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滚筒式干燥系统处理竹刨花对竹定向刨花板性能的影响
1
作者 芦童 李创业 +3 位作者 蔡成伟 孙康 卢辛成 陆铜华 《世界竹藤通讯》 2024年第3期31-35,共5页
以毛竹刨花为原料,采用滚筒式干燥系统对竹刨花进行干燥处理,探究干燥温度和干燥时间对竹刨花干燥速率及外观形貌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究其对竹定向刨花板(BOSB)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延长干燥时间不仅会降低竹刨花的色泽、增加其... 以毛竹刨花为原料,采用滚筒式干燥系统对竹刨花进行干燥处理,探究干燥温度和干燥时间对竹刨花干燥速率及外观形貌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究其对竹定向刨花板(BOSB)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延长干燥时间不仅会降低竹刨花的色泽、增加其翘曲及撕裂程度,而且其制得的BOSB静曲强度明显下降,干燥30 min较干燥10 min的下降了47.77%;提高干燥温度与竹刨花色泽形貌变化无明显规律性,但可以小幅提高其干燥速率,且制得的BOSB性能下降幅度较延长干燥时间更小。综合产品性能及产能效率,在竹定向刨花板的实际生产中,若使用滚筒式干燥系统,干燥工艺宜控制为干燥温度约210℃、干燥时间约10 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刨花 干燥工艺 滚筒干燥 竹定向刨花板 力学性能
下载PDF
不同萃取剂对木醋液活性组分的富集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卢辛成 蒋剑春 +2 位作者 何静 孙康 孙云娟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76-82,共7页
以废弃杉木板为原料制备木醋液,采用萃取法研究了不同萃取剂对木醋液中活性组分的富集作用。实验结果表明:乙酸乙酯、氯仿和乙醚3种萃取剂对酚类物质具有良好的富集效果,其中乙醚效果最显著;乙酸乙酯和氯仿对酮类物质具有良好的富集效... 以废弃杉木板为原料制备木醋液,采用萃取法研究了不同萃取剂对木醋液中活性组分的富集作用。实验结果表明:乙酸乙酯、氯仿和乙醚3种萃取剂对酚类物质具有良好的富集效果,其中乙醚效果最显著;乙酸乙酯和氯仿对酮类物质具有良好的富集效应;3种萃取剂对酯类、醛类和醇类富集作用不明显,而不利于酸类物质的富集。添加甲醇有助于增强乙醚对酚类物质的富集作用,当乙醚与甲醇体积比为2∶1混合萃取时,对酚类物质富集作用最显著,GC含量可达66%,是原木醋液的1.96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醋液 活性组分 萃取法 富集 GC-MS分析
下载PDF
热解工艺对木醋液制备及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2
3
作者 卢辛成 蒋剑春 +1 位作者 孙康 孙云娟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1-69,共9页
以杉木屑为原料,在固定床反应器上探讨了热解条件对杉木屑制备木醋液及其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热解温度是主要影响因素,在热解温度450℃、升温速率10℃/min、氮气流量100 mL/min的热解工艺下,粗木醋液产率可达57.13%,精制醋液产率可达38... 以杉木屑为原料,在固定床反应器上探讨了热解条件对杉木屑制备木醋液及其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热解温度是主要影响因素,在热解温度450℃、升温速率10℃/min、氮气流量100 mL/min的热解工艺下,粗木醋液产率可达57.13%,精制醋液产率可达38.20%。杉木屑热解制备得到的木醋液的6类主要化学成分中,酸类和酚类物质为主要成分,约占总含量的2/3,其次是醇类、酮类和醛类,酯类含量较少。热解工艺条件对木醋液的组成和含量有显著影响,热解温度影响酸类、酚类和醇类含量,升温速率影响酸类和醇类含量,氮气流量影响酚类和醇类含量,酮类、醛类和酯类含量基本不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屑 热解 木醋液 有机组分
下载PDF
杉木屑分段热解制备木醋液及其特性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卢辛成 蒋剑春 +2 位作者 何静 孙康 孙云娟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96-102,共7页
以杉木屑为原料,在固定床反应器上研究了分段热解制备木醋液及其特性。实验结果表明:≥150~250℃为杉木屑热解最活跃阶段,木醋液得率最高,达到34.09%;在该温度段木醋液组分中GC含量最高为酚类物质,其次为酸类物质。木醋液中有机物GC含... 以杉木屑为原料,在固定床反应器上研究了分段热解制备木醋液及其特性。实验结果表明:≥150~250℃为杉木屑热解最活跃阶段,木醋液得率最高,达到34.09%;在该温度段木醋液组分中GC含量最高为酚类物质,其次为酸类物质。木醋液中有机物GC含量随热解温度升高而增加,当热解温度大于150℃后,有机物可达48%左右。不同热解温度段各类有机物GC含量不同,酸类物质在0~150℃最高(64.84%),酚类(54.13%)和酮类(17.95%)物质在≥250~350℃最高,醛类物质在≥150~250℃最高(17.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屑 木醋液 分段热解 有机成分
下载PDF
木醋液对小麦幼苗生长、抗氧化特性及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2
5
作者 卢辛成 蒋剑春 +2 位作者 何静 孙康 孙云娟 《中国农学通报》 2021年第7期7-13,共7页
研究木醋液对小麦幼苗生长、抗氧化特性以及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探讨木醋液对小麦幼苗生长的调节机制,为木醋液用作植物生长调节剂提供参考。选用不同浓度的杉木木醋液进行小麦幼苗培养实验,以水为对照组(CK),分析不同浓度木醋液对小麦... 研究木醋液对小麦幼苗生长、抗氧化特性以及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探讨木醋液对小麦幼苗生长的调节机制,为木醋液用作植物生长调节剂提供参考。选用不同浓度的杉木木醋液进行小麦幼苗培养实验,以水为对照组(CK),分析不同浓度木醋液对小麦幼苗形态学指标、抗氧化特性以及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研究表明,木醋液浓度通过逆境胁迫效应,改变小麦幼苗抗氧化酶活性和内源激素含量,进而影响其生长。低浓度木醋液培养小麦引起轻微逆境胁迫,小麦幼苗中MDA含量降低而POD和SOD活性增加,同时内源激素IAA和GA3含量增加、ABA含量降低,促进小麦幼苗生长;高浓度木醋液培养小麦引起严重逆境胁迫,MDA含量增加而POD和SOD活性降低,内源激素IAA和GA3含量降低而ABA含量升高,抑制小麦幼苗生长。木醋液对小麦幼苗的生长表现为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浓度为0.25 mL/L时对小麦幼苗生长最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醋液 小麦 幼苗生长 抗氧化酶 内源激素
下载PDF
生物质原料的Ni催化石墨化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陈超 王傲 +3 位作者 孙康 卢辛成 许伟 蒋剑春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94-100,共7页
分别以纤维素、木质素、杉木屑与核桃壳为原料,经过炭化后在Ni的催化作用下于1 400℃下进行了石墨化反应,并以X射线衍射(XRD)、Raman光谱和高分辨率透射电镜(HRTEM)分析了产物的石墨化程度。研究结果表明:纤维素在生物质的石墨化过程中... 分别以纤维素、木质素、杉木屑与核桃壳为原料,经过炭化后在Ni的催化作用下于1 400℃下进行了石墨化反应,并以X射线衍射(XRD)、Raman光谱和高分辨率透射电镜(HRTEM)分析了产物的石墨化程度。研究结果表明:纤维素在生物质的石墨化过程中起主要作用,在相同处理条件下,由纤维素得到的产物石墨化程度最高,由木质素得到的产物石墨化程度最低,杉木屑和核桃壳2种生物质原料得到的产物石墨化程度介于纤维素和木质素之间,不同原料石墨化程度的显著差异可能是由于原料结构的差异造成的。同时电导率测试结果表明:20 MPa条件下,由纤维素得到的产物的电导率为54 S/cm,而由木质素得到的产物仅为31 S/cm,与石墨化程度的高低相对应。纤维素/木质素混合物的石墨化程度介于纤维素和木质素之间,两者不同质量比对混合物的石墨化程度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石墨化 纤维素 木质素 生物质
下载PDF
智能识别算法驱动下的配网台变全景监测系统设计研究
7
作者 熊斌 陆心澄 +2 位作者 沈伶康 陆杨文 姚晓君 《智能物联技术》 2024年第5期76-79,共4页
设计一种智能识别算法驱动的配网台变全景监测系统,以弥补现有系统在数据监测、故障检测等方面的不足。通过硬件升级和算法优化,构建一套高效、可靠、可扩展的监测系统。采用YOLO(You Only Look Once)和长短时记忆网络(Long Short-Term ... 设计一种智能识别算法驱动的配网台变全景监测系统,以弥补现有系统在数据监测、故障检测等方面的不足。通过硬件升级和算法优化,构建一套高效、可靠、可扩展的监测系统。采用YOLO(You Only Look Once)和长短时记忆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联合算法,分别用于设备状态检测与时间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系统在数据采集准确率、数据传输延迟、异常检测准确率及系统响应时间等方面均优于现有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识别算法 配网台变 监测系统
下载PDF
原料复配制备木质素基成型活性炭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许伟 刘军利 +3 位作者 孙康 卢辛成 徐茹婷 张艳萍 《生物质化学工程》 CAS 2022年第6期1-7,共7页
以碱木质素和杉木屑为原料,磷酸为活化剂,制备碱木质素基成型活性炭,考察了碱木质素质量分数、浸渍比、活化温度、活化时间等对活性炭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碱木质素复配杉木屑(碱木质素质量分数50%)后,复配料的表面润湿性显著提高... 以碱木质素和杉木屑为原料,磷酸为活化剂,制备碱木质素基成型活性炭,考察了碱木质素质量分数、浸渍比、活化温度、活化时间等对活性炭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碱木质素复配杉木屑(碱木质素质量分数50%)后,复配料的表面润湿性显著提高,瞬时水接触角由133.2°(碱木质素)降低至86.6°(复配料);热膨胀系数显著降低,膨胀温度区间的热膨胀系数由2365μm/(m·℃)(碱木质素)降低至45μm/(m·℃)(复配料)。在最佳工艺条件即碱木质素质量分数50%、浸渍比1.5∶1(纯磷酸与复配料质量比)、活化温度500℃、活化时间90 min下,制备的成型活性炭得率41.76%,碘吸附值1070 mg/g,亚甲基蓝吸附值255 mg/g,强度90%,比表面积1646 m^(2)/g,总孔容积为0.795 cm^(3)/g,其中孔径小于5 nm的孔容积占总孔容积的97.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木质素 成型活性炭 磷酸活化 热膨胀
下载PDF
磷酸法玉米秸秆基活性炭的制备及其表征 被引量:12
9
作者 徐茹婷 卢辛成 +2 位作者 许伟 王傲 孙康 《生物质化学工程》 CAS 2022年第1期1-6,共6页
以成型、烘焙处理后的玉米秸秆为原料,磷酸作为活化剂制备了玉米秸秆基活性炭,并对活性炭样品进行表征。同时以碘吸附值、亚甲基蓝吸附值和焦糖脱色率为指标测定其吸附性能,并对制备条件进行优化。实验结果表明:玉米秸秆制备活性炭的最... 以成型、烘焙处理后的玉米秸秆为原料,磷酸作为活化剂制备了玉米秸秆基活性炭,并对活性炭样品进行表征。同时以碘吸附值、亚甲基蓝吸附值和焦糖脱色率为指标测定其吸附性能,并对制备条件进行优化。实验结果表明:玉米秸秆制备活性炭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浸渍比即m(55%H_(3)PO_(4))∶m(玉米秸秆)为4∶1、活化温度400℃、活化时间100 min,此条件下活性炭的得率为47.78%,制得的活性炭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碘吸附值、亚甲基蓝吸附值及焦糖脱色率分别达到864 mg/g、210 mg/g和100%。活性炭比表面积可达1105 m^(2)/g,总孔容积为0.745 cm^(3)/g,微孔孔容为0.287 cm^(3)/g,中孔孔容为0.354 cm^(3)/g,孔径分布集中于5 nm以内,约占73.56%,平均孔径为2.697 nm。FT-IR分析显示:在活化过程中磷酸与玉米秸秆发生交联作用,生成的活性炭损失了玉米秸秆的部分官能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 活性炭 磷酸法 制备
下载PDF
活性炭对润滑油中磨损元素吸附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徐茹婷 赵剑 +3 位作者 孙康 卢辛成 张燕萍 蒋剑春 《林产化学与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5-32,共8页
以不同活性炭为吸附剂,在对活性炭进行常规指标、比表面积及孔结构、FT-IR、XPS和表面官能团分析的基础上,研究活性炭的孔径分布和表面性质对模拟润滑油中磨损元素吸附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活性炭的中孔孔容和表面羟基、羧基含量... 以不同活性炭为吸附剂,在对活性炭进行常规指标、比表面积及孔结构、FT-IR、XPS和表面官能团分析的基础上,研究活性炭的孔径分布和表面性质对模拟润滑油中磨损元素吸附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活性炭的中孔孔容和表面羟基、羧基含量是影响吸附效果的关键因素,随着活性炭中孔孔容及表面羟基和羧基含量的增加,其对模拟润滑油中磨损元素的吸附效果不断提升。6种活性炭中,AC4对磨损元素的去除效果最佳,其中孔孔容达0.901 cm~3/g,羧基和羟基总量达0.9292 mmol/g。在吸附温度80℃、吸附时间60 min、活性炭添加量5%的最佳吸附工艺下,AC4对模拟润滑油中的Fe、Cu、Pb、Al去除率均大于95%。活性炭对磨损元素的去除效果显著优于木屑、活性白土、硅胶和机油滤芯用滤纸,表明活性炭可作为优良废润滑油再生吸附剂,也可用作高性能机油滤芯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润滑油 磨损元素 活性炭 比表面性质 吸附性能
下载PDF
氧化石墨烯/水脉动热管的启动及传热特性 被引量:5
11
作者 张苗 杨洪海 +5 位作者 尹勇 徐悦 沈俊杰 卢心诚 施伟刚 王军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136-1146,共11页
氧化石墨烯(grapheneoxide,GO)是一种新型二维平面结构碳纳米材料,具有高导热性和强亲水性。通过实验研究GO纳米流体对脉动热管(PHP)启动及传热的影响。PHP是由3个弯头构成的闭式回路,采用垂直底部加热,功率范围10~105 W;冷凝段强制风... 氧化石墨烯(grapheneoxide,GO)是一种新型二维平面结构碳纳米材料,具有高导热性和强亲水性。通过实验研究GO纳米流体对脉动热管(PHP)启动及传热的影响。PHP是由3个弯头构成的闭式回路,采用垂直底部加热,功率范围10~105 W;冷凝段强制风冷。去离子水为基液,GO浓度范围0.02%~0.11%(质量分数);固定充液率约50%。结果表明:适当添加GO纳米颗粒可有效改善启动性能。当浓度为0.05%、0.08%时,启动温度可分别降低28.6℃(33.9%)、26.2℃(31.1%),启动时间分别缩短320 s(19.5%)、304 s(18.5%),启动过程更加平稳。GO纳米流体对PHP的传热强化作用与浓度及功率有关。当浓度在0.02%~0.08%范围、加热功率在20~105 W范围时,传热强化率在18.6%~57.1%之间,强化作用明显。在上述浓度范围(0.02%~0.08%)内,随着加热功率增加,热性能改善程度先增加,而后逐渐减少;加热功率为30 W时,热性能改善程度可达到46.1%~57.1%。最后,在实验基础上,综合应用Ku、Bo、Mo、Pr、Ja*等无量纲数组合,拟合得到实验关联式预测GO/水PHP传热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动热管 氧化石墨烯 纳米粒子 两相流 传热 实验关联式
下载PDF
烘焙预处理对玉米秸秆磷酸法活性炭制备及性能影响 被引量:4
12
作者 徐茹婷 卢辛成 +2 位作者 孙康 檀畅 张燕萍 《生物质化学工程》 CAS 2022年第4期1-8,共8页
以玉米秸秆为原料,研究烘焙预处理对磷酸法活性炭的制备及性能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烘焙预处理使玉米秸秆碳元素含量和固定碳含量增加而挥发分含量降低,增加热解焦炭质量,且烘焙温度影响强于烘焙时间。烘焙处理使玉米秸秆活性炭比表面积... 以玉米秸秆为原料,研究烘焙预处理对磷酸法活性炭的制备及性能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烘焙预处理使玉米秸秆碳元素含量和固定碳含量增加而挥发分含量降低,增加热解焦炭质量,且烘焙温度影响强于烘焙时间。烘焙处理使玉米秸秆活性炭比表面积先增加后减小,总孔容和中孔率减小,而微孔率显著增加。烘焙预处理有助于提高活性炭吸附性能,当100 g粒径为154~450μm玉米秸秆颗粒经烘焙预处理,预处理条件为烘焙温度240℃、烘焙时间60 min时,预处理后的玉米秸秆含C 51.32%,固定碳27.64%,灰分4.72%。采用磷酸活化法将预处理后的玉米秸秆制备成活性炭,制备条件为浸渍比1∶4(玉米秸秆与55%磷酸溶液的质量比),浸渍温度140℃,浸渍时间90 min,活化温度400℃,活化时间60 min,此条件下制备的玉米秸秆活性炭比表面积达1317.05 m^(2)/g,碘吸附值、亚甲基蓝吸附值和焦糖脱色率分别为876 mg/g、210 mg/g和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 烘焙 磷酸法 活性炭 性能
下载PDF
发动机润滑油使用中的组成变化和性能衰变特性 被引量:2
13
作者 徐茹婷 赵剑 +3 位作者 孙康 卢辛成 张燕萍 蒋剑春 《生物质化学工程》 CAS 2022年第5期1-7,共7页
以市售全合成发动机润滑油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车运行10000 km,研究润滑油使用过程中的性能及组成变化,并探究其衰变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润滑油使用后运动黏度降低23.84%;总酸值和正戊烷不溶物增至3.53 mg/g和0.268%;磨损元素Fe、Al和污... 以市售全合成发动机润滑油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车运行10000 km,研究润滑油使用过程中的性能及组成变化,并探究其衰变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润滑油使用后运动黏度降低23.84%;总酸值和正戊烷不溶物增至3.53 mg/g和0.268%;磨损元素Fe、Al和污染物元素Si的量分别由<1、<1和2μg/g增加至11、20和20μg/g;润滑油衰变过程中聚α烯烃(PAO)发生分解反应和聚合反应,使其组成分布趋于复杂;衰变过程以分子链断裂的分解反应为主,导致其黏度降低;润滑油发生氧化反应和硝化反应,添加剂被消耗,生成酮类、多环芳烃、胺类、酸类化合物,使润滑油颜色变深、酸值增加;润滑油的分子质量分布发生变化,说明润滑油衰变过程既发生分解反应也发生聚合反应,但以链断裂的分解反应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动机润滑油 组成成分 常规性能 衰变特性
下载PDF
磷酸法木质活性炭除灰新工艺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徐茹婷 许伟 +1 位作者 卢辛成 孙康 《生物质化学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7-41,共5页
研究了磷酸在不同加热温度下生成聚合磷酸的水溶性和酸溶性。结果表明: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磷酸形成的聚合磷酸的溶解性下降,水溶解度和酸溶解度分别从98.71%和98.93%降低至73.12%和74.80%。以商品磷酸法木质活性炭为样品,以常规水洗除... 研究了磷酸在不同加热温度下生成聚合磷酸的水溶性和酸溶性。结果表明: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磷酸形成的聚合磷酸的溶解性下降,水溶解度和酸溶解度分别从98.71%和98.93%降低至73.12%和74.80%。以商品磷酸法木质活性炭为样品,以常规水洗除灰为对照,研究了酸洗、加热洗涤、添加氧化剂次氯酸、离心脱水方式等对活性炭灰分及其吸附性能的影响,并对洗涤后的活性炭样品进行比表面积及孔结构测定,确定了适宜的洗涤条件:洗涤温度为80℃,使用5%HCl并添加次氯酸洗2次,水洗3次,洗涤过程均用离心脱水方式。洗涤过后,活性炭样品的灰分从常规水洗除灰的6.24%降低至1.49%;此时活性炭的比表面积1503 m^2/g、孔径3.656 nm、孔容积1.361 cm^3/g、碘吸附值975 mg/g、亚甲基蓝吸附值277.5 mg/g、焦糖脱色率110%,相比水洗除灰均有所增大。因此,活化过程在较低温度下进行并使用上述组合除灰工艺可制备出低灰分磷酸法木质活性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炭 磷酸 聚合磷酸 灰分 离心
下载PDF
一种基于最小条件的线轮廓度误差评定方法 被引量:6
15
作者 陆辛成 黄美发 +1 位作者 唐哲敏 钟艳如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9期2320-2326,共7页
提出一种模拟实际量具测量过程的方法来评定线轮廓度误差。该方法遵循国家标准中对形状公差的最小条件要求,通过分析测量点与对应包络边界的位置关系,将测量点集视为刚体,计算边界收缩至最小区域的过程中刚体与边界可能出现的相对运动,... 提出一种模拟实际量具测量过程的方法来评定线轮廓度误差。该方法遵循国家标准中对形状公差的最小条件要求,通过分析测量点与对应包络边界的位置关系,将测量点集视为刚体,计算边界收缩至最小区域的过程中刚体与边界可能出现的相对运动,最终使所有测点位于最小包容区域内。结果表明:所提方法的评定过程相对于常用优化算法的大范围搜索更有全局性与单一性,可有效避免出现由算法缺陷导致搜索结果陷入局部解的情况。该方法适用于线轮廓度误差的评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轮廓度 最小条件 误差评定 虚拟测量
下载PDF
石灰铝法除氯工艺中铝源筛选及条件优化试验
16
作者 黄鹏 曾丽 +3 位作者 赵晓丹 卢心澄 赵琦琦 周振 《工业用水与废水》 CAS 2022年第5期17-21,43,共6页
针对石灰铝法除氯工艺中药剂利用率低、Cl^(-)去除效果不佳的问题,开展了铝源筛选试验研究,考察了钙、铝、氯元素物质的量之比、反应时间、搅拌速率、反应温度等对Cl^(-)去除效果的影响,确定了最佳除氯药剂及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大孔拟... 针对石灰铝法除氯工艺中药剂利用率低、Cl^(-)去除效果不佳的问题,开展了铝源筛选试验研究,考察了钙、铝、氯元素物质的量之比、反应时间、搅拌速率、反应温度等对Cl^(-)去除效果的影响,确定了最佳除氯药剂及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大孔拟薄水铝石在除氯反应中表现出较高的活性,Cl^(-)去除率随初始浓度、药剂投加量和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当初始Cl^(-)浓度为200 mmol/L,n(钙)∶n(铝)∶n(氯)=7∶2∶1,反应温度为60℃,反应时间为30 min,搅拌速率为50 r/min时,Cl^(-)去除率可达95.3%,反应产物主要成分为(Ca_(2)Al(OH)_(6))Cl·2H_(2)O,呈六边形片状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灰铝法 除氯工艺 铝源筛选 铝利用率
下载PDF
A comparison of statistical learning of naturalistic textures between DCNNs and the human visual hierarchy
17
作者 lu xincheng YUAN ZiQi +5 位作者 ZHANG YiChi AI HaiLin CHENG SiYuan GE YiRan FANG Fang CHEN NiHong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8期2310-2318,共9页
The visual system continuously adapts to the statistical properties of the environment. Existing evidence shows a close resemblance between deep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CNNs) and primate visual stream in neural ... The visual system continuously adapts to the statistical properties of the environment. Existing evidence shows a close resemblance between deep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CNNs) and primate visual stream in neural selectivity to naturalistic textures above the primary visual processing stage. This study delves into the mechanisms of perceptual learning in CNNs,focusing on how they assimilate the high-order statistics of natural textures. Our results show that a CNN model achieves a similar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as humans, as manifested in the learning pattern across different types of high-order image statistics. While L2 was the first stage exhibiting texture selectivity, we found that stages beyond L2 were critically involved in learning. The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of L4 to learning was manifested both in the modulations of texture-selective responses and in the consequences of training with frozen connection weights. Our findings highlight learning-dependent plasticity in the mid-to-high-level areas of the visual hierarchy. This research introduces an AI-inspired approach for studying learning-induced cortical plasticity, utilizing DCNNs as an experimental framework to formulate testable predictions for empirical brain stud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NN perceptual learning naturalistic texture PSYCHOPHYSIC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