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知识环境对创业活动的影响及空间异质性——基于中国275个城市的实证检验 被引量:1
1
作者 吕拉昌 赵彩云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479-1488,共10页
从城市知识存量和知识基础设施2方面构建了城市知识环境指数,测度了中国27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知识环境指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采用空间回归模型方法,分析了城市知识环境对创业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1)中国城市知识环境指数空间格... 从城市知识存量和知识基础设施2方面构建了城市知识环境指数,测度了中国27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知识环境指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采用空间回归模型方法,分析了城市知识环境对创业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1)中国城市知识环境指数空间格局呈现东中西部依次下降,直辖市、副省级城市、省会城市及主要城市群的城市具有较高的知识环境指数;2)城市知识环境对创业活动具有促进作用,在其他因素得到控制的情况下,城市知识环境指数越高,创业活动越活跃;3)城市知识环境对创业活动的作用程度存在空间异质性,表现为东部城市高于中西部城市,同一地区的省会及以上级别的城市高于一般地级城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知识环境 创业活动 知识存量 知识基础设施 中国
下载PDF
城市群创新网络的空间演化与组织——以京津冀城市群为例 被引量:40
2
作者 吕拉昌 孟国力 +1 位作者 黄茹 孙飞翔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0-55,共6页
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作为国家战略,如何实现协同创新是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关键。通过创新系统主体授权专利合作,研究京津冀城市群的创新联系,揭示京津冀城市群创新网络的空间组织和演化特征。结果表明:京津冀城市群创新网络经历了初级发... 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作为国家战略,如何实现协同创新是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关键。通过创新系统主体授权专利合作,研究京津冀城市群的创新联系,揭示京津冀城市群创新网络的空间组织和演化特征。结果表明:京津冀城市群创新网络经历了初级发展阶段(2000—2005年)、增强发展阶段(2005—2010年)和扩展与快速发展阶段(2010—2015年)。从空间发展角度来看,北京、天津是京津冀城市群的创新中心,在网络中具有较强的控制力与自主创新能力,京津冀城市群逐步形成"双核+多节点"的创新网络格局。围绕主要城市的创新,京津冀城市群创新网络形成一些小组团创新网络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创新系统 创新网络 创新网络的空间组织 创新网络演化 京津冀城市群
下载PDF
基于期刊论文的中国地级以上城市知识专业化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吕拉昌 廖倩 黄茹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245-1255,共11页
将287个地级以上城市(不包括港澳台地区)作为研究对象,以中国知网发布的168个学科领域期刊论文数量为数据来源,对中国地级以上城市知识专业化水平、影响因素及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1)中国地级以上城市的专业... 将287个地级以上城市(不包括港澳台地区)作为研究对象,以中国知网发布的168个学科领域期刊论文数量为数据来源,对中国地级以上城市知识专业化水平、影响因素及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1)中国地级以上城市的专业化水平总体偏低,多样化水平较为明显;知识专业化水平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东部地区;地区相对专业化指数随城市行政等级依次升高,即直辖市四线城市〉三线城市〉二线城市〉一线城市。(2)知识专业化水平主要受科教经济因素、人才潜力和服务业因素、工业基础因素、人口规模因素四大因素影响。(3)知识专业化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整体呈现倒U形关系;但各区域随发展阶段不同,表现出不同的形式可以分为U形、倒U形、M形和W形4种大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专业化 期刊论文 知识专业化影响因素 地级以上城市
下载PDF
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对城市创新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3
4
作者 吕拉昌 陈东霞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5-49,共5页
以中国创新水平较高的9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探讨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对城市创新的影响程度。以城市发明专利申请数代表城市创新水平,采用温湿指数和风效指数的组合模型,参照相应的分级标准计算各城市年气候舒适期,分析城市人居... 以中国创新水平较高的9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探讨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对城市创新的影响程度。以城市发明专利申请数代表城市创新水平,采用温湿指数和风效指数的组合模型,参照相应的分级标准计算各城市年气候舒适期,分析城市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与城市创新的关系。结果表明:气候舒适期每增加1%,发明专利申请数仅平均增加0.012%,相对于GDP、R&D人员全时当量、R&D经费等影响城市创新的关键因素,城市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对城市创新有一定影响,但影响并不十分显著。因此,创新政策的着眼点在于关注城市创新投入、人力资本、经济规模等影响城市创新的关键因素。在此基础上,创新布局也应考虑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舒适度 气候舒适期 温湿指数 风效指数 城市创新
下载PDF
区域创新系统研究进展与趋势——基于1998年—2020年国内外核心期刊的知识图谱分析 被引量:9
5
作者 吕拉昌 赵雅楠 +1 位作者 马铭晨 冉丹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71-685,共15页
自20世纪90年代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提出以来,在理论与研究方法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并应用于区域创新的实践中.借助文献计量工具VOSviewer、HistCite和CiteSpace软件,基于1998年—2020年国内外区域创新系统的研究文献,分析了区域创新... 自20世纪90年代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提出以来,在理论与研究方法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并应用于区域创新的实践中.借助文献计量工具VOSviewer、HistCite和CiteSpace软件,基于1998年—2020年国内外区域创新系统的研究文献,分析了区域创新系统的研究进展与趋势.研究发现:1)国内外研究文献数量不断增加,欧美地区是区域创新系统研究的主阵地,亚洲等新兴市场国家的研究文献增长迅速.2)国内外的研究热点均呈现出从基础概念和基础理论向多样化主题研究的发展趋势,但各阶段研究侧重点不同.3)研究内容不断丰富,研究主题不断拓宽,从基础概念的探索,到跨学科理论的研究,再到新兴主题的出现;研究区域不再局限于“单一特定区域”,新兴工业化和发展中地区的案例研究增多,对发达地区的关注度下降;研究的学科领域方面,国外的经济、商业和管理类学科,国内的经济和管理类学科成为区域创新系统研究的主要学科;研究方法从定性分析转向定性定量相结合,与大数据等前沿技术融合的趋势较为明显.4)未来区域创新系统的研究将趋向于多视角、多尺度、多学科,注重创新主体及创新行为、创新主体与创新环境的耦合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创新 区域创新系统 研究热点 研究主题 研究进展
下载PDF
北京城市舒适性、差异性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被引量:12
6
作者 吕拉昌 于英杰 栾惠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5-125,共11页
城市舒适性对城市创新发展有重要影响,但对大都市区内部舒适性及差异性对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较少。以北京市为研究区域,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城市舒适性与创新能力的关系。研究发现:(1)北京市总体舒适性分布特... 城市舒适性对城市创新发展有重要影响,但对大都市区内部舒适性及差异性对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较少。以北京市为研究区域,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城市舒适性与创新能力的关系。研究发现:(1)北京市总体舒适性分布特点是以中心城区为核心,随着距中心城区距离增加,城区的舒适性水平逐渐降低。(2)北京生态环境舒适性呈现从西北地区向东南地区逐渐递减的特点,而人工环境和社会氛围的舒适性由中心向四周地区递减,各区的舒适性水平在空间分布上呈集聚状态,高-高型聚类集中在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及丰台区,形成北京市"高舒适性"区域。(3)结合耦合协调度模型发现北京市除平谷区、密云区和延庆区,其他城区目前均处于高水平耦合阶段,海淀区、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丰台区的创新能力和舒适性发展耦合协调度较高,但北京市各区也存在舒适性与城市创新之间发展相对滞后问题。(4)北京城市舒适性与创新能力存在正相关关系,但不同舒适性要素对创新能力的作用不同,文化教育条件对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强度最大,交通便利性和社会氛围对创新能力的作用次之。政策建议是要推进文化教育、交通条件等人工舒适性水平的相对均衡发展,提高各区的城市舒适性,以城市舒适性推动创新能力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舒适性 城市创新能力 北京
下载PDF
新发展格局下中国大中型城市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
7
作者 马铭晨 吕拉昌 《经济问题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60-76,共17页
在新发展格局下,测度和评价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意义重大。文章构建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权法、相对发展率指数与障碍因素诊断模型,研究2010—2020年我国65个大中型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趋势及障碍因素。结论如下:(1)总体看,时间... 在新发展格局下,测度和评价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意义重大。文章构建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权法、相对发展率指数与障碍因素诊断模型,研究2010—2020年我国65个大中型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趋势及障碍因素。结论如下:(1)总体看,时间上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提升显著;空间上由“小差距、低水平”向“大差距、高水平”演变,城市群城市、副省级城市更具优势,高、较高水平城市发展速率快,区域差异呈东、中部优,西、东北部弱的格局;(2)分维度而言,时间上,内需潜力与消费能力、要素供给与流通水平、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及城市便利性指数综合得分波动上升,区域协调发展指数波动小,对外开放指数下降;空间上,高、低水平城市存在差异且发展不均衡;(3)从障碍因素看,城市便利性等指标偏低始终是城市高质量发展最主要的障碍因素,相关细化指标也含有共性障碍因子。鉴于此,文章针对补短板、促均衡、破障碍等提出推动我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高质量发展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指标体系 障碍因子
原文传递
北京城市包容性创新的测度、空间分异与影响因素——中国式现代化与城市包容性创新发展视角
8
作者 吕拉昌 喻楠 《地理科学》 2024年第11期1902-1912,共11页
城市包容性创新是中国式现代化下城市创新的最根本的价值取向,与传统城市创新相比,更有利于促进城市的公平和可持续发展。本文基于城市包容性创新的内涵,构建了城市包容性创新的测度框架,运用熵值法、空间自相关和地理探测器模型方法,... 城市包容性创新是中国式现代化下城市创新的最根本的价值取向,与传统城市创新相比,更有利于促进城市的公平和可持续发展。本文基于城市包容性创新的内涵,构建了城市包容性创新的测度框架,运用熵值法、空间自相关和地理探测器模型方法,实证分析了北京城市包容性创新的空间格局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城市包容性创新是以包容性创新政策为基础,为大众公平参与创新活动和分享创新成果创造机会,实现城市创新相对公平发展的创新行为。测度维度包括包容性创新政策、参与机会公平和创新成果共享。(2)北京城市包容性创新空间格局总体呈现出由中心城区向四周递减的特征和集聚效应,高高型聚类集中在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和丰台区,低低型聚类分布在怀柔区和密云区。(3)北京城市包容性创新空间格局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文化教育和产业结构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北京城市包容性创新发展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包容性创新 文化教育 产业结构 北京
下载PDF
基于创新的城市化——中国27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54
9
作者 吕拉昌 孙飞翔 黄茹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910-1922,共13页
传统城市化概念已难以解释全球范围内出现的新兴城市化模式,而"创新"是解读城市化新变化的重要概念。从"流的空间"视角,提出了基于创新的城市化概念。在此基础上,选取中国地级及以上270个城市作为研究的空间单元,... 传统城市化概念已难以解释全球范围内出现的新兴城市化模式,而"创新"是解读城市化新变化的重要概念。从"流的空间"视角,提出了基于创新的城市化概念。在此基础上,选取中国地级及以上270个城市作为研究的空间单元,依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分析了中国高技能迁移人口和城市文化多元性的空间分布特征,采用空间杜宾模型方法,构建城市创新空间回归模型,测度了中国高技能迁移人口规模和城市文化多元性水平对城市创新产出的影响,验证了基于创新的城市化概念。研究表明:(1)基于创新的城市化概念顺应知识经济发展的背景,强调高技能劳动力向城市的迁移过程,促进城市职能与景观发生变化,城市知识活动与行为的扩展,可以很好的解释城市发展的新动力、新机制和新的创新景观。(2)基于高技能劳动力迁移的创新的城市化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对中国的沿海及省会城市的城市化发展有重要作用。(3)中国国内高技能劳动力迁移规模和城市文化多元性水平均对城市创新产出具有正效应。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形下,城市高技能迁移人口数量每增加10%,直接带来的城市创新产出增加3%;城市文化多元性水平每提高10%,直接带来的城市创新产出增加2%。研究在理论上加深了对区域创新系统开放性和动态性的理解与认识,为知识经济下城市化和城市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于创新的城市化 创新 城市化 高技能劳动力 人口迁移 文化多元性 中国
原文传递
中国城市创新地理研究述评与展望 被引量:26
10
作者 吕拉昌 赵彩云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6-27,共12页
城市创新地理主要研究城市创新的发生以及发展的机制与空间规律。近年来,中国城市创新地理研究取得多方面的进展:(1)在西方创业城市化、高科技城市化等概念基础上,对中国城市创新空间的产生与发展进行分析,提出了对城市现代发展与景观... 城市创新地理主要研究城市创新的发生以及发展的机制与空间规律。近年来,中国城市创新地理研究取得多方面的进展:(1)在西方创业城市化、高科技城市化等概念基础上,对中国城市创新空间的产生与发展进行分析,提出了对城市现代发展与景观更具解释力的基于创新的城市化(innovation-based urbanization)等概念;(2)研究中国城市创新生态的空间规律,对不同尺度的城市创新空间如高新技术园区、创新城区等的创新生态以及中国城市创新生态独特性进行分析;(3)对传统中国城市空间结构在新知识经济时代的空间重构进行分析,发现并证实中央智力区、创新城区已在中国城市中出现,并指出"创新流"对城市空间可能产生的影响;(4)揭示中国城市创新体系的时空规律及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城市创新的联系特征;(5)结合知识经济时代城市创新创意职能,对中国城市创新职能特征和规律进行研究。然而,当今世界复杂多变,且中国各城市创新处于不同发展阶段,中国城市创新地理仍面临许多问题需要研究,如城市创新形成的机理、城市创新创业的个性特征、中央智力区的形成机制、城市创新联系与职能的研究方法等。因此,未来中国城市创新地理亟需探索多尺度的中国城市创新机理和中国城市创新生态的理论及独特性;进一步研究知识经济下城市创新空间结构及重构规律;城市创新创意职能理论及与城市规划关系,以及中国城市创新地理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基础等,以建立完善的中国城市创新地理理论体系,推动中国城市创新地理学的建立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城市 创新地理 研究进展 创新空间结构 创新创意职能 创新生态
原文传递
Innovation-based urbanization: Evidence from 270 cities at the prefecture level or above in China 被引量:14
11
作者 lyu lachang SUN Feixiang HUANG Ru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9年第8期1283-1299,共17页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knowledge economy, a number of important shifts are emerging in urbanization pattern across the world. Traditional urbanization theory has become hard to interpret these changes on a glob...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knowledge economy, a number of important shifts are emerging in urbanization pattern across the world. Traditional urbanization theory has become hard to interpret these changes on a global scale, and 'innovation' is a core concept to explain the new changes of the urbanization dynamics. A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tents of urban geography, urbanization dynamic needs to turn from the general population flows between rural and urban areas into emphasizing high skilled migrants flow among cities and regions research. Against this background, we propose a conception of innovation-based urbanization. Using this concept,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skilled migrants and cultural diversity on urban innovation in China, based on the data of the sixth census of 270 cities at the prefecture level or above in China. This study measures the extent to which highly skilled migrants and cultural diversity increase urban innovation, by using spatial Durbin method to construct urban innovation regression model, to support the concept of innovation-based urbanization. The result shows that: first of all, the concept of innovation-based urbanization conforms to the development of knowledge economy, which emphasizes the migration process of highly skilled labor to cities. It helps to promote the changes in urban functions and landscapes and the expansion of urban knowledge activities, which undelines new dynamics of urban development, innovative landscape. Secondly, innovation urbanization based on highly skilled migrants flow is an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ities, especially for eastern coastal cities and capital cities. Thirdly, the scale of highly skilled migrants flow and the level of urban cultural diversity in China both have been demonstrated of having positive effect on urban innovation output. With other conditions unchanged, a 10%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urban highly skilled migrants and urban cultural diversity will directly result in an increase of 3% and 2% in urban innovation output respectively. This research has deepened our understanding and awareness of the openness and dynamics of the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and it has also provided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formulation of urbanization and urban development policy under knowledge econom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novation-based URBANIZATION INNOVATION URBANIZATION highly SKILLED labor MIGRANTS cultural diversity China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