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精度卫星激光测距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应用及发展
1
作者 张海峰 龙明亮 +8 位作者 杨华峰 邓华荣 程志恩 吴志波 孟文东 秦思 李朴 黄勇 张忠萍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CSCD 2023年第3期317-326,共10页
卫星激光测距(SLR)是卫星轨道测量中精度最高的一种技术,广泛应用于卫星精密定轨、卫星轨道精度检核、激光时间比对等,是导航系统卫星轨道精确测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结合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SLR系统及北斗卫星国际激光联测,取得全... 卫星激光测距(SLR)是卫星轨道测量中精度最高的一种技术,广泛应用于卫星精密定轨、卫星轨道精度检核、激光时间比对等,是导航系统卫星轨道精确测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结合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SLR系统及北斗卫星国际激光联测,取得全球激光台站观测数据,为实施全球导航卫星系统联合研究提供了条件;发展了100 kHz高重复频率SLR技术并应用于北斗卫星激光观测,标准点数据精度达百微米水平,有效提升了导航卫星激光观测数据质量;同时描述卫星激光测距技术在北斗导航系统其他应用情况,包括卫星独立定轨、广播星历精度检核、星地激光时间比对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激光测距 导航卫星 激光反射器 激光数据应用
下载PDF
卫星激光测距系统皮秒准确度时延标定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林海声 吴志波 +4 位作者 郑敏 龙明亮 耿仁方 喻荣宗 张忠萍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98-109,共12页
卫星激光测距(Satellite Laser Ranging,SLR)以脉冲激光为媒介获取卫星的精确距离,是空间大地测量技术中准确度最高的手段。在传统卫星激光测距系统中,通过测量已知距离的固定靶目标实现系统总时延的标定,对获取单向发射或接收时延的研... 卫星激光测距(Satellite Laser Ranging,SLR)以脉冲激光为媒介获取卫星的精确距离,是空间大地测量技术中准确度最高的手段。在传统卫星激光测距系统中,通过测量已知距离的固定靶目标实现系统总时延的标定,对获取单向发射或接收时延的研究较少,这制约了卫星激光测距在激光时间比对、多台站协同测距及行星际激光测距等方面的应用。文中开展皮秒准确度时延标定方法的研究,首先,分析了卫星激光测距系统的时延组成及影响因素;其次,以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卫星激光测距系统为平台,开展电学、光学和光电转换等时延的高精度测量,并将各部分时延组合完成收发时延的标定;最后,分析发射和接收时延标定的准确度,并将时延标定方法应用于地靶距离偏差的校验,验证时延标定方法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发射和接收时延标定的准确度分别优于11 ps和13 ps,地靶距离偏差与国际激光测距组织(ILRS)反馈值相差仅11 p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激光测距 时延标定 单向时延 激光时间比对 距离偏差
下载PDF
遥感SiCH-2卫星光学系统“猫眼”效应的卫星激光测距
3
作者 龙明亮 张海峰 +4 位作者 林海生 吴志波 邓华荣 秦思 张忠萍 《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中英文)》 2023年第5期581-586,共6页
乌克兰地球遥感卫星SiCH-2由2011年发射升空,目前已停止工作,处于失效失控状态,作为空间碎片目标由北美防空司令部(NORAD)提供两行根数(TLE)预报.本文分析了光学系统的“猫眼”效应,以上海天文台卫星激光测距(SLR)系统实现对SiCH-2卫星... 乌克兰地球遥感卫星SiCH-2由2011年发射升空,目前已停止工作,处于失效失控状态,作为空间碎片目标由北美防空司令部(NORAD)提供两行根数(TLE)预报.本文分析了光学系统的“猫眼”效应,以上海天文台卫星激光测距(SLR)系统实现对SiCH-2卫星进行激光测距,测量回波强度大,测距精度优于10 cm.测距能力表明SiCH-2对激光反射回波达到合作目标带反射器的卫星激光测距水平,与光电探测设备“猫眼”效应分析的探测能力相当,测距数据结果表明该卫星处于自转状态,自转周期为4.3 s.本文国内外首次实现基于“猫眼”效应对在轨目标的激光测距,为远距离空间目标的探测提供了新的方法,促进高精度激光探测技术的应用发展,有利于对失效或轨道异常的光学系统类光电探测系列卫星进行监视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激光测距 空间碎片 光电探测设备 “猫眼”效应
下载PDF
溶氧浓度调控嗜水气单胞菌的砷还原:效应与机制
4
作者 尹浩均 龙明亮 +3 位作者 刘维 倪春林 李芳柏 吴云当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81-387,共7页
砷是一种强致癌有毒类金属元素,广泛存在于自然水体环境之中。微生物还原As(Ⅴ)产生As(Ⅲ),可致使砷移动性增强,毒性升高,环境风险增加。前期有氧条件下的报道中,研究者更多关注微生物砷氧化,但对于溶氧浓度如何影响砷抗性微生物的砷还... 砷是一种强致癌有毒类金属元素,广泛存在于自然水体环境之中。微生物还原As(Ⅴ)产生As(Ⅲ),可致使砷移动性增强,毒性升高,环境风险增加。前期有氧条件下的报道中,研究者更多关注微生物砷氧化,但对于溶氧浓度如何影响砷抗性微生物的砷还原缺乏定量研究。嗜水气单胞菌HS01(Aeromonas hydrophila HS01)为该文研究团队分离得到的一株具有系列环境功能的菌种,前期已证明其包含厌氧铁还原、硝酸盐还原、偶氮染料还原脱色、DDT生物转化等能力。选取其为研究对象,通过基因组测序分析,确定了该菌具有arsB砷载体蛋白基因和arsC胞内砷还原基因,明确了它的砷还原功能;通过构建砷还原微宇宙反应体系,解析了不同电子供体、不同氧气浓度条件下嗜水气单胞菌HS01的砷还原动力学,发现其砷还原能力受氧气调控显著。在该研究使用的多种电子供体条件下,嗜水气单胞菌HS01均不能在厌氧环境中还原产生As(Ⅲ)。而微氧(297μg·L^(−1))条件下,砷还原速率常数达到0.09/d,反应速率约25.3μmol·L^(−1)·d^(−1);随溶氧浓度增加,砷还原速率在氧含量为414μg·L^(−1)的体系中达到最大值,速率常数达到1.46/d。功能基因RNA定量结果显示,砷还原基因的表达量随溶氧浓度升高而先增后降,其趋势与砷还原速率一致,基因表达与速率常数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预示着氧气调控了功能基因的表达进而影响砷的还原速率。该研究确定了嗜水气单胞菌HS01的砷还原功能,明确了氧气对其砷还原能力的调控规律,可为理解有氧与微氧水体环境中砷的转化提供理论依据,也将为砷的风险防控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水气单胞菌 砷抗性 氧气 基因表达 arsC arsB
下载PDF
1064 nm波长白天卫星激光测距试验 被引量:7
5
作者 邓华荣 龙明亮 +3 位作者 张海峰 吴志波 汤凯 张忠萍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26-131,共6页
1 064 nm波长大气透过率高、天空背景辐射小,采用该波长激光开展卫星测距,有助于提升测距系统的探测能力,已成为国际测距技术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采用2.2 nm窄带滤光片,计算并测试了白天情况下1 064 nm波长测距系统的噪声,验证了该滤... 1 064 nm波长大气透过率高、天空背景辐射小,采用该波长激光开展卫星测距,有助于提升测距系统的探测能力,已成为国际测距技术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采用2.2 nm窄带滤光片,计算并测试了白天情况下1 064 nm波长测距系统的噪声,验证了该滤光片在白天对背景噪声的抑制效果。基于圆心光路调节方法,夜间借助红外相机实现了1 064 nm波长激光发射光路与机械轴的重合度调节,保证了全天区优于5″的激光指向精度,解决了白天观测条件下1 064 nm波长激光精确指向问题。采用重复频率为1 kHz、功率为5 W的1 064 nm激光器,建立了1 064 nm波长白天卫星激光测距试验系统,最远获得了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的有效回波数据,实现了1 064 nm波长白天激光测距。试验研究将为我国1 064 nm在远距离卫星激光测距、空间碎片漫反射激光测距方面的应用与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激光测距 1064 nm 白天 同步轨道卫星 激光指向
下载PDF
多望远镜信号接收的激光测距系统探测能力 被引量:5
6
作者 张海峰 龙明亮 +2 位作者 邓华荣 程志恩 张忠萍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00-106,共7页
地面激光测距站向空间目标发射激光信号后,其反射的回波信号达到地面站时将覆盖一定范围,通过设置多台望远镜接收信号,有利于提升对激光信号探测能力。根据激光雷达测距方程及信号探测概率,分析了多望远镜信号接收系统的探测概率、提升... 地面激光测距站向空间目标发射激光信号后,其反射的回波信号达到地面站时将覆盖一定范围,通过设置多台望远镜接收信号,有利于提升对激光信号探测能力。根据激光雷达测距方程及信号探测概率,分析了多望远镜信号接收系统的探测概率、提升效果以及等效接收能力。利用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相距约60 m、口径分别为1.56 m和60 cm双望远镜系统,通过双望远镜同时接收卫星的回波信号,研究了双望远镜信号接收系统探测能力。相比原60 cm口径望远镜系统,单位时间内激光回波数增加了四五倍。考虑到1.56 m口径望远镜激光测量性能,双望远镜可等效于一台口径约1.61 m望远镜系统接收能力,验证了多望远镜信号接收可行性和技术优势。分析了多望远镜系统对轨道高度1 000 km、直径10 cm非合作目标测量能力及所需望远镜台数,使该测量技术在微弱信号探测与大口径望远镜激光测量中将会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测距 多望远镜接收信号 测量系统 探测能力
下载PDF
成都冬季PM2.5演化的EEMD分解及自组织临界态 被引量:9
7
作者 杜娟 刘春琼 +5 位作者 黄红良 欧阳文言 魏盈盈 龙明亮 杨杰 史凯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33-141,共9页
为探讨冬季期间大气PM2.5演化的多时间尺度效应,并阐释重度灰霾发生及演化的动力机制,该研究应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EMD)方法与自组织临界(SOC)理论,对成都市20171201-20180228冬季期间4个国控监测站点(即大石西路、金泉两河、君平街、... 为探讨冬季期间大气PM2.5演化的多时间尺度效应,并阐释重度灰霾发生及演化的动力机制,该研究应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EMD)方法与自组织临界(SOC)理论,对成都市20171201-20180228冬季期间4个国控监测站点(即大石西路、金泉两河、君平街、三瓦窑) PM2.5浓度时空演化规律进行实证研究。通过EEMD分解,获得了不同时间尺度上具有良好平稳性特征的固有模态函数(IMF)。大气PM2.5演化的主要模态存在准4 h、准8 h和准24 h的平均周期,这些典型周期对应模态的累积贡献率基本上达到95%以上。研究表明,主要模态的准周期变化与各类型生产活动、交通排放紧密关联,这反映了大气系统中人为污染源的周期性输入作用。同时,研究发现,PM2.5小时平均质量浓度波动函数服从幂律分布结构,具有标度不变性特征。进一步基于SOC理论探讨了大气PM2.5浓度时空演化的内在动力规律,结合典型区域气象特征,阐明了冬季期间严重大气污染产生的宏观涌现机制。结果表明,EEMD方法所获得的不同IMF分量可以揭示大气PM2.5时空演化的多尺度特征,但不同时间尺度上的IMF分量之间互不独立,各IMF分量的形成既受到准周期大气污染排放的作用,也受到大气系统非线性SOC动力机制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集合经验模态分解 周期性 自组织临界 幂律分布
下载PDF
百kHz重复频率卫星激光测距 被引量:1
8
作者 程少宇 龙明亮 +3 位作者 张海峰 吴志波 秦思 张忠萍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82-190,共9页
对卫星激光测距(Satellite Laser Ranging,SLR)回波数与重复频率、脉冲能量及功率关系进行分析,表明单位时间内相同激光回波数,重复频率越高所需激光脉冲能量和平均功率越低;同时对SLR单次测量精度及标准点数据精度进行分析,表明标准点... 对卫星激光测距(Satellite Laser Ranging,SLR)回波数与重复频率、脉冲能量及功率关系进行分析,表明单位时间内相同激光回波数,重复频率越高所需激光脉冲能量和平均功率越低;同时对SLR单次测量精度及标准点数据精度进行分析,表明标准点时长内测距点数越多,SLR标准点精度越高。提出点火脉冲群与门控脉冲群收发交替的工作模式,解决超高重复频率后向散射光噪声对激光回波干扰问题。开发多缓冲区存储模式,使测量软件数据实时处理与储存效率提升4~6倍。基于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60 cm口径SLR系统,以快速事件计时器、脉冲群生成器、低噪声单光子探测器等,采用脉冲间隔5μs、单脉冲能量80μJ的皮秒激光,收发交替脉冲群模式下实现100 kHz重复频率低轨至高轨卫星的SLR测量,近地星Hy2b标准点精度达到28.55μm,远地星Galileo218标准点精度达到136.51μm,为发展更高重频和高精度空间目标激光测距提供了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激光测距 重复频率 后向散射规避 激光收发交替
下载PDF
脉冲串皮秒激光技术及其空间碎片激光测距 被引量:3
9
作者 龙明亮 邓华荣 +4 位作者 张海峰 吴志波 张忠萍 陈檬 张阿丽 《光电技术应用》 2022年第6期45-52,共8页
空间碎片严重威胁在轨运行航天器的安全,并且对有限的轨道资源造成严重浪费。利用皮秒激光探测是高精度空间碎片激光测距的发展趋势。但是单脉冲运转的皮秒激光器峰值功率较高,易损坏光学器件,其能量与功率进一步提升难度较大。当皮秒... 空间碎片严重威胁在轨运行航天器的安全,并且对有限的轨道资源造成严重浪费。利用皮秒激光探测是高精度空间碎片激光测距的发展趋势。但是单脉冲运转的皮秒激光器峰值功率较高,易损坏光学器件,其能量与功率进一步提升难度较大。当皮秒激光以脉冲串方式运转时,可将脉冲能量分散到每个脉冲上时,不仅可以降低各单脉冲能量、避免器件损坏,也使得进一步提高皮秒激光输出功率成为可能。因此,脉冲串皮秒激光器对空间碎片的探测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近几年得到了广泛关注。对脉冲串产生方法及激光进行概述,为从事超快皮秒激光研究人员及超快皮秒激光的应用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串 皮秒激光 空间碎片 激光测距
下载PDF
北斗导航系统卫星激光测距综述 被引量:4
10
作者 ZHANG Haifeng long mingliang +5 位作者 YANG Huafeng MENG Wendong CHENG Zhi’en DENG Huarong ZHANG Zhongping ZHANG A’li 《Aerospace China》 2020年第4期31-41,共11页
Satellite laser ranging(SLR)is an unambiguous measurement technique and generates high accuracy satellite orbit data.All satellites in the 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BDS)carried laser retro-reflector arrays(LR... Satellite laser ranging(SLR)is an unambiguous measurement technique and generates high accuracy satellite orbit data.All satellites in the 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BDS)carried laser retro-reflector arrays(LRAs),so they can be tracked by ground SLR stations in order to provide the accurate observation data.The Shanghai astronomical observatory(SHAO)designed the LRAs,and also developed the dedicated SLR systems using a 1 m-aperture telescope and a transportable cabin-based SLR system with a telescopes of 60 cm aperture.These enable BDS satellite ranging during daytime and nighttime with centimeter-level precision,allowing highly accurate estimations of satellite orbits.Moreover,some of the BDS satellites are also equipped with laser time transfer(LTT)payloads,which were developed by the SHAO and China Academy of Space Technology(CAST),providing a highly accurate tim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satellites and ground clocks.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dedicated SLR system and the design of the LRAs for BDS satellites,as well as global SLR measurements.The SLR tracking data is used for evaluating the orbit accuracy of BDS satellites and broadcast ephemeris,with an accuracy of less than 1 m.The LTT measurements to BDS satellites for a single shot have a precision of approximately 300 picoseconds,with a time stability of 20 picoseconds in 500 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DS satellites satellite laser ranging laser retro-reflector array global SLR tracking laser time transfer
下载PDF
4 kHz重复频率卫星激光测距系统及其应用 被引量:14
11
作者 邓华荣 张海峰 +3 位作者 龙明亮 吴志波 汤凯 张忠萍 《光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33-239,共7页
分析了上海天文台皮秒激光器系统在不同重复频率下的输出功率、输出波形等性能,实现了重复频率为4 kHz、功率为3 W、波长为532 nm的激光稳定输出。建立了4 kHz重复频率卫星激光测距系统,实现了4 kHz重复频率卫星测距,其测量数据量和标... 分析了上海天文台皮秒激光器系统在不同重复频率下的输出功率、输出波形等性能,实现了重复频率为4 kHz、功率为3 W、波长为532 nm的激光稳定输出。建立了4 kHz重复频率卫星激光测距系统,实现了4 kHz重复频率卫星测距,其测量数据量和标准点数据精度比1 kHz重复频率的分别提高了约2.62倍和1.62倍,提升了卫星观测性能。采用Lomb算法获得了Ajisai卫星自转频率(平均值为0.4234 Hz)以及自转频率准确度(0.0054 Hz),与1 kHz激光观测系统相比,4 kHz重复频率卫星激光测距系统的卫星自转测定精度显著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器 卫星激光测距 4 kHz重复频率 标准点精度 Lomb算法 自转频率 Ajisai卫星
原文传递
基于光纤时间频率传递的多望远镜激光测距时间同步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张海峰 邓华荣 +4 位作者 龙明亮 程志恩 张忠萍 赵罡 王家亮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90-197,共8页
多台望远镜同时进行信号接收可有效增加激光回波数,提升目标激光信号探测能力。多望远镜接收测量系统间的时间同步精度,直接影响测量数据误差。为此,提出了光纤时间频率传递在多望远镜测量系统中的时间频率同步方法,并测试了光纤时间频... 多台望远镜同时进行信号接收可有效增加激光回波数,提升目标激光信号探测能力。多望远镜接收测量系统间的时间同步精度,直接影响测量数据误差。为此,提出了光纤时间频率传递在多望远镜测量系统中的时间频率同步方法,并测试了光纤时间频率传递系统的装置性能,其时间同步精度达62ps,变化率每天约为4ps,满足卫星激光测量要求。基于双望远镜信号接收激光测距系统及光纤时间频率传递装置,开展了单望远镜激光发射、双望远镜信号接收的卫星激光观测实验。与卫星精密轨道相比,双望远镜联合获得的卫星距离测量外符误差小于6cm,可应用于卫星精密定轨。实验结果验证了光纤时间频率传递方法在多望远镜信号接收激光测距应用中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量 卫星激光测距 多望远镜测距 时间同步 光纤时间频率传递 卫星观测实验
原文传递
距离千米级双望远镜的空间碎片激光测距 被引量:12
13
作者 龙明亮 张海峰 +3 位作者 邓华荣 汤凯 张忠萍 张阿丽 《光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86-193,共8页
以上海天文台收发分离的21cm/60cm口径卫星激光测距系统为例,利用高精度计时器、光电探测器等设备,对发射/接收系统的时延分别进行测量与标定,测量地面靶目标所得到的发射/接收系统的总时延与常规地面靶目标测量方法的测量均值相比,时... 以上海天文台收发分离的21cm/60cm口径卫星激光测距系统为例,利用高精度计时器、光电探测器等设备,对发射/接收系统的时延分别进行测量与标定,测量地面靶目标所得到的发射/接收系统的总时延与常规地面靶目标测量方法的测量均值相比,时延标定误差为400ps。在此基础上,利用高精度时钟系统,并在解决远距离望远镜回波信号探测距离门控制问题的条件下,实现了相距2.5km的双望远镜系统对距离大于1000km的空间碎片目标的测量,验证了远距离接收空间碎片目标激光回波信号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卫星激光测距 多台望远镜接收 系统时延 距离门控 远距离探测
原文传递
1 kHz重复频率多脉冲皮秒激光器研制及其空间碎片激光测距应用 被引量:13
14
作者 龙明亮 邓华荣 +3 位作者 张海峰 吴志波 张忠萍 陈檬 《光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49-156,共8页
超短皮秒脉冲的峰值功率高、大能量输出困难。通过将单个脉冲分成多个相邻的脉冲,可增大脉冲包络总能量,提高激光输出功率。设计并获得光-光转化效率为39.3%的单路锁模皮秒种子激光输出,提出将单脉冲分成多脉冲的方法,利用布拉格体光栅(... 超短皮秒脉冲的峰值功率高、大能量输出困难。通过将单个脉冲分成多个相邻的脉冲,可增大脉冲包络总能量,提高激光输出功率。设计并获得光-光转化效率为39.3%的单路锁模皮秒种子激光输出,提出将单脉冲分成多脉冲的方法,利用布拉格体光栅(VBG)脉冲展宽、多脉冲生成、再生放大、行波放大及频率转换等激光技术获得脉冲间距为1 ns、输出功率为10 W、脉冲包络能量为10 mJ、单脉冲脉宽约为100 ps、光束质量为1.67、重复频率为1 kHz的532 nm百皮秒四脉冲激光输出。通过激光模块泵浦产生的热透镜效应,并通过调节泵浦电流实现对激光输出发射角的连续精确调节,获得的最小发散角为0.2 mrad。将所设计方法应用在上海天文台空间激光测距站平台上,进行多颗空间碎片测距,测距精度最优为16.44 cm。该结果表明多脉冲可增大激光总输出能量、提高激光输出功率且可为空间碎片激光测距探测能力的提升提供有效的技术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光学 皮秒激光 空间碎片激光测距 多脉冲 单光子探测
原文传递
培养条件对Shewanella oneidensis MR-1电极生物膜及细胞形貌的影响
15
作者 龙明亮 朱潇 +1 位作者 李芳柏 吴云当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265-2276,共12页
【目的】Shewanella oneidensis MR-1是电活性模式微生物,但目前仍缺乏对其细胞及生物膜形貌变化的系统研究,本研究旨在完善对其形貌特征的理解,为支持其作为模式微生物提供有力的基础数据。【方法】选取培养基类型、缓冲液浓度、维生... 【目的】Shewanella oneidensis MR-1是电活性模式微生物,但目前仍缺乏对其细胞及生物膜形貌变化的系统研究,本研究旨在完善对其形貌特征的理解,为支持其作为模式微生物提供有力的基础数据。【方法】选取培养基类型、缓冲液浓度、维生素、微量元素、无机盐、电子穿梭体、电子供体、电子受体等培养条件作为变量,采用恒电位培养法获得生物膜,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生物膜形貌进行观察。【结果】低浓度缓冲液中(30 mmol/L和100 mmol/L),其细胞多为短杆状,高浓度缓冲液中(200 mmol/L和300 mmol/L)细胞卷曲伸长;缺乏维生素、微量元素、无机盐则可使生物膜紧贴电极生长,变得致密;而穿梭体和电子受体对于S.oneidensis MR-1极为关键,前者的存在可显著促进生物膜的厚度,后者的缺失可迫使生物膜细胞裂解;此外,通过形貌研究发现,S.oneidensis MR-1可首尾相连形成超过100μm的长线状结构。【结论】可通过改变缓冲液浓度、培养基类型、电子穿梭体和电子供受体等变量,实现Shewanella oneidensis MR-1电极生物膜及细胞形貌的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瓦氏菌 生物膜 形貌 穿梭体 扫描电子显微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