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昆嵩凹陷中新世以来三角洲地震响应与沉积充填演化
1
作者 贺华瑞 栾锡武 +2 位作者 龚梁轩 叶传红 闫恒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568-1582,共15页
南昆嵩凹陷位于万安盆地西部,新生代以来伴随万安断裂多期左旋—右旋走滑运动,凹陷地层展布呈现典型的下断上拗双层结构。研究综合运用沉积盆地分析、层序地层分析以及地震解释等方法,通过精细刻画地震相,分析南昆嵩凹陷中新世以来三角... 南昆嵩凹陷位于万安盆地西部,新生代以来伴随万安断裂多期左旋—右旋走滑运动,凹陷地层展布呈现典型的下断上拗双层结构。研究综合运用沉积盆地分析、层序地层分析以及地震解释等方法,通过精细刻画地震相,分析南昆嵩凹陷中新世以来三角洲地震响应,重点厘清晚中新世以来陆架三角洲三种亚相平面展布特点。研究结果表明:早中新世—中中新世时期,南昆嵩凹陷物源主要来自纳土纳隆起,凹陷西部发育冲积扇,冲积扇远端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晚中新世时期,湄公河水系越过昆嵩隆起区,形成大量山间水系,逐渐影响南昆嵩凹陷的沉积作用,伴随海平面上升,研究区开始发育陆架三角洲,南昆嵩凹陷开始成为湄公河物源主要的沉积区;上新世—更新世时期,湄公河三角洲大规模发育,由西向东进积,三角洲前缘进入万安盆地中部地区,在万安盆地中西部地区形成陆架三角洲—陆坡沉积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昆嵩凹陷 南海 三角洲 沉积充填演化
下载PDF
东海南部陆架水体2011年夏季温盐结构及其对台湾暖流和黑潮入侵的指示 被引量:1
2
作者 秦亚超 蓝先洪 +3 位作者 陆凯 胡刚 栾锡武 陈珊珊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51-159,共9页
利用2011年7月5个断面共30个站位的温盐深(CTD)测量资料,分析东海南部陆架水体的温盐结构和温跃层特征,探讨黑潮和台湾暖流对东海陆架水文状况的影响。结果显示,本区广泛存在着浅部温跃层和深部温跃层。浅部温跃层分布于20 m水深以内,... 利用2011年7月5个断面共30个站位的温盐深(CTD)测量资料,分析东海南部陆架水体的温盐结构和温跃层特征,探讨黑潮和台湾暖流对东海陆架水文状况的影响。结果显示,本区广泛存在着浅部温跃层和深部温跃层。浅部温跃层分布于20 m水深以内,跃层强度普遍较弱,具有明显的日内生消变化。深部温跃层分布于中、外陆架和台湾海峡。在中、外陆架的深水区,跃层底界深度约80 m,跃层厚度约10 m;跃层强度大,约为0.8℃/m,且较为稳定。在台湾海峡北部,温跃层分布于水深14~30 m,跃层厚度6~10 m,跃层强度偏弱,为0.2~0.5℃/m。在温跃层附近,由于上、下层水团温度、盐度的差异,其混合过程常出现盐指现象。在东海陆架90~110 m等深线之间,深部温跃层之下盘踞着一个深层冷水团,水温为16.8~17.6℃。黑潮水的入侵,使得外陆架温跃层强度减弱至0.2~0.5℃/m;同时,跃层层位上升,厚度加大。温跃层强度可以作为指示黑潮入侵的灵敏指标。当夏季深部温跃层强度低于0.6℃/m,同时伴随跃层厚度加大时,可判别为黑潮入侵。本区夏季黑潮锋可以到达110 m等深线附近。在中陆架50~80 m等深线之间,深部温跃层的消失,说明台湾暖流的强烈影响遍及整个水柱;而从南向北,台湾暖流的影响逐渐减弱。台湾海峡北部深层水温度较低,平均值为22.52℃,要比东海南部中陆架深层水低3℃,这可能意味着台湾暖流深层水主要源于黑潮分支的加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跃层 黑潮 台湾暖流 浙闽沿岸流 东海
下载PDF
浅水多次波衰减技术在多道地震数据处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7
3
作者 杨佳佳 潘军 +2 位作者 栾锡武 颜中辉 刘鸿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67-174,共8页
拖缆采集的海上多道地震数据受海水间传播的多次波影响,往往在共炮点道集上发育周期性的强振幅干扰波,这些噪音会掩盖海底以下及强反射层以下地层的面貌,严重影响多道地震数据的成像效果。为了消除海上多道地震数据中存在的海水间传播... 拖缆采集的海上多道地震数据受海水间传播的多次波影响,往往在共炮点道集上发育周期性的强振幅干扰波,这些噪音会掩盖海底以下及强反射层以下地层的面貌,严重影响多道地震数据的成像效果。为了消除海上多道地震数据中存在的海水间传播的多次波对地震数据的干扰,首先分析浅水多次波在海水间多次震荡的产生机制,采用了τ-P域静校正延迟技术对其进行压制,处理的核心是在τ-P域对周期性多次波模型进行预测,再通过自适应相减以去除地震数据中的多次波。实际资料处理结果表明,方法对海水间震荡的浅水多次波具有很好的压制效果,经过浅水多次波去除后的叠加剖面信噪比得到有效提高,剖面的品质得以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水多次波衰减 多道地震 Τ-P变换
下载PDF
东海陆架盆地南部生长断层活动特征 被引量:8
4
作者 冉伟民 栾锡武 +5 位作者 邵珠福 刘鸿 李德勇 赵洋 王慧东 颜中辉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00-112,共13页
生长断层是在伸展和走滑盆地中一种重要且广泛存在的构造样式。通过地震资料定性识别出东海陆架盆地南部地区18条生长断层;根据断裂对研究区各级构造单元控制作用和纵向切穿地层情况,将其划分为一级控盆断裂、二级控凹断裂、三级控带断... 生长断层是在伸展和走滑盆地中一种重要且广泛存在的构造样式。通过地震资料定性识别出东海陆架盆地南部地区18条生长断层;根据断裂对研究区各级构造单元控制作用和纵向切穿地层情况,将其划分为一级控盆断裂、二级控凹断裂、三级控带断裂和盖层断裂;通过断裂平面分布特征研究认为研究区的断裂以NE、NNE延伸为主,少数为NEE方向;利用地震剖面在研究区识别出阶梯状组合断层带、"Y"字型组合断层、多米诺式断层带、地堑、地垒等多种断裂组合样式;又结合生长指数和断层落差两种方法对研究区生长断层的运动学特征进行了定量统计分析,发现研究区生长断层在古近纪时期活动强度具有自西向东逐渐递减趋势,区内断层活动期次自西向东逐渐变新,整个研究区内生长断层在古近纪盆地裂陷—断陷期活动强度最大,中新世后断裂活动趋于稳定。认为晚中生代以来太平洋板块西缘俯冲后撤和印度板块向亚欧板块俯冲碰撞在东海陆架盆地形成的远程蠕散效应,使东海陆架盆地形成了拉张伸展应力场环境,是研究区发育大量生长断层的首要原因。同时,加强对研究区生长断层伴生构造如滚动背斜和缓坡带阶梯状断裂组合封堵形成的岩性圈闭研究,有利于推动东海陆架中新生代盆地资源勘探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断层 演化特征 生长指数 断层落差 东海陆架盆地南部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西部文昌A凹陷断裂特征与成因探讨 被引量:8
5
作者 张豪 栾锡武 +5 位作者 冉伟民 王阔 魏新元 石艳锋 Mohammad Saiful Islam 王嘉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96-106,共11页
在前人勘探解释的基础上,通过三维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应用相干属性分析等技术对区域断裂进行精细化解释.研究表明盆地内发育着典型的犁式、花状构造、旋转正断层等伸展构造样式,在珠三南断裂影响下,南部边界断裂以阶梯状排列形成断阶构造... 在前人勘探解释的基础上,通过三维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应用相干属性分析等技术对区域断裂进行精细化解释.研究表明盆地内发育着典型的犁式、花状构造、旋转正断层等伸展构造样式,在珠三南断裂影响下,南部边界断裂以阶梯状排列形成断阶构造.始新世—中中新世,断裂走向在持续右旋张扭应力场下以NE→EW→NWW顺时针方向旋转,张裂强度逐渐减弱.晚始新世—早渐新世,盆地在太平洋板块俯冲后退、印亚板块碰撞、古南海向南俯冲下发育EW向断裂,晚渐新世在南海扩张事件影响下前期右旋应力场得到加强,形成大量近EW向断裂,中新世后演化为NWW向断裂.文昌A凹陷断裂构造的演化、成因机制与南海北部陆缘应力场变化一致.该研究有利于进一步了解南海北部陆缘含油气盆地的构造特征和演化规律,提高油气勘探开发的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体系 断层活动性 应力场变化 珠江口盆地 文昌A凹陷
下载PDF
海底冷泉气泡羽流声学探测参数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余翼 栾锡武 +5 位作者 刘鸿 郭龙祥 秘丛永 石艳锋 刘嘉程 张豪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88-199,共12页
对气泡羽流的声学探测是目前海底冷泉调查的主要手段。在声学探测理论基础上,分析了声学探测过程中CW声波脉冲信号的发射频率、发射功率、声波脉冲宽度(脉冲持续时间)3个参数对海底冷泉气泡羽流探测成像的影响。同时,结合黄、渤海老铁... 对气泡羽流的声学探测是目前海底冷泉调查的主要手段。在声学探测理论基础上,分析了声学探测过程中CW声波脉冲信号的发射频率、发射功率、声波脉冲宽度(脉冲持续时间)3个参数对海底冷泉气泡羽流探测成像的影响。同时,结合黄、渤海老铁山水道海域海底冷泉外业调查和人工模拟冷泉实验的数据,进一步明确了这些参数的选取原则和范围。针对声学水体剖面上出现的异常干扰带,还提出了改变脉冲发射时延值来消除水体声学剖面图中干扰带的方法,从而进一步优化海底冷泉气泡羽流的声学成像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冷泉 气泡羽流 声学探测参数 时延 干扰带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开平凹陷断裂构造特征与动力学机制探讨 被引量:3
7
作者 王嘉 栾锡武 +5 位作者 何兵寿 冉伟民 魏新元 胡庆 韦明盟 龚梁轩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41-53,共13页
珠江口盆地作为南海北部陆缘勘探程度较高的含油气盆地,断裂特征分析对认识盆地演化模式和油气成藏机理至关重要。根据高分辨率地震数据和钻井资料对盆地西南部开平凹陷进行精细地震地质解释,依据断裂级别与规模将该区断裂构造类型划分... 珠江口盆地作为南海北部陆缘勘探程度较高的含油气盆地,断裂特征分析对认识盆地演化模式和油气成藏机理至关重要。根据高分辨率地震数据和钻井资料对盆地西南部开平凹陷进行精细地震地质解释,依据断裂级别与规模将该区断裂构造类型划分为一级控盆断裂、二级控凹断裂、三级控带断裂以及四级控圈断裂;在地震剖面上识别出“Y”字型断层、阶梯状断层及卷心型断层等多种剖面组合样式;根据断裂平面分布图识别出平行式、雁列式、斜交式3种平面组合类型;定量统计断裂走向特征可知,在右旋应力场作用下,自始新世到早中新世断裂走向持续发生近NE→EW→近NW向的顺时针旋转,且断裂活动性逐渐减弱。并认为受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太平洋板块俯冲后撤和古南海持续南移的影响,盆地形成典型的伸展拉张应力场环境,促成始新世‒渐新世期间近NE向、EW向和中新世期间发育的近NW向3组断裂发育。对开平凹陷的地质构造特征加以解释补充,为南海北缘洋陆过渡带的发育特性和成因机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平凹陷 断裂走向 断裂活动性 应力场环境 成因机制
下载PDF
海底冷泉气泡羽流地震波数值模拟 被引量:10
8
作者 段沛然 栾锡武 +4 位作者 余翼 谷丙洛 任志明 李青阳 窦婧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753-765,共13页
海底冷泉广泛分布于全球大陆边缘海域,是未来能源勘探的重要领域.本文根据海底冷泉羽流特征,设计多个典型2D冷泉气泡散射地球物理模型并观测其数值模拟的地震响应特征.冷泉正演模拟的关键是建立典型地震海底冷泉散射模型,本文首先构建... 海底冷泉广泛分布于全球大陆边缘海域,是未来能源勘探的重要领域.本文根据海底冷泉羽流特征,设计多个典型2D冷泉气泡散射地球物理模型并观测其数值模拟的地震响应特征.冷泉正演模拟的关键是建立典型地震海底冷泉散射模型,本文首先构建了平稳随机散点模型,设计了符合实际的气泡半径和气泡体积分数的参数模型,通过参数填充和计算得到了等效速度模型.由此建立的模型在适应性和灵活度上凸显出很大优势,极大地提升了地震响应的可靠程度.单炮地震记录显示冷泉羽流区散射能量最强,地震波场散射清晰,散射波场沿冷泉延伸方向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复杂冷泉气泡散射模型的正演模拟结果表明地震响应能够准确描述海底冷泉羽流,对冷泉羽流的研究和寻找海洋天然气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冷泉 气泡羽流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基于Shearlet变换和广义全变分正则化的地震数据重建 被引量:6
9
作者 杨冠雨 栾锡武 +1 位作者 孟凡顺 黄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3465-3477,共13页
压缩感知技术通常利用地震信号在某一变换域内的稀疏性质,将随机缺失的地震数据重建问题转化为L1正则化问题.本文首先通过Shearlet变换获得地震信号的稀疏性质,再将广义全变分(TGV)约束引入L1正则化模型,构建了基于Shearlet变换的双正... 压缩感知技术通常利用地震信号在某一变换域内的稀疏性质,将随机缺失的地震数据重建问题转化为L1正则化问题.本文首先通过Shearlet变换获得地震信号的稀疏性质,再将广义全变分(TGV)约束引入L1正则化模型,构建了基于Shearlet变换的双正则化模型用于重建地下介质的图像.与传统L1正则化方法相比,基于Shearlet变换的双正则化方法不仅考虑了信号的稀疏性,同时兼顾了地下介质结构的复杂性,可以较好的重建地下结构体的图像.最后采用交替方向乘子法(ADMM)求解所建模型,每个子问题均可得到显式解.数值实验对比了基于小波变换、Shearlet变换的L1正则化方法和TGV正则化方法,结果表明基于Shearlet变换的双正则化方法对于随机采样50%数据的情况具有较好的重建结果,同时对于有限范围的连续缺失数据的重建亦具有一定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缩感知 地震数据重建 SHEARLET变换 广义全变分 交替方向乘子法
下载PDF
地震绕射波波场分离与成像方法综述 被引量:5
10
作者 栾锡武 杨佳佳 《石油物探》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61-770,共10页
地震资料中的绕射波携带了小尺度地质异常体信息,可以更加清晰地刻画断层、边界以及缝洞储集体等非均质体构造,但在常规地震资料处理中,绕射波往往作为噪声被压制掉。对分离地震绕射波和反射波的方法以及绕射体单独成像方法进行了研究... 地震资料中的绕射波携带了小尺度地质异常体信息,可以更加清晰地刻画断层、边界以及缝洞储集体等非均质体构造,但在常规地震资料处理中,绕射波往往作为噪声被压制掉。对分离地震绕射波和反射波的方法以及绕射体单独成像方法进行了研究。首先,从理论上阐述了地震绕射波的产生机制及地震特征;然后,从绕射波与反射波分离的角度出发,利用两者在不同域的形态差异,通过平面波分解技术、多聚焦叠加技术和聚焦切除反聚焦技术对绕射波与反射波进行分离;最后,应用高精度偏移方法对分离后的绕射波进行偏移成像。基于剖析和总结典型地区的应用实例,发现绕射目标单独成像可以实现小尺度异常体的识别,非均质地质体的成像精度显著提高,对高精度地震解释具有重要意义。由于绕射波本质上是三维现象,在三维情况下实现绕射波与反射波的分离并成像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未来研究与应用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绕射波 绕射波分离 绕射波成像 高分辨率 平面波分解 波场分离
下载PDF
东帝汶海槽断裂特征与构造演化模式 被引量:4
11
作者 魏新元 栾锡武 +3 位作者 冉伟民 石艳锋 王阔 张豪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64-375,共12页
东帝汶海槽位于澳大利亚板块西北帝汶海与帝汶岛之间,晚中新世澳大利亚板块与东南亚班达岛弧碰撞引发了帝汶岛与帝汶海槽的构造变形,由于弧-陆碰撞过程的复杂性,帝汶海槽的变形时间与机制仍然存在较大争议。为约束帝汶海槽变形时间、探... 东帝汶海槽位于澳大利亚板块西北帝汶海与帝汶岛之间,晚中新世澳大利亚板块与东南亚班达岛弧碰撞引发了帝汶岛与帝汶海槽的构造变形,由于弧-陆碰撞过程的复杂性,帝汶海槽的变形时间与机制仍然存在较大争议。为约束帝汶海槽变形时间、探讨其演化过程,依据二维地震数据,对东帝汶海槽的断裂特征进行定量分析,并结合钻井与天然地震事件探讨弧-陆碰撞背景下帝汶海槽的构造演化模式。研究结果表明,晚中新世(约6 Ma)澳大利亚板块与班达岛弧碰撞,引发了帝汶岛的隆升与帝汶海槽的沉降,变形持续至晚上新世(约3 Ma),形成现今帝汶海槽形态。现今澳大利亚板块与班达岛弧之间的相对运动速率已逐渐减小趋于停止,未来二者可能会以一个整体继续向北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帝汶海槽 弧-陆碰撞 断裂特征 天然地震 构造演化
下载PDF
印尼马都拉海峡盆地上新统颗粒灰岩生物礁形成和演化模式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嘉程 栾锡武 +6 位作者 冉伟民 魏新元 王阔 张豪 石艳峰 鲁银涛 Mohammad Saiful Islam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87-98,共12页
马都拉海峡盆地北部外陆架台地发育有E-W向一字排列的颗粒灰岩生物礁体。该生物礁是有孔虫(主要为抱球虫目)壳体经过各种沉积作用形成的堆积体,发育于早上新世挤压反转期盆地北部边缘区。由于生物礁生长发育所经历的特殊性,其岩石学特... 马都拉海峡盆地北部外陆架台地发育有E-W向一字排列的颗粒灰岩生物礁体。该生物礁是有孔虫(主要为抱球虫目)壳体经过各种沉积作用形成的堆积体,发育于早上新世挤压反转期盆地北部边缘区。由于生物礁生长发育所经历的特殊性,其岩石学特征等信息常常具有标志性的反映,因此礁体的剖面反射特征和地震属性相比于围岩会存在不小的差异。这些差异为人们利用地震解释和地震属性提取技术识别生物礁奠定了基础,如在地震剖面上,生物礁往往出现对称丘状外形反射、礁前斜坡前积反射、礁内部杂乱反射和不连续强反射的特征等等。以O-2井钻遇的存在抱球虫化石的马都拉海峡盆地上新统芒杜组沉积地层为研究对象,从地质背景入手,描述了盆地的新生代构造特征和发育各时期所对应的地层。通过进行层位标定和三维地震解释,结合地震属性提取技术,同时考虑到生物礁的发育形态与环境,最终获得了盆地抱球虫颗粒灰岩生物礁在空间上的分布。最后,本文结合盆地历史上的沉积构造活动,提出反转断裂带活动是研究区控制生物礁生长的重要因素,并据此总结了马都拉海峡盆地芒杜组台地边缘生物礁的发育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灰岩生物礁 反转断裂带 沉积环境 马都拉海峡盆地
下载PDF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tertiary carbonate reefs in the Madura Strait Basin of Indonesia 被引量:3
13
作者 RAN Weimin luan xiwu +5 位作者 LU Yintao LIU Hong YANG Jiajia ZHAO Yang HE Wenchang YAN Zhonghui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1期47-61,共15页
Analysis of 2 D seismic data over 4 500 km in length from the Madura Strait Basin in the East Java Sea reveals seismic re?e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reefs and associated sedimentary bodies, including asymmetrical or sy... Analysis of 2 D seismic data over 4 500 km in length from the Madura Strait Basin in the East Java Sea reveals seismic re?e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reefs and associated sedimentary bodies, including asymmetrical or symmetrical dome re?ections, slope progradational re?ections, chaotic re?ections and discontinuous strong re?ections inside the reef, which onlap the ?ank of the reef.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developmental paleo-environment of most reefs is mainly conducive to shallow marine carbonate platform facies and platform margin facies, based on well core data, variations in seismic facies and strata thickness.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all reefs are primarily in?uenced by the tectonic framework of the Madura Strait Basin. Platform margin reefs are principally controlled by two types of structures: one is a series of E-W trending Paleogene normal faults, and the other is an E-W trending Neogene inversion structures. In addition, wave actions, tidal currents and other ocean currents play an accelerated role in sorting, rounding and redeposition for the accumulation and evolution of reefs. Tertiary reefs in the MSB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types: 1) an open platform coral reef of Late Oligocene to Early Miocene, 2) a platform margin coral reef controlled by normal faults in Late Oligocene to Early Miocene, 3) a platform margin Globigerina moundreef controlled by a "hidden" inversion structure in Early Pliocene, and 4) a platform margin Globigerina mound-reef controlled by thrust faults in the early Pliocene. Patterns of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reefs are also sugges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ef seismic reflection characteristics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TERTIARY Madura STRAIT Basin Indonesia
下载PDF
东印度洋Roo海隆区域属性及其俯冲区域响应特征
14
作者 冉伟民 鲁银涛 +7 位作者 魏新元 栾锡武 刘鸿 蒋陶 叶传红 何明勇 秘丛永 尚鲁宁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3025-3039,共15页
东南亚巽他弧形汇聚板块俯冲构造体系是全球最为活跃的板块汇聚边界地带之一,早期研究认为巽他弧俯冲体系主要发育俯冲增生型板块边缘,以典型的增生棱柱体弧前隆起地貌为主要特征;最新研究发现东印度洋沃顿海盆圣诞岛海底火山群省最东段... 东南亚巽他弧形汇聚板块俯冲构造体系是全球最为活跃的板块汇聚边界地带之一,早期研究认为巽他弧俯冲体系主要发育俯冲增生型板块边缘,以典型的增生棱柱体弧前隆起地貌为主要特征;最新研究发现东印度洋沃顿海盆圣诞岛海底火山群省最东段Roo海隆已经随板块运动到达爪哇海沟区域,与巽他弧其他区域正常洋壳俯冲过程相比,Roo海隆凸起构造在巽他弧体系中触发了不同的俯冲地质过程.本文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全面梳理认识Roo海隆区域属性特征,包括海隆岩性与年代学特征、起源争议、“隆-沟”区域俯冲深部结构特征;进一步增强对弧前早期俯冲侵蚀过程的理解,包括局部增生棱柱体前缘碰撞侵蚀凹陷、弧前隆起差异性抬升、弧前盆地挤压破碎变窄;并首次利用二维多道地震资料解释,探讨弧后盆地对“隆-沟-弧-盆”新俯冲构造格局的响应特征.目前弧后肯登-马都拉海峡盆地内正在发生新一期挤压构造运动,我们认为其发育的浅层挤压背斜构造特征是Roo海隆凸起构造形成的垂直正交快速高角度新俯冲构造格局下弧后盆地内的直接构造变形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印度洋 Roo海隆 隆-沟-弧-盆 早期俯冲侵蚀 弧后构造响应
下载PDF
Simulation of the Accumulation Process of Biogenic Gas Hydrates in the Shenhu Area of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被引量:3
15
作者 LIAO Jing GONG Jianming +4 位作者 Lü Wanjun WU Nengyou YUE Baojing luan xiwu HU Gaowei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6期2285-2286,共2页
Previous work has largely discussed the relations between sediment structures and accumulation of gas hydrates in the Shenhu area of South China Sea, but has not documented why the gas hydrates occurred at the seafloo... Previous work has largely discussed the relations between sediment structures and accumulation of gas hydrates in the Shenhu area of South China Sea, but has not documented why the gas hydrates occurred at the seafloor topographic highs. Many gas hydrate exploration examples abroad also indicate that the saturation of gas hydrates was higher at seafloor topographic highs. This work aims to understand why gas hydrates accumulated at topographic highs and why their saturation is high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ea Simulation of the Accumulation Process of Biogenic Gas Hydrates in the Shenhu Area of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THAN
下载PDF
南昆嵩地区断裂−构造演化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被引量:1
16
作者 贺华瑞 栾锡武 +1 位作者 魏新元 乔江浩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95-108,共14页
南昆嵩地区是万安盆地西部负向构造单元,其中部N–S向断裂贯穿南北,独特的构造特征使其成为研究万安盆地西部构造演化与区域断裂走滑活动的窗口。将研究区沉积地层划分为3套构造层,通过回剥法绘制南昆嵩地区构造–沉积充填剖面,并计算... 南昆嵩地区是万安盆地西部负向构造单元,其中部N–S向断裂贯穿南北,独特的构造特征使其成为研究万安盆地西部构造演化与区域断裂走滑活动的窗口。将研究区沉积地层划分为3套构造层,通过回剥法绘制南昆嵩地区构造–沉积充填剖面,并计算南昆嵩地区构造沉降量以及构造沉降速率,论述南昆嵩地区构造演化史与沉降过程以及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下部构造层和中部构造层中断裂组合样式主要为卷心型断层、“Y”型断层、阶梯状断层和高角度花状构造等,断裂延伸方向大致可分为:N–S向、W–E向和NE–SW向3种;上部构造层断裂不发育,为稳定沉积;在区域走滑断裂以及南海扩张运动的控制下,南昆嵩地区始新世以来构造演化经历4个阶段:初始裂谷期、伸展断拗期、走滑改造期和热沉降期,新生代地层构造性质也表现为以伸展与走滑作用为主–走滑断裂控制–热沉降的三段式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万安盆地 南昆嵩地区 走滑断裂 构造演化 构造层
下载PDF
安达曼海东部凹陷渐新世以来断裂–构造演化特征及其成因探讨
17
作者 闫恒 栾锡武 +3 位作者 李振春 叶传红 魏新元 贺华瑞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87-99,共13页
本文研究内容为印度洋东北部边缘海安达曼海的构造演化。利用安达曼海域东部大范围二维地震数据资料及钻井数据,结合区域地质概况以及前人研究成果,选取8条具有代表性的断层并将其划分为一级和二级断裂,运用生长指数法和古落差法对断层... 本文研究内容为印度洋东北部边缘海安达曼海的构造演化。利用安达曼海域东部大范围二维地震数据资料及钻井数据,结合区域地质概况以及前人研究成果,选取8条具有代表性的断层并将其划分为一级和二级断裂,运用生长指数法和古落差法对断层进行定量分析,再通过计算安达曼海东部凹陷4条主测线的构造沉降量,探讨构造演化过程。结果表明:选取的生长断层中3条属于一级断裂,跨度大,几乎切穿整个地层,属于控制安达曼海域地区沉降的大断裂;另外5条属于二级断裂,控制构造带的展布情况,属于构造带的分界线。渐新世时期,印度–澳大利亚板块与欧亚板块之间处于软碰撞阶段,断层发育缓慢,上下盘落差较小,生长指数与构造沉降量也处于低值;中新世时期,板块之间的耦合效应不断增强,断层发育速度加快,此时上下盘厚度最大,是形成多处断裂带以及多种断裂样式的关键时期,各地层生长指数和构造沉降量也达到峰值。上新世至今,安达曼海沟–弧–盆体系逐渐稳定,断层活动减弱,断裂上下盘厚度差基本一致,生长指数差异较小,构造沉降量基本稳定在1 km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达曼海 断裂特征 生长指数与落差分析 构造沉降史 断裂成因探讨
下载PDF
希尔伯特−黄变换在浅海沉积体系地震精细识别刻画中的应用
18
作者 鲁银涛 曹晓初 +6 位作者 冉伟民 栾锡武 许小勇 李东 杨涛涛 邵大力 魏新元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00-109,共10页
位于马来盆地与西纳土纳盆地交汇处的研究区上新统−更新统发育复杂的浅海、海陆过渡相水下分支河道体系,常规的地震资料无法进行精细识别刻画。通过对叠后地震资料进行希尔伯特−黄变换,提取了地震资料高频分量,提高了地震资料的分辨率,... 位于马来盆地与西纳土纳盆地交汇处的研究区上新统−更新统发育复杂的浅海、海陆过渡相水下分支河道体系,常规的地震资料无法进行精细识别刻画。通过对叠后地震资料进行希尔伯特−黄变换,提取了地震资料高频分量,提高了地震资料的分辨率,有效识别了薄层砂泥岩交互特征和细微沉积体。通过对高频分量进行瞬时属性提取,明确了目的层段水下分支河道的平面展布特征。与常规叠后地震属性相比,经过希尔伯特−黄变换后的叠后地震资料提取的瞬时属性显示了更多沉积体系的细节特征,为水下分支河道的内部结构、发育期次、切割关系等时空演化研究提供了更高分辨率的地震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尔伯特−黄变换 瞬时属性 海陆过渡相沉积 多期河道演化
下载PDF
墨西哥湾盆地东南部区域构造演化过程探讨
19
作者 王阔 栾锡武 +4 位作者 冉伟民 魏新元 张豪 石艳锋 MOHAMMAD Saiful Islam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00-709,共10页
墨西哥湾盆地东南部位于北美板块与加勒比板块碰撞交汇区域,是墨西哥湾地区构造最为复杂区域。涉及两大板块,北美板块和加勒比板块;两个二级板块,尤卡坦板块和巴哈马-佛罗里达板块。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深海钻探计划(DSDP)钻... 墨西哥湾盆地东南部位于北美板块与加勒比板块碰撞交汇区域,是墨西哥湾地区构造最为复杂区域。涉及两大板块,北美板块和加勒比板块;两个二级板块,尤卡坦板块和巴哈马-佛罗里达板块。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深海钻探计划(DSDP)钻井资料以及最新二维地震数据,通过地震相特征识别,分析研究区构造演化过程,探讨板块之间相对运动对墨西哥湾盆地东南部区域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1)墨西哥湾盆地东南部现今包含北古巴前陆盆地以及盆地北部被动大陆边缘的不规则中央裂陷区;(2)该区域经历多期构造活动,早侏罗世至中侏罗世中期南美板块与北美板块之间背向分离,白垩纪加勒比板块逆冲北美板块,晚白垩世早期海平面上升以及尤卡坦台地与佛罗里达台地抬升,白垩纪末期加勒比板块北侧古加勒比弧与北美板块碰撞拼合;(3)在早白垩世晚期,由于北美板块内部尤卡坦板块与巴哈马-佛罗里达板块之间的张裂运动,发育大量张性断层,产生NW-SE走向的地堑、半地堑构造样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西哥湾盆地东南部 中央裂陷区 多期构造活动 地堑、半地堑
下载PDF
孟加拉湾东北部上新统深水生物气成藏系统
20
作者 鲁银涛 范国章 +8 位作者 冉伟民 栾锡武 邵大力 马宏霞 许小勇 王红平 徐宁 刘忻蕾 杨芸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7-16,共10页
孟加拉湾东北部上新统的深水沉积砂岩中蕴藏着丰富的生物气资源,已成为该地区油气勘探的重要新目标。为进一步明确该区深水生物气的勘探前景,综合利用钻井、地震和地球化学分析等资料,对深水沉积体系平面展布样式和内部结构模式进行了研... 孟加拉湾东北部上新统的深水沉积砂岩中蕴藏着丰富的生物气资源,已成为该地区油气勘探的重要新目标。为进一步明确该区深水生物气的勘探前景,综合利用钻井、地震和地球化学分析等资料,对深水沉积体系平面展布样式和内部结构模式进行了研究,明确了深水重力流沉积体系与油气成藏的密切联系,以及上新统生物气成藏地质条件,探讨了生物气成藏主控因素和成藏系统。研究结果表明:①孟加拉湾东北部低地温梯度及上新世大规模发育的深水沉积体系为生物气的成藏创造了条件,低地温梯度背景拓宽了生物气生成的深度范围;②上新世高速堆积的大型深水沉积体系不仅有利于富含草本植物的有机质远距离搬运,也有利于有机质快速保存,为甲烷菌生存提供了物质基础;③厚层泥岩夹局部层段发育砂岩(“泥包砂”)的沉积结构有利于孟加拉扇发育自生自储自封堵的“独立”生物气藏,储盖组合包括水道砂岩储层—水道充填/深海泥岩盖层、天然堤砂岩储层—天然堤/深海泥岩盖层、朵叶体砂岩储层—天然堤/深海泥岩盖层、块体搬运沉积砂岩储层—天然堤/深海泥岩盖层等4种类型;④宽缓的背斜构造提高了富砂质结构单元中生物气的聚集程度。结论认为,基于孟加拉扇平缓构造背景,识别评价具有一定规模的有效圈闭是该区域生物气勘探成功的关键。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丰富生物气成藏地质理论,同时对类似地区生物气勘探也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加拉湾东北部 上新统 深水生物气 深水沉积 成藏主控因素 成藏模式 勘探方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