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毛果鱼藤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蓝俊杰 张华 +2 位作者 娄华勇 吴红果 潘卫东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71-476,共6页
为了解毛果鱼藤(Derris eriocarpa How)藤茎和根中的生物活性成分,采用柱色谱技术,从其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高丽槐素(1)、美迪紫檀素(2)、大黄素(3)、松脂醇(4)、(6R,9R)9-hydroxy-4-megastigmen-3-one(5)、2... 为了解毛果鱼藤(Derris eriocarpa How)藤茎和根中的生物活性成分,采用柱色谱技术,从其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高丽槐素(1)、美迪紫檀素(2)、大黄素(3)、松脂醇(4)、(6R,9R)9-hydroxy-4-megastigmen-3-one(5)、2-methoxygliricidol(6)。这些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体外抑菌、细胞毒抑制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1、2对部分肿瘤细胞株及结核分枝杆菌(H37Rv)有明显抑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果鱼藤 化学成分 结构 筛选
下载PDF
大孔吸附树脂富集罗汉果茎中三萜酸的工艺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王苗苗 娄华勇 +1 位作者 张妮 潘卫东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第9期6-12,共7页
探究大孔吸附树脂富集纯化罗汉果茎中三萜酸的最佳工艺。以三萜酸的吸附率和解吸率为指标,考察不同树脂类型、上样液的浓度、上样液的pH以及洗脱剂比例等各种影响因素,优选富集罗汉果茎中三萜酸的最佳条件。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当树脂型号... 探究大孔吸附树脂富集纯化罗汉果茎中三萜酸的最佳工艺。以三萜酸的吸附率和解吸率为指标,考察不同树脂类型、上样液的浓度、上样液的pH以及洗脱剂比例等各种影响因素,优选富集罗汉果茎中三萜酸的最佳条件。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当树脂型号为AB-8,上样液pH为6.0,上样浓度为2.0 mg·mL-1,上样量为2倍柱体积,且洗脱剂为70%乙醇时为最佳富集工艺,且罗汉果茎中三萜酸的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单层吸附方程,因此,该方法可用于罗汉果茎中三萜酸的富集纯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汉果茎 三萜酸类化合物 大孔树脂 富集纯化
下载PDF
HPLC法同时测定粉防己中汉防己甲素和汉防己乙素的含量 被引量:5
3
作者 宋俊蓉 娄华勇 +4 位作者 方友来 蓝俊杰 何敏 马小攀 潘卫东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18年第3期79-83,89,共6页
基于更好的完善粉防己的质量控制标准,以提取时间、方法、溶剂比为主要影响因素,考察了不同提取方法对粉防己中汉防己甲、乙素提取率的影响,建立了一种同时测定粉防己中汉防己甲素和汉防己乙素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色谱条件为:Hyper... 基于更好的完善粉防己的质量控制标准,以提取时间、方法、溶剂比为主要影响因素,考察了不同提取方法对粉防己中汉防己甲、乙素提取率的影响,建立了一种同时测定粉防己中汉防己甲素和汉防己乙素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色谱条件为:Hypersil GOLD Phenyi柱(250 mm×4.6 mm,5μm),甲醇-0.1%三乙胺(85∶15),检测波长为228 nm,进样量10μL,柱温30℃,流速1 mL/min。样品中汉防己甲素在0.12~2.31μg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2.80%、104.46%、103.49%,RSD分别为1.72%、0.38%、1.39%;汉防己乙素在0.05~1.09μg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1.00%、100.08%、100.00%,RSD分别为0.40%、1.82%、1.83%。结果表明江西的粉防己中汉防己甲素和汉防己乙素含量高于其他产地。上述测定方法操作便捷、重现性好、结果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法 粉防己 汉防己甲素 汉防己乙素 同时测定
下载PDF
黔产灰毛浆果楝枝叶中一个新环戊烯酮结构
4
作者 张德玉 李金玉 +4 位作者 娄华勇 陈超 张妮 刘翰飞 潘卫东 《中药材》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101-1105,共5页
目的:研究黔产灰毛浆果楝Cipadessa cinerascens(Pell.)Hand.-Mazz.枝叶的化学成分。方法:运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葡聚糖凝胶柱色谱、HPLC等方法分离化合物,综合运用多种波谱方法和理化性质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黔产... 目的:研究黔产灰毛浆果楝Cipadessa cinerascens(Pell.)Hand.-Mazz.枝叶的化学成分。方法:运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葡聚糖凝胶柱色谱、HPLC等方法分离化合物,综合运用多种波谱方法和理化性质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黔产灰毛浆果楝枝叶乙酸乙酯萃取部位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cyclopenten-1-one,4-hydroxy-2-(16-hydroxy-12E,14E,18E-hexadeceneyl)(1)、十六烷酸(2)、13(R)-羟基-(9Z,11E,15Z)-十八三烯酸(3)、甘油亚麻酸酯(4)、cipatrijugin A(5)、cipatrijugin D(6)、21α-methylmelianodiol(7)、21β-methylmelianodiol(8)、labd-13(E)-ene-8α,15-diol-15-yl acetate(9)、labd-13(E)-ene-8α,15-diol(10)、(11E)-8-hydroxy-14,15-dinor-11-labden-13-one(11)。结论: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3、4、11为首次从该科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7、8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9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毛浆果楝 环戊烯酮 柠檬苦素 三萜 二萜
下载PDF
拟红紫珠中1个新的木脂素葡萄糖苷化合物
5
作者 赵兴 刘翰飞 +5 位作者 王欢 林开琴 李金玉 潘卫东 娄华勇 孙超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1期6953-6960,共8页
目的研究拟红紫珠Callicarpa pseudorubella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方法利用多种色谱手段(硅胶、Sephadex LH-20、RP-18反相硅胶柱色谱和半制备型HPLC等)进行分离纯化,运用理化性质结合现代波谱学(紫外、红外、核磁、质谱等)技术进行... 目的研究拟红紫珠Callicarpa pseudorubella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方法利用多种色谱手段(硅胶、Sephadex LH-20、RP-18反相硅胶柱色谱和半制备型HPLC等)进行分离纯化,运用理化性质结合现代波谱学(紫外、红外、核磁、质谱等)技术进行结构鉴定。采用RSL3诱导的HT22小鼠海马神经元细胞模型铁死亡抑制活性进行筛选。结果从拟红紫珠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7S,7’R,8R,8’S,9S)-芝麻素-9-O-β-D-葡萄糖苷(1)、(+)-松脂素-4-O-β-D-葡萄糖苷(2)、(7R,7′R,7’’S,7’’’S,8S,8′S,8’’S,8’’’S)-4’’,4’’’-二羟基-3,3′,3’’,3’’’,5,5′-六甲氧基-7,9′;7′,9-二环氧-4,8’’;4′,8’’’-双氧-8,8′-双新木脂素-7’’,7’’’,9’’,9’’’-四醇(3)、(7R,7′R,7’’R,7’’’S,8S,8′S,8’’S,8’’’S)-4’’,4’’’-二羟基-3,3′,3’’,3’’’,5,5′-六甲氧基-7,9′;7′,9-二环氧-4,8’’;4′,8’’’-双氧-8,8′-双新木脂素-7’’,7’’’,9’’,9’’’-四醇(4)、泡桐素(5)、4-氧代芝麻素(6)、芝麻素(7)、β-谷甾醇(8)、熊果酸(9)、3β-羟基豆甾-5烯-7-酮(10)和3β-羟基豆甾-5,22-二烯-7-酮(11)。生物活性结果显示,化合物7、10和11对RSL3诱导的HT22细胞铁死亡较模型组有明显的抑制活性,其细胞存活率分别为30.37%、31.93%和36.57%(模型组为23.4%)。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拟红紫珠苷A。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拟红紫珠中分离得到,且3个化合物显示出潜在的铁死亡抑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红紫珠 木脂素糖苷 拟红紫珠苷A 芝麻素 熊果酸 3β-羟基豆甾-5烯-7-酮 铁死亡抑制
原文传递
漆黄素调控焦亡相关蛋白对人类风湿关节炎滑膜成纤维细胞增殖、迁移及周期阻滞影响
6
作者 李浩 姚血明 +3 位作者 姚晓玲 娄华勇 潘卫东 马武开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2024年第10期1937-1944,共8页
目的 探讨漆黄素对人类风湿关节炎滑膜成纤维细胞(human fibroblast-like synoviocytes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HFLS-RA)增殖、迁移、周期阻滞及焦亡相关炎症因子调控机制。方法 采用细胞迁移及侵袭实验研究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流... 目的 探讨漆黄素对人类风湿关节炎滑膜成纤维细胞(human fibroblast-like synoviocytes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HFLS-RA)增殖、迁移、周期阻滞及焦亡相关炎症因子调控机制。方法 采用细胞迁移及侵袭实验研究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ELISA法、RT-q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焦亡相关炎症因子IL-1β、IL-18、caspase-1和caspase-3的表达。结果 迁移与侵袭实验表明,漆黄素低、中、高剂量组细胞增殖率较空白对照组降低(P<0.05)。细胞周期分析显示,在G_(0)/G_(1)期,漆黄素中、高剂量组DNA表达量升高(P<0.05),G_(2)、S期,漆黄素中、高剂量组DNA表达量降低(P<0.05)。ELISA、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IL-1β+caspase-3抑制剂组比较,漆黄素低、中、高剂量组IL-1β、IL-18、caspase-1、caspase-3表达降低(P<0.05)。结论 漆黄素能够抑制HFLS-RA增殖,在G_(1)期发挥明显阻滞作用,其通过调控caspase-1/IL-1β焦亡通路,抑制caspase-1活化,从而减少通路下游IL-1β、IL-18等炎症因子的生成与释放,这可能是漆黄素治疗RA潜在的作用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漆黄素 类风湿关节炎 细胞周期 炎性细胞因子 焦亡机制 民族医药
下载PDF
黔产白及中糖苷类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陈长芬 蒋赛 +6 位作者 娄华勇 万科 马小攀 吴明开 夏与 张妮 潘卫东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0期4879-4883,共5页
目的研究白及Bletilla striata中的糖苷类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和半制备液相色谱等现代分离方法和技术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黔产白及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 目的研究白及Bletilla striata中的糖苷类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和半制备液相色谱等现代分离方法和技术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黔产白及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13个糖苷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methyl-3-phenylpropyl-β-D-glucopyranoside(1)、1-(4-β-Dglucopyranosyl oxybenzyl) 4-ethyl (2R)-2-isobutylmalate(2)、3′,5-dimethoxy-bibenzyl-3-O-β-D-glucopyranoside(3)、syringaresinol mono-β-D-glucoside (4)、 4-O-(6′-O-glucosyl-p-coumaroyl)-4-hydroxybenzylalcohol (5)、(4-hydroxyphenyl)methyl-β-Dglucopyranoside(6)、4-methylphenyl-β-D-glucopyranoside(7)、benzyl-β-D-glucopyranoside(8)、phenyl-β-D-glucopyranoside(9)、4-[(acetyloxy) methyl] phenyl-β-D-glucopyranoside(10)、batatasin III-3-O-glucoside(11)、天麻素(12)、4-(4-β-D-glucopyranosyloxybenzyl)-(2R)-2-isobutylmalate(13)。结论化合物1是新天然产物,化合物3~6是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7~13为首次从白及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及 糖苷类 1-methyl-3-phenylpropyl-β-D-glucopyranoside 4-methylphenyl-β-D-glucopyranoside 天麻素
原文传递
罗汉果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8
作者 王苗苗 娄华勇 +4 位作者 张妮 张俊莲 曹永直 李金玉 潘卫东 《贵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第5期80-84,共5页
罗汉果作为中国传统中药,具有药效显著及应用广泛的特点。特别是近年来其产品被开发成食品及保健品后更是广泛畅销。然而,对其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尤其是作用机制的综述相对较少。本文通过对罗汉果化学成分以及近年来作用机制的研究进... 罗汉果作为中国传统中药,具有药效显著及应用广泛的特点。特别是近年来其产品被开发成食品及保健品后更是广泛畅销。然而,对其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尤其是作用机制的综述相对较少。本文通过对罗汉果化学成分以及近年来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罗汉果作为食品、药品及保健品的深入开发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汉果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原文传递
贵州鼠尾草中1个新的姜黄素类化合物 被引量:2
9
作者 梁会 赵玉敏 +2 位作者 刘翰飞 娄华勇 潘卫东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8期5593-5599,共7页
目的研究贵州鼠尾草Salvia cavaleriei中抗菌活性成分。方法采用正相硅胶柱色谱、RP-18反相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以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多种手段进行分离纯化,并借助化合物的理化性质、质谱、核磁数据以及碳谱计算... 目的研究贵州鼠尾草Salvia cavaleriei中抗菌活性成分。方法采用正相硅胶柱色谱、RP-18反相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以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多种手段进行分离纯化,并借助化合物的理化性质、质谱、核磁数据以及碳谱计算等方法确定化合物结构。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化合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结果从贵州鼠尾草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7-bis-(4′-hydroxyl-3′-methoxyphenyl)-5(R)-methoxyhepthan3-one(1)、姜烯酮A(2)、原儿茶醛(3)、对羟基苯甲醛(4)、oresbiusin B(5)、迷迭香酸(6)、bis(2-ethyloctyl)phthalate(7)、cylindol B(8)、2-(3',4'-二羟苯基)-1,3-胡椒环-5-醛(9)、苯甲醇葡萄糖苷(10)和1H-indole-3-carboxaldehyde(11),其中,化合物1为1个新的姜黄素类化合物。抗菌活性结果显示化合物1对青枯假单胞菌、产气荚膜梭菌有较好抑制作用,MIC为71.2μg/mL,而化合物2对青枯假单胞菌、产气荚膜梭菌、枯草芽孢杆菌的MIC为77.6μg/mL。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鼠尾草姜黄素。除化合物3和6外,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此外,化合物2、7、8和9为首次从唇形科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5为首次从鼠尾草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和2表现出明显的抗菌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鼠尾草 姜黄素 抑菌活性 鼠尾草姜黄素 姜烯酮A 2-(3' 4'-二羟苯基)-1 3-胡椒环-5-醛 cylindol B
原文传递
Novel sesquiterpenoids isolated from Chimonanthus praecox and their antibacterial activities 被引量:3
10
作者 lou hua-yong ZHANG Yu +8 位作者 MA Xiao-Pan JIANG Sai WANG Xiang-Pei YI Ping LIANG Guang-Yi WU Hong-Mei FENG Jing JIN Feng-Yun PAN Wei-Dong 《Chinese Journal of Natural Medicines》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8期621-627,共7页
In the present study,four new sesquiterpenoids,chimonols A–D(compounds 1–4),together with four known compounds(5–8) were isolated from the Et OAc extract of Chimonanthus praecox Link.The structures of these new com... In the present study,four new sesquiterpenoids,chimonols A–D(compounds 1–4),together with four known compounds(5–8) were isolated from the Et OAc extract of Chimonanthus praecox Link.The structures of these new compounds were elucidated on the basis of spectroscopic techniques(UV,IR,MS,and 1 D and 2 D NMR),and their absolute configurations were established by comparing experimental and calculated electronic circular dichroism(ECD) spectra.Compounds 1–8 were evaluated for antimicrobial activities and the 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s(MICs) were determined by the broth microdilution method in 96-well culture plates.Compounds 1,2,and 7 exhibited weak antibacterial effects for S.aureus(ATCC 6538),E.coli(ATCC 11775),and P.aeruginosa(ATCC 10145) with MIC values being 158–249 μg·mL^(-1).Compounds 3–7 showed activities against C.glabrata(ATCC 2001) and S.aureus(ATCC 43300) with MIC values being 128–197 μg·mL^(-1).Compounds 1–4 showed activity against S.aureus(ATCC 25923) with MIC values being 162–254 μg·mL^(-1).The present study provided a basis for future evaluation of these compounds as antibacterial ag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SQUITERPENOIDS CHIMONANTHUS praecox Electronic CIRCULAR DICHROISM ANTIMICROBIAL activitie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