近20年来超快激光与透明硬质材料相互作用的机制,总结了飞秒激光诱导相变的类型和过程,展示了其在光存储方面的应用;同时,从写入速度和容量角度出发,介绍了最新的脉宽调制效应和热调制高重复频率直写技术,阐述了五维永久光存储目前面临的挑战以及可行的解决办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技术 永久光存储 超快激光加工 光与物质相互作用 相变
原文传递
浑善达克沙地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14
作者 俞鑫晨 李鸿威 +3 位作者 杨小平 刘子亭 张德国 任孝宗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809-1824,共16页
沙漠/沙地中沉积物的粒度是物源及各种地表过程长期作用的结果。研究沉积物粒度特征对认识沙漠/沙地形成演变和防沙治沙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浑善达克沙地不同类型沉积物进行了详细采样,对其进行粒度和端元分析。结果表明,浑善达克沙地... 沙漠/沙地中沉积物的粒度是物源及各种地表过程长期作用的结果。研究沉积物粒度特征对认识沙漠/沙地形成演变和防沙治沙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浑善达克沙地不同类型沉积物进行了详细采样,对其进行粒度和端元分析。结果表明,浑善达克沙地风成沙受风力分选作用影响,平均粒径和分选系数沿盛行风向存在显著变化趋势。偏度和峰度的空间格局较为复杂,可能与局地物源、沉积环境和植被覆盖等因素有关。端元分析结果显示,风成沙含有6个端元(EM),其中EM1与沙地西部湖相沉积露头有关;EM2来自松散的河湖相沉积物,在风力作用下呈现显著空间变化;EM3是风成沙的主要物质来源,与河流携带的碎屑物质有关;EM4可能来源于周围山体的冲洪积物;EM5和EM6粒度最粗,与间冰期河湖相沉积物中的粗粒组分相似。浑善达克沙地沉积物粒度特征表明,风成沙主要来自沙地附近不同时期的河湖相沉积物,远源贡献较少。沙地西部是风成沙的主要源区,在风力作用下较细组分的风成沙向沙地中东部运移,而沙地南缘和东缘河流也为其邻近区域贡献了沙源。本文研究说明,通过高密度采样并结合端元分析,沉积物粒度可解决地表过程复杂的沙漠地区风沙物源识别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成沙 粒度 端元分析 浑善达克 地表过程
原文传递
黄河下游大野泽流域的侵蚀变化与气候演变
15
作者 伏梦璇 魏本杰 +5 位作者 衣雅男 李政 刘晓迪 刘子亭 李明 侯战方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8-16,共9页
黄河下游频繁的黄河决口和改道在该区域形成了众多湖泊,其沉积物是研究该流域侵蚀和气候变化的重要材料。本文基于高精度的AMS-^(14)C测年,通过分析大野泽DYZ-1钻孔550 cm柱样中的元素含量组成、粒度、CaCO_(3)含量及元素主成分数理统... 黄河下游频繁的黄河决口和改道在该区域形成了众多湖泊,其沉积物是研究该流域侵蚀和气候变化的重要材料。本文基于高精度的AMS-^(14)C测年,通过分析大野泽DYZ-1钻孔550 cm柱样中的元素含量组成、粒度、CaCO_(3)含量及元素主成分数理统计综合分析,重建了大野泽流域近1400 a的侵蚀变化序列。结果表明,大野泽流域侵蚀变化大致划分为5个阶段:625—940 AD期间,气候较冷干,流域侵蚀较弱;940—1250 AD期间,对应"中世纪暖期",气候暖湿,降水增多,同时大野泽湖盆频受黄河洪水注入,流域侵蚀强劲;1194 AD之后,黄河进入第四次大改道期,河道南迁夺淮河入黄海,1250—1540 AD期间,黄河洪水较少影响到大野泽湖区,但该时期气候相对暖湿,流域侵蚀相对较强;1540—1860 AD期间,对应"小冰期",气候较冷干,流域侵蚀较弱;1860 AD之后,在气候变暖背景下,降水开始增多,同时,黄河再次改道北迁,大野泽再次受到黄河洪泛影响,流域侵蚀再次加强。以上结论为深入理解黄河下游侵蚀变化特征及规律与黄河改道决溢洪水、气候变化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素组成 侵蚀变化 改道决溢 大野泽
原文传递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sand deserts in Xinjiang, Northwest China: I. Provenances of desert sands 被引量:2
16
作者 ZHU Bingqi YU Jingjie +3 位作者 QIN Xiaoguang Patrick RIOUAL liu ziting XIONG Heigang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4年第1期177-190,共14页
Sandy desert landscape is a geological product of arid climate and abundant sand materials supply in natural conditions, therefore the formation of sandy desert is an ideal studying object for understanding the intera... Sandy desert landscape is a geological product of arid climate and abundant sand materials supply in natural conditions, therefore the formation of sandy desert is an ideal studying object for understand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various stratigraphic/epigenetic spheres of the earth system. However, until now, the knowledge about the provenance and formation of these deserts in Xinjiang, Central Asia is diverse and inconsistent, a systematic review is necessary. Ancient aeolian sand sediments in the internal areas of these deserts and their twin dust deposits in the Cenozoic strata surrounding the Xinjiang deserts are direct and indirect clues reflecting the provenance of sand materials and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deserts. Based on the geochemical, mineralogical and isotopic evidences of desert sands and relevant deposits in the peripheral regions, this paper review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andy deserts in Xinjiang, Northwest China. Many proofs proposed that desert sands in Xinjiang were mainly sourced from the ancient pluvial, alluvial and fluvial sediments and were eventually achieved because of the local sand supply. It pointed out that the settings of tectonic structure in Xinjiang had made sediments both in the Tarim Basin and the Junggar Basin being influenced greatly by regional hydrological system and aeolian processes originated from the planetary wind system of westerly, the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and the topographical mountain-valley winds. However, the directions of transpor- tation paths are different between the hydrological dynamics and the aeolian dynamics, which are decided by the slantwise structures of the basins tectonics and the regional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routes, respectively, and have determined anisotropies of the transport pathway of these sediments delivered by different agents. This results in a geological cycle of detrital sediment transportation in the two large sediment mixing, alternation and recycle basins and thus largely increases the degree of between younger and older sediment sources, as well as the complexity and diversity of sand provenan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ndy desert PROVENANCE hydrodynamic and aeoliandynamic agents sediment transportation XINJIANG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