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歧口凹陷区新近系馆陶组热储特征及成因机制
1
作者 夏国朝 楼达 +6 位作者 赵艳婷 王辉 段忠丰 孙晓林 张飞鹏 雒蓉 葛家成 《煤田地质与勘探》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6-55,共10页
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歧口凹陷内赋存极为丰富的地热资源,其中新近系馆陶组热储最具开采价值,开展馆陶组热储地温场、孔渗条件、地热水循环规律和成因模式研究对认识馆陶组地热资源属性,合理开发地热资源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该区钻探... 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歧口凹陷内赋存极为丰富的地热资源,其中新近系馆陶组热储最具开采价值,开展馆陶组热储地温场、孔渗条件、地热水循环规律和成因模式研究对认识馆陶组地热资源属性,合理开发地热资源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该区钻探、物探、测温、开发数据等资料,确定歧口凹陷内馆陶组热储为沉积盆地传导型地热系统,深部地幔热流和地壳内放射性生热以热传导方式传热,地热异常分布受基岩起伏的控制,在沧东断裂、滨海断裂附近出现高温地热异常,地温梯度可达5.0℃/hm以上。馆陶组热储的孔渗条件南北两侧较高、中部较低,热储孔隙率整体在26%以上,渗透率在390×10^(-3)μm^(2)以上,单井涌水量平均60 m^(3)/h,是优质热储。地热水主要来源于古大气降水,由北部燕山补给,沿地层深循环,吸取岩石热量后形成地热水。歧口凹陷区馆陶组热储地热资源量为41.81×10^(18)J,尤以天津滨海新区和河北黄骅市分布最广,占总资源量的95%,资源与需求匹配度高,具有良好的开发利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歧口凹陷 孔隙型热储 馆陶组 热储特征 成因模式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黄骅坳陷断裂发育特征及其对新生古储型潜山成藏控制作用
2
作者 金凤鸣 张飞鹏 +7 位作者 韩国猛 蒲秀刚 王华 付立新 李宏军 楼达 程鑫 孙沛沛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5-68,共14页
“新生古储”型潜山是大港油田潜山勘探的重要领域并取得了勘探突破,多期断裂演化控制了新生古储潜山类型多样性及成藏条件多样性。通过系统分析坳陷控山断裂的静态、动态特征,恢复断裂发育对潜山山系形成的控制作用,针对古生界内幕碳... “新生古储”型潜山是大港油田潜山勘探的重要领域并取得了勘探突破,多期断裂演化控制了新生古储潜山类型多样性及成藏条件多样性。通过系统分析坳陷控山断裂的静态、动态特征,恢复断裂发育对潜山山系形成的控制作用,针对古生界内幕碳酸盐岩与碎屑岩储层物性特征和成储机制、烃源岩特征及源-储配置关系等成藏要素系统分析,区划潜山类型,指出不同类型潜山勘探潜力层系及分布区。研究结果表明:(1)现今断裂具有多走向、多性质的特征,受控于多期次叠合演化的结果。其主要为四个期次:T_(3)时期近EW和NW(W)逆断,J_(1+2)继承发育;J_(3)+K_(1)初期挤压逆冲形成NNE(近SN)向逆断-转换断层;至K_(1)为负反转发育阶段,形成负反转断层;E时期受伸展作用控制,形成NE(E)向伸展断层。(2)“两期挤压成山-一期块断成山”成山过程,内幕储层经历“早成岩期—表生期—中成岩期—晚成岩期”多期成岩作用,奥陶系碳酸盐储层为中孔-中渗储层,碎屑岩储层为中-低孔隙、中-低渗储层。(3)在孔二段和沙三段优质烃源岩发育的条件下,源-储对接关系成为潜山成藏的重要控制因素,受断裂控制形成五种源-储对接类型。(4)“以烃源岩为主线,源-储对接为依据,内幕构造样式为辅”,将新生古储潜山划分为3大类、7小类,其平面呈环带展布特征;潜力勘探区包括盆地多期构造叠合区奥陶系层系、盆缘中低位层系和盆外高位潜山源岩对接的深部层系等三个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特征 演化过程 成储机制 源-储关系 潜山类型区划 黄骅坳陷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二叠系碎屑岩储集层发育演化特征与勘探方向
3
作者 操应长 孙沛沛 +6 位作者 周立宏 远光辉 刘惠民 楼达 吴智平 金强 蒋有录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37-949,共13页
基于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流体包裹体分析、碳氧同位素组成分析等技术方法,结合构造和埋藏演化史,系统分析渤海湾盆地上古生界二叠系碎屑岩储集层成岩演化过程、储集层成因及发育模式。研究表明:①渤海湾盆地上古生界整体经历3期埋藏和... 基于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流体包裹体分析、碳氧同位素组成分析等技术方法,结合构造和埋藏演化史,系统分析渤海湾盆地上古生界二叠系碎屑岩储集层成岩演化过程、储集层成因及发育模式。研究表明:①渤海湾盆地上古生界整体经历3期埋藏和2期抬升过程,相应地发生3期干酪根热演化生酸溶蚀成孔和2期大气淡水淋滤成孔过程,深埋条件下近封闭成岩体系中溶蚀作用伴随自生黏土和石英沉淀,储集空间增加有限;②不同构造带差异性构造抬升—沉降过程造成二叠系碎屑岩储集层成岩-成储过程的差异性,并发育3类不同的储集层成因模式:Ⅰ类浅层成孔-中浅埋藏型储集层经历两期暴露—长期开放环境,于近地表经历两期大气水淋滤增孔作用,晚期浅埋,次生孔隙为主,物性最好;Ⅱ类浅层成孔-深埋调配保孔型储集层经历早期暴露开放—晚期埋藏封闭环境,溶蚀作用调配孔隙类型,以大量长石次生溶孔为主,物性次之;Ⅲ类多期埋藏溶蚀调配成孔型储集层经历近封闭—封闭环境下有机来源酸性流体溶蚀,以高岭石晶间微孔隙为主,物性最差。地质历史时期为大气水淋滤注水区,而现今位于斜坡带—洼陷带的Ⅱ类深埋储集层,为下步有利勘探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二叠系 碎屑岩 成岩演化 成储机制 次生孔隙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上古生界暗色泥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发育机制 被引量:1
4
作者 李传明 曾溅辉 +5 位作者 刘海涛 李宏军 楼达 崔宇 董雄英 刘姝宁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06-321,共16页
上古生界暗色泥岩是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主力烃源岩之一,具有重要的勘探价值。为进一步明确黄骅坳陷上古生界暗色泥岩有机质富集环境与形成机制,开展了岩石学、元素地球化学、有机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上古生界暗... 上古生界暗色泥岩是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主力烃源岩之一,具有重要的勘探价值。为进一步明确黄骅坳陷上古生界暗色泥岩有机质富集环境与形成机制,开展了岩石学、元素地球化学、有机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上古生界暗色泥岩具有近源沉积特点,沉积时处于炎热潮湿向温暖湿润气候转换期,整体处于中高风化程度,沉积分选与再循环作用较弱,较好地保存了物源信息,且源岩为长英质岩石;暗色泥岩从太原组沉积期到下石盒子组沉积期,有机质的富集不是由单一因素所控制的,而是氧化-还原条件、古生产力、古气候、沉积速率等多个要素共同控制与相互耦合的结果;太原组沉积期,表层水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相对还原-硫化的水底环境,有利于有机质富集和保存;山西组沉积期,在炎热潮湿的气候条件下表层水体也保持较高的初级生产力,同时较高的沉积速率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下石盒子组沉积期,温暖湿润的气候有利于有机质的富集,但较低的沉积速率导致有机质被黏土矿物以及其他无机矿物稀释,相对较难保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暗色泥岩 发育环境 形成机制 上古生界 元素地球化学 有机地球化学 黄骅坳陷
下载PDF
黄骅坳陷乌马营潜山二叠系地层水化学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5
作者 汪淼 楼达 +6 位作者 朱蓉 陈雪刚 胡威 王辉 赵勇刚 雒蓉 龚守捍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01-310,共10页
黄骅坳陷乌马营潜山属于持续深埋型潜山,地层水矿化度整体较高,地层封闭条件较好,而二叠系下石盒子组地层水具有异常低的矿化度特征。通过测试现今地层水的氘氧同位素值,分析流体包裹体岩相、均一温度与古盐度特征,揭示二叠系地层水淡... 黄骅坳陷乌马营潜山属于持续深埋型潜山,地层水矿化度整体较高,地层封闭条件较好,而二叠系下石盒子组地层水具有异常低的矿化度特征。通过测试现今地层水的氘氧同位素值,分析流体包裹体岩相、均一温度与古盐度特征,揭示二叠系地层水淡化成因及其油气地质意义。结果表明:乌马营潜山现今地层水的氘氧同位素分布远离大气降水曲线,表明受现今大气降水影响较弱;烃类包裹体均一温度峰值主要分布在130~150℃范围内,以晚期成藏为主;部分包裹体地层水古盐度初始值小于5%,成藏期有明显降低现象,表明地层水经历了淡化过程。在晚白垩世末期,地层水淡化主要受下渗大气水淋滤作用影响。之后由于地层持续深埋,大气水下渗影响逐渐减弱。在沙河街组至明化镇组沉积时期,石炭系—二叠系煤系地层压实排水,排出的低矿化度地层水进入相邻的二叠系砂岩储层,导致储层地层水进一步淡化。地层水淡化促进次生孔隙的生成,改善储层物性,同时在局部形成碳酸盐胶结物,增强了储层非均质性。地层水淡化过程与油气运移充注同步进行,地层水流动方向指示了油气的运聚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水 水化学特征 泥岩压实水 地层水淡化 二叠系 乌马营潜山 黄骅坳陷
下载PDF
黄骅坳陷孔西斜坡区奥陶系原生油气藏成藏过程及模式
6
作者 韩学雨 李玉海 +5 位作者 楼达 王文庆 王铸坤 孙沛沛 郑直 远光辉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56-372,共17页
黄骅坳陷孔西斜坡区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多次生排烃,奥陶系储层发生两期油气充注。该斜坡区具有较大的油气资源潜力。针对该地区成藏过程与成藏模式认识不清的问题,通过三维地震解释、测录井资料分析、岩心观察、薄... 黄骅坳陷孔西斜坡区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多次生排烃,奥陶系储层发生两期油气充注。该斜坡区具有较大的油气资源潜力。针对该地区成藏过程与成藏模式认识不清的问题,通过三维地震解释、测录井资料分析、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流体包裹体测温、气相色谱分析等方法,结合埋藏史-生烃史模拟,以孔西斜坡区构造演化过程为基础,开展了下古生界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藏储层特征、成藏过程及模式的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储集空间分为孔隙型和裂缝型两类,其中多期次半充填裂缝是最主要的储集空间类型。加里东运动导致华北地区大规模抬升,奥陶系长期差异性剥蚀形成岩溶储层,早、中三叠世三叠世孔西斜坡区广覆式生烃,油气向下进入奥陶系的岩溶储层,古油藏形成;早中侏罗世晚期孔西斜坡区在构造应力作用下形成西高东低的逆冲带,古油气藏向构造高部位调整,原油被水洗、氧化等破坏;古近纪早期孔西地区普遍接受沉积,至始新世地势发生反转,逆冲带深埋,深洼区煤系烃源岩二次生烃,油气通过逆断层及裂缝进入奥陶系储层;逆冲带奥陶系油气藏顶部和侧部地层以泥岩为主,具有良好的封堵条件,使油气聚集成藏,盖层及侧向封堵层不利的斜坡区高部位和凸起区,油气难以保存,形成了低部位产油产气、高部位产水的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骅坳陷 奥陶系 碳酸盐岩 储集空间 成藏过程 成藏模式
下载PDF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exploration targets of Permian clastic rock reservoirs in Bohai Bay Basin,East China
7
作者 CAO Yingchang SUN Peipei +6 位作者 ZHOU Lihong YUAN Guanghui LIU Huimin lou da WU Zhiping JIN Qiang JIANG Youlu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SCIE 2023年第5期1077-1091,共15页
Based on core observation, thin section examination, fluid inclusions analysis, carbon and oxygen isotopic composition analysis, and other approaches, the structural and burial evolution histories were investigated, a... Based on core observation, thin section examination, fluid inclusions analysis, carbon and oxygen isotopic composition analysis, and other approaches, the structural and burial evolution histories were investigated, and the diagenetic evolution process and genetic/development models were systematically discussed of the Upper Paleozoic Permian clastic rock reservoirs in the Bohai Bay Basin, East China. The Bohai Bay Basin underwent three stages of burial and two stages of uplifting in the Upper Paleozoic. Consequently, three stages of acid dissolution generated by the thermal evolution of kerogen, and two stages of meteoric freshwater leaching occurred. Dissolution in deeply buried, nearly closed diagenetic system was associated with the precipitation of authigenic clay and quartz, leading to a limited increase in storage space. Different structural uplifting–subsidence processes of tectonic zones resulted in varying diagenetic–reservoir-forming processes of the Permian clastic reservoirs. Three genetic models of reservoirs are recognized. The Model I reservoirs with pores formed in shallow strata and buried in shallow to medium strata underwent two stages of exposure to long-term open environment and two stages of meteoric freshwater leaching to enhance pores near the surface, and were shallowly buried in the late stage, exhibiting the dominance of secondary pores and the best physical properties. The Model Ⅱ reservoirs with pores formed in shallow strata and preserved due to modification after deep burial experienced an early exposure-open to late burial-closed environment, where pore types were modified due to dissolution, exhibiting the dominance of numerous secondary solution pores in feldspar and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inferior to Model I. The Model Ⅲ reservoirs with pores formed after being regulated after multiple periods of burial and dissolution experienced a dissolution of acidic fluids of organic origin under a near-closed to closed environment, exhibiting the dominance of intercrystalline micropores in kaolinite and the poorest physical properties. The target reservoirs lied in the waterflood area in the geological period of meteoric freshwater leaching, and are now the Model Ⅱ deep reservoirs in the slope zone–depression zone. They are determined as favorable options for subsequent explo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hai Bay Basin PERMIAN clastic rock diagenetic evolution reservoir-forming mechanism secondary pore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乌马营潜山内幕原生油气藏形成特征 被引量:27
8
作者 金凤鸣 王鑫 +5 位作者 李宏军 吴雪松 付立新 楼达 张津宁 冯建园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21-529,共9页
钻于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乌马营潜山构造带之上的营古1井在二叠系下石盒子组砂岩获非含H2S高产油气流,油气来源于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属于潜山内幕原生油气藏,展现出古生界潜山内幕原生油气良好的勘探前景。通过原生油气藏的烃源条件、... 钻于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乌马营潜山构造带之上的营古1井在二叠系下石盒子组砂岩获非含H2S高产油气流,油气来源于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属于潜山内幕原生油气藏,展现出古生界潜山内幕原生油气良好的勘探前景。通过原生油气藏的烃源条件、潜山内幕储盖组合与油气成藏时间研究,论述了乌马营潜山内幕原生油气藏的形成与聚集特征。乌马营潜山内幕原生油气藏具有煤系烃源岩二次规模生气、潜山内幕多储盖组合叠置发育、晚期油气充注为主3大优势成藏条件,形成了古生界潜山内幕源上砂岩和源下碳酸盐岩复式油气聚集。伴随中、新生代多期构造活动,乌马营潜山内幕原生油气藏的形成具有"早期油气混注局部成藏,中期高点迁移调整成藏,晚期天然气规模充注复式成藏"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黄骅坳陷 乌马营潜山 潜山内幕 古生界 原生油气藏 复式聚集 成藏过程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二叠系致密砂岩储层特征、主控因素及发育模式 被引量:17
9
作者 韩国猛 吴雪松 +7 位作者 崔宇 付立新 李宏军 王辉 段润梅 郭淑文 楼达 刁丽颖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09-519,共11页
为了研究黄骅坳陷二叠系优势储层的形成与分布规律,以实物钻井取心、井壁取心为基础,综合分析钻井、录井、测井、地震等地质资料,对二叠系致密砂岩储层特征、主控因素进行分析,提出印支期古构造控制二叠系优势储层的形成与分布。研究认... 为了研究黄骅坳陷二叠系优势储层的形成与分布规律,以实物钻井取心、井壁取心为基础,综合分析钻井、录井、测井、地震等地质资料,对二叠系致密砂岩储层特征、主控因素进行分析,提出印支期古构造控制二叠系优势储层的形成与分布。研究认为黄骅坳陷二叠系岩石以长石砂岩和石英砂岩为主,致密砂岩储层储集空间以次生的粒间溶孔、粒内溶孔、铸模孔及裂缝为主,属于低孔—特低渗透储层。二叠系致密砂岩储层主要发育孔隙型储层及裂缝型储层,其中印支期古构造对两类储层的分布具有决定性影响,歧口凹陷潜山地处印支期古隆起区,古隆起区及其斜坡区溶蚀作用强烈,易于形成孔隙型优势储层;沧东凹陷潜山印支期逆冲推覆构造活动强烈,造成储层裂缝发育,易于形成裂缝型优势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骅坳陷 二叠系 致密砂岩 储层类型 主控因素 发育模式
下载PDF
黄骅坳陷乌马营潜山二叠系砂岩凝析气藏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5
10
作者 周立宏 王鑫 +6 位作者 付立新 吴雪松 李宏军 楼达 段润梅 崔宇 王辉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31-438,共8页
黄骅坳陷乌马营潜山二叠系砂岩获高产油气流,展示出上古生界良好的勘探前景。针对黄骅坳陷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储集层系、圈闭条件、充注特征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明确了二叠系砂岩凝析气藏的优势成藏条件及其地质意义。研究认为黄骅坳... 黄骅坳陷乌马营潜山二叠系砂岩获高产油气流,展示出上古生界良好的勘探前景。针对黄骅坳陷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储集层系、圈闭条件、充注特征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明确了二叠系砂岩凝析气藏的优势成藏条件及其地质意义。研究认为黄骅坳陷石炭系—二叠系煤系地层稳定分布,生烃潜力大,热演化程度高,提供了充足的油气来源;二叠系下石盒子组发育巨厚的砂岩储层,遭受埋深后依然可保持较高的孔隙度,是油气富集层系;逆冲推覆构造形成了多个大型背斜、断鼻构造,提供了有利的成藏空间;乌马营潜山新构造运动时期断层活动趋于停止,晚期油气大规模充注有利于油气藏保存。黄骅坳陷二叠系砂岩凝析气藏的发现,证实了石炭系—二叠系煤系烃源岩巨大的生烃潜力,指明了二叠系下石盒子组这一重点勘探层系,将古生界砂岩储层的有效勘探深度拓深至5000m,大大拓展了潜山内幕油气资源的勘探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析气藏 成藏条件 地质意义 二叠系 黄骅坳陷
下载PDF
黄骅坳陷大港探区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潜山差异演化及优质储层成因 被引量:10
11
作者 程鑫 周立宏 +5 位作者 操应长 金凤鸣 付立新 李宏军 楼达 远光辉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73-689,共17页
碳酸盐岩潜山储层成因及分布的复杂性制约了该类油藏的勘探。综合利用地震资料、岩心-薄片观察、测-录井分析、地化分析以及埋藏史分析等技术方法,从构造演化差异性角度对大港探区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潜山进行分类,并开展了储集差异性和优... 碳酸盐岩潜山储层成因及分布的复杂性制约了该类油藏的勘探。综合利用地震资料、岩心-薄片观察、测-录井分析、地化分析以及埋藏史分析等技术方法,从构造演化差异性角度对大港探区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潜山进行分类,并开展了储集差异性和优质储层成因研究。大港探区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潜山可以划分为残丘山、间断侵蚀断块山、断块山、挤压褶皱山和重力滑动褶皱山5种类型。残丘山为晚期大气水淋滤型储层,储集空间以岩溶孔、洞为主,发育少量裂缝;间断侵蚀断块山为中期大气水淋滤-深部溶蚀共控型储层,溶孔和裂缝均较发育;断块山、挤压褶皱山和重力滑动褶皱山未经历中、晚期表生淋滤,储层成因与断裂和埋深密切相关,可分为断裂破碎-深部溶蚀共控和断裂沟通-TSR溶蚀共控2种成因类型。前者在靠近基底断裂部分发育孔、洞、缝复合型储层,随着距基底断层距离增加,逐渐变为裂缝主导型储层,溶孔含量降低;后者主要发育在地温较高(>140℃)的深埋区,储集空间以裂缝为主,发育部分溶蚀孔、洞。上古生界缺失区、基底断层发育区和发育上古生界的深埋高温区(>140℃)可作为优质储层预测的有利指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山分类 储集特征 储层成因 碳酸盐岩 下古生界 大港探区 黄骅坳陷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枣园油田古近系孔店组沸石矿物的岩浆热液成因 被引量:4
12
作者 韩国猛 王丽 +7 位作者 肖敦清 楼达 徐牧月 赵勇刚 裴眼路 郭小文 滕建成 韩元佳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950-961,共12页
通过普通薄片、电子探针、包裹体测温、激光拉曼光谱、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等技术分析手段,对渤海湾盆地枣园油田Z56井古近系孔店组二段(简称孔二段)热液流体活动进行识别,并探讨岩浆热液流体与孔二段沸石矿物的成因联系。实... 通过普通薄片、电子探针、包裹体测温、激光拉曼光谱、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等技术分析手段,对渤海湾盆地枣园油田Z56井古近系孔店组二段(简称孔二段)热液流体活动进行识别,并探讨岩浆热液流体与孔二段沸石矿物的成因联系。实验发现:(1)泥岩裂缝内可见焦沥青与绿泥石、重晶石、黄铜矿、黄铁矿、钠沸石、方沸石等热液特征矿物共生;(2)焦沥青激光拉曼光谱的分峰拟合计算温度为324~354℃,绿泥石地质温度计指示温度为124~166℃,钠沸石原生包裹体均一温度为89~196℃,反映了岩浆热液流体的温度变化较大,但是都高于正常地温;(3)绿泥石和重晶石的铕正异常明显,钠沸石的稀土元素配分曲线与孔店组玄武岩相似,指示其来源于岩浆热液流体。同时,钻井资料显示,Z56井孔二段发育多套玄武岩夹层,具备岩浆热液活动的地质基础。因此,岩浆热液流体与孔二段泥岩之间的水-岩相互作用可能是导致研究区孔二段泥岩富含沸石矿物的原因之一。图9表3参4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近系孔店组 岩浆热液流体 沸石 枣园油田 沧东凹陷 黄骅坳陷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港北多层系潜山结构特征与成藏模式 被引量:6
13
作者 高长海 孟士达 +3 位作者 查明 楼达 李宏军 潘守旭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6-45,共10页
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港北潜山于中、古生界取得勘探突破,开启多层系潜山油气勘探新领域。由于多层系潜山复杂的多元结构特征及成藏地质条件,导致对其结构特征、地层展布以及成藏特征等认识不清。根据地震、测井、录井、试油及测试等资料... 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港北潜山于中、古生界取得勘探突破,开启多层系潜山油气勘探新领域。由于多层系潜山复杂的多元结构特征及成藏地质条件,导致对其结构特征、地层展布以及成藏特征等认识不清。根据地震、测井、录井、试油及测试等资料,对港北潜山的结构特征与成藏模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受控于多期次构造、沉积演化及港西断裂翘倾作用,港北潜山横向上呈“东西成排、南北分段”的构造格局,纵向上呈多层系叠置的“屋脊状”三元结构特征,由下古生界、上古生界和中生界3套地层组成,分别以奥陶系碳酸盐岩、二叠系碎屑岩和侏罗系火山岩为主要储层,这些优质储层与内幕隔层组合形成多层系潜山;港北多层系潜山具有良好的油气成藏地质条件,发育2套烃源岩、3套储集层、8套储盖组合,受控于输导体系构建的2类源储配置及2期油气充注,形成“晚期双源混注、断储复合输导、源储配置控藏、多层系差异聚集”的潜山成藏模式;多层系潜山广泛发育于渤海湾盆地中、古生界,且勘探潜力大,是今后潜山勘探的重要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系潜山 结构特征 成藏模式 港北潜山 黄骅坳陷
下载PDF
黄骅拗陷奥陶系岩溶储层发育特征与控制因素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宏军 付立新 +7 位作者 张津宁 周建生 楼达 吴雪松 李会慎 杨子玉 段润梅 赵勇刚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17-427,共11页
通过岩心观察和薄片鉴定,归纳总结岩溶类型,探讨岩溶作用的发育及控制因素。研究表明,黄骅拗陷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分为孔隙型、孔-洞-缝型及裂缝型3大类,储层发育程度与古风化壳的距离有关。岩溶作用主要为表生期岩溶作用和埋藏期岩溶作... 通过岩心观察和薄片鉴定,归纳总结岩溶类型,探讨岩溶作用的发育及控制因素。研究表明,黄骅拗陷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分为孔隙型、孔-洞-缝型及裂缝型3大类,储层发育程度与古风化壳的距离有关。岩溶作用主要为表生期岩溶作用和埋藏期岩溶作用,表生期岩溶作用因经历的构造运动背景不同而导致了岩溶路径和岩溶强度的明显差异,埋藏期岩溶作用多与后期的构造作用关系密切。表生岩溶作用存在均衡岩溶和差异岩溶两种,沉积-成岩与构造-古地貌对表生岩溶储层具有主要的控制作用。埋藏岩溶作用不仅受到发育沿断层、裂缝下渗大气淡水与埋藏环境压释水混合溶蚀作用的影响,而且岩浆-构造热液溶蚀作用亦对岩溶储层做出了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陶系 岩溶作用 表层岩溶 埋藏岩溶 碳酸盐岩 黄骅拗陷
下载PDF
歧口凹陷埕海地区中生代构造演化与盆地原型恢复
15
作者 楼达 裴眼路 +3 位作者 李晓祥 周淑慧 朱桂娟 米兴夺 《录井工程》 2020年第S01期72-78,共7页
大港埕海地区位于歧口凹陷南缘,是盆缘构造变形较为剧烈的地区,由于新生代阶状断陷的叠加作用,导致该地区中生界构造样式异常复杂。长期以来,对埕海地区中生代构造轮廓、演化过程的认知不明确,限制了对该区域中生界储集层分布的认识。... 大港埕海地区位于歧口凹陷南缘,是盆缘构造变形较为剧烈的地区,由于新生代阶状断陷的叠加作用,导致该地区中生界构造样式异常复杂。长期以来,对埕海地区中生代构造轮廓、演化过程的认知不明确,限制了对该区域中生界储集层分布的认识。利用新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和钻井数据,运用平衡剖面和盆地原型恢复技术,开展了埕海地区中生代变形研究,明确了中生界残留地层展布特点,并通过剖析古构造演化过程,探讨了盆地原型形成与演化过程。研究表明,中生代期间华北克拉通古东部高原的形成与垮塌过程对埕海地区中生界地层分布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根据构造变形分析成果,初步明确了埕海地区侏罗系碎屑岩潜山油气勘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埕海地区 高精度三维地震 构造演化 盆地原型 中生代 油气勘探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古潜山的宏观展布特征与演化过程 被引量:24
16
作者 张津宁 付立新 +5 位作者 周建生 楼达 李宏军 赵勇刚 冯建园 王鑫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85-596,共12页
古潜山的形成与发育受控于多期构造运动,在不同构造背景下所表现出的结构形态是有规律可循的,呈现出成群、成带分布的现象。本文以黄骅坳陷潜山宏观展布特征为研究重点,利用三维地震资料,解剖潜山结构特征,探讨潜山的演化过程。研究表明... 古潜山的形成与发育受控于多期构造运动,在不同构造背景下所表现出的结构形态是有规律可循的,呈现出成群、成带分布的现象。本文以黄骅坳陷潜山宏观展布特征为研究重点,利用三维地震资料,解剖潜山结构特征,探讨潜山的演化过程。研究表明,黄骅坳陷古潜山可分为基岩褶皱形成的潜山背斜群、基底断块掀斜作用形成的大型断鼻和盆缘裙边断鼻潜山构造三大类潜山。歧口凹陷内部潜山构造带总体构成"轮毂"式格局,沧东-盐山断陷区潜山带结构整体性强,以大型背斜构造为主。基底逆掩断裂系统复杂化潜山构造带内幕结构,可分为三角逆冲构造、背驮式逆冲构造及双重构造等。三大拆离伸展构造系统控制掀斜断块潜山的分布,形成以断鼻和断垒构造为主的潜山构造群。黄骅坳陷古潜山分为四个主要演化阶段:中元古代至古生代末为潜山内幕地层建造阶段,中生代为潜山内幕构造发育阶段,新生代古近纪为潜山宏观面貌定型阶段,新近纪为潜山深埋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潜山 潜山成因 构造特征 构造演化 黄骅坳陷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潜山中生界火山岩储层特征及成储机制 被引量:9
17
作者 孟凡超 周立宏 +4 位作者 魏嘉怡 崔岩 楼达 陈世悦 鄢继华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859-875,共17页
中生界火山岩是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潜山勘探的重要目标之一。受复杂的构造演化影响,潜山火山岩储层的类型与成储机制复杂,限制火山岩油气的勘探开发。通过岩心观察、铸体薄片鉴定、扫描电镜观察、常规孔渗、压汞和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测... 中生界火山岩是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潜山勘探的重要目标之一。受复杂的构造演化影响,潜山火山岩储层的类型与成储机制复杂,限制火山岩油气的勘探开发。通过岩心观察、铸体薄片鉴定、扫描电镜观察、常规孔渗、压汞和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测试,结合录井、测井、地震和试油试采等资料,研究黄骅坳陷潜山中生界火山岩储层特征、控制因素、储层类型、成储机制及模式。研究结果表明:黄骅坳陷潜山中生界火山岩岩性可分为3大类17小类,岩相可分为4类岩相7种亚相。火山岩非均质性强,总体上属于中孔、低渗储层。火山岩储集空间类型可分为原生孔隙、次生孔隙和裂缝3大类。火山岩储层成岩作用可划分为冷凝固结成岩阶段、岩浆期后热液阶段、表生成岩阶段和埋藏成岩阶段,共包含12种成岩作用类型,每种成岩作用对应形成不同的储集空间类型。岩性岩相类型、风化淋滤作用和断裂作用是影响黄骅坳陷中生界火山岩储层储集性能的主要因素。根据火山岩储集空间类型和主控因素,潜山火山岩储层类型可划分为风化淋滤型、埋藏溶蚀型和原生气孔型3种,每种类型储层成岩演化过程与成储机理各有不同。风化淋滤型储层的储集空间以次生裂缝和次生溶蚀孔隙为主,靠近不整合面和断裂分布,是潜山表层的主要储层类型,主要受地表风化淋滤作用形成。埋藏溶蚀型储层以溶蚀形成的次生孔隙为主,靠近断裂分布,烃源岩释放的酸性流体是储层形成的关键因素。原生气孔型储层的储集空间主要为原生气孔和成岩裂缝,是潜山内幕的主要储层类型,储层的形成主要受岩浆冷凝固结成岩作用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黄骅坳陷 潜山 火山岩储层 储层特征 成储机制
下载PDF
黄骅坳陷中生界内幕不整合构造的时空差异及其构造地质意义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津宁 周建生 +5 位作者 王建柱 付立新 李宏军 楼达 王辉 吴佳朋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31-844,共14页
中生代是中国东部沉积盆地形成与发育的关键期,不整合空间结构响应了中生代构造运动的类型、变形特点。本文以黄骅坳陷中生界内幕不整合为研究对象,解剖不整合接触层位、结构样式和空间分布,明确古构造格局,探讨盆地演化过程。结果表明... 中生代是中国东部沉积盆地形成与发育的关键期,不整合空间结构响应了中生代构造运动的类型、变形特点。本文以黄骅坳陷中生界内幕不整合为研究对象,解剖不整合接触层位、结构样式和空间分布,明确古构造格局,探讨盆地演化过程。结果表明:黄骅坳陷中生界内幕发育3套二级不整合面,中-下侏罗统与前侏罗系以平行不整合为主,下白垩统与前白垩系单斜不整合分布广泛,构造调节带发育褶皱不整合和断褶不整合,古近系与前古近系在凸起构造带发育单斜、断褶和褶皱不整合,凹陷区见平行不整合;侏罗系沉积前古构造为宽缓的褶皱构造,白垩系沉积前北区为剥蚀区,南区为陆相沉降区,古近系沉积前中-北区为陆相沉降区,南区为剥蚀区,形成反转盆地构造;黄骅坳陷中生代为3期沉降、3期抬升,构造调节带为盆地沉降反转的关键界限,区域构造体制的转变为不整合结构及构造变形差异化的根本动力来源。不整合空间结构属性客观地纪录了沉积盆地构造活动强度、古构造格局与发育过程,为构造运动在盆内重要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整合 中生代 黄骅坳陷 燕山运动 构造地质 接触关系
下载PDF
黄骅坳陷石炭-二叠系凝析油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来源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徐进军 李宁 +3 位作者 金强 刘吉华 楼达 滕建成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644-652,共9页
深层油气勘探是未来油气资源的重要接替领域。渤海湾盆地下伏石炭-二叠系煤系烃源岩自油气勘探取得新突破以来,一直是深层油气领域研究的热点。黄骅坳陷新部署的QG8井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和YG1井二叠系砂岩储层获高产凝析油气流,其来源... 深层油气勘探是未来油气资源的重要接替领域。渤海湾盆地下伏石炭-二叠系煤系烃源岩自油气勘探取得新突破以来,一直是深层油气领域研究的热点。黄骅坳陷新部署的QG8井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和YG1井二叠系砂岩储层获高产凝析油气流,其来源判别问题是深层油气勘探的关键。针对QG8、YG1井凝析油气开展的生物标志化合物、有机碳稳定同位素和原油物性研究表明:两口井的凝析油均为低黏度、低密度的典型轻质原油,具有姥鲛烷优势(Pr/Ph>2.8),QG8井凝析油饱和烃δ13C为-29.1‰、芳烃δ13C为-26.8‰;天然气δ13C1偏重,介于-39.7‰^-36.4‰之间,干燥系数大于0.8,重烃可达16.2%,为偏干湿气。QG8与YG1井凝析油特征与黄骅坳陷石炭-二叠系煤系烃源岩(饱和烃δ13C为-29.26‰^-26.87‰,芳烃δ13C为-26.62‰^-24.15‰)及KG4井原油物性(0.757 1~0.840 2 g/cm^3)相近,天然气特征则相似于济阳坳陷GBG1井的煤成气(δ13C1为-43‰^-35‰),表明高产的凝析油气来自石炭-二叠系煤系烃源岩。证实渤海湾盆地深层石炭-二叠系煤系具有生烃潜力和油气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析油气 油气地球化学 油气源对比 石炭-二叠系 黄骅坳陷
下载PDF
黄骅坳陷古生界潜山储层沥青成因判识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鑫 周立宏 +2 位作者 金凤鸣 付立新 楼达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123-124,共2页
黄骅坳陷古生界潜山是大港油田重要的油气勘探领域,近年来,先后在王官屯、乌马营潜山古生界发现油气流,且均为石炭—二叠系煤系源岩供烃成藏,如王官屯潜山王古1井二叠系石盒子组发现天然气,同位素特征判断为煤成天然气。这些发现拓展了... 黄骅坳陷古生界潜山是大港油田重要的油气勘探领域,近年来,先后在王官屯、乌马营潜山古生界发现油气流,且均为石炭—二叠系煤系源岩供烃成藏,如王官屯潜山王古1井二叠系石盒子组发现天然气,同位素特征判断为煤成天然气。这些发现拓展了古生界潜山的勘探领域,表明了石炭—二叠系煤系烃源岩的油气充注范围不仅仅局限于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石炭—二叠系的碎屑岩储层也可以充注成藏,证实了古生界潜山具有更大的油气勘探价值。随着勘探进程与理论认识的不断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骅坳陷 古生界潜山 储层沥青 成因判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