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空空导弹热防护性能测试技术研究现状
1
作者 罗楚养 蒋嘉瑞 +3 位作者 程功 黄益民 蔡钰伟 李晓升 《装备环境工程》 CAS 2024年第12期58-70,共13页
详细梳理了当前空空导弹热防护性能测试领域的四大主流技术,包括氧-乙炔/等离子烧蚀技术、激光辐照技术、石英灯辐射技术以及高焓风洞技术。这些技术各具特点,在模拟真实飞行条件、评估热防护效果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每种技术... 详细梳理了当前空空导弹热防护性能测试领域的四大主流技术,包括氧-乙炔/等离子烧蚀技术、激光辐照技术、石英灯辐射技术以及高焓风洞技术。这些技术各具特点,在模拟真实飞行条件、评估热防护效果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每种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深入剖析,展望了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和潜在的关键技术,可以对空空导弹热防护性能测试技术有一个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防护 氧-乙炔/等离子烧蚀 激光辐照 石英灯辐射 高焓风洞
下载PDF
空空导弹结构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2
作者 罗楚养 孙毓凯 +4 位作者 王文博 魏仲委 蔡培培 黄帅军 程功 《航空兵器》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10,共10页
总体结构是导弹武器系统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文结合空空导弹的发展现状与趋势,介绍了轻量化设计、小型化设计、热防护设计及舰载海洋环境适应性等空空导弹结构技术的研究进展,并对其技术特点和难点进行了梳理与分析,指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 空空导弹 弹体结构 轻量化 小型化 热防护 海洋环境
下载PDF
空空导弹复合材料舵面颤振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申鹏飞 吴炜 +3 位作者 黄益民 魏仲委 罗楚养 潘利剑 《航空兵器》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97-102,共6页
建立了复合材料舵面的颤振分析模型,并计算了其常温下的颤振速度,研究了铺层对复合材料舵面颤振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材料舵面在海平面上的颤振速度为575.8 m/s,舵面的颤振耦合形式为典型的弯曲和扭转模态耦合。舵面颤振速度随飞行... 建立了复合材料舵面的颤振分析模型,并计算了其常温下的颤振速度,研究了铺层对复合材料舵面颤振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材料舵面在海平面上的颤振速度为575.8 m/s,舵面的颤振耦合形式为典型的弯曲和扭转模态耦合。舵面颤振速度随飞行高度的升高而升高,且与其前两阶频率的差相关,当舵面前两阶频率差增大时,舵面的颤振速度也相应增大;通过调节舵面的铺层角度、铺层比例及铺层顺序来增大舵面的前两阶频率差,可提高舵面的颤振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空导弹 复合材料 舵面 颤振 铺层
下载PDF
碳纳米纤维增强聚酰亚胺复合气凝胶的合成与性能 被引量:2
4
作者 章玲 王雪 +3 位作者 李家强 罗楚养 张威 张礼颖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25-131,共7页
以4,4′-二氨基二苯醚(ODA)、均苯四甲酸二酐(PMDA)为单体,酸化碳纳米纤维(a-CNF)为增强材料,采用溶胶-凝胶方式成型,运用冷冻干燥技术制备PI复合气凝胶。对复合气凝胶的形貌、隔热、吸波以及压缩性能等进行表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着... 以4,4′-二氨基二苯醚(ODA)、均苯四甲酸二酐(PMDA)为单体,酸化碳纳米纤维(a-CNF)为增强材料,采用溶胶-凝胶方式成型,运用冷冻干燥技术制备PI复合气凝胶。对复合气凝胶的形貌、隔热、吸波以及压缩性能等进行表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着a-CNF含量的增加,PI复合气凝胶的收缩率从45.52%降至35.32%,密度也随之从0.084 g/cm^(3)降至0.069 g/cm^(3),气凝胶孔洞分布呈增大增宽趋势。a-CNF的引入有效抑制了PI复合气凝胶的收缩率,热导率降低;整个体系的导电损耗增加,同时由于气凝胶的多孔结构提供了较好的阻抗匹配,使得PI复合气凝胶的反射损耗(RL)在8.3 GHz达到-9.7 dB。加入质量分数为15%的CNF/PI复合气凝胶压缩强度和压缩模量分别是纯PI气凝胶的近1.5倍和2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酰亚胺气凝胶 碳纳米纤维 隔热 吸波 压缩
下载PDF
3D打印连续纤维增强尼龙复合材料冲击性能 被引量:2
5
作者 谈丽姿 聂祥樊 +3 位作者 罗楚养 胡晓安 蔺诗韵 於琳涛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64-71,共8页
连续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中增强相纤维起承载作用,增强相在打印层内部的填充状态及层间的分布位置会对产品的力学性能产生重要影响。为探究不同纤维状态下增材制造件的抗冲击能力,采用熔融沉积工艺制备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并对... 连续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中增强相纤维起承载作用,增强相在打印层内部的填充状态及层间的分布位置会对产品的力学性能产生重要影响。为探究不同纤维状态下增材制造件的抗冲击能力,采用熔融沉积工艺制备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并对复合材料进行冲击性能测试,对断裂表面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图进行分析,深入研究了熔融沉积成型过程中纤维填充方式、纤维叠层顺序、纤维种类以及不同纤维堆叠方向对复合材料抗冲击性能及破坏机制的影响。结果表明,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0°填充的抗冲击性能最佳,冲击强度为197.54 kJ/m^(2),约为抗冲击能力最差的90°填充方式的5倍;三种叠层顺序中包裹式分布的抗冲击能力最佳,冲击强度可达230.56 kJ/m^(2),约比均匀式分布试件的冲击强度高16.7%。玻璃纤维试样冲击强度最优,略高于高强度高温玻璃纤维,垂直堆叠试样的抗冲击性能普遍高于水平堆叠试样,最高冲击强度可达282.76 kJ/m^(2)。对3D打印过程中纤维状态进行研究,为提高3D打印连续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的冲击性能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强度 熔融沉积 复合材料 连续纤维 纤维填充 微观分析
下载PDF
先进复合材料研究现状及其在机载武器上的应用展望 被引量:2
6
作者 罗楚养 尚梦菡 +3 位作者 朱龙宇 毕冉 郭东望 李念念 《航空兵器》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20,共20页
材料技术是武器装备更新换代的物质基础,先进复合材料具有轻质、高强、可设计、耐腐蚀、耐高温等优点,将其应用于机载武器的结构中可获得优异的减重效果。本文根据机载武器的服役要求,综述了航空航天用热固性复合材料、热塑性复合材料... 材料技术是武器装备更新换代的物质基础,先进复合材料具有轻质、高强、可设计、耐腐蚀、耐高温等优点,将其应用于机载武器的结构中可获得优异的减重效果。本文根据机载武器的服役要求,综述了航空航天用热固性复合材料、热塑性复合材料和陶瓷基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应用现状,并对其在机载武器上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载武器 热固性复合材料 热塑性复合材料 陶瓷基复合材料
下载PDF
基于RTM技术的碳纤维/聚酰亚胺复合材料舵面一体化制备与验证 被引量:10
7
作者 江晟达 罗楚养 +2 位作者 张朋 文子豪 蔡培培 《复合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2152-2162,共11页
设计了一种碳纤维/聚酰亚胺复合材料舵面结构,采用PAM-RTM软件模拟了舵面在注胶过程中的树脂流动,根据模拟结果设计了成型模具,并通过树脂传递模塑(RTM)工艺制备了耐高温碳纤维/聚酰亚胺复合材料舵面,对其进行了力学试验,并将三维有限... 设计了一种碳纤维/聚酰亚胺复合材料舵面结构,采用PAM-RTM软件模拟了舵面在注胶过程中的树脂流动,根据模拟结果设计了成型模具,并通过树脂传递模塑(RTM)工艺制备了耐高温碳纤维/聚酰亚胺复合材料舵面,对其进行了力学试验,并将三维有限元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碳纤维/聚酰亚胺复合材料舵面在150%的使用载荷下保持了结构的完整性,骨架的最大应变为2408×10^–6,复合材料蒙皮的最大应变为2371×10^–6。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金属骨架的最大应力出现在舵轴根部圆弧过渡区,而碳纤维/聚酰亚胺复合材料蒙皮的最大应力出现在与垫片外圆弧接触处;碳纤维/聚酰亚胺复合材料舵面的初始破坏为蒙皮单向带横向拉伸失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 舵面 聚酰亚胺 树脂传递模塑 破坏机制
原文传递
基于高温树脂传递模塑工艺的碳纤维/聚酰亚胺复合材料连接环制备与验证 被引量:4
8
作者 罗楚养 江晟达 +3 位作者 陈梦熊 张朋 夏旭峰 蔡培培 《航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62-74,共13页
根据连接环的结构特点,结合复合材料的力学特性及成型工艺要求设计了一种隔热/承载一体的碳纤维增强聚酰亚胺复合材料连接环,采用高温树脂传递模塑成型(RTM)整体成型工艺制备了复合材料连接环样件。超声检测结果显示,连接环内部质量良... 根据连接环的结构特点,结合复合材料的力学特性及成型工艺要求设计了一种隔热/承载一体的碳纤维增强聚酰亚胺复合材料连接环,采用高温树脂传递模塑成型(RTM)整体成型工艺制备了复合材料连接环样件。超声检测结果显示,连接环内部质量良好。常温静强试验结果表明,在150%使用载荷下,连接环能保持良好的结构完整性,其最大应变仅为-491.0με,满足常温静强度设计要求。520℃严酷热载荷下的静热联合试验结果显示,连接环在118%使用载荷下发生根部连接螺钉断裂失效,连接环本体未出现明显残余变形和损伤,满足热强度设计要求。有限元分析结果显示,常温条件下复合材料连接环的应力危险点出现在孔边,破坏方式主要为孔边的挤压破坏和层间剪切失效,高温条件下复合材料连接环失效位置主要出现在其外侧隔热层及螺栓孔处,对结构承载能力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酰亚胺复合材料 树脂传递模塑成型(RTM) 高速飞行器热结构 静热联合试验 有限元分析
原文传递
基于预浸料-树脂传递模塑成型工艺的复合材料纵横加筋舱段一体化制备与验证 被引量:1
9
作者 李伟东 温小雪 +5 位作者 马征峥 罗楚养 包建文 钟翔屿 胡晓兰 程功 《复合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628-2638,共11页
针对舱段的结构特点设计了一种预浸料-树脂传递模塑(RTM)成型工艺。研究了预浸料树脂(AC631)与RTM树脂(6421A)的流变特性,结果表明两种树脂体系具有良好的共成型工艺基础。结合舱段结构设计、铺层设计、模具设计,开展了基于预浸料-RTM... 针对舱段的结构特点设计了一种预浸料-树脂传递模塑(RTM)成型工艺。研究了预浸料树脂(AC631)与RTM树脂(6421A)的流变特性,结果表明两种树脂体系具有良好的共成型工艺基础。结合舱段结构设计、铺层设计、模具设计,开展了基于预浸料-RTM共成型技术的复合材料纵横加筋舱段一体化制备工艺验证,结果表明舱段结构具有良好的表观质量、尺寸精度及内部质量。常温、高温两种条件静强度试验验证了其使用强度,高温破坏试验研究了其失效机制与破坏模式。常温力学试验结果表明:在125%严酷机械载荷下,复合材料舱段能够保持良好的结构完整性,其最大应变仅为-1283×10^(-6),满足常温静强度设计要求。100℃下静强度试验结果显示,舱段在125%严酷机械载荷下未出现失稳、破坏等异常状态,最大应变仅为-1315×10^(-6),满足热力耦合工况条件下的强度设计要求。150℃高温破坏试验结果显示,舱段在143.2%严酷机械载荷下,加载侧纵向加强筋发生断裂破坏,裂纹向两侧延伸,舱段丧失承载能力,破坏模式为轴向筋条断裂导致蒙皮局部屈曲失稳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 纵横加筋舱段 预浸料-树脂传递模塑共成型工艺 力学响应 破坏机制
原文传递
Static Pull and Push Bending Properties of RTM-made TWF Composite Tee-joints 被引量:6
10
作者 luo chuyang XIONG Junjiang 《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 SCIE EI CAS CSCD 2012年第2期198-207,共10页
This paper deals with static pull and push bending tests on two-dimensional (2D) orthogonal EW220/5284 twill weave fabric (TWF) composite tee-joints processed with the resin transfer moulding (RTM) technique. St... This paper deals with static pull and push bending tests on two-dimensional (2D) orthogonal EW220/5284 twill weave fabric (TWF) composite tee-joints processed with the resin transfer moulding (RTM) technique. Static pull and push bending properties are determined and failure initiation mechanism is deduced from experimental observations. The experiments show that the failure initiation load, on average, is greater for push bending than for pull bending, whereas the scatter is smaller for push bending than for pull bending. The failure mode of RTM-made tee-joints in pull bending tests can be reckoned to be characteristic of debonding of resin matrix at the interface between the triangular resin-rich zone and the curved web of tee-joint until complete separation of the curved web from the bottom plate. In contrast, as distinct from the products subject to pull bending loading, the RTM tee-joints in push bending tests experience matrix cracking and fibre fracture from outer layers to inner layers of the bottom plate until catastrophic collapse resulting from the bending. Three-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FE) models are presented to simulate the load transfer path and failure initiation mechanism of RTM-made TWF composite tee-joint based on the maximum stress criterion. Good correlation between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results is achiev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BRICS mechanical properties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resin transfer moulding tee-joint
原文传递
Static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hybrid RTM-made composite Ⅰ-and Ⅱ-beams under three-point flexure 被引量:5
11
作者 Fu Yu Xiong Junjiang +1 位作者 luo chuyang Yun Xinyao 《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3期903-913,共11页
Abstract This paper deals with three-point flexure tests on hybrid I- and II-beams, made out of multi-layer carbon fiber/epoxy resin (including twill woven fabric CF3031/5284 and unidirectional cord fabric U3160/5284... Abstract This paper deals with three-point flexure tests on hybrid I- and II-beams, made out of multi-layer carbon fiber/epoxy resin (including twill woven fabric CF3031/5284 and unidirectional cord fabric U3160/5284) reinforced composites, processed using the RTM (resin transfer molding) technique. Static bending properties were determined and failure initiation mechanism was deduced from experimental observations. Failure mode of the tested hybrid RTM-made I-beams can be reckoned to be characteristic of the delamination from the cutout edge within the web and the debonding propagation along the interface between the inverted triangular resin-rich zone and the adjacent curved web until local buckling within the curved webs around the conjunction fillet region. In contrast, as distinct from hybrid RTM I-beams subjected to three-point bending loading, hybrid RTM-made H-beams in three-point flexure tests experienced the resin debonding in the inverted triangular resin-rich zones and the debonding propagation along the interface between the inverted triangular resin-rich zone and the adjacent curved web until complete separation of the curved web from the flange. Progressive damage models (PDMs) were presented to predict fail- ure loads and process of hybrid RTM-made I- and N-beams under three-point flexure. Good cor- relation was achieved between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resul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AM Composites Experiment FABRIC MOLDING Simulation
原文传递
RTM成型非对称复合材料T型接头的拉伸失效机制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帅 陈梦熊 +2 位作者 李伟东 罗楚养 潘利剑 《复合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13-624,共12页
采用树脂传递模塑(RTM)工艺制备了结构对称和非对称两种复合材料T型接头试样,并对其进行了静态拉伸力学试验,对比分析了两种结构的拉伸破坏模式、结构刚度及破坏载荷。同时基于T接头内聚力模型(CZM),研究了两种不同结构T型接头的拉伸破... 采用树脂传递模塑(RTM)工艺制备了结构对称和非对称两种复合材料T型接头试样,并对其进行了静态拉伸力学试验,对比分析了两种结构的拉伸破坏模式、结构刚度及破坏载荷。同时基于T接头内聚力模型(CZM),研究了两种不同结构T型接头的拉伸破坏过程及失效机制,并对比分析了不同偏转角下T接头的层间应力。结果表明:不同结构T型接头的拉伸破坏模式不同,偏转角的存在使结构非对称T型接头夹角大侧圆弧受力明显高于小侧圆弧,导致接头首先在大侧夹角圆弧与三角区界面定向萌生初始裂纹,随后裂纹主要沿大侧腹板翻边与蒙皮的界面扩展,进而导致接头最终破坏,最终失效载荷较对称T型接头提高了15.3%,且结构刚度更大。有限元结果表明T型接头三角区的初始失效主要由层间正应力及剪应力引起,有限元分析的失效模式与试验一致,结构对称及非对称T型接头最终失效载荷与试验值均吻合较好;且随着偏转角的增加,腹板圆弧处层间应力逐渐减小,初始失效载荷将随之增大;初始破坏位置将转移至大侧夹角圆弧末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 T型接头 失效机制 有限元分析 树脂传递模塑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