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食果鸟类对红楠种子的传播作用 被引量:9
1
作者 潘扬 徐丹 +3 位作者 鲁长虎 熊天石 罗芳 傅文源 《生态科学》 CSCD 2017年第2期63-67,共5页
肉质果植物通常依赖食果鸟类等取食果实后经消化道过程传播种子,以完成种群的更新。红楠(Machilus thunbergii)是亚热带森林的代表性种类,其果实具有依赖鸟类等动物取食后传播的特点。2012年、2013年在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研究了鸟... 肉质果植物通常依赖食果鸟类等取食果实后经消化道过程传播种子,以完成种群的更新。红楠(Machilus thunbergii)是亚热带森林的代表性种类,其果实具有依赖鸟类等动物取食后传播的特点。2012年、2013年在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研究了鸟类对红楠果实的取食及种子的传播作用。结果如下:取食红楠种实的鸟类共计18种,其中整吞果实的鸟类12种,啄取果肉的鸟类5种,啄食种子的鸟类1种。整吞果实鸟类中4种鹎科和2种鸦科鸟类访问频次和取食量较大,是主要的种子传播者。鸟类主要以呕吐方式传播种子。取食后初停栖点与母树距离及地面种子散布地点的分析结果表明,鸟类可以远距离扩散种子。地面种实可被啮齿动物或蚁类再次捕食或搬运。研究表明,红楠可以借助鸟类实现种子传播和种群更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果鸟类 红楠 种子传播 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基于红外相机技术对帚尾豪猪活动节律和时间分配初步观察 被引量:22
2
作者 汪国海 施泽攀 +2 位作者 李生强 鲁长虎 周岐海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2-68,共7页
2012年8月至2013年7月,采用红外相机技术对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5 hm^2森林动态监测样地及其周边区域内的帚尾豪猪(Atherurus macrourus)进行观察,采用活动强度指数分析其活动节律和时间分配,探讨月相和环境因子对其活动节律和时... 2012年8月至2013年7月,采用红外相机技术对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5 hm^2森林动态监测样地及其周边区域内的帚尾豪猪(Atherurus macrourus)进行观察,采用活动强度指数分析其活动节律和时间分配,探讨月相和环境因子对其活动节律和时间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时间段内帚尾豪猪的活动强度存在极显著差异(t=4. 666,df=23,P=0. 001),活动峰值出现在20:00~21:00和05:00~06:00;夜间主要以移动(63. 2%)和觅食(23. 6%)为主。帚尾豪猪各月份间的时间分配存在极显著差异(t=8. 581,df=11,P=0. 001),旱、雨季间的时间分配存在显著差异(Z=-2. 166,P=0. 03)。各月相间帚尾豪猪出现的频次存在显著差异(χ~2=5. 00,df=1,P=0. 025),以新月期和满月期活动最为频繁,上弦月活动最少。相关性分析表明,活动强度指数与月降雨量、月最高温度及最低温度(R^2=0. 440,R^2=0. 435,R^2=0. 457)都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帚尾豪猪最适的活动温区为10℃~26℃。本研究初步掌握了帚尾豪猪在弄岗保护区的活动节律和时间分配,有助于后期理解栖息地和气候变化对其活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帚尾豪猪 红外相机技术 活动节律 时间分配 喀斯特生境
下载PDF
盐城自然保护区典型农田不同作物期的鸟类群落及其对生境的利用 被引量:11
3
作者 张芳 王淼 +3 位作者 钟稚昉 鲁长虎 王健翮 张燕 《生态科学》 CSCD 2019年第2期36-44,共9页
盐城滨海滩涂湿地存在较大范围的围垦,围垦后农田的利用方式与鸟类群落的关系研究对土地的科学管理和鸟类保护具有重要意义。2014年12月至2015年11月期间,在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缓冲区中路港区域面积为600 hm^2的典型农田生境... 盐城滨海滩涂湿地存在较大范围的围垦,围垦后农田的利用方式与鸟类群落的关系研究对土地的科学管理和鸟类保护具有重要意义。2014年12月至2015年11月期间,在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缓冲区中路港区域面积为600 hm^2的典型农田生境设置了4条鸟类调查样带,总面积26.3 hm2,逐月对不同作物期的鸟类群落及生境利用方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农田栖息的鸟类种数共70种,隶属11目33科,优势种有豆雁(Anser fabalis)、灰鹤(Grus grus)等。中路港农田在一年中的两种不同作物时期吸引到的鸟类种数基本相同,但组成存在显著差异,两种时期吸引的水鸟的数量均大于林鸟数量。采用MOSAIC PLOT模型分析鸟类对农田的利用方式,鸟类在油菜期对农田的利用方式主要为觅食,主要种类为豆雁、灰鹤等,在水稻期,则为觅食、栖息,主要种类为鸻鹬类。从栖息地管理的角度看,农田土地的利用类型和食物的丰富程度对鸟类的选择有重要影响作用,在农田不同作物期保留一定的谷物或降低人类干扰程度,有利于提高鸟类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城自然保护区 农田 鸟类群落 MOSAICPLOT模型
下载PDF
中国部分地区圈养丹顶鹤饲料中真菌毒素污染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刘大伟 周用武 +4 位作者 费宜玲 谢春平 刘宏毅 鲁长虎 侯森林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68-875,共8页
【目的】了解目前圈养丹顶鹤饲料受到真菌毒素污染的现状,为预防和控制丹顶鹤饲料真菌毒素污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抽样采集东北、华北、华东8家丹顶鹤饲养机构的62份饲料样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中真菌毒素含量。【结论】3个... 【目的】了解目前圈养丹顶鹤饲料受到真菌毒素污染的现状,为预防和控制丹顶鹤饲料真菌毒素污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抽样采集东北、华北、华东8家丹顶鹤饲养机构的62份饲料样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中真菌毒素含量。【结论】3个不同地区丹顶鹤饲料中AFB1、DON、ZEN、T-2、OTA的平均含量分别为7.62、871.49、616.34、65.62和14.50μg/kg。其中华东地区饲料中AFB1的水平显著高于东北和华北地区(P<0.05),东北地区饲料中T-2的浓度显著高于华北地区(P<0.05)。在污染率方面,3个地区DON和ZEN检出率较高,均达到85%以上。在混合污染方面,98.39%的被检样品中含有两种及两种以上毒素。东北地区含有全部5种被检毒素的饲料比例最高;华北、华东地区污染DON+ZEN+T-2+OTA的饲料比例最高。【结论】所有饲料样品中,AFB1、DON、ZEN、T-2和OTA的污染率分别是43.54%、90.32%、93.55%、69.35%、74.20%。其中,AFB1、DON、ZEN的超标率分别是3.23%、16.13%、41.94%,T-2和OTA没有超标。在混合污染方面,抽检的3个地区饲料均较为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顶鹤 饲料 真菌毒素
下载PDF
2000—2015年丹顶鹤重要繁殖地景观格局变化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张婷婷 彭昭杰 +2 位作者 张昊楠 鲁长虎 周大庆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3770-3776,共7页
以18个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全面系统地研究了我国丹顶鹤大陆种群重要繁殖地景观格局变化,结果表明:2000—2015年丹顶鹤重要繁殖地土地利用变化明显,突出表现为沼泽湿地面积急剧减少了1400.5km^2,主要转化为耕地、水体和草地,耕地面积... 以18个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全面系统地研究了我国丹顶鹤大陆种群重要繁殖地景观格局变化,结果表明:2000—2015年丹顶鹤重要繁殖地土地利用变化明显,突出表现为沼泽湿地面积急剧减少了1400.5km^2,主要转化为耕地、水体和草地,耕地面积大幅增加了1085.4km^2,主要由沼泽湿地、草地和林地转化而来;丹顶鹤重要繁殖地2000—2015年景观连通性保持稳定,但吉林莫莫格、黑龙江七星河、挠力河等自然保护区景观破碎化程度明显增加;东部种群重要繁殖地沼泽湿地缩减面积和不适宜生境增加面积均大于西部种群,表明东部种群繁殖地的恶化程度更为严重,需引起高度关注。首次基于长时间序列对丹顶鹤大陆种群繁殖地的变化开展了较为全面的研究,为有针对性地开展栖息地保护管理工作、促进丹顶鹤野生种群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 大陆种群 沼泽湿地 耕地 生境破碎化
下载PDF
Bird Species Diversity and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in the Sihong Hongze Lake Wetland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in Eastern China
6
作者 HU Huali XIAO Lihui +3 位作者 ZHANG Manyu WANG Silu CHEN Taiyu lu changhu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CSCD 2024年第4期826-837,共12页
As an important hub on the East Asian-Australian Flyway(EAAF),Hongze Lake is an important migratory stopover and wintering site for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birds.However,research on bird community diversity in this a... As an important hub on the East Asian-Australian Flyway(EAAF),Hongze Lake is an important migratory stopover and wintering site for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birds.However,research on bird community diversity in this area is still lacking.We conducted a bird survey from July 2020 to June 2021 using the line transect method on the terrestrial habitat,as well as the fixed-point method in the lake wetland at the Sihong Hongze Lake Wetland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located in northwestern Hongze Lake,and analyzed the temporal-spatial variation in the bird community.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 total of 170432 detections of 215 bird species belonging to 18 orders and 55 families were recorded.In terms of species composition,the proportion of terrestrial birds was relatively high,followed by waterfowl richness,with high numbers of Anatidae species and shorebirds.For bird species abundance,waterfowl had the highest abundance of common coot(Fulica atra),belonging to the Rallidae family,followed by Anatidae and Ardeidae species.The abundance of shorebirds was extremely low,and that of non-waterfowl was also low.In terms of temporal patterns,the number of bird species and richness index were higher in spring and autumn but lower in winter and summer.The bird abundance was the highest in winter,and the remaining three seasons were similar in terms of bird abundance.The diversity index and evenness index were higher in spring,summer and autumn,and lowest in winter.For the spatial pattern,the open water in the western part of the reserve included the most densely distributed areas for birds,and the number of bird species and their abundance were both the highest in that part.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bird community structures among the four habitats.The species number and richness index of birds in the reed habitat were the highest,and the bird abundance was also high,but the diversity index and evenness index were low.Although the bird abundance in the lake habitat was much higher than in the other habitats,the diversity index,evenness index and richness index were the lowest.The numbers of bird species and individuals in tourist attraction land and farmland were low,but the diversity index,evenness index and richness index were high.Our results reveal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patterns of bird species diversity and abundance in Sihong Hongze Lake Wetland National Nature Reserve,and reflect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habitat types on bird divers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rd diversity seasonal variation spatial distribution Sihong Hongze Lake Wetland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原文传递
泗洪洪泽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雁鸭类群落组成及其季节动态 被引量:3
7
作者 王思路 张曼玉 +2 位作者 陈泰宇 鲁长虎 李成之 《湿地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01-809,共9页
泗洪洪泽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的湿地是水鸟的迁徙停歇地和越冬地。2020年7月至2021年6月期间,采用样线法和样点法,在该保护区中具有代表性的6条鸟类调查样线和4个鸟类观察点,开展了雁鸭类水鸟调查,分析雁鸭类水鸟群落组成及其季节... 泗洪洪泽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的湿地是水鸟的迁徙停歇地和越冬地。2020年7月至2021年6月期间,采用样线法和样点法,在该保护区中具有代表性的6条鸟类调查样线和4个鸟类观察点,开展了雁鸭类水鸟调查,分析雁鸭类水鸟群落组成及其季节动态。研究结果表明,调查期间,共记录雁鸭类水鸟24种,累计44 328只,斑嘴鸭(Anas zonorhyncha)、花脸鸭(Sibirionetta formosa)、绿翅鸭(Anas crecca)、绿头鸭(Anas platyrhynchos)和罗纹鸭(Mareca falcata)为雁鸭类群落的优势物种;2020年12月,研究区雁鸭类水鸟的物种丰富度和多度都最大;夏季雁鸭类水鸟的物种丰富度(2种)显著小于冬季(20种)、秋季(19种)和春季(17种);冬季雁鸭类水鸟的物种多度(27 122只)显著大于春季(2059只)和夏季(84只),而与秋季的(15 063只)无显著差异;洪泽湖开阔水域中的雁鸭类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水平最高,其Simpson多样性指数的(平均值±标准误)为(0.765±0.086),洪泽湖浅水区、养殖塘和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沼泽中的雁鸭类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水平依次降低;浅水区与芦苇沼泽中雁鸭类群落的物种组成较为相似,而养殖塘与开阔水域中雁鸭类群落的物种组成差异最大;在研究区中,全年可见斑嘴鸭,斑嘴鸭的种群数量在2021年1月达到峰值,在春季、秋季和冬季,都可以见到花脸鸭、绿翅鸭和绿头鸭,在2020年12月,花脸鸭和绿翅鸭的种群数量达到峰值,在2020年10月,绿头鸭的种群数量达到峰值;斑嘴鸭和绿翅鸭主要分布在芦苇沼泽中,而花脸鸭和绿头鸭主要分布在洪泽湖的开阔水域中。泗洪洪泽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的雁鸭类资源丰富,雁鸭类群落组成和结构具有显著的季节特征,该保护区多样化的生境对维持雁鸭类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雁鸭类 群落 物种多样性 洪泽湖
原文传递
江苏盐城斗龙港养殖塘中的越冬水鸟群落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0
8
作者 张芳 王淼 +3 位作者 钟稚昉 鲁长虎 王健翮 张燕 《湿地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58-663,共6页
2014年12月至2015年2月期间,在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缓冲区内的斗龙港的面积为2万亩的养殖塘中,设置了总长度为17.3 km、涵盖70个养殖塘的7条样线,每个月完成一次全部样线的调查,研究在养殖塘中越冬的水鸟群落特征。研究... 2014年12月至2015年2月期间,在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缓冲区内的斗龙港的面积为2万亩的养殖塘中,设置了总长度为17.3 km、涵盖70个养殖塘的7条样线,每个月完成一次全部样线的调查,研究在养殖塘中越冬的水鸟群落特征。研究结果显示,在养殖塘中,有36种越冬水鸟栖息,这些水鸟隶属8目12科,其中,优势种有小??(Tachybaptus ruficollis)、斑嘴鸭(Anas poecilorhyncha)和织女银鸥(Larus vegae)等;各月的水鸟种类和密度差异显著;双变量相关性分析显示,在影响水鸟种类与数量的生态因素中,平均水深和明水面所占比例与水鸟种类和数量显著负相关(p〈0.01);养殖塘面积与水鸟种类和数量显著正相关(p〈0.05);一侧为天然湿地、另一侧为养殖塘的生境比两侧都为养殖塘的生境能吸引更多种类和数量的越冬水鸟停留。从水鸟栖息地管理的角度看,在养殖塘适当的进行水位控制,对越冬水鸟栖息至关重要,在养殖塘周围保留一些天然湿地或改建一些自然沟渠,有利于提高越冬水鸟群落的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冬水鸟 养殖塘 斗龙港 水深 明水面
原文传递
1976年以来丹顶鹤在我国的分布变迁及就地保护状况 被引量:3
9
作者 林远锋 鲁长虎 +2 位作者 许鹏 崔鹏 张文文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00-208,共9页
【目的】了解近40年来丹顶鹤(Grus japonensis)在我国的主要分布情况及变化,探讨我国现阶段丹顶鹤的就地保护状况,分析丹顶鹤分布变迁的可能原因,为今后丹顶鹤的保护和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基于1976年《中国鸟类分布名录》中记述... 【目的】了解近40年来丹顶鹤(Grus japonensis)在我国的主要分布情况及变化,探讨我国现阶段丹顶鹤的就地保护状况,分析丹顶鹤分布变迁的可能原因,为今后丹顶鹤的保护和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基于1976年《中国鸟类分布名录》中记述我国丹顶鹤的分布情况,通过文献查询、部门咨询等方式,系统搜集丹顶鹤的历史分布资料,将分布信息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分类,分析丹顶鹤繁殖地、越冬地分布的时空变化特征,比较不同时间阶段丹顶鹤保护区的就地保护成效。【结果】自1976年以来,我国丹顶鹤新的分布地在多个省区逐渐增加,截至2019年,有丹顶鹤分布记录的自然保护区达119个,分布在16个省区,丹顶鹤繁殖与越冬分布界限也发生了改变。其中,丹顶鹤繁殖分布区由以往广泛分布于我国东部区域转换为现在集中分布的繁殖地所在自然保护区,丹顶鹤越冬分布区由以往长江中下游的多地分布转换为现在的三地分布,即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目前,全国已建立57个丹顶鹤保护区,国家级、省级、县市级自然保护区的数量分别为30、18、9个,各占总数的52.6%、31.6%、15.8%。【结论】近40年来,我国丹顶鹤种群的新分布时有报道,其分布现状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由此推测,人为因素的干扰与自然气候的变化是导致丹顶鹤分布变迁的主要原因,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其他突发事件也共同影响着丹顶鹤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顶鹤 自然保护区 时空分布 就地保护
原文传递
Variations in Patch Use by Ruminant and Non-ruminant Herbivores in a Tropical Wildlife Reserve, Ghana
10
作者 Godfred BEMPAH Joseph KAFRIFA +1 位作者 Moses ANARTEY lu changhu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CSCD 2022年第6期1143-1151,共9页
Food processing and consumption by herbivores are affected differently by the availability of forage quality and quantity per unit of time. This demonstrates the “Allometric response concept”, and it is considered a... Food processing and consumption by herbivores are affected differently by the availability of forage quality and quantity per unit of time. This demonstrates the “Allometric response concept”, and it is considered a significant determinant in habitat use for foraging by grazers. The relevance of this approach has comprehensively been applied to herbivores of different body sizes, but little is known about its demonstration to explain patch use in herbivores with different digestive physiology and body size. We explain the use of patches by grazing herbivores of different digestive physiology and body sizes, Hippopotamus amphibius(hippopotamus, mega non-ruminant) and cattle(ruminant), by integrating foraging relationship herbivores. We analysed the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s between species dropping densities and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across forty-eight 100 m×100 m plots in Bui National Park,Ghana, during the wet and dry seasons. We found that both species utilised areas closer to the river in the wet season, but the H. amphibius foraged further away from the river during the dry season. Sward height also determined patch use by both species, with the H. amphibius utilising shorter swards than the cattle. Considering the quality of food resources, the study revealed that patch selection of ruminants(cattle) was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by nitrogen content. In contrast, acidic detergent fibre content was positively related to non-ruminant species(H.amphibius). The high seasonal effect of sward height and food quality on patch use is primarily due to the species digestive physiology and body size of hippopotamus and cattle at the Bui National Par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gestive physiology HERBIVORE MAMMALS FORAGING HIPPOPOTAMU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