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rong Earthquake Model of North China Craton: A Case of 2023 Mw 5.5 Earthquake in Pingyuan County, Shandong Province, China
1
作者 LIU Guanshen lu renqi +2 位作者 HE Dengfa FANG Lihua ZHANG Ya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S01期39-40,共2页
North China is one of the high-risk areas for destructive strong earthquakes in China's Mainland, with a history of numerous significant seismic events. On August 6, 2023, an Mw5.5 earthquake struck Pingyuan Count... North China is one of the high-risk areas for destructive strong earthquakes in China's Mainland, with a history of numerous significant seismic events. On August 6, 2023, an Mw5.5 earthquake struck Pingyuan County, Dezhou City, in Shandong Province, China. This earthquake was the largest in the eastern North China Craton(NCC) since the Tangshan earthquake of 1976. Due to the absence of surface ruptures, the fault responsible for the Pingyuan Mw5.5 earthquake remains unclear. To reveal the subsurface geological structure near the earthquake epicenter, this study utilized highresolution two-dimensional seismic reflection profiles to interpret pre-existing faul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ngyuan earthquake seismogenic fault relocation earthquakes North China Craton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廊固凹陷杨税务潜山带地质结构与构造演化 被引量:2
2
作者 刘冠伸 何登发 +2 位作者 鲁人齐 张煜颖 单帅强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26-239,共14页
杨税务潜山带位于渤海湾盆地廊固凹陷东部的河西务构造带内,整体呈NE向展布,由3个平行斜列的潜山组成,属于典型的断块掀斜型潜山,经历多次构造运动的改造作用,地质结构复杂。目前对杨税务潜山带形成演化过程研究程度较低,因而厘定杨税... 杨税务潜山带位于渤海湾盆地廊固凹陷东部的河西务构造带内,整体呈NE向展布,由3个平行斜列的潜山组成,属于典型的断块掀斜型潜山,经历多次构造运动的改造作用,地质结构复杂。目前对杨税务潜山带形成演化过程研究程度较低,因而厘定杨税务潜山带的构造演化阶段有助于分析构造对油气运移、储层改造以及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为后续进一步明确有利勘探方向奠定基础。本次研究通过研究区内的钻井和地震资料,对杨税务潜山带的断层发育、构造层的划分进行了详细研究;运用平衡剖面技术揭示了杨税务潜山带的构造演化过程。结果表明,研究区共发育6套构造层,即:基底构造层、中—新元古界构造层、下古生界构造层、石炭—二叠系构造层、古近系构造层和新近系—第四系构造层。构造演化分析结果表明:印支期,在SN向挤压应力的作用下,杨税务地区形成了近EW向的古隆起;燕山运动中,古隆起发生旋转并抬升遭受剥蚀;在喜马拉雅期发生构造反转,大兴断层的强烈活动使廊固凹陷进入断陷阶段,随着河西务断层的发育,古隆起被分割为杨税务潜山和泗村店潜山两部分,位于下盘的杨税务潜山被拉断成如今3个潜山平行斜列的潜山带。本次对杨税务潜山带地质结构、构造演化以及构造的控藏作用的研究,为后续类似隐蔽型潜山油气藏研究提供了案例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结构 构造层 构造演化 杨税务潜山带 冀中凹陷
下载PDF
长宁页岩气开发区地震的构造地质背景 被引量:80
3
作者 何登发 鲁人齐 +3 位作者 黄涵宇 王晓山 姜华 张伟康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93-1006,共14页
水力压裂是页岩气开采的关键技术,其是否诱导地震已成为公众热点话题与学者研究焦点。针对页岩气开采的紧迫性与地震的灾害性凸显这一急需破解的矛盾,以四川盆地页岩气开采重点区块长宁背斜为例,对该区2018年12月16日5.7级和2019年1月3... 水力压裂是页岩气开采的关键技术,其是否诱导地震已成为公众热点话题与学者研究焦点。针对页岩气开采的紧迫性与地震的灾害性凸显这一急需破解的矛盾,以四川盆地页岩气开采重点区块长宁背斜为例,对该区2018年12月16日5.7级和2019年1月3日5.3级地震及其余震序列应用研究区的速度模型进行重新定位,应用页岩气勘探的钻井与地震反射资料,开展构造解析,通过复原长宁背斜的形成过程揭示地震发生的构造地质背景,进一步探讨地震形成机制。研究表明,长宁背斜为一大型基底断层转折褶皱背斜,形成背斜的断层位移量为18km,长宁背斜吸收了33%的断层滑移量;长宁背斜的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发生沿下伏基底断层滑动的层平行剪切,形成微裂缝系统;基底断层的下盘断坡部位在现今复活,该区地震多沿基底断层下盘断坡及其上、下发生,背斜与向斜转折端也出现地震集中区,但沿膝折带向上地震震级减小,志留系龙马溪组中多发生2.0级以下地震。长宁背斜区的地震目前主要发生在背斜南翼,为沿基底断层下盘断坡部位活动形成的天然地震。长宁地区的地震可能与现今青藏高原向东南缘挤出的大地构造背景有关,川西南地区的早期构造在晚第四纪复活疑是产生中等强度地震的主因。建议开展页岩气开发区地震活动的科学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灾害 页岩气勘探 页岩气开采 水力压裂 流体超压 构造变形 长宁背斜 四川盆地
下载PDF
2022年6月1日四川芦山M_(S)6.1强震构造精细特征 被引量:10
4
作者 鲁人齐 房立华 +8 位作者 郭志 张金玉 王伟 苏鹏 陶玮 孙晓 刘冠伸 单新建 何宏林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4299-4310,共12页
2022年6月1日,四川芦山发生M_(S)6.1(M_(W)5.9)强震,龙门山断裂带南段的地震危险性再次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本次研究根据震源机制、余震重定位和深地震反射剖面,详细分析了发震断层,并刻画了芦山震区同震断层的三维结构和模型.此次地... 2022年6月1日,四川芦山发生M_(S)6.1(M_(W)5.9)强震,龙门山断裂带南段的地震危险性再次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本次研究根据震源机制、余震重定位和深地震反射剖面,详细分析了发震断层,并刻画了芦山震区同震断层的三维结构和模型.此次地震为典型的逆冲型地震,震源机制两组节面参数(走向/倾角/滑动角)分别为节面I:221.5°/44.4°/103.3°;节面II:23.2°/47.1°/77.3°,矩心深度为15.5 km.结合余震展布特征,认为发震断层为一条倾向SE的反冲断层,初始破裂深度约19 km,倾角约50°.研究重新解译了芦山震区上地壳的地质构造,认为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存在两套重要的滑脱层,具有分层滑脱变形(解耦)的特征:浅部滑脱层之上为叠瓦构造,深浅滑脱层之间为双重构造.2013年M_(S)7.0地震与2022年M_(S)6.1地震的发震断层,均为发育在基底约20 km深度的滑脱层上的盲冲断层,为早期先存构造并重新活化的产物.芦山M_(S)6.1地震的余震丛集相对独立,与之前2013年芦山M_(S)7.0地震的发震断层并非相同的断层,因此认为是一次相对独立的破裂事件.2008年汶川M_(S)8.0地震与2013年芦山M_(S)7.0地震之间的地震空区,先存断裂众多,就空区的断层规模而言可以产生7级左右强震.而深部基底盲断层和浅部盖层隐伏断层的广泛存在,增加了该地区地震灾害风险评估的难度和不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地震 震源机制 余震重定位 发震断层 地震反射剖面 地震空区 龙门山断裂带
下载PDF
中国大陆活动地块边界带主要断层的强震震间晚期综合判定 被引量:10
5
作者 邵志刚 武艳强 +25 位作者 季灵运 刁法启 石富强 李玉江 龙锋 张辉 朱良玉 陈长云 王武星 魏文薪 王芃 刘晓霞 刘琦 潘正洋 尹晓菲 刘月 冯蔚 邹镇宇 曹建玲 徐晶 韩立波 程佳 鲁人齐 徐岳仁 李西 孙鑫喆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4643-4658,共16页
由于中国大陆强震主要分布在活动地块边界带上,所以活动地块边界带主要断层成为我国大陆型强震研究的重要目标,各强震孕育阶段的判定是大陆型强震原地复发的动力学过程研究主要内容,而目标断层是否处于震间晚期也是强震时间预测的重要... 由于中国大陆强震主要分布在活动地块边界带上,所以活动地块边界带主要断层成为我国大陆型强震研究的重要目标,各强震孕育阶段的判定是大陆型强震原地复发的动力学过程研究主要内容,而目标断层是否处于震间晚期也是强震时间预测的重要研究基础.虽然地震短临预测仍存在诸多科学难题,但最近20年来全球若干强震相关研究表明,如果放宽预测时间尺度的要求,有些方法也可用于强震震间晚期的判定.本文以中国大陆活动地块边界带的391条断层段为研究目标,利用地震地质的强震破裂空段、大地测量的断层运动闭锁段、地震活动的中小地震稀疏段、数值模拟的库仑应力增强显著段等方法,综合判定中国大陆活动地块边界带可能处于震间晚期的主要断层段.本文结果仅是初步结果,该结果的可靠程度有赖于监测条件,其科学性有赖于大陆型强震孕育发生动力学过程的认识水平,虽然本文尝试给出中国大陆活动地块边界带主要断层的震间晚期判定结果,但其结果可靠程度、精细程度等均存在巨大的改善空间.最后,从断层孕震阶段判定需求的角度,本文尝试给出大陆型震源物理模型的具体基础模型,期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也期望更多地震学家关注大陆型强震的物理机制及其预测基础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地块边界带 强震震间晚期 强震破裂空段 断层运动闭锁 中小地震活动 库仑应力变化
下载PDF
鄂尔多斯克拉通地块活化了吗? 被引量:5
6
作者 何登发 包洪平 +5 位作者 开百泽 许艳华 鲁人齐 张才利 魏柳斌 成祥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271-1291,共21页
克拉通地块在演化过程中的活动性是大陆保存状态研究的核心内容,克拉通不同程度的活动性与油、气、煤、铀和盐类等矿产资源密切相关,制约着板内的地震活动,因此是能源、资源与环境研究的热点之一。以华北克拉通西部的鄂尔多斯地块为例,... 克拉通地块在演化过程中的活动性是大陆保存状态研究的核心内容,克拉通不同程度的活动性与油、气、煤、铀和盐类等矿产资源密切相关,制约着板内的地震活动,因此是能源、资源与环境研究的热点之一。以华北克拉通西部的鄂尔多斯地块为例,以地块内部的深井与高精度反射地震剖面为基础,揭示了鄂尔多斯地块的构造活动性,并将这种活动性称之为“活化”。研究表明,自中元古代以来,鄂尔多斯克拉通地块的活化表现在6个方面:①地块内部或周缘发育了中元古代、寒武纪—早奥陶世、石炭纪—早二叠世、中-晚三叠世与新生代等5期裂陷或伸展活动;②地块内部发育了中-新元古代、奥陶纪、晚石炭世、中-晚三叠世、早白垩世与中新世晚期—第四纪等6期岩浆活动,尤以长城纪、早白垩世岩浆活动为盛;③发育了7个时期的断裂系统及断层相关褶皱;④发育了长城系与前长城系、蓟县系与前蓟县系、震旦系与前震旦系、寒武系与前寒武系、奥陶系与前奥陶系、石炭系与前石炭系、三叠系与前三叠系、侏罗系与前侏罗系、白垩系与前白垩系、第四系与前第四系等10个区域性不整合面;⑤经历了中-新元古代、早古生代、石炭纪—三叠纪与侏罗纪—白垩纪等4个构造沉降旋回,沉降中心发生明显迁移;⑥新生代地块周缘地区快速裂陷并沉降充填,内部则隆升剥蚀,地块周缘及内部均发生了一系列强震活动。鄂尔多斯地块的演化受周缘板块构造背景与深部构造活动的强烈控制,早白垩世的岩石圈可能经历了大规模减薄,新生代晚期地块北部的岩石圈发生活化和减薄,这与鄂尔多斯地块逆时针旋转、上地幔物质部分熔融及其沿周缘地堑系薄弱带上侵有关。鄂尔多斯地块已发生了较明显的活化,活化事件对成盆、成烃与成藏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活动 区域不整合面 裂谷作用 构造沉降 构造迁移 克拉通活化 鄂尔多斯地块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江苏段新生界三维地质构造建模 被引量:7
7
作者 王金艳 鲁人齐 +6 位作者 张浩 李菊红 李丽梅 许汉刚 顾勤平 疏鹏 侯莹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16-230,I0002,共16页
本文基于SKUA-GOCAD三维建模软件平台的构造-地层实体建模流程,通过整合研究区大量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和数据利用地质时间域坐标系转换和离散光滑插值(DSI)技术,并结合非定量化的地质基础利用地质网格功能建立了郯庐断裂带江苏段新生界... 本文基于SKUA-GOCAD三维建模软件平台的构造-地层实体建模流程,通过整合研究区大量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和数据利用地质时间域坐标系转换和离散光滑插值(DSI)技术,并结合非定量化的地质基础利用地质网格功能建立了郯庐断裂带江苏段新生界的三维地质构造模型,该模型包括地表、第四系底部、新近系底部和基岩顶部等四个层面的地层模型和断层模型。该模型定量化地给出了研究区第四系、新近系底界的三维结构和特征,并刻画了主要活动断裂的三维空间分布,通过该模型可以更直观地显示研究区新生代地层单元和断裂的变化规律,对深入分析活动断裂带的沉积与构造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地质构造建模 地震反射剖面 地质剖面 钻孔 SKUA-GOCAD三维建模软件 郯庐断裂带
下载PDF
地质雷达在城市活动断层探测中的应用——以鹤壁市汤东断裂为例 被引量:4
8
作者 苏鹏 鲁人齐 +4 位作者 徐芳 侯江飞 彭白 刘冠伸 蔡明刚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40-42,共3页
城市地区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发生在城市之下的大地震是对城市危害最大的突发性自然灾害,会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并引发一系列社会安全问题。位于城市之下的活动断层是造成城市地震灾害的元凶,地震发生时活动断层沿线也是建筑物破坏... 城市地区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发生在城市之下的大地震是对城市危害最大的突发性自然灾害,会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并引发一系列社会安全问题。位于城市之下的活动断层是造成城市地震灾害的元凶,地震发生时活动断层沿线也是建筑物破坏最严重、造成人员伤亡最集中的地带,例如1906年旧金山8.1级地震,1999年集集7.6级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雷达 城市活动断层 汤东断裂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昌邑北段隐伏活动断层探测 被引量:1
9
作者 蔡明刚 鲁人齐 +1 位作者 苏鹏 刘冠伸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28-30,共3页
活动断层是大陆地震的主要载体。活动断层有的出露地表,有的则隐伏于地下。隐伏于地下的断层称为隐伏断层或盲断层。大地震和强震不只是发生在突破地表的活动断层上,还可以发生在隐伏活动断层上。如华北地区1668年郯城Ms 8.5、1679年三... 活动断层是大陆地震的主要载体。活动断层有的出露地表,有的则隐伏于地下。隐伏于地下的断层称为隐伏断层或盲断层。大地震和强震不只是发生在突破地表的活动断层上,还可以发生在隐伏活动断层上。如华北地区1668年郯城Ms 8.5、1679年三河—平谷Ms 8.0和1976年唐山Ms 7.8等大地震都是未知隐伏活动断层产生的,造成了惨重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隐伏活动断层 探测
下载PDF
浅层人工地震和地质雷达在城市活动断层探测中的联合应用--以鹤壁市汤东断裂为例 被引量:6
10
作者 彭白 苏鹏 +3 位作者 鲁人齐 蔡明刚 郝重涛 刘冠伸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69-277,共9页
浅层人工地震勘探是探查城市隐伏活动断层最有效的手段之一,然而受近地表探测盲区和探测分辨率的限制,该方法难以获取活动断层超浅层上断点的准确埋深位置。地质雷达探测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弥补浅层人工地震勘探的不足。为探索浅层人工... 浅层人工地震勘探是探查城市隐伏活动断层最有效的手段之一,然而受近地表探测盲区和探测分辨率的限制,该方法难以获取活动断层超浅层上断点的准确埋深位置。地质雷达探测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弥补浅层人工地震勘探的不足。为探索浅层人工地震勘探和地质雷达探测的联合应用效果,分析其在城市隐伏活动断层探测中的应用潜力,选取河南省鹤壁市汤东断裂西支为研究对象,并在冯屯村和前交卸村分别开展联合探测,获取高信噪比的浅层人工地震反射剖面和地质雷达剖面。浅层人工地震勘探揭示的冯屯村处汤东断裂西支上断点埋深为60~70 m,地质雷达探测揭示的上断点埋深约为2.5 m,结合平均沉积速率推测汤东断裂西支在冯屯村的最新活动时代约为25 ka。浅层人工地震勘探揭示的前交卸村处汤东断裂西支上断点埋深为50~60 m,地质雷达探测揭示出汤东断裂西支在前交卸村处未造成近地表约10 m以内的地层断错。研究结果表明,在城市隐伏活动断层探测中,采用浅层人工地震勘探和地质雷达探测相结合的方法,不但可有效确定活动断层的位置,且可进一步约束活动断层上断点的准确埋深,有利于指导后期地震地质勘探中的探槽和钻孔布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层人工地震勘探 地质雷达探测 城市隐伏活动断层 汤东断裂西支 上断点埋深
下载PDF
新乡—商丘断裂延津段活动特征与晚第四纪地层沉积关系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张扬 贺承广 +2 位作者 鲁人齐 徐婉君 李涛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11-14,共4页
研究表明,活动断层是产生破坏性地震的主要根源,查明活动断层的空间位置、性质及活动性是科学开展地震危险性评价的重要基础之一(刘保金等,2002;邓起东等,2003)。新乡—商丘断裂是河南省中北部一条区域性的隐伏断裂,西起新乡市东,东南... 研究表明,活动断层是产生破坏性地震的主要根源,查明活动断层的空间位置、性质及活动性是科学开展地震危险性评价的重要基础之一(刘保金等,2002;邓起东等,2003)。新乡—商丘断裂是河南省中北部一条区域性的隐伏断裂,西起新乡市东,东南经延津塔铺、封丘、兰考、民权、商丘、夏邑延入安徽省境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乡—商丘断裂 延津段 活动特征 晚第四纪
下载PDF
The Seismogenic Structure of the 2010 Suining Ms 5.0 Earthquake and its Geometry,Kinematics and Dynamics Analysis 被引量:6
12
作者 lu renqi HE Dengfa +4 位作者 JOHN Suppe MA Yongsheng GUAN Shuwei SUN Yanpeng GAO Jinwei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6期1277-1285,共9页
In January 2010, the Suining Ms5.0 earthquake occurred in central Sichuan Basin, with the epicenter in Moxi-Longnvsi structural belt and a focal depth of 10 km. Based on structural interpretations of seismic profiles ... In January 2010, the Suining Ms5.0 earthquake occurred in central Sichuan Basin, with the epicenter in Moxi-Longnvsi structural belt and a focal depth of 10 km. Based on structural interpretations of seismic profiles in this area, we recognized a regional detachment fault located at a depth of 9-10 km in the Presinian basement of the Suining area, transferring its slipping from NW to SE orientation. This detachment fault slipped from NW to SE, and underwent several shears and bends, which caused the basement to be rolled in and the overlaying strata fold deformation. It formed a fault-bend fold in the Moxi area with an approximate slip of 4 km. Correspondingly, the formation of the Moxi anticline is related to the detachment fault. With the earthquake's epicenter on the ramp of the detachment fault, there is a new point of view that the Suining earthquake was caused by re-activation of this basement detachment fault. Since the Late Jurassic perio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regional tectonic stress, the detachment fault transfered its slip from the Longmen Mountains (LMS) thrust belt to the hinterland of the Sichuan Basin, and finally to the piedmont zone of southwest Huayingshan (HYS), which indicates that HYS might be the final front area of the LMS thrust bel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ining Ms5.0 earthquake Seismic interpretation Detachment fault Moxi anticline Longmen Mountains Sichuan Basin
下载PDF
Tectonic and geological setting of the earthquake hazards in the Changning shale gas development zone, Sichuan Basin, SW China 被引量:4
13
作者 HE Dengfa lu renqi +3 位作者 HUANG Hanyu WANG Xiaoshan JIANG Hua ZHANG Weikang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9年第5期1051-1064,共14页
Hydraulic fracturing is a key technology in shale gas extraction,whether hydraulic fracturing induces earthquakes has become a hot topic in the public and the focus of scholars’research.The urgency of shale gas minin... Hydraulic fracturing is a key technology in shale gas extraction,whether hydraulic fracturing induces earthquakes has become a hot topic in the public and the focus of scholars’research.The urgency of shale gas mining and the catastrophic nature of earthquakes highlight the urgent need to study this issue.The Changning anticline at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he Sichuan Basin is a key area for shale gas exploitation.Taking this as an example,this paper applies the velocity model of the study area to reposition the M5.7 magnitude earthquake on December 16,2018 and the M5.3 magnitude earthquake on January 03,2019 and their aftershock sequence in this area.Using shale gas exploration drilling and reflection seismic data to carry out structural analysis,and recovering the tectonic geological setting of earthquake occurrence by restoring the formation process of the Changning anticline,to further explore the seismic mechanism.Our results show that the Changning anticline is a large basement fault-bend fold,and the displacement of the fault forming the anticline is 18 km,and the Changning anticline absorbs 33%of the fault slip.The Silurian Longmaxi Formation of the Changning anticline experienced larger-parallel shearing along underlying basement faults,forming a micro-fracture system.The footwall ramp of the basement fault is reactivated at present,earthquakes in this area mostly occur along the footwall ramp of the basement fault and above and below it.The anticlinal and synclinal hinge zones are also the earthquake concentration areas,but the earthquake magnitude decreases upwards along the kink-band,and small earthquakes below M2.0 occur in the Silurian Longmaxi Formation.So far,the earthquake in the Changning anticline mainly occurred in the southern limb of the anticline,which is a natural earthquake formed along the footwall ramp of the basement fault.The earthquakes in the Changning area are possible related to the geo-tectonic setting for the southeast outward compression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at present,the moderate or large-scale earthquakes in the southwest Sichuan Basin are mainly due to the reactivation during late Quaternary of the earlier formed faults.It is suggested to carry out scientific monitoring of seismic activities in shale gas development zon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rthquake hazards SHALE GAS exploration SHALE GAS production hydraulic fracturing fluid OVERPRESSURE structural deformation Changning ANTICLINE Sichuan Basin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