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南方西南和中东部区域两次持续性低温雨雪过程与关键环流系统的关系研究
1
作者 孙晓娟 陈跞 +1 位作者 卢楚翰 秦育婧 《气象科学》 2024年第2期267-279,共13页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753站逐日气温和降水资料,对比分析了我国南方西南和中东部区域两次持续10 d以上的低温雨雪过程,结果表明:(1)两次过程中欧亚大陆中高纬东亚大槽均加深,但环流形势有差异。西南过程呈现"...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753站逐日气温和降水资料,对比分析了我国南方西南和中东部区域两次持续10 d以上的低温雨雪过程,结果表明:(1)两次过程中欧亚大陆中高纬东亚大槽均加深,但环流形势有差异。西南过程呈现"北高南低"形势,关键脊区在贝加尔湖,而中东部区域过程"北高南低"和"西高东低"形势共存,关键脊区从乌拉尔山延伸至贝加尔湖。两次过程异常的环流与北大西洋向东传播的波列有关。(2)西南过程关键脊区提前过程3 d发展并东移至贝加尔湖,形成稳定形势;而中东部区域过程关键脊区提前过程一周发展,在开始日达最强。两次过程均伴随蒙古高压东移南压使地面降温,500 hPa关键脊区超前蒙古高压2 d变化。西南过程降温主要受到冷平流和绝热冷却影响,而中东部区域过程主要受到冷平流的影响。(3)西南过程水汽来自孟加拉湾,只受南支槽支配。中东部区域过程水汽来自孟加拉湾、南海和西太平洋,由南支槽和西太平副热带高压的共同影响。两次过程水汽正收支主要来自南边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西南与中东部区域 持续性低温雨雪过程 环流特征 蒙古高压 南支槽
下载PDF
冬季南北半球际大气质量涛动与东亚冬季风异常联系的模式验证
2
作者 钟磊 卢楚翰 +2 位作者 乔年 管兆勇 曾跃飞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70-580,共11页
南北两半球大气中高纬度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季风等跨半球的天气气候系统存在着密切联系,由于涉及全球范围的大尺度环流与能量变化,其联系途径与机理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本文结合ERA5再分析资料以及CMIP6中MPI-ESM1-2-HR模式历史输出资... 南北两半球大气中高纬度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季风等跨半球的天气气候系统存在着密切联系,由于涉及全球范围的大尺度环流与能量变化,其联系途径与机理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本文结合ERA5再分析资料以及CMIP6中MPI-ESM1-2-HR模式历史输出资料,验证了冬季南北半球际大气质量涛动(Inter-Hemispheric atmospheric mass Oscillation, IHO)与东亚冬季风异常的联系及其对中国冬季气温的影响。研究表明,再分析资料以及模式结果均表明冬季IHO与东亚冬季风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IHO通过全球大气质量再分配与东亚冬季风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当IHO为正位相时,大气质量在欧亚大陆北部异常堆积,而在中低纬地区异常亏损,这使得东亚地区海陆气压差明显增大,冬季风增强,同时对中国华中地区冬季地表气温具有显著影响;反之亦然。进一步分析发现,热带低平流层气温可以通过剩余环流调节臭氧含量经向分布进而影响南极对流层气温,从而对IHO年际变化起主要的驱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冬季风 南北半球际大气质量涛动 温度“跷跷板” CMIP6
下载PDF
CMIP6模式大气中南北半球水汽质量反相变化:不同温室气体排放情景差异
3
作者 乔年 卢楚翰 +1 位作者 管兆勇 胡杨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76-787,共12页
在大气质量南北涛动季节变化过程中,水汽质量变化与干大气质量南北涛动时间序列存在明显的反位相变化关系。使用2015年1月—2100年12月的CMIP6资料分析4个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水汽质量季节循环特征,并与1958—2015年历史模拟试验对比,得... 在大气质量南北涛动季节变化过程中,水汽质量变化与干大气质量南北涛动时间序列存在明显的反位相变化关系。使用2015年1月—2100年12月的CMIP6资料分析4个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水汽质量季节循环特征,并与1958—2015年历史模拟试验对比,得到:半球水汽质量存在明显的季节循环特征,北半球水汽质量月平均值在冬季(DJF)达到最小,夏季(JJA)达到最大;南半球情况与之相反。无论是南半球或是北半球,与其他排放情景相比,SSP1-2.6(Shared Socioeconomic Pathway)情景下南、北半球水汽质量年变程最小。4个情景下冬、夏季水汽质量变化都比春、秋季剧烈。随着CO_(2)浓度的上升,SSP3-7.0情景下北半球水汽质量年变程最大,相比于历史模拟试验增加了26.49%,南半球则不同于北半球,SSP1-2.6情景后随着CO_(2)浓度的上升,水汽质量年变程也随之增大,在SSP5-8.5情景下达到最大。南、北半球水汽质量涛动的年变程随着CO_(2)浓度的上升而增大,在SSP5-8.5情景下达到最大,但增大的幅度减小。CO_(2)浓度变化对赤道附近水汽质量变化影响最为明显,且越靠近南极,水汽质量变化越小,但越靠近北极,夏季水汽质量变化比冬季越大。此外,CO_(2)浓度的上升会导致夏季水汽逐渐向北半球中纬度堆积。这些结论有利于更好地认识区域间水汽质量变化对CO_(2)浓度上升的响应,为未来有关降水的气候政策制订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汽质量 季节循环 南、北半球际大气质量涛动 温室气体排放情景 CMIP6
下载PDF
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症状困扰的纵向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翁佳敏 王梦婧 +3 位作者 黄碧红 陆楚涵 陈靖 杨晓莉 《老年医学与保健》 CAS 2023年第2期294-298,308,共6页
目的 探讨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症状潜在类别随时间变化的模式。方法 2021年6月—2022年6月,选取122例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行MHD治疗的老年患者。2021年6月(T1)进行基线调查,2021年12月(T2)及2022年6月(T3)进行随访。收集受... 目的 探讨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症状潜在类别随时间变化的模式。方法 2021年6月—2022年6月,选取122例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行MHD治疗的老年患者。2021年6月(T1)进行基线调查,2021年12月(T2)及2022年6月(T3)进行随访。收集受试者的人口学资料及临床资料,评估患者的透析症状指数(DSI)。对发生率≥20%的症状建立潜类别模型,通过潜类别分析,对T1~T3的症状测量条目进行潜在转换分析,以logistic回归分析潜在类别转换的影响因素。结果 122例老年MHD患者年龄60~93岁,平均(68.6±8.1)岁,其中男性65例、女性57例。T1、 T2及T3时所有患者DSI得分为13.00(6.00, 24.00)分、16.00(8.00, 28.00)分、18.00(11.00, 32.00)分。21个症状发生率≥20%,分别为便秘、食欲减退、肌肉痉挛、呼吸短促、头晕、足麻或刺痛、疲乏、咳嗽、口干、骨或关节痛、头痛、肌肉痛、注意力难以集中、皮肤干燥、瘙痒、忧虑、入睡困难、难以熟睡、易怒、性欲减退以及性冲动困难。T1~T3时入睡困难为中度困扰2.00(0.00, 4.00)分,其余症状在不同时间点的困扰程度均较低。老年MHD患者可分为症状低发(C1组,n=95)与症状高发(C2组,n=27)2个潜在类别。T1、 T2及T3时,2组MHD患者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T1、 T2及T3时,2组食欲减退及骨或关节痛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1~T3时食欲减退和骨或关节痛为老年MHD患者症状高发的危险因素。结论 老年MHD患者可分为症状高发与症状低发2个潜在类别,食欲减退与骨或关节痛可能是其症状高发的促进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维持性血液透析 潜类别分析 潜在转换分析
下载PDF
近40年夏季江苏引发暴雨的江淮气旋统计分析 被引量:12
5
作者 黄文彦 孙燕 +2 位作者 卢楚翰 姚丽娜 董芹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43-853,共11页
使用Lu(2017)改进的温带气旋识别和追踪方法得出的江淮气旋资料,统计分析了近40年夏季江苏引发暴雨的江淮气旋概况、路径、形势特征和对应暴雨的主要落区。结果表明,夏季江淮气旋造成江苏暴雨的频次空间上在江淮之间最多,并向北和向南... 使用Lu(2017)改进的温带气旋识别和追踪方法得出的江淮气旋资料,统计分析了近40年夏季江苏引发暴雨的江淮气旋概况、路径、形势特征和对应暴雨的主要落区。结果表明,夏季江淮气旋造成江苏暴雨的频次空间上在江淮之间最多,并向北和向南依次递减;时间上在6月最多,约占该月暴雨总次数的1/3。致暴江淮气旋暴雨落区与江淮气旋的路径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在淮北和江淮地区,暴雨在致暴江淮气旋过境地区均匀分布,但在苏南地区,暴雨主要集中在苏南的中西部。致暴江淮气旋天气形势可分为偏西气流型和低槽型两类,其中低槽型出现的次数约为偏西气流型的2倍。偏西气流型暴雨区位于500hPa南侧暖湿的西南气流与北侧西北气流的过渡带中,低槽型暴雨区位于槽前西南气流中。850hPa两种类型基本相似,都为闭合的低涡,且低涡位置相比于700hPa明显南移。江淮和苏南地区的暴雨落区大都位于700和850hPa低涡中心的南侧、700hPa急流的北部和850hPa急流的北侧。偏西气流型和低槽型造成的暴雨范围基本相当,但低槽型产生的暴雨量要大于偏西气流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气旋 夏季 暴雨 路径 西南急流
下载PDF
2020年6~7月西南地区东部降水异常偏多的水汽输送特征 被引量:8
6
作者 李永华 周杰 +2 位作者 何卷雄 卢楚翰 向波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09-326,共18页
利用1961~2020年西南地区东部118个气象站逐日降水量资料和1979~2020年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的ERA5逐月再分析资料以及美国气象环境预报中心和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提供的逐6 h全球再分析资料,采用相关、回归、聚类... 利用1961~2020年西南地区东部118个气象站逐日降水量资料和1979~2020年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的ERA5逐月再分析资料以及美国气象环境预报中心和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提供的逐6 h全球再分析资料,采用相关、回归、聚类、混合单粒子拉格朗日综合轨迹(HYSPLITv5.0)模型模拟等方法对2020年6~7月西南地区东部降水异常偏多特征、大尺度水汽输送特征及水汽收支状况和主要水汽源地及贡献等进行了分析,定义了关键区水汽强度指标,分析了关键区水汽强度与海温的联系。结果表明,2020年6~7月西南地区东部平均降水量异常偏多5成,为1961年以来最多,除贵州中部和四川东北部的局部地区降水较常年略偏少外,其余地区降水均较常年明显偏多。2020年6~7月200 hPa上高空急流位置偏南,西南地区东部正好位于急流轴以南地区,高层强辐散流出,低层强辐合流入,配合从低层到高层的深厚的强烈的垂直运动,为降水提供了良好的动力条件,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明显西伸,有利于其西南侧的暖湿气流向西南地区东部输送,使得该区域降水偏多。采用拉格朗日方法计算的定量的水汽轨迹追踪结果表明2020年6~7月西南地区东部降水的水汽路径70.5%来自于孟加拉湾、南海和阿拉伯海等南方路径,17.6%来自于北方路径,11.9%来自于局地。前冬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偏高和热带印度洋全区海温偏高,西太平洋副高明显偏西、偏强,孟加拉湾和南海地区为东风距平,有利于南海地区向西的水汽偏强,不利于孟加拉湾地区向东的水汽输送;与此同时,菲律宾至我国南海附近为异常反气旋,使得中南半岛北部地区为偏南风距平,有利于中南半岛北部地区向北的水汽输送偏强,共同造成西南地区东部降水偏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地区东部 水汽输送 水汽强度指标 拉格朗日轨迹模式
下载PDF
春季江淮气旋及影响的统计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黄文彦 孙燕 +2 位作者 卢楚翰 姚丽娜 雷正翠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20年第1期43-51,共9页
以Lu[1]改进的温带气旋识别方法为基础,结合江苏省73个人工气象观测站的降水资料,统计分析了近35年来春季江淮气旋及其与江苏春季暴雨的关系。结果表明,近35年来,春季江淮气旋发生的次数呈现趋势性递减的变化,其源地主要集中在安徽西南... 以Lu[1]改进的温带气旋识别方法为基础,结合江苏省73个人工气象观测站的降水资料,统计分析了近35年来春季江淮气旋及其与江苏春季暴雨的关系。结果表明,近35年来,春季江淮气旋发生的次数呈现趋势性递减的变化,其源地主要集中在安徽西南部的大别山东侧和西北部的淮河上游平原。江淮气旋对沿江苏南的春季暴雨有重要影响,而对淮北地区暴雨的影响最弱,给江苏春季带来区域性暴雨的江淮气旋主要是介于中尺度和天气尺度之间的次天气尺度系统。引起淮北和江淮之间两个区域暴雨的江淮气旋源于皖、豫、鲁三省交界处的比例较高。春季江淮气旋造成的暴雨区主要位于气旋中心附近和气旋的南部。其中,淮北地区雨区主要位于气旋中心附近,沿江苏南的雨区在气旋中心和南部均有分布。气旋中心涡度和风速大小、低空西南急流的位置和水汽通量辐合的位置是暴雨落区差异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气旋 江苏 暴雨 源地 路径
下载PDF
春季影响江淮地区的天气尺度气旋活动与同期降水的联系 被引量:5
8
作者 卢楚翰 周洁雯 +1 位作者 胡叶 孙燕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11-324,共14页
本文基于1979~2013年ERA-Interim逐日4次的850 hPa位势高度场资料,利用基于最外围闭合等值线的气旋区客观识别方法得到春季影响江淮地区的二维气旋集,依据水平尺度划分了天气尺度气旋并分析该区域气旋强度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气旋活动... 本文基于1979~2013年ERA-Interim逐日4次的850 hPa位势高度场资料,利用基于最外围闭合等值线的气旋区客观识别方法得到春季影响江淮地区的二维气旋集,依据水平尺度划分了天气尺度气旋并分析该区域气旋强度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气旋活动与站点降水异常的关系,结果表明:天气尺度气旋活动与江淮地区降水异常、强降水事件发生频次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气旋活动指数高—低年份差值分析发现,随着气旋活动指数增强,东北亚地区对流层中上层增温并伴随异常高压中心出现,促使其南部南北经向温度梯度以及高空西风急流偏弱。这有利于江淮区域北部异常正涡度平流输入,同时江淮地区对流层低层形成横槽型环流,江淮区域南部及其上游地区对流层中下层出现异常西南气流,有利于江淮区域涡度增大,相应的低空辐合、高空辐散垂直结构,为天气尺度气旋发展与维持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抬升条件。横槽型异常环流配置有利于江淮区域南部的西南暖湿气流和北部的异常西向/西北向水汽输入和堆积,导致区域云量以及降水异常的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尺度气旋 客观识别 降水异常 江淮地区
下载PDF
基于自动识别的近三十年华北地区冬季冷锋活动异常及其可能成因
9
作者 秦育婧 冯梦茹 +3 位作者 卢楚翰 何书雅 李丽平 胡春丽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21-731,共11页
利用1989-2018年ERA5再分析资料,使用适用于欧亚大陆的冷锋两步客观识别算法,得到冬季冷锋活动数据集。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近30年来华北地区冬季冷锋的活动特征,并讨论了冷锋活动异常的可能成因。结果表明:(1)华北地区是东亚大陆上冬季... 利用1989-2018年ERA5再分析资料,使用适用于欧亚大陆的冷锋两步客观识别算法,得到冬季冷锋活动数据集。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近30年来华北地区冬季冷锋的活动特征,并讨论了冷锋活动异常的可能成因。结果表明:(1)华北地区是东亚大陆上冬季冷锋频数最多、活动最强的区域,且华北地区冷锋活动强度有明显的年际变化;(2)华北地区冷锋活动强年,从北大西洋到欧亚大陆上空存在一个明显的欧亚遥相关(EU)波列正位相,华北地区上空500 hPa为负位势高度异常,表明东亚大槽增强,相应的西伯利亚高压偏强;(3)欧亚大陆北部边缘海区为异常暖平流时,华北地区冷空气活动增强,冷锋活动也增强;(4)大西洋北部的海面温度(SST)异常可能通过激发对流层中、上层的罗斯贝波,该罗斯贝波向东传播经欧洲—西西伯利亚传至中国华北地区,从而影响华北地区的冷锋活动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锋 西伯利亚高压 欧亚遥相关(EU)波列 冷空气活动 自动识别
下载PDF
春季次天气尺度气旋年际变化对江淮地区降水的影响
10
作者 卢楚翰 王思涛 +4 位作者 叶佳馨 杨敏 李芹芹 何文悦 周洁雯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52-260,共9页
基于1979—2013年ERA-Interim逐日6 h的850 hPa位势高度场资料,利用气旋最外围闭合等值线自动识别方法提取了春季影响江淮地区的二维气旋集,研究了次天气尺度气旋活动年际异常与江淮地区降水异常的联系。结果表明:次天气尺度气旋活动对... 基于1979—2013年ERA-Interim逐日6 h的850 hPa位势高度场资料,利用气旋最外围闭合等值线自动识别方法提取了春季影响江淮地区的二维气旋集,研究了次天气尺度气旋活动年际异常与江淮地区降水异常的联系。结果表明:次天气尺度气旋活动对江淮大部分地区春季降水作用明显,贡献率达25%以上,次天气气旋活动出现对应显著的区域对流层低层气旋式涡旋和辐合运动,为局地降水增强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次天气尺度气旋强度的年际变化与春季江淮地区东南部降水异常及强降水频次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当江淮地区次天气尺度气旋增强时,青藏高原至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异常的倒槽型环流,有利于江淮地区形成气旋式环流异常;同时,随着南方地区西南暖湿气流增强,对流层下部大气斜压性增强,促进了江淮地区次天气尺度气旋活动增强。春季青藏高原地区气柱异常加热,引起对流层低层位势高度降低,促进了南方地区西南风加强,导致江淮地区次天气尺度气旋活动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天气尺度气旋 自动识别 降水异常 江淮地区
下载PDF
南京风廓线雷达测量性能评估及应用初探 被引量:10
11
作者 何婧 卢楚翰 +2 位作者 谢韶青 姜有山 韩照全 《气象科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06-415,共10页
对2012年以来南京市江宁区边界层风廓线雷达每6 min的风场资料质量进行了评估,并对其在暴雨、大雾以及风切变等灾害性天气监测的应用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南京风廓线雷达自投入使用以来,能够连续、稳定地获取边界层风场,四季的大部分... 对2012年以来南京市江宁区边界层风廓线雷达每6 min的风场资料质量进行了评估,并对其在暴雨、大雾以及风切变等灾害性天气监测的应用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南京风廓线雷达自投入使用以来,能够连续、稳定地获取边界层风场,四季的大部分资料获取率达80%以上,但是自2013年秋季—2014年春季的580~1 130 m层次出现获取率相对较低区,并在2014年春、夏季在770 m高度以下获取出现隔层不连续的现象(获取率<50%)。通过对比每日两次的探空资料发现,边界层风廓线雷达探测得到的水平风速与常规探空资料观测基本一致,两者的偏差标准差基本在2.5 m·s^(-1)附近。夏季两种资料的匹配度最高,而冬季匹配度最差,其中大风事件与低匹配度事件有一定的联系,有必要进一步进行质量控制以提升资料质量。进一步利用雷达风廓线资料计算了南京地区垂直风切变事件的季节变化,发现冬半年中度以上等级的垂直风切变事件发生频率明显大于夏半年,其中冬季严重事件发生频率能达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廓线雷达 灾害性天气监测 风切变 质量控制
下载PDF
基于ERA5再分析资料对2020年6月江淮区域水汽源汇的诊断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黄丁安 卢楚翰 +2 位作者 孔阳 信飞 秦育婧 《气象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4-50,共7页
2020年6月,我国江淮区域出现大范围持续性强降水过程,并引发了洪涝灾害。利用ERA5再分析资料对江淮区域的水汽收支平衡进行分析,并利用HYSPLIT后向轨迹模式分析了其水汽源地。结果表明:(1)ERA5再分析资料能较好地描述本次过程中江淮区... 2020年6月,我国江淮区域出现大范围持续性强降水过程,并引发了洪涝灾害。利用ERA5再分析资料对江淮区域的水汽收支平衡进行分析,并利用HYSPLIT后向轨迹模式分析了其水汽源地。结果表明:(1)ERA5再分析资料能较好地描述本次过程中江淮区域的水汽收支特征,其中水汽辐合项为主要贡献项,对水汽汇有较好的指示作用,同时,降水和水汽汇之间保持了较好的一致性变化。(2)南海是江淮区域6月持续性降水最主要的水汽源地,约50%的水汽来自南海。(3)6月江淮区域降水分布与水汽的输送密切相关,而水汽输送主要取决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及其与北侧冷涡活动的共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雨 水汽收支 HYSPLIT后向轨迹模式 江淮区域
下载PDF
宜昌一次致灾极端短时强降水成因分析 被引量:9
13
作者 姜玉印 卢楚翰 +1 位作者 范元月 雷东洋 《气象科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32-240,共9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地面加密自动站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卫星及风廓线雷达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16年7月7日夜间湖北宜昌地区一次致灾极端短时强降水过程,从大尺度环流背景、中尺度特征以及地形等方面进行...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地面加密自动站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卫星及风廓线雷达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16年7月7日夜间湖北宜昌地区一次致灾极端短时强降水过程,从大尺度环流背景、中尺度特征以及地形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局地强降水产生于副热带高压边缘的西南暖湿气流中,表现出中低层中尺度动力抬升强、降水效率高、地形作用明显等特点。峡谷入口处地面中尺度涡旋与强垂直风切变相互作用造成强上升运动为强降水提供了充足的动力条件,较弱的引导气流和山体阻挡作用使得局地降水维持时间长,共同造成了此次极端短时强降水的发生。回波的低质心结构提高了降水效率,降水过程中单体的后向传播也使局地累计雨量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短时强降水 地形作用 中小尺度涡旋 后向传播
下载PDF
一次粤西南暴雨过程的预报误差来源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卢楚 翰林琳 周菲凡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337-1348,共12页
本文基于WRF模式研究了2015年5月16~17日广东西南地区的一次暴雨过程的预报误差来源。首先比较了以NCEPFNL为初始资料的WRF模式的模拟预报(记为WRFFNL)和ECMWF(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关于该次暴雨过程的... 本文基于WRF模式研究了2015年5月16~17日广东西南地区的一次暴雨过程的预报误差来源。首先比较了以NCEPFNL为初始资料的WRF模式的模拟预报(记为WRFFNL)和ECMWF(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关于该次暴雨过程的确定性预报。结果表明,ECMWF具有较高的预报技巧,因此,认为ECMWF的模式和初始场都较为准确。进一步,以ECMWF的初值作为初始场,选用相同的物理参数化方案,再次用WRF模式进行预报(预报结果记为WRFEC)。结果表明相对WRFFNL,WRFEC的预报结果有明显改善。这表明,初始场的改进对预报有较大的影响,初始误差是预报误差的重要来源。进一步,分析了初始误差的主要来源区域和来源变量。结果表明,南海北部湾至广西西南区域为本次暴雨预报初始误差的主要来源区域,而初始温度场和初始湿度场则为此次暴雨预报初始误差的主要来源变量。同时改进初始温度场和湿度场可以较大程度提高本次暴雨过程的预报技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误差分析 华南暴雨 初始场 敏感区 敏感变量
下载PDF
2020年梅汛期强降水事件的预报误差来源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林琳 卢楚翰 周菲凡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69-479,共11页
基于WRF模式(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分析2020年超长梅汛期内11次强降水事件的预报误差来源。分别以FNL(Final Global Data Assimilation System)、TIGGE_EC(THORPEX Interactive Grand Global Ensemble from European... 基于WRF模式(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分析2020年超长梅汛期内11次强降水事件的预报误差来源。分别以FNL(Final Global Data Assimilation System)、TIGGE_EC(THORPEX Interactive Grand Global Ensemble from 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作为初始场进行预报,对比预报结果发现,TIGGE_EC初始场的预报结果普遍优于FNL,这说明初始条件的不确定性对预报结果有重要影响。进一步探究初始条件不确定性(初始误差)来源的区域(敏感区)和变量(敏感变量)发现,敏感区集中分布于降水区西侧上游,相对应的敏感变量为水汽场。分别考察动能、有效位能以及比湿能在初始误差总能量中的占比,结果表明,扰动比湿能占比最小,但敏感性试验表明比湿场扰动对预报效果的影响最大。选取比湿场扰动对预报效果影响最大且WRF_EC具有更好预报效果的6个暴雨事件,通过HYSPLIT后向轨迹模式分别追踪其累计降水量最大值点的水汽来源及路径发现,有6个事件均有向降水区西侧上游延伸的水汽来源通道,进一步表明了敏感区的初始水汽场的准确性对暴雨预报的影响。因此降水区西侧上游的水汽场的误差是这11次梅汛期暴雨过程重要的预报误差来源,对其准确描述可有助于预报效果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始误差 梅雨期强降水 敏感区 敏感变量 水汽来源
下载PDF
CMIP6模式大气中南北半球际涛动的季节循环 被引量:1
16
作者 乔年 卢楚翰 +2 位作者 管兆勇 胡杨 胡定珠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90-903,共14页
利用1958—2014年47个CMIP6模式输出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了模式大气中南北涛动(InterHemispheric Oscillation,IHO)的季节变化特征,且评估了CMIP6对IHO季节特征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47个CMIP6模式都能模拟出IHO的季节演变特... 利用1958—2014年47个CMIP6模式输出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了模式大气中南北涛动(InterHemispheric Oscillation,IHO)的季节变化特征,且评估了CMIP6对IHO季节特征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47个CMIP6模式都能模拟出IHO的季节演变特征,但模式间存在一定差异。通过比较,筛选出模拟IHO季节循环较好的16个模式,它们能成功模拟出半球大气质量的时间演变和空间结构。进一步分析表明,水汽对IHO季节变化有抵消作用且半球内部水汽质量变化可驱动越赤道质量流的产生;地表净短波辐射夏高冬低,其加热造成的水汽蒸发在水汽质量变化中起到重要作用;地表净长波辐射在春秋变化幅度较大,与大气质量逐月变化吻合。对比再分析资料表明,CMIP6模式模拟的半球大气质量的峰谷值变化有明显的月份偏差,且CMIP6模式模拟的地表气压异常值的偏差主要出现在北太平洋、欧亚大陆、南半球中纬度地区和两极极区,模拟的南北半球的蒸发和降水量、赤道风场、地表净长波和短波辐射通量等均存在明显的偏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质量 南北涛动 季节循环 CMIP6模式
下载PDF
肌肉量降低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冠状动脉钙化进展的影响
17
作者 王晗璐 张倩 +5 位作者 张家瑛 倪丽 钱璟 程平 陆楚涵 陈靖 《中华肾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5-94,共10页
目的评估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冠状动脉(冠脉)钙化程度和进展速度,探讨MHD患者冠脉钙化进展的危险因素。方法研究对象来自2013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接受MHD治疗的患者。该研究... 目的评估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冠状动脉(冠脉)钙化程度和进展速度,探讨MHD患者冠脉钙化进展的危险因素。方法研究对象来自2013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接受MHD治疗的患者。该研究分为横断面研究及前瞻性队列研究2个部分。采用多层螺旋CT法检测冠脉钙化程度并计算冠脉钙化积分(coronary artery calcium score,CACS)。横断面研究纳入62例MHD患者,根据基线CACS将患者分为低钙化组(CACS<100)和高钙化组(CACS≥100),比较两组患者营养及骨矿物质代谢指标的差异。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CACS与肌肉量及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因6例患者失访,前瞻性队列研究入选56例定期随访的MHD患者,根据每年CACS增长速度将患者分为缓慢进展组(ΔCACS<100组)和快速进展组(ΔCACS≥100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冠脉钙化进展的危险因素。采用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效能。结果横断面研究中,62例患者年龄为(62.34±10.82)岁,中位透析龄为78(39,139)个月。33例男性患者中,与低钙化组(n=7)比较,高钙化组(n=26)年龄较大(t=-2.281,P=0.030),血三酰甘油较高(Z=-1.985,P=0.047),两组肌肉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9例女性患者中,与低钙化组(n=14)比较,高钙化组(n=15)肌肉量/身高^(2)(t=-2.600,P=0.015)和血钙(t=-2.641,P=0.014)均较高,血红蛋白较低(t=2.531,P=0.018),两组肌肉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超敏C反应蛋白(β=0.425,P=0.022)与男性患者基线CACS独立相关,肌肉量/细胞外液量(β=-0.580,P=0.001)与女性患者基线CACS独立相关。前瞻性队列研究中,56例患者年龄为(59.82±11.14)岁,中位透析龄为82(40,146)个月。缓慢进展组(n=22)和快速进展组(n=34)间全因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快速进展组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比例显著高于缓慢进展组(P=0.017)。相比缓慢进展组,快速进展组男性比例较高(χ^(2)=4.791,P=0.029),年龄较大(Z=-2.131,P=0.038),基线肌肉量/细胞外液量(Z=2.482,P=0.016)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t=2.133,P=0.042)较低,肌肉量减少速度即(Δ肌肉量·身高^(-2)·年^(-1))较快(Z=-2.282,P=0.02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肌肉量减少速度(OR=0.089,95%CI 0.010~0.792,P=0.030)和基线CACS(OR=1.003,95%CI 1.000~1.005,P=0.021)是MHD患者冠脉钙化进展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基线CACS较高和肌肉量下降速度较快是MHD患者冠脉钙化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透析 冠状血管 血管钙化 肌肉量 冠状动脉钙化积分
原文传递
医院闭环管理情境下血液透析备援联合体实践 被引量:1
18
作者 钱璟 王梦婧 +24 位作者 陆楚涵 程平 倪丽 刘威 黄碧红 叶志斌 严震文 程倩秋 余晨 王爱丽 彭艾 徐巍 陆春来 陈丹丹 于秀峙 费利燕 马骏 沈佳岚 李军辉 李颖 陈凌云 吴伟峰 俞荣强 许丽华 陈靖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595-599,共5页
医院闭环管理是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有效措施。2021年1月,为保障闭环管理下血液透析患者治疗服务的持续性,最大限度减少可能的医疗风险和感染风险,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联合上海市9家医院的血液透析中心组建血液透析备援联合体(... 医院闭环管理是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有效措施。2021年1月,为保障闭环管理下血液透析患者治疗服务的持续性,最大限度减少可能的医疗风险和感染风险,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联合上海市9家医院的血液透析中心组建血液透析备援联合体(以下简称联合体)。联合体通过提前准备场地、物资和人员班次以及建立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等举措,统筹优化区域内血液透析资源,确保当联合体中某些血液透析中心进入闭环管理时,透析患者能够快速有序分流到其他血液透析中心,按时进行高质量的血液透析治疗。2021年11月至2022年4月,联合体内部1459例血液透析患者有317例接受分流治疗,累计治疗1215例次,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取得良好成效。该实践可为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医院快速建立互助模式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透析 联合体 闭环管理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原文传递
The seasonal cycle of interhemispheric oscillations in mass field of the global atmosphere 被引量:8
19
作者 lu chuhan GUAN ZhaoYong +1 位作者 MEI ShiLong QIN YuJi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8年第20期3226-3234,共9页
Using the daily and monthly data of surface air pressure, meridional wind, radiation and water vapor from NCEP/NCAR reanalysis for the period of 1979―2006, we have examined the seasonal variations of the interhemisph... Using the daily and monthly data of surface air pressure, meridional wind, radiation and water vapor from NCEP/NCAR reanalysis for the period of 1979―2006, we have examined the seasonal variations of the interhemispheric oscillations (IHO) in mass field of the global atmosphere. Our results have demonstrated that IHO as observed in surface air pressure field shows the distinct seasonal cycle. This seasonal cycle has an interhemispheric seesaw structure with comparable annual ranges of surface air pressure in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Hemispheres. Mass of water vapor changes out-of-phase between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Hemispheres, showing clearly a seasonal cycle with its annual range almost equivalent to annual range of the IHO seasonal cycle. Amazingly, the cross-equatorial flow is found to be induced by annual changes in water vapor mass as a response of the atmosphere to seasonal cycle of forcing from hemispheric net surface short- and long-wave radiations. The IHO seasonality exhibits its larger variations in magnitude in mid-latitudes other than in other regions of the globe. Additionally, our results also show that the global air mass is redistributed seasonally not only between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Hemispheres but also between land and sea. This land-sea air mass redis- tribution induces a zonal pattern of surface air pressure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but the meridional pattern in the Southern Hemisphe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学 大气层 地球半球际间摆动 季节周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