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顶椎区多棒矫形联合远端脊柱后柱截骨治疗重度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疗效分析
1
作者 黄培培 凃志鹏 +6 位作者 赵士贤 叶斌 王秋实 姚洲 解放 罗卓荆 胡学昱 《骨科》 CAS 2023年第2期144-149,共6页
目的 探讨顶椎区多棒矫形联合远端脊柱后柱截骨术(posterior column osteotomy,PCO)治疗重度特发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2月至2020年2月行后路手术、随访时间超过2年的重度特发性脊柱侧凸(Cobb角≥90&... 目的 探讨顶椎区多棒矫形联合远端脊柱后柱截骨术(posterior column osteotomy,PCO)治疗重度特发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2月至2020年2月行后路手术、随访时间超过2年的重度特发性脊柱侧凸(Cobb角≥90°)病人共48例,所有病人均行远端PCO截骨,依据矫形情况分为顶椎区多棒矫形组(21例)和传统双棒矫形组(27例),在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进行影像学和脊柱侧凸研究学会-22简明量表调查问卷(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 questionnaires-22,SRS-22)评估,比较两组的影像学参数、手术时间、出血量和并发症等,分析其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双棒矫形组随访(37.2±8.8)个月,多棒矫形组随访(31.6±7.6)个月。传统双棒矫形组手术时间为(430.8±79.1) min,长于多棒矫形组的(331.2±97.3)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两组病人术后冠状面和矢状面参数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末次随访时,多棒矫形组的矢状面矫形丢失显著高于双棒矫形组(3.7°±0.9°vs.2.3°±1.0°),椎弓根螺钉拔出发生率显著低于双棒矫形组(4.8%vs.2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传统双棒比较,顶椎区多棒矫形技术联合远端PCO截骨具有相似的矫形效果,手术流程更简便,术中螺钉拔出率低,对于重度特发性脊柱侧凸,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但矢状面矫形丢失需要长期随访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度特发性脊柱侧凸 顶椎区矫形 多棒矫形 后柱截骨 手术治疗
下载PDF
退变性脊柱侧凸手术加速康复外科围手术期管理策略专家共识 被引量:19
2
作者 白玉树 翟骁 +29 位作者 陈自强 魏显招 杨明园 杨操 周许辉 李危石 李利 吴继功 许建中 赵建华 王达义 钱邦平 朱泽章 胡勇 孙武权 房敏 郑召民 王征 李淳德 丁文元 夏磊 沈建雄 仉建国 孙天胜 罗卓荆 海涌 吕国华 郝定均 邱勇 李明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33-242,共10页
退变性脊柱侧凸常见于老年患者,通常合并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和骨质疏松等基础疾病,手术风险高、并发症多。加速康复外科(ERAS)要求综合考量患者的年龄、症状、体征、身体状况和骨质量等因素,以制定个体化的手术方案和围手术期干... 退变性脊柱侧凸常见于老年患者,通常合并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和骨质疏松等基础疾病,手术风险高、并发症多。加速康复外科(ERAS)要求综合考量患者的年龄、症状、体征、身体状况和骨质量等因素,以制定个体化的手术方案和围手术期干预措施,这对改善患者预后和康复十分重要。经全国多位脊柱外科专家多次讨论,在循证医学证据支持下,针对退变性脊柱侧凸手术ERAS围手术期管理策略制定本共识意见,供临床工作参考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脊柱侧凸 外科学 加速康复外科 围手术期 专家共识
下载PDF
脊柱小关节骨关节炎诊治专家共识 被引量:14
3
作者 李锋 宋跃明 +21 位作者 方忠 李毅中 熊伟 马真胜 周晓岗 徐华梓 钱济先 刘文革 孙宇 孙嗣国 杨惠林 杨操 罗卓荆 高延征 梁伟 黄霖 曾建成 沈慧勇 郑召民 林建华 蒋电明 戴闽 《骨科》 CAS 2018年第6期417-422,共6页
骨关节炎的流行病学、基础和临床研究更多集中在四肢关节,脊柱疾病方面往往更关注的是椎间盘退变及相关神经损伤。临床工作中许多医生对脊柱小关节骨关节炎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关注,从而导致部分脊柱小关节骨关节炎患者被误诊误治。通过查... 骨关节炎的流行病学、基础和临床研究更多集中在四肢关节,脊柱疾病方面往往更关注的是椎间盘退变及相关神经损伤。临床工作中许多医生对脊柱小关节骨关节炎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关注,从而导致部分脊柱小关节骨关节炎患者被误诊误治。通过查阅文献,遵循循证医学原则,经过全国专家组反复讨论,我们对脊柱小关节骨关节炎诊断和治疗问题达成共识,供广大医师在临床工作中参考应用。脊柱小关节骨关节炎的诊断需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检查,必要时进行选择性阻滞术,还需要和多种脊柱疾患相鉴别。治疗手段包括基础治疗、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在临床工作中,广大医生需对脊柱小关节骨关节炎加强重视、进行正确诊断和有效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小关节 骨关节炎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一期前后路联合与单纯前路内固定手术治疗腰椎结核的效果对比 被引量:3
4
作者 周建华 张昊 +6 位作者 陈少初 张弦 胡亚威 菅新民 卢学有 罗卓荆 黄景辉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2018年第1期33-36,共4页
目的比较一期前后路联合与单纯前路内固定手术治疗腰椎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我院2008年9月~2013年9月92例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A组46例,行一期前后路联合内固定术;B组46例,行一期单纯前路内固定... 目的比较一期前后路联合与单纯前路内固定手术治疗腰椎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我院2008年9月~2013年9月92例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A组46例,行一期前后路联合内固定术;B组46例,行一期单纯前路内固定术。所有患者术前均常规予以标准的抗结核药物治疗3周。结果 A组手术时间(315.5±30.4)min、术中出血量(607.0±104.3)ml、术后住院天数(14.0±1.7)d、抗生素使用天数(7.3±1.3)d、术区引流量(230.5±23.4)ml,均高于B组(240.7±35.7)min、(319.3±88.2)ml、(10.0±2.1)d、(4.6±2.1)d、(168.7±25.1)ml(P<0.001),并发症发生率为6.52%vs.2.17%,融合时间为(6.1±1.3)月vs.(5.8±2.3)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后凸Cobb角矫正率为71.0%±4.3%,高于B组患者的术后矫正率52.0%±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前两组患者后凸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末次随访后凸角小于B组患者,且两组术后末次随访的后凸角均较术前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随访3.5年后,A组患者的治愈率是93.7%,B组患者是8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腰椎结核可清除病灶,矫正腰椎畸形,且改善后凸畸形矫正率更佳,脊柱稳定性好,故具有更好的矫形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腰椎 内固定术 病灶清除
下载PDF
Effects of olfactory ensheathing cells on hydrogen peroxide-induced apoptosis in cultured dorsal root ganglion neurons 被引量:5
5
作者 YU Xiao-dong luo zhuo-jing +1 位作者 ZHANG Lin GONG Kai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16期1438-1443,共6页
Background Olfactory ensheathing cells (OECs) can promote many kinds of neuron growth and axonal extension. The aim of the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co-culturing with OECs on neuron apoptosis in vitro.... Background Olfactory ensheathing cells (OECs) can promote many kinds of neuron growth and axonal extension. The aim of the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co-culturing with OECs on neuron apoptosis in vitro. Methods Apoptosis was induced by treatment of cultured dorsal root ganglion neurons with 1 mmol/L hydrogen peroxide (H2O2). Cells were randomly arranged into the following treatment groups. In group 1, OECs at different density (10^4/ml to 8×10^5/ml) were added immediately after H2O2 treatment and cells were co-cultured for 24 hours. In group 2, OECs were added at different time points (0, 4, 8, 12 and 24 hours) after H2O2 treatment. Apoptotic cell death was determined by Hoechst 33258 staining and flow cytometry (FCM). Cell viability was determined by using methyl thiazoleterazolium (MTT) assays. Results The results showed in the Hoechest 33258 staining, FCM and MTT that OECs have both the density-dependent protection and time-dependent protection on neuron apoptosis. The apoptosis decreased and the dorsal root ganglion neuron viability increased, when the density of OECs was increased in co-culture groups. But further increasing OEC density above 2×10^5/ml (i.e. 8×10^5/ml) failed to exert additional protection. As the interval between adding H2O2 and adding OECs was increased, the amounts of apoptosis cells were also increased. When OECs were added 24 hours after H2O2, no significant protection was observed. Conclusion Thes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OECs could protect dorsal root ganglion neurons from apoptosis induced by H2O2 in a density- and time-dependent mann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lfactory ensheathing cells dorsal root ganglion APOPTOSIS hydrogen peroxide
原文传递
非接触共培养人髓核细胞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及抑制迁移的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王金鹏 罗卓荆 杨柳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734-739,共6页
[目的]利用人髓核细胞系(NPCs)与人微血管内皮细胞系(HMEC-1),通过非接触共培养探讨人髓核细胞对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诱导并抑制迁移的影响。[方法]利用过氧化氢诱导NPC衰老,进行细胞衰老β-半乳糖苷酶染色。将正常NPC、衰老NPC与HMEC等... [目的]利用人髓核细胞系(NPCs)与人微血管内皮细胞系(HMEC-1),通过非接触共培养探讨人髓核细胞对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诱导并抑制迁移的影响。[方法]利用过氧化氢诱导NPC衰老,进行细胞衰老β-半乳糖苷酶染色。将正常NPC、衰老NPC与HMEC等比例(1:1)通过Transwell培养板进行非接触共培养作为实验组,单纯HMEC培养作为对照组,培养24 h光镜下观察内皮细胞的生长情况,用流式细胞仪检测HMEC凋亡率,ELISA检测细胞培养液中TNF-α、VEGF的量。各组利用不同细胞条件诱导培养基和Transwell小室检测其纵向迁移能力。[结果]利用200μmol/L与400μmol/L过氧化氢处理NPC细胞衰老β-半乳糖苷酶染色阳性比例分别达25%和55%。共培养1d后正常NPC组HMEC凋亡率高于衰老NPC组(P<0.05)。对照组细胞凋亡率均低于5%,明显小于实验组(P<0.01)。ELISA检测培养液中TNF-α、VEGF,正常NPC组TNF-α高于衰老NPC组(P<0.05)。VEGF正常NPC组低于衰老NPC组(P<0.05)。趋化实验正常NPC条件培养基迁移膜下细胞数少于衰老NPC组(P<0.05),且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非接触共培养条件下人髓核细胞可以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并且抑制内皮细胞迁移,髓核细胞衰老之后诱导凋亡能力下降,抑制迁移能力减弱,进而证明随年龄增长髓核细胞的衰老引起椎间盘微环境变化可能为椎间盘退变中血管长入的诱发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髓核细胞 血管内皮细胞 凋亡 迁移 共培养 椎间盘退变
原文传递
控释神经生长因子的阵列微管促进神经再生 被引量:2
7
作者 石晓伟 黄亮亮 +4 位作者 夏冰 高楗勃 杨雨洁 罗卓荆 黄景辉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3期1205-1210,共6页
[目的]制备可控释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的阵列微管神经修复支架,并评价其促神经再生效能。[方法]采用梯度冷凝技术制备复合NGF的阵列微管神经修复支架,检测其机械特性和NGF释放规律。将新生SD大鼠的背根神经节(dorsal ... [目的]制备可控释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的阵列微管神经修复支架,并评价其促神经再生效能。[方法]采用梯度冷凝技术制备复合NGF的阵列微管神经修复支架,检测其机械特性和NGF释放规律。将新生SD大鼠的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s,DRG)随机分为4组:无序支架组、复合NGF的无序支架组、阵列微管支架组和复合NGF的阵列微管支架组。将DRG植入各组支架中体外培养72 h,观察轴突生长情况。[结果]在机械强度方面,各组在横向压缩过程中的峰值载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纵向牵拉测试中,神经支架组与自体神经组的应力-应变曲线类似。在NGF释放规律方面,阵列微管组和无序组的释放曲线类似,且不同时间点NGF浓度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在轴突生长方面,复合NGF的阵列微管支架组轴突长度为(1 025.41±175.33)μm,显著高于阵列微管支架组(857.58±233.14)μm、复合NGF无序支架组(341.73±52.27)μm、无序支架组(225.36±61.62)μm。[结论]复合NGF的阵列微管神经修复支架同时具有营养活性及引导结构,且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在体外环境下可以引导大鼠DRG轴突定向延伸,在周围神经再生领域具有重要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素蛋白 神经生长因子 阵列微管 神经支架 背根神经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