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明确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 canadensis)在湖北省的入侵过程和影响因素,该文结合相关报道和实地踏查搜集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入侵分布点,借助ArcGIS对其历史分布动态进行模拟重建,并利用MaxEnt模型对其扩散动态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为明确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 canadensis)在湖北省的入侵过程和影响因素,该文结合相关报道和实地踏查搜集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入侵分布点,借助ArcGIS对其历史分布动态进行模拟重建,并利用MaxEnt模型对其扩散动态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加拿大一枝黄花在湖北呈不连续聚集分布,由早期的“跳跃式”入侵演变为由东向西北“渐进式”扩散,其中武汉、咸宁和宜昌中部地区入侵程度最为严重。(2)人类活动是影响加拿大一枝黄花扩散的主要因素,其主要沿着公路、铁路等交通方式实现远距离传播,入侵分布点数量与人类活动强度和路网密度呈正相关。(3)最干季度降水量(Bio_17)、气温季节性变动系数(Bio_4)、最湿季度平均温度(Bio_8)、土壤的酸碱度(t_pH)、土壤表层有机碳含量(t_oc)和海拔(DEM)是影响其生长繁殖的关键生态因子。在t_pH=4.0~7.5、t_oc=0.60%~1.12%的酸性或弱碱性土及Bio_4=880~920、Bio_8>24℃时,加拿大一枝黄花最容易发生入侵,其在湖北省的中、高适生区面积可达75200 km 2。综合其在湖北的历史扩散动态和影响因素认为:加拿大一枝黄花的适生区面积和入侵点均呈现由东向西减少的趋势;人类活动是造成其入侵湖北和扩散的主要因素,而自然因子则直接限制其在入侵点的种群大小和发生面积。该研究为加拿大一枝黄花的风险评估、监测预警和防控治理等技术提供了理论支撑。展开更多
目的:观察培元通络方对糖尿病肾病早中期临床疗效及氧化应激的影响,探讨培元通络方治疗DKD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7年10月重庆市中医院肾病科门诊及住院收治的DKD早期患者106例。采用SAS软件随机程序,将符合诊断标准的DK...目的:观察培元通络方对糖尿病肾病早中期临床疗效及氧化应激的影响,探讨培元通络方治疗DKD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7年10月重庆市中医院肾病科门诊及住院收治的DKD早期患者106例。采用SAS软件随机程序,将符合诊断标准的DKD早中期患者10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培元通络方组)和对照组(尿毒清颗粒组),每组53例,实际完成98例,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2组患者除基础治疗外,观察组予培元通络方颗粒,20 g,3次/d,对照组予尿毒清颗粒,10 g,3次/d,疗程均为8周。观察2组患者中医临床症状积分、24 h尿蛋白排泄率(24 h UAER)、血肌酐(SCr)、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氧(ROS)、丙二醛(MDA)、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GEs)的变化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总有效81.63%%(26/49),对照组总有效53.06%(26/49),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中医临床症状积分、24 h UAER均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治疗后血清SOD活性显著升高,血清ROS、MDA、AGEs水平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但观察组血清氧化应激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过程中2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情况。结论:培元通络方是治疗早中期DKD患者的安全有效药物,其机制可能与改善机体的氧化应激有关。展开更多
目的应用低深度全基因组拷贝数变异测序(copy number variation sequencing,CNV-Seq)检测稽留流产物(绒毛/胎儿组织)染色体,探讨胎儿绒毛/组织染色体异常与稽留流产发生次数及年龄的关系。方法应用CNV-Seq技术,对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目的应用低深度全基因组拷贝数变异测序(copy number variation sequencing,CNV-Seq)检测稽留流产物(绒毛/胎儿组织)染色体,探讨胎儿绒毛/组织染色体异常与稽留流产发生次数及年龄的关系。方法应用CNV-Seq技术,对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在粤北人民医院妇产科就诊的208例稽留流产物(绒毛/胎儿组织)进行染色体检查。按流产次数、流产发生年龄进行分组:其中初次稽留流产76例,≥2次稽留流产127例;发生流产年龄<35岁151例,≥35岁52例。分析不同流产次数的染色体异常情况、不同年龄段染色体异常情况。结果在208例稽留流产标本中成功检测203例,检测成功率为97.60%。检出染色体异常107例,异常率为52.71%;其中初次稽留流产的染色体异常40例,异常率为52.63%,≥2次稽留流产的染色体异常67例,异常率为52.75%,<35岁的染色体异常70例,异常率为46.36%,≥35岁的染色体异常37例,异常率71.15%。初次稽留流产与≥2次稽留流产的染色体异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P=1.00),<35岁与≥35岁稽留流产的染色体异常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4,P=0.01)。结论CNV-Seq技术有助于查找稽留流产的遗传学原因,对再生育指导有重要意义。染色体异常是稽留流产发生的主要原因,复发性流产的染色体异常发生率未见显著增加,高龄显著增加稽留流产染色体异常发生率。展开更多
文摘为明确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 canadensis)在湖北省的入侵过程和影响因素,该文结合相关报道和实地踏查搜集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入侵分布点,借助ArcGIS对其历史分布动态进行模拟重建,并利用MaxEnt模型对其扩散动态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加拿大一枝黄花在湖北呈不连续聚集分布,由早期的“跳跃式”入侵演变为由东向西北“渐进式”扩散,其中武汉、咸宁和宜昌中部地区入侵程度最为严重。(2)人类活动是影响加拿大一枝黄花扩散的主要因素,其主要沿着公路、铁路等交通方式实现远距离传播,入侵分布点数量与人类活动强度和路网密度呈正相关。(3)最干季度降水量(Bio_17)、气温季节性变动系数(Bio_4)、最湿季度平均温度(Bio_8)、土壤的酸碱度(t_pH)、土壤表层有机碳含量(t_oc)和海拔(DEM)是影响其生长繁殖的关键生态因子。在t_pH=4.0~7.5、t_oc=0.60%~1.12%的酸性或弱碱性土及Bio_4=880~920、Bio_8>24℃时,加拿大一枝黄花最容易发生入侵,其在湖北省的中、高适生区面积可达75200 km 2。综合其在湖北的历史扩散动态和影响因素认为:加拿大一枝黄花的适生区面积和入侵点均呈现由东向西减少的趋势;人类活动是造成其入侵湖北和扩散的主要因素,而自然因子则直接限制其在入侵点的种群大小和发生面积。该研究为加拿大一枝黄花的风险评估、监测预警和防控治理等技术提供了理论支撑。
文摘目的:观察培元通络方对糖尿病肾病早中期临床疗效及氧化应激的影响,探讨培元通络方治疗DKD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7年10月重庆市中医院肾病科门诊及住院收治的DKD早期患者106例。采用SAS软件随机程序,将符合诊断标准的DKD早中期患者10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培元通络方组)和对照组(尿毒清颗粒组),每组53例,实际完成98例,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2组患者除基础治疗外,观察组予培元通络方颗粒,20 g,3次/d,对照组予尿毒清颗粒,10 g,3次/d,疗程均为8周。观察2组患者中医临床症状积分、24 h尿蛋白排泄率(24 h UAER)、血肌酐(SCr)、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氧(ROS)、丙二醛(MDA)、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GEs)的变化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总有效81.63%%(26/49),对照组总有效53.06%(26/49),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中医临床症状积分、24 h UAER均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治疗后血清SOD活性显著升高,血清ROS、MDA、AGEs水平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但观察组血清氧化应激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过程中2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情况。结论:培元通络方是治疗早中期DKD患者的安全有效药物,其机制可能与改善机体的氧化应激有关。
文摘目的应用低深度全基因组拷贝数变异测序(copy number variation sequencing,CNV-Seq)检测稽留流产物(绒毛/胎儿组织)染色体,探讨胎儿绒毛/组织染色体异常与稽留流产发生次数及年龄的关系。方法应用CNV-Seq技术,对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在粤北人民医院妇产科就诊的208例稽留流产物(绒毛/胎儿组织)进行染色体检查。按流产次数、流产发生年龄进行分组:其中初次稽留流产76例,≥2次稽留流产127例;发生流产年龄<35岁151例,≥35岁52例。分析不同流产次数的染色体异常情况、不同年龄段染色体异常情况。结果在208例稽留流产标本中成功检测203例,检测成功率为97.60%。检出染色体异常107例,异常率为52.71%;其中初次稽留流产的染色体异常40例,异常率为52.63%,≥2次稽留流产的染色体异常67例,异常率为52.75%,<35岁的染色体异常70例,异常率为46.36%,≥35岁的染色体异常37例,异常率71.15%。初次稽留流产与≥2次稽留流产的染色体异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P=1.00),<35岁与≥35岁稽留流产的染色体异常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4,P=0.01)。结论CNV-Seq技术有助于查找稽留流产的遗传学原因,对再生育指导有重要意义。染色体异常是稽留流产发生的主要原因,复发性流产的染色体异常发生率未见显著增加,高龄显著增加稽留流产染色体异常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