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非Muglad盆地晚白垩世海侵及其对油气勘探的意义
1
作者 肖洪 李美俊 +3 位作者 程顶胜 刘计国 李晋 邢向荣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52-359,共8页
晚白垩世全球大规模海侵被认为仅淹没了非洲大陆北部地区,而位于非洲中部的Muglad盆地则未遭受海侵的影响,且盆地内仅发育一套富有机质的烃源岩,即下白垩统Abu Gabra组湖相泥岩。本次研究采集了下白垩统Abu Gabra组湖相泥岩和上白垩统Da... 晚白垩世全球大规模海侵被认为仅淹没了非洲大陆北部地区,而位于非洲中部的Muglad盆地则未遭受海侵的影响,且盆地内仅发育一套富有机质的烃源岩,即下白垩统Abu Gabra组湖相泥岩。本次研究采集了下白垩统Abu Gabra组湖相泥岩和上白垩统Darfur群泥岩样品,在上白垩统Darfur群泥岩中检测到完全不同于下白垩统Abu Gabra组湖相泥岩的甲藻甾烷和三环萜烷组成,主要表现为高丰度的甲藻甾烷异构体和C_(23)三环萜烷丰度优势,认为其是海侵作用的产物。依据分析结果,本文首次提出上白垩统Darfur群沉积期可能受到新特提斯洋海水的影响,进一步揭示了晚白垩世全球海侵在非洲大陆的海水淹没范围已抵达中非大陆Muglad盆地。此外,上白垩统Darfur群海相富有机质泥岩的存在,揭示研究区不仅发育下白垩统Abu Gabra组湖相烃源岩,还发育一套潜在的海相烃源岩。而K-1井海相原油的发现进一步证实了上白垩统Darfur群海相烃源岩的生烃潜力,海相原油可能是研究区未来油气勘探的新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侵 晚白垩世 分子标志化合物 甲藻甾烷 三环萜烷 海相原油
下载PDF
加拿大麦凯河油砂含油性差异的形成机理
2
作者 任俊豪 李美俊 +4 位作者 阳孝法 杨程宇 马国庆 黄继新 钟宁宁 《石油科学通报》 CAS 2024年第1期73-88,共16页
油砂作为一种重要的非常规油气资源逐渐受到全世界的重视,但油砂储层通常存在非均质性强,含油性差异大等缺点,导致开发效率受限。本文基于岩心、铸体薄片和扫描电镜观测、测井数据、储集岩热解和可溶有机质色谱质谱分析结果,研究了加拿... 油砂作为一种重要的非常规油气资源逐渐受到全世界的重视,但油砂储层通常存在非均质性强,含油性差异大等缺点,导致开发效率受限。本文基于岩心、铸体薄片和扫描电镜观测、测井数据、储集岩热解和可溶有机质色谱质谱分析结果,研究了加拿大阿萨巴斯卡地区麦凯河区块白垩系上麦克默里组油砂含油性差异的形成机理。麦凯河油砂成岩作用弱,基本不存在胶结物,岩石特征主要由粒径、分选和杂基含量3个参数决定,岩石类型可划分为杂砂岩、粉砂岩、细砂岩和极细砂岩。根据测井和岩心含水饱和度数据可以将麦凯河油砂储层评估为气、水、油和差油层4类,油水层由岩性和生物降解程度决定。生物标志物特征显示沥青属于同一族群且没有成熟度的差异,形成油砂含油性差异的原因可能是岩性差异导致降解程度和早期充注量不同。细砂岩连通性较好,受到水洗、氧化等降解作用严重,通常形成水层;粉砂岩致密程度较高,早期原油难以完全充注,通常形成差油层;杂砂岩物性介于二者之间,在不影响原油充注的前提下,受到降解程度也相对较低,通常形成油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克默里组 油砂 含油性 岩石学特征 地球化学特征
下载PDF
石英纳米孔中氦气与甲烷竞争扩散的分子模拟
3
作者 刘晓强 尤兵 +5 位作者 陈践发 肖洪 李美俊 罗情勇 彭缇 樊一飞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3期86-94,共9页
氦气具有尺寸小、扩散和渗透能力强等特点,其独特的物理性质严重制约了氦气的聚集成藏。因此,深入揭示地质条件下氦气与甲烷的竞争扩散规律,是系统认识富氦天然气成藏机制的重要途径。首次采用分子模拟技术,构建了石英纳米狭缝-通道孔... 氦气具有尺寸小、扩散和渗透能力强等特点,其独特的物理性质严重制约了氦气的聚集成藏。因此,深入揭示地质条件下氦气与甲烷的竞争扩散规律,是系统认识富氦天然气成藏机制的重要途径。首次采用分子模拟技术,构建了石英纳米狭缝-通道孔复合模型,探索了甲烷与氦气的混合气体在模型中的竞争扩散规律。分子模拟结果表明,甲烷对氦气的扩散有抑制作用,并且甲烷对吸附态氦气有较强的驱替能力;当氦气在混合气体中摩尔分数达90%时,游离态的氦分子可聚合形成直径更大的氦团簇,氦团簇的出现对氦气存储以及储氦库建设具有一定的启示。此外,当扩散通道孔的直径小于甲烷和氦气的动力学直径2倍时,甲烷和氦气无法从石英纳米通道扩散出去,此时分子间的排斥力很强,将阻止气体分子的进一步逸散,有利于氦气保存。研究结果提供了在原子分子水平下氦气与甲烷在石英纳米孔中的竞争逸散规律,为氦气的富集和保存机制研究提供了有用信息,并为氦气资源的勘探与开发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氦气 甲烷 竞争扩散 狭缝孔 纳米通道 分子模拟
下载PDF
基于DE-MCMC方法的滑坡堆积体土壤水力参数反演研究
4
作者 蔡忠周 严海文 +2 位作者 李美骏 邵伟 杨宗佶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8-53,共6页
极端降雨条件下,入渗可急剧增大滑坡体中软弱结构面上的土壤含水量和孔隙水压力,是触发滑坡的重要因素。因此,土壤水动力模拟是滑坡预警系统的核心,其模拟结果的准确与否取决于土壤渗透特性的参数化。该文以汶川地震扰动区的银洞子滑坡... 极端降雨条件下,入渗可急剧增大滑坡体中软弱结构面上的土壤含水量和孔隙水压力,是触发滑坡的重要因素。因此,土壤水动力模拟是滑坡预警系统的核心,其模拟结果的准确与否取决于土壤渗透特性的参数化。该文以汶川地震扰动区的银洞子滑坡堆积体为例,以土壤含水量野外观测数据为基础,基于Richards方程构建入渗模型,利用自适应差分演化算法的马尔科夫链蒙特卡罗方法(Differential Evolution Markov chain Monte Carlo,简称DE-MCMC)反演van Genuchten土壤水力参数。通过比较土壤含水量的模拟值与实测值的拟合程度,评估DEMCMC算法在土壤水动力模拟中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基于DE-MCMC算法反演的后验参数极大降低了先验参数分布的不确定性,并显著提升土壤含水量的模拟精度。将DE-MCMC方法应用于滑坡水文,可有效率定土壤渗透特性参数,为降雨型滑坡预警提供更为可靠的土壤水动力模拟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堆积体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参数反演 van Genuchten模型 DE-MCMC算法 RICHARDS方程
下载PDF
分子模拟CH_(4)和CO_(2)在方解石-白云石岩层的吸附机理
5
作者 方暖 陈泽琴 +3 位作者 刘晓强 李美俊 蒋松恒 敬杰来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3期95-104,共10页
为揭示碳酸盐岩层页岩气的富集特征和开采机理,采用巨正则蒙特卡洛、分子动力学和密度泛函耦合方法探究了不同地质埋深条件下CH_(4)和CO_(2)在方解石-白云石岩层的吸附机理。研究表明,CO_(2)在方解石-白云石岩层的吸附热为38~48 kJ/mol... 为揭示碳酸盐岩层页岩气的富集特征和开采机理,采用巨正则蒙特卡洛、分子动力学和密度泛函耦合方法探究了不同地质埋深条件下CH_(4)和CO_(2)在方解石-白云石岩层的吸附机理。研究表明,CO_(2)在方解石-白云石岩层的吸附热为38~48 kJ/mol,其在白云石表面的吸附能大于44 kJ/mol,从理论上证实CO_(2)在白云石表面可形成化学吸附。白云石表面CO_(2)的吸附密度峰大于方解石表面,白云石更有利于CO_(2)的地质封存。随着地质埋深的增加,纯组分CO_(2)和CH_(4)在方解石-白云石岩层的超额吸附量分别在600、1600 m会出现一个极大值;而CH_(4)的总负载量随着地质埋深的增加先迅速增加,在3000 m后增长缓慢。因此,CO_(2)在方解石-白云石岩层地质封存的有利埋深约在600 m,CH_(4)的富集有利区位于3000 m以深。CH_(4)的采收率与CO_(2)的注入压力成正比,并随着地质埋深的增加先增加,当地质埋深大于1000 m后,采收率趋于平稳。该研究为碳酸盐岩层页岩气的储量评估和CO_(2)强化页岩气开采技术的应用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解石 白云石 CH_(4)吸附 CO_(2)封存 采收率 分子模拟
下载PDF
超深层条件下CH_(4)在沥青质中的赋存机理
6
作者 潘高臣 刘晓强 +4 位作者 李文科 李美俊 肖洪 陈泽琴 张凯明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3期105-113,F0003,共10页
采用分子模拟方法,探索了在恒温变压(T-Ps)、恒压变温(Ts-P)、温压耦合(Ts-Ps)三种体系下沥青质的孔隙结构变化规律,以及甲烷在沥青质中的吸附和扩散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温度和压力对沥青质的孔隙结构均有显著影响;压力和孔隙结构的增加... 采用分子模拟方法,探索了在恒温变压(T-Ps)、恒压变温(Ts-P)、温压耦合(Ts-Ps)三种体系下沥青质的孔隙结构变化规律,以及甲烷在沥青质中的吸附和扩散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温度和压力对沥青质的孔隙结构均有显著影响;压力和孔隙结构的增加促进了甲烷在沥青质中的吸附,相反温度的升高抑制了甲烷在沥青质中的吸附。温压耦合条件下,甲烷在沥青质中的吸附呈现出先增后减的趋势,由此表明低温条件下甲烷在沥青质中的吸附量随压力增加而增加,相反随着压力的增加,温度对甲烷在沥青质中的吸附起到抑制作用。此外,研究表明超深层条件下甲烷的扩散系数主要受温度的影响,揭示了超深层条件下沥青质的孔隙结构的演化规律,以及甲烷在沥青质中的赋存机理,为超深层油气的保存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有益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 沥青质 吸附 扩散 温压耦合 分子模拟
下载PDF
原油裂解的反应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进展
7
作者 李美俊 陈浩琛 +1 位作者 李凤麒 刘晓强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3期76-85,共10页
反应分子动力学(Reaction Force Field Molecular Dynamics,ReaxFF MD)模拟通过在键级描述化学反应过程中键的断裂和形成,从微观尺度探索复杂的反应机理,弥补了实验研究的不足。该方法已广泛应用于油气地球化学领域,例如干酪根的生烃演... 反应分子动力学(Reaction Force Field Molecular Dynamics,ReaxFF MD)模拟通过在键级描述化学反应过程中键的断裂和形成,从微观尺度探索复杂的反应机理,弥补了实验研究的不足。该方法已广泛应用于油气地球化学领域,例如干酪根的生烃演化、原油的裂解和相态演化等。本文系统总结和评述了原油裂解反应动力学分子模拟的现状、进展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首先,对原油各组分的裂解动力学特征、裂解过程、产物分布、生成途径以及热解初始反应机理方面取得的成果进行了总结,并分析了该领域目前存在的挑战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尽管分子模拟是研究原油裂解机理的有力工具,但目前仍处于初步研究阶段。现有的研究多采用原油中的某单一组分作为代表,并侧重于考查温度对原油裂解的影响,而对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压力、介质条件和储层环境的影响研究尚不充分。未来的研究应聚焦于构建复杂真实的原油模型,还原地质条件下的原油裂解过程,并将分子模拟、实验和地质研究相结合,为系统研究油气的裂解机理提供重要参考和有用指导。当前的分子模拟研究表明,原油各组分的裂解动力学、裂解产物和裂解过程与实验结果基本一致。与此同时,分子模拟能够追踪自由基、过渡态以及中间体结构,并获取成键特征、活化能、选择性等重要信息。因此,分子模拟可以准确刻画各类烃分子的初始反应路径,并解释裂解产物的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应分子动力学(ReaxFF MD) 原油裂解 热解实验 热解机理
下载PDF
Oil filling history of the Bashituo Oilfield in the Markit Slope,SW Tarim Basin,China 被引量:11
8
作者 Cui Jingwei Wang Tieguan +3 位作者 li meijun Ou Guangxi Geng Feng Hu Jian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1期58-64,共7页
The Markit Slope is an important area for the petroleum exploration in the Tarim Basin. Elucidation of the oil filling history of discovered oilfields has great significance for recognizing the accumulation processes ... The Markit Slope is an important area for the petroleum exploration in the Tarim Basin. Elucidation of the oil filling history of discovered oilfields has great significance for recognizing the accumulation processes of the whole region. Using molecular geochemistry, fluid inclusion techniques and basin modeling, we studied the oil filling process of the Bashituo Oilfield that is located in the west of the Markit Slope. The molecular migration indexes, such as the methyldibenzothiophene ratio (4-/1-MDBT), trimethylnaphthalene ratio (TMNr) and pyrrolic nitrogen compounds content, decrease from west to east, indicating that the charging direction and migration pathways are from west to east. Lithological analysis and homogenization temperatures of saline fluid inclusions accompanied with oil fluid inclusions suggest that two charging periods occurred in the Devonian oil reservoir. Combining the burial history and heating history of well BT4, Basinmod 1D software modeling shows the two oil filling periods are from 290 Ma to 285 Ma and from l0 Ma to 4 Ma, respectively, and later oil filling dominates. This study may be helpful to understand the accumulation process and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s for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in the Markit Slop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il migration direction filling time fluid inclusion basin modeling Tarim Basin
下载PDF
The Occurrence of Oleananes in the Beibuwan Basin and Its Application to the Study of Maturity and Oil-Source Rock Correlation 被引量:9
9
作者 li meijun WANG Tieguan +4 位作者 liU Ju ZHANG Meizhu LU Hong MA Qinglin GAO lihui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3期585-595,共11页
The oleanane parameter, i.e., OP (oleananes/(oleananes+C30hopanes)) in the two sedimentary columns of the Beibuwan Basin, South China Sea, can be used to delimit the top of oil generation window, with Ro (/%) o... The oleanane parameter, i.e., OP (oleananes/(oleananes+C30hopanes)) in the two sedimentary columns of the Beibuwan Basin, South China Sea, can be used to delimit the top of oil generation window, with Ro (/%) of 0.53 in Well M1 and 0.55 in Wells H1/Hd1/Hd2, respectively. Comparing with vitrinite reflectance (Ro/%), the OP features a dynamic range and can indicate the oil generation window more precisely. By using OP and other geochemical indices, the oil-source correlation is also conducted. It suggests that the oils in wells M1 and M2 are derived from the source rocks in situ. The mudstone in Huachang uplift is not the main source rocks for oils in this area, The OP is also a useful oil-source correlation parameter in some Tertiary lacustrine basi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leanane parameter (OP) BIOMARKER MATURITY oil-source correlation Fushan Depression
下载PDF
《禽生产》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践与探讨 被引量:1
10
作者 彭运潮 张朝辉 +4 位作者 李美君 刘祝英 邹丽丽 肖玉梅 葛玲瑞 《中国家禽》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7-120,共4页
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及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加快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课程的开发与利用。研究基于“PBL+半翻转课堂”的教学法,进行《禽生产》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设计探索与实践,通过“课前导学,任务准备”“课中教学,任务实施”... 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及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加快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课程的开发与利用。研究基于“PBL+半翻转课堂”的教学法,进行《禽生产》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设计探索与实践,通过“课前导学,任务准备”“课中教学,任务实施”“课后探究,任务延伸”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施,结果与教学改革前相比,课程综合测评不及格的学生明显减少,良好率由20%上升到41.55%,优秀率由9.66%上升到17.61%,且实行了全程多元评价,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表明以“PBL+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的《禽生产》线上线下合式课程教学效果显著,可为同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禽生产》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PBL+半翻转课堂
下载PDF
Alkyl Naphthalenes and Phenanthrenes:Molecular Markers for Tracing Filling Pathways of Light Oil and Condensate Reservoirs 被引量:2
11
作者 li meijun WANG Tieguan +4 位作者 liU Ju ZHANG Meizhu LU Hong MA Qinglin GAO lihui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5期1294-1305,共12页
Condensates and light oils are generally characterized by high maturity, low concentration of sterane and terpane biomarkers and low content of non-hydrocarbon fraction. As a result, some commonly-used sterane, terpan... Condensates and light oils are generally characterized by high maturity, low concentration of sterane and terpane biomarkers and low content of non-hydrocarbon fraction. As a result, some commonly-used sterane, terpane and carbazole migration parameters in conventional oil reservoirs may have a certain limitation in condensate and light oil reservoirs for their poor signal-noise ratios in the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 Naphthalene, phenanthrene and their methylated substituents, however, are present in significant concentrations in condensates and light oils. Taking the Fushan depression (in the Beibuwan Basin,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ttempts for the first time to use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 (PAH)-related parameters to trace migration directions and filling pathways for condensate and light oil reservoirs. The result shows that TMNr (i.e. 1, 3, 7-TMN/(1, 3, 7-TMN + 1, 2, 5-TMN), TMN: trimethylnaphthalene)), MPI-1 (i.e. 1.5×(2-MP + 3-MP)/(P + 1-MP + 9-MP), P: phenanthrene MP: methyiphenanthrene), MN/DMN (∑methylnaphthalene/∑dimethylnaphthalene, %) and MN/TMN (∑nethylnaphthalene/∑trimethylna- phthalene, %) can be used to trace the filling pathways of condensate and light oil reservoirs. These parameters, together with geological consideration and other bulk oil properties (e.g. the gas to oil ratio and density), suggest that the condensates and light oils in the Huachang oil and gas field are mainly sourced from the Bailian sag that is located to the northeast of the Huachang uplift in the Fushan depres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DENSATE light oil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 (PAH) NAPHTHALENE phenanthrene migration filling pathway Fushan depression
下载PDF
大垄双行种植密度对花生群体结构和产量的影响
12
作者 陈小姝 孙日丹 +7 位作者 李美君 赵跃 吕永超 高华援 张志民 杨翔宇 李春雨 王丽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7期26-35,共10页
【目的】为确立大垄双行种植模式下的合理种植密度,构建高产花生群体模式,研究大垄(90cm)双行种植密度对花生植株性状、群体结构变化及产量的影响。【方法】以半蔓生型花生品种‘四粒红’和直立型花生品种‘吉花26’为材料,设置6个种植... 【目的】为确立大垄双行种植模式下的合理种植密度,构建高产花生群体模式,研究大垄(90cm)双行种植密度对花生植株性状、群体结构变化及产量的影响。【方法】以半蔓生型花生品种‘四粒红’和直立型花生品种‘吉花26’为材料,设置6个种植密度M1(31.71万株/hm^(2))、M2(27.75万株/hm^(2))、M3(24.67万株/hm^(2))、M4(22.20万株/hm^(2))、M5(18.50万株/hm^(2))、M6(15.85万株/hm^(2)),以单垄(60 cm)双粒播种(11.93万穴/hm^(2))为对照(CK),测定不同种植密度下各花生品种的出苗率、植株生长情况、SPAD值、干物质积累量及产量,建立花生合理群体结构和不同类型品种的最佳种植密度。【结果】不同的花生类型在不同种植密度下,出苗和齐苗的时间不同,‘四粒红’早于‘吉花26’出苗,播后25 d‘四粒红’在M3密度下出苗率最高、达100%,播后30 d‘吉花26’在M3密度下出苗率最高、达100%,均极显著高于其他密度。随着种植密度的降低,两品种主茎高和侧枝长逐渐增高,SPAD值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吉花26’的干物质积累量先升高后降低,‘四粒红’的干物质积累量则逐渐升高。此外,随着种植密度的降低,单株结果数、单株生产力和百果质量先增多后减少,‘吉花26’在M4密度下最高,‘四粒红’在M5密度下最高,均极显著高于其他密度。同时,两试验品种的花生荚果产量不断提高,‘吉花26’在M4时产量达到最高、为7956.67 kg/hm^(2),‘四粒红’在M5时产量最高、为4790.73 kg/hm^(2),分别比对照增产96.14%、65.42%。【结论】大垄双行+单粒播种种植模式相对于单垄双粒种植模式可以增加花生株高、SPAD值、干物质积累量,同时提高了产量。在密度一致的情况下,花生可以由双粒穴播改为单粒精播,以提高花生产量,应用大垄双行种植时,应根据花生品种类型选择适宜的播种密度,半蔓生型花生品种以M5密度最佳,直立型花生品种以M4密度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半蔓生型 直立型 单粒播种 群体结构 产量
下载PDF
低蛋白饲粮添加限制性氨基酸对生长阉公猪生产性能、血清生化指标、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及氮排放的影响
13
作者 李美君 廖鹏 +2 位作者 邓灶福 龙涛 李运虎 《饲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9期59-66,共8页
试验旨在研究低蛋白饲粮添加限制性氨基酸对生长阉公猪生产性能、血清生化指标、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及氮排放量的影响。选取初始体重为(24.16±2.23)kg的“杜×长×大”阉公猪32头,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A组)为正常蛋白质水... 试验旨在研究低蛋白饲粮添加限制性氨基酸对生长阉公猪生产性能、血清生化指标、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及氮排放量的影响。选取初始体重为(24.16±2.23)kg的“杜×长×大”阉公猪32头,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A组)为正常蛋白质水平饲粮组,含粗蛋白(CP)18%,试验B、C、D组为低蛋白水平饲粮,分别含CP 15%、14%、13%,并添加赖氨酸、蛋氨酸、苏氨酸、色氨酸和异亮氨酸。试验期35 d。结果表明:(1)饲粮CP水平降至14%对生长阉公猪生产性能无显著影响(P>0.05),降至13%则试验猪末重、平均日增重及平均日采食量显著降低(P<0.05)。(2)试验猪的食入氮、粪氮排放量、尿氮排放量以及总氮排放量均随饲粮CP水平降低而降低。各试验组尿氮、总氮排放量均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其中试验B、C、D组尿氮排放分别降低37.86%、46.11%和52.21%,总氮排放量分别降低22.57%、28.80%和32.48%;各组氮沉积、氮沉积率无显著差异(P>0.05);各试验组氮表观生物学价值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3)血清尿素氮主要受饲粮CP水平影响,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血清尿素氮含量显著降低(P<0.05)。各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血糖、胆固醇、三酰甘油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4)与对照组相比,试验B组增重成本降低1.99%(P>0.05),试验C组增重成本降低1.94%(P>0.05)。说明低蛋白饲粮添加限制性氨基酸后CP水平降至14%时不仅对生长猪生产性能无显著影响,而且尿氮、总氮排放量极显著降低,增重成本也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蛋白饲粮 生产性能 氮排放 生长猪 限制性氨基酸
下载PDF
前寒武纪——早古生代沉积岩显微组分分类、成因及演化 被引量:2
14
作者 罗情勇 钟宁宁 +11 位作者 李美俊 吴进 Imran Khan 张烨 陈清 叶祥忠 李文浩 纪文明 刘安吉 郝婧玥 姚立朋 吴嘉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84-1101,共18页
前寒武纪—早古生代沉积岩时代古老、生源简单,但有机显微组分面貌却很复杂。通过对大量国内外自然演化和人工熟化系列样品的观察和分析,基于生源、成因、沉积转化及热成熟作用4个主控因素,提出将古老沉积岩的显微组分划分为类镜质组、... 前寒武纪—早古生代沉积岩时代古老、生源简单,但有机显微组分面貌却很复杂。通过对大量国内外自然演化和人工熟化系列样品的观察和分析,基于生源、成因、沉积转化及热成熟作用4个主控因素,提出将古老沉积岩的显微组分划分为类镜质组、腐泥组、固体沥青组、动物有机碎屑组和惰质组。低成熟的古老海相烃源岩的显微组分组成以层状藻类体、沥青质体和矿物沥青基质为主;高-过成熟的古老海相烃源岩的显微组分组成以源内固体沥青为主;笔石表皮体常见于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是其中有机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分析了其中最具特征且以往易被忽视的显微组分的成因,前寒武纪样品中类镜质组颗粒的成因可能为早期成岩过程低等水生生物遭受微生物降解所形成;源内固体沥青为经一次运移残留在烃源岩内的可溶有机质裂解后的固体残留物或者腐泥组残余干酪根吸收同化可溶有机质后的热演化固相产物。通过自然演化系列样品和热模拟样品的综合研究,明确了中国高-过成熟的前寒武纪、寒武纪和奥陶纪—志留纪含笔石页岩有机质的“前世”分别类似于中元古代下马岭组、寒武纪Alum页岩和奥陶纪含笔石Alum页岩有机质的“今生”,提出笔石表皮体、类镜质组颗粒和源内固体沥青反射率都可以用于表征前寒武纪—早古生代海相烃源岩有机质热演化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内固体沥青 笔石表皮体 显微组分 前泥盆纪 有机岩石学 海相烃源岩 页岩
下载PDF
石山苣苔属的潜在适生区特征及其环境驱动变量 被引量:2
15
作者 黄红 温放 +4 位作者 李美君 张金权 周雨露 李佺渊 白新祥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99-816,共18页
石山苣苔属(Petrocodon Hance)是著名的观赏花卉之一,但气候动荡和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使其绝大部分被评估为极危(CR),至少也是易危(VU)以上。为重建末次间冰期以来石山苣苔属潜在适生区的时空变化,探讨适生区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关系,为... 石山苣苔属(Petrocodon Hance)是著名的观赏花卉之一,但气候动荡和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使其绝大部分被评估为极危(CR),至少也是易危(VU)以上。为重建末次间冰期以来石山苣苔属潜在适生区的时空变化,探讨适生区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关系,为石山苣苔属的起源、地理分化研究和中国特有种质资源保护、园林开发利用提供理论指导,该研究结合120个分布记录和17个环境变量,应用优化的MaxEnt模型和地理信息技术(ArcGIS)对石山苣苔属在中国及中南半岛的适生区及其分布格局进行模拟,并基于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冗余分析和蒙特卡洛检验评估影响石山苣苔属当前地理分布的主导变量。结果表明:(1)优化的MaxEnt模型的预测精度高,AUC值大于0.96;石山苣苔属当前适生区从中国西南部连续分布至越南北部,零散分布于中国中部和南部、块状分布于缅甸北部,其中以中国云贵高原南部为最佳适生区。(2)制约石山苣苔属当前地理分布的主导环境变量为最干月降雨量(bio14)、最热季度平均降雨量(bio18)、最湿季降雨量(bio16)、温度变化方差(bio4)、最冷月最低温度(bio6)、海拔(alt)。(3)在气候变化情景下,石山苣苔属适宜生境的扩张和收缩区位于当前潜在分布区的北部和东北部,是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敏感区。末次间冰期,石山苣苔属适生区大规模扩张,但末次盛冰期干冷的环境中几乎没有石山苣苔属适生区。之后,石山苣苔属的适宜生境向高纬度急速增加,而低纬度的适宜生境减少。(4)石山苣苔属适生区的质心从广西永福县(110.10°E、24.69°N)向北迁移至湖南城步县(110.29°E、26.05°N)。综上认为,全球气候变暖对石山苣苔属潜在分布区具有一定积极影响,但是极度的增温会造成石山苣苔属的适宜生境缩减、生态位变窄,而具有成熟喀斯特地貌优势的中国西南部至越南北部可能是其避难的主要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在适生区 气候变化 环境变量 MAXENT 模型 分布质心
下载PDF
烟道气驱替石英狭缝孔中页岩气的分子模拟 被引量:1
16
作者 钱英强 杨雪 +3 位作者 刘晓强 李美俊 陈泽琴 薛英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60-565,共6页
为了探究石英狭缝孔中烟道气封存联合页岩气采收技术的效率,采用巨正则蒙特卡洛(GCMC)和分子动力学(MD)模拟探讨了地质埋深、地层水含量和烟道气注入比例对烟道气(CO_(2)/N_(2))驱替石英狭缝孔中页岩气(CH_(4))效率的影响。通过系统分... 为了探究石英狭缝孔中烟道气封存联合页岩气采收技术的效率,采用巨正则蒙特卡洛(GCMC)和分子动力学(MD)模拟探讨了地质埋深、地层水含量和烟道气注入比例对烟道气(CO_(2)/N_(2))驱替石英狭缝孔中页岩气(CH_(4))效率的影响。通过系统分析各组分的密度分布、负载量、吸附热和相互作用能,确定了各组分的吸附机理和CH_(4)的采收率。混合组分中CH_(4)和N_(2)的负载量(Γ_(CH_(4)))和Γ_(N_(2))与地层水含量呈负相关。随着地质埋深的增大,Γ_(CH_(4))和Γ_(N_(2))迅速增大,在埋深达到2 400 m后趋于平缓。CO_(2)的负载量(Γ_(CO_(2)))在埋深2 400 m出现最大值;在埋深小于2 400 m时,Γ_(CO_(2))与地层水含量呈正相关;埋深大于2 400 m后,Γ_(CO_(2))与地层水含量呈负相关。CH_(4)的采收率在埋深400~600 m处出现最大值,并随烟道气中CO_(2)摩尔分数的增大而增大,表明烟道气中的CO_(2)对CH_(4)有较强的驱替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烟道气 竞争吸附 采收率 石英 分子模拟
下载PDF
断陷湖盆天然气成藏生-运-聚动态模拟——以渤海湾盆地辽河坳陷为例
17
作者 杨思博 李美俊 +4 位作者 王延山 肖洪 黄双泉 康武江 王方正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73-84,共12页
有效判识天然气来源和生-运-聚特征对天然气资源潜力评价,以及天然气勘探方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为了解决断陷湖盆烃源岩非均质性强、天然气成因类型多样导致的气源判识和资源评价具有多解性的问题,以渤海湾盆地辽河坳陷欢喜岭地区为例... 有效判识天然气来源和生-运-聚特征对天然气资源潜力评价,以及天然气勘探方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为了解决断陷湖盆烃源岩非均质性强、天然气成因类型多样导致的气源判识和资源评价具有多解性的问题,以渤海湾盆地辽河坳陷欢喜岭地区为例,根据典型断陷湖盆有效烃源岩分类和天然气成因类型判识方法,开展了气源研究,并基于典型剖面烃源岩生气、运聚动态模拟,总结了天然气动态成藏模式,并指明下步天然气勘探方向。研究结果表明:①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中-下亚段和沙河街组四段是主要烃源岩层,不同构造位置形成的烃源岩类型不同,包括腐殖型、腐泥型烃源岩,分别生成了油型气、煤型气;②形成的各类天然气在复杂断裂、砂体和不整合面构成的输导体系中运移、汇聚,形成混合成因天然气气藏;③欢喜岭地区具有2个运聚系统,系统Ⅰ为西部斜坡带-双台子构造带上的砂四上亚段运聚系统,为油型气近源成藏,其余区域为系统Ⅱ,为油型气和煤型气远距离运移成藏;④欢喜岭地区天然气藏为单凹陷、多源晚期成藏,气源岩空间差异分布和复杂的断裂系统共同控制了该区气藏成因类型多样性和分布复杂性。结论认为,断陷湖盆天然气成藏生-运-聚动态模拟明确了辽欢喜岭地区的天然气气源,指明了靠近洼陷内部的东部陡坡带为天然气有利勘探区,其成果也为其他断陷湖盆的天然气勘探提供了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陷湖盆 气源对比 天然气成因类型 生-运-聚模拟 有效烃源岩 混合成因气藏 辽河坳陷欢喜岭
下载PDF
沉积有机质中苯基菲成熟度参数及其化学机理——基于地球化学数据和量子化学计算
18
作者 朱志立 李美俊 +6 位作者 李佳阳 祁灵 刘晓强 韩秋雅 路清华 马媛媛 冷筠滢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01-609,共9页
苯基菲(PhP)广泛分布于沉积有机质和原油中,是重要的苯基多环芳烃化合物。通过标样相对保留时间和标准保留指数对比的方法,对准噶尔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26件煤中苯基菲系列进行了系统、准确地鉴定,确定了其在色谱柱(HP-5MS)上的流出顺序... 苯基菲(PhP)广泛分布于沉积有机质和原油中,是重要的苯基多环芳烃化合物。通过标样相对保留时间和标准保留指数对比的方法,对准噶尔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26件煤中苯基菲系列进行了系统、准确地鉴定,确定了其在色谱柱(HP-5MS)上的流出顺序:4-、9-、1-、3-、2-苯基菲。采用量子化学计算的方法,精确计算了苯基菲系列的热力学性质,确定了其热稳定性大小顺序为:2->3->9->1->4-PhP。结合不同成熟度煤中该系列的分布特征,提出成熟度参数苯基菲比值(PhPR=(2+3)-PhP/(1+9)-PhP),初步建立了其与镜质组反射率(Ro)的定量关系式:Rc(%)=0.06×PhPR+0.32(Ro>0.4%),并发现沉积环境对苯基菲比值的影响很小,认为该参数是定量评价低熟—高熟原油和烃源岩(Ⅱ~Ⅲ型干酪根)成熟度的良好指标。对比甲基菲(MP)分布特征和热稳定性发现,苯基菲比值的化学机理可能主要与苯基迁移作用有关,即随着成熟度的升高,1-苯基菲可能通过1,2-苯基迁移作用转化为2-和3-苯基菲。相比于对应的甲基菲参数((2+3)-MP/(1+9)-MP),苯基菲比值对成熟度的变化更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基菲 量子化学计算 热稳定性 成熟度
下载PDF
含S自由基促进沉积有机质生烃的本质——H转移机制
19
作者 王远 吴嘉 +3 位作者 金霄 刘晓强 李美俊 钟宁宁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72-179,共8页
沉积有机质热演化的本质是伴随H转移的歧化反应。有机S含量较高的干酪根具有更低生烃活化能,往往被认为是体系中丰富的含S自由基加速了C–C键断裂的结果。后生作用阶段,二苯并噻吩类化合物(DBTs)是有机S热演化的一类关键产物。因此,研... 沉积有机质热演化的本质是伴随H转移的歧化反应。有机S含量较高的干酪根具有更低生烃活化能,往往被认为是体系中丰富的含S自由基加速了C–C键断裂的结果。后生作用阶段,二苯并噻吩类化合物(DBTs)是有机S热演化的一类关键产物。因此,研究联苯类化合物(BPs)和单质S化合生成DBTs的反应过程,有助于理解在S自由基作用下,以H转移为基础的有机质生烃机理本质。本研究通过Gaussian09程序和3,3′-二甲基联苯(3,3′-DMBP)与单质S的热模拟实验,探索BPs和单质S反应生成DBTs的潜在反应路径。结果表明,S1自由基与BPs发生化合反应是优势反应路径,该过程进攻C–H键,形成DBTs和高活性的H自由基;除了部分H自由基参与生成H2S外,其余H自由基可以促进有机质裂解生烃。该优势反应路径表明, H转移更可能是后生作用阶段含S自由基促进沉积有机质裂解生烃的关键步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S自由基 H转移 二苯并噻吩 量子化学 有机质裂解
下载PDF
室内空气中TVOC检测方法及控制研究
20
作者 王莹 谭建勋 +2 位作者 李美君 罗卓琳 廖宏 《科技资讯》 2023年第23期177-179,共3页
随着人们在室内生活、工作和休息的时间不断增加,室内空气质量在现代社会中备受重视。研究室内空气中TVOC的检测方法和控制措施,通过传统的检测方法和先进的检测技术以及传感器技术在TVOC检测中的应用可以改善室内环境质量,保护人们的... 随着人们在室内生活、工作和休息的时间不断增加,室内空气质量在现代社会中备受重视。研究室内空气中TVOC的检测方法和控制措施,通过传统的检测方法和先进的检测技术以及传感器技术在TVOC检测中的应用可以改善室内环境质量,保护人们的健康和提升生活质量。通过深入了解TVOC的来源、影响和处理方法,可以更好地应对室内空气质量问题,创造更加健康和宜居的室内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内空气 TVOC检测方法 TVOC控制 室内材料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